医学课件脊髓外形及灰质核团神经解剖学讲稿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总论和脊髓(医学PPT)
前庭脊髓束
内侧纵束
脊髓丘脑前束
皮质脊髓前束
顶盖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兴奋屈肌。
★前庭脊髓束:兴奋伸肌。
★网状脊髓束:控制近端肌肉运动。
★顶盖脊髓束:兴奋对侧颈肌; 抑制同侧颈肌。
★内侧纵束:协同眼球和头颈精肌选pp运t 动。
38
1.上行纤维束
(1)薄束fasciculus g源自acilis: T5 以下31对 ★ 内脏神经 visceral nerves: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精选ppt
5
周围神经
躯体神经
内脏神经
分布于体表、骨、 关节和骨骼肌
分布至内脏、心血 管、平滑肌和腺体
精选ppt
6
周围神经
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精选ppt
7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组织
神经元 neuron 神经组织 神经胶质 neuroglia
脊髓横切面上,可见正中有一中央管,其周围有呈 “H”的灰质,灰质的外周为白质。
精选ppt
31
(一) 灰质 gray matter
前角 ※前角运动细胞。
α细胞:躯体运动 γ细胞:调节肌张力
※支配骨骼肌。 后角 ※ 胶状质,后角固有 核,胸核。 ※ 接受感觉。 (躯体+内脏)
精选ppt
32
中间带 ★中间外侧核(T1~L3节):交感低级中枢。 ★骶副交感核(S2~4节): 副交感低级中枢。 ★中间内侧核:内脏感觉
精选ppt
47
(一)脊髓反射 spinal reflex
是指脊髓固有的反射,其反射弧为:感受器→脊神经节内感觉 神经元及后根传入纤维→脊髓固有束神经元及固有束→脊髓运 动神经元及前根传出纤维→效应器。
脊髓外形及灰质核团神经解剖学讲
完整ppt课件
22
• 中间带:
➢ 中间带外侧核:在C8~T1 节段位于侧角。胞体小,卵圆形或梭 形。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其轴突经前根进 入脊神经前支,然后以白交通支形式进入交感干。
在S2~4 阶段,为骶副交感核,含副交感节前神经元。其轴突 经S2~4 脊神经前根进入脊神经前支,然后形成 盆内脏神经
— 后内侧核:较小,颈膨大和腰膨大处较清晰,主要支配躯干 前部和外侧壁的肌肉。
9
完整ppt课件
10
三、内部结构:
(一)概况:灰质、白质、中央管
(二)灰质:H 形,灰红色,富含神经元胞体、树突及血管。
1. 区分:
• 后角(后柱):主要为接受感觉纤维传入的感觉神经核团。
• 中间带:
侧角(侧柱)—
T1~L3节段 ,为
交感神经核。
• 前角(前柱):
富含运动神经元
• 灰质连合:分为
性),发轴突(甘氨酸能,抑制性)返回同一个或其它α 运
动神经元,对其产生反馈性抑制作用。
完整ppt课件
25
完整ppt课件
26
• 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成的神经核:
➢ 前角躯体运动内侧核(柱):位于前角内侧部,纵贯脊髓全长, 支配运动躯干的骨骼肌。
— 前内侧核:脊髓全长可见,主要支配竖脊肌等脊柱区肌肉。 向上接延髓的舌下神经核。
灰质前连合
灰质后连合。
完整ppt课件
11
2. 主要核团: 3. 后角(柱): ➢ 后角边缘核:位于缘层的尖部,全长可见,主要为梭形或星状
大型细胞。接受后根外侧部的痛温觉纤维和内侧部的粗略触觉 纤维;其轴突进入外侧索分成升降支(固有束),发挥节段间 联系 ;部分纤维加入脊髓丘脑束。
脊髓-外形和内部结构ppt课件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
脊髓后角与感觉传导通路有关
脊神经节中枢突形成后根(初级传入纤维),传入脊髓有三个去向: ①上传最终至大脑皮质,形成意识性感觉; ②上传至小脑,形成非意识性感觉,不能觉察但参与运动调节; ③与运动神经元形成直接联系(腱反射)或间接联系,形成节段内反射
弧或节段间反射弧。
后角边缘核
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于脊髓的范围
T1
或高度,因称为一有个31脊对髓脊节神段经。,
故脊髓有 31 个节段:
8 个颈节( C )、
12个胸节( T )、
后根根丝
5 个 腰节( L )、 5 个骶节( S ) 1 个尾节 (Co )。
L1 S1 脊神经
Co
脊髓节段
前根根丝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在脊髓的横切面上,中央有一细小的中央管(内含脑脊
液, 此管向上通第 4 脑室, 向下在脊髓圆锥内扩大成终
室。 40 岁以上的人中央管常闭塞
中央管周围是“H” 形或蝴蝶形的灰质,灰质的外周是
白质。
灰质
中央管
白质 中央管
C4
➢脊髓各节段中的内部结构 大致相同,但不同水平切 面有所差异,表现在于: 1. 形态和大小不一; 2. 灰质结构和配布不同;
➢ 位于椎管内上2/3,前后稍
脊脊髓髓圆锥
扁的圆柱形,外包有三层被膜。 ➢ 端自枕骨大孔与延髓
相连,下端平第1腰椎体下缘。
T12
终丝
➢ 两个膨大: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 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向下 延为终丝。
马尾
➢ 马尾:腰骶尾部的神经根在椎管内
向下行走一段较长的距离,围绕终 丝形成。
L5
后角固有核
.
脊髓后角与感觉传导通路有关
脊神经节中枢突形成后根(初级传入纤维),传入脊髓有三个去向: ①上传最终至大脑皮质,形成意识性感觉; ②上传至小脑,形成非意识性感觉,不能觉察但参与运动调节; ③与运动神经元形成直接联系(腱反射)或间接联系,形成节段内反射
弧或节段间反射弧。
后角边缘核
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于脊髓的范围
T1
或高度,因称为一有个31脊对髓脊节神段经。,
故脊髓有 31 个节段:
8 个颈节( C )、
12个胸节( T )、
后根根丝
5 个 腰节( L )、 5 个骶节( S ) 1 个尾节 (Co )。
L1 S1 脊神经
Co
脊髓节段
前根根丝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在脊髓的横切面上,中央有一细小的中央管(内含脑脊
液, 此管向上通第 4 脑室, 向下在脊髓圆锥内扩大成终
室。 40 岁以上的人中央管常闭塞
中央管周围是“H” 形或蝴蝶形的灰质,灰质的外周是
白质。
灰质
中央管
白质 中央管
C4
➢脊髓各节段中的内部结构 大致相同,但不同水平切 面有所差异,表现在于: 1. 形态和大小不一; 2. 灰质结构和配布不同;
➢ 位于椎管内上2/3,前后稍
脊脊髓髓圆锥
扁的圆柱形,外包有三层被膜。 ➢ 端自枕骨大孔与延髓
相连,下端平第1腰椎体下缘。
T12
终丝
➢ 两个膨大: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 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向下 延为终丝。
马尾
➢ 马尾:腰骶尾部的神经根在椎管内
向下行走一段较长的距离,围绕终 丝形成。
L5
脊髓解剖ppt课件全篇
进入椎间孔后分为根前动脉与根后动脉, 分别与 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吻合, 构成围绕脊髓的 动脉冠, 再分出小分支供应脊髓表面结构, 小穿通 支进入脊髓, 供血脊髓实质外周部
21
脊髓解剖
3. 脊髓血液供应--根动脉
大多数根动脉细小, 但C6\T9\L2 三处根动脉粗大 根动脉补充血供使脊髓动脉血流极丰富, 不易发 生缺血
25
脊髓损害症状&体征
脊髓损害主要表现 ➢ 运动障碍 ➢ 感觉障碍 ➢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血 管运动、发汗反应,皮肤、指甲的营养) 前两者有助于脊髓病变水平定位
26
脊髓损害症状&体征
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 脊髓半侧损害 脊髓横贯损害
高颈段(C1~4) 颈膨大(C5~T2) 胸髓(T3~12) 腰膨大(L1~S2) 脊髓圆锥(S3~5和尾节) 马尾
\腱反射亢进\病理征(+)&反射性排尿
29
脊髓损害症状&体征
1.1 高颈段(C1-4)
四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 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 括约肌功能障碍, 四肢&躯干无汗 伴枕&后颈部疼痛, 咳嗽\转颈加重, 可有该区 感觉缺失 C3~5节段病变出现膈肌瘫痪\腹式呼吸减弱& 消失
30
脊髓损害症状&体征
2
脊髓解剖
脊髓与脊柱的对应关系
脊柱节段=脊髓节段n ➢ C1~4, n=0 ➢ C5~8, n=1 ➢ T1~8, n=2 ➢ T9~12, n=3 腰髓对应T10~T12 骶髓&尾髓对应T12, L1
3
脊髓解剖
1. 外部结构
脊髓与脊柱长度不等, 神经根由相应椎间孔走出 椎管, 愈下位脊髓节段神经根愈向下偏斜
21
脊髓解剖
3. 脊髓血液供应--根动脉
大多数根动脉细小, 但C6\T9\L2 三处根动脉粗大 根动脉补充血供使脊髓动脉血流极丰富, 不易发 生缺血
25
脊髓损害症状&体征
脊髓损害主要表现 ➢ 运动障碍 ➢ 感觉障碍 ➢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血 管运动、发汗反应,皮肤、指甲的营养) 前两者有助于脊髓病变水平定位
26
脊髓损害症状&体征
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 脊髓半侧损害 脊髓横贯损害
高颈段(C1~4) 颈膨大(C5~T2) 胸髓(T3~12) 腰膨大(L1~S2) 脊髓圆锥(S3~5和尾节) 马尾
\腱反射亢进\病理征(+)&反射性排尿
29
脊髓损害症状&体征
1.1 高颈段(C1-4)
四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 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 括约肌功能障碍, 四肢&躯干无汗 伴枕&后颈部疼痛, 咳嗽\转颈加重, 可有该区 感觉缺失 C3~5节段病变出现膈肌瘫痪\腹式呼吸减弱& 消失
30
脊髓损害症状&体征
2
脊髓解剖
脊髓与脊柱的对应关系
脊柱节段=脊髓节段n ➢ C1~4, n=0 ➢ C5~8, n=1 ➢ T1~8, n=2 ➢ T9~12, n=3 腰髓对应T10~T12 骶髓&尾髓对应T12, L1
3
脊髓解剖
1. 外部结构
脊髓与脊柱长度不等, 神经根由相应椎间孔走出 椎管, 愈下位脊髓节段神经根愈向下偏斜
人体系统解剖学:脊髓-PPT课件
Reticulospinal tract (网状脊髓束)
Vestibulospinal tract (前庭脊髓束)
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内侧纵束)
Anterior corticospinal tract (皮质脊髓前束)
Up
down
皮质脊髓束 ( corticospinal tract)
第三部分
脊髓的机能
The function of spinal cord
1. 传导功能 感觉 脊髓 脑 脑 脊髓 躯干四肢运动,大部分内脏运动
2. 反射功能
躯体反射 内脏反射
感觉神 经末梢 传入神经纤维 中间神经元
骨骼肌
传出神 经纤维
脊髓
第四部分
脊髓损伤类型
Types of spinal cord lesions
外侧索 胸核
非意识性本体觉
外侧索 5-9层
、触觉
脊髓长下行纤维束
名称 位 置 终止 功能 皮质脊髓侧束 外侧索 3-9层 控制骨骼肌 皮质脊髓前束 前索 8-9层 的随意运动
红核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内 侧纵束
外侧索 5-7层 兴奋屈肌运动N元 前索 7-8层 兴奋伸肌运动N元 外侧索 7-8层 调节肌张力 前索 7-8层 调节头颈、眼外 前索 7-8层 肌的反射活动
位置
外侧索的前半和前索 组成
功能
①脊髓丘脑侧束功能是传导 痛觉和温度觉的冲动。
②脊髓丘脑前束功能是传导 粗触觉冲动。
定位
2.下行纤维束
Tectospinal tract (顶盖脊髓束)
Lateral corticospinal tract (皮质脊髓侧束)
Vestibulospinal tract (前庭脊髓束)
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内侧纵束)
Anterior corticospinal tract (皮质脊髓前束)
Up
down
皮质脊髓束 ( corticospinal tract)
第三部分
脊髓的机能
The function of spinal cord
1. 传导功能 感觉 脊髓 脑 脑 脊髓 躯干四肢运动,大部分内脏运动
2. 反射功能
躯体反射 内脏反射
感觉神 经末梢 传入神经纤维 中间神经元
骨骼肌
传出神 经纤维
脊髓
第四部分
脊髓损伤类型
Types of spinal cord lesions
外侧索 胸核
非意识性本体觉
外侧索 5-9层
、触觉
脊髓长下行纤维束
名称 位 置 终止 功能 皮质脊髓侧束 外侧索 3-9层 控制骨骼肌 皮质脊髓前束 前索 8-9层 的随意运动
红核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内 侧纵束
外侧索 5-7层 兴奋屈肌运动N元 前索 7-8层 兴奋伸肌运动N元 外侧索 7-8层 调节肌张力 前索 7-8层 调节头颈、眼外 前索 7-8层 肌的反射活动
位置
外侧索的前半和前索 组成
功能
①脊髓丘脑侧束功能是传导 痛觉和温度觉的冲动。
②脊髓丘脑前束功能是传导 粗触觉冲动。
定位
2.下行纤维束
Tectospinal tract (顶盖脊髓束)
Lateral corticospinal tract (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外形和内部结构ppt课件
通过脊髓传导到脑才能产生感觉,脑也要通过脊髓来完 成复杂的功能。 ■ 在正常生理状况下,脊髓的许多活动是在脑的控制下完 成的,但脊髓本身也能完成许多反射活动。
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态
位于椎管内上2/3,前后稍
脊脊髓髓圆锥
扁的圆柱形,外包有三层被膜。 端自枕骨大孔与延髓
相连,下端平第1腰椎体下缘。
-运动神经元
α- 运动
神经元
肌梭
闰绍细胞
骨骼肌
前角的核团
按神经元位置分: 内侧群:
支配颈肌、 躯干肌
外侧群: 支配四肢肌
前角运动神经元 a.从内侧到外侧:躯干肌、肢端肌; 屈肌、伸肌。 b.最后公共通路(Final common path) c.弛缓性瘫痪
屈肌运动 神经元
伸肌运动 神经元
3. 后角的核团 (1)后角边缘核
T12
终丝
两个膨大: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向下 延为终丝。
马尾
马尾:腰骶尾部的神经根在椎管内
向下行走一段较长的距离,围绕终 丝形成。
L5
S1
全长 42~45cm, 最宽处横径为 l .0~ 1.2cm
延髓
C软1 膜
蛛网膜
硬脊膜
T1
• 颈膨大:与上肢N相连的区段
C4-T1节段
躯干的节段分布比四肢 典型,按神经序列,自上而 下排列:
T2平胸骨角平面 T4平乳头平面 T6平剑突平面 T8平肋弓平面 T10平脐平面 L1平腹股沟平面
黄韧带
棘间韧带 棘上韧带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两大部分组成。
在脊髓的横切面上,中央有一细小的中央管(内含脑脊
液, 此管向上通第 4 脑室, 向下在脊髓圆锥内扩大成终
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态
位于椎管内上2/3,前后稍
脊脊髓髓圆锥
扁的圆柱形,外包有三层被膜。 端自枕骨大孔与延髓
相连,下端平第1腰椎体下缘。
-运动神经元
α- 运动
神经元
肌梭
闰绍细胞
骨骼肌
前角的核团
按神经元位置分: 内侧群:
支配颈肌、 躯干肌
外侧群: 支配四肢肌
前角运动神经元 a.从内侧到外侧:躯干肌、肢端肌; 屈肌、伸肌。 b.最后公共通路(Final common path) c.弛缓性瘫痪
屈肌运动 神经元
伸肌运动 神经元
3. 后角的核团 (1)后角边缘核
T12
终丝
两个膨大: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向下 延为终丝。
马尾
马尾:腰骶尾部的神经根在椎管内
向下行走一段较长的距离,围绕终 丝形成。
L5
S1
全长 42~45cm, 最宽处横径为 l .0~ 1.2cm
延髓
C软1 膜
蛛网膜
硬脊膜
T1
• 颈膨大:与上肢N相连的区段
C4-T1节段
躯干的节段分布比四肢 典型,按神经序列,自上而 下排列:
T2平胸骨角平面 T4平乳头平面 T6平剑突平面 T8平肋弓平面 T10平脐平面 L1平腹股沟平面
黄韧带
棘间韧带 棘上韧带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两大部分组成。
在脊髓的横切面上,中央有一细小的中央管(内含脑脊
液, 此管向上通第 4 脑室, 向下在脊髓圆锥内扩大成终
神经系统:脊髓PPT课件
要的临床意义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马尾:脊髓比脊柱短,腰、骶、 尾部的脊神经根要下行一段距离 ,从各自相应的椎间孔穿出。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临床上常选择第3、4或第4 、5腰椎棘突之间进针行蛛 网膜下隙穿刺或麻醉术,以 避免损伤脊髓。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 白质 中央管
白质 中央管
灰质
亲 请自觉把手机交上或关机
蟹蟹
Spinal Cord
你了解脊髓灰质炎吗? 脊髓灰质炎损伤什么结构?出现什么症状? 你知道脊髓灰质炎的危害吗? 如何预防脊髓灰质炎?
概述 脊髓起源于神经管的尾部,仍保
留着明显的节段性
概述 脊髓与31对脊神经相连,分布
到躯干和四肢
概述 脊髓与脑的各部有着广泛的联系
案例
男 , 21 岁 , 一 年 前 背 部 被 尖 刀 刺伤,此后右下肢不能活动。
检查发现:右下肢瘫痪,肌张 力增强,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 阳性;右侧剑突平面以下精细触觉 和深感觉消失而痛温觉和粗触觉正 常;左侧剑突平面稍低处以下痛温 觉消失而精细触觉及深感觉正常
根据病人的病史和检查结果,可能 性最大的诊断是:
屈曲反射
牵张反射模式图
小结
两个膨大 31个节段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前角运动神经元 上行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 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束
作业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了解 ➢深入了解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脊髓横断性损伤:症状与体征 ➢脊髓中央部损伤:症状与体征
复习思考题
CT
脊髓丘脑束
➢一侧脊髓丘脑束损伤时,对 侧损伤平面l-2节以下的区 域出现痛、温觉的减退或消 失
2.下行纤维束
运动传导束,起自脑的不同部位 ,直接或间接的止于脊髓前角或 侧角。管理骨骼肌的运动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马尾:脊髓比脊柱短,腰、骶、 尾部的脊神经根要下行一段距离 ,从各自相应的椎间孔穿出。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临床上常选择第3、4或第4 、5腰椎棘突之间进针行蛛 网膜下隙穿刺或麻醉术,以 避免损伤脊髓。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 白质 中央管
白质 中央管
灰质
亲 请自觉把手机交上或关机
蟹蟹
Spinal Cord
你了解脊髓灰质炎吗? 脊髓灰质炎损伤什么结构?出现什么症状? 你知道脊髓灰质炎的危害吗? 如何预防脊髓灰质炎?
概述 脊髓起源于神经管的尾部,仍保
留着明显的节段性
概述 脊髓与31对脊神经相连,分布
到躯干和四肢
概述 脊髓与脑的各部有着广泛的联系
案例
男 , 21 岁 , 一 年 前 背 部 被 尖 刀 刺伤,此后右下肢不能活动。
检查发现:右下肢瘫痪,肌张 力增强,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 阳性;右侧剑突平面以下精细触觉 和深感觉消失而痛温觉和粗触觉正 常;左侧剑突平面稍低处以下痛温 觉消失而精细触觉及深感觉正常
根据病人的病史和检查结果,可能 性最大的诊断是:
屈曲反射
牵张反射模式图
小结
两个膨大 31个节段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前角运动神经元 上行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 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束
作业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了解 ➢深入了解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脊髓横断性损伤:症状与体征 ➢脊髓中央部损伤:症状与体征
复习思考题
CT
脊髓丘脑束
➢一侧脊髓丘脑束损伤时,对 侧损伤平面l-2节以下的区 域出现痛、温觉的减退或消 失
2.下行纤维束
运动传导束,起自脑的不同部位 ,直接或间接的止于脊髓前角或 侧角。管理骨骼肌的运动
神经解剖学--脊髓ppt课件
-26-
1、牵张反射 属于单突触反射,包括深反射和肌张力反射。 深反射(腱反射)
肌肉、肌腱 脊神经后根 α-运动神经元 脊神经前根 肌肉收缩
-27-
2、屈曲反射
皮肤 脊神经后根
后角 中间神经元 α-运动神经元 脊神经前根
肌肉收缩
-28-
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属 于多突触反射。
屈曲反射径路至少要有3个神经 元参加,即皮肤的信息经后根 传入脊髓后角,再经中间神经 元传递给前角的-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兴奋,引起骨骼 肌收缩。由于肢体收缩要涉及 成群的肌肉,故受到兴奋的运动神经元常常是多节段的。
单突触反射—最简单的反射弧 组成:一个传入神经元,一个传出神经元
局限于一个或相邻的一个脊髓节内,为节段内反射。 多突触反射:反射弧有两个以上神经元, 其轴突在固有束内上、
下行数个脊髓节后,终于前角运动神经元,为节段间反射
按效应分:
躯体反射—骨骼肌的反射活动 牵张反射、屈曲反射、浅反射等
内脏反射—躯体内脏反射、内脏内脏反射和内脏躯体反射, 竖毛反射、膀胱排尿反射、直肠排便反射等
-16-
9.内脏感觉束
• 内脏感觉纤维沿后根进入脊髓,经背外侧束终 于Ⅰ和V-Ⅶ层和后连合核
• 二级纤维可经脊髓丘脑束上行至丘脑,也可经 固有束上行,进入脑干,再经脑干网状结构中 继后到丘脑。
• Nathan 和Smith 认为,传递膀胱、直肠的感觉纤维在后索内上行, 如切断双侧前外侧索后,直肠和膀胱的感觉依然存在。
-24-
(7)下行内脏通路
• 在脊髓中,下行纤维将冲动传至中间外 侧核的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和骶2-4节的 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经此支配平滑肌、 心肌和腺体。
• 主要来自下丘脑和脑干的有关核团及网 状结构,下行于脊髓的前索和外侧索中。
1、牵张反射 属于单突触反射,包括深反射和肌张力反射。 深反射(腱反射)
肌肉、肌腱 脊神经后根 α-运动神经元 脊神经前根 肌肉收缩
-27-
2、屈曲反射
皮肤 脊神经后根
后角 中间神经元 α-运动神经元 脊神经前根
肌肉收缩
-28-
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属 于多突触反射。
屈曲反射径路至少要有3个神经 元参加,即皮肤的信息经后根 传入脊髓后角,再经中间神经 元传递给前角的-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兴奋,引起骨骼 肌收缩。由于肢体收缩要涉及 成群的肌肉,故受到兴奋的运动神经元常常是多节段的。
单突触反射—最简单的反射弧 组成:一个传入神经元,一个传出神经元
局限于一个或相邻的一个脊髓节内,为节段内反射。 多突触反射:反射弧有两个以上神经元, 其轴突在固有束内上、
下行数个脊髓节后,终于前角运动神经元,为节段间反射
按效应分:
躯体反射—骨骼肌的反射活动 牵张反射、屈曲反射、浅反射等
内脏反射—躯体内脏反射、内脏内脏反射和内脏躯体反射, 竖毛反射、膀胱排尿反射、直肠排便反射等
-16-
9.内脏感觉束
• 内脏感觉纤维沿后根进入脊髓,经背外侧束终 于Ⅰ和V-Ⅶ层和后连合核
• 二级纤维可经脊髓丘脑束上行至丘脑,也可经 固有束上行,进入脑干,再经脑干网状结构中 继后到丘脑。
• Nathan 和Smith 认为,传递膀胱、直肠的感觉纤维在后索内上行, 如切断双侧前外侧索后,直肠和膀胱的感觉依然存在。
-24-
(7)下行内脏通路
• 在脊髓中,下行纤维将冲动传至中间外 侧核的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和骶2-4节的 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经此支配平滑肌、 心肌和腺体。
• 主要来自下丘脑和脑干的有关核团及网 状结构,下行于脊髓的前索和外侧索中。
人体解剖学课件——脊髓
•当脊髓一侧的皮质脊髓束损伤 后,出现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的肢 体骨骼肌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 高脊髓束:兴奋屈肌 ③前庭脊髓束:兴奋伸肌 ④网状脊髓束:躯干四肢近端肌的运动控制
⑤顶盖脊髓束: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
⑥内侧纵束:调节眼球运动与头部姿势
(4)脊髓灰质板层——Rexed 板层
如何理解不同颈、胸、腰、骶部脊髓板层?
板层 Ⅰ ——边缘层(海绵带) 板层 Ⅱ ——胶状质
板层 Ⅲ 板层 Ⅳ
内有后角固有核
板层 Ⅴ 接受本体感觉传入纤维 板层 Ⅵ 调节运动
板层 Ⅶ
中间内侧核——与内脏感觉有关 中间外侧核——与内脏运动有关 胸核(背核clarke柱)—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骶副交感核—在S2-4节段相当于板层Ⅶ,内脏运动
侧角只存在于T1-L3,为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骶髓无侧角,S2-4脊髓节段其为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侧角细胞多为 多极神经元
内脏运动神经元
轴突
前根-白交通支
交感干
(3)后角
上行纤维束
大脑中枢
后根感觉纤维 后角细胞轴突
联络上下脊髓节段
后端窄细的部分,内含多极中间神经元。主要接受后 根的躯体和内脏感觉纤维传入的冲动。
脊髓反射可分为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 躯体反射是指骨骼肌的反射活动,如牵张反射、屈曲反射、
浅反射等。 内脏反射是指一些躯体内脏反射、内脏内脏反射和内脏躯
体反射,如瞳孔对光反射、竖毛反射、膀胱排尿反射、 直肠排便反射等。
躯体反射
浅反射 深反射
皮肤、黏膜感受器
腹壁、提睾反射
肌、腱感受器 肱二、三头肌和膝跳反射
止于颈髓至骶髓各节段前角N运动元
b)皮质脊髓前束
躯干肌和上肢近端 躯干肌(不交叉)
⑤顶盖脊髓束: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
⑥内侧纵束:调节眼球运动与头部姿势
(4)脊髓灰质板层——Rexed 板层
如何理解不同颈、胸、腰、骶部脊髓板层?
板层 Ⅰ ——边缘层(海绵带) 板层 Ⅱ ——胶状质
板层 Ⅲ 板层 Ⅳ
内有后角固有核
板层 Ⅴ 接受本体感觉传入纤维 板层 Ⅵ 调节运动
板层 Ⅶ
中间内侧核——与内脏感觉有关 中间外侧核——与内脏运动有关 胸核(背核clarke柱)—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骶副交感核—在S2-4节段相当于板层Ⅶ,内脏运动
侧角只存在于T1-L3,为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骶髓无侧角,S2-4脊髓节段其为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侧角细胞多为 多极神经元
内脏运动神经元
轴突
前根-白交通支
交感干
(3)后角
上行纤维束
大脑中枢
后根感觉纤维 后角细胞轴突
联络上下脊髓节段
后端窄细的部分,内含多极中间神经元。主要接受后 根的躯体和内脏感觉纤维传入的冲动。
脊髓反射可分为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 躯体反射是指骨骼肌的反射活动,如牵张反射、屈曲反射、
浅反射等。 内脏反射是指一些躯体内脏反射、内脏内脏反射和内脏躯
体反射,如瞳孔对光反射、竖毛反射、膀胱排尿反射、 直肠排便反射等。
躯体反射
浅反射 深反射
皮肤、黏膜感受器
腹壁、提睾反射
肌、腱感受器 肱二、三头肌和膝跳反射
止于颈髓至骶髓各节段前角N运动元
b)皮质脊髓前束
躯干肌和上肢近端 躯干肌(不交叉)
脊髓(一)PPT讲稿
索 侧角
前索
前角
二、脊髓灰质的构造及Rexed分层
1. 灰质的构造
1.1 概述 1.2 灰质和白质的比例
2. Rexed分层
2.1 板层的划分 2.2 各层的细胞构筑特点 2.3 灰质中的核团
1、灰质的构造
各节段
灰质和 C5
白质的 比例
T8
L3
S3
灰
白
质
质
的
的
比
比
例
例
增
增
大
大
2、Rexed分层
Hale Waihona Puke 中间带外侧核:C8—L3: 交感神经中枢 S2—S4: 副交感神经中枢之一
中间带内侧核:脊髓全长,中间神经元。
中介核:间断性细胞柱
Clarke背核:C8—L3, T10—L1显著
盆神经的初级传入脊髓内投射
内脏传入: 内侧通路——后连合核
——上位脑结构 ——内脏感觉 内脏传出: 外侧通路——骶副交感核 ——盆内脏反射
IV层: 细胞:大、中型细胞。WDR神经元 联系:传入--后根的有髓纤维(低强度的机械性刺激) 大细胞的树突还伸入II层。 传出--大细胞的轴突对侧脊髓丘脑前束(轻触觉) 中细胞的轴突对侧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 核团:后角固有核
IV层的传入、传出纤维联系
V层:分内、外侧部 细胞:大小不一 联系:传入——后根的传入纤维及下行传导路的纤维 传出——经前白联合对侧脊髓丘脑束 (轻触觉及痛温觉)
V层与IV层的传入纤维联系相似
VI层:见于颈腰膨大, T4-L2缺如。分内、外侧部。 联系:传入——内侧部:后根的有髓粗纤维(来自肌梭) 外侧部:一些下行投射纤维 传出——前角或脊髓小脑束 核团:中央基底核同侧脊髓小脑束 后角连合核 : 贯穿脊髓全长
《脊髓》PPT课件
周围部
神经元胞体集聚 ——神经节 神经纤维集聚 ———神经
髓质
皮质
灰质gray matter :在中 枢部,神经元胞体及起树 突的集聚部位。 皮质cortex是在大、小脑 表面的灰质。
神经核nucleus :在中枢部 皮质以外,功能相同的神 经元胞体集中形成的团块。 白质white matter :神经 纤维集聚的部位色泽亮白 而得名。位于大脑和小脑 的白质称为髓质medulla .
(二)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⒈脊髓全横断 脊髓休克 ⒉脊髓半横断 布朗-色夸综合征
脊髓半横断损伤 (Brown-Sequard综合征)
右侧运动障 碍痉挛性瘫 右侧深感觉, 精细触觉障 碍
伤平面以下1-2 节段左侧肢体痛、 温觉障碍
1)胸核:与反射性本体感觉有关 2)中间内侧核:与内脏感觉有关。 3)中间外侧核:与内脏运动有关(交感 神经的节前神经元), 发出纤维随前根走出。 4)骶副交感核:位于骶2~4段,与内脏运动有关(副交感的节 前神经元)
胸核
中间外侧核
中间内侧核
3、前角( Anterior horn (column) 板层Ⅷ、Ⅸ )
脊 髓 圆 锥
终丝
后正中沟
传入神经
后根 传出神经
前外侧沟 脊神经节
脊神经
前根 前正中裂 前面
脊神经前、后根 脊髓节段: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 的根丝附着的脊髓部分。 31个脊髓节段: 颈8、胸12 、腰5、骶5、尾1
颈神经
脊神经(31对) 前根 (运动) 后根 (感觉)
胸神经
腰神经
骶神经 尾神经
神 经 核 白质 灰质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脊颈丘脑束的中继站。
后角连合核:位于后角内侧缘到灰质后连合部位。中、小型的 中间神经元。发纤维经后连合到对侧前角,或经后 固有束到不同节段的前角。骶后连合核是躯体传入 和内脏传入的汇聚处。
• 中间带:。
中间带外侧核:在C8~T1 节段位于侧角。胞体小,卵圆形或梭
形。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其轴突经前根进 入脊神经前支,然后以白交通支形式进入交感干
• 中间带:
中间带外侧核:在C8~T1 节段位于侧角。胞体小,卵圆形或梭
形。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其轴突经前根进
入脊神经前支,然后以白交通支形式进入交感干。 在S2~4 阶段,为骶副交感核,含副交感节前神经元。其轴突 经S2~4 脊神经前根进入脊神经前支,然后形成
盆内脏神经
中间带内侧核:纵贯脊髓全长。由大、中、小型细胞组成。其 部分轴突进入两侧外侧索,形成双侧脊髓小脑前 束。
支配前臂肌或小腿肌 — 后外侧后核:C5~T1 / S1~3(C8~T1 / S1~3)明显; 支配手肌或足肌
• 脊髓节段 31节:C-8, T-12,
L-5,
S-5, Co-1
•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椎骨序数 等 高( C1~4) 椎骨棘突 等高(C1~3)
高 1 个(C5~ T4) 高1个(C4~8)
高 2 个(T5~8)
高1~2个(T1~6)
高 3 个 (T9~12) 高3个(T7~12) T10~12 (L1~5) T10~12(L1~5) L1 (S1~Co1) T12~L1之间( S1~5、Co1)
发出的纤维参与组成脊髓丘脑束。
网状核:后角固有核的外侧,网状结构内。多为中小型细胞。
背核:后角底部的内侧部,仅存在于C8~L3 节段。
由大型多极和圆形神经元组成。接受后根内侧部纤维的
终末和侧支;发出的轴突形成同侧脊髓小脑后束。
颈外侧核:存在于C1~2 节后角尖前外侧的白质中。人不明显。
• 脊髓圆锥
• 终丝(无神经组织,软脊膜构成) (S2以下被硬脊膜包裹)
• 31对脊神经前根 • 31对脊神经后根及脊神经节 • 马尾(L1以下)
• 腰穿位置:L3~4、L5~S1棘突
之间
• 6 条纵沟:
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后正中隔)
前外侧沟(31对前根穿出) 后外侧沟 (31对后根穿入) 后中间沟(位于C1~T4节段)
四、脊髓被膜:
1. 硬脊膜:致密CT, 囊状。
• • • 上附枕大孔边缘,续硬脑膜 下至S2包终丝 随脊神经漏斗状膨出,形成 脊神经外膜
•
硬膜外隙:
上达枕大孔, 疏松结缔组织, 脂肪、淋巴管、静脉从 负压、
•
硬膜下隙
四、脊髓被膜:
1. 硬脊膜
2. 蛛网膜:薄而透明的胶原 纤维层。疏松 • 蛛网膜下隙:有脑脊液及 脊髓血管,脊神经根丝。
•
蛛网膜下池:
终池(L1~S2之间)— 马尾、终丝,结缔组织 小梁
•
脊神经外膜
四、脊髓被膜: 1. 硬脊膜 2. 蛛网膜: 3. 软脊膜:
薄、富含血管、
紧贴脊髓表面 深入沟裂。
•
•
形成终丝
齿状韧带(18~24个, 固定脊髓;椎管内 手术的标志,连于 硬脊膜)
•
后隔(C5~T12 处较发达)
三、内部结构: (一)概况:灰质、白质、中央管 (二)灰质:H 形,灰红色,富含神经元胞体、树突及血管。 1. 区分:
前角躯体运动外侧核(柱):在脊髓胸段较小,支配
肋间肌和腹前外侧部肌。在颈、腰膨大处,分为: — 前核: 支配肩肌或髋肌 支配臂肌或大腿肌 — 前外侧核 :C4~T1 / L2~S1(C4~8 / L2~S2) 明显;
— 后外侧核:C5~T1 /L2~S2(C4~T1 /L2~S3)明显;
胶状质:胶状透明,存在于脊髓全长,细胞小卵圆形和星形。
接受后根内纤维的侧支;发轴突进入Lissauer 背外束,
实行节段间联系。 C1~3 节段内,胶状质较大,为三叉神经脊束核的下端。
后角固有核:存在于脊髓全长。为大多角形和中型梭形细胞。 主要接受后根内的粗、细纤维,胶状质的部分纤维。
终于对侧前角。
Renshaw 细胞—接受α 运动神经元轴突的侧支(胆碱能,兴奋 性),发轴突(甘氨酸能,抑制性)返回同一个或其它α 运 动神经元,对其产生反馈性抑制作用。
• 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成的神经核:
前角躯体运动内侧核(柱):位于前角内侧部,纵贯脊髓全长,
支配运动躯干的骨骼肌。
— 前内侧核:脊髓全长可见,主要支配竖脊肌等脊柱区肌肉。 向上接延髓的舌下神经核。 — 后内侧核:较小,颈膨大和腰膨大处较清晰,主要支配躯干 前部和外侧壁的肌肉。
脊 髓
一、 位置:椎管内
上端— 枕大孔处接延髓
下端— 3个月前,与椎管等长。 3个月后,高度差出现。 出生时,达第3腰椎体下缘 成年男性:第1腰椎体下缘
(T12~L3上缘)
成年女性:第2腰椎体下缘
二、外形:
• 前后稍扁的圆柱状,长约45cm;
重约35g ,与脊柱弯曲一致。 • 两个膨大: 颈膨大— C4~T1, C6最粗; 腰骶膨大— T12~L4/5,L3 最粗
• 后角(后柱):主要为接受感觉纤维传入的感觉神经核团。
• 中间带: 侧角(侧柱)—
T1~L3节段 ,为
交感神经核。 • 前角(前柱):
富含运动神经元
• 灰质连合:分为 灰质前连合 灰质后连合。
2. 主要核团:
•
后角(柱):
后角边缘核:位于缘层的尖部,全长可见,主要为梭形或星状 大型细胞。接受后根外侧部的痛温觉纤维和内侧部的粗略触觉 纤维;其轴突进入外侧索分成升降支(固有束),发挥节段间 联系 ;部分纤维加入脊髓丘脑束。
• 前角(柱):
含大、中、小型神经元, 于脊髓全长的大部分混杂分布。
α 运动神经元:大型多角,平均大于 37 μm(有文献认为 大于 25 μm ), 数量约占前角运动神经元的2/3,支配骨骼肌的梭 外肌纤维产生随意运动。 γ 运动神经元:中型多极神经元,小于 37 μm(或小于 25 μm ), 数量约占1/3,支配骨骼肌的梭内肌纤维,维持肌张力。 中、小型中间神经元:大部分分散,小部分形成核团。其中 前角连合核— 前角内侧缘至灰质前连合处,其轴突经灰质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