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听取和体验等方式,了解家乡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2. 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描述家乡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为家乡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 学习通过观察、听取和体验等方式,了解家乡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2. 掌握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描述家乡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从而能够进行描述和表达。
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家乡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从视觉上了解。
2. 听取法:通过听取家乡人们讲述的故事和传说,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
3. 体验法:通过实际体验家乡的传统文化活动,深入了解和体验。
4. 示范展示法:老师进行示范,让学生参照模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风俗和传统文化,并简单介绍一下本课程的内容。
二、观察家乡风俗和传统文化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家乡的风俗和传统文化,如节日、庙会等,从视觉上了解,可以提供图片或视频资料,学生通过观察相关图片或视频认真观察,并记录所观察到的内容,例如节日日期、活动内容、参与者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讨论。
三、听取家乡传统文化的故事和传说教师讲述一些家乡的传统文化故事和传说,例如家乡神话、传说故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传统。
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和同伴分享与之相似或者不同的故事和记忆,补充自己所知道的家乡文化信息。
学生可以分组,采用分角色朗读与解读的方式,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意义。
四、体验家乡传统文化活动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参加家乡的传统文化活动,例如庙会、民俗节、拜神等等。
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深入了解、感受并思考传统文化活动内容、形式、意义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是在活动体验过程中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家乡风俗在实际生活中的传承与发扬”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记叙文的写作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来描述家乡的风俗。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家乡风俗的认识。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家乡的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文化自信,激发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生活的能力,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3.通过合作交流,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
4.引导学生运用记叙文写作技巧,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素养。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部编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家乡的风俗,通过收集、整理有关家乡风俗的资料,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指导学生运用记叙文的形式,描述家乡的一种风俗,注意运用学过的写作方法,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学会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提高写作质量。具体内容包括: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描写方法,生动地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和查阅资料,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基本方法,并学会如何围绕中心有条理地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风俗背景知识:介绍家乡风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2. 写作方法指导:如何选材、立意、构思和起草。
3. 文章结构布局:开头、中间、结尾的写法,以及过渡的使用。
4. 语言表达技巧: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使文章生动有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将风俗活动写具体、写生动,写出自己的真实体验和独特感受。
- 难点:如何围绕中心进行选材和构思,以及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技巧。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风俗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 学具:写作素材收集记录表、草稿纸、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家乡风俗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知识介绍:讲解风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3. 写作方法指导:教授如何选材、立意、构思和起草,以及如何布局文章结构。
4. 互动讨论: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素材和构思,互相交流启发。
5. 写作实践: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 家乡的风俗- 正文:包括风俗背景、写作方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等要点。
作业设计- 课内作业:完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要求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 家庭作业:鼓励学生与家人交流,了解更多家乡风俗,准备下次课堂分享。
课后反思- 教师反思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总结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评价自己的写作成果,提出改进意见。
【新】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附反思含板书设计
8. 直到扛起龙灯的灯板,我才反应过来,我已成了迎龙灯队伍中的一员。前方
9. 的龙头在人群的簇拥下出发了,龙身也跟着动了起来。一开始,我走得像乌龟一样慢,觉得吃力 ,但走着走着,人们的热情感染了我,我扛得也越发卖力了。
例如: 直到扛起龙灯的灯板,我才反应过来,我已成了迎龙灯队伍中的一员。前 方的龙头在人群的簇拥下出发了,龙身也跟着动了起来。一开始,我走得 像乌龟一样慢,觉得吃力,但走着走着,人们的热情感染了我,我扛得也 越发卖力了。 (四)、牛刀小试,学生习作 1. 出示习作要求与提示。 (1)要根据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确定内容主次,要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 (2)介绍一种风俗时,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3)写自己参加的风俗活动时,要重点描写现场情况和自身感受。 (4)写风俗习惯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意见。 2.学生独立习作 ,教师巡视。
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 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们在介绍家乡风俗的时候, 如果能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一定会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结合“交流平台”,学习“抓住重点” 自读“交流平台”,学习写法。引导学生思考: 老舍先生写《北京的春节 》,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节)这 几天,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为什么这样写? 全班交流,学习“详略安排”。 预设1:能表现北京独特风俗的,莫过于这几天了。 预设2:这几天可以说是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小高潮,所以要详写。预设3: 其他的日子大体相似,就没有必要一一详细描述了。 习得写法: 每一种风俗,都有其独特之处。我们要根据自己想要重 点表达的意思,确定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三、说教学目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家乡的风俗》是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本单元的习作能力要求是: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教材安排了两个板块。
一是出现了春节拜年、元宵闹花灯、除夕包饺子等风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写作兴趣。
二是提供两个话题: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基于描写事物类习作的特点,选择了前一个话题。
关于介绍节日风俗习惯,统编教材一共安排了两次,一次是在三下三单元《中华传统节日》,要求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或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此次是对这一习作的延续和发展。
经过前几次的习作训练,学生能搜集资料,也能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而抓住风俗特点,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将作为本次习作教学的重难点。
结合教材编排特点和本次习作要求,基于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选择自己家乡最特别的风俗,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明晰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做到详略得当。
2.抓住重点介绍的部分,结合搜集的资料,把“怎么过”写具体。
3.愿意将家乡的风俗与人分享,增进对家乡风俗的了解。
教学准备教师:PPT,学生课堂作业纸。
学生:搜集整理家乡风俗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语境,触发习作思维。
(一)聊聊作品中的风俗。
(课件呈现各地风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本单元我们随着作者,穿越古今,了解了各地的风俗,哪些风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谈谈家乡特别的风俗。
1.你的家乡有什么特别的风俗吗?它有什么特点?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预设一:在我的家乡,结婚时的风俗很有意思。
女儿出嫁的时候要哭,而且哭得越厉害,以后的生活就越幸福。
预设二:我觉得过春节的风俗很特别。
特别是正月初一的时候,不能扫房间,这样财就会溜走。
那一天要开开心心的,这样才能一年都顺顺利利。
预设三:我是苗族人,我的家乡人非常重情谊。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 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学会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家乡风俗,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表达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内容要求如下:1. 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进行介绍,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习惯等。
2. 描述风俗的特点、起源、发展及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意义。
3. 结合亲身经历或感受,表达对家乡风俗的热爱和传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调查、收集家乡风俗的相关资料,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风俗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结合,表达出真情实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调查问卷、照相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家乡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调查了解:让学生分组调查家乡的风俗,收集相关资料,整理成文字或图片。
3. 交流分享:各组学生汇报调查成果,互相交流,教师点评、指导。
4. 写作指导:教师讲解作文要求,指导学生如何选材、构思、表达。
5. 学生写作: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作文。
6. 修改润色:学生互相评改作文,提出修改意见,教师点评、指导。
7. 优秀作文展示:挑选优秀作文进行展示,让学生互相学习、借鉴。
六、板书设计1. 家乡的风俗2. 主要内容:风俗特点、起源、发展、意义3. 写作要求:选材、构思、表达七、作业设计1. 根据所学内容,修改自己的作文,力求语言优美、表达流畅。
2. 收集更多关于家乡风俗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3. 以“家乡的风俗”为主题,创作一幅图画或手工作品。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调查、写作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 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 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 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教学重点: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教学难点:在介绍风俗习惯时候,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出示课件】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板书:家乡的风俗)二、初步去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知道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民俗,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性。
(板书:多样性→)【出示课件】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教师出示图片,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师:中国的民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活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代代相传。
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出示课件】2.结合ppt图片简要介绍以下传统民俗:♦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
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
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
(端阳节,也就是端午节,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秀香囊等,在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为了让屈原能够安息,不受鱼类的打扰,人们就想出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鹊桥会织女。
想学织女巧巧手,葡萄架下听私语。
(七夕,来源于我国历史上的美丽传说,传说凡间的牛郎和天上的仙女相爱了,可是由于天上和人间的界限,玉帝规定每年只能见一次面,于是,每年的这个时候就成了有情人相会的特别的日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描述家乡的一种风俗,并表达自己对这种风俗的感受和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家乡风俗的介绍:学生将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进行介绍,包括风俗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等。
2. 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探讨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理解风俗对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意义。
3. 个人感受与看法的表达:学生将表达自己对这种风俗的感受和看法,思考风俗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生动地描述家乡的一种风俗,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2.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思考风俗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家乡风俗的图片和视频。
2. 学具:笔记本、笔,用于记录和整理信息。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风俗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学习:学生自主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进行介绍,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这种风俗的感受和看法,思考风俗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4. 展示与分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认识。
板书设计1. 家乡的风俗2. 副了解、感受、思考3. 正文:包括风俗的介绍、文化内涵的探讨、个人感受与看法的表达等。
作业设计1. 个人作业:学生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写一篇介绍性的文章,包括风俗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等。
2. 小组作业: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撰写一份报告,包括风俗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文化内涵等。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写作方法,清楚、具体地写家乡的一种风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途径,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
教学内容1. 风俗背景介绍: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包括起源、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
2. 写作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风俗的具体内容。
3. 作文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清楚、具体地写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指导学生清楚、具体地写家乡的一种风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风俗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参考资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课件展示家乡的风俗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2. 风俗背景介绍: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包括起源、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
3. 写作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风俗的具体内容。
4. 作文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清楚、具体地写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5. 学生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6.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与指导。
板书设计1. 风俗背景介绍:起源、历史背景、文化内涵2. 写作方法指导:观察、调查、查阅资料3. 作文指导:清楚、具体、真情实感作业设计1. 必做题: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要求清楚、具体地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 选做题:收集更多关于家乡风俗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清楚、具体地写家乡的一种风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借鉴本单元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2.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过程与方法:写出自己熟悉的民风民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1.写出民风民俗的特点。
2.字里行间表达自己对民风民俗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明确习作要求,抓住特点介绍民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节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谈谈节日。
你们知道哪些节日呢?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2.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总结:如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清明节等。
设计意图:习作与生活相联系,说说知道的节日就是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消除习作的畏惧感,以迅速进入一个自由表达、自由发挥的情境中。
二、明确要求。
1.学生读习作要求。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随机课件出示)这次习作内容可以写什么?①介绍一种风俗;②写一写你参加这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3.有什么要求呢?(课件出示习作要求)①介绍一种风俗。
想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从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也可以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②写一写你参加这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审题,明确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本次习作。
三、写作指导。
1.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课文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习俗》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习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
2. 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家乡的习俗。
2. 讲述家乡习俗的来历和意义。
3. 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家乡的习俗。
4. 指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实物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家乡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家乡的习俗,讲解习俗的来历和意义。
3. 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家乡的习俗,让学生深入了解习俗的特点。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家乡习俗的感受和认识。
5. 练习:指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进行写作练习。
6. 交流:组织学生进行作品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
7. 总结: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家乡习俗的重要性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1. 家乡习俗2. 主体部分:介绍家乡习俗的来历、意义和特点。
3. 结尾部分:强调家乡习俗的重要性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义。
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家乡习俗的作文。
2. 收集家乡的其他习俗,进行深入了解。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家乡习俗的兴趣?2. 学生对家乡习俗的了解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3. 学生在写作练习中,是否能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家乡习俗?4.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5. 如何更好地传承家乡文化,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以上是一份关于《家乡习俗》的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以及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教学设计(3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篇教学设计语文园地一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1.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教学重点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教学难点在介绍风俗习惯时候,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出示课件1】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2分钟)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板书:家乡的风俗)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民族文化,知道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为接下来的环节做铺垫。
二、初步去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知道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民俗,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性。
(板书:多样性→)【出示课件2】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教师出示图片,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师:中国的民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活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代代相传。
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出示课件3】2、结合ppt图片简要介绍以下传统民俗:♦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
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
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
(端阳节,也就是端午节,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秀香囊等,在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为了让屈原能够安息,不受鱼类的打扰,人们就想出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 习作一: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习作一: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简介: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
2. 家乡的风俗特点:分析家乡风俗的独特之处,以及与其他地方风俗的差异。
3. 家乡的风俗故事:讲述家乡风俗背后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
4. 家乡的风俗活动: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家乡风俗的独特之处,并将其融入到写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调查问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家乡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介家乡的风俗: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
3. 分析家乡的风俗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家乡风俗的独特之处,以及其他地方风俗的差异。
4. 讲述家乡的风俗故事:讲述家乡风俗背后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文化。
5. 介绍家乡的风俗活动: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家乡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
6. 写作指导:引导学生将所了解的家乡风俗融入到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7. 学生习作: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8. 交流分享:组织学生进行习作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板书设计1. 家乡的风俗2. 副了解家乡文化,传承家乡精神3. 正文:- 家乡的风俗简介- 家乡的风俗特点- 家乡的风俗故事- 家乡的风俗活动- 写作指导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要求内容丰富,用词严谨,段落衔接流畅。
【同步作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家乡的习俗 教案
【同步作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家乡的习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描写、议论等手法,进行作文创作。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写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习俗: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活动、特色美食等。
2. 写作方法:对比、描写、议论等手法在作文中的应用。
3. 作文修改:如何修改作文,使其更加精彩。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学会运用对比、描写、议论等手法进行作文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使其更加精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等。
2. 学具:作文纸、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家乡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活动、特色美食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
3. 示例:展示一篇关于家乡习俗的作文,分析其写作手法和技巧。
4. 练习:让学生运用对比、描写、议论等手法,进行作文创作。
5. 修改:指导学生修改作文,使其更加精彩。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家乡习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家乡的习俗2. 板书内容:- 传统节日- 习俗活动- 特色美食- 写作手法:对比、描写、议论- 作文修改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家乡习俗的作文,要求运用对比、描写、议论等手法。
2. 修改自己的作文,使其更加精彩。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2.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需要调整?3.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需要改进?4.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解决?5.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家乡的习俗,学会运用对比、描写、议论等手法进行作文创作,并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六、放胆试写
1.根据提纲自由作文。
预设:
(1)开篇点题,点明风俗。
(2)详略得当,突出特点。
(3)首尾呼应,表达情感。
2.教师巡视指导。
七、赏评完善
1.组内互评。
出示标准:
写出风俗特点了吗?(一颗星)
写出自己感受了吗?(一颗星)
写作顺序有条理吗?(一颗星)
文章表达的情景引起你的美好回忆了吗?(一颗星)
2.班内交流。你的作文得了几颗星?
3.结集成册。收集作品,配画插图,编成一本家乡的风俗集。
通过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风俗习惯的兴趣。
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五、用心构思
1.看到冰糖葫芦,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冰糖葫芦式”的结构。
我们可以像穿冰糖葫芦一样,按照时间的顺序把不同的风俗习惯穿起来。这样的结构看起来很不错。
2.举例说明“冰糖葫芦”结构的好处。
(1)《北京的春节》就是把腊八节、小年、除夕、初一、元宵节等一系列的活动用“冰糖葫芦”结构穿了起来。这样的结构让人觉得条理清晰。
2.明确:
(1)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者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
(2)写清楚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
(3)可以穿插介绍风俗的特点和来历,介绍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4)尝试表达出自己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三、选材指导
引导学生小组交流,选定要写的风俗。
出示讨论提纲:
1.你选择了什么风俗?
2.你选的风俗有什么特点?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明确任务1.谈话引出习作的主题,激发学生谈风俗习惯的兴趣。
导语:所谓风俗,就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
(教师分别出示图片:民族风俗——苗族民居吊脚楼,节日习俗——重阳节登高、插茱萸,传统礼仪——拱手礼。
)本单元的课文为我们呈现了民俗风情画卷的冰山一角,它们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同学们,在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呢?说给大家听一听吧!2.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
预设: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课前搜集的资料,先说一说家乡有哪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再选择其中一种说清楚这个风俗习惯的主要特点。
3.明确写作任务。
(1)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
(2)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
二、合作探究,交流方法过渡: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由于地域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
老师从大家精彩的发言中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那么怎样才能将家乡的风俗习惯的独特之处写得清楚明白呢?1.阅读课本上的文字,明确要求。
(1)介绍一种风俗习惯,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介绍,重点介绍其最主要的特点,也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要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还可以写一写自己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2.回顾写法,掌握技巧。
(1)回顾课文,交流写法。
(2)小组归纳,教师板书。
①顺序合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②方法多样,描写生动,突出特点。
③运用修辞,语言生动,感染力强。
④多方面介绍,说明与描写相结合。
三、确定思路,完成初稿1.先确定习作题目,再列出写作提纲。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一单元习作: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风俗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展示的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二、教学内容1. 家乡风俗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习惯等。
2. 写作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风俗,包括描绘风俗场景、表达情感等。
3. 作品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培养合作交流、分享展示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风俗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家乡风俗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运用到写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等。
2. 学具:写作纸张、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家乡的风俗场景,引发学生对家乡风俗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习惯等,让学生对家乡风俗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写作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风俗,包括描绘风俗场景、表达情感等。
4. 写作实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乡风俗,进行写作实践。
5. 作品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培养合作交流、分享展示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家乡的风俗2. 板书内容:风俗习惯、写作指导、作品展示与评价等。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2. 让学生搜集更多关于家乡风俗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分享展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结: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风俗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的风俗,提高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和方法,独立完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有趣的风俗,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 写作技巧:如何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的指导。
3. 作文修改:学生完成作文后,进行互相修改和评价,提高作文的质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的风俗,提高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风俗,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等。
2. 学具:作文纸、笔、参考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家乡的风俗,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家乡的风俗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写作指导:讲解写作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如何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的内容。
4. 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5. 修改与评价:学生互相修改作文,并进行评价,提高作文的质量。
六、板书设计1. 家乡的风俗2. 正文: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3. 写作技巧: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的指导。
七、作业设计1. 写作作业:根据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2. 修改作业:互相修改作文,并进行评价。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家乡的风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写作指导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课题家乡的风俗课型习作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教学重点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教学难点在介绍风俗习惯时候,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的风俗活动。
2.尝试介绍自己经历的一种风俗活动,重点介绍经历和感受。
3.初步知道介绍风俗活动的介绍方式和注意事项。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网络、亲朋好友了解民俗文化,每人至少准备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熟悉的民俗进行介绍,或者调查本地的民俗活动。
2.教师准备民俗相关的图片、文字介绍。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5 )分钟【出示课件1】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2分钟)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板书:家乡的风俗)通过介绍民族文化,知道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为接下来的环节做铺垫。
新课教学(33 )分钟二、初步去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知道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民俗,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性。
(板书:多样性→)【出示课件2】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教师出示图片,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师:中国的民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活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代代相传。
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出示课件3】2、结合ppt图片简要介绍以下传统民俗:♦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
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习俗不可丢。
吃炸糕,绣香囊,挂艾蒿,饮雄黄,驱邪除秽有偏方,卫生习惯天天讲。
(端阳节,也就是端午节,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秀香囊等,在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为了让屈原能够安息,不受鱼类的打扰,人们就想出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
)♦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鹊桥会织女。
想学织女巧巧手,葡萄架下听私语。
(七夕,来源于我国历史上的美丽传说,传说凡间的牛郎和天上的仙女相爱了,可是由于天上和人间的界限,玉帝规定每年只能见一次面,于是,每年的这个时候就成了有情人相会的特别的日子。
)♦除夕夜,要过年,千家万户庆团圆。
(关于过大年前的除夕你们应该最了解,过年的前一天叫做除夕,主要准备过年的衣服、食物,贴对联、收拾家里,有的家庭还会有守夜的活动,希望岁岁安康。
)教师总结:这些呢,都是中国传统民俗,端午吃粽子,重阳插茱萸,还有最让你们开心的就是过大年,对不对,过年不仅仅会有新衣服、好吃的东西,而且还有红包收!老师都很羡慕你们。
2、鼓励学生说说通过老师的介绍,自己对哪种民俗最感兴趣?也可以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亲身感受。
或者说一说自己家乡的风俗。
【出示课件4】3、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课前准备,小组交流讨论:你为大家介绍的家乡的风俗是什么?它会有哪些有意思的活动?你自己的感受和经历是什么?3、表达交流。
小组成员交流后,派代表到全班面前进行展示,对于一种或者两种感兴趣的民俗活动进行介绍,要求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并且谈谈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
以学生的亲身经历激发他们表述的欲望和兴趣。
通过交流,探索表述民俗的注意事项,为接下来介绍民俗活动、民俗写作活动提供经验。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2 )分钟三、教师点评并且布置作业根据学生的介绍,详略以及介绍方式进行简要点评和总结,让学生学习如何明白哪里需要具体介绍,哪里需要简单说说。
同时在学生的介绍中了解更多的民俗特色。
(板书:详略得当→)注意事项:简要介绍民俗的名字、由来、寓意、民俗内容。
重点介绍自己的感受和经历的细节情况。
请同学尝试写写自己介绍的民俗活动。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描述,学习描述的艺术,并让学生自己实践。
课堂作业新设计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其中最为我国人民熟悉的四大节日是()A.春节元宵清明端午B.春节清明七夕中秋C.春节端午重阳腊八D.春节清明端午中秋2.春节也叫“过年”,传说和一种叫做“年”的怪兽有关。
人们为春节所做的一些准备和活动,据说也和驱赶这种怪兽有关。
下列活动和“年”这种传说无关的一项是()A.放爆竹B.守岁C.贴春联、挂年画D.吃饺子3.常言道“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就凸显出节日内容的丰富多彩。
除了观灯、猜灯谜、闹社火、划旱船和吃元宵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活动。
下列活动中不在元宵节进行的一项是()A.耍龙灯B.放风筝C.舞狮子D.踩高跷4.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在()A.丰收年景的6—9月B.每年秋天C.清明后10天D.端午前5.傣族饮食中,最具特色的是()A.糯米饭B.菜团C.竹筒饭6.汪曾祺先生说:“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她里面保养着这个民族常绿的童心。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源头和文化意义。
下面所列内容,与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关系最不密切的一项是()A.农事生产B.宗教信仰C.神话传说D.名人故事7.我国古代过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的祭灶就开始了,这一天也叫做“小年”,而人们通常用来祭祀灶王爷的食物是()A.元宵B.麦芽糖C.腊八粥D.饺子8.王安石写过有关春节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中的“新桃”“旧符”指的是()A.画着门神的桃木板B.窗花C.年画D.门槛9.据说大书法家王羲之写在自己家门口的春联经常被人偷偷揭去,令他很是苦恼。
后来他在除夕夜又写了一副,但只让家人贴出春联的上半截,春联居然没有被再偷,第二天他再接着贴上下半截。
这副春联的下半截分别是“今朝至”和“昨夜行”,请问它的上半截分别写的是()A.春风春雨新年新岁B.福无双至祸不单行C.莺啼北星燕语南郊D.悠悠乾坤昭昭日月10.孩子们是盼望过年的,因为在除夕之夜,可以从长辈那里得到压岁钱。
给压岁钱的习俗从汉代就开始了,它最初的含义是()A.压邪驱鬼B.望子成龙C.祝福健康D.招财进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写作环节,体会介绍一种民俗活动时候的技巧。
2.通过写作的方法,加深对于民俗活动的体验和了解。
3.能够合作设计一本民俗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3 )分钟一、复习上节课,导入新课。
1.请学生回忆上节课介绍过的民俗活动。
2.回忆上节课介绍民俗活动的技巧,做到详略得当。
通过回忆上节课的所学,体会介绍民俗活动需要做到的详略得当,为写作环节做铺垫。
新课教学(28 )分钟二、请学生根据上节课所了解的民俗活动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民俗活动,编写写作提纲。
(5-10分钟)1.鼓励学生编写提纲。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中国不同特点的传统民俗,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粽子节,有为驱逐年兽、祈求平安的春节,还有浪漫的牛郎和织女相会的七夕……这些啊,都是我们国家文化宝库中整体的文化结晶,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思。
那么今天呢,你们就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来写写自己经历过的民俗活动,可以写你自己包粽子的经历,也可以写过春节的时候的感受……家乡的风俗有很多,请大家注意选取材料,详略得当。
所以,大家不要急于下笔,先好好构思,编写好习作提纲。
【出示课件5】习作提纲的要求:1)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3)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4)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教师:列提纲的作用就像是搭建房子的整个框架,先把轮廓搭建起来,再填充细节。
这样写文章就方便多了。
(板书:编写提纲)2.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编写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
教师可以请各组说说编写提纲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进行针对性讲解和指导。
三、尝试完成民俗的写作草稿,并且进行互评、修改。
(10分钟)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提纲,完成作文草稿。
2.小组内进行分享、交流、找问题、评价。
3.品评写得好的文章,并且教师集中讲解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修改、完善。
4.写作注意事项:①不少于400字;②最好集中一种民俗活动介绍;③要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④详略得当,不能像是记流水账。
四、完善草稿,正式誊写。
(5分钟)初步学习编写提纲。
通过对于民俗作文活动的交流和修改,感受详略得当的好处,意会写作的技巧,完善自己的作文。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7 )分钟五、鼓励学生完成民俗集的编写部分。
建议将不同民俗收集在一起,主要介绍民俗名字、由来、内容。
也可以贴上活动的场景照片。
引导学生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板书内容家乡的风俗多样性→详略得当→编写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