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广东卷文科综合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地理)

合集下载

全国高考地理考试大纲解析

全国高考地理考试大纲解析

全国高考地理考试大纲解析高考,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考试大纲对于考生的备考和教师的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理作为高考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考试大纲更是备受关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解析全国高考地理考试大纲。

首先,我们要明确高考地理考试大纲的作用。

它就像是一张地图,为考生和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通过大纲,考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考试的范围、重点和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教师则可以依据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从考试内容来看,高考地理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多个方面。

自然地理部分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这些内容要求考生理解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原理和规律。

例如,气候的形成因素、洋流的分布规律等,都是考试的重点。

人文地理部分则关注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考生需要掌握不同地区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影响,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区域地理则是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区域中,考察考生对不同地区地理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能力要求方面,高考地理着重考查考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是基础,考生需要能够从文字材料、图表等中准确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则要求考生能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用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则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验,需要考生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和方法,对复杂的地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对于考试形式和题型,高考地理通常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选择题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题目形式多样,有直接提问、图表分析、案例判断等。

非选择题则更侧重于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往往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对给定的地理情境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

广东高考地理考试说明细化(人文地理二).doc

广东高考地理考试说明细化(人文地理二).doc

广东高考地理考试说明细化人文地理一.人口与城市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差别。

气候:通过影响人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

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现仍是重要条件。

土壤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影响人口迁移。

经济因素: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多数情况下,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①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缩短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迁移困难,促进人口迁移。

②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人口迁移。

③婚姻与家庭:婚姻是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家庭在未成年和老年人迁移中作用重要。

国家的政策对人口迁移有重大影响。

战争常常引发人口迁移。

政治变、政治中心的改变引发人口迁移。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1)城市的功能分区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经济因素(2) 城市功能区的影响因素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小城市和大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城市数目、城市距离之间的关系: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同类型国家的城市化进程①发达国家:起步_早_,水平_高_,速度变化慢并出现逆城市化。

②发展中国家:起步_晚_,水平_低_,速度快并出现郊区城市化。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①不利影响:对生物圈:影响生物并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对土地资源:工业废弃物对城市土地质量有影响;对水圈:城市设施影响水循环;对大气圈:工业废弃物影响和改变城市气候,如城市热岛。

②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3)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①环境污染严重;②交通拥挤;③居住条件差;④就业困难;⑤社会秩序混乱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科考试大纲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科考试大纲

2019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科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广东省普通高中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是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组成部分,是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考核报考理科类和体育类专业的考生地理学科学习情况的水平测试。

Ⅱ.命题指导思想以教育部2019年制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本大纲为依据,主要考查考生对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与基本观念简单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引导考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试题适用于使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各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考生。

Ⅲ.考核目标与要求1.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文字表述和图形语言中获取地理信息。

2.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3.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回答问题。

4.能够运用地理学科基本技能。

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5.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简单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6.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发现地理问题。

7.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简单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8.能够应用简单的论据或措施,解决地理问题。

IV.考试范围和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及《广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调整方案》,考试内容包括地理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内容。

具体如下:专题内容1.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所处的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广东省文科全部考纲(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

广东省文科全部考纲(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

语文一、考核目标与要求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必考内容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古代诗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综合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三)语言文字运用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A(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2.表达应用E(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3)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2024年全国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全解

2024年全国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全解

2024年全国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全解高考,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一直备受关注。

而地理作为高考中的一门学科,其考试大纲对于考生的备考方向起着关键的指引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解读2024 年全国高考地理考试大纲。

首先,我们要明确地理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理学科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现象,还能培养我们的空间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全球视野。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具备良好的地理素养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2024 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在知识体系上依然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主要板块。

在自然地理方面,考生需要掌握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圈层结构、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水循环和洋流、地质作用与地貌等核心内容。

例如,对于地球的宇宙环境,考生要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太阳系中主要天体的特征,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殊性。

而在地质作用与地貌这一板块,考生需要清楚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识别常见的地貌类型并理解其形成过程。

人文地理部分,考试大纲强调了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方面的知识。

以人口为例,考生要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地区分布,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在城市地理方面,需要掌握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化进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于农业和工业,不仅要明白其区位因素,还要关注其发展变化和对区域经济的作用。

区域地理则要求考生能够对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理解区域发展的差异和联系。

比如,对于中国的不同地理分区,要熟悉其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以及产业结构、人口分布、文化特色等人文状况。

除了知识的掌握,考试大纲还注重考生能力的考查。

一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这要求考生能够从文字材料、图表、地图等各种形式的资料中准确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对其进行理解和分析。

例如,通过阅读地图判断地理位置、地形特征,从图表中获取数据并分析其变化趋势。

高考真题(广东卷)文综(地理部分)答案解析(解析版)

高考真题(广东卷)文综(地理部分)答案解析(解析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地理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数字高程模型是对地貌形态的虚拟表示,可描述地面高程信息。

图1为某旅游区的数字高程模型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处观景平台视野最广的可能是( )A 、甲B 、乙C 、丙D 、丁【答案】C【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例信息可知,颜色越亮,高程越高,即可丙地海拔最高,是图示区域的最高点,在此处设立观景平台视野最广,甲乙丁三处海拔低,位于山谷或山坡处,受两侧山顶的阻挡,视野差一些。

考点:地形图。

2.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A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 、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C 、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D 、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中逆辐射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表温度升高;而火山爆发,所产生的火山灰会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削弱,使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因而地表温度下降。

故选D 。

考点:大气的热力作用图13.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

按此理解。

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答案】A【解析】文献表述的是地带性属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而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此规律;而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属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沿海到内地的地域分异规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属于非地带性景观,故选A。

广东高考地理考试大纲

广东高考地理考试大纲

广东高考地理考试大纲(一)自然地理1.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3)大气受热过程(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5)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6)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二)人文地理1.人口与城市(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3)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三)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2.区域可持续发展(1)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2)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3)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4)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5)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6)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l)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2)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3)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4)数字地球的含义(四)城乡规划1.城乡发展与城市化(1)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2)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3)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2.城乡规划(1)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2)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项目选址、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3)在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等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3.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1)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高考地理科目考试大纲重点说明

高考地理科目考试大纲重点说明

高考地理科目考试大纲重点说明高考地理作为文科综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考生的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深入了解高考地理科目考试大纲的重点,有助于考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提高备考效率。

一、自然地理部分1、地球的宇宙环境考生需要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包括太阳系的组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等。

对于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的圈层结构等内容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2、地球上的大气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是这部分的重点。

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和特点,以及常见的气象灾害及其防治,也是常考的知识点。

3、地球上的水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需要考生重点掌握。

此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4、地表形态的塑造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这部分的核心内容。

常见的地质构造,如褶皱、断层的判断和实际应用,以及山地、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也经常出现在高考试题中。

二、人文地理部分1、人口的变化人口的增长模式、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是人文地理中人口部分的重点。

考生要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城市与城市化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以及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这部分的关键考点。

同时,考生还需要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分布,是农业部分的重点。

此外,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需要关注的内容。

4、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是工业部分的核心知识点。

考生还需要了解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的发展模式和面临的问题。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特征和划分方法,区域发展阶段的判断和特点,以及区域发展差异的比较和分析,是这部分的基础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广东卷文科综合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地理)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广东卷)
地理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
各种有关地理事物
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
读和分析各种地理
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
征及分布、地理原
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

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
理数据之间的转换,
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
念,地理事物的特征,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
分析,阐释地理基
本原理与规律。

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
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二、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包括与下列内容相关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

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大气受热过程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5)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6)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人文地理
1.人口与城市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3)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1)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3)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4)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5)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6)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l)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数字地球的含义
城乡规划
1.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1)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2)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3)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城乡规划
(1)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项目选址、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3)在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等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3.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1)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不同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
(2)不同的城市交通网络的特点
环境保护
1.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成因及危害
(2)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形成过程
(2)生态环境问题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3)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4)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3.环境污染与防治
(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预防措施
Ⅲ. 考试形式
闭卷、笔答。

满分为30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Ⅳ. 试卷结构
题型题号考查内容题量题分备注
选择题1-11题地理11题44分都是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

每题4分,共35题,满分140
分。

12-23题历史12题48分
24-35题政治12题48分
非选择题36-37题政治2题52分
共6题,满分160分。

38-39题历史2题52分
40-41题地理2题56分
全卷共41题,地理、历史、政治各100分,满分300分。

Ⅴ. 内容比例
学科内容占满分值比例备注
政治经济生活约27%
时事政治的内容
在相关试题中体

政治生活约27%
文化生活约18%
生活与哲学约28%
历史古代约23% 近代约39% 现代约38%
地理自然地理约32% 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
展、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
约68%
Ⅵ. 试题难度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Ⅶ.题型示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