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查报告
地质勘查验收评估报告

地质勘查验收评估报告1. 引言本报告对某区域的地质勘查工作进行了验收评估。
该勘查项目旨在了解该区域的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地下水情况以及地质灾害等相关情况,为后续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和指导。
此次验收评估旨在确认勘查工作的合规性、可靠性,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意见。
2. 勘查范围和方法2.1 勘查范围本次地质勘查涵盖了某区域的全部土地面积,包括山区、平原、湖泊等地貌类型。
勘查范围主要集中在已确定工程建设区域及周边一定范围内。
2.2 勘查方法本次地质勘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地质钻探、地球物理勘查、地形测量、地表观测等。
具体的方法根据勘查目的和地形地貌特征灵活选择,以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3. 勘查成果3.1 地质构造经过勘查,确认了该区域的地质构造为复杂的褶皱、断裂带。
其中褶皱构造主要为东西向的古生代褶皱,断裂带主要呈现北东向和北北东向走向。
该区域存在大量的构造变形,地质活动活跃。
3.2 矿产资源勘查结果显示,该区域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煤炭、铁矿石、石灰石等。
其中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铁矿石资源主要分布在平原,石灰石资源主要分布在湖泊附近。
3.3 地下水情况针对该区域的地下水情况,勘查结果显示,地下水埋深较浅,水质较好,具备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
需注意的是,随着工程建设的进行,地下水位可能发生变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地下水资源。
3.4 地质灾害在勘查过程中,发现该区域存在地质灾害隐患。
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等。
其中滑坡隐患集中分布在山区,泥石流隐患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
在后续的工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并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
4. 评估结果4.1 勘查工作合规性评估根据勘查资料和现场调查情况,勘查工作符合相关的规范和要求。
4.2 勘查数据可靠性评估勘查数据经过校对和验证,基本可靠。
但在一些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地质灾害情况下,数据的准确性还需要进一步确认。
4.3 勘查成果评估勘查成果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后续的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
地质勘测报告地质资源勘查结果及开发潜力评估

地质勘测报告地质资源勘查结果及开发潜力评估地质勘测报告地质资源勘查结果及开发潜力评估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所进行的地质勘测工作结果进行详细描述,并评估所勘查地区的地质资源开发潜力。
通过该报告,可以为相关开发项目提供科学依据及决策参考。
二、勘查范围1. 勘查区域本次地质勘测工作范围涵盖XXX地区,总面积约为XXX平方公里。
该地区具有地质多样性和资源潜力,是进行勘查工作的理想区域。
2. 勘查方法本次勘查工作采用了多种科学方法,包括现场采样分析、地勘探测仪器应用、遥感技术等。
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够更好地揭示地质资源的分布情况。
三、地质资源勘查结果1. 矿产资源经过对勘查区域的充分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了多个有潜力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铜矿、铛矿、铁矿等。
这些矿产资源在地下分布广泛,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
2. 地质构造勘查工作还对地质构造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
在勘查区域,发现了多个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这些构造在地质演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为地下资源的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3. 地下水资源在勘查工作中,我们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了调查和评估。
结果显示,勘查区域存在较为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为当地的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四、开发潜力评估基于对地质资源的勘查结果,我们对勘查区域的开发潜力进行了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该区域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尤其是在矿产资源方面。
相关矿产资源的开发将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并推动相关产业的增长。
五、建议与展望基于本次勘查工作所获得的地质资源勘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对矿产资源的深入开发与利用,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 加大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力度,确保当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进一步研究地质构造和演化过程,探索更多未开发的潜在资源。
通过对勘查区域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重要支撑,并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六、结论本次地质勘测报告综合描述了勘查区域的地质资源勘查结果,并进行了开发潜力评估。
地质勘测报告

地质勘测报告一、地质概况。
本次地质勘测的目标区域位于XX省XX市,地处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多变,地貌复杂。
经过实地勘测和资料分析,发现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岩层受力变形较大,存在一定的地质灾害风险。
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1.地质灾害类型。
经过对目标区域的勘测,发现该地区存在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隐患。
其中,滑坡是该地区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受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变化等因素影响,存在较大的灾害隐患。
2.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根据勘测数据和相关资料分析,对目标区域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该地区存在较大的地质灾害风险,特别是在降雨过程中,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可能会对周边居民和建筑物造成严重威胁。
三、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1.加强监测预警。
针对目标区域的地质灾害风险,建议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及时掌握地下水位、地表变形等信息,提前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2.合理规划开发。
在目标区域的规划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风险因素,合理规划建筑物和道路布局,避免在潜在地质灾害隐患区域进行大规模开发,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3.加强科普宣传。
针对目标区域的居民和相关从业人员,应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大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增强应对灾害的能力。
四、总结。
综合以上地质勘测结果和分析,目标区域存在较大的地质灾害风险,需要加强监测预警、合理规划开发和加强科普宣传等措施来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共同努力,确保目标区域的安全稳定发展。
地勘报告各阶段

地勘报告各阶段地勘报告是地质勘探工作的主要成果之一,也是工程建设前必须进行的必要性阶段。
它将地层、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地下情况,为后续工程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地勘报告的编制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预备阶段、桩基勘察阶段、钻探阶段和勘查报告编制阶段。
预备阶段预备阶段是地勘报告编制的第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的工作包括项目的初步设计、勘察区域的范围界定、勘查内容的制定、调查基本资料的收集等。
这个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对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明确勘查目标和任务,确定勘查的范围和方案。
在预备阶段,必须尽可能地获取相关的资料,如工程位置、大小、性质、用途、设计标准、相关规范和标准等。
另外,对该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气候特点、地下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资料也要进行收集整理。
预备阶段的工作对于后续的勘查工作至关重要,它为决定勘察的方向、范围和方法,为确保勘查任务的质量和效果提供了前提保障。
桩基勘察阶段桩基勘察阶段是地勘报告编制的第二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的工作是对选定的勘察区域进行桩基勘察,获取地下岩石的情况和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为工程设计提供更加准确、完整的地质资料。
在桩基勘察阶段,采样和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整个报告的质量。
因此,在桩基勘察阶段,应该根据方案选取合适的取样装置,进行准确判断和实验分析,以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同时,还应该将所得到的数据在图表和文字中进行详细阐述,并进行分析和解释,为后续的勘查报告编制奠定基础。
钻探阶段地勘报告的第三个阶段是钻探阶段。
这个阶段是对前两个阶段的深化、进一步的工作。
在这个阶段,主要的工作是进行组合取样或钻井取样、进行岩土物理力学指标测试、通过小地震仪器对区域进行声波测量等。
钻探阶段主要的作用是继续深入探测地下结构和物质的性质,为工程建设提供稳固的依据。
钻探阶段的工作需要只击立体和多角度的建构,因为地层的布局、土质的性质、水文地质、断层等各个因素都将对工程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地质勘查调研报告

地质勘查调研报告
【地质勘查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和背景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调查区域地质情况,为后续地质勘探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区域概况
1.地理位置
调研区域位于某省某县,地处某山脉腹地。
2.地质背景
调研区域属于喀斯特地貌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表地貌以溶洞、地下河等喀斯特地貌为主。
三、地质调查方法与过程
1.野外实地地质调查
我们在调研区域选择了多个样点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地质剖面观测、岩石取样、地貌特征记录等。
2.实验室分析与检测
采集到的岩石样本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微观结构观察,萃取出的溶液进行了pH值测定、重金属含量分析等实验。
四、地质调查结果
1.岩石类型
调研区域主要岩石类型包括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2.地下水情况
通过水质采样和分析,我们发现调研区域地下水富含溶解的矿物质,pH值较低。
3.地貌特征
调研区域存在大量溶洞和地下河,地表地貌呈现出突出的喀斯特地貌特征。
五、地质勘探建议
1.进一步勘探地下资源
根据调研结果,调研区域存在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建议在合适的地段进行深度勘探。
2.加强环境保护
在进行地质勘探过程中,应加强对地下水的保护,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
3.加强工程建设风险评估
考虑到地质构造复杂,建议在未来工程规划中加强地质风险评估,合理选址。
六、结论
通过本次地质勘查调研,我们对调研区域的地质情况有了初步了解。
调研结果将为后续的地质勘探工作和未来的工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企业地质勘察报告

企业地质勘察报告1. 引言地质勘察是企业在进行工程项目前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通过对地质环境、地质构造、地下水等进行调查和分析,以确定地质条件,为项目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档是对某企业进行的地质勘察的报告,旨在提供对勘察结果的详细描述和分析。
2. 勘察背景2.1 企业概况企业名称: XXX公司企业类型: XX行业企业规模: XXX人企业目标: XXX2.2 勘察目的本次地质勘察主要目的是为了企业在某地区开展新的工程项目进行项目前的地质环境评估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以减少项目期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3. 勘察方法本次地质勘察采用了多种手段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综合资料收集:收集相关地质、水文等背景资料。
•地质钻探:在勘察区域设置钻探点,并进行岩芯采集。
•地球物理勘探:采用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等方法,获取地下构造信息。
•地面地质勘查:对地面形貌、土层等进行实地测量和观察。
4. 勘察结果4.1 地质环境进行了详细的地质环境调查,勘察区域的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勘察区域主要为XX岩石,地层均匀稳定,无明显断裂和褶皱变形。
•地形地貌:勘察区域地势平坦,无显著的地势起伏。
•水文地质:勘察区域地下水位较低,水质较好,供水条件优越。
4.2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针对勘察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如下:•泥石流:勘察区域附近存在泥石流发生的历史,但勘察区域内无明显泥石流迹象。
•地震:勘察区域属于地震活跃区域,需采取相应的防震措施。
•滑坡:勘察区域附近存在滑坡的可能性,需注意工程设计时的防滑措施。
5. 建议基于地质勘察的结果和分析,给出以下建议:•在项目规划和设计阶段,应详细考虑地质环境的影响,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材料。
•对于地震活跃区域,应加强结构抗震设计,确保项目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当地附近存在泥石流和滑坡风险时,应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6. 结论根据本次地质勘察的结果和分析,勘察区域的地质条件较为稳定,适合进行工程项目。
地质勘查报告的写作规范

地质勘查报告的写作规范一、引言地质勘查报告是地质勘查成果的总结和归纳,其编写规范对于保证勘查报告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围绕地质勘查报告的写作规范展开详细论述,分为六个小节逐一介绍。
二、报告目录的规范编写报告目录是报告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起到引导读者快速了解报告内容的作用。
在编写目录时,应将各章节的标题层次明确,确保有逻辑性。
同时,需要按照章、节、条的顺序列出目录,并在内容后方注明相应的页码,以方便读者查找信息。
三、引言部分的撰写要点引言部分是地质勘查报告的开篇,旨在介绍报告的主要背景、目的和意义,突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在撰写引言时,应明确论述地质勘查的背景和目标,介绍地质条件、研究范围和方法,并简述其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不足之处。
四、地质勘查方法与技术的描述地质勘查的方法与技术是报告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在描述地质勘查方法与技术时,应详细介绍采取的勘查手段、设备和过程,并说明其原理和适用范围。
同时,需要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进行清晰的描述,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和重复。
五、地质勘查成果的呈现与展示地质勘查成果是地质勘查报告的重要内容,包括地质剖面图、地质柱状图、地层划分图等。
在呈现地质勘查成果时,应确保图表表达清晰、准确,同时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
另外,需要注明勘查区域和尺度,并引用已有的地质图、地质资料和地质分析结果作为支撑。
六、分析与结论的得出在分析与结论部分,应对勘查结果进行客观、准确地分析和总结,明确地表达地质勘查的成果和发现。
在分析时,可以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现有数据和信息进行比对、验证,得出可靠的结论。
此外,还可以对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讨论。
七、参考文献的引用在地质勘查报告的撰写过程中,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应选择权威的、可信的文献作为参考,引用时应注明作者、标题、出版社和出版年份等信息。
在报告末尾列出参考文献表,按照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并统一采用一定的引用格式。
地勘 报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勘报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地勘报告是对地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的报告,旨在为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地勘是地质勘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地采集地质信息、地球物理数据和化验分析结果,为地下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在现代社会中,地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还可以为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提供宝贵的信息。
本报告将深入探讨地勘的定义、方法和应用,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而详细的介绍。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所示:文章结构部分将介绍整篇文章的框架和组织方式。
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别包含若干小节。
在引言部分中,我们将对地勘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中,我们将详细讨论地勘的定义和重要性、地勘的方法和流程以及地勘在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中,我们将总结地勘的意义和前景,探讨地勘工作的挑战和发展趋势,并进行结束语的总结。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本文将全面深入地探讨地勘相关的内容,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地勘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旨在探讨地勘在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通过深入分析地勘的定义、方法和流程,揭示其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键作用。
同时,通过对地勘工作的挑战和发展趋势的探讨,展望地勘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为相关决策者和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报告的撰写与解读,旨在促进地勘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为推动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工作做出贡献。
2.正文2.1 地勘的定义和重要性地勘,即地质勘探,是指地质工作者通过采取一系列科学技术手段,对地下地质构造、岩性、矿产、水文地质等情况进行调查和探测的活动。
地勘的核心目的是弄清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质过程,探明地下资源分布情况,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地勘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发现资源:地勘是发现矿产资源、水资源、油气资源等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1地块:区域工程地质特征1.自然地理及气象(1)自然地理遵义在东经105°36′--108°13′、北纬27°8′--29°12′之间。
市域东西绵延247.5公里,南北相距232.5公里。
东面与铜仁地区和黔东南自治州相邻,东南面与黔南自治州相邻,南面与省会贵阳市接壤,西南面和毕节市相邻,西面与四川省交界,北面与重庆接壤。
中心城区到省会贵阳市144公里、北达重庆市239公里。
本场地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颜村,距离遵义市中心5公里,在建站前广场西南侧。
(2)气象场地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东南季风每年有规律的进退造成干湿季节比较分明的气候特点。
境内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降雪稍多,潮湿阴冷。
年平均气温14.6℃~15.3℃;极端最高气温34.5℃~37.5℃;极端最低气温-7.8℃~-6.6℃,多年平均降雨量857.5mm~1134.8mm;最大一日降雨量173.3mm~178.6mm;年平均风速1.5m/s~2.62m/s,最大风速13.0m/s~23.0m/s;年蒸发量828.2mm~1749.0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80%;年雾日数7日~14.6日;最大积雪深10cm~22cm;多年平均日照时数843.5小时~1239.4小时。
2.河流水文遵义市河流以大娄山山脉为分水岭,把遵义市河流分为乌江、赤水河和綦江三大水系,均属长江流域。
以大娄山山脉为分水岭,南北分属乌江区和长江上游干流区两大水系,乌江区包括偏岩河、湘江河、余庆河、芙蓉江等,长江上游干流区包括赤水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如牛渡水、桐梓河、习水河等。
项目区位于湘江河以东,属于湘江河流域。
3.地形地貌勘察场地为溶蚀槽谷地貌,湘江河以东,原始地势高低不平,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大于40m。
现场地由于大量堆放外来回填层(为块石、碎石、粘土组成的素填土),人工回填厚度大,已初步平整,高程830.70~850.66m。
场地周边居民点分布集中,交通条件较好。
4.区域地质构造概况段内位于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南段,断裂带以北北东走向为主,根据《遵义市地质图》(1:5万),本场地范围内未见断裂发育,无近期以来的活动性断裂及深大断裂。
测区原始地貌为可溶岩溶蚀丘陵地貌。
拟建建筑场地地层岩性相对较稳定、完整,现场未见基岩露头。
根据周边场地资料场区内岩层产状为165°∠53°。
工程所在地图1 场地区域地质图三、岩土分层及特征1.分层依据根据钻探结果,在勘探深度范围内,本场地地层按地质时代、地质成因、岩土类型、岩土名称及工程特性的变化对揭露地层进行分类。
2.岩土分层特征岩土名称及工程特性的变化自上而下依次可分为:(1)第四系(Q)(1-1)素填土(Q4ml):褐黄色,压实程度差,呈松散状。
成份主要有泥岩、砂岩、石灰岩等碎块和少量黏性土,由平场回填形成。
其中黏性土约占10~30%,碎块石约占40~50%,碎块石直径约20cm~200cm。
分布于整个场地,结构松散,新近堆积未完成自重固结。
本次勘察揭露厚度 2.00~44.00m,素填土底板最低标高为805.44m,参照周边地块地质资料暂提供经验值作参考:ξn=0.35、C=5kPa、φ=30°、γ=19.5kN/m3。
(2-1)粉质黏土(Q el+dl):褐黄色,可塑状,以黏粉粒为主,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摇振无反应。
分布于场地大部。
本次勘察揭露C1地块粉质黏土厚度0~14.6m,层顶标高805.51~828.38m,层底标高798.81~827.18m。
标贯测试15次,实测击数7~13击,平均9.4击。
主要物理力学参数指标:w=31.31%,ρ0=1.88g/cm3,e=0.89,w p=20.0~22.9%,w L=38.5~43.0%,I p=19.14,I L=0.55。
(2)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T1m)(5-3)石灰岩(T1m):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中等风化,岩质坚硬,锤击声脆,岩溶、裂隙较发育,岩石坚硬程度等级为较硬岩,软化系数为0.82,为不易软化岩石,岩体完整程度为整体较完整,局部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类。
岩芯呈柱状、短柱状,少数块状、碎块状,岩芯采取率一般为80~90%,RQD一般为35%~60%。
场地范围内均有分布,层顶高程为789.70~829.12m。
该层场区内分布稳定,均未揭穿。
溶洞(有充填):溶洞内充填物主要为砂砾及少量软~可塑状黏土。
溶洞(无充填):溶洞内无充填,钻探过程中自动掉钻。
本次勘察揭露溶洞洞高0.40~18.50m,洞顶标高794.24~827.59 m。
本次各钻孔中,有107孔遇到溶洞,见洞率32.33%,线岩溶率26.39%,充填率48.6%;单个溶洞洞高最大为18.5m,其中C1-06等16孔单孔见洞最多为2个(串珠状溶洞)。
C2地块二、区域特征1.自然地理及气象(1)自然地理遵义在东经105°36′--108°13′、北纬27°8′--29°12′之间。
市域东西绵延247.5公里,南北相距232.5公里。
东面与铜仁地区和黔东南自治州相邻,东南面与黔南自治州相邻,南面与省会贵阳市接壤,西南面和毕节市相邻,西面与四川省交界,北面与重庆接壤。
中心城区南到省会贵阳市144公里、北达重庆市239公里。
本场地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颜村,距离遵义市中心3公里,在建遵义东站站前广场西南侧。
(2)气象场地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东南季风每年有规律的进退造成干湿季节比较分明的气候特点。
境内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降雪稍多,潮湿阴冷。
年平均气温14.6℃~15.3℃;极端最高气温34.5℃~37.5℃;极端最低气温-7.8℃~-6.6℃,多年平均降雨量857.5mm~1134.8mm;最大一日降雨量173.3mm~178.6mm;年平均风速1.5m/s~2.62m/s,最大风速13.0m/s~23.0m/s;年蒸发量828.2mm~1749.0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80%;年雾日数7日~14.6日;最大积雪深10cm~22cm;多年平均日照时数843.5小时~1239.4小时。
2.河流水文遵义市河流以大娄山山脉为分水岭,把遵义市河流分为乌江、赤水河和綦江三大水系,均属长江流域。
以大娄山山脉为分水岭,南北分属乌江区和长江上游干流区两大水系,长江上游干流区包括赤水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如牛渡水、桐梓河、习水河等,乌江区包括偏岩河、湘江河、余庆河、芙蓉江等。
项目区位于湘江河以东,属于湘江河流域。
3.地形地貌勘察场地为溶蚀槽谷地貌,湘江河以东,原始地势低洼,地形起伏较小,相对高差5m。
现场地由于大量堆放外来回填层(为块石、碎石、黏土组成的素填土),人工回填厚度大,已初步平整,高程841.63~850.30m。
场地周边居民点分布集中,交通条件较好。
4.区域地质构造概况段内位于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南段,断裂带以北北东走向为主,根据《遵义市地质图》(1:50000)显示,拟建建筑场地范围内未见断裂发育,无近期以来的活动性断裂及深大断裂。
测区原始地貌为可溶岩溶蚀丘陵地貌。
拟建建筑场地地层岩性相对较稳定、完整,现场未见基岩露头。
根据周边场地资料得知场区内岩层产状为165°∠53°。
工程所在地图1 场地区域地质图三、岩土分层及特征1.分层依据根据钻探结果,在勘探深度范围内,本场地地层按地质时代、地质成因、岩土类型、岩土名称及工程特性的变化对揭露地层进行分类。
2.岩土分层特征岩土名称及工程特性的变化自上而下依次可分为:(1-1)素填土(Q4ml):褐黄色,压实程度差,呈松散状。
成份主要有泥岩、砂岩、灰岩等碎块和少量黏性土,由平场回填形成。
其中黏土约占10~30%,碎块石约占70~90%。
分布于整个场地,结构松散,新近堆积未完成自重固结。
C2本次勘察揭露厚度20.10~37.30m,素填土底板最低标高为812.09m,参照周边地质资料暂提供经验值作参考:负摩阻力系数取0.35、C=5kPa、φ=30°、γ=22(kN/m3)。
(2-1)粉质黏土(Q el+dl):褐黄色,可塑状,以黏粉粒为主,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摇振无反应。
分布于场地大部。
本次勘察揭露C2地块粉质黏土层厚度0~14.1m,层顶标高813.67~820.98m,层底标高805.69~819.88m。
标贯测试9次,实测击数12~17击,平均14击。
主要物理力学参数指标:w=36.59%,ρ0= 1.82g/cm3,e=1.05,w L=39.5~55.0%,w p=21.5~30.5%,I p=21.4,I L=0.48。
(5-3)灰岩(T1m):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中风化,岩质坚硬,锤击声脆,岩溶、裂隙较发育,岩石坚硬程度等级为较硬岩,岩体完整程度为整体较完整,局部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类。
岩芯呈柱状、短柱状,少数块状、碎块状,岩芯采取率一般为80~90%,RQD一般为35%~60%。
场地范围内均有分布,层顶高程为797.30~821.83m。
该层场区内分布稳定,均未揭穿。
溶洞(有充填):溶洞内充填物主要为砂砾及少量软~可塑状黏土。
溶洞(无充填):溶洞内无充填,钻探过程中掉钻。
本次勘察揭露溶洞洞高0.50~8.10m,洞顶标高802.9~819.54m。
本次钻孔有47孔遇到溶洞,见洞率27.01%,线溶率25.94%,充填率18.97%;C2-12揭示单个溶洞洞高最大为8.10m,单孔C2-138见洞最多4个(串珠状溶洞)。
C3地块二、区域特征1.自然地理及气象(1)自然地理遵义在东经105°36′--108°13′、北纬27°8′--29°12′之间。
市域东西绵延247.5公里,南北相距232.5公里。
东面与铜仁地区和黔东南自治州相邻,东南面与黔南自治州相邻,南面与省会贵阳市接壤,西南面和毕节市相邻,西面与四川省交界,北面与重庆接壤。
中心城区南到省会贵阳市144公里、北达重庆市239公里。
本场地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颜村,距离遵义市中心3公里,在建遵义东站站前广场西南侧。
(2)气象场地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东南季风每年有规律的进退造成干湿季节比较分明的气候特点。
境内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降雪稍多,潮湿阴冷。
年平均气温14.6℃~15.3℃;极端最高气温34.5℃~37.5℃;极端最低气温-7.8℃~-6.6℃,多年平均降雨量857.5mm~1134.8mm;最大一日降雨量173.3mm~178.6mm;年平均风速1.5m/s~2.62m/s,最大风速13.0m/s~23.0m/s;年蒸发量828.2mm~1749.0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80%;年雾日数7日~14.6日;最大积雪深10cm~22cm;多年平均日照时数843.5小时~1239.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