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宝钗
喜欢薛宝钗的原因

喜欢薛宝钗的原因
1、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性:《红楼梦》中描绘的薛宝钗有自己的文学细胞,文武双全,外语能力强,拥有优秀的绘画、书法、琴棋、舞蹈的才华。
2、她乐学多才:薛宝钗天生便具有多才,她努力学习,求知欲望强烈,无论是绘画、文章、书法,还是礼仪礼节,都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地追求卓越。
3、她勇于挑战:薛宝钗在《红楼梦》中勇敢挑战传统,勇敢追求真爱,视特权礼仪为可以被打破的枷锁,去追求最真实的人生,而且不怕后果。
4、她优雅娴熟:薛宝钗有着出类拔萃的仪容仪表,不管是头发上的金簪子,还是随性的一袭蓝衣,都显示出她的优雅娴熟。
正式: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分析

薛宝钗人物分析读者对红楼梦人物薛宝钗的评价差别是很大的,总体评价很差,但我通过自己的阅读,看各种评论,发现,这些评价大多从文本上站不住脚,反而,我认为宝钗有一个很优秀的人物形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叙述我的观点。
第一、从容貌来看,书中有多处具体描述。
主要是从宝玉的口中叙述的,宝玉前去探望宝钗,“肌肤非常白皙,面容饱满柔润,身材微丰。
她的眼睛大而明亮,眼波流转,嘴唇不点而红,眉毛不画而翠。
她的美丽不仅端庄大气,而且明艳鲜媚,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大家闺秀、端庄大方。
”人所谓黛玉所不及”。
至少在大观园、贾府的众人之中,宝钗的评价是高于黛玉的。
在抽花签时、宝钗的花签是牡丹,艳冠群芳,是花王。
黛玉侧重的不是美丽,而是灵性。
当然这种灵性只有喜欢她的人才能欣赏,不喜欢她的人,这种灵性自然不被人体会第二、宝钗的君子之范。
薛姨妈家住的地方是衡芜苑,其居所的描述大概是这样:多石头、外在多藤蔓,我想这体现了宝钗外柔内刚的特性。
空无、素净的家居布置也体现出宝钗不喜欢尘世间的虚华。
‘宝钗自从就不喜欢那些花儿、粉儿’(薛姨妈语),身上穿的衣服床铺的布置也是半新不旧,淡极始知花更艳。
宝钗是最早的悟道者。
书中有一段,贾母给宝钗过生日,提到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宝钗知道生活终将了无、繁华终究会幻灭。
但宝钗的悟道跟宝玉不同,宝玉的悟道就是出家做和尚,什么都不理,不理父母,不理朋友,妻子也不管了,未出世的小孩也不管了,毫无一点责任担当,这种悟道是消极避世的悟道,层次很低的。
做和尚的宝玉,跟出家在道观修行的贾敬是类似的。
贾敬也是家里一切不理。
但宝钗不同,她知道生命终讲了无,但她注重生命的过程,她依然帮助他人,积极的做她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分内之事。
比如作为女儿(薛姨妈)、妹妹(薛潘)、朋友(众金钗)、主子(众丫鬟婆子)该做的事。
第四、博学,从书中的描写可以看出,宝钗的博学,涵盖很多方面,诗词、医药、绘画、而黛玉的学问只是侧重于风流优雅,所涉及的面远低于宝钗。
红楼梦关于宝钗作文

红楼梦关于宝钗作文说起里的薛宝钗,那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怜又有点儿无奈的人物。
在贾府那个纷繁复杂的大家庭里,宝钗就像一朵盛开在寒冬的梅花,她端庄、稳重、聪明、理智,却又带着一丝让人难以捉摸的清冷。
还记得第一次在书中见到她的描写,“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这简单的几句,就把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子形象勾勒在了我们眼前。
就说那次她扑蝶吧,那画面简直美得像一幅画。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园子里的花开得正艳,蝴蝶在花丛间翩翩起舞。
宝钗手持扇子,轻盈地穿梭在花丛中,想要捉住那几只调皮的蝴蝶。
她的裙摆随风飘动,脸上洋溢着少女的天真和活泼。
那时候的她,不再是那个时刻保持端庄的大家闺秀,而是一个尽情享受着春日美好的少女。
她的眼神专注而灵动,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动,嘴里还轻轻喘着气,仿佛在和蝴蝶们进行一场有趣的竞赛。
然而,这份天真活泼在她身上总是短暂的。
更多的时候,她展现出的是超乎年龄的成熟和理智。
她深知在贾府这个大染缸里,生存需要智慧和谋略。
她不像林黛玉那般敏感多愁,也不像王熙凤那般泼辣张扬。
她总是默默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用自己的方式应对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比如对待金钏儿的死,她表现出的冷静和理智让人有些心寒。
她劝王夫人说金钏儿也许是自己不小心掉下去的,就算是生气跳井,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不值得为她伤心。
这样的话从她嘴里说出来,让人觉得她太过冷漠无情。
但仔细想想,这又何尝不是她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披上的一层保护壳呢?她知道在王夫人面前,不能表现出过多的同情和悲伤,否则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还有她对宝玉的感情,也是让人琢磨不透。
她明明对宝玉有着好感,却从不轻易表露。
她总是用一种含蓄、隐晦的方式关心着宝玉,劝他读书上进,走仕途经济之路。
可宝玉偏偏不喜欢这些,两人之间常常因此产生矛盾。
但宝钗从未放弃过,她坚信自己的想法是对宝玉好,是为了他的未来着想。
这种执着和坚定,既让人佩服,又让人觉得有些固执。
走进薛宝钗的作文

走进薛宝钗的作文提起薛宝钗,脑海中便浮现出一个端庄大气、聪慧理智的女子形象。
一直以来,对于她的评价总是众说纷纭,有人称赞她的周全与大气,也有人诟病她的世故与圆滑。
而我,想要走进她,去看一看那隐藏在曹公笔下细腻文字背后的真实的薛宝钗。
还记得初读时,对薛宝钗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她的外貌描写上,“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只觉得这是个容貌出众的女子。
可随着深入阅读,才渐渐发现,她的魅力远不止于此。
印象极深的是那次她帮助史湘云筹备螃蟹宴。
史湘云这个直肠子的姑娘,一时冲动应下了做东请客的事,可事后却犯了难。
这时候,薛宝钗站了出来,她心思缜密地替史湘云筹划着一切。
从宴席的菜品安排,到桌椅的摆放,甚至连作诗用的纸笔都考虑周全。
她不仅拿出自己家的螃蟹让宴席办得风风光光,还处处照顾着史湘云的面子,不让她感到丝毫的为难。
那时候,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在幕后默默操持,有条不紊的薛宝钗,她的细心与体贴让人感到无比温暖。
再看她对待金钏儿之死的态度。
很多人因此指责她的冷漠无情,可当我细细思量,却觉得并非如此简单。
在那样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大家庭中,她又能如何?她的冷静与理智,或许只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她拿出自己的新衣服给金钏儿装裹,这在当时的情境下,需要多大的勇气?这难道不是她内心善良的一种体现吗?还有那次她扑蝶。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薛宝钗拿着扇子,轻盈地追逐着一对蝴蝶。
那一刻,她不再是那个时刻端着大家闺秀架子的女子,而是充满了少女的活泼与灵动。
她娇喘微微,香汗淋漓,眼中满是对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这个画面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让我看到了薛宝钗不为人知的可爱一面。
在大观园中,薛宝钗的才情也是不容小觑的。
她的诗沉稳大气,不似林黛玉那般空灵凄美,却自有一番韵味。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一句更是展现出了她的雄心壮志。
可在那个时代,女子的才华往往被压抑,她只能将这份抱负深藏在心底。
在与众人的相处中,薛宝钗总是表现出一种大度与宽容。
红楼梦之宝钗的智慧与机智之才智之情

红楼梦之宝钗的智慧与机智之才智之情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杰出的人物形象,其中之一就是宝钗。
宝钗是贾府中的贾母之外的贤内助,以她聪明智慧的头脑和机智才智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为贾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宝钗展现出的智慧与机智,并揭示其中蕴含的才智之情。
宝钗作为一个年轻的女子,却拥有超越时空的智慧。
她所展现出的深思熟虑和灵活变通的能力,为她解决了许多难题。
首先,她善于观察和思考,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时能够清晰地看到其中的矛盾和问题所在。
例如,当她发现贾府中存在着妾室之争时,她不仅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以她的才智寻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她坚持真情实意,通过周密的计谋和巧妙的言辞将矛盾和争端化解,使家庭氛围得到缓和。
其次,宝钗的机智才智在处理复杂情感问题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她对于自己爱情的坚守和追求,以及对贾府其他人的理解和关怀,使她成为家庭中的明灯。
面对和黛玉的爱情纠葛,宝钗展现了高超的情商和人际处理能力。
她始终保持着理智的判断和冷静的态度,不被爱情的冲动所迷惑,而是考虑到整个家族的利益和和谐。
她的机智和智慧使她总能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和不幸的结局。
此外,宝钗的才智之情还体现在她对于生活的洞察和独立思考上。
她有独特的审美眼光和品味,对于时尚和艺术有着敏锐的感知力。
她凭借着自己的才智和洞察力,不仅在贾府中展现了自己的魅力,还在文化艺术领域广泛交流。
她对于诗词和书画的鉴赏力,使她在贾府的文化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使她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和赞美。
总之,宝钗的智慧与机智使她成为了红楼梦中的一位杰出人物。
她的才智之情不仅表现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上,还体现在处理感情、欣赏艺术等方方面面。
她成为了一个兼具理性和感性的女性典范,她的智慧与机智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通过宝钗的形象,我们可以体会到智慧和才智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也能够深入理解情感和生活的真谛。
红楼梦之宝钗的智慧与机智之才智之情,使我们更加珍惜智慧和机智所带来的力量和意义。
宝钗爱情情节梳理

宝钗爱情情节梳理
《红楼梦》中的宝钗是一个独立、聪慧、善良的女子,也是林黛玉的好友。
她在小说中的爱情情节较为简单,主要是和薛宝钗的感情线。
首先是宝钗与薛宝钗的初次相遇,两人在荣府中相识,互相欣赏彼此的才情和品德。
宝钗对薛宝钗的温柔和礼貌印象深刻,薛宝钗对宝钗的聪明和美貌也很欣赏。
接着,宝钗和薛宝钗的感情逐渐加深,两人会有一些私下微妙的互动,如眼神交流和语言上的暗示。
虽然他们之间没有公开的表白和承诺,但读者可以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情感。
在薛宝钗杭州期间,宝钗还为他精心准备了寿宴,表达了对他的关心和祝福。
然而,宝钗和薛宝钗的感情最后未能成就,因为薛宝钗之后娶了别的女子。
虽然宝钗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失落和悲伤,但读者可以感受到她对薛宝钗的感情曾经深厚。
总的来说,宝钗和薛宝钗的爱情情节在《红楼梦》中算是比较简单的一个,但也传达了小说中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爱情悲欢离合的主题。
与宝钗对话为题写一段话

与宝钗对话为题写一段话
摘要:
1.宝钗其人及其在《红楼梦》中的地位
2.对话宝钗的意义
3.宝钗的性格特点及其反映的社会背景
4.对话宝钗的启示
正文:
宝钗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她是贾宝玉的表妹,也是贾府中的千金大小姐。
在《红楼梦》中,宝钗被描绘成一个美丽、聪慧、善良、端庄的女子,同时也是一个深思熟虑、计谋深远的角色。
她对贾宝玉的感情深沉而复杂,既是爱慕,也是亲情,更是一种无法言说的责任感。
对话宝钗,对于我们理解《红楼梦》这部巨著以及宝钗这个人物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话,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宝钗的内心世界,了解她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我们可以看到她在贾府中的地位,以及她在这个家庭中的作用和影响。
宝钗的性格特点是她深思熟虑、计谋深远,她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又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尊严。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价值观,即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
对话宝钗,我们可以从她身上得到许多启示。
我们可以学习她的深思熟虑,学习她的计谋深远,学习她的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她身上看到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到女性在面对复杂的人际关
系时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尊严。
与宝钗对话为题写一段话

与宝钗对话为题写一段话
(原创版)
目录
1.宝钗其人
2.对话场景及内容
3.宝钗的性格特点
4.对话中的启示
正文
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她美丽、温婉、聪慧,是贾宝玉的表妹。
在书中,她与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形成了纷繁复杂的感情纠葛,她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一次聚会中,宝钗与我展开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她谈论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表达了她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的独特见解。
在对话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她的智慧和成熟,也明白了她为何能在贾府中获得如此高的地位。
宝钗的性格特点是她理性、冷静,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她不同于林黛玉的敏感和多愁善感,她总是能以理智的心态看待问题,用智慧和才华化解困境。
她对待人生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她坚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命运。
在这次对话中,我受到了很大的启示。
宝钗的人生观让我明白了,人生不能被命运所左右,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她的价值观让我认识到,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她的理性和冷静,让我明白了在处理问题时,应该以理智的心态去看待,而不是被情绪所左右。
第1页共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师范大学毕业论文题目:专业:汉语言文学准考证号:学生姓名:院系:指导教师:日期:走近宝钗——大观园中的牡丹摘要薛宝钗品格端正,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
这个名门淑媛必须的美德,被她诠释得淋漓尽致。
薛宝钗堪称封建淑女的典型,对封建礼教绝对信奉与遵从。
虽然她深受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欢迎,却仍逃不脱家庭奴隶和封建道德殉葬品的悲惨命运。
这是一个悲剧,不仅仅是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而更是一个社会悲剧,时代悲剧。
通过对宝钗的生活环境、外貌形象、性格品质、悲剧命运等方面的描写,浅析宝钗这个人物特点及其人生悲剧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象征意义!关键词:红楼梦薛宝钗人物性格悲剧命运引言在《红楼梦》中塑造的众多个性鲜明、丰满的人物当中,薛宝钗无疑是最难给予评价的一个。
你无法像对其他小说人物那样简单的把她归入“好人”或“坏人”之列。
一方面,她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而且稳重温柔,识大体顾大局,是完美无瑕的大家闺秀的典范;另一方面,她在骨子里是一个追求现实功利的现实主义者,并且她的现实主义价值观又不像王熙凤那样赤裸裸地暴露在人们面前,而是深深地隐藏在封建淑女的外衣之下,具有极大的迷惑性。
1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她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使薛宝钗这一人物性格具有了更多的文化阐释意义。
(一)、环境影响性格人们常说环境对一个人性格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与贾宝玉、林黛玉的出场不同,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一出场就是从非常现实的背景中向我们走来。
她以世代皇商之女,金陵恶霸薛蟠之妹,皇宫待选秀女的身份入京,没有神话,没有诗意,甚至没有美的氛围。
在她的周围一切都是那么世俗,那么平凡,却又笼罩着贵族之家的珠光宝气。
薛家与贾、王、史、三家齐名。
护官符上写道“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小说中介绍说“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换言之,薛家就是当时一个支用国库营商的大官僚商人。
因此他们与贾府的那种纯粹官僚式的贵族世家不同,其商业气味很浓。
在这样一个大富商家族中,薛宝钗早年丧父,哥哥薛蟠“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因而薛宝钗“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体贴母怀,她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分忧解劳”。
薛宝钗既懂得生计又有理家才能。
林黛玉、史湘云看不懂当票,被薛姨妈取笑为“侯门千金”的呆子,而这对薛宝钗来说“本事玩惯了的东西”。
再如王1冯其庸纂校订定.《八家评批红楼梦上》.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09,69夫人叫人去买人参,宝钗说市面上的人参都不好,“虽有一枝全的,他们也必截作两三段镶嵌上芦泡须枝,掺匀了好卖,看不得粗细”。
舒芜先生赞叹说,她这就不仅知道一点医药道理,而且对药材市场的真伪都洞若观火。
小说写“我们铺子常和参行交易”,可见宝钗懂得生计是与商人生活有关的。
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对其性格的养成有巨大影响,因此在她的身上不可避免的带有以追求现实功利为目的的商人精神与色彩。
并且她将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当中,成为了她的一种生存哲学。
(二)、貌由心生,外貌描写貌由心生,我很好奇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富商家族中的宝钗究竟在书中是一个拥有怎样外貌的一个女子。
《红楼梦》第八回中就有对她外貌的正面描写:“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而众人对她的评价。
“绝色的人物”,可见她的美丽。
当然,在大观园中,黛玉无疑也是美中翘楚,但是相对于“娇袭一身之病”的黛玉来说,宝钗的健康美又要略胜一筹,而她的这种美又是在淡妆素服之下的一种自然美,这些从文中对她日常装扮的描写可以初见端倪:2“水绿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
”文章第七回中薛姨妈说她:“宝丫头古怪着呢,她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
”她自己也说:“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并且在《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中“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的烟燎火气的。
”她全身上下看不到一点奢华,唯觉淡雅。
如果把这样的装扮与她“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家庭背景联系起来,这又是多大的反差!曹雪芹是把宝钗的美表现为一种雍容娴雅之美,从这些看似闲笔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窥见她性格中温柔敦厚的一面。
(三)、大观园中的牡丹一个人的的性格特点往往是人格中最迷人的部分。
想要深入了解薛宝钗的性格特征首先一个问题是,作者曹雪芹对薛宝钗的态度是怎样的。
很多人认为曹雪芹对薛宝钗是持否定观点、是批判的。
其实不然,而且从各个细节描写所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薛宝钗深刻热烈的爱。
如果没有如此热烈的爱,薛宝钗的形象也不能散发出如此迷人的光彩,让读者为他神魂颠倒,引出几挥老拳争执。
但作者并不因为深爱薛宝钗这样的形象而有意掩饰她那些不可理喻的思想和行为。
3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丫鬟金钏由于对贾宝玉说了句情话被王夫人逼得跳井而死,这是《红楼梦》中两代人之间的首次激烈冲突,也是鲜花如锦柳如烟的人间仙境中的一场大悲剧,它对宁荣二府中人们的刺激是可想而知。
罪魁祸首王夫人承认:“这是我的过错。
”贾宝玉专门去了水仙庵祭祀年轻的冤死者,一向奴气十足的袭人也不禁流下泪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且看薛宝钗的作为:她听到金钏的死讯后既没有伤感也没有叹息,而是径直去了王夫人的房间,在那里2曹雪芹《红楼梦》济南齐鲁书社出版发行2007.6 111~1163俞平伯.《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07,79~105她竭力劝慰王夫人:4“她(金钏)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她想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边玩失足掉下去的。
她在上头拘束惯了,她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玩玩逛逛儿,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的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俩银子也算尽了主仆之情了。
”如簧巧舌逻辑清晰的诡辩,转瞬之间,受害者成了找麻烦的糊涂人害人者成了施舍恩惠的慈善家,在宝钗的意识里吓人的性命比猫儿狗儿金贵不了多少,区区几两银子既赔了性命还偿还了良心上的债务。
在我看来这样的说法更有进一步的目的,当王夫人说起没有新衣服为金钏装裹,又不愿意拿黛玉的新衣服顶替时,宝钗立即挺身而出:“姨娘这会子何用叫裁缝敢去,我前两日倒做了两套,拿来给她岂不省事?”王夫人也因此对她感激至深赞赏倍至这个结果难说不是宝钗的预料之中。
笼络人心的手腕耍如此巧妙润物无声,在一个少女的身上,这样冷酷和圆滑着实令人胆战心惊的。
这种行为仅仅解释为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是不全面的,它更多地来源于薛宝钗心里更深处一种冷漠,性格中的冷酷无情。
另一个明显的例子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薛宝钗由于扑蝶偷听到了滴翠亭里小红和翠儿的谈话,在就要被发现的紧急时刻,她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哪里藏!”于是小红错以为:“了不得了,林姑娘蹲在这里,一定听话去了!”无论薛宝钗的行为在这里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表现出她的损人利己。
我宁可相信他的这个金蝉脱壳之计是迫于无奈无心而为,但是就算在无心行为之时都能自然而然地嫁祸于人,可见她的利己思想已经无药可救的根深蒂固了。
对于曹雪芹来说写清薛宝钗这个人温柔善良性格背后的圆滑冷漠和愚拙守道背后的追名逐利以上两处的描写是远远不够的。
所谓见微知著,对细节的精彩描写才是写活人物的关键所在。
在第六十七回中她对柳湘莲和尤三姐悲剧缺乏同情心、在第二十二回中她只挑贾母喜欢的戏文与食物点、在第三十五回中她当着众人的面夸奖老太太、在三十三回中她极力劝导宝玉走仕途、学经济、在四十二回中她抓住机会向黛玉灌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等等。
这些足以说明薛宝钗性格本质的体现,任何对宝钗褒奖有嘉的人都不得不面对这一尴尬。
然而曹雪芹也并不吝啬笔墨于宝钗性格中的冷漠、利己、圆滑和世故,同样的一旦失去这样的描写薛宝钗实际上也就失去了性格中最吸引人的地方。
作家周中明在其著作《红楼梦--迷人的艺术世界》中提到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形象化丑为美的,也这是基于对曹雪芹描写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时着力刻画其性格复杂性的深刻认识。
从某些方面来说我并不赞同薛宝钗人格中美和丑的是尖锐对立的,正如史湘云口中的阴阳之说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
如果不用丑和美这样尖锐的词汇,那么我宁愿说薛宝钗的这一身一直处在追逐功利和回归本真的矛盾之中。
5宝钗另一个主要性格特点就是“会做人”,她虽然说过,对和尚道士所说的“金玉良缘”认为是胡说,又说金锁沉甸甸的戴着无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宝玉去看生病的宝钗,宝钗拿着他的玉“重新翻过来细看”又“念了两遍”,再嗔怪丫环莺儿为何不去倒茶,引出莺儿笑说“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正好达到此此起宝玉注意的目的。
然后再将本来戴着无趣的金锁从里面的大红袄上掏将出来。
薛宝钗笼着红麝串招摇过市也是同样道理。
本来她不爱花粉,衣著朴素,最不喜打扮,但金锁专等玉来配,而红麝串是元春独赐予她和宝玉的,都是命定4卢兴基, 高鸣鸾编.《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85.08,119~1375周中明 .红楼梦——迷人的艺术世界. 台湾:台湾贯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发行1989,10:85~116婚姻的征兆,所以以此才能来证明只有她才是得天运命的人堪配宝玉。
6虚伪而“会做人”的宝钗就是这样,以“敦厚温柔”的“淑女”身分为掩盖,用她深隐的心机暗示和讨好贾府的家长们。
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文,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喜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
她还当面奉承贾母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去”结果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我们家四个丫头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她的思想言行表现出来的虚伪,也主要是因为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她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的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
她认为按照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最道德的。
(四)忙忙碌碌,却是一场空;得也,失也忙碌的宝钗为了获得宝二奶奶的宝座在大观园中大显神通,与各色人等周旋。
与至于在王昆仑老先生的《红楼梦人物论》中有这样一段话:“直到今天,很多的中国人还有“娶妻当如薛宝钗”之想。
诚然,宝钗是貌美的、是端庄的、是和平的、是多才的、是一般男子最感到“受用”的贤妻。
如果你是一个富贵大家庭的主人,她尊重你的地位,陪伴你的享受;她能把这一家长幼尊卑的各色人等都处理的和睦而得体,不苛不纵;能把复杂的家务管理的井井有条,不奢不吝。
如果你是一个中产以下的人,她会维持你合理的生活,甚至帮助你过穷苦的家计,减少你的许多烦恼。
如果你有多些生活的赊余,她会和你吟诗论画,满足你的风雅情怀。
她会使你爱,使你敬,永远有距离地和平相处渡过这一生。
不合乎礼法的行为,不近乎人情的说话,或是随便和人吵嘴怄气的事,在她是绝对不会有的。
寻找人间幸福的男子们没有不想拥有宝钗这样一个太太的理由罢?”7也许宝钗是这世间男子追求的完美妻子,其实不然,细想我觉得宝钗又未必是一个正真完美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