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K12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朗读、背诵这四首诗歌。

2. 品味诗歌语言,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 知人论世,理解诗中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品味,感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曲意境,领会表达的妙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预习检查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学生收集的作者、作品情况。

3. 检查字词和课文诵读情况。

三、学习过程(一)学习《观沧海》1.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遗着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

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 《观沧海》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学案设计新人教版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学案设计新人教版

4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及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理解四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和意境美,培养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培养博大的胸襟和热爱故土、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查阅资料,积累相关文学常识,独立完成以下题目。

(1)《观沧海》的作者是,字,末年家、家、人。

他的诗以见称。

(2)《次北固山下》的作者是,是代诗人。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代著名诗人(姓名),字,号。

(4)《天净沙·秋思》中的“天净沙”是,“秋思”是。

作者是代著名的戏曲作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碣.石( ) (2)澹.澹( ) (3)子规啼.( ) (4)萧瑟.( ) (5)竦.峙( )二、课堂合作探究3.阅读《观沧海》,文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4.《观沧海》是写景抒情诗,描绘了一幅的景象,抒发了作者。

5.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6.《次北固山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7.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用自己的话描述《天净沙·秋思》的情景,并说一说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课外拓展阅读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句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

9.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10.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11.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参考答案一、课前自主学习1.(1)曹操孟德东汉政治军事诗慷慨悲壮(2)王湾唐(3)唐李白太白青莲居士(4)曲牌名题目马致远元2.(1) jié(2)dàn(3)tí(4)sè(5)sǒng二、课堂合作探究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壮丽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5.写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景。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2)学习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能在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诗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谐美。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品读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到盛唐时期的李、杜,无一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遗产中的瑰宝。

今天我们一起走入古代诗歌,感受古诗精练的语言、和谐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

二、创设情境,指导朗读1.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四首诗歌。

2.结合注释,轻声朗读。

(1)读准字音碣石(jié )澹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枯藤(téng)昏鸦(yā )(3)指导朗读,注意诗句停顿。

五言诗,一般是“二二一”的节奏断句。

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七言诗,基本可采用“二二二一”或“二二三”的方法断句。

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断句时要注意句意。

(4)品味诗意,学生自由朗读。

三、研读《观沧海》(一)关于体裁及写作背景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4古代诗歌四首之《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背诵和默写四首诗歌。

2、反复吟诵、联想、品味,领略诗歌之美。

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好的语感。

教学难点:注重品味语言,学会批文入情。

教学方法:尊重学会说呢过个性,实行个性化教学。

听说读写结合,提高学会的整体素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相关诗词曲的文体知识。

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

上下五千年,从诗经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咏唱到楚辞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求;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叹息到建安风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洒脱;从东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到“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

从……中国有太多太多的诗,今天就请大家跟随老师学习《古代诗歌四首》,领略诗的美好!观沧海二、作者简介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代表作:《观沧海》《龟虽寿》《让县自明本志令》等。

二、文体常识乐府:中国古代民歌音乐。

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三、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4古代诗歌四首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第1课时《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导入新课诵读古代优秀诗歌,我们的心灵能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

俗话说,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来学习几首古代诗歌,学习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领会古人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并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开展教学过程一学习《观沧海》1.目标任务一:朗读诗歌,认知乐府诗体裁◎朗读指导。

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

读准字音:碣.石(jié)澹.澹(dàn)竦峙..(sǒnɡzhì)丰茂.(mào)萧瑟.(sè)读出节奏:按照“二二”拍的节奏,注意停顿。

◎文体知识乐府诗本指乐府官署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宋元以后的词、曲等,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2.目标任务二: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其诗气势雄浑,慷慨悲壮。

◎背景链接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登上了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也曾登过的这座碣石山。

当时正值秋风萧瑟之际,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曹操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歌。

3.目标任务三: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请结合注释,读懂诗歌大意,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古今对译”。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3.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过程与方法以灵活多变的诵读贯穿全过程,创造浓郁的诗歌氛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意境,通过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一(问题导入):同学们,我们背过许多古诗,你知道学习古诗有哪些好处吗?你知道简短的古诗能包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诗歌四首》,去感受古代诗歌带给我们的伟大魅力。

(多媒体课件展示)导入二(情境导入):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

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多媒体课件展示)1.知识链接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把唐代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

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2.积累字词(1)注音沧.海(cāng) 碣.石(jié)竦峙..(sǒng zhì) 澹澹..(dàn dàn)(2)解释词语①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开展得最有成就?〔学生答复,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确实,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

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大方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

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学习观沧海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与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与月亮的运行,好似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似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快乐,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2.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3.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与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与威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案新人教版

第4课观沧海教学目标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学情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难点: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

”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二、了解作者及作品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明确: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请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4)诗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2、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评价。

(2)明确:以“观”统领此诗。

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以“观”统领此诗。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设计教案____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4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时计划】1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步骤一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三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三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1)字音碣石(jié) 澹澹(dàn) 竦峙(sǒngzhì)(2)词义竦峙:耸立。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四首
课题
《古代诗歌四首》
备课人: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及作者
2、掌握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学会赏析名句的方法,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诗歌按形式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近体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3.结合注释读懂诗意(参照注释以及小提示,对每句话进行描述)。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四首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1.指导朗读法,整体欣赏诗歌,知人论诗。

2.自主、合作、探究。

于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联想、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第课时1.了解诗歌有关的文体常识。

2.学习《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准确朗读并默写。

3.理解这两首诗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重点】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联想、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导入新课⇒了解文体常识⇒领悟《观沧海》⇒探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导入一:情境型[设计意图] 由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出课题,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氛围中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

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

】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导入二:关联型[设计意图] 由学生回忆所学的古诗入手,适时对学生进行热爱文学的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了解灿烂文化、回忆所学的古诗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一、了解文体常识[设计意图] 通过课件展示关于诗歌的分类,以利于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古诗有一个大致轮廓的整体认识。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1.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

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

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写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2.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

3。试归纳诗歌的主旨。 合
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
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作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 究 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 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 又为“江春”做铺垫。
5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节二 自 主
漂泊时的作品之一。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 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聚散依依的哀 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联结在 一起。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 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教师随笔

本课涉及哪些古代诗歌体裁?
《观沧海》是四言诗,这是历史最悠久的 习 一种诗体,盛行于先秦时代。《诗经》集四言
环 节四

次北固山下 思乡之情
潮平岸观阔 景风正帆悬 海日残夜 江春旧年
思乡:乡书 归雁
拨 归 纳 凄凉 冷清
枯藤 老树 昏鸦 写景 小桥 流水 人家
天净沙·秋思 羁旅之思
诗。

1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感悟诗歌内
难 容。

1。要发挥联想和想象,边朗读,边想象诗中 学 的画面,以便进入诗中的情境;同时,还要填补画 法 面中未写明的内容,即艺术空白。
指 2.这几首诗各含有不同的情感。一要结合写作 导 背景(如《观沧海》要结合曹操统一北方之后,
想进一步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来体会;二要结 合景物描写(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要结合对“杨花”“子规”“明月”的描写以及 它们的象征意义)来理解.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4 古代诗歌四首1.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理解诗歌并进行赏析。

讲授法、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课件、录音。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歌,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

其诗歌具有浪漫主义特色,想象奇特丰富,作品收入《李太白全集》。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2.文体常识乐府诗: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律诗: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3.生难字词(1)字音碣.石(jié)澹.澹(dàn) 竦峙..(sǒng zhì)(2)词义【竦峙】耸立。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水平。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使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1、走近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3、研读诗歌(1)教师讲解: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七年级语文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1)

七年级语文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1)

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重难点1.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2.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学情分析教师要在前三课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课前提示,结合本课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认真阅读,提高能力。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与大自然沟通,更好的体会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语言及其他艺术特色。

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学生对此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打开学诗、读诗的思路。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一)初读1.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古代诗歌四首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古代诗歌四首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及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读思结合,体会诗歌的意境、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观沧海》一、导入“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倍受后人称赞的《观沧海》吧!二、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三、初读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生字的字音,并弄懂字义。

2.选择其中两句写景诗句想象其描绘的画面。

四、感悟作者开阔的胸怀1.曹操的诗风一贯是豪气开阔的,这种豪气在《观沧海》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表达了吞吐日月、想要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

其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可见一斑。

2.以写作背景来佐证这份豪情与大气。

明确: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五、拓展延伸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骏爽、刚健的风格。

《观沧海》就是其代表作,也体现了曹诗的“慷慨悲壮”之风。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待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事不够检点。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即沿用鲍照《代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王昌龄的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目标第1课时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观沧海》(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

(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明确:“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目标导学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2.写作背景。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二)朗读指导1.学生自读,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

(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老师补充指正)杨树花已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三)合作探究1.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哪两句?明确: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明确: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拟人。

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三、板书设计观沧海观海地点:东临碣石海的宏伟海水:水何澹澹山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海波:洪波涌起海的气概日月出其中星汉出其里辽阔雄壮想象奇特雄心壮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漂泊无定子规:不如归去离愁别绪明月:陪伴友人关怀、思念第2课时1.学习《次北固山下》,体会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2.学习《天净沙·秋思》,理解诗歌的优美意境,感受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一、导入新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写乡愁的诗,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次北固山下》(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

2.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3.文章体裁。

《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诗。

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每句有五个字,叫五言。

(二)朗读指导1.学生听读,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正音解词,学生自读。

(可以播放课文朗读的视频或音频文件)3.理解大意。

翻译: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暖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天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三)合作探究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明确:初春。

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明确: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选一个角度,做简要分析。

明确:(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目标导学二:学习《天净沙·秋思》(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2.文体简介。

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

“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绪。

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为“秋思之祖”。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乡愁。

(二)朗读指导1.划分这首散曲的诵读节奏。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大意。

翻译: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

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三)合作探究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

2.哪句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可以作为点睛之笔?明确:断肠人在天涯。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明确:深秋,夕阳西下。

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唯有那匹衰瘦的老马。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呢?独自承受漫漫长夜,怎能不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四)比较阅读《次北固山下》与《天净沙·秋思》在主旨方面有何异同?明确:《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都抒发了游子的乡愁,但作者流露的情绪不完全一致。

《次北固山下》描写诗人在船上的所见所思,表达了他在异地他乡热切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沦落异乡的游子的孤寂之情。

三、板书设计次北固山下(首联)行舟泊:青山外(颔联)望江面:两岸阔(颈联)观日出:生残夜(尾联)思家乡:望归雁江南春早游子思乡天净沙·秋思写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凄凉、冷清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游子之悲白描勾勒景物烘托第二单元(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第二单元至爱亲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