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颗针《
三颗针
三颗针《三颗针《*辞典》:三颗针【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Sān KēZhēn【别名】钢针刺(《天宝本草》),刺黄连(《贵州药植目录》)。
【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刺黑珠、毛叶小檗、黑石珠等的根皮或茎皮。
根皮全年可采。
茎皮春、秋季采收,取茎枝刮去外皮,剥取深黄色的内皮。
晒干。
【原形态】①刺黑珠常绿灌木,高可达2米。
茎圆柱形,微具纵棱,光滑无毛,幼时淡红色;二年生枝黄灰色或灰棕色,刺坚硬,分3叉,长1~3厘米,棕色,下侧有纵沟。
叶革质,互生或3片簇生;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4~10厘米,宽1.8~2.5厘米,先端钝尖,有小尖刺,边缘具针尖状锐锯齿,基部楔形,上面暗绿色,下面绿色。
花4~8朵簇生,黄色,花径约1厘米;花梗长6~18毫米;小苞片2,披针形;萼片6,2轮,矩圆形或卵形;花瓣6,倒卵形,顶端凹入,基部有蜜腺;雄蕊6,与花瓣对生,花丝短;子房有2-3粒胚珠,无花柱,柱头盾头状。
浆果卵圆形,长6~7毫米,青黑色或蓝黑色,微具白粉;种子2~3粒。
生于山地灌木丛中。
分布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②毛叶小檗,又名:小黄柏。
落叶灌木,高1~2米。
枝有槽,幼枝绿色,有柔毛,老枝黄灰色,无毛或近无毛,刺常三叉,长2~3厘米。
叶簇生,倒卵形至椭圆形,长3~8厘米,宽1~3厘米,两面均有柔毛,下面更密。
穗形总状花序,长7~12厘米,有花20~30朵;花梗长2~4毫米,有柔毛;萼片排成3轮,卵形或倒卵形;花瓣淡黄色,长5毫米;子房有1~2胚珠。
浆果矩圆形,长9毫米,血红色。
生于山坡灌丛中。
分布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西等地。
③黑石珠落叶灌木,高1.6~2.5米。
根直粗大。
茎直立或丛生,幼时红色;2年生枝灰棕色。
叶革质,多簇生,叶片倒披针形或狭倒卵形,先端略有小尖刺,叶腋生有3分叉的针刺。
花小,1~2朵生于短枝上,花被片6,黄色。
浆果长圆形,熟时红色或紫黑色。
生于山野、路旁或向阳的灌木丛中。
分布西藏等地。
此外,同属植物鲜黄小檗,在陕西也称三颗针,并同等入药。
三颗针的功效与作用
三颗针的功效与作用三颗针,中药名,为小檗科植物刺黑珠、毛叶小檗、黑石珠等的根皮或茎皮。
三颗针具体有什么样的功效与作用呢?一起来看看吧。
三颗针的功效与作用1、清热利湿三颗针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有清热利湿之效。
用于黄疸、赤痢、咽痛等证。
2、清肝明目肝开窍于目。
肝火上攻于目,目赤肿痛,羞明流泪,心烦口苦,苔黄脉数。
三颗针入肝经,味苦性寒,清降肝火,故主治之。
3、散瘀消肿跌打损伤初起,瘀血内阻、血流不畅,局部红肿热痛。
三棵针入血分,凉血止血,散瘀消肿,用于血热瘀滞者相宜。
三颗针的药用价值(仅参考)【药名】三颗针【别名】铜针刺(《天宝本草》),刺黄连(《贵州药植目录》)。
【入药部位】小檗科植物刺黑珠、毛叶小檗、黑石珠等的根皮或茎皮。
【性味】苦,寒。
【归经】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利湿,散瘀。
【主治】治赤痢,黄疸,咽痛,目赤,跌打损伤。
【炮制方法】取茎枝刮去外皮,剥取深黄色的内皮,阴干。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30g;或泡酒。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三颗针的配伍应用(仅参考)1、配栀子:二药合用,清热利湿,消退黄疸,栀子通便,三棵针利尿,使湿热从二便分消,用治阳黄,收效甚佳。
2、配黄连:黄连大苦大寒,清热燥湿为治痢专药;三颗针虽苦寒不如黄连,但凉血止血,善清血中热毒;二药合用,治疗赤痢,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效果更佳。
3、配薄荷:薄荷气味清香,体轻上浮,清解风热,专利咽喉;三棵针味苦寒凉,泻上焦之火,凉血消肿。
二药合用,同走肺经,故清肺利咽,化解毒热,功效大增。
4、配菊花:菊花性凉,花体轻扬,辛香发散,清肝清目;三颗针味苦寒凉,泻火解毒;二药合用,清泻并施,疗效大增。
5、配续断:续断辛甘苦温,入肝肾二经,辛行血脉,甘温补益下元,接续筋骨,为骨伤科良药;三颗针味苦寒凉,凉血止血,散瘀止痛,亦为骨伤所常用;前者偏补,补而不滞;后者凉血,血不妄行,二药合用,补泻兼施,治疗跌打损伤,新病久疾,均能奏效。
新编医药常识三颗针的功效与作用
三颗针的功效与作用【名称】三颗针【异名】铜针刺(《天宝本草》)。
【基原】为小檗科小擘属植物细叶小檗、刺黑珠等多种植物的根、茎及树皮。
【原植物】1.细叶小檗Berberis poiretii Schneird. 又名:针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狗奶子、红狗奶子、刺溜溜(东北、河北)。
落叶灌木,高1~2m。
老枝灰褐色,具光泽,幼枝紫褐色,密生黑色疣状突起,刺短小,通常单一,生于老枝或干枝条下端的刺有时3分更,长4~9mm。
叶簇生;无柄;纸质;叶片狭倒披针形或披针状匙形,长1.5~4cm,宽5~10m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鲜绿色,下面淡绿或灰绿色。
总状花序下垂,长3~6cm,有花6~20朵;萼片6,花瓣状,排成2轮,长圆形或倒卵形;花黄色,外面带红色,花瓣6,倒卵形,较萼片稍短;雄蕊6;子房圆柱形,内含胚珠2粒,无花柱,柱头头状扁平。
浆果长圆形,熟时红色。
种子倒卵形,紫黑色。
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于向阳的砂质丘陵、山坡、路旁或溪边。
分布于华北、东北厦山东、河南、陕西等地。
2.刺黑珠B.sargentiana Schneicd. 又名:黄精刺(湖北)、黑石珠(《四川中药志》)。
常绿灌木,高1~3m。
茎圆柱形,节间挺3~6cm,幼枝带红色,老枝黄灰色或棕褐色,有稀疏而明显的疣点。
刺坚硬,3分叉,长1~3cm。
单叶互生或3片簇生;几无柄;叶革质;叶片长圆状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4~10cm,宽1~3cm,先端急尖,有小尖利,基部楔形,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或黄绿色,边缘具15~25个刺状小锯齿。
花3~10朵簇生,花梗长1~2cm;小苞,蓝黑色。
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于海拔1000~2000m的向阳山坡、荒地、路旁及山地灌丛中。
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除上述两种外,同属多种植物的根、茎及树皮亦作三颗针入药。
如蓝果小檗B.veitchii Schneid.分布于湖北,四川、云南;猫刺小檗B.soutieana Schneid.分布于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等地;匙叶小檗B.vernae Schneid.分布于秦岭四端甘肃南部至西部、青海东部及新疆等地区。
三颗针的药用价值及功效作用
三颗针的药用价值及功效作用三颗针小檗科植物刺黑珠、毛叶小檗、黑石珠等的根皮或茎皮,以色黄、苦味浓者为佳。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关于三颗针的药用价值和功效作用,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颗针的药用价值1、治血痢:三颗针五钱,红糖五钱。
煎水服。
2、治黄疸:三颗针茎五钱。
煎水服。
3、治火眼:三颗针根茎磨水点眼角。
4、治刀伤:三颗针根研末,敷伤口。
5、治跌打损伤:三颗针根一两。
泡酒内服外擦。
(选方出《贵州草药》)三颗针的功效与作用1、清热利湿三颗针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有清热利湿之效。
用于黄疸、赤痢、咽痛等证。
2、清肝明目肝开窍于目。
肝火上攻于目,目赤肿痛,羞明流泪,心烦口苦,苔黄脉数。
三颗针入肝经,味苦性寒,清降肝火,故主治之。
3、散瘀消肿跌打损伤初起,瘀血内阻、血流不畅,局部红肿热痛。
三棵针入血分,凉血止血,散瘀消肿,用于血热瘀滞者相宜。
三颗针的配伍应用1、配栀子:二药合用,清热利湿,消退黄疸,栀子通便,三棵针利尿,使湿热从二便分消,用治阳黄,收效甚佳。
2、配黄连:黄连大苦大寒,清热燥湿为治痢专药;三颗针虽苦寒不如黄连,但凉血止血,善清血中热毒;二药合用,治疗赤痢,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效果更佳。
3、配薄荷:薄荷气味清香,体轻上浮,清解风热,专利咽喉;三棵针味苦寒凉,泻上焦之火,凉血消肿。
二药合用,同走肺经,故清肺利咽,化解毒热,功效大增。
4、配菊花:菊花性凉,花体轻扬,辛香发散,清肝清目;三颗针味苦寒凉,泻火解毒;二药合用,清泻并施,疗效大增。
5、配续断:续断辛甘苦温,入肝肾二经,辛行血脉,甘温补益下元,接续筋骨,为骨伤科良药;三颗针味苦寒凉,凉血止血,散瘀止痛,亦为骨伤所常用;前者偏补,补而不滞;后者凉血,血不妄行,二药合用,补泻兼施,治疗跌打损伤,新病久疾,均能奏效。
三颗针的产地1.细叶小檗分布东北、华北及狭西、山东、河南等地。
2.刺黑珠分布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3.蓝果小檗公布河北、四川、云南。
三颗针的功效与作用
三颗针的功效与作用三颗针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三颗针的功效和作用十分广泛,涉及到多个领域的治疗和调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颗针的功效和作用,并探讨其在不同疾病和健康问题中的应用。
一、三颗针的基本介绍和原理三颗针是一种用于刺激特定穴位的中医疗法,其由三枚细针组成,通常是银制或者黄铜制的。
它的名称源自于三颗针的形状,即三个圆头的针头。
三颗针的治疗原理主要是通过刺激体表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经络、脏腑等生理机能。
根据中医理论,穴位是人体上的特定点位,与脏腑经络相通,有着重要的生理和病理功能。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平衡脏腑功能,达到治疗和调理的目的。
二、三颗针的功效和作用1. 缓解疼痛:三颗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缓解各种疼痛症状。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物质代谢,从而减少疼痛感受。
尤其对于一些慢性疼痛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三颗针可以显著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2. 调节免疫系统:三颗针对于调节免疫系统有着独特的作用。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此外,三颗针还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平衡,减少过度的炎症反应,提高机体的免疫调节能力。
3. 改善睡眠质量:很多人有睡眠障碍的问题,如失眠、多梦、睡眠质量差等。
三颗针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睡眠质量。
同时,三颗针还可以调整人体的生物钟,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睡眠规律。
4. 促进消化功能:三颗针对于调节消化系统也有一定的功效。
通过刺激脾胃相关的穴位,可以增强消化液的分泌,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同时,三颗针还可以改善胃肠蠕动,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缓解消化不良、胃痛等问题。
5. 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现代人普遍面临着各种压力和焦虑,这些问题也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三颗针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减轻焦虑和抑郁的症状。
同时,三颗针还可以促进内源性物质的分泌,如内啡肽等,提高人体的幸福感和抗压能力。
三棵针的功效与作用
三棵针的功效与作用
养生,每个季节都有着属于它自己的特色,在四季的流转变化中,演绎着生活的味道。
每种偏方在属于它自己的季节中都会展现出它养生的功效。
接下来就一起去看看三棵针这种偏方都有哪些功效和食用方法吧。
三棵针
【来源】单验方
【原料】三棵针(小檗)30克,野菊花15克,马齿苋30克,甘草9克。
【制法】水煎2次,混合后分2~3次服。
【用法】每日1剂。
【功效】据报道,用本方治疗口腔炎34例,全部治愈,一般服1~4剂即愈。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三棵针不仅仅可以滋补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可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第1 页。
小檗的功效与作用
小檗的功效与作用
小檗别称山石榴、三颗针、大山黄刺等,为小檗科植物华西小檗等多种同属植物的根和茎、枝,入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对湿热泄泻、痢疾、口舌生疮、咽痛喉痹、目赤肿痛、痈肿疮疖等病症有治疗作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小檗的功效与作用吧!
小檗的药用功效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大肠、心、肝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湿热泄泻,痢疾,口舌生疮,咽痛喉痹,目赤肿痛,痈肿疮疖。
小檗的相关论述
1、《唐本草》:主口疮疳蠚,杀诸虫,去心腹中热气。
2、《纲目》:治血崩。
3、《本经经集注》:主口疮。
4、《陕西中草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抗菌消炎。
小檗的药用选方
1、治湿热痹痛:鲜小檗根五钱至一两,猪皮肉适量,水炖服。
2、治瘰疬:鲜小檗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或调酒服。
3、治燥热唇舌破烂:小檗干树皮切薄片,浸清水中,每取一片含口中。
4、治疮疖肿痛:三颗针,水煎服,并作局部湿敷。
5、治乳痈:鲜小檗根五钱至一两,猪瘦肉适量,水酒煎服。
中药学_三颗针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_性味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三颗针
性状鉴别:
纵皱纹及支根痕,外皮剥落处露出灰黄色 木部。质硬,折断面纤维性;横切面皮部 薄,棕色,木部黄色。气无,味苦。
(3)蓝果小檗 根圆柱形,扭曲较明显, 有分枝,直径0.15-0.6cm。表面褐棕色, 有明显纵皱纹及支根质硬,折断面纤维性, 皮部薄,棕色,木部鲜黄色。气无药理作用:
氯化钙及结扎冠脉引起的心律失常均有抑 制作用,小檗胺抗心律不齐的机理可能是 抑制钙内流。小檗胺1?mol/L,可使兔离体 心脏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功能损伤有保护 作用,能促进心功能的恢复,延长心脏有 效工作时间。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三颗针
炮制: 采集后,取茎枝刮去外皮,剥取深黄色的 内皮,阴干。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三颗针
性状鉴别:
l-7列细胞。射线细胞会草酸钙方晶1至数 个,近形成层处较多见,含晶细胞有时数 个径向排列。木射线及木薄壁细胞含淀粉 植。
粉末特征:(1)细叶小檗根 粉末棕黄色。 ①韧皮纤维黄色,多单个散在,梭形,直 径 14-31um,长 172-20um,壁厚,强木化, 孔沟明显或不明显。②木纤维众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三颗针
性味: 苦;性寒;。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三颗针
归经: 肝;胃;大肠经。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三颗针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湿热痢利;腹 泻;黄疸;湿疹;疮疡;口疮;目赤;咽 痛。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三颗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30g;或泡酒。外用: 适量,研末调敷。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三颗针
原始形态:
卵形,表面光滑,紫黑色。花期5-6月,果 期7-8月。
2.刺黑珠,常绿灌木,高1-3m,茎圆柱形, 节间长3-6cm,幼枝带红色,老枝黄灰色 或棕褐色,有时具稀疏而明显的疣点。刺 坚硬,3分叉,长1-3cm。单叶互生或3片 簇生;几无柄;叶革质;叶片长圆状椭圆 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4-1
三颗针的药用价值
三颗针的药用价值三颗针呈类圆柱形,稍弯曲,有少数分枝,长短粗细不一。
三颗针的药用价值极高,大家了解过不?下面店铺为大家推荐一些三颗针的药用功效和价值,希望大家有用哦。
三颗针的药用价值【药名】三颗针【别名】铜针刺(《天宝本草》),刺黄连(《贵州药植目录》)。
【入药部位】小檗科植物刺黑珠、毛叶小檗、黑石珠等的根皮或茎皮。
【性味】苦,寒。
【归经】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利湿,散瘀。
【主治】治赤痢,黄疸,咽痛,目赤,跌打损伤。
【炮制方法】取茎枝刮去外皮,剥取深黄色的内皮,阴干。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30g;或泡酒。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三颗针的药用附方1、治血痢:三颗针五钱,红糖五钱。
煎水服。
2、治黄疸:三颗针茎五钱。
煎水服。
3、治火眼:三颗针根茎磨水点眼角。
4、治刀伤:三颗针根研末,敷伤口。
5、治跌打损伤:三颗针根一两。
泡酒内服外擦。
(选方出《贵州草药》)三颗针的配伍应用1、配栀子:二药合用,清热利湿,消退黄疸,栀子通便,三棵针利尿,使湿热从二便分消,用治阳黄,收效甚佳。
2、配黄连:黄连大苦大寒,清热燥湿为治痢专药;三颗针虽苦寒不如黄连,但凉血止血,善清血中热毒;二药合用,治疗赤痢,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效果更佳。
3、配薄荷:薄荷气味清香,体轻上浮,清解风热,专利咽喉;三棵针味苦寒凉,泻上焦之火,凉血消肿。
二药合用,同走肺经,故清肺利咽,化解毒热,功效大增。
4、配菊花:菊花性凉,花体轻扬,辛香发散,清肝清目;三颗针味苦寒凉,泻火解毒;二药合用,清泻并施,疗效大增。
5、配续断:续断辛甘苦温,入肝肾二经,辛行血脉,甘温补益下元,接续筋骨,为骨伤科良药;三颗针味苦寒凉,凉血止血,散瘀止痛,亦为骨伤所常用;前者偏补,补而不滞;后者凉血,血不妄行,二药合用,补泻兼施,治疗跌打损伤,新病久疾,均能奏效。
三颗针的功效与作用1、清热利湿三颗针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有清热利湿之效。
三颗针的功效与作用_三颗针的药用价值
三颗针的功效与作用_三颗针的药用价值三颗针,中药名,为小檗科植物刺黑珠、毛叶小檗、黑石珠等的根皮或茎皮。
三颗针具体有什么样的功效与作用呢?三颗针的功效与作用由店铺来为大家介绍!三颗针的功效与作用1、清热利湿三颗针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有清热利湿之效。
用于黄疸、赤痢、咽痛等证。
2、清肝明目肝开窍于目。
肝火上攻于目,目赤肿痛,羞明流泪,心烦口苦,苔黄脉数。
三颗针入肝经,味苦性寒,清降肝火,故主治之。
3、散瘀消肿跌打损伤初起,瘀血内阻、血流不畅,局部红肿热痛。
三棵针入血分,凉血止血,散瘀消肿,用于血热瘀滞者相宜。
三颗针的药用价值【药名】三颗针【别名】铜针刺(《天宝本草》),刺黄连(《贵州药植目录》)。
【入药部位】小檗科植物刺黑珠、毛叶小檗、黑石珠等的根皮或茎皮。
【性味】苦,寒。
【归经】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利湿,散瘀。
【主治】治赤痢,黄疸,咽痛,目赤,跌打损伤。
【炮制方法】取茎枝刮去外皮,剥取深黄色的内皮,阴干。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30g;或泡酒。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三颗针的配伍应用1、配栀子:二药合用,清热利湿,消退黄疸,栀子通便,三棵针利尿,使湿热从二便分消,用治阳黄,收效甚佳。
2、配黄连:黄连大苦大寒,清热燥湿为治痢专药;三颗针虽苦寒不如黄连,但凉血止血,善清血中热毒;二药合用,治疗赤痢,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效果更佳。
3、配薄荷:薄荷气味清香,体轻上浮,清解风热,专利咽喉;三棵针味苦寒凉,泻上焦之火,凉血消肿。
二药合用,同走肺经,故清肺利咽,化解毒热,功效大增。
4、配菊花:菊花性凉,花体轻扬,辛香发散,清肝清目;三颗针味苦寒凉,泻火解毒;二药合用,清泻并施,疗效大增。
5、配续断:续断辛甘苦温,入肝肾二经,辛行血脉,甘温补益下元,接续筋骨,为骨伤科良药;三颗针味苦寒凉,凉血止血,散瘀止痛,亦为骨伤所常用;前者偏补,补而不滞;后者凉血,血不妄行,二药合用,补泻兼施,治疗跌打损伤,新病久疾,均能奏效。
三颗针活性成分——盐酸小檗碱含量的有效测定方法
1 试 剂 . 3
12 样 品 处 理 .
对 照 品 的 HP C 图谱 见 图 l L ,保 留 时 间 t =
78 i: .mn 供试 品 图谱见 图 2 。两 图谱 的小 檗碱 峰基
本 一致 。 理论塔 板数 为 8 1 。 75
o0 0 .3
称 取三 颗针根 茎 , 置于 l 0倍 02 %的硫 酸溶 . 5 剂 中 , 8 c 烘箱 中浸泡 2 h 用 4层 纱 布 过 滤 , 在 0C 4,
维普资讯
翩科广 07 1 期 函20 ̄ 9
3 5
检测 分析
D眦 t 哦 』 ̄ i 册 an dn. i 4 s O s
三颗针活性成分 盐酸小檗碱含量的有效测定方法
李葱晓 王志祥 宋宏晓 刘 素梅 刘 建华 赵 蕾
三 颗 针 为 小 檗 科 ( eb r aee 小 檗 属 B rei ca ) d ( e s植 物 的俗 称 , 含有 的生 物碱 主要 有 小檗 Bf ) i 其
20 .0
40 .0
M. n
60 .0
8.0 0
1 0 0 0.
图 1 盐 酸 小檗 碱 对 照 品 HP C 图谱 L
李葱 晓 : 南农 业 大 学 , 究 生 。 河 研
王志祥、 建华、 蕾: 刘 赵 单位 同 第一 作 者 。 宋宏 晓 : 南省 洛 阳 市 动 物 疫病 预 防控 制 中心 。 河
三颗针水提物体的镇痛与抗炎作用
三颗针水提物体的镇痛与抗炎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药物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不同程度的疼痛和炎症问题,比如头痛、肌肉疼痛、关节疼痛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传统草药中的一些水提物被认为具有一定的镇痛和抗炎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三颗针水提物体的镇痛与抗炎作用。
一、三颗针的简介三颗针,学名为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 (Lindl.) Lem.,俗名忍冬、夜来香,是常见的一种藤本植物,属于木犀科三颗针属。
其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日本、越南等地区。
三颗针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药用功能,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材。
三颗针的药用部分为全草,其水提物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食品保健品等领域。
二、三颗针水提物的镇痛作用1. 忍丹花甲素研究发现,三颗针中的有效成分忍丹花甲素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忍丹花甲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发挥镇痛作用。
忍丹花甲素还能够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对神经传导系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从而缓解疼痛感受。
2. 忍冬素3. 其他成分除了上述两种有效成分外,三颗针中还含有多种其他有效成分,这些成分也可能对镇痛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些成分包括黄酮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挥发油等,它们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参与镇痛过程,但其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三颗针水提物具有一定的镇痛和抗炎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包括忍丹花甲素、忍冬素等。
这些有效成分通过多种途径参与镇痛和抗炎过程,对于缓解疼痛和炎症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颗针水提物在医药、保健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三颗针中不同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究,以更好地揭示其镇痛和抗炎作用的具体机制。
可以进一步开展三颗针水提物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探讨其在各种疼痛和炎症疾病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
可以重点研究三颗针水提物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探索其在提高镇痛和抗炎效果的同时减少副作用的可能性。
三颗针主要功效作用是什么-
三颗针主要功效作用是什么?
三颗针是属于一种植物中药材,一般在大山里比较常见,其中的药用价值非常高,味道有些苦涩,可以将三颗针采摘后经过晾晒加工食用,三颗针是属于性寒食物,服用三颗针可以有效治疗身体燥湿的功效,还可以有效缓解身体黄疸,肝脏上火等,也可以外用,可以治疗皮肤局部红肿,可以起到止血的功效。
三颗针的功效与作用
★1、清热利湿
三颗针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有清热利湿之效。
用于黄疸、赤痢、咽痛等证。
★2、清肝明目
肝开窍于目。
肝火上攻于目,目赤肿痛,羞明流泪,心烦口苦,苔黄脉数。
三颗针入肝经,味苦性寒,清降肝火,故主治之。
★3、散瘀消肿
跌打损伤初起,瘀血内阻、血流不畅,局部红肿热痛。
三棵针入血分,凉血止血,散瘀消肿,用于血热瘀滞者相宜。
★三颗针的药用价值
【药名】三颗针
【别名】铜针刺(《天宝本草》),刺黄连(《贵州药植目录》)。
【入药部位】小檗科植物刺黑珠、毛叶小檗、黑石珠等的根皮或茎皮。
【性味】苦,寒。
【归经】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利湿,散瘀。
【主治】治赤痢,黄疸,咽痛,目赤,跌打损伤。
【炮制方法】取茎枝刮去外皮,剥取深黄色的内皮,阴干。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30g;或泡酒。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三颗针的药用价值有什么
三颗针的药用价值有什么三颗针大家如果看名字的话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其实三颗针是一种中药,也是一种我们平时的时候可能会用到的中药,只是大家平时的时候不太了解或是不注意而已,一般主要是和别的中药一起搭配着进行使用,不同的配方功效也是不同的,三颗针的药用价值有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下了解。
三颗针的功效与作用1、清热利湿三颗针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有清热利湿之效。
用于黄疸、赤痢、咽痛等证。
2、清肝明目肝开窍于目。
肝火上攻于目,目赤肿痛,羞明流泪,心烦口苦,苔黄脉数。
三颗针入肝经,味苦性寒,清降肝火,故主治之。
3、散瘀消肿跌打损伤初起,瘀血内阻、血流不畅,局部红肿热痛。
三棵针入血分,凉血止血,散瘀消肿,用于血热瘀滞者相宜。
三颗针的药用价值【药名】三颗针【别名】铜针刺(《天宝本草》),刺黄连(《贵州药植目录》)。
【入药部位】小檗科植物刺黑珠、毛叶小檗、黑石珠等的根皮或茎皮。
【性味】苦,寒。
【归经】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利湿,散瘀。
【主治】治赤痢,黄疸,咽痛,目赤,跌打损伤。
【炮制方法】取茎枝刮去外皮,剥取深黄色的内皮,阴干。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30g;或泡酒。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三颗针的药用附方1、治血痢:三颗针五钱,红糖五钱。
煎水服。
2、治黄疸:三颗针茎五钱。
煎水服。
3、治火眼:三颗针根茎磨水点眼角。
4、治刀伤:三颗针根研末,敷伤口。
5、治跌打损伤:三颗针根一两。
泡酒内服外擦。
(选方出《贵州草药》)以上就是三颗针的药用价值有什么,一般我们在平时使用的时候主要是通过中医的药方进行服用,而且搭配的情况也是不相同的,虽然三颗针的功效特别多,可是我们在平时使用的时候也要注意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自行盲目使用。
中药三颗针治跌打损伤
中药三颗针治跌打损伤三颗针的功效与作用三颗针简介三颗针,中药名,为小檗科植物刺黑珠、毛叶小檗、黑石珠等的根皮或茎皮。
根皮全年可采。
茎皮春、秋季采收,取茎枝刮去外皮,剥取深黄色的内皮,晒干。
本品呈类圆柱形,稍弯曲,有少数分枝,长短粗细不一。
表面灰棕色有细皱纹,栓皮易剥落。
质坚硬,不易折断。
折断面纤维性,鲜黄色,切断面近圆形或长圆形,有略呈放射状的纹理;髓小,黄白色。
气微,味苦。
以色黄、苦味浓者为佳。
三颗针的功效与作用1、清热利湿三颗针味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有清热利湿之效。
用于黄疸、赤痢、咽痛等证。
2、清肝明目肝开窍于目。
肝火上攻于目,目赤肿痛,羞明流泪,心烦口苦,苔黄脉数。
三颗针入肝经,味苦性寒,清降肝火,故主治之。
3、散瘀消肿跌打损伤初起,瘀血内阻、血流不畅,局部红肿热痛。
三棵针入血分,凉血止血,散瘀消肿,用于血热瘀滞者相宜。
三颗针的药用价值【药名】三颗针【别名】铜针刺(《天宝本草》),刺黄连(《贵州药植目录》)。
【入药部位】小檗科植物刺黑珠、毛叶小檗、黑石珠等的根皮或茎皮。
【性味】苦,寒。
【归经】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利湿,散瘀。
【主治】治赤痢,黄疸,咽痛,目赤,跌打损伤。
【炮制方法】取茎枝刮去外皮,剥取深黄色的内皮,阴干。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30g;或泡酒。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三颗针的药用附方1、治血痢:三颗针五钱,红糖五钱。
煎水服。
2、治黄疸:三颗针茎五钱。
煎水服。
3、治火眼:三颗针根茎磨水点眼角。
4、治刀伤:三颗针根研末,敷伤口。
5、治跌打损伤:三颗针根一两。
泡酒内服外擦。
(选方出《贵州草药》)三颗针的配伍应用1、配栀子:二药合用,清热利湿,消退黄疸,栀子通便,三棵针利尿,使湿热从二便分消,用治阳黄,收效甚佳。
2、配黄连:黄连大苦大寒,清热燥湿为治痢专药;三颗针虽苦寒不如黄连,但凉血止血,善清血中热毒;二药合用,治疗赤痢,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效果更佳。
中药三颗针用途
中药三颗针用途中药三颗针,一种神奇的草本植物,被誉为“绿色的瑰宝”,在中华医药宝库中独树一帜。
它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用途,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信赖,更引发了无数的讨论和研究。
首先,三颗针具有出色的消炎作用。
其叶、茎、根均可入药,含有丰富的生物碱、挥发油和鞣质,对于各种炎症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
无论是感冒引起的喉咙肿痛,还是皮肤过敏导致的红肿瘙痒,三颗针都能迅速缓解症状,为患者带来福音。
其次,三颗针具有强大的解毒功能。
在现代社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而三颗针正好能针对这些问题,清除体内的毒素,保护肝脏和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功能。
同时,它还能缓解化疗药物的副作用,为癌症患者带来希望。
此外,三颗针还有着显著的抗病毒作用。
在新冠病毒大流行之际,人们更加关注中药的防治作用。
研究发现,三颗针中的有效成分能有效抑制多种病毒的复制,如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等。
这一发现为中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然而,尽管三颗针具有如此多的功效,却仍有人对其持有偏见。
他们认为中药作用缓慢,疗效不明显,甚至认为中药是“伪科学”。
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事实上,中药的疗效并非缓慢,而是温和而持久。
中药的作用是调整身体的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正是中药的魅力所在。
总之,中药三颗针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用途,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信赖。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中药的研究和发展,让中药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一起,珍视这“绿色的瑰宝”,感受中药的神奇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rberis pliretii Schneid.
采收和储藏:根于春、秋两季采收,除去须根,洗净,切片,烤干或弱太阳下晒干,不宜曝晒.式枝全年可采。
【原形态】
1.细叶小檗,落叶灌木,高1-2m.老枝灰褐色,具光泽,幼枝紫褐色,密生黑色疣状突起,刺短小,通常单一,生于老枝或干枝条下端的刺有时3分叉,长4-9mm。叶簇生;无柄;纸质;叶片狭倒披针形或披针状匙形,长1.5-4cm,宽5-10m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鲜绿色,下面淡绿或灰绿色,具羽状脉。总状花序下垂,长3-6cm,有花6-20朵;萼片6,花瓣状,排成2轮,长圆形或倒卵形;花黄色,外面带红色,直径6mm,花瓣6,倒卵形,较萼片稍短;雄蕊6,长约1.5mm;子房圆柱形,内含胚珠2粒,无花柱,柱头头状扁平.浆果长圆形,长约9mm,熟时红色.种子倒卵形,表面光滑,紫黑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2)刺黑珠 根圆柱形,稍扭曲,有分枝,直径0.3-0.7cm。表面灰棕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外皮剥落处露出灰黄色木部。质硬,折断面纤维性;横切面皮部薄,棕色,木部黄色。气无,味苦。
(3)蓝果小檗 根圆柱形,扭曲较明显,有分枝,直径0.15-0.6cm。表面褐棕色,有明显纵皱纹及支根质硬,折断面纤维性,皮部薄,棕色,木部鲜黄色。气无,味苦。
形成展呈微波状环。木质部占大部分,细胞壁均木化;木射线宽l-5列细胞,可见孔沟及纹孔,细胞中偶含草酸钙方晶,木射线及木薄壁细胞含大量淀粉粒。
(2)刺黑珠 木栓细胞10余列,壁木化。皮层狭窄,为数列切向延长的薄壁细胞,散有淡黄色纤维束和石细胞。韧皮部纤维束多成层排列,并伴有石细胞,近形成层处渐少;韧皮射线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并常数个含晶细胞径向排列。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占大部分.细胞壁木化,常可见年轮环;木射线宽2-6列细胞,细胞有明显纹孔,射线及木薄壁细胞含众多淀粉粒。
(3)蓝果小檗 木栓层为数列扁长方形细胞,壁微木化。皮层由5-6列切向延长的薄壁细胞组成,与韧皮部界限不甚明显。皮层和韧皮部有黄色的纤维及石细胞单个或2-3个成群。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占大部分,细胞壁木化,可见数环年轮;木射线宽l-7列细胞。射线细胞会草酸钙方晶1至数个,近形成层处较多见,含晶细胞有时数个径向排列。木射线及木薄壁细胞含淀粉植。
生于山野、路旁或向阳的灌木丛中。分布西藏等地。
此外,同属植物鲜黄小檗,在陕西也称三颗针,并同等入药。
【性味】《四川中药志》:"性寒,微苦,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散瘀。治赤痢,黄疸,咽痛,目赤,跌打损伤。
①《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劳伤吐血。"
②《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消炎抗菌。治目赤,赤痢,吐血劳伤,咽喉肿痛,腹泻,齿痛,耳心痛,跌打损伤红肿。"
4.猫刺小檗,常绿灌木,高达2m。茎直立,多分枝,幼枝淡黄色,具少数疣点,刺坚硬,三分叉,长1-2.5cm。叶簇生,革质;叶片长圆状披针形,稀长圆状倒卵形,长3-6cm,宽6-9mm,先端急尖,基部急狭呈极短的柄,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黄绿色,边缘有5-18个刺齿,齿长1.5-2.5mm。齿长3-7mm,侧脉几与中脉垂直,细脉不显着。花8-20朵簇生,花梗长5-15mm,小苞片2,卵状长圆形,长约2mm;萼片6,排成2轮;花黄色,6瓣,卵形至倒卵形;雄蕊6,离生;子房椭圆形,内含2-3个种子,稀3,宿存花柱长0.5mm。浆果椭圆形,熟时红色,被白粉。花期3-4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坡灌丛中。分布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西等地。
③黑石珠
落叶灌木,高1.6~2.5米。根直粗大。茎直立或丛生,幼时红色;2年生枝灰棕色。叶革质,多簇生,叶片倒披针形或狭倒卵形,先端略有小尖刺,叶腋生有3分叉的针刺。花小,1~2朵生于短枝上,花被片6,黄色。浆果长圆形,熟时红色或紫黑色。
生于山地灌木丛中。分布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②毛叶小檗,又名:小黄柏。
落叶灌木,高1~2米。枝有槽,幼枝绿色,有柔毛,老枝黄灰色,无毛或近无毛,刺常三叉,长2~3厘米。叶簇生,倒卵形至椭圆形,长3~8厘米,宽1~3厘米,两面均有柔毛,下面更密。穗形总状花序,长7~12厘米,有花20~30朵;花梗长2~4毫米,有柔毛;萼片排成3轮,卵形或倒卵形;花瓣淡黄色,长5毫米;子房有1~2胚珠。浆果矩圆形,长9毫米,血红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细叶小檗,生于向阳的砂质丘陵、山坡、路旁或溪边。
2.刺黑珠生于海拔1000-2000m的向阳山坡、荒地、路旁及山地灌丛中。
3蓝果小檗生长在山地灌丛中。
4.猫刺小檗,生海拔600-2000m的山坡、路旁及林缘。
5.生于海拔300-800mm的河滩、戈壁滩或山坡灌丛中。
(4)猫刺小檗、匙叶檗根圆柱形,稍扭曲,有少数分枝,长10-15cm,直径1-3cm。根头粗大,向下渐细。外皮灰棕色,有细皱纹,易剥落。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鲜黄色。切片近圆形或长圆形,稍显放射状纹理髓部棕黄色。气徽,味苦。以色黄、苦味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根横切面:(1)细叶小檗木栓层为10余列木栓细胞,壁微木化。皮层窄。皮层和韧皮部稀疏散有单个黄色纤维,偶见2-3个成束。韧皮射线细胞1-5列,略呈漏斗状。
粉末特征:(1)细叶小檗根 粉末棕黄色。①韧皮纤维黄色,多单个散在,梭形,直径 14-31um,长 172-20um,壁厚,强木化,孔沟明显或不明显。②木纤维众多,黄色,成束,直径18-29um,长205-24umn,壁较薄,孔沟不明显。③导管主为具缘纹孔导管,直径4108um。④木栓细胞多角形,壁徽木化。
资源分布:1.细叶小檗分布东北、华北及狭西、山东、河南等地。
2.刺黑珠分布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3.蓝果小檗公布河北、四川、云南。
4.猫刺小檗,分布于狭西、甘肃、湖北、四川等地。
5.匙叶小檗分布秦岭西端甘肃南部至西部、青海东部及新疆等地区。
【性状】
性状鉴别 (1)细叶小檗,根圆柱头形,有分枝,稍扭曲,直径0.3-1.2cm。表面黄棕色,粗糙,有纵皱纹及支根痕,部分外呈鳞片状外卷或剥落。质坚硬,折断面纤维性;横切面皮部窄,黄棕色,木部鲜黄色。气无,味苦。
4.猫刺小檗根含小檗碱2.31%,小檗胺3.84%,还含掌叶防已碱及微量药碱。
5.匙叶小檗根含小檗碱1.58%,小檗胺0.81%,还含掌叶防已碱、药根碱。
3.蓝果小檗,落叶灌木。幼枝带红色,老枝淡黄色,有小疣点,针刺3叉,粗壮,长1.5-3.5cm。叶披针形,长5-11cm,宽1-2cm,先端渐尖,边缘有刺齿10-24,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有光泽。花2-10朵簇生;花梗长1.6-3.5cm;小苞片卵形;外萼片长圆状卵形;微带红褐色,中萼片与内萼片倒卵形;花瓣倒卵形,先端圆钝,基部有爪;雄蕊长4mm;子房有胚珠4-5。桨果卵球形至椭圆形,被蓝粉,无宿存花柱。
常绿灌木,高可达2米。茎圆柱形,微具纵棱,光滑无毛,幼时淡红色;二年生枝黄灰色或灰棕色,刺坚硬,分3叉,长1~3厘米,棕色,下侧有纵沟。叶革质,互生或3片簇生;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4~10厘米,宽1.8~2.5厘米,先端钝尖,有小尖刺,边缘具针尖状锐锯齿,基部楔形,上面暗绿色,下面绿色。花4~8朵簇生,黄色,花径约1厘米;花梗长6~18毫米;小苞片2,披针形;萼片6,2轮,矩圆形或卵形;花瓣6,倒卵形,顶端凹入,基部有蜜腺;雄蕊6,与花瓣对生,花丝短;子房有2-3粒胚珠,无花柱,柱头盾头状。浆果卵圆形,长6~7毫米,青黑色或蓝黑色,微具白粉;种子2~3粒。
5.匙叶小檗,落叶灌木,高0.5-1.5m。枝条细瘦,具条棱,幼枝后期变紫红色,老枝暗灰色,散生黑色疣点。刺通常不分叉,坚硬,长1-3cm。叶3-8片簇生;常为匙形或匙状倒披针形,长1-5cm,宽0.3-1cm,先端近急尖,有时具小尖头,基部渐狭成柄,通常全缘,稀具少数细锯齿。简单的总状花序,长2-4cm,花密生,15-35朵,花梗长1.5-4mm;苞片长圆形,稍短或与花梗等长。小苞片通常红色,长约1mm,花瓣椭圆状倒卵形,先端微急尖,基部有2枚蜜腺;雄蕊6,长约1.5mm;子房含1-2粒胚珠。浆果球形,淡红色带紫色,被粉,长及径均为3.5-4.5mm,柱头宿存,无花柱。花期5-6月,果期8-9月。
2.刺黑珠,常绿灌木,高1-3m,茎圆柱形,节间长3-6cm,幼枝带红色,老枝黄灰色或棕褐色,有时具稀疏而明显的疣点。刺坚硬,3分叉,长1-3cm。单叶互生或3片簇生;几无柄;叶革质;叶片长圆状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4-10cm,宽1-3cm,先端急尖,有小尖刺,基部楔形,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或黄色,边缘具15-25个刺状小锯齿,齿距2.5-4mm,叶脉网状密集。花3-10朵簇生,花梗长1-2cm;小苞片披针形;萼片6,长圆形或卵形;花淡黄色,直径约1cm,花瓣6,先端微凹,基部有2枚蜜腺;雄蕊6,长约4.5mm,与花瓣对生;子房圆柱形,内有2-3粒胚珠,柱头头状扁平。浆果卵形至球形,蓝黑色,长6-7mm,直径4-6mm,柱头宿存,无花柱,无粉或微有粉。花期4-5月,果期6-7月。
【化学成份】
1.细叶小檗根含小檗碱(berberine)1.16%,小檗胺(berbarmine)2.7%,还含掌叶防已碱(Palmat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
2.刺黑珠根含小檗碱3.68%,小檗胺1.82%,还含掌叶防已碱,药根碱。
3.蓝果小檗茎含小檗碱1.08%,还含掌叶防已碱,药根碱及小檗胺。
⑤治跌打损伤:三颗针根一两。泡酒内服外擦。(选方出《贵州草药》)
【摘录】《*辞典》
页首
《中华本草》:三颗针
【出处】出自《分类草药性》
【拼音名】 Sān Kē Zhēn
【英文名】 Barberry Root, Root of Chinese Barb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