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生态社区的实施机制
台湾社区工作
社区一词,最早是费孝通先生从英文Community 翻译,可以理解为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从寓义出发,本身就讲究“在地扎根”。
在地化取向的社区建设,与大陆街道和居委会常说的“属地管理”都强调因地制宜。
台北芦荻社区大学,采取“在地扎根”发展模式,成功渡过公共危机,显示强大的生命力。
台湾地区社区发展的主轴是社区发展协会,其网络关系大致是:县/市“政府”“社会局”———乡/ 镇/ 市公所“社会课”(“课”相当于“科”)———里/ 邻办公室———社区发展协会。
里或邻办公室是台湾地区基层社区自治组织,其职能类似于我们的社区居委会。
不同的是,里或邻办公室不直接参与社区建设,而是由社区发展协会具体推动。
以台北县三峡镇忠孝社区发展协会为例说明:经三峡镇公所考量,由三峡、秀川、永馆、鸢山四里组成忠孝社区,从面积而言,此社区接近于广州市一个中等的街道。
忠孝社区发展协会通过召开成立大会产生,经台北县“政府”核准成立,采用会员大会的组织架构,会长由选举产生。
社区发展协会不承担“政府”下派的职能,从事建构社区福利、关怀弱势族群及推广当地旅游等事务。
协会经费政府资助占78%,社福活动收入占6%,会费收入占11%。
袁德润,台湾社会工作发展与草根NGO1965年制定的“民生主义现阶段社会政策”,实施平均地权所征收的地价税,设立了社会福利基金,专供办理本项政策所列出的社会保险、国民就业、社会救助、国民住宅、社会福利服务、社会教育以及社区发展等七大项社会福利措施。
1974年高雄也设立“家庭协谈中心”,专门“商谈”,调解家庭纠纷以及家庭生活教育、家庭社会环境改善的咨询服务。
70年代开始了社工员实验计划,业务重点在于社区工作和贫户辅导,1975年台湾省卫生处在全省成立5个社区心理卫生中心,均配有社会工作员。
1998年开始选定实验地区示范办理,加强社会福利社区化的实施,激发了社区居民的自助互助、结合潜在的福利服务供给者,并以团队方式共同开展福利和社会工作。
社区创建生态社区实施方案
社区创建生态社区实施方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打
造一个生态、宜居的社区,已经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社区创建生态社区的实施方案进行探讨。
首先,要注重绿化环保。
社区内部应该大力推进绿化工作,增加绿地面积,种
植各种树木和花草,打造绿意盎然的环境。
同时,应该加强环保意识,推动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其次,要建设便利的生活配套设施。
社区内应该配备完善的商业、教育、医疗
等配套设施,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
此外,还应该建设休闲娱乐设施,如公园、健身场所等,满足居民的休闲需求。
另外,要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
建立健全的社区管理机制,加强对社区的规划
和管理,保障社区的秩序和安全。
同时,加强社区服务,提供便民服务和文化活动,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最后,要促进社区居民参与。
社区创建生态社区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居
民的参与和支持。
应该积极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和责任感。
综上所述,社区创建生态社区需要从绿化环保、生活配套、社区管理和居民参
与等方面全面推进,才能打造一个宜居、和谐的社区环境。
希望各地政府和社区管理部门能够重视社区建设,共同努力,共同打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台湾地区乡村社区的功能与特点
四、台湾社区的公益服务功能。通过依法办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来推动本社区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的永续发展。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区发展属于动态过程,应重视两种基本要素:一是自发力量,二是互助力量。考察发现,台湾对上述两种要素的建设和使用的经验是鲜活的,值得关注。首先,根据民愿建立社区型民间组织,提高凝聚力和主人翁意识。其次,引入社会资本并与之建立盟友关系,建立永久性的信任和供销渠道。印象深刻的是台湾各类社区背后均有一个高校科技人才网络系统,该系统在台湾农建会组织开展的“社区创新实验”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台湾地区乡村社区的功能与特点
最近,笔者随“北京市村庄社区化高级研修班”对台湾农村社区进行了考察。对台湾农村社区的发展情况及其功能有了基本的了解,并且印象深刻。
台湾农村社区的起源和历史变迁。台湾传统的行政体系构成是四级体系,即由省、县(市)、乡(镇)、村(里)组成,并没有“社区”一词。直至20世纪60年代末期,“社区发展”的概念才被引入台湾。70年代始,台湾第一次尝试执行“社区发展”的理念,特别是在郊区农村,把原来的一些“村”或“里”逐渐演变为“社区”。从此,“村(里)、社区”的双元基层农村社会结构组织体系开始形成。整体来看,台湾农村社区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恢复期、高速发展期、衰退期、崩解期、转型期和新型发展期六个阶段。
台湾乡村社区的功能及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台湾社区营造对闽南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启示
台湾社区营造对闽南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启示一、尊重历史文化,传承传统工艺台湾社区营造在对于古老街区的更新时,始终尊重历史文化,传承传统工艺。
台湾许多古老的闽南街区,如台南安平古堡、嘉义老街等,都是在社区营造的指导下得到了有效的更新与保护。
在更新历史街区的过程中,首先要深入研究并尊重其历史文化,了解其建筑风格、传统工艺等,将这些传统元素融入到更新工程中。
通过开展文化传承活动、保护传统手工艺等方式,传承古老街区的历史文化,使其在更新过程中不失其原有的特色和魅力。
二、注重社区参与,促进共建共享在台湾社区营造的实践中,注重社区参与,促进居民共建共享。
古老街区的更新与保护是一个关乎居民利益的大事,而居民的参与是保证更新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在更新过程中,台湾社区营造通常会组织居民参与决策,征求居民意见,让他们成为更新的主体,共同商讨解决方案,促进共建共享。
通过居民的广泛参与,可以有效地调动社区的积极性,提高社区的凝聚力,也可以让居民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更新工程,从而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
三、注重环境整治,促进宜居发展台湾社区营造在更新闽南历史街区时,注重环境整治,促进宜居发展。
古老街区由于其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地域的狭小,常常存在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在更新工程中,台湾社区营造通常会注重环境整治,着力解决街区的垃圾问题、污水问题等,改善环境卫生。
在更新过程中,台湾社区营造还会将宜居环境放在首位,提倡绿化环保、绿色出行等理念,促进古老街区的宜居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通过环境整治,可以有效地改善古老街区的生活环境,提升其整体形象,也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注重功能升级,促进产业振兴古老街区的更新与保护不仅是一项文化工程,也是一项产业振兴的工程。
在台湾社区营造的实践中,注重功能升级,促进产业振兴。
在更新过程中,除了保护传统文化和建筑外,台湾社区营造还会充分发挥古老街区的特色和优势,进行功能升级,促进产业振兴。
台湾的社区规划研究与实践及其启示
H UMAN I T Y AND S OCl E T Y
文章编号 : 1 0 0 9 - 6 0 0 0 ( 2 0 1 3 ) o 5 — 0 0 9 2 - 0 6 中图分 类号 : T U 9 8 4 文 献标 识码 : A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资助项 目 ( 4 1 1 7 1 1 3 4 )“ 转型期 中国城 市空间再 生产 的效应 机 制与治理研究”
c o m mu n i t y p l a n n i n g i n ma i n l a n d Ch i n a i s s t i l l a t t h e i n i t i a l s t a g e c u r r e n t l y , t h i s p a p e r a i ms a t p r o v i d i n g s u g g e s t i o n s t o f u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i n t h i s a r e a wi t h r e f e r e n c e t o t h e r e g i me o f c o m mu n i t y p l a n n e r a n d mo d e s o f 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i n T a i wa n . Ke y wo r d s : c o mmu n i t y p l a n n i n g ; c o mm u n i t y e mp o we r i n g ; n e t wo r k s o c i e t y ; c o m mu n i t y p l a n e r ; T a i wa n
的发展轨迹和特点进行 了分析与总结。并针对大陆的社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现状 .结合台
借鉴台湾社区自治做法 提升基层社区治理水平.doc
借鉴台湾社区自治做法提升基层社区治理水平借鉴台湾社区自治做法提升基层社区治理水平近年来,我们组织了多批次交流考察团到台北复华里、花莲民权里、台东的南寮社区、富丰社区、永安社区,以及宜兰珍珠社区、高雄金山社区等进行走访,与社区负责人、自治组织负责人和志工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他们在社区自治方面的做法。
一、台湾社区自治基本情况在组织架构上,台湾省下划分为县与市,县划分为乡镇、县辖市,乡编组为村,村编组为邻;市划分为区,区编组为里,里编组为邻;乡、区都有公所,负责人由上级行政负责人任命。
以台北市为例,全市划分为12个区,区公所编组为449个里,形成“市-区-里”的组织架构,与我市“市-区-街-社区”组织架构比较,“里”更接近于“社区”这一层级。
在权力来源上,台湾地区的市长、县长、里长、村长等都由民众投票选举产生,对选举自己的选民负责,只有区长由市长指派,但里长在自治方面的重要性大于区长,甚至在重要选举期间,市长也要主动与各里长修好,以便谋取更多选票。
里长任期4年,可以连选连任,没有年龄限制,没有固定办公场所,里长可以兼职,不属于公务员序列,我们接触到的里长,大多都有自己的全职职业,且一般年龄偏大,在社区邻里之间有较高威望。
如,台北市中山区复华里里长黄展辉先生有自己的职业和收入,中山里的里长和她的弟弟妹妹经营药店。
可以说,里长这份“职业”只是里长们“副业”。
在职责权限上,台湾地区的里长:一是受市长指挥和监督,办理里公务事项;二是运用社会资源,筹集里建设基金;三是反映基层民意,配合政府相关政策的宣传引导;四是执行里自治事项并办理上级委办的事项;五是开具各种证明文件等群众日常治理工作。
一个里除了里长,一般还有里干事一名,类似于基层社区的专职工作人员。
里长下面一般有若干位邻长,类似于我市基层社区的楼栋长,邻长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居民的身边,成为了各种公共事务的末梢神经。
在具体运作上,政府为基层保障一定运转经费,一般每个里每月为人民币8000-10000元,这个经费是包括里长报酬、办公经费、项目经费在内的所有经费。
台湾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台湾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台湾一直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环境质量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台湾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一些举措:
1. 环境法律和政策:台湾制定了一系列环境法律和政策,包括《环境基本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气候变化法》等。
这些法律和政策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框架和规范。
2. 空气和水质治理:台湾积极推进大气和水质污染治理工作,通过加强排放标准监管、推广清洁能源和减少工业废水排放等行动来改善环境质量。
3. 天然资源保护:台湾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包括森林、湿地、珊瑚礁等。
设立了多个国家公园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4. 可再生能源推广:台湾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包括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
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和目标,鼓励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利用。
5. 废物管理:台湾实施了严格的废物管理政策,包括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和资源再利用等。
通过推行垃圾减量、提升废物处理技术等措施,降低了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6. 可持续交通:台湾鼓励绿色出行,推广公共交通、自行车道和慢行道建设等,以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7. 环境教育和宣传:台湾开展环境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这些举措为台湾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台湾在面临一些挑战,如工业污染、土地开发和能源依赖等问题上仍需持续努力。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能力,加强国际合作也是台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试析社区治理中提高居民参与度的台湾经验
试析社区治理中提高居民参与度的台湾经验作者:沈莘来源:《企业导报》2016年第05期摘要:社区治理作为城市管理的基石,在充分发挥社区群众的力量,推进经济社会共同进步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完善的社区治理也有助于构建和谐舒适的生活氛围,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本文总结了我国台湾地区社区建设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并对社区建设中如何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参与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社区治理;社区居民;参与;台湾经验社区居民是社区的主体,因此社区的建设必须要有社区居民的参与,这是完善社区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社区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保证。
但是在现实中,仍然存在着居民参与度不高,参与质量较低等问题。
日前,笔者实地考察了台湾台北、新竹、高雄等市的社区,其社区建设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其相对完善的治理结构以及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高度参与,这也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一、台湾地区社区建设发展回顾目前,台湾城市社区的正式组织架构是区—里—邻,台湾的里普遍不大,仅有1名里长负责处理日常的事务,还有1名干事,干事属于公务员,其职责是联系几个里,并处理一些与居民相关的行政性事务。
里长由选举产生,职能单一,主要负责社区内部事宜,里下也多有邻长等下层组织。
回顾其发展历史,可以把台湾地区的社区建设归结为两大阶段:社区发展与社区营造。
(一)社区发展阶段。
社区发展阶段始自上世纪60年代。
1965年,台湾地方政府颁布政策,确立了社会发展的七项主要工作,其中之一就是社区发展。
为了促进社区的发展,台湾又专门制定了《社区发展工作纲要》并于1983年更名为《社区发展工作纲领》,明确了以村、里组织为单位,推动社区发展。
到90年代初,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为三大方面,即公共设施建设、生产福利、居民精神伦理,社区建设要实现的三大目标为增进生活条件,提高生产效能,改善生活环境。
总的来看,这一阶段的社区建设,其主要特征是政府扮演了主导者的角色,通过政府的强势推动与投入来促进社区发展,而忽略了社区自主意识的提升。
生态城市的总体策划_台北生态城市的规划架构
台北夜景(图片来源: http://www.dcview.com.tw/gallery/)生态城市规划近期, 内相当一部分城市提出了建设 国 “生态城市” 的目标, 这是落实 “科学发展观”引导 、 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意和必然要求。
然仅有理论 指导而缺少可操作的经验加以借鉴, 势必使生态城市的规 划、 建设仅停留于 “热炒概念” 的层面, 而难以收到预期成 效。
故我刊将陆续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对境外一些城市在生 态城市规划、 建设方面的经验进行介绍和探讨, 以期为国 内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受本刊之邀, 新加坡国 立大学建筑系杨沛儒博士, 特撰写了 “生态城市设计专题” 系列文章, 已于今年2-3合刊上发表了第一篇 《国外生态城 市的规划历程1900~1990》本期继续发表该系列第二篇文 , 章 《生态城市的总体策划——台北生态城市的规划架构》 。
此外, 台湾高雄大学都市发展与建筑研究所所长曾梓峰教 授亦结合德国生态社区规划案例, 对可持续发展生态社区 规划中的社会资本观念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以期对读者有 所启发。
152005(7) 2005(7)现 代 城 市 研 究文章编号: 1009-6000(2005)07-0016-10 中图分类号: TU985.12 文献标识码: B 作者简介: 杨沛儒, 台湾大学工学博士, 硕士, 美国麻省 理工学院(MIT)硕士 , 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 (NUS) 设 计与环境学院建筑系助理教授, 城市研究组负责人; 王鸿楷,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
生态城市的总体策划——台北生态 城市的规划架构Eco-city Master Planning: A Planning Framework of Taipei Eco- city杨沛儒 王鸿楷Perry Yang Hung-Kai Wang序言: 生态城市总体规划的台北经 验本文旨在探讨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 概念, 并以台北市的规划经验探讨其实施 架构。
台湾健康社区六星计划-推动方案
二、计划目标
(一)推动全面性社区改造运动,透过产 业发展、社福医疗、社区治安、人 文教育、环保生态、环境景观的提 升,打造安居乐业的健康社区。
(二)建立自主运作且永续经营之社区营 造模式,创造在地就业机会、促进 地方经济发展。
(三)强化民众主动参与公共事务之意识, 建立由下而上的提案机制,落实 「社区主义」的核心价值。
主魅社 辅力区 导城风 溪乡貌 湖初营 镇选造 、。计 埔划 盐。 乡 、 埔 心 乡 社 区 营 造 。 。
主十社
辅大区
导环环
北保境
斗社改
镇区造
、 田 尾 乡 、 溪 州 乡
初 选 。
永 续 家 园 计 划 。
、
埤
头
乡
社
区
营
造
。
logo -
主健社 辅康区 导环健 鹿境康 港与营 镇空造 、间中 福营心 兴造计 乡计划 、划。 秀。 水 乡 社 区 营 造 。
行政院 台湾健康社区六星计划
推动方案
简报单位:
0
目录
一、计划缘起 二、计划目标 三、计划核心价值 四、社区定义 五、「六星」-六大面向 六、计划整体推动架构 七、中央层级推动组织 八、地方层级推动组织 九、社区提案机制
十、直接有关之施政计 划及相关计划
十一、计划推动步骤 十二、预期成果 十三、六星v.s.新故乡
人文 教育
6
面向一:产业发展
1.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透过社区小企业辅导及 商店街区再造,活化地方型经济产业,并推 动地方产业文化化,进行特产及料理研发, 促使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2. 促进有机农业及绿色消费:透过有机农业之 产销经营辅导,推广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观 念,增进健康社区发展基础。
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及启示_莫筱筱
1. 1 社区营造的缘起 “社区”是指彼此间形成“生命共同体”而在地
理上又集聚在一起的人群; “社区营造”就是营造这 种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社会心理联系的过程[3]。台 湾的社区营造从 1993 年起步,其概念和做法主要来 自日本的“造町运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
济高速增长,乡 村 青 壮 年 人 口 大 量 外 流 到 东 京、大 阪、神户等大都市,出现了都市里公害事件频发、社 会矛盾凸显、乡 村 人 口 老 龄 化、社 区 濒 临 瓦 解 等 各 种问题。在经历过六七十年代学生运动高潮之后, 毕业返乡的青年将社会运动的热情转化为深耕故 土、重振乡村的“造町运动”,希望藉此来改变“日本 精神”,解决城市 化 积 累 的 负 面 效 应。 “造 町 运 动 ” 最早以发展 地 方 产 业、振 兴 经 济 为 目 标,后 来 内 容 扩展到生活 的 各 个 层 面,包 括 改 善 景 观 环 境、保 存 历史建筑、促进健康与福利、生态保育等,并从农村 扩大到都市,成为全民社会运动[4]。
第二阶段以2002年“行政院”推动的《挑战2008》
为起点,其中的“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包括: 体现 社区营造整体性思维的“活化社区营造组织”、“整 合社区营造资源”行动,重建地方社会生活的“原住 民新部落运动”、“新客家运动”,以及关怀社区特定 群体的“医疗照顾服务社区化”行动[7]。2004 年,“行 政院”在“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的基础上,对以往分 散在政府各部门的专案计划进行分类梳理,提出了 《台湾健康社区六星计划》,这一计划以“社区主义” 为核心价值,将“产业发展、社福医疗、社区治安、人 文教育、环境景观、环保生态”作为社区营造的六大 面向,重视 社 区 的 主 体 性 及 自 主 性,培 养 社 区 自 我 诠释的意 识 和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8] 这 一 阶 段,社 区 营造工作开 始 强 化 之 前 示 范“点 ”的 持 续 经 营 和 成 长,并开始注重各行政部门的整合衔接以及资源的 有效配置[6]。
台湾社区营造经验启示
台湾社区营造经验启示发表时间:2018-11-16T19:27:19.5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作者:杨婕妤[导读] 摘要: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历经40余年的发展之后,确立了包含“人、文、地、产、景”多个层面的策略体系,吸引了台湾各级政府、专家学者、社会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参与。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北京 100000摘要: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历经40余年的发展之后,确立了包含“人、文、地、产、景”多个层面的策略体系,吸引了台湾各级政府、专家学者、社会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参与。
社区营造是应对全球化结构性冲击下的一种“自下而上”的运动和“参与式民主”的实践。
以自主实现社区价值为目的,政府、社区居民以及专业团队共同合作为基础,营造永续发展社区。
诚然,目前大陆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体量等等都与台湾存在一定差异,但面对城市化和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和困境,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相关经验政策确实值得大陆学习借鉴。
关键词:社区营造;台湾;经验1 引言改革以后,我国的社会经济突飞猛进。
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迅速演变为“市场经济”,取得了中国式经济的增长奇迹。
但高速经济发展之下所带来的弊端也日渐凸显,乡村人口流失、人口老龄化、特色产业缺失,社区文化发展滞后等等问题迫在眉睫。
社区,不仅是一种地域单位,更是一种在地文化的体现,是进行自主自治、创新的最佳单元。
在台湾地区的政府政策、社区规划的推行方法和经验也许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2 台湾社区营造的发展台湾学者普遍将1994年以前的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称为传统社区发展时期,1994年以后的称为多元社区发展时期。
传统社区发展最初开展于20世纪50年代,联合国派驻专家到台湾协助当地开展社区发展工作,并先后制定“社区发展工作纲要”颁布“八年计划”、“二期五年计划”、“阶段性实施方案”等,由村长或其全权指定的“理社区事会”承办。
最初的社区发展工作主要针对能体现政绩的基础工程、生产福利、精神伦理等开展,具有典型的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特点。
探讨台湾省湾区环境保护的措施与成效教案
探讨台湾省湾区环境保护的措施与成效教案。
一、背景台湾省湾区地处台湾中部,是台湾经济、交通、文化的重要中心,同时也是台湾最重要的港口和航运中心之一。
它毗邻大海,自然景观优美,但由于人类活动不断,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为了保护湾区生态环境,台湾省政府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本文将探讨这些措施的具体内容和效果。
二、措施1.加强水污染治理水污染是湾区环境问题中最突出的一个,台湾省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来治理。
比如,实施河湾治理,劝导居民清除河道垃圾,安装固液分离器等设施,防止水中沉淀物造成污染。
此外,针对工业排污,政府实施了严格的排污许可制度,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关停整顿,同时采取经济激励措施推广环保技术,促进企业降低污染排放。
2.发展清洁能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发展清洁能源成为各个国家的必然选择。
台湾省湾区也不例外,政府出台了各类政策和规定,鼓励企业和居民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政府还注重建设智能电网,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和清洁化程度,从根本上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
3.实行生态修复为了恢复湾区的生态平衡,政府采取了多种生态修复手段。
例如,对海岸、湿地、林地等进行保护和恢复,建设人工湿地,增加湿地的面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还加强了野生动物保护,鼓励种植自然植被,促进生态多样性的发展。
4.推进固废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也是湾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
政府制定了《固废处理与清除法》,规定了固废的分类处理、收集、运输等要求,加强了对大型垃圾焚烧、填埋场的管理和监督。
同时,政府还推广废品回收,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减少固废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三、成效和问题以上措施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湾区环境保护状况有所改善。
比如,水质逐渐得到改善,水生生态系统得到恢复,空气质量稳步提高,清洁能源比重逐步提高。
然而,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比如,一些企业仍然存在排污超标的现象,部分海域的垃圾处理仍然滞后,部分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等。
台湾的社区营造
台湾的社区营造台湾“社区营造”概念的出现受到日本“社区营造”的影响,于1994年开始正式提出。
通过各地的文史工作室、学术单位、民间团体等,融入“居民自主参与”、“由下而上”、“永续发展”等理念,开始拓展至整个台湾的社造运动。
通过对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进程的梳理,台湾地区社区营造政策的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965~1993年、1993~2001年、2002~2004年及 2005~2008年。
从四个阶段的工作内容中可以看出,社区营造在台湾社区的全面推动,其推动模式由最初的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
从社区营造的成果上来看,由前期的居民主导性低到社区自主运作且永续经营的营造模式。
台湾社区营造的工作流程一般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历时两到三年。
第一阶段一般需1-2年,其主要工作是调研参与到建议方案形成;第二阶段需数个月的时间,在征集到方案后向政府部门汇报,最终确定实施方案;最后一阶段需一年左右,由工程单位建造、居民合力共建。
台湾的“社区营造”侧重于三个方面:“文创、赋权和参与”,三者统一于居民素质的全面提升与社区的整体发展。
“文创”涉及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提出了“社区文化发展计划”,并强调以文化艺术形式作为切入点,鼓励社区居民自我组织,开展社区建设和社区活动。
“赋权”是关于社区建设的决策模式,以社区居民为主体,政府部门协助,利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调动当地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提高社区居民的执行能力。
“参与”涉及到的是社区主体的改造,台湾“社区营造之父”陈其南提出社区营造不仅是营造一个新社区、一个新文化,更重要的是一个新“人”,作为社区真正的使用者才是最懂得社区生活的人,而只有他们参与进社区建设之中,才能真正营造出一个最美好的社区。
台湾社区营造的实质是实现社区赋权和人民赋权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行政机构通过行政细节把社区营造政策带到不同的部门,最后将其实施到社区中,使政策不仅仅是一种形式。
通过成熟的公众参与机制,社区居民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公共事务,从“人,文,地,产,景”五个方面聚集社区共识,建立共同愿景,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台湾村落社区的营造与永续发展及其启示
进程 中普遍 面临的难题 。与文保单位 不 同,村 落是 农 民生
产 生 活 的 基 地 , 因此 村 落 的 保 护 与 乡村 居 民 的认 同 、社 区
的活力和永 续发展 是 密不可分 的。台湾地 区在城 镇化转 型 中也 面 I 临着 乡村 社 区衰败 的 问题 ,并A k 2 0 世 纪6 O 年代 开始 通过社 区建设和社 区营造 实践逐渐摸 索 乡村复 兴路 径 。通
2 0 0 2 年 以来 ,建 设 部 和 国 家 文物 局 组 织 了 “ 中国 历 史 文化 名 村 ”评 选 工 作 ,传 统 风貌 和 地 方 民 族特 色
村 落 保 护进 入 了国 家行 政 部 门的视 野 。 2 0 0 3 年 、2 0 0 5 年 ̄ H 2 0 0 7 年 先后 评 选 了 1 2 个、2 4 个g n 3 6 个 中国历 史 文 化名村。2 01 2 年 ,建 设 部 、文 化部 、财 政 部 三 部 门 完 成 了全 国传 统 村 落 摸 底调 查 ,收 录 了各地 上 报 的 1 . 2 万
关键词 :社 区营造 ;参与规 划 ;城镇化 ;可持 续发
展
A bs t r ac t: The c o ns e r v a t i on o f v i l l a g e s ,a s we l l a s t he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e n t f o r n 】 r a l a r e a s . h a s c o me i n t o a d i l e m ma or f a l l t h e c o u n t ie r s d u i r n g t h e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 Vi l l a g e , a s
台湾生活文创型社区营造经验及启示_李志敏
2015年第2期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22015(总第126期)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erial No.126收稿日期:2015-01-15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4C080);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项目(2014C16)。
作者简介:李志敏,女,山西交城人,福州大学阳光学院助教,硕士;王衍宇,女,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阳光学院副教授,博士。
台湾生活文创型社区营造经验及启示李志敏王衍宇(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福建福州350015)摘要:运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选择台湾的生态文化、传统工艺文化、艺术文化、古迹文化和传统产业文化等五个不同文化类型的生活文创社区营造典型案例,进行田野调查。
进而通过时序分析的逻辑方式进行案例间的比较,从动因、资源、问题和解决方案四个维度分析社区在营造的起步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的重点与做法,从中推演出台湾生活文创社区营造模式一般性规律与值得借鉴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对大陆生活文创社区营造的启示。
关键词:多案例研究;生活文创社区;台湾社区营造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321(2015)02-0025-09一、问题的提出社区是组成社会有机体的基本单位,是宏观社会的缩影,需要满足人们生存生活、协同合作、意识交流等多种需求。
社区的形成过程,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物质文明的建设过程,也是生活习俗、文化遗产等精神文明的积淀过程。
历经20余年的发展,我国大陆地区的“社区建设”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看,社区建设所运用的资源日益丰富,尤其是基于文化资源对社区的营造,运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独具性、难转移性,着力培养社区的文化创意,打造覆盖文化创意经济、文化创意社会和文化创意环境的新型社区,日益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
台湾省生态社区的实施机制
1 序 言
垒球 的 可持续 发展从 意|形态转 向 只
年来 .许 多国家尤其是欧圳、美国和 日 本等发达 国家 ,大力促进生态建筑 .生 态社 区和生志城市的建设 。本文的关注 点集 中于生志社 匠 2 可持续 社区韵含叟 2 22】 区可特 续 直展 的 内涵 . 社 从社区生态学的设计和运作 方面来
的角度出发, 还需要社区居民的公共参与 来实现社区的生存 、 成长和运作,因此社
区包括以下要素 :
① 确定 的地 理 范 围 ;
@社 区是基本的生话场 所 ,同时强 调循环利用的重要性 许 多公寓和大厦都 有公共 的垃圾收 集箱 。因此 ,管委会可以对资源的循环 利用给予支持并 负责 培训。 固社 区是 一个有生命的联合体,是 建立认同感的基本单元。 由于受到 互相依存 的感情 的影 响 , 人们建 立起认 同感 ,这也是可持 续社 区 追求的 目标之一 2 生态的观点来看 .社 区是一个 . 3从 2
制 和 系统 资 源进 行 整 合 。 本研 宄针 对 如
起点 。有了基本 的集中式居住规模 ,社 区的生态设计可以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社区具备 —定的规 模进行整体节能和再
循环设施的设计 , 例如污水和雨水循环 、 废弃物再利用 、太阳能利用等 系统 获
何 推 进 台 湾省 生态 社 区 的建 设 进 行 了挥 讨 ,在 界 定 生 惠社 区的概 念 噩描 递 城 市
作者 1S iwK o -ho u 、台湾省成功 大学建 筑 乐博士研 究生 ,台湾联 舍技术 学院建
筑 工 程 系教 师
台湾社区营造对闽南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启示
台湾社区营造对闽南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启示闽南历史街区是闽南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建筑风格,是闽南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许多闽南历史街区面临着严重的更新与保护难题。
台湾社区营造在关注和尊重历史文化的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闽南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的启示。
一、注重传统文化保护二、强调社区参与台湾社区营造强调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自治,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决策、规划和建设,使居民成为社区建设的主体和参与者。
在闽南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过程中,我们也应该重视社区居民的参与,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工作,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历史街区的共同责任感,共同守护好家园。
三、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台湾社区营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提倡绿色环保的建设理念。
在闽南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倡导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保护原有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使历史街区成为宜居的生活空间。
四、强调文化创意融入台湾社区营造倡导文化创意融入社区建设,注重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在闽南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中,我们也应该注重文化创意的融入,发挥历史文化在旅游、休闲、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作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的历史街区。
五、强调产业振兴台湾社区营造注重产业振兴,鼓励发展符合当地文化和环境特色的产业,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在闽南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重产业振兴,发展符合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的产业,推动历史街区的经济发展,使历史街区成为经济繁荣的地方。
六、强调保护利用相结合台湾社区营造注重保护利用相结合,通过合理的保护和利用方式,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在闽南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中,我们也应该注重保护利用相结合,通过创新的利用方式和保护机制,实现历史街区的活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台湾社区营造对于闽南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提供了许多启示,尤其是强调传统文化保护、社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创意融入、产业振兴和保护利用相结合等方面的理念和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生态设计是缓解环境危机的主要规划方法,生态国家、生态城市和生态社区的建设必须建立在生态设计的基础上。
中国台湾省的社区建设目前还缺乏关注环境的生态学研究,要推进生态社区、可持续社区和生态村落的建设,必须将法制和系统资源进行整合。
本研究针对如何推进台湾省生态社区的建设进行了探讨,在界定生态社区的概念及描述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生态社区建设的实施机制。
*本文为首届世界城市规划院校大会的交流论文,编号3032。
1 序言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从意识形态转向设计实践,这一过程需要与建立在生态学和景观生态理论基础上的设计方法相适应,包括可持续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共生、以大运量交通规划为主导政策的社区设计方法以及对生态系统承载力的考虑等方面。
使设计规划遵从自然所进行的整合,是生态国家、生态社区和生态建筑所倡导的目标。
生态国家的建设除了考虑宏观政策或土地生态规划(保留敏感地区,建立完整的绿色网络和蓝色网络有机体)以外,还必须与生态社区和生态建筑的建设相协调。
而生态社区的建设除了由生态建筑组成以外,还应该包括其他一些必要的因素,如环绕在建筑周边的花园、可进行循环再利用的设施和居民的公众参与等。
因此,在全面的社区设计和建设体系中应增加对生态问题的重视,建立以生态社区建设为导向的社区设计模式,这将有助于未来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设计展望2.1 生态设计原则生态设计是基于“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承载力”的基本原则,力求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这些环境设计的原则被运用于不同的空间范畴,从建筑单体、社区到城镇、城市、甚至区域、国家。
近年来,许多国家尤其是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力促进生态建筑、生态社区和生态城市的建设。
本文的关注点集中于生态社区。
2.2 可持续社区的含义2.2.1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社区生态学的设计和运作方面来说,大多数现有社区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社区仍然十分遥远。
从生态的和可持续的角度出发,还需要社区居民的公共参与来实现社区的生存、成长和运作,因此社区包括以下要素:①确定的地理范围;②认同感 (communal recognition)和相互依存关系;③享有共同利益及决定社区共同利益和相关事宜的社区组织运作程序。
2.2.2国际和地方可持续发展行动的起点——社区行动在环境危机的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主流。
但实际上,不同的国家及不同的区域采取的行动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形成了国际化的地方行动。
这里包括3种类型——生态国家、生态城市和生态社区,而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有以下4个切入点。
①采用生态方法设计社区的规模和设施,其实际运作状况好于单体建筑。
生态社区是生态建筑设计最根本的起点。
有了基本的集中式居住规模,社区的生态设计可以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社区具备一定的规模进行整体节能和再循环设施的设计,例如污水和雨水循环、废弃物再利用、太阳能利用等系统以获得综合效益。
除此以外,如果社区中有充足的开放空间,经过设计的绿色空间可以成为城市生态绿色网络的组成部分,这是绿色建筑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如果生态社区在绿色建筑基础上进行建设,那么在生态社区基础上进一步建设生态城市是有可能的。
② 协调社区组织,使其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社区组织可以决定社区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利用公共空间和一些分散空间作为生态设计的一部分。
同时,社区居民的支持可以积极推进社区可持续行动。
这一点对于建设可持续社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③社区是基本的生活场所,同时强调循环利用的重要性。
许多公寓和大厦都有公共的垃圾收集箱。
因此,管委会可以对资源的循环利用给予支持并负责培训。
④社区是一个有生命的联合体,是建立认同感的基本单元。
由于受到互相依存的感情的影响,人们建立起认同感,这也是可持续社区追求的目标之一。
2.2.3 从生态的观点来看,社区是一个有机体。
由于社区是一个有机体,它无疑成为自然新陈代谢系统的组成部分。
它应台湾省生态社区的实施机制*I-Shiow Kuo 著张雯 译作者:I-Shiow Kuo,台湾省成功大学建筑系博士研究生,台湾联合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教师。
E-mail: vicky@.tw译者:张雯,上海宝山区规划管理局。
E-mail: zhangwen7511@22该具有生长、自我调节和适应的能力(PerG. Berg, Gunnel Nycander, 1997)。
在确保自然资源合理消耗的前提下,社区在生态环境中应该拥有正常的、自然的新陈代谢功能。
3 可持续社区的发展3.1 美国和加拿大可持续社区的发展状况目前,大力推进可持续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国家主要包括北美和欧洲国家。
下文将简要介绍美国和加拿大的情况。
美国美国存在各种自然和社会问题,例如社区环境品质不断恶化、生活质量下降、能源枯竭、社区意识形态薄弱等等,进而引发了社区自检行动。
其中涉及适于居住的社区、健康的社区、生态村落等概念。
这些行动的进程相互平行或交织(Susan Boyd, 1997),它们关注的焦点和层面是类似的。
讨论的议题涉及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主要方面。
● 适于居住的社区从城市用地蔓延现状中吸取教训,地方政府提出精明增长战略,营建更加适于居住的社区。
政府采用各种方式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例如提供经济住宅、建设大型运输系统、降低犯罪率、繁荣经济、建设高质量学校、拥抱自然等行动。
● 健康的社区健康的城市/社区计划是由世界健康组织提出的,并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行动。
其目标是推广健康的概念,涉及社会、经济、心理和环境福利等方面,包括一系列行动、计划和政策。
● 可持续的社区城市用地蔓延导致了边缘城市的出现以及土地使用的不可持续(TimothyBeatlye, 1995; Mariette Dichristina, 1996)。
同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农田景观和生态的破坏、能源消耗、交通带来的噪音和空气污染等。
根据一份美国杂志in Business (1997,p6-7)统计,至1997年,美国共有22个城市和城镇率先在可持续社区行动方面采取了行动。
美国在该行动中迈出的第一步是1994年国际城市/乡村管理协会(ICMA)为进行可持续社区设计而召开的会议,会议主题是“未来就是现在”,共有125位ICMA 成员出席会议。
除此之外,西雅图为建设可持续社区制定了一套发展指标,可以用来评价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并预测和监控城市的未来发展以及正在监控和加强的各项条款。
加拿大加拿大的温哥华拥有综合的设计师、咨询顾问队伍。
位于中心城区的一块7公顷的用地成为可持续社区的建设样板,由政府官员编制一系列规则和战略对其进行整体的可持续开发。
所涉及的基本问题是关于生态用地的利用、交通和空气质量、废弃物和污水排放、能源效率、开放绿地、城市农业、开发、多样性、可达性、社区的居住用地等。
咨询顾问研究得出了关于可持续社区指标的矩阵 (Marcia Nozick, 1998)。
3.2 全球生态村落的开发(Eco-village)3.2.1 生态村落的内涵从词语的构成来看,生态村落指建立在生态基础上的村落。
根据相关文献介绍,这种村落可以是乡村化的,也可以是都市化的,特别之处在于村落的共性,如拥有较多的开放空间,可以种植农作物等。
3.2.2 当前全球生态村落的发展状况最近的出版物列出了欧洲的57个生态村落(Grindhem和Kennedy, 1999)。
美国2000年社区目录列出了650多个生态村落(国际社区联盟, 2000)。
在全球生态村落网站(http://www.gaia.org ) 上也介绍了非洲、欧洲、中东地区、大洋州、亚洲和美洲等地区生态村落的发展状况。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相关文献证实了两国共有36个生态村落(Barbara Knudsen,2000)。
生态村落的建设、组织和一些相关问题包括:历史和结构;能源、资源及其如何使用;精神层面的社区联系;食物、水和庇护所;就业和经济;达到的范围;游客的适应性。
这些生态村落有两种建设方式:一种是自始至终采用生态设计。
这是一种实验性的方式,由一个或几个发起人为了共同的目标,从选择场所、建设住宅、完成施工,进而营建一种简朴、亲和的生活环境。
另外一种类型是一些稳定发展的欧洲乡村村庄。
农业、生态和建筑专家自发地组成一个整体,他们关注经济、生态和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共同来建设自己的居住环境。
1992年,著名的德国村庄奥滕赫芬(Ottenhausen)被授予“未来的生态村庄”称号,整个村庄采用生态的方式逐步进行了重建,保留了原有的历史结构。
另一个实例是建于中世纪的荷兰村庄希特霍伦(Giethoorn),村中的大部分设施现在已经实现了现代化。
为了保护村庄的地方特色,也出于对生态的关注,这里进行了渐近式的地方重建,例如采用小的路径使小汽车不能通过,要求游客在村庄外围停车,采用步行、自行车或乘船等方式进入村庄,以杜绝噪音、灰尘和一氧化碳污染,或采用多层次的绿化防护(Chen Di-wei and etc, 2000)。
正如Ted Trainer (2000)说的那样,全球的生态村落行动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它并不一定局限于农村地区(尽管多数发生在那里),同时也发生在衰落的卫星城和一些城市中的乡村化地区。
3.2.3 生态村落的关注对象和特征● 关注对象邻里工作室,循环利用产品的仓库,聚会场所,过剩的贸易市场,图书馆,社区公园,游泳池,森林,历史文化区,小吃街,多年生且可以自我维持的植物等。
● 特征确定公用资源—— 将直接来源于土壤的粮食和资源聚集在一起,进行自我管理和协调合作,成员共享。
允许有各种小型企业;缩小运输范围和步行、自行车交通的道路面积,增加土地使用率。
确保必要的国家系统:铁路、通讯、税收等。
批准区域工厂制造大型产品。
创建社会服务业—— 组织志愿者帮助看管婴儿、教育辅导和安置老年和残疾人。
减少不必要的生产项目,将过剩的资源转入地方小型企业和公司。
加强真正的公众参与和民主意识——地方发展事宜由社区成立委员会组织公民投票共同决定。
发展高科技——医学、风力发电、公共交通和节能的居家设备。
结论是生态村落强调生态设计,也23就是社区功能不超过环境的承载力。
它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要求,同时不对生态环境产生永久和严重的破坏。
3.3 台湾省生态社区发展现状与困境3.3.1 城市社区许多学者提倡紧凑型城市,认为紧凑型城市有利于可持续发展(Gert de roo,200)。
从台湾省的人口密度来看,现状城市可以看作是紧凑城市,有70% ̄8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
城市社区的数量远远超过乡村社区。
因此,选择城市社区进行研究具有典型意义。
作者选择3个主要城市分别是台中、台南和高雄,对其中由私营部门开发的集体公寓和公共部门建设的公共住宅社区进行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