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经济增长指数的测算与财政政策分析
2023-11-08CATALOGUE目录•包容性经济增长指数的概述•包容性经济增长指数的测算方法•财政政策对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影响•促进包容性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建议•国际经验与启示•研究结论与展望01包容性经济增长指数的概述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定义与内涵包容性经济增长是一种追求经济持续增长、减少收入差距、扩大就业机会的经济模式。
它强调经济增长的普惠性,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内涵包括:提高劳动参与率、减少贫困人口、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就业机会平等、保障社会福利等。
1包容性经济增长指数的构建23包容性经济增长指数是一种度量经济包容性的工具,通过一系列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
这些指标通常包括人均收入、收入分配、就业机会、教育程度、卫生保健、环境保护等。
构建包容性经济增长指数的方法有多种,如综合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
包容性经济增长指数的国际比较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包容性经济增长指数,可以评估各国经济的包容性程度。
国际比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国在经济增长质量方面的优劣,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常见的国际比较组织包括世界经济论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01020302包容性经济增长指数的测算方法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确定数据来源收集相关统计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及时性。
数据清洗和处理对数据进行清洗和处理,以消除异常值、缺失值和错误数据。
数据转换和标准化将数据进行转换和标准化,以适应指数测算的需要。
指数计算方法的选择确定权重分配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分配。
计算指数得分根据计算方法和权重分配,计算出指数得分。
选用合适的计算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等。
分析结果收集数据收集相关的统计数据。
计算权重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
计算指数得分根据计算方法和权重分配,计算出指数得分。
包容性增长(what is inclusive growth)中文翻译
什么是包容性增长本文目的在于定义“包容性增长”这个词语。
“包容性增长”常和其他一系列词语互相换用。
包括“广泛基础增长”,“共享型增长”和“利贫增长”。
本文在阐明它们之间的区别的同时也指出了其相似之处。
本文认为,在集中研究增长的速度与方式方面,有关包容性增长的分析有着明显的特点。
传统意义上,贫穷与增长的分析都是被分开处理的。
本文描述了旨在结合以上两种分析的概念要素,并且确认和有限发展国家特定约束的可持续包容性增长。
定义包容性增长快速且可持续的减贫需要包容性增长来使人民对经济增长既有所贡献也有利可得成为可能。
毫无疑问地,快速增长对于可持续减贫是必要的。
但从长远看,若要让这种增长保持可持续性,它必须是跨越各种行业具有广泛基础的。
也必须是包括了国家绝大部分劳动力的。
这个关于包容性增长的定义意味着增长的宏观和微观决定因素之间的直接联系。
增长的微观层面指明了经济多元化和竞争的结构转变的重要性。
这包括工作和公司的创造性破坏。
包容性增长涉及到了增长的速度和方式两个方面。
这两者是相关联的。
因此,也必须放在一起处理。
增长速度和增长方式对于高速持续增长、减贫来说都至关重要。
这个结论与《增长报告: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的策略(增长与发展委员会委员,2008)》里的结论是一致的。
委员会指出,作为容括公正、公平与机会的概念,同时也是市场与就业转型的保障,包容性是任何一个成功的增长策略所必需的因素。
包容性增长着眼于长远,因为它关注的是生产性工作而不是给受排斥群体增加收入而进行的收入再分配。
短期内,政府可以用收入分配方案来减小作用于起动增长穷人收入的政策产生的负作用。
但是长远看来,转移支付方案是不可能起作用的。
即使在短期内也可能问题重重。
在贫穷的国家中,像这种方案将会给已经吃紧的财政预算来来负担,而且理论上说来,年平均收入低于700美元的国家来说,通过收入分配来减贫是不可能的任务。
最新的OECD 研究表明,即使在发达国家,收入再分配也不是针对特困人群贫困率上升的唯一解决办法。
规范现代社会包容性互动原则
规范现代社会包容性互动原则“包容性增长”立足的是近几年发展观的变革,是一种发展模式认识上的精炼和升华。
这一新的思想认识的提出,遵循着公平性、包容性和持续性的原则。
充分体现了发展理论的科学性、发展机会的均等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
“包容性增长”也可以理解为“共享性增长”,就是要让所有的国民,尤其是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群体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分享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O多年来的发展成果。
从而解决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等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
从这个意义上讲,“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是公平性原则的充分遵循。
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让每个公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愿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各项事业有了明显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目前贫富差距比较悬殊。
如果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势必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不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我们的国家。
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是我们的改革不到位,收入分配不是很公正,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改革,缩小贫富差距,践行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原则,中国现有的发展方式、发展模式是需要改变的。
在保持较快经济增长的同时,应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互相协调。
“包容性增长”体现为人类欲望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包容。
人类无休止的高速增长欲望已经让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不堪重负,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已让无数种生命绝迹,一个不平衡的生态系统的危害性也已显露出来.然而自然界的无声警告并没有完全让人类变得理智和清醒,人类欲望有膨胀和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这种高速膨胀的欲望是生态系统无法承受的。
人类有没有责任包容自然生态的固有平衡?美国《华尔街日报》则报道称,中国领导人正打算利用一个五年一次的大规模经济和社会规划使中国走向更平衡和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我国对外贸易需实现包容性增长
要和 消费权利 ,同时通过 进 口增长 ,保 障本 国经济发展 和居
民 消 费 福 利 的增 加 ; 二 是 通 过 对 外 贸 易 的 增 长 ,促 进 本 国 企 业 利 益 的 实 现 和 国 际化 经 营 能 力 的提 升 , 提 高 产 业 国 际 竞 争
对 外 贸 易 具 有 两 重 性 。一 方 面 它 属 于 世 界 经 济 范 畴 , 它 是 一 国 经 济 融入 全 球 化 的 标 志 ,代 表着 一 国 经 济 的开 放 度 , 尤 其 是 像 中 国这 样 一 个 新 兴 发 展 中 大 国 ,对 外 贸 易在 世 界 经
始 回 落 。此 外 , 我 国从 发 达 国 家 进 E高 新 技 术 产 品 也 受 到 许 l
多阻碍。
上 述 问 题 一 方 面 体 现 了 国 际 贸 易 保 护 主 义 和 贸 易 的 不 公 平 性 及 非 自 由化 ,但 也 在 另 一 方 面 说 明我 国 的 外 贸 经 营 秩 序 和 外 贸 策 略 的 不 足 。 目前 我 国 政 府 对 外 贸 的 管 理 主 要 以汇 率 、利 率 、税 率 等 经 济 手 段 为 主 , 这 固然 可 调 动 外 贸 企 业 自
对外 贸易的包容性增长是 以谋 求在生态环境平衡 、经济
发 展 合 理 、科 技 不 断 进 步 条 件 下 的 生态 与 经 济 的最 佳 结 合 及
易的发展是我 国城市化过程 中农村 劳动力转移就业 的保障,
是 我 国劳 动 密 集 型 产 业 获 得 收 益 的 途 径 , 出 口 贸 易 与 投 资 和 国 内消 费共 同构 成 拉 动 中 国经 济 增 长 的 “ 驾 马 车 ” 。 正 因 三 为 如 此 ,对 外 贸 易 的 包 容 性 增 长涵 盖 了 前 面 所 述 的包 容 性 增
包容性增长概念及实现途径
包容性增长概念及实现途径包容性增长((inclusivegrowth)是2007年由亚行提出并逐渐完善的一个概念。
2010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第五届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倡导实现包容性增长,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包容性增长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将会对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包容性增长的涵义包容性增长提出后,尤其是胡锦涛主席的讲话发表后,在理论界引起了热议,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包容性增长的涵义作了诠释。
华东科技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建华认为:“包容性增长就是在机会平等基础上的增长。
就一国而言,包容性增长既要强调为所有人创造机会,又要让所有人获得机会。
”①黄铁苗认为:“包容性增长,是指人类在和谐精神的指引下,不同体制、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地区、民族,在促进人类进步的活动中,能够相容、相生、相协,以实现共赢共享的发展。
”②冷淑莲认为:“包容性增长彰显的是民本情怀,弘扬的是社会包容,追求的是社会和谐。
”③陆岷峰、张惠认为:“包容性增长强调经济增长可共享、可包容、可调节,是世界共同的价值观与发展目标。
”④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王领教授认为:“包容性增长。
必须强调两个方面,即参与和共享,这也是社会包容的基本含义。
”⑤包容性增长是在公平的基础上,由大多数成员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从而推动社会科学文明协调和谐发展的增长。
包容性增长作为一个还在逐步完善的概念,目前在理论界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解释。
从包容性增长提出的背景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看,我认为包容性增长的涵义主要应该包括: 1.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公平共享的增长,既要让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又要让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公平合理地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让经济增长的成果公平地包容社会绝大多数成员。
2.包容性增长是一种协调和谐的增长。
协调增长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增长要协调.发达地区的增长要包容不发达地区的增长;城乡经济的增长要协调,城市的增长要包容农村的增长;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要协调,经济的增长要能够包容环境的改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要协调,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要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浅析科学发展中的“包容性增长”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浅析科学发展中的“包容性增长”
关键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包容性增长;共享式增长;社会和谐;机会的不平等;结果的不平等
一、包容性增长二、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stances)的不同,另一类是个人的努力与勤奋程度(individual efforts)的不同。
这一分类使人们得以区分机会的不平等(inequality in oppo
rtunities)与结果的不平等(inequality in outcomes)这两个相关而又不相同的概念。
机会不平等通常是由个人背景的不同所造成的,而结果的不平等除了一部分反映机会不平等外,还有一部分反映的是个人努力和勤奋程度的差异。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形势好转的基础并不牢固。
对于中国的崛起,美国在政治军事遏制无法奏效的情况下,美国正在采取经济、外交等各种手段试图延缓中国崛起的步伐和规模。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对世界提出的包容性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包容性增长的名词解释是
包容性增长的名词解释是什么是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强调经济增长应该惠及所有社会成员,而不仅仅是少数人受益。
相比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包容性增长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和经济机会的分配。
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原则是确保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经济贫困的群体、地区和少数群体。
这种增长模式不仅关注国家整体的经济增长率,更注重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福利的改善。
在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过程中,政府在发挥重要作用。
政府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来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机会的平等分配。
这些政策可以包括社会保障系统、教育和职业培训、就业机会的创造以及税收和社会福利的改革等方面。
包容性增长强调社会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包容性增长关注减少贫困和不平等。
它旨在确保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和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这需要政策制定者采取措施,解决贫困和不平等问题,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
其次,包容性增长鼓励经济多样性和小型企业的发展。
通过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和提供创业支持,政府可以帮助小企业蓬勃发展,从而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和经济增长的分散化。
此外,包容性增长还强调环境可持续性。
它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并致力于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
这意味着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以确保后代能够继承一个可持续的地球。
最后,包容性增长强调参与和合作。
它认为通过各方的参与和合作,可以实现持久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协调各项政策和行动,为每个人创造一个公正和有机会的社会环境。
总之,包容性增长注重经济增长的公平分配、社会包容和环境可持续性等问题。
它承认经济发展不应仅仅关注数字和统计数据,而应更多地关注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实现包容性增长,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可持续的社会与经济体系。
包容性增长
如何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1,含义从根本上说,所谓“包容性增长”是指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它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更倡导一种机会平等的增长,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
首先,包容性增长的本质是倡导一种机会平等的增长。
包容性增长理念认为,产生个人之间收入差距的原因主要是个人的背景不同和个人的努力与勤奋程度不同。
机会不平等通常是由于个人背景的不同而导致的,而结果的不平等除此之外还包含个人的努力和勤奋程度不同。
包容性增长倡导机会平等,就是要通过减小由个人背景不同而造成的机会不平等,从而缩小结果的不平等。
在此理念下,包容性增长强调要建立相关保证公平获得发展机会的包容性制度,提供更为广泛的机会,实现平等的增长。
其次,包容性增长的核心是倡导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如前所述,亚行提出包容性增长理念是基于许多亚洲国家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而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不断地扩大,许多国家的基尼系数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社会增长”,而且使环境进一步恶化,这种增长方式显现了对生态环境的排斥,使可持续发展难以持续。
包容性增长倡导经济增长与社会增长同步而不是脱节和对立,并且强调这种增长应该建立在“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
再次,包容性增长的重点是倡导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
它强调要实现公平性的增长,要包容更多的人群和地区的增长,在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指导下,经济增长所惠及的不能仅仅是一部分人、少数人,而应使经济发展的实惠更多地为广大的普通老百姓所享受,使更多的普通人群的生活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和改善。
2,如何转变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理念,首要的是坚持“增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本质上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包容性增长的内涵解析及政策指向
包容性增长的内涵解析及政策指向2009年以来,胡锦涛同志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公开倡导包容性增长理念,着力强调经济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经济发展成果要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
这充分表明,我国将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探索新经济发展方式,部署新的发展战略。
包容性增长的逻辑起点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效率层面,也就是如何实现以及用何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更应思考价值层面,也就是为什么要实现经济增长的价值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但是,增长的速度奇迹却是不公平的非共享型增长。
既有环境污染和资源的不可持续导致的代际不公平,还有收入和财富分配产生的不公平,更有收入差距悬殊造成的成果非共享性(权衡,2010)。
非均衡的不可持续增长严重制约了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弱化了社会的稳定性。
这促使我们有必要寻求新型的经济增长理念,着重关注经济增长的目的,提高经济增长的民生改善程度。
包容性增长本质上是协调的和共享的增长,它最核心的含义是要让低收入群体从经济增长中受益。
包容性增长是人类对贫困认识不断加深的体现,它是亚洲开发银行继世界银行提出的“广泛基础的增长”及“对穷人友善的增长”之后提出的经济增长理念,强调经济增长要注重机会平等,要确保人们公平参与并获得最低限度的经济福利(蔡荣鑫,2009)。
由此可见,包容性增长是对以往增长理念的革新,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科学发展的内涵相一致,那就是树立经济增长的以人为本理念,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断改善居民的幸福满意度,克服丰裕中的贫困。
包容性增长着力解决的是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提高贫困人口的经济福利水平以及增强贫困人口的权利保障力度,这显然就是不断拓宽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能力范围。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发展进程的最高阶段就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阶段,并认为这个阶段的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充分丰裕,人与人之间结合成为自由人联合体。
城市治理与社会包容性增长
城市治理与社会包容性增长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其治理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治理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社会的公正与包容性增长。
本文将探讨城市治理与社会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首先,城市治理应注重平等和公正。
城市是社会不同群体相互交织的地方,不同的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和需求。
因此,城市治理应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采取差异化的政策和措施。
例如,在住房问题上,城市治理者可以制定政策,保障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
此外,城市治理者还应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以促进社会平等和公正的发展。
其次,城市治理应注重小区域的管理与发展。
城市的包容性增长需要从小区域的管理入手,不同的小区域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
城市治理者应实施多样化的政策,根据不同的小区域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政策。
例如,在老旧小区的改造中,城市治理者可以通过提供补贴、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改造工作,提升小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此外,城市治理者还可以组织社区活动、建立社区公共设施等,促进人们的交流和互动,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包容性。
再次,城市治理应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城市的包容性增长不仅需要关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需要关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城市治理者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
例如,城市治理者可以制定政策,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和税收政策支持。
此外,城市治理者还可以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展览,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增强城市的文化包容性和魅力。
最后,城市治理应注重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
城市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城市治理者应建立有效的社会参与机制,鼓励市民参与决策过程。
例如,城市治理者可以通过开展公民咨询、听证会等方式,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政策。
探析科学发展中的“包容性增长”
探析科学发展中的“包容性增长”引言科学发展对社会和经济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科学发展不够公平、不够包容。
因此,本文将探讨科学发展中的“包容性增长”,并分析其重要性和影响。
包容性增长的定义包容性增长是指在科学发展中,确保所有人都能够平等获得机会和收益。
它涉及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广泛参与,以及对科学成果的公平分享。
包容性增长强调的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公正和公平,避免科学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性促进社会公平科学发展的包容性增长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
在传统上,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主要由发达国家和少数精英进行,这导致了科学发展的不平衡。
而通过包容性增长,更多的人可以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使科学发展更加均衡,促进社会公平。
促进科学创新包容性增长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从而促进科学的创新。
不同人的经验和观点可以为科学带来新的思路和想法,进一步推动科学的发展。
在包容性增长的背景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范围和深度会更加广泛,有利于推动科学的进步。
促进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增长也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传统上,科学发展往往忽视环境和社会问题,而追求经济利益。
然而,在包容性增长的理念下,科学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在各个方面的平衡中,科学才能够真正为人类的发展带来长期的利益。
探索包容性增长的挑战和解决方法包容性增长在实践中面临一些挑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挑战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法:资源分配不均资源分配不均是包容性增长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中,高成本和高技术门槛可能会形成不公平的竞争条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培训机会,以确保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学科间的不平衡科学发展中的学科间不平衡还是一个挑战。
一些学科可能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投资,而其他学科可能被忽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措施鼓励跨学科研究和合作,以推动学科间的平衡发展。
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谈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促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2009 年11 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题为《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首次提出要强调“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
2010 年9 月,胡主席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强调指出: “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同年10 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建议将包容性增长纳入“十二五”规划,认为实现包容性增长,可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
这一系列关于包容性增长的论述,表明了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在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方面的坚强决心。
一、包容性增长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2008 年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使中国面临的经济发展失衡、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更加凸显,包容性增长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对先前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反思。
这种反思不仅仅停留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些经济领域,它同样关注经济增长中的企业和个人能否“机会平等”地参与经济活动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
包容性增长的提出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有利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举世瞩目的高速增长的同时,个人收入差距、贫富差距特别是城乡差距以及低收入人群与高收入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扩大。
多年来,收入差距扩大成为反映中国经济“包容性”不强的最主要方面。
如果富者不能包容穷者,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势必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不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也使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体制改革不到位、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是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包容性增长理论内容与政策内涵
内容提要:增长根源与增长后果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两大主题,包容性增长实质上就是一种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过倡导和保证机会平等使增长成果能广泛惠及到所有民众的发展理念和理论体系,它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是有机地把增长过程和结果统一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
包容性增长理论有着四个层面的基本要义:经济增长、权利获得、机会平等、福利普惠;同时蕴涵着三个层面的宏观政策:培育和提升人力资本使民众获得人力资本价值公平;增强制度设计与政策制定的公平性使民众获得市场竞争环境公平;建立公平的防护性保障体系使民众获得社会保障价值公平。
为推行和实践包容性增长战略,还要求聚焦于累积型、创新型、分配型、稳定型和就业型等五类政策的实施。
作为一个全新的经济学概念和发展理念,包容性增长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当前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机会平等基本要义政策内涵根本政策要素一、引言2010年9月以来,“包容性增长[①]”这一概念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更引起了学术界的热议。
这主要缘于2009年11月至2010年9月,胡锦涛两次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②]上强调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包容性增长作为一个全新的经济学概念和发展理念,其形成和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报告《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平和发展》、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增长报告—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的战略》等多边机构的一系列研究报告当中。
目前,包容性增长和发展已成为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致力于国际减贫的国际机构的指导思想和核心战略。
国内学术界对包容性增长理论的关注和研究较少,社会公众和政府工作人员对此缺乏足够认识,而将这一理念引入公共政策的讨论则更为鲜见。
[③]有鉴于此,本文基于胡锦涛的两次讲话内容、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的相关研究报告以及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从贫困、不平等理论发展与增长理论演进中梳理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和演变脉络,综述包容性增长的各种定义,阐述包容性增长理论的要义和政策内涵,并在上述基础上建立包容性增长理论的一个逻辑框架和内容体系;最后,指出包容性增长对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包容性增长”与高中政治
“包容性增长”与高中政治字数:3137 字号:【大中小】在2010年10月15日—1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包容性增长”这一新观点。
那么,什么叫“包容性增长”呢?它与高中政治教材知识怎么结合呢?本文拟作初步的探讨。
所谓“包容”,即“宽容”、“容纳”。
与包容相对立的是“排斥”,“排斥性增长”,即有一部分群体、有一部分因素、有一部分社会资本在增长过程中牺牲了或者“缺失”了而不能兼顾。
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
从国内来说,“包容性增长”意指不单纯发展经济,而需要社会各方面均衡发展,才能使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进行。
从国际而言,国家跟国家之间应该是协调、和谐的增长,是共赢和多赢的,应该有益于多方。
它在高中政治知识中的体现如下。
一、经济常识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所有制结构中,除了重点发展好居于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以外,也允许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做到兼收并蓄,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这鲜明地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包容性。
2.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中,不仅要采用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方式,而且要运用非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
这从分配环节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包容性。
3.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方面,不是采用单一的“一大二公”的国家经营方式来办企业,而是在保持公有企业所有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让企业走向市场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来发展好公有制企业,同时还采用公司制等其他形式搞活企业。
在公有制内容多样化的基础上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这就从经营方式上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包容性。
4.经济效益的高低,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对一个国家也非常重要,所以,企业不仅要不断重视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要高度重视社会效益,二者应该统筹兼顾。
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
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
它涉及平等与公平的问题,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更多的无形因素。
而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
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等。
谁最早提出这个概念?对于“包容性增长”一词,许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甚至包括经济学家。
胡锦涛主席的致辞公开发表后,就“包容性增长”问题,记者先后对多位经济学家进行了采访,其中有七八位均表示,是从胡锦涛主席所作的报告中第一次听到了“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之前并没有过多地了解和研究。
“‘包容性增长’这个概念,是2007年由亚行首先提出来的,但也是国际组织在10年间逐渐完善的一个概念。
” 亚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庄健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之所以提出这一概念,是基于中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增长迅猛的事实。
数据显示,2002年—2007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速高达11.65%,尤其是2004、2005年这一轮增长比较明显,甚至超过10%以上,2006年、2007年更是达到了12.7%和14.2%的增长。
现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的汤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当时大家都在谈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过程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收入分配不公。
经济增长了,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受益,有的人受益多,有的人受益少,特别是贫困人口受益更少。
”此外,中国GDP如果再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资源、环境的压力会增大,由增长本身不均衡导致的矛盾也会增多。
是否应该适当下调增长预期水平,也成为当时学者争论的焦点。
庄健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导致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由投资、出口拉动,消费的比重偏低;在产业方面,重工业劳动高,服务业比重偏低;经济和社会相比较,社会领域发展相对差一些,特别是收入分配结构、收入分配状况、城乡差距还比较大,“这种增长不利于长期的可持续、均衡的增长,所以亚行当时就做了相关研究。
“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内涵
144902 公共政策论文“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内涵20xx年9月16日,胡锦涛同志在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时,发表了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
胡锦涛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需要共同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11月14日,在日本横滨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发表的《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重要讲话中,再次倡导“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理念的形成,与21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权利贫困理论以及关于社会排斥方面的研究密切相关。
21世纪中期以来,人们关于经济增长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增长理念也从单纯强调增长向更深层面演进。
世界银行于1990年提出“广泛基础的增长(broad-based growth)”,其后进一步提出“对穷人友善的增长(pro-poor growth)”的理念,并以此制定世界银行的贫困减除政策以及指导各国相关实践。
“对穷人友善的增长”理念强调要形成一种使穷人能参与经济增长并从中获益,以及增加自身人力资本投资的良性循环机制。
“对穷人友善的增长”的理念吸收了能力贫困理论要素,开始重视贫困人口人力资本的培育和能力的提升,强调将贫困人口吸收到增长过程中,确保贫困人口能参与经济增长,在这个过程做出贡献,并合理分享增长的成果。
进入新世纪以来,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在“对穷人友善的增长”基础上,先后提出了“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其基本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基本核心是追求机会公平和权利公平。
作为发展经济学的一个新概念,“包容性增长”有着不同的诠释,但综合来看,是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状态的一种描述,并且这种状态至少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二是对所有社会成员的包容;三是平等的机会利用。
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构建包容、可持续的社会
引言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且不可分割的主题。
在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中,公平是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和从经济发展中受益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公平常常被忽视,导致不平等加剧,社会矛盾激化。
为了实现可持续的社会,我们必须努力构建一个包容的社会,其中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包容性增长与公平包容性增长的定义包容性增长是指一个社会经济体系具有为所有人提供机会和福利的能力。
它强调人们不仅能够参与经济活动,还能够从中受益。
这种增长模式关注的不仅仅是经济指标,还包括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改善。
社会公平的定义社会公平是指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不受其背景、地位或特定条件的影响。
它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应该被平等对待,不受经济差距和社会隔离的限制。
包容性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包容性增长和社会公平是相互关联的。
包容性增长提供了实现社会公平的机会,而社会公平则有助于确保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在一个包容性增长的经济体系中,每个人都有参与经济活动和分享经济成果的机会。
资源分配是公正的,不会造成贫富差距的扩大。
因此,包容性增长有助于减少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
相反,社会公平是包容性增长的基础。
只有在人们享有平等机会和权利的情况下,才能建立起一个包容性增长的经济体系。
如果社会存在不平等和歧视,将会排除一部分人群,从而导致包容性增长受阻。
因此,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一个没有公平问题的社会将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社会则将加深社会不公平。
为什么需要构建包容、可持续的社会构建包容、可持续的社会是追求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目标。
下面将阐明为什么我们需要这样的社会。
社会稳定和和谐构建包容、可持续的社会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一个不公平的社会会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和不满情绪的上升。
这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性。
如果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可以公平地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内涵
“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及其政策内涵【摘要】包容性增长是一种重要的发展理念,旨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首先介绍了包容性增长概念的起源和在国际上的发展历程,然后探讨了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内涵和政策定位,并论述了实施这一政策的必要性。
接着分析了推动包容性增长的政策举措,以及某国的包容性增长政策实施情况。
强调了包容性增长理念的重要性,探讨了未来政策发展方向,并提出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和意义,为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理念、政策、内涵、国际发展、必要性、政策举措、案例分析、重要性、发展方向、启示、我国发展、实施情况1. 引言1.1 包容性增长概念的起源包容性增长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当时金融危机和社会动荡加剧了各国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现象。
在这种背景下,学者们开始探讨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确保社会各阶层都能分享发展成果的问题。
包容性增长概念强调的是经济增长要具有包容性,即要惠及所有社会成员,而不是仅仅惠及少数富裕阶层。
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着经济增长不能仅仅看重数字增长率,还要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
通过实现包容性增长,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增加社会合作、提高政治稳定性,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为各国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为国际社会探讨解决全球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参考。
1.2 包容性增长理念在国际上的发展包容性增长理念在国际上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
当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关注经济增长是否能够带来社会的普遍福祉。
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应该使得社会各阶层都能够分享增长的成果,而不应该只让少数人获益。
包容性增长理念逐渐被提出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全球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包容性增长理念在国际上逐渐得到认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日报解析胡锦涛“包容性增长”:更关注民权民生2010年10月14日04:57人民日报日前,在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时,胡锦涛主席发表致辞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包容性增长”的概念,具有极为丰富的含义。
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要实现包容性发展,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中国一直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
“包容性增长”对于中国未来一个阶段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如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理解这一概念?如何把这一理念运用于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制定之中?本期“时事观察”,为您解析这一全新时代命题。
1.参与和共享的发展才有意义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唐钧应该使人民群众有充分的发言权,让他们享有行使民主权利的广阔空间,以求在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之间重建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认知,使每一个个体都能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之中“包容性增长”的概念最早是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提出:一个展望亚洲发展的报告中,提出要把关注的重点从应对严重的贫困挑战,转向支持更高和更为包容性的增长。
增长:引入知识、人力资本等因素“包容性增长”译自一个英语复合名词“Inclusive Growth”。
其中的中心词“增长”,常常与“Economic(经济的)”搭配使用。
在发展经济学和发展社会学中,“增长”被界定为不同于“发展”的概念。
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是指量的扩张,经济发展则还包括结构的调整;发展社会学更进一步把发展的概念,扩张到整个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和重构,除了经济增长以外,发展还应该包括制度、社会、产业、管理的结构以及人的态度的变化,等等。
但是,尽管如此,因为“经济增长”更加直观,更具有可测量性和可比较性,使“增长”仍然备受青睐。
进一步说,虽然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社会发展,但经济增长毕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如果经济疲软、停滞乃至倒退,那发展又何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增长实为发展之必需。
近年来,以“增长”为研究对象的新增长经济学活跃起来,将知识、人力资本等内生技术变化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式中。
而政府在教育、科研、法律等领域的开支,在传统理论中被视为公共消费,也被看作是具有生产性的公共投资。
包容:将所有人纳入发展进程“包容性增长”中作为定语的“包容”,有着“兼容并蓄”或“兼容并包”的涵义,可进一步引申为“融合”。
当其与“社会”搭配时,就成了社会学的一个常用的概念,一般被表达为“社会包容”或“社会融合”。
实际上,亚行所说的“Inclusive Growth”,其中的“Inclusive”,也应该包含“社会包容”或“社会融合”的意思。
在社会学和社会政策学的概念体系中,“社会包容”的反义词是“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
所谓“社会排斥”,针对的是大民族完全或部分排斥少数民族的种族歧视和偏见,这种歧视和偏见建立在一个社会有意达成的政策基础上。
美国社会学家戴维解释说:主导群体已经握有社会权力,不愿意别人分享之,譬如他们担心移民具有潜在的破坏性,因而感到有必要对这些人加以社会排斥。
如今,在社会政策及相关领域中,这个词的指向已经被泛化,意指占据社会主流地位的阶层或群体在社会意识和政策法规等不同层面上,对边缘化的贫弱阶层或群体进行社会排斥。
在1995年哥本哈根世界首脑会议上,“社会排斥”被视为消除贫困的障碍:“各种社会排斥过程无不导致社会环境动荡,终而至于危及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
”我们现在讲“社会包容”或者“社会融合”,就是要消除任何形式的“社会排斥”,将所有的人包容到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消除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和裂隙,使所有的社会成员,包括男性和女性,老年人、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健康人和病人、残疾人,富裕阶层、中间阶层和困难群体……都能够无障碍地融为一体。
包容性增长:将每一个个体融入发展之中当“增长”一词被赋予新的更为积极的涵义,为了与传统意义上的“增长”和“经济增长”相区别,将“社会包容”作为定语,对重生的“增长”概念加以说明和限定,于是就构成了“包容性增长”的新概念。
就其内涵而言,“包容性增长”必须强调两个方面,即“参与”和“共享”,这也是“社会包容”的基本涵义。
换句话说,只有在所有的社会成员能够“参与”和“共享”时,经济增长才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参与”,1995年的哥本哈根“千年宣言”中曾有经典解释:“只有人——不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社群——成为行动主体,变化和发展才能产生”。
因此,应该使人民群众有充分的发言权,让他们享有行使民主权利的广阔空间,以求在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之间重建关于发展的共同认知,使每一个个体都能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之中。
关于“共享”,2005年联合国审视“千年宣言”的一个报告中指出,共享不仅是指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同时也是发展、安全和人权的共享。
确实,没有发展,就无法享有安全;没有安全,就无法享有发展;不尊重人权,我们既不能享有安全,也不能享有发展。
除非这些事业齐头并进,否则,其中任何一项事业都不会成功。
“包容性增长”和中国近年来提出的“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等思想,从根本上说是一脉相通的,都代表着世界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
胡锦涛主席此次提出这一概念,要在一个人口占世界近1/4的大国实现“包容性增长”,意义重大。
现在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将这些思想付诸实践,尤其是要让人民群众都能参与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去共建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2.“包容”是民众发展的制度诉求济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俞宪忠包容性增长就是经济增长、人口发展和制度公平三者之间的有机协同,具有显著的民本主义发展旨向,更关注民权民生,更能满足民众权利发展的制度公平诉求在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通常面临着非常显著的制度约束,其实质就是制度安排与经济增长之间缺乏应有的包容性。
经济增长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发展,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撑是制度公平,包容性增长就是经济增长、人口发展和制度公平三者之间的有机协同。
包容性增长体现公平与效率的内在一致性包容性意味着制度公平,而增长则意味着效率,包容性增长涵括了制度的基本效能——公平与效率。
学界曾普遍认为,公平与效率相互排斥、不可包容。
包容性增长理念的重大创新之处,就是重新描述了公平与效率之间相互依存和良性互动的内在包容性。
如果没有制度公平,就不可能将各种发展力量加以包容整合,因而就不可能实现效率改进,只有包容性的制度公平才有可能激活各种发展潜力,并造就经济增长和持续繁荣,公平是效率的动力源泉和发展引擎。
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宏观经济的长期有效增长,国民大众则只能处于共同贫穷的发展陷阱,而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的真正公平,只有持久性的效率增长才能为制度公平提供可检验性的雄辩证明。
包容性增长理念实质上高度概括了公平与效率之间可以互相解释的因果机制,从而充分肯定了两者可以彼此证明的内在一致性。
包容性增长强调发展权利的同质均等性长期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平台是制度公平,也就是公众普遍具有同质均等的发展权利,只有权利同质、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才能实现包容性增长。
由此出发,包容性增长绝不允许国民之间不同的权利配置,绝不包容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垄断特权或多元分割,绝不容忍制度化地相互敌视或群体性地彼此仇视。
制度公平是“望远镜”,能够为每个公民提供和谐稳定与公平合理的发展预期;制度公平也是“过滤器”,能够使那些遵纪守法和德才兼备的勤奋努力者获得成功;制度公平还是“润滑剂”,能够保障每个公民自主化地实现职业选择和自由流动;制度公平更是“助推器”,能够为每个公民的创新行为提供制度激励。
制度框架本身要能够实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相互兼容和彼此包容,这是经济长期繁荣与社会持续和谐的规则基础。
包容性的权利安排和制度公平能够节省制度费用,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人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低成本推进。
包容性增长拒斥两极分化但保护合理差别包容性增长的一个重要制度特征,就是国民大众对增长成果的合理共享性,拒斥穷者愈穷和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发生。
但收入共享性也绝不意味着平均主义,而是要求公民贡献与个人收入之间的对称性,由对称性所产生的合理收入差异,则能够获得社会各阶层的心理认可和理性认同。
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并不是平均富裕、同时富裕和同步富裕,而是先后有别和快慢有序的有差别共同富裕。
如果贫困的成因不在于个人,而是由于致富权利缺失,制度不信任和群体性怨愤就会发生,潜在危机因此容易转化为现实危机,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社会动荡就会发生。
制度分配权利并界定机会,如果制度公平,合理的收入差别则会为理性国民所认可和接受。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包容性增长不仅要求对增长成果的公平分配和普遍共享,同时也涵括了对合理差别的相互认可和彼此尊重,制度安排不仅要关注弱势贫困阶层的发展诉求,而且也要同时给予合法致富者可预期的充分安全感。
包容性增长的逻辑延伸就是包容性发展社会发展不仅需要GDP增长和技术创新,而且也包容了制度优化和理念改进,同时还兼容了人口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其变迁过程具有很强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
包容性经济发展由此成为包容性增长的自然逻辑延伸,这是以人口现代化和制度现代化所引领的经济增长。
人口发展和制度优化,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大特殊意义。
在这个全球性文化激荡的知识创新时代,如果因单纯地追求GDP增长而忽视人口发展、制度优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更为重要的发展变量,将会迷失终极发展目的,缺失由制度支撑的长效机制,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也将会异化为国内总贫困(Gross Domestic Poverty)或国内总污染(Gross Domestic Pollution),“恶增长”的异化现象就会发生。
在包容性基础上改进增长模式和优化发展方式,这将成为我们建构和谐社会和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包容性增长的国际扩展就是和平发展我们可以将经济全球化理解为不同经济体之间相互依赖、理解和认同程度的日益加深,以至于谁也离不开谁,由此便凸显了包容性增长的重要价值。
在全球化时代,国别之间的路径选择既具有显著的竞争性和多样性,但同时也提供了合作性和趋同性。
因而迫切需要不同的经济体之间积极广泛地展开对话、沟通和交流,在相互学习、模仿和借鉴中,寻求相互间的彼此尊重、肯定和协同,以和平、合作和和谐的发展方式,获取差异化基础上的增长包容、市场兼容和文化共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