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明代人物画的病态美

合集下载

明代早期吴伟二十三幅绘画作品赏析

明代早期吴伟二十三幅绘画作品赏析

明代早期吴伟二十三幅绘画作品赏析明代(1368-1644年)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是在沿着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发展。

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的发达,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

整个明朝一代书画艺术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但也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替衔接的。

明代前期,这一时期是以仿“两宋院体”为主。

花鸟画方面,继承了黄荃父子工笔重彩的画风;山水画方面,有的宗法郭熙,而大多数人物山水画,则完全效仿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虽师法古人,还展现出自己独有的面貌,形成了明代院体的特有风格。

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形象精确,法度严谨,色彩艳丽。

明画与宋画的区别主要是宋代院体画下笔凝重稳健,比较工整谨严,风格朴厚,而明代院体画,早期画风还比较严谨细密,多用水墨稍带写意,下笔轻快。

前期有院体画派林良,【秋林聚禽】,吕纪【残荷鹰鹭】吴伟【鱼乐图】戴进【风雨归舟】,这里介绍明朝早期吴伟绘画作品。

明代吴伟(1459-1508年),明代著名画家,字次翁,又字士英、鲁夫、号小仙。

江夏(今湖北武汉)人,画院待诏,孝宗时授锦衣卫百户及赐“画状元”的图章。

吴伟父亲早逝,年幼时被湖广布政使钱昕收养,来到江苏常熟。

吴伟从小就流露出绘画天赋,七岁时画了一幅画,并题字:“白头一老子,骑驴去饮水。

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

”令老师十分惊讶。

后来,吴伟的画名逐渐传开。

十七岁时,他闯荡南京,受到成国公朱仪赏识。

朱仪惊呼吴伟为小仙人,从此,吴伟便以“小仙”为号。

代表作品有:《溪山渔艇图》、《渔父图》、《东方朔偷桃图》、《歌舞图》、《琵琶美人图》、《江山渔乐图》、《长江万里图》、《武陵春图》、《松下高士图》、《词林雅集图》、《画刘海蟾》、《雪渔图》、《灞桥风雪图》、《醉樵图》、《临流读书图》、《湖山清夏图》、《樵夫图》、《北海真人像》《寒山积雪》、《柳岸闲步图》、《芝仙图》、《松溪渔炊图》《学渔图》等。

探析明代人物画的病态美

探析明代人物画的病态美

探析明代人物画的病态美明代人物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创举,其在创造性地表现人物形象、描绘情感内涵方面极富特色。

但同时,明代人物画也呈现出一种病态美的特点,即以皮肤血色的清白、虚弱憔悴的面孔、扭曲变形的身体等集中体现了这种病态美的表现特征,本文将从传统审美的转变、明代社会的文化背景以及时代的矛盾冲突等方面探析明代人物画的病态美。

首先,传统审美观念的转变是造成明代人物画病态美的因素之一。

明朝前期,是儒家文化在艺术领域的强化与传统审美观念的稳固时期。

在明代中后期,世界观的转变使得儒家文化渐被淡化,逐渐崛起了以陶渊明等文人为代表的文学文艺流派,他们以个性和自我表达为重,寻求情感的真实表达,颇受当时的文化底层所追捧。

这种审美观念的转变也体现在人物画的创作上。

如文征明《山坡羊》中的老翁,丧失全身性的活力,但他百折不挠的精神鼓舞着人们对崇高的仰慕,成为人们敬仰的对象。

其次,明代社会的文化背景是造成明代人物画病态美的重要原因。

明代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与战争,这便进一步影响了画家们的表现手法。

人物画风格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无论是手扶病躯的文秀,还是在脸颊上刻画深深雕刻瘦弱地轮廓的周孝正,他们的形象都展现了一种内心激烈的颓废和压抑。

这种压抑迎合了当时社会环境下的焦虑和矛盾,使得明代人物画特有的病态美得以展现。

最后,时代的矛盾冲突也是造成明代人物画病态美的原因之一。

明代历经元朝的统治及外族侵略,欧洲文化的冲撞,家族纷争等,各种矛盾和冲突不断体现出来。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家们大胆表现出手扶病躯、虚弱、扭曲、变形的身体,其实是一种代表性的表达方式。

同时,这种病态美的表现也是明代人物画中具有重要价值的一部分,它不仅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文化风貌,也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男子之风,展示了历史与人文的广泛内涵。

总之,明代人物画特有的病态美,是一个多方面因素所导致的。

传统审美观念的转变,社会的文化背景以及时代的矛盾冲突都是直接折射出来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内心向往的文化精神,是对清代文化的强有力补充,展示了明代人物画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代表了中国文艺史中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形式。

浅析《明人十二肖像册》的艺术特色

浅析《明人十二肖像册》的艺术特色

文化纵横立的景物描写,为我们鲜明地勾勒出柳宗元的独立人格形象。

景物描写的细致化。

在山水景物的描写上,形象传神,精微细致,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但前代作家无法相比,后世作家也难以企及,这也是体现其山水游记创造性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

柳宗元善于以简洁的语言和明丽的语句来刻画自然山水。

落笔极为细致,笔触到的一山一水、一树一石形象勾勒出景物的整体印象。

尤其是《永州八记》中的景物描写,让读者叹为观止,如历来被人们称颂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描绘的游鱼画面:“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此处用语新奇,观察细致,描摹甚微,动静巧妙结合,对游鱼的描写极其逼真又富于神韵,犹如读者亲历小石谭,达到了生动自然的艺术效果。

在《袁家渴记》中作者对袁家渴所见之景的刻画也极其细致,将山水、草木、花卉、石头等全都摆在读者眼前,这些景物在柳宗元笔下被描摹得生动而细致,准确又传神。

山水游记的诗化。

柳宗元不仅是卓越的散文家,同时也是杰出的诗人,因此受诗歌创作艺术的影响,他的山水游记带有独特的诗性美。

他在创作时常常学习诗歌的手法,运用独特的意象开拓新奇、如诗如画的意境。

句式上也常常借鉴诗歌,在游记中长短句结合,使得语言简洁凝练,富有节奏感,有很强的音乐性。

其山水游记的诗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山水之景的选择上,柳宗元好写“弃地”之景。

自古以来,文人爱竹以表高洁心志,周敦颐独爱莲花,足以新颖,而柳宗元更为独特,他倾向于那些无人问津、不为人知的深幽的小景点,这些景点往往是被人们所遗忘的角落,是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被人弃置之地,如《钴鉧潭西小丘记》中的“唐氏弃地”、偶然邂逅的西山、無人问津的石渠,都影射了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幸命运。

第二,意境的开拓。

柳宗元山水游记诗化的另一大特点体现在意境的营造上,柳文写景往往融入他遭贬后抑郁忧愤的心态,所以好写清幽之景、冷寂之美,构成幽冷凄清的意境。

探析明代人物画的病态美

探析明代人物画的病态美

探析明代人物画的病态美明代人物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与其他流派不同的是,明代人物画除了追求形似、工细之外,还注重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特别强调人物的病态美。

本文将探讨明代人物画中的病态美。

明代人物画中的病态美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表现出瘦弱形态明代人物画中,经常描绘出病弱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的身材瘦弱,面容憔悴,整个形象略带消瘦之感,但却又富有病态美之感。

2. 眼神缭乱明代人物画中,病态美之表现还在于描绘出了病人眼神的缭乱。

比如,有些人物的眼神痴迷、迷离,给人一种恍惚、魂游天外之感。

3. 表现出不整洁明代人物画中的病态美还表现在了人物不整洁的形象上。

比如,有的病人的发丝散乱,服装破烂不堪,甚至须发蓬乱,这些细节表现出了病态美的一面。

4. 色彩淡雅明代人物画中,病态美之表现还在于色调的淡雅。

病人的面色多为苍白,服饰多为淡色系,以突出病人的虚弱和无力。

明代人物画的艺术价值在于揭示出了社会生活现实,尤其是揭示了中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人生境遇。

而病态美的出现,则更加强调了人物画中的传神性和情感性。

1. 体现出民生状况明代晚期,民生状况日益恶化,天灾人祸时有发生。

人物画家们以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更能感染观众的情感,引起人们对社会生活和人命的重视和关注。

2. 体现出人物特质明代人物画中的病态美对于塑造人物性格非常有益。

如病人的面容憔悴、眼神缭乱等等特点,极大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身心状态,从而更加真实地塑造出人物的性格特质。

总之,明代人物画中的病态美体现了艺术形式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个侧面,它让人们了解了这个时代的现实,更加深刻地把握到人文精神和情感深度。

探析明代人物画的病态美

探析明代人物画的病态美

探析明代人物画的病态美【摘要】明代人物画以其独特的病态美风格而著称。

在这种审美理念下,人物形象常常呈现出苍白瘦弱、病态消瘦的特征,表现出一种脆弱和孱弱之美。

这种病态美的表现形式包括面容憔悴、眼神迷离、肌肤苍白等特点。

这种审美特点来源于明代社会对病态美的审视和价值取向,反映了当时对疾病和弱者的同情和怜悯。

病态美影响明代人物画的创作风格和审美取向,使作品更具个性和震撼力。

病态美在明代人物画中具有独特的魅力,为作品赋予了深刻的情感和内涵。

对于这种审美态度,人们可以持中立的立场,欣赏其独特之处,也可以从个人喜好出发,对其表示赞赏或批评。

病态美在明代人物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艺术作品和审美观念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明代人物画、病态美、审美、特点、表现、意义、价值、影响因素、影响、魅力、形式、态度1. 引言1.1 病态美的概念病态美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审美概念,常常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

它指的是一种对于非常规、异常、或者反常现象的审美认知和欣赏,通常与一种特殊的美学标准和审美趣味有关。

病态美并不仅仅是对于疾病、极端情感或者异常状态的赞美,更多地反映了一种对于人性、生命和现实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在明代人物画中,病态美的表现常常体现在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表达上。

明代画家通过夸大、变形或者夸张人物的面部表情、动作和身体比例,刻画出一种独特而深刻的审美效果。

这种审美表现不仅仅是对美的追求,更多地是一种对于人性、情感和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与体现。

通过对明代人物画中病态美的细致分析和审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种独特的审美特质。

病态美在明代人物画中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审美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

它给予观者一种非凡的审美感受和思考启示,引领人们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思辨性的艺术境界。

1.2 明代人物画的特点明代人物画具有独特的特点,其在描绘人物形象时注重表现个性和情感,追求情感的真实和深刻。

明代人物画在构图上讲究平衡和谐,注重人物形象的神似和肖像性,同时也强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和表达。

探析明代人物画的病态美

探析明代人物画的病态美

2019·01一、明代人物画中典型的病态形象明代在人物画方面的发展,虽然比不上唐宋时的兴盛,但是仍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人物画名家,他们直接奠定了其后清代人物画的发展基础,甚至对现代的画家也造成了影响。

总的来说,明代前期的人物画主要还是承袭了前代的传统,基本没有发展。

到了明中期才有唐寅、仇英等绘画大家的出现,这时的人物画才稍有起色,仕女画中的女子不再是唐代那样的丰腴圆润,而是体型偏瘦弱。

直到明晚期涌现出了丁云鹏、陈洪绶、崔子忠和曾鲸等一批人物画家,明代的人物画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所发展。

仕女画中女性的身材比例变得不协调,审美品味出现了极大的反差。

多数仕女画中都存在着典型的病态形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面容形象的病态表现明代的仕女画形象和它的世俗风尚的标准是一致的,都体现了明代社会对女性美的要求。

当时广为流行的女性美的标准是:“鼻如胆,瓜子脸,樱桃小口蚂蚱眼;慢步走,勿乍手,要笑千万莫张口。

”由此可见,只有具备“瓜子脸”和“蚂蚱眼”形象的女性才是那时社会公认的美女典范。

而明代仕女画正是以此为标准,加强了女性柔弱的这一特征,为了配合其形象,在人物的服饰、发型、头饰、神态、动态等细节方面也充分呼应这一主题,做到了最大力度地表现人物的纤弱。

比如唐寅所作的《吹箫仕女图》,此图描绘的是一位面部微露忧愁,吹箫的女子。

一眼看去,那位女子的眉头至眉尾向下弯曲,眼角也相应的往下,眼神里流露出黯然之态,嘴角微微含着,在吹箫时显得没有力气,透露出一位低眉展哀愁的女子借吹箫来寄托情丝。

画中女子的额头和鼻子的部位是白色的,这是当时画家沿袭南唐五代及南宋院体的画风和手法,在描绘侍女面部形象时在其额头、鼻子和下巴的部位施以白粉,使女子的形象看起来更加娇嫩、孱弱。

唐寅所画仕女的眉型都是“倒挂的八字眉以及如烟如雾的远山眉”,来突出表现女子们的哀怨与落寞,还有苦闷不得抒发的抑郁。

清代徐士俊在《十眉谣》中对远山眉是这样描绘的,“春山虽小,能起云头;双眉如许,能载闲愁。

探析张萱仕女人物绘画的造型特点

探析张萱仕女人物绘画的造型特点

探析张萱仕女人物绘画的造型特点
张萱是明代晚期著名的花鸟画家,他的仕女人物绘画具备了独特的造型特点。

本文将
从线条、形态、色彩等方面进行探析。

一、线条
张萱的仕女人物绘画线条流畅,轻盈细腻,刚柔并济。

线条的变化有时是弯曲的,有
时是平直的,表现出了人物的姿态和表情。

张萱在画面中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线条来表现
人物的衣纹和发饰,增强了绘画的写实性和立体感。

二、形态
张萱的仕女人物形态优美,姿态自然,容貌清秀。

他的女子形态显得柔美轻盈,身材
通常比较苗条,发饰多是束发或梳发,极少像其他画家那样披散在肩上。

此外,张萱在人
物的服饰细节上也花费了很多心思,如纱裙的褶皱、袖口的流苏等,这些都表现出张萱在
形态上的精益求精。

三、色彩
张萱在仕女人物绘画的色彩运用方面非常出色,他常常使用浅色调,为人物增添柔和、温婉的气息。

他的色彩运用非常精细,常用色渐变、色块和色调的变化来描绘人物的服饰
和背景,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综上所述,张萱的仕女人物绘画具有线条流畅、形态优美、色彩精细等特点,不仅展
现了他的创作才华,还体现了他对女性美的独特理解。

探析张萱仕女人物绘画的造型特点

探析张萱仕女人物绘画的造型特点

探析张萱仕女人物绘画的造型特点张萱是明代著名的女画家,擅长描绘女性人物,其作品中的仕女人物形象被人们称为“萱仕女”。

张萱的仕女人物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造型特点也十分独特。

本文将从造型特点的角度去探析张萱仕女人物绘画的特点。

张萱的仕女人物造型以柔美娇俏为主要特点。

在张萱的作品中,仕女人物往往身材修长,面容姣好,眉目如画,给人一种柔美娇俏的感觉。

她的仕女人物多是穿着华丽的衣裳,头戴饰有珠宝的头饰,点缀着花朵或其他装饰物。

这种柔美娇俏的造型特点,既是对女性之美的赞颂,也展现了当时社会上流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审美观念。

张萱的仕女人物造型以端庄典雅为主要特点。

在张萱的作品中,虽然仕女人物表情娇柔,但整体形象却显得端庄典雅,文雅大气。

她通过对仕女的服饰、动作等细节的描绘,使得仕女人物的形象更显典雅高贵。

这种造型特点,反映了明代社会上流女性的高贵品质和优雅气质,也表现了张萱对女性的赞美和崇尚。

张萱的仕女人物造型以姿态飘逸为主要特点。

在张萱的作品中,仕女人物往往以优美的姿态出现,轻盈飘逸,动作多是优美的舞蹈姿态或端庄的行走动作。

她通过对仕女的姿态的捕捉和再现,使得仕女人物形象更具有生动感和艺术感。

这种姿态飘逸的造型特点,展现了张萱对女性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也为明代仕女画增添了一种优美的气质和韵味。

张萱的仕女人物造型以细腻丰富的细节表现为主要特点。

在张萱的作品中,仕女人物的服饰、饰品、表情、动作等细节处理都十分丰富细致,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戏剧性。

她通过对仕女人物形象细节的处理,展现了对女性生活的观察和理解,也为她的作品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

张萱的仕女人物绘画的造型特点主要体现在柔美娇俏、端庄典雅、姿态飘逸、细腻丰富的细节表现等方面。

这些造型特点不仅展现了张萱对女性的尊崇和赞美,也为明代仕女画的发展贡献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张萱的仕女人物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艺术珍品,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眉目传神 韵逸清远—析俞明《仕女册》兼议传统仕女画

眉目传神 韵逸清远—析俞明《仕女册》兼议传统仕女画

2020/04 No.218俞明 仕女册之抚梅仕女
30.3cm×39.7cm
1930 中国美术馆藏
俞明 仕女册之观梅仕女
30.3cm×39.7cm
1930 中国美术馆藏
中,彰显着民国画人的审美选择,将近代人眼中的传统女性形象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仕女册》就是俞明在这种探索中的产物。

开的作品中,有八开表现的是官宦小姐的形象,她们或观梅,或赏桂,或凭靠假山之后,或安居窗栏之下,显示出古代名媛
俞明 仕女册之倚门仕女
30.3cm×39.7cm
1930 中国美术馆藏
俞明 仕女册之芭蕉仕女
30.3cm×39.7cm
1930 中国美术馆藏
. All Rights Reserved.
的表现手法。

这是因为,就人物画,特别是仕女画而言,俞明所追求的是另一重审美境故事情节或深刻的背景思想,只是着重于展现女性的形象美。

这种美不仅在于外表,更
俞明 仕女册之竹窗仕女30.3cm×39.7cm
1930 中国美术馆藏
俞明 仕女册之假山仕女30.3cm×39.7cm
1930 中国美术馆藏
俞明 仕女册之采菱仕女30.3cm×39.7cm
1930 中国美术馆藏俞明 仕女册之捕鱼仕女
30.3cm×39.7cm
1930 中国美术馆藏
扫码阅读栏目更多内容。

明清绘画特点

明清绘画特点

明清绘画特点1. 背景介绍明清时期是中国绘画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段时期的绘画特点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

明代绘画在宫廷和民间都有较大发展,而清代则在明代的基础上有所继承和发展。

2. 明代绘画特点2.1 理性与写实主义明代绘画注重写实,追求形象的准确和细腻。

明代绘画家注重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描绘,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

明代的绘画作品大多具有明确的结构和明亮的色彩,给人以明快、清晰的感觉。

2.2 线条与构图明代绘画注重线条的运用和构图的布局。

绘画家们善于运用线条来描绘物体的轮廓和纹理,使作品具有丰富的层次感。

同时,明代绘画家们注重构图的平衡和谐,追求整体的美感和稳定感。

2.3 人物画的发展明代是中国人物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物画成为绘画的主要题材之一。

明代的人物画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情的表现,力求真实地再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明代的人物画作品具有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2.4 山水画的繁荣明代山水画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繁荣。

明代山水画家注重对山水景物的描绘和气氛的表现,力求通过绘画作品传达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和情感。

明代的山水画作品多以自然山水为背景,注重表现山水的壮丽和宏伟。

3. 清代绘画特点3.1 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清代绘画在继承明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创新。

清代绘画家既注重传统绘画技法和题材的继承,又吸收了西方绘画的某些技巧和观念,使绘画作品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3.2 颜色的运用清代绘画在色彩运用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清代绘画家注重色彩的丰富和变化,通过色彩的运用来表现画面的气氛和情感。

清代的绘画作品色彩鲜艳、明快,给人以愉悦和舒适的感受。

3.3 人物画的发展清代的人物画在明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清代的人物画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情的表现,力求真实地再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清代的人物画作品更加注重细节和笔墨的运用,给人以精细和细腻的感觉。

明朝的版画艺术与文化特点

明朝的版画艺术与文化特点

明朝的版画艺术与文化特点明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朝代之一。

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明朝吸收了五胡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和宋辽金元等朝代的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

其中,版画艺术是明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明朝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一、明朝的版画艺术特点1.继承宋元风格,形成独特风格。

明朝版画艺术的前身是宋代的民间画,在元代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明代继承了元代的版画艺术传统,吸收了宋代的画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明代版画艺术风格。

在效法宋元的基础上,明代版画艺术在风格和技法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2.风格多样,题材丰富。

明代版画艺术具有形式多样、题材丰富的特点,从人物肖像、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文人雅集到家居器物、花鸟珍禽等方面都有涉及,并在样式上各成一派。

如花鸟画、人物画、山水画、科举画、瓶花画、济公画等。

这些不同的板块都有各自的特点,让人爱不释手。

3.注重实物的写实和真实性。

明前期的版画都以写实为主,追求表现实物的真实性,人物和物品的形象清晰,细节繁复,不断在细节处理上进行创新。

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达到了独特的高度。

二、明朝版画艺术的代表作品1.《十扇窗》《十扇窗》是明代江南著名版画家陈洪谷的代表作品,该画作的主题为十个窗户下的人物故事图。

画面冗杂而不乱,人物形象各异,又能相互协调配合,感觉喜庆、生动、活泼,是当时民间的一幅流行图案。

2.《游春图》《游春图》是晚明版画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之一,该画作描绘了一个花园里的人物故事,内容丰富、构图别致、画面色彩鲜艳,被誉为继承了宋金元版画的传统,又为明代版画艺术开辟了新的天地。

3.《谢窗寒》《谢窗寒》是明代版画家吴镇的代表作品之一,主要表现了一个双鹤棲息在露出寒气的窗格上,以及窗台上的谢灰和渺然的山林,艺术表现上具有典雅的意境和写实的风格,被誉为明代版画艺术的经典之一。

三、明朝版画艺术的文化价值明朝版画艺术作品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不仅体现了明代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多元,更折射出宋元及前朝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探析唐寅《王蜀宫妓图》的美学思想

探析唐寅《王蜀宫妓图》的美学思想

探析唐寅《王蜀宫妓图》的美学思想摘要:明代的著名画家唐寅在多种艺术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尤其在人物画方面,比如题材、意蕴、形式等在唐寅的笔下都有较大的突破和革新。

他的人物画独辟蹊径,更多的是关注下层女性命运,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并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他所绘的仕女追求生命,灵动洒脱。

在这些身世悲惨,惹人怜悯的歌妓身上他不仅看到了她们可悲的命运,同时还透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简单的图写物象、吟弄花鸟。

《王蜀宫妓图》是唐寅众多仕女画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幅,无论在画作题材,还是在创作形式方面均体现出较强特色。

关键词:唐寅;《王蜀宫妓图》;仕女画;美学思想一、唐寅生平及影响概述唐寅,( 1470-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是我国明代著名画家,无论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都堪称上品。

他是吴派画家的代表人物,也是“明四家”之一,他的作品《王蜀宫妓图》对于研究其美学思想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该画以五代时期前蜀后主王衍的后宫生活为主要内容,画中四个宫女整理妆容等待君王召唤。

唐寅之所以创作此画,除了表现后宫状态之外,深层意涵在于暗讽王侯君主荒淫的生活。

二、唐寅《王蜀宫妓图》的美学思想探析(一)唐寅人生经历对其人物画美学思想的影响残酷的封建制度埋葬了一位政客,这一切坎坷的遭遇却成就了一位优秀的画家。

唐寅幼年聪明颖悟,早年积极好学并且在弘治十一年间(1498 年)乡试得中解元,在此之前他的求官之路还算走得顺利。

但是到了弘治十二年,唐寅受到了礼部会试舞弊案的牵连,不仅削去功名还被捕入狱。

这段痛苦的经历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出狱后,他选择用纵情声色,放荡风流的生活态度去排解仕途失意,整日混迹在风月场中,并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

这样的一段人生经历,也是唐寅人物画创作的丰富的题材来源。

他借画中人际遇,写身世之感,借下层女性的不幸命运,表现繁华易逝,人生空幻之感。

(二)从题材选材上分析其美学思想《王蜀宫妓图》以妓女等小人物入画,表现了画家对传统价值体系的疏离。

明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明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明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流派,山水画一直受到大众和专家的关注。

明代是中国山水画迎来了一个新时代,很多艺术家在此时期涌现。

明代山水画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下面将会为您详细地介绍它们。

一、形式特点明代山水画在形式上与唐宋时期有很大不同。

唐宋山水在表现技法和艺术手法上更加传统和繁琐,而明代山水则更加具有自由和意境的特点。

山水画的线条形式逐渐变得自由,绘画形式也不再固定,更加注重表现画家自己的特点。

同时,明代山水画的构图也更加具有立体感,大胆运用透视法与比例法,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二、笔墨特点明代山水画在笔墨技法方面也有着独特之处。

明代艺术家突破了纸本的限制,不再使用传统的宣纸,他们大胆采用新的画材,比如绢、锦、丝等,这些材料具有更高的韧性和弹性,使得创作更加自由。

同时,在创作中,明代山水画家更加注重笔墨的运用,梦游派山水画家更加注重几何张力的线条,而文人画家则更注重墨韵的丰富性和气韵的灵动性。

三、艺术思想特点明代山水画的艺术思想特点与唐宋时期存在明显的区别。

唐宋时期的山水画艺术主旨在于描绘自然风景,重视描摹物象,而明代山水画注重表现画家对自然景观的主观理解和对情感的表达,注重画家自我身份的认同与表达。

这也正是明代山水画更加受到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喜爱的原因,因为这种画风更合乎他们那时候的审美标准。

四、人物特点明代山水画中的人物表现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以前的山水画中,人物往往是附带存在的,而在明代山水画中,人物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主要的创作题材,也是画家表达思想、意境的媒介,是画面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总之,明代山水画在形式、笔墨、艺术思想和人物表现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这些特点不仅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深层次特征,也是中国最深层文化传统的印记。

人们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山水画作品,不仅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更能够领略那时代艺术家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明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与作品探析

明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与作品探析

明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与作品探析【摘要】明代绘画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风格和意义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绘画风格的多样化、影响明代绘画艺术发展的因素、明代绘画作品的题材和形式、明代绘画大师及其代表作品、以及明代绘画对后世艺术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对明代绘画艺术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探索其中的独特贡献,以及对后世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明代绘画艺术的独特之处以及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将在结论部分进行总结和讨论,进一步凸显明代绘画的艺术价值。

通过这篇文章的探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明代绘画艺术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关键词】明代绘画艺术、发展、作品、探析、风格、多样化、影响因素、题材、形式、大师、代表作品、影响后世、独特贡献、传承、创新、艺术价值。

1. 引言1.1 明代绘画艺术的重要性在明代绘画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绘画艺术的成熟与繁荣。

明代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也对后世绘画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明代绘画艺术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明代绘画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上承先启后,继承了唐宋元绘画的精华,又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明代画家在追求传统绘画技法的也注重创新和个性表达,使得明代绘画在技法和内容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

明代绘画艺术对于中国绘画传统的延续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代画家积极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成果,融合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断探索和创新,使得中国绘画在明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后世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代绘画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既是中国绘画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篇章。

通过研究和欣赏明代绘画艺术,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感受到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1.2 明代绘画艺术的特点一、形式技巧独特精湛。

明代绘画注重写实表现,追求细腻入微的表现方式。

明清仕女画“柔弱风”探微

明清仕女画“柔弱风”探微

明清仕女画“柔弱风”探微摘要:“仕女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中人物画科的重要代表,不仅表现了中国古代女子的美,更形象地记录了中国古代审美倾向的变化历程。

与唐代丰满端庄的仕女形象相比,明清的仕女形象强调一种“柔弱”之美,极力刻画女子的弱柳扶风之态。

关键词:明清仕女画柔弱风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仕女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人物画科的重要代表,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不仅风格独特地表现了中国古代女子的美,而且生动记录了中国古代妇女生活的面貌以及朝代的变更、社会的发展。

中国最早的仕女画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帛画《夔凤人物图》,在这个中国最早的线描仕女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女子的婀娜体态;唐、五代是仕女画的鼎盛期,这时期很多画家都善画仕女画,尤其以张萱、周的雍容华贵的宫廷贵妇出名。

朱景玄所著《唐朝名画录》中提到周、陈闳、张萱、程修己、高云等人都善画仕女,周“画士女,为古今冠绝”,张萱“画士女乃周之伦”;宋元文人画大兴,题材多梅、兰、竹、菊之类,仕女画暂被冷落,逐渐式微;到了明清,文人又开始复兴仕女画,并创造了新的样式,明代吴门画派的唐寅和仇英都是仕女画高手。

仕女画风格样式的演变是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当时审美倾向发展演变的表现。

张萱、周所创造的“浓丽丰肥”的仕女形象是唐代这个封建社会发展到最高峰的表现,唐代宫廷普遍追求一种富态、安宁的审美倾向,而明清细弱、阴柔的仕女形象是明清封建社会走下坡路的表现,它体现出社会尤其是文人的一种哀婉、感伤情绪。

一明清仕女画的“柔弱风”仕女画经过了唐代的登峰造极、宋元的衰靡发展到明清时期,画家重新发现了仕女画的魅力,不仅越来越多的名人画士投入到仕女画的创作中,而且仕女画不论在风格样式还是题材上,都比前代有了不小的拓展,仕女形象由前代宫廷贵妇为主扩展到庶女村姑、歌舞宫妓,描绘妇女的日常梳洗、顾影自怜等形象,描绘的生活面扩大。

明清时期从事仕女画创作的多为文人画家,他们大多来自社会底层,熟知普通人的生活百态,世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明代中期文徵明十八幅绘画作品赏析(上)

明代中期文徵明十八幅绘画作品赏析(上)

明代中期文徵明十八幅绘画作品赏析(上)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

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

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

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鉴藏家。

文徽明像文徵明曾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生平九次参加乡试均不中。

嘉靖二年(1523年),以岁贡生参加吏部考试,被授予翰林院待诏之职。

嘉靖五年(1526年),文徵明辞官归乡,专事创作。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二十,文徵明去世,享年九十。

其弟子私谥贞献。

文徵明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其与沈周共创“吴派”。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

在文学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文徵明毕生嗜好交游,外师造化,汲取养料,创作量较丰,所作散藏于海内外一些公私典藏机构或藏家手中,文征明传世画作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石湖草堂》、《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雨余春树图》、《影翠轩图》、《绿荫清话图》、《绿荫草堂图》、《松壑飞泉图》、《石湖诗图》、《失竹》、《江南春图》、《古木寒泉图》、《塞村锺馗图》、《松声一榻图》、《好雨听泉图》、《兰竹》、《梨花白燕图》、《水亭诗思图》、《东园图》等。

明代中期文徽明《人日诗画图》赏析《人日诗画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本幅画作名曰《人日诗画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画作作于弘治十八年(1505)乙丑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文徵明与友人朱性甫、吴次明、钱孔周,门生陈道复及其弟陈津,雅集自家停云馆。

此作即以此次文人雅集为主题,绘竹树映带、溪水新涨之处,有茅屋数椽,图书满架,二三好友正围案清话,左侧一人正撑伞冒雨跨桥而来。

笔致简括秀润,点苔浓淡相宜,气息温雅,境地清幽。

画幅自钤:"停云生"白文印。

简述明朝绘画特色

简述明朝绘画特色

简述明朝绘画特色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其绘画艺术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明朝绘画中,表现了明朝时期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特点。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明朝绘画的特色。

一、工笔画风格明朝绘画的最大特色之一是工笔画风格。

这种画风追求细腻、精细、写实的效果,注重线条的勾勒和颜色的渲染。

明代画家徐渭、唐寅等人,都是工笔画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画作中,细节处理非常到位,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二、山水画成为主流明朝时期,山水画成为绘画的主流。

这种画作表现了山水之美,具有深远的意义。

明代画家沈周、文征明等人,都是山水画的代表人物。

他们通过画山水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展示了中国文化中“山水田园”的审美情趣。

三、花鸟画成为时尚除了山水画之外,花鸟画也成为了明朝时期的一种时尚。

这种画作表现了自然界中的花鸟之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明代画家姜白石、文征明等人,都是花鸟画的代表人物。

他们通过画花鸟来表现自然界的美丽,展示了中国文化中“自然之美”的审美情趣。

四、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在明朝绘画中,对人物形象的描绘非常突出。

明代画家徐渭、唐寅等人,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气质等方面。

这种画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展示了中国文化中“人文之美”的审美情趣。

五、色彩鲜艳、画面明快明朝绘画的色彩非常鲜艳,画面明快。

这种画作体现了明朝时期文化繁荣的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明代画家仇英、唐寅等人,通过色彩的运用来表现画面的意境和情感,展示了中国文化中“色彩之美”的审美情趣。

明朝绘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其特色在于工笔画风格、山水画成为主流、花鸟画成为时尚、对人物形象的描绘、色彩鲜艳、画面明快等方面的表现。

这些特点反映了明朝时期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特点,值得我们在今天的艺术创作中借鉴和发扬。

明代人物画赏析

明代人物画赏析

[转载]明代人物画赏析明代人物画赏析《陶渊明像》明王仲玉纸本设色纵106.8厘米横32.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仲玉(14世纪前后),洪武中以能画召至京师。

此幅《陶渊明像》是画家用白描手法绘制的一幅肖像画。

笔简意远,笔墨潇洒淡逸,颇有元人风格。

画中的陶渊明瘦骨清像,仙风道骨,很有隐者之风。

画家笔力劲健,刻画人物入木三分,陶渊明那种愿意隐遁山林的性格和内在思想,都在画面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陶渊明像》明王仲玉纸本设色纵106.8厘米横32.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杏园雅集图》明谢环绢本设色纵37厘米横401厘米镇江市博物馆藏谢环,生卒年不详,字廷循,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后以字行,知学问,喜赋诗。

宣德年间征入画院,大被赏遇,授锦衣卫千户,后又升指挥。

擅画山水,师张菽起,并宗荆浩、关仝、米芾,洪武时已有盛名。

此图绘大学士杨荣、杨士奇、杨溥及阁员五人雅集杨荣家的杏园中,宫廷画家谢环亦被邀参加并作此图,共画了二十四人之多,画家本人亦入画中,是当时仕宦生活的真实写照。

《琴高乘鲤图》明李在绢本设色纵146.3厘米横95.8厘米李在(?—1431),字以政,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宣德年间著名的宫廷画家,与戴进、谢环、石锐、周文靖同为待昭,入直仁智殿。

李在擅长画人物,工山水。

日本画僧雪舟曾与他切磋画艺。

此图描绘了神话:周代赵国人琴高,擅长鼓琴,浪游北方各地,曾经投入涿水取龙子,和学生们约定十日回来;到了约定日期果然见他乘着一条大鲤鱼出现在水面,一个月以后,琴高又往水里去了。

图中所描绘的正是琴高乘鲤鱼回去,学生们送行的情景。

场景壮阔气势磅礴,师徒依依惜别,姿态各异,神情激扬,呼啸的长风,腾涌的烟涛,也好似都在为这位壮士送行。

《归去来兮图,问征夫以前路》明马轼纸本水墨纵28厘米横60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马轼,字敬瞻,嘉定人,宣德年间与戴进、谢环同擅画名于京师,工诗文善画,山水取法南宋院画,宗法郭熙。

此卷为马轼、李在、夏芷三家之作,共为九幅,装成一卷。

明清仕女画有什么特点?

明清仕女画有什么特点?

明清仕女画有什么特点?明代的仕女画和山水画、花鸟画并重,这一时期仕女画的发展达到成熟阶段。

仕女画的人物不再像唐代只局限于上层贵族女性,五代以来仕女画中的女性阶层不断拓展,到了明清时期,上至天上神仙、宫廷嫔妃、高门闺秀,下至平民女性、丫鬟侍女,甚至一些有名的妓女也出现在了仕女画中。

除了真实人物以外,随着明清戏曲小说的发展,一些书中的女性人物也进入了仕女画的题材中。

明代著名画家仇英曾经绘制了一幅《千秋绝艳图》,将秦汉到明代的,传说中的以及历史上的名女子都纳入了这幅6米长的画作中。

比如,民间的名妓苏小小、绿珠、薛涛,宫廷中的赵姬、杨玉环、班婕妤、王昭君、文成公主等等女性都被绘制在画卷上,不过形象比较类似,除了装束不同外,面部神态与表情、脸型都比较接近。

仇英的《汉宫春晓》中,多处场景体现出的女性或动或静的形象则更为生动,也能看出明显的身份不同。

文徵明的《湘君湘夫人图》也是明代仕女图的代表作之一。

距一些学者研究,明清两代,由于社会稳定,经济的发展,审美情趣也有所变化,较之前代比较具体的绘画风格则更为写意。

仕女画多以亭台楼阁等为背景,出现的女性身姿袅娜而修长,面容清丽,突出女性柔美娴静的气质。

清代的仕女画风格则又有不同。

清代的仕女画家以:“改琦、费丹旭、焦秉贞、冷枚等人”最为有名。

一些研究者认为,随着明清对女性束缚的加剧,女性的形象被弱化,其本身的个性和人格被忽略,就连女性画家的仕女画也体现不出自身的性格。

也有观点是清朝的皇权集中本身也压制着士大夫的精神,他们在低头的同时,常以仕女画中的女性自况,所以画中的美人常常是忧郁的。

士大夫的精神弱化,附属于他们的女性就只能更柔弱。

就连头发的样式也受这样的审美影响,不再有此前高高的飞仙髻,而是堕马髻、蝉髻为主。

正如当时对美人的标准:“鼻如胆,瓜子脸,樱桃小口蚂蚱眼;慢步走,勿乍手,要笑千万莫张口。

”总而来说,清代的仕女画以:“ ‘倚风娇无力’的病态美” 而著称。

通俗点说,就是立着的时候弱柳扶风,坐着甚至不坐着都要找点东西倚靠的身姿,这种姿势现在看起来可能有些别扭,但在当时是受人欣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明代人物画的病态美
作者:樊宇
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9年第01期
摘要:明代人物画在人物画历史发展过程中还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而以明代仕女画为代表的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中以孱弱、阴郁为主要特征的病态女性形象一直以来都受很多人关注。

文章通过欣赏明代仕女画中典型的病态形象来感受明代人物画的病态美,并通过探究病态形象存在的原因来试图获得其审美价值。

关键词:明代仕女画;病态美;审美价值
一、明代人物画中典型的病态形象
明代在人物画方面的发展,虽然比不上唐宋时的兴盛,但是仍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人物画名家,他们直接奠定了其后清代人物画的发展基础,甚至对现代的画家也造成了影响。

总的来说,明代前期的人物画主要还是承袭了前代的传统,基本没有发展。

到了明中期才有唐寅、仇英等绘画大家的出现,这时的人物画才稍有起色,仕女画中的女子不再是唐代那样的丰腴圆润,而是体型偏瘦弱。

直到明晚期涌现出了丁云鹏、陈洪绶、崔子忠和曾鲸等一批人物画家,明代的人物画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所发展。

仕女画中女性的身材比例变得不协调,审美品味出现了极大的反差。

多数仕女画中都存在着典型的病态形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面容形象的病态表现
明代的仕女画形象和它的世俗风尚的标准是一致的,都体现了明代社会对女性美的要求。

当时广为流行的女性美的标准是:“鼻如胆,瓜子脸,樱桃小口蚂蚱眼;慢步走,勿乍手,要笑千万莫张口。

”由此可见,只有具备“瓜子脸”和“蚂蚱眼”形象的女性才是那时社会公认的美女典范。

而明代仕女画正是以此为标准,加强了女性柔弱的这一特征,为了配合其形象,在人物的服饰、发型、头饰、神态、动态等细节方面也充分呼应这一主题,做到了最大力度地表现人物的纤弱。

比如唐寅所作的《吹箫仕女图》,此图描绘的是一位面部微露忧愁,吹箫的女子。

一眼看去,那位女子的眉头至眉尾向下弯曲,眼角也相应的往下,眼神里流露出黯然之态,嘴角微微含着,在吹箫时显得没有力气,透露出一位低眉展哀愁的女子借吹箫来寄托情丝。

画中女子的额头和鼻子的部位是白色的,这是当时画家沿袭南唐五代及南宋院体的画风和手法,在描绘侍女面部形象时在其额头、鼻子和下巴的部位施以白粉,使女子的形象看起来更加娇嫩、孱弱。

唐寅所画仕女的眉型都是“倒挂的八字眉以及如烟如雾的远山眉”,来突出表现女子们的哀怨与落寞,还有苦闷不得抒发的抑郁。

清代徐士俊在《十眉谣》中对远山眉是这样描绘的,“春山虽小,能起云头;双眉如许,能载闲愁。

山若欲雨,眉亦应语。

”可见,远山眉就是用来传情达意的。

八字眉又叫愁眉,这种眉型一看上去就让人觉得满脸愁丝,纵观明代的仕女画,绝大多数都选择了可以代表愁眉紧锁而又楚楚可怜的八字眉和远山眉。

(二)体态和动作的病态表现
历史发展到明代时,由朱元璋刚刚接手的明朝廷实施的是以程朱理学为指导的政权统治,当时的整个社会都被封建礼教牢牢禁锢了,这其中对女性的束缚尤其严重。

那时女性的身体本就不健壮,呈现出的本就是病态。

例如唐寅的《秋风纨扇图》,画中的女子形象依然以瘦弱为典型特征,女子置身于斜坡上迎风而立,手里拿着一把扇子,看扇子和衣带飘浮的方向,可以感受到女子柔弱的身躯在风中吃力地站定,她头上的发髻也显得摇摇欲坠。

再看她的脸同样是低眉望着前方,嘴角微闭,一种悲凉孤寂的心境流露出来。

女子的周围是石头与矮小的植株,斜坡也只是用了淡淡的笔墨,而且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背景的大部分留白,给观者一种凄凉之感,让人对画中女子不禁产生怜悯与同情之心。

(三)人物场景的闭塞与压抑
从时间的横轴上来观察明代历来的画家,拿他们画的所有作品与前代相比较,以唐朝为界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唐代以前的仕女形象都是以秀骨清像为标准的,这种“清像”绝不同于明代唐寅仕女画的那种“削肩仕女”的瘦弱;
第二,唐代仕女先是雍容华贵,接着以丰腴为美,最后华丽美艳的审美变化远比明代仕女的弱不禁风、弱柳扶风显得健康,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方面,观者都不会觉得唐朝的女子会面露忧愁,心中怀有苦闷不得抒发;
第三,到了明代,仕女画描绘的场景不再有像唐代《捣练图》中女性参与劳作的场面,也没有《虢国夫人游春图》里女性骑马外出游玩的情景。

更是从唐代活泼、矫健、不受拘束的女性形象反转到明代纤纤素手只能拿得起宫扇和长笛,身体瘦弱只能倚靠在树干上或者湖石旁的病态仕女形象上。

总而言之,明代人物画的场景的确是透露着一股闭塞与压抑,这种感觉在观看明代具体的绘画作品时就能体会到。

明代很多人物画家都喜欢把人物放在一个相对较为拥挤的场景中,譬如陈洪绶,他在安排布局人物时喜欢将人物放置在座凳和岸几之间,使人物夹身在其中,周围再安排几人围绕在其身边,显得较为满而挤,像《听琴图》《居士赏梅》。

这样拥挤的画面与参加劳动场面的热烈以及骑马游春场面的欢乐相比,难免会让人觉得闭塞。

还有陈洪绶所作的描绘神仙题材的画中,在处理人物与环境时惯用高大的树木作为背景,体形略微显小的人物置身其中,仿佛被发暗的大环境给淹没了,难免让人觉得压抑。

而从这种闭塞和压抑,总是能够衬托出人物的悲苦心境。

二、“病态”形象产生
的原因
(一)时代审美观的影响
女性在中国画中的形象自古以来都是变化的,在不同时代的绘画中对女性的审美也是根据时代审美观的不同呈现不一样的标准。

明代在封建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对女性的审美态度与以往每一个朝代都不同。

“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样的贞洁观念严重束缚了女性的行为,甚至禁锢了她们的思想,也正是在这种封建礼教的重压下,才使女性的身体本来就不健康,很多都呈现一种病态的形象,就像唐寅笔下低眉、眼神暗淡、小鼻子、小眼、削肩、瘦弱的纤弱女子一般。

在明代,这种病态的,甚至可以说有点“畸形”的女性柔弱形象其实更多是受到了那些封建士大夫的影响。

文人士大夫之所以对女性形象的审美出现一种病态化的追求,是因为当时一些像“男尊女卑”“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等儒家的阳刚阴柔思想的盛行。

儒家对女性的这种人格设定在绘画中体现得尤其明显,所以唐寅才开创了以柔弱为典型特征的“削肩仕女”,到了清代,改琦、费丹旭等人在表达仕女病态的这一追求上达到极致。

(二)社会政治及思潮的变动
明中期以后,心学的发展挑战了封建传统道德的地位,酝酿出一股人本主义思潮,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绘画创作又受到了影响。

出现了以追求个性为发展方向的绘画艺术风格,此时的仕女画风格便是明证。

当然,这一时期的人物画创作也因为融入了较多的主观色彩而有别于前代的人物画。

到了明晚期,政治上的腐朽造成了社会矛盾,有识之士提出了反对封建礼教,要求解放人性,使得画家们争相对女性这一弱势群体表示关注,创造了具有鲜明人文情感的晚明仕女画。

(三)画家个人的遭遇及性情
如果说一个朝代的经济发达,政治开明造就了其相对稳重端庄的仕女人物形象,像唐朝,那么明代社会那种多愁善感、柔弱无力的仕女形象就是明代经济凋敝、政治衰败的真实写照。

明中期的画家们运用笔墨抒写自己的情感,追求个性的自由。

唐寅出生于“士农工商”中最底层的商人家庭。

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不中,在30岁那年还因考场作弊案牵连入狱获罪,前半生颠沛流离,《秋风纨扇图》中描写了美人迟暮时的感伤,借此来讽刺世态炎凉,就像他在画中所题的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

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

项元汴在评价此图时也曾题跋:“唐子畏先生,风流才子,而遭谗被摈,抑郁不得志,虽复佯狂玩世以自宽,而受不知已者揶揄亦已多矣。

此图此诗,盖自伤自解也”。

可以看出,唐寅笔下仕女的病态艺术特征是完全融入了他对个人的遭遇感叹并把自己遭遇命运的戏弄产生的抑郁之情通通借由这些仕女的悲伤一起抒发出来。

三、病态美的审美价值
(一)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与批判
明代仕女画中所谓的病态女性形象实则是整个明代社会病态扭曲的世风的真实反映。

当时的世风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女性,封建礼教要求她们只能以柔弱示人,在气质上表现得更虚弱,给男子绝对高大威猛的形象予以支持。

此外由于经济的发展,女性也要参与社会生产和文娱活动,这时女性开始在家庭与生存之间挣扎,女性内心的忧郁与苦闷正与仕女画中的女子形象重合。

因此,明代大批仕女画中的以瘦弱为主要特点的仕女造型都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对当时生活在市井中最普通女性的真实描述,同时不乏有画家的艺术创作,使女性更具艺术魅力。

(二)画家复杂心境的折射
原本人物画的主要功能是“成教化,助人伦”,但在明代的人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明代文人画家主要在仕女画题材上进行了更为专项的拓宽,创造了一大批既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又极富个性色彩的仕女人物画。

他们借用女性的柔弱、病态来折射画家本人身处的这个社会的不堪:陈腐的封建礼教祸害着人们,统治者的政权实施不恰当,等等。

自己仕途不顺,心中理想无法实施的郁结等皆融于画中,有时病态的仕女形象就是病态画家自身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徐沁.明画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樊宇,画家,硕士,师从尚可教授。

2017年参加“彤管流芳”象集艺术当代女性艺术家提名展,2018年入选第二届“青春时光”江苏省青年艺术家作品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