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视角下的汉语教材出版研究——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例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探究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探究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探究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中国文学也逐渐开展了“走出去”的译介模式。

这种模式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中国开始与外界接轨,同时也给了中国文学走向国际舞台的机会。

在这一模式中,中国文学通过翻译和出版的方式与世界读者相遇。

翻译起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翻译,中国文学的作品得以用外语向世界展示,并获得国际读者的认可。

而在此过程中,翻译者在保留原作品的也需要用翻译的方式使得作品更好地适应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

翻译者需要既忠于原著又能兼顾目标文化的译者。

除了翻译,中国文学也通过文学出版和文学节展示给世界。

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文学展会上得以展示,吸引了许多国际读者的兴趣。

这些展示活动为中国文学的走出去提供了平台,使得世界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学。

而在这些活动中,中国文学也能够与世界文学进行对话,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文学也面临了许多挑战。

由于语言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难以准确表达的问题。

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克服语言的障碍,使得原著的精神和风格得以保留。

中国文学也需要在国际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文学作品需要与其他文学作品竞争,吸引国际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力。

中国文学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在中国文学“走出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中国政府的支持和推动。

中国政府通过文化交流计划和文学奖项等方式,支持中国文学走向国际舞台。

政府的支持不仅提供了资金和资源,也使得中国文学能够更加积极地与外界进行互动和交流。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译介模式是一个多方合作的过程。

通过翻译、文学展示和政府支持等方式,中国文学得以与世界读者相遇。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学面临了许多挑战,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未来,中国文学需要不断创新和探索,以更好地走向世界,提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出版社“走出去”的经验与思考——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为例

“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出版社“走出去”的经验与思考——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为例
二、打造 版 权精品“ 走出去”:推 进 学 术出 版,聚焦主题出版
长期以来,人大社在哲学社会科学高端学术出版 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也极为明确,一直着力于 培育输出学术原创精品,并且将中国成就和中国经验 等重大问题的理论阐释内容作为版权输出工作的重中 之重。
2019-3-27 16:48:17
□ 实践与案例
国家语言障碍多、出版市场规模小,难有作为。人大社 则非常重视“丝路书香出版工程”项目,依托中国人民 大学作为顶尖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大学的优势,积极申 报。2017年“丝路书香出版工程”272个重点翻译资助 项目中,人大社就占有34项之多,占总数的12.5%。
语种。而它策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 丛书,首次推出中英两个版本,后续俄文版和波兰文 版由俄罗斯尚斯国际和波兰马尔沙维克出版公司出 版。此 后,土耳 其、韩国、西 班 牙、希伯来、尼泊尔、 阿拉伯等版本均已签约并进入出版流程。这些选题, 聚焦学术、聚焦中国、聚焦当代,鲜明地体现了主题 出版的意义,向国际社会传达了中国的价值观和中国 声音。
我们认为,随着国家战略的拉动,“一带一路”沿 线国家合作的全面展开,必然会带动一个可持续发展 的、新兴的出版市场。从这个角度讲,就不仅是“要我 做”,而且也应该是“我要做”。如果有了这个认识,就 会更加自觉地重视和拥抱“丝路书香出版工程”,积 极地了解项目,申报项目,借助项目平台,走向“一带一 路”沿线国家。在此基础上,制定长远发展计划,发挥 市场的主导力量,真正使“走出去”的机构、项目能够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人 大社之所以在“一带一路”出版“走出去”中取得良好 的成绩,首先是认识到位,从出版社到学校领导高度 重视;其次是出版社制订一系列措施,从制度管理上、 资源配备上确保“走出去”项目的顺利实施。

我国出版社“走出去”的路径探究——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为例

我国出版社“走出去”的路径探究——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为例

562019年第18期总第348期实 务VIEW ON PUBLISHING我国出版社“走出去”的路径探究——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为例文/冯朔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文化强国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日益受到重视。

如何更好地树立国际形象,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的影响力,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

“走出去”契合了出版的本质要求,满足了出版社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需求,因此,出版“走出去”势在必行。

多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下称“人大社”)以出版高端学术著作为特色,致力于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倾力打造国家出版名片,极大地推动了中外学术文化交流,为在全球范围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人大社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名列前茅,是我国出版“走出去”领域当之无愧的排头兵。

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走出去”的模式进入21世纪以来,人大社不断探索“走出去”的模式,在夯实自身“走出去”根基的同时,以全球的思维、国际的视野、合作的思路和共享的理念,加强与国际出版企业合作,实现了由单一的版权输出向多元文化产品出口的转变。

1.版权输出现阶段,我国出版社要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努力向出版强国输出版权是一条必然之路。

人大社自成立初期,便始终坚持聚焦中国成就及经验,聚焦当代社会现状,聚焦学术前沿研究,大力拓展国际出版的深度和广度,并将版权输出作为开辟海外市场的首要选择。

为了将优质出版物推向世界,人大社重视出版物的遴选工作,择优选取一些研究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趋势与经验的学术图书,将其图书版权向海外市场输出,形成了一条国际化主题图书产品线,在海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发展至今,人大社向海外市场累计输出了近3000种图书版权,已经与海外百余家出版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总体而言,出版社通过与海内外相关机构联系,向出版强国进行版权输出,在全球范围内发行中国学者的精品力作,可以让世界读者了解中国学术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当代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成果。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出版业“走出去”已经成为了行业内的热门话题,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围绕中国出版业“走出去”进行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中国出版业“走出去”这一目标。

中国出版业作为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版业经历了从国家垄断到市场化改革的漫长历程。

进入21世纪,中国出版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出版市场之一。

然而,面对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国际市场的挑战,中国出版业“走出去”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现状和问题,本文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梳理出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历史、现状及问题;结合案例分析,选取国内一些出版企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国内出版企业对“走出去”的看法和建议。

根据研究分析,中国出版业“走出去”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和企业;版权输出数量与引进数量不平衡;再者,国际市场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度不高;国际市场竞争激烈,技术壁垒、语言障碍等因素制约着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步伐。

然而,通过研究一些成功案例,我们发现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是可行的。

这些成功案例中,有些出版社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内容与形式等方式,实现了版权输出的逐年增长;有些则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拓展了海外市场,提高了品牌影响力。

这些经验教训的总结为中国出版业如何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本文从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出发,分析了“走出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研究方法的应用,总结了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现状、问题和应对措施。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支持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战略和措施。

我们需要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出版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奖励机制等方式鼓励更多的出版企业“走出去”。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探究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探究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探究1. 引言1.1 中国文学“走出去”现状中国文学“走出去”是指中国文学作品通过翻译传播到国际舞台,为世界读者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逐渐提升,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状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在国际出版市场上收获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中国作家也在国际文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声誉和地位,成为世界文学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数字阅读的普及,中国文学作品通过网络平台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也大大扩展,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状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也为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和交流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完,剩余内容需要继续输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中国文学“走出去”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文学交流的重要议题,通过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与传播,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价值观。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分析翻译模式的变迁和影响,进一步探讨中国文学如何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学体系。

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挖掘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分析各种翻译模式的优劣势,为提升中国文学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持。

本研究还可以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范本,促进中国翻译学科的发展和学术交流。

通过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推动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对话与融合作出积极的贡献。

2. 正文2.1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历史背景中国文学“走出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

随着中国的不断开放和改革,中国文学的国际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在古代,中国文学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比如隋唐时期的唐诗宋词在东亚地区广为流传,甚至对日本和韩国等国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走出去”还是在20世纪以后才逐渐展现出来的。

对高校出版社“走出去”模式的探究

对高校出版社“走出去”模式的探究

【 关键词 】高校 出版社 ; 走 出去 ;学术 出版 【 基金项 目:本文为 中国教育 学会 “ 十三五 ”教 育科研规划课题 “《 教学与 管理 》杂志引领教 师专业 发展 支持策略研 究 ”( 课 题编号 :1 6 0 4 0 7 0 0 1 9 B )的阶段性成果
量还十 分有 限,因此学术 出版要 “ 走 出去” ,创 新 出版 形
二 、高校 出版社 “ 走 出去” 的保 障
1 . 学界参与是根本 高 校 出 版社 的 学 术 出 版 是 学 术 思 想 和 学 术成 果 的 具体 表 现形式 ,而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 的产 生离 不开 学界的创 造。这里所说 的学界 ,主要是指学术界和教育界 ,只 有学 界创造 了优 秀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 ,高校 出版社 才能将 这些优 秀的科研成 果和科研思想 以人们 乐于接 受的形 式进
润 率最高 的产 业 ,只 是我国 高校 出版社 的情 况差强人 意,
很 多高校出版社虽将 “ 走 出去 ”纳入社会效益范畴 ,却主 要依 靠国家出版资金和学校资金作为支撑 ,盈利模式缺 乏 新思路和新创意 ,要保证高校 出版社业务在 国外的可持续
发 展 ,出 版 人 不 仅 要 努 力 开 拓 国 际 市 场 ,更 要 注 重 对 盈 利
创新盈利模 式等 的保 障。高校 出版社 实现 “ 走 出去”战略 ,除 了版权 输 出、 实物 出口、合作 出版等传统方式外 ,还可以采
用按 需印刷 、数 字传播 和境 内销售等新方式 。高校 出版社在 “ 走 出去”的过程 中面对如何平衡 学术与 市场 关系问题 时,可
借鉴英 国高校 出版社 的经验 ,采取 阶梯版本 策略 、成本价格策略 和多元 化经营策略。
和 解 决 的 问题 。

图书出版“走出去”的融媒体探索与实践——以原创汉语教材项目《汉语入门王》为例

图书出版“走出去”的融媒体探索与实践——以原创汉语教材项目《汉语入门王》为例

新闻与出版一、汉语教材“走出去”的背景当前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如火如荼,融合出版科技赋能势头正劲,面对这样的历史机遇,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让外国人了解中国,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汉语,因此,面向海外的国别化汉语教材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目前东南亚的汉语学习热在海上丝路倡议的推动下持续升温,越南仅胡志明市开设小学汉语教学的学校就将近6家,印尼开设小学汉语教育的学校更多,仅中国人在印尼雅加达、泗水、万隆等主要城市教汉语的中文老师就达到1万多人,汉语学习教材在东南亚丝路各国具有巨大市场与开发潜力。

[1]在海外汉语学习者年龄层次多元化、学习需求个性化的背景下,创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小语种汉语教材、不啻为汉语教材开拓海外市场、推动汉语教材“走出去”的一大有力举措。

基于安徽教育出版社较强的出版实力、丰富的内容资源与广泛的海外影响力,交流对接中外方合作伙伴将目光转向东南亚少儿汉语教材与教辅的合作开发,其中态度最积极、条件最成熟、实力最雄厚的首推越南聪明世界教育出版社,经过市场调研与反复论证,决定双方合作出版,开发一套适合4-12岁东南亚学龄青少年的、从选题策划到市场销售都高度国际化定制的、智能化多维度全学段汉语学习教材《汉语入门王》(全10册)。

笔者负责该项目策划、编辑与推广,全程参与项目建设,以此为切入点对汉语【摘要】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 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在出版融合发展语境下的“走出去”业务创新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

本文以原创汉语教材项目《汉语入门王》“走出去”的设计和推广为例,从背景、项目建设、优势和可行性等角度进行探索,以为当下汉语教材的“走出去”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语教材;融合出版;走出去○杨菁菁图书出版“走出去”的融媒体探索与实践——以原创汉语教材项目《汉语入门王》为例图1:《汉语入门王》全套教材书影78新闻与出版教材“走出去”的情况进行了探索。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探究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探究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探究“走出去”是一个成熟的全球化理念,也是中国文学的必要发展方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正在向国际市场扩展,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一环。

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个灵活、多元的译介模式来推进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

本文将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进行分析与探讨。

中国文学的“走出去”,一方面需要文学作品本身的品质保证,包括语言表达、文化内涵等方面。

另一方面,也需要译介手段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在这两方面中,译介对于文学作品的传播和受众的接受至关重要。

1. 传统版权输出模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文学的海外出版主要通过传统的版权输出方式来实现,即通过代理、签约、转让等方式将著作权授权给国外出版商发行出版。

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难度等因素的限制,这种出版方式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翻译不准确等问题。

同时也可能由于政治、历史等原因导致某些作品无法进入某些国家市场。

但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方式也可以成功地推动中国文学作品与国际读者的交流。

2. 自主翻译模式随着社会对于翻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自主翻译模式在中国文学“走出去”中得到了越来越多地重视。

自主翻译模式是指中国出版机构主动委托专业翻译团队来完成译介工作,以此提升中文作品的国际传播效果。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保翻译质量的准确性以及对于文化意蕴的更好还原。

例如中国作家李宗吾的《台湾人在厦门》一书就通过自主翻译模式成功在海外发行,取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市场反响。

3. 平台优化模式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平台优化模式正在逐渐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新方式。

一些数字化出版平台已经开始在多个国家提供中文小说的在线阅读和下载服务。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扩大文学作品的受众范围和覆盖面,同时也可以降低出版和推广成本,从而更加方便、迅速地实现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

总的来说,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的选择取决于作品自身特点、译介市场情况、译介机构等多方面因素。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探究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探究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探究引言中国文学的“走出去”是指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并推广到国际市场上。

它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可以使外国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也可以提高中国文学的国际声誉。

中国文学的“走出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译介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中国文学的翻译现状中国文学的翻译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高质量的翻译作品。

目前,大多数翻译作品质量不高,很难体现出原著的精神内涵。

2. 翻译过程中的失真问题。

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难度,很难完全保持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特点。

这导致了一些翻译作品与原作存在较大差异。

3. 翻译市场需求不足。

由于对中国文学的需求不足,很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无法推广到国际市场上。

二、中国文学的译介模式中国文学的译介模式可以分为官方推动和个人推动两种。

1. 官方推动:这是指通过国家机构或文化组织的协助,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并组织举办文学展览、书籍推广等活动。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也存在资源投入大、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2. 个人推动:这是指个人翻译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并推广到国际市场上。

这种方式灵活、自由,可以更好地体现出作品的原味,但也存在翻译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三、改进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译介模式为了改进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译介模式,可以考虑以下几点:1. 提高翻译质量。

采取更加严谨、专业的翻译方法,选择经验丰富的翻译者进行翻译工作,提高翻译作品的质量和可读性。

2. 加强文化交流。

在翻译过程中,加强与外国翻译者的沟通和合作,依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进行合理调整,使翻译作品更容易被外国读者接受和理解。

3. 创新翻译方式。

可以尝试采用更加创新和多样化的翻译方式,如跨文化翻译,使中外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到原著的文化内涵。

4. 增加投入力度。

加大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支持力度,通过增加资金投入、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和平台等方式,鼓励更多的翻译者和机构参与到中国文学的翻译与推广工作中。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探究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探究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探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学也呈现出“走出去”的趋势。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和推广对于增进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主要包括两种方式,即译成外语和引进外国文学。

第一种方式是中国文学作品的译成外语。

近年来,随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各种外语传播到全世界。

这种方式对于推广中国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学的风采和特色。

莫言的《蛙》、李娟的《东方传说》等作品被译为多种语言,并在国际文坛上获得了一定的声誉。

随着中国文学作品在国外获得的认可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和翻译家开始参与到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中来,为中国文学创造了更多的国际传播机会。

第二种方式是引进外国文学。

中国文学“走出去”不仅仅是向外界推广中国文学,也是为了让中国读者了解和接触到更多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丰富中国文学的内涵。

目前,许多中国出版社和文学机构都积极引进外国文学作品,并进行翻译和出版。

这种方式对于提升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和培养读者的国际视野有着积极的意义。

米兰·昆德拉、加西亚·马尔克斯等国外作家的作品在中国出版后广受读者欢迎,使得中国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世界文学的魅力。

中国文学“走出去”不仅仅是翻译和引进的问题,还存在着一系列挑战和难题。

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得翻译工作变得复杂和困难。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文学作品在国外的接受度和传播效果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有些中国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和主题在国外可能并不被广大读者所理解和认同。

完善的推广策略和宣传工作对于中国文学“走出去”至关重要。

“一带一路”下图书“走出去”的出版设想

“一带一路”下图书“走出去”的出版设想

372017年12月上总第305期产 业VIEW ON PUBLISHING“一带一路”下图书“走出去”的出版设想文/李明轩 王田【摘 要】“一带一路”是我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外出版业的交流合作也迎来了历史性的新机遇,中国出版业更是获得了丰富的选题资源和市场空间,众多的出版社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踏上了新的征程。

笔者希望围绕关注度较高的对外汉语、文学经典和中医药图书版权输出,结合近年来图书出版“走出去”的案例,与出版同仁一同探讨图书出版如何更好地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关 键 词】对外汉语;文学经典;中医药;“一带一路”倡议;版权输出【作者单位】李明轩,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田,中国人民大学。

【中图分类号】G235【文献标识码】A“一带一路”是我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构想,意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传承古代丝绸之路的文明基因,自陆路延向海上,积极发展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一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出版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关键部分,已然成为我国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先行军。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外出版业的交流合作也迎来了历史性的新机遇,中国出版业更是获得了丰富的选题资源和市场空间,众多的出版社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踏上了新的征程。

我国版权输出图书的语种结构不断丰富改善、图书选题更多样及图书“走出去”的渠道方式更灵活。

2017年,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图书“走出去”的国家向“一带一路”倾斜。

截至2017年8月底,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输出国涉及九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输出品种达87种,占2017年输出总量的36%。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输出到“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图书版权比例约占总量的49.83%,其中有些文版实现了首次版权输出,如乌尔都语、哈萨克语等文版。

关于出版行业“走出去”的认识和看法

关于出版行业“走出去”的认识和看法

传播与版权CHuAnBO Yu BAnQuAn - 158 -2018年第2期 总第57期关于出版行业“走出去”的认识和看法李 喆[摘 要] 近些年我国图书“走出去”工作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这得益于“走出去”的推动和引导,得益于出版企业的探索和实践。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出版行业走出去将进一步深化。

出版行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在落实“走出去”与合作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出版行业走出去战略的大环境下,结合交通行业的出版背景和行业优势,浅谈一些认识和看法。

[关键词] “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交通行业出版[作 者] 李喆,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跻身为世界出版行业大国。

中国出版业的发展目标是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这是政府对出版行业发展所提出的一种战略规划和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不断发展壮大,加入全球化出版行业的竞争中去,这也是出版行业“走出去”战略的原因。

一、我国出版行业“走出去”的概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出版行业开始走出国门,逐步走向世界。

1986年,第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成功举办,为出版业打开了走出国门和了解世界的窗口;1992年,中国加入了《尼泊尔公约》,正式加入世界出版行业大家庭;如今,中国已多次作为主宾国参与了法兰克福、伦敦、美国等国际知名书展。

随着出版品种的增多和出版影响力的增强,未来中国出版将在全球出版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出版业“走出去”的内涵,就是打破出版物在国内生产与销售的限制,打破出版业务和资金仅限于国内流动的限制,以多渠道、多形态推动国内出版业与国外对接,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发展出版业,推动文化产品和意识形态的世界流动。

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将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划分为版权贸易、数字出版产品出口、实物产品出口、印刷服务出口和新闻出版企业走出去五个方面,并强调了拓展国际营销网络、构建走出去人才体系和优化走出去格局的重要性。

从两套教材的对比谈“走出去”的具体化——“走出去”需求的个案分析

从两套教材的对比谈“走出去”的具体化——“走出去”需求的个案分析

作者: 王飙
作者机构: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出版物刊名: 中国出版
页码: 64-6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0期
主题词: 汉语教材 海外本土化 海外分社
摘要: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中国图书“走出去”工程已经实施了若干年,国内出版企业开始谋求到海外建社、办厂、开店,实现新闻出版企业在海外的落地和本土化。

本文通过对北京语言大学和美国Cheng&Tsui公司出版的两套汉语教材的内容、营销模式、教学服务等方面的比较,就中国对外汉语教材如何实现本土化提出了几点思考。

同时,探讨了中国出版社建立海外分社对发展出版社自身和进一步推进“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出版“走出去”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出版“走出去”

特区实践与理论 二〇一八年 第六期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一、中国出版业基本情况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版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根据2018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2017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17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不含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8119.2亿元,较2016年增长4.5%;资产总额22165.4亿元,增长3.0%;利润总额1344.3亿元,增长2.7%。

2017年,全国共出版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485.2亿册(份、盒、张),较2016年降低了5.4%。

①全国出版物总数量出现下降,但出版业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利润保持了增长。

2017年,全国出版图书(主要包括书籍、课本、图片)92.4亿册 (张),增长2.3%;图书出版实现营业收入879.6亿元,增长5.7%;利润总额137.5亿元,增长2.4%。

②图书出版在数量、营业收入和利润等方面都出现增长,但是营业收入的增长,大于利润的增长。

2017年,全国出版新版图书25.5万种,较2016年降低2.8%;重印图书25.7万种,增长8.4%。

③新版图书品种小幅度下降,重印图书品种有了明显增长,重印图书在品种上首次超过新版图书。

二、中国出版“走出去”与“一带一路” (一)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发展 1995—2001年,中国版权引进与输出的比例高“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出版“走出去”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中国出版“走出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给“走出去”带来了新的问题。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文化和宗教信仰存在差异,中国出版“走出去”在做出显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出版“走出去”以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精神、提升中国影响为使命,在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民心相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只有正确认识“一带一路”带来的新问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才能使中国出版“走出去”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

从走出去视角观照出版国际化经营的一部力作--评《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

从走出去视角观照出版国际化经营的一部力作--评《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

从“走出去”视角观照出版国化经营的一部力作—评《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任诗雨摘要:潘文年教授所著的《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综合运用全球化理论、“软实力”理论等学科理论,采取文献阅读、专家咨询、考察调研等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动因与制度安排,进行了相关 现状分析,总结了当前“走出去”的基本模式,以及面临的主要风险和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 策,对“走出去”的发展、机制的完善、法律法规的健全、风险的规避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该书 把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融合,既是帮助学界和业界拓宽视野、开展研究的重要学术资料,也是当前助力中国出 版业“走出去”具有权威性和实践性的参考读物。

关键词: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版权输出;制度安排;国际化经营中图分类号:G239.20 文献标识码:A2003年1月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局局长会议上,原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提出持续推进中国新闻出 版业发展壮大的“走出去”战略,要求我国相关出版企 业加大开放力度,加快开放步伐,支持和鼓励出口导向型 出版机构尤其是实力雄厚的国内大型出版集団跨出国门 走向海外,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努力推动国内各种类型的 出版物走向海外市场。

同时,旨在推动中国图书走向世 界的“金水桥计划”也全面启动,该计划主要资助海外 出版机构翻译和出版中国图书。

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也表明中国出版业走出国门势在必行。

近年来,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规模不断扩大,输 出海外的图书销量也显著提高,《中国出版年鉴2017》数据显示,中国的图书出口数量由2003年的465万册增 长到2016年的1450万册,增长了 211.8%,出口金额由 2003年的1867万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5407万美元,增长了 189.6%。

从被动到主动,我国的出版单位已经能 够自主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

但与此同时,“走出去”仅仅是刚刚开始,在中国图书商品输出数量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亟需解决的问题,妨碍着中国图 书走向世界。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内涵扩展、视角创新与路径选择——评《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内涵扩展、视角创新与路径选择——评《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

书 评栏目编辑·刘宇阳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内涵扩展、视角创新与路径选择——评《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出版的过程,是传播人类知识的过程,也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如果将出版活动与此紧密连结起来,中国出版业“走出去”也成为中国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战略行为。

中国自2003年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至今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着国际竞争力不强、图书影响力和传播力有待提高、质量有待提升、合作方式单一等问题,亟需理论积淀和指导。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潘文年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一书以图书出版业为对象,对自2003年1月提出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以来,国内出版企业的“走出去”行为进行了详尽、系统的剖析。

该书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等理论,采用跨学科的方法,详细阐述了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现状、面临的风险,并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指出了富有洞见的发展策略,试图为当下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提供新思路。

一、内涵扩展: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内涵、实质与动因汉语词典对“活动”的解释,是为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

当把中国出版业“走出去”作为出版活动来考察,其就具有了明显的目的性——旨在塑造国家的文化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该书中的“中国出版业‘走出去’”,专指2003年1月原新闻出版总署旨在扩大中国文化的海外影响,塑造国家的文化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外文化之间、出版产业之间的共融与共生而提出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战略并陆续出台一系列鼓励性政策措施、进行了一定的制度安排之后,国内出版企业包括图书商品输出、图书版权输出和海外直接投资三种基本模式在内的出版业“走出去”活动。

这首次对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内涵进行了理论上的界定。

通过回归出版企业这一市场主体,中国出版业“走出去”具有了国际化经营行为、文化传播行为、制度安排的实质。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中日出版交流研究[权威精品]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中日出版交流研究[权威精品]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中日出版交流研究-权威精品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日出版交流经过三个阶段,发展至今日已经呈现图书贸易和版权贸易逐年增长、贸易逆差依然较大的现状,为了促进对日出版贸易,中国政府采取了构建法律框架、政策扶植、书展搭台、境外设点等措施,同时出版主体也要在转企改制过程中增强自身灵活性,适应市场需求。

未来中日出版交流可以在数字出版、动漫交流、文化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合作。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的增强,人民开始重视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十八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要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文化不仅要惠及国民,而且要走出国门。

在此背景下,作为软实力重要衡量因素的出版交流自然值得关注。

中日同属世界经济强国,两国在历史上分享着儒家文化背景,日本一直是我国图书贸易的重要伙伴。

分析中日两国的出版交流情况,有助于为我国拓展出版贸易提供借鉴。

本文将首先简要回顾中日出版交流历史,再着重分析今日交流形势,最后展望未来合作前景。

回顾:中日出版交流历史中日图书交流长达千年,远在隋唐时期便有大量书籍随遣唐(隋)使从中国流入日本,为中日共属儒家文化圈奠定基础。

但本文无意详述遥远的历史,文中所说的两国出版交流,仅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两国的交往情况。

大体说来,在这64年间中日出版交流经过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949~1991):零星交流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历史因素和政治问题,中日交流甚少,虽然曾经有过1952年中日首个民间贸易协定签订等个别事例,但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质意义。

及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两国终于有了交往的“合法”身份,但碍于中国自身情况,出版交流依然有限。

作为亚洲出版巨头的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其产品主要销往欧洲、北美和中国的港澳台地区。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探究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探究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探究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是指中国文学在国际交流中的传播方式,其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的特点和魅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文学“走出去”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传播方式包括书籍出版、文学节展示、学术交流等。

通过书籍的翻译和出版,中国文学作品得以以不同语言展示在全球读者面前。

在这方面,一些有影响力的国际出版社积极寻找中国文学作品,通过翻译和出版中国作家的作品,使其能够触及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作品《蛙》就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文学节的举办也为中国文学的传播提供了平台。

世界各地的文学节邀请中国作家参加,展示他们的作品,互相交流。

这种形式的交流除了提升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还有助于中国文学与其他文学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法国巴黎文学节就曾邀请了来自中国的多位作家和学者,推动中法两国文学的交流。

学术交流也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国的学者经常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活动,向全球学术界介绍中国文学的研究成果。

这不仅提升了中国文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也为世界各地的学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学的机会。

这些学术交流也推动了中国文学研究的深入和扩展,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创新。

中国文学“走出去”也面临一些挑战。

文化差异是一个主要的难题。

中国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背景和特定的历史背景,使得翻译和理解这些作品更加困难。

市场需求和翻译质量也是一个问题。

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一些商业机构更注重市场需求而忽视翻译质量,导致了一些中国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的失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加强翻译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提高翻译质量。

只有高质量的翻译才能更好地传达中国文学作品的魅力和特点。

加强文化交流和理解,让国际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

华语与华文教育“走出去”研究

华语与华文教育“走出去”研究

精彩片段
本书重点探讨了华语教育的性质、华文教育的研究重点及其方向、华文教育的特征、华文教育在海外的发展、 华文教育师资建设、华语传承与语言认同、华文教育与普通话推广等方面的研究问题。
章节目录
第一编华文教育研究 国侨办裘援平访谈(答问)摘录裘援平 华文教育研究的重点与方向贾益民 关于海外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思考贾益民 语言认同与华语传承语教育周明朗 近年来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趋势刘华程浩兵 海外华文教育的特征、问题及对策研究耿红卫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菲律宾华文教育改革:探索、成效与思考朱东芹 新加坡华文学校教育体系消亡的原因分析黄明 侨务公共外交视阈下华文教育发展策略陈鹏勇项健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规范冲突问题 ——与郭熙先生商榷戴昭铭
作者简介
郭奇军,男,汉族,甘肃天水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在读博士生,研究兴趣为汉语语法、应用语言学理论、 华语研究。钱伟,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在读博士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谢谢观看
华语与华文教育“走出去”研究
20xx年08月01日出版的书籍
01 内容简介
03 章节目录
目录
02 精彩片段 04 作者简介
《华语与华文教育“走出去”研究》是2016年08月01日出版的书籍,作者是郭奇军、钱伟。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阐述了华语教育的性质、华文教育的研究重点及其方向、华文教育的特征、华文教育在海外的发展、 华文教育师资建设、华语传承与语言认同、华文教育与普通话推广等方面的研究问题。第一编重点阐述了华语教 育的性质、华文教育的研究重点及其方向、华文教育的特征、华文教育在海外的发展、华文教育师资建设、华语 传承与语言认同、华文教育与普通话推广等方面的研究问题。第二编研究内容涉及华语教学理论探讨、华语习得 研究、华语测试的开发与设计、海外华语教材调查、华语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讨论等诸多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听2019.02|出版广角一、当前汉语教材“走出去”新形势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趋势下,汉语教材出版行业更需要加大力度“走出去”。

语言作为沟通国与国之间的桥梁,在交往之间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汉语教材“走出去”有利于推动我国出版行业的改革,更好地实施“供给侧”结构性转变,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目前,“一带一路”对外汉语教材项目的实施,已经促进50多种汉语教材走进丝路国家①。

在国家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的科技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世界各国也迎来了汉语学习的热潮。

汉语是中华民族鲜明而又独特的文化符号,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

要深入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字是最简单直接的方式。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我国可以通过汉语教学推广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

2016年,我国有829所高校招收留学生,来华留学的人数达到40多万。

到2016年底,全球约有140多个国家建立了1074个孔子学堂和513所孔子学院,学员人数高达210万人。

与此同时,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都将汉语作为第二外语,还有不少国家将汉语纳入选修课程。

照目前的形势来看,汉语教材存在着巨大的“走出去”的发展空间。

二、当前汉语教材研发的特点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是一家从事教育教材和其他各类教材及教育图书出版发行的大型出版机构。

到目前为止,该社共研发出版了11套全国中小学图书教材,出版各类图书3万多种,发行量超600亿册。

作为汉语研发的主要出版社之一,人教社在国际汉语研发出版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

研究人教社汉语教材研发及“走出去”情况,有助于其他出版社学习和借鉴。

(一)研发相对集中,品牌影响力凸显人教社的汉语图书特点是依据出版社的基础教育而定位的,主要研发中小学教材。

在对外汉语方面人教社依旧沿袭了这一特色,其最早出版的汉语教材《标准中文》就主要以海外中小学生为对象。

随后发行的对外汉语教材《跟我学汉语》《快乐汉语》依旧是以中小学生为对象。

这两套书都超过了150万册的发行量,这个数字对对外汉语教材来说是相当难得的。

人教社在中小学教材上有突出优势,使得其对外汉语教材质量相对较高,突出了品牌影响力。

人教社在研发对外汉语教材时根据该社自身的定位集中研发中小学对外汉语教材的做法,既发挥了该社的优势,又节约了出版资源,这一点是相当可取的。

(二)顺应市场,满足多元化需求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交往也越来越密切。

汉语学习引来了广阔的市场,而汉语考试市场的需求也不断扩大。

人教社在这一方面顺势跟进,先后出版了《HSK考试大纲》《BCT标准教材》《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面试指南》等考试性汉语教材②。

而且人教社也完成了一系列中小学对外汉语教材的出版,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对外汉语图书出版体系,为新形势下汉语教材的“走出去”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汉语教材“走出去”面临的挑战(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科基础尚浅从现代意义上来说,将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科发展史不过短短60年,这相对于英语、法语、德语来说还是比较短的。

对外汉语在学科建设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以前我们都在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和理论,但是要想使汉语更好地走出去,我们必须结合汉语自身的特色和结构建构符合汉语学习的教学理论,而目前汉语学习的教学体系还有待完善。

要使汉语国际化还要了解外国的国情和教学模式,不能生搬硬套,在探索更适合外国人学习的教材方面我们还有待努力。

(二)成本高,支持力度不够目前为止,汉语教材出版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在国家层面上来说,汉语教材很难得到重点项目的支持,汉语教材的市场相对于出版业其他图书市场来说非常小,并且成本高,需求又相对薄弱,根本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

汉语教材不仅研发周期长,需要经过不断地检验,而且向海外拓展的成本也很高,这就使得汉语教材“走出去”的工作更难开展。

在文化“走出去”方面,汉语教材的外显作用相比于影视和网络文学以及其他出版物来说小太多,因此也很难引起国家注意,这都是目前汉语教材“走出去”面临的问题。

四、汉语教材“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一)打造有针对性的精品化内容内容是一个企业能否长期生存的决定性因素。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中国的对外汉语想要在国外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提高图书出版的质量,质量问题是当前我国汉语教材出口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人教社在2015年经过详细的调研论证和多次讨论,与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考试处合作出版了“HSK考试大纲”系列丛书、“国际汉语教师证书”系列丛书、“BTC“走出去”视角下的汉语教材出版研究———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例□熊宏蕾摘要:2000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目前,“走出去”战略取得了巨大成果。

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将中国“走出去”的战略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版企业也顺应潮流,大力实行输出版权计划。

而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还处于起步阶段,想要在文化输出方面取得更大成果,中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汉语教材输出为例,探讨我国汉语教材“走出去”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走出去”;汉语教材;出版211DOI:10.19395/ki.1674-246x.2019.02.115|RADIO&TVJOURNAL2019.02出版广角标准教程”系列丛书。

这三套书选题新颖、特色明显,一进入市场就受到了极高的好评,产品销量也居高不下。

三套考试类图书的推出,为人教社在汉语教材出口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因为人教社保证了图书的出版质量,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在提高出版物质量的过程中,选题新颖是关键,当今环境下,开发适合国际汉语新形势的选题至关重要。

(二)创建数字化出版平台在当今的数字化条件下,对外汉语教材数字化出版也不能落后。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已经不限于纸质图书,更主要的是将优质的内容资源通过互联网技术加工后呈现出可以跨端跨屏传播的学习资源,简单地说就是要创建汉语教材的数字出版平台。

目前存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五种,一是基于纸质图书开发的富媒体电子材料;二是纸质教材的数字化课程,例如将教材配套网络教材;三是通过二维码链接网络学习资源;四是独立开发的互联网学习系统;五是利用MPR点读点视设备将纸质文本与视频建立联系。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储存知识的容器,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只凭一本教材往往是不够的。

而一个出版企业的知识也无法通过一两本书就能详尽,将知识内容数字化,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也可以建立品牌。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对外汉语教材数字化有利于教材更快更好地“走出去”。

(三)紧抓市场,做好国际汉语推广一个品牌顺利“走出去”,除了要紧抓内容质量以外,营销推广也必须做到位。

在这一方面人教社将营销推广与产品外围服务联系起来,通过为顾客增加服务而扩充整个系统。

例如,由于国外不同国家的汉语考试考点大多在孔子学院,志愿者和外派教师都可能对汉语资源的推广产生一定的影响,于是人教社通过和汉语考试国际组织合作,在2017年上半年对奔赴全国12个汉办国际汉语教学基地的志愿者进行了26场汉语岗前培训,培训人数共达4000多人③。

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向志愿者们详细介绍考试用书的编写理念、使用方法、参考价值。

这种推广方式使人教社建立了良好的服务生态。

不仅如此,人教社还利用微信进行推广,为参加培训的志愿者们建立了微信群,通过他们获得与汉语教学相关的信息。

微信推广不仅成本小,而且速度快,用户群也比较大,推广起来更加方便。

除了微信,人教社还通过自己的官方网站、汉语考试服务网站以及出版社国际汉语资源网即时发布最新消息。

总之,人教社非常重视对外汉语教材的推广。

注释:①范军.抓住汉语热的机遇,推动汉语教材走出去[J].出版参考,2017(10):1.②③赵晓非,张君.人教社对外汉语教材研发出版工作的发展和创新[J].出版参考,2017(10):17-20.(作者系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硕士生)当今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新媒体的发展,由此而产生的电子读物、网络读物等也受到了人们的热烈追捧,这无疑给传统纸质读物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严峻的挑战。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报刊传媒从2012年开始就出现了零增长的情况,其后更是逐年萎缩。

这意味着,传统纸质读物如果仍旧墨守成规,不主动寻求创新和发展的话,那么迟早将会被时代所抛弃。

如今融媒体正是大势所趋,这给传统纸质读物的创新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在融媒体时代下,传统纸质读物应当选择出版共享的发展路径,以期实现媒体共赢。

一、传统纸质读物在融媒体时代下发生的转变(一)约稿方式的转变传统纸质读物的编辑工作,一般是由编辑通过上门拜访或者打电话的方式进行组稿或约稿,但是这种方式明显速度较慢、效率较低,已经不再满足现在的行业发展要求。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现在的编辑一般都是通过QQ、微信等方式来进行组稿或约稿,这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二)审稿方式的转变传统纸质读物的稿件外审周期较长,一般需要十几天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行业的发展。

并且稿件还需经过三审,这更加延长了读物出版周期。

而在融媒体时代下,很多读物都设立了专门的投稿平台,从而加快了审稿流程、缩短了审稿周期。

(三)编辑流程的转变以往由于通讯方式落后,所以编辑部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通讯联络上,十分不利于与作者和读者的沟通。

而随着融媒体时代的来临与大数据的应用,有效实现了资源共享,作者只需要登录读物的官网即可完成投稿,同时还可以看到自己稿件的处理流程。

传统纸质读物在融媒体时代下的出版共享发展路径思考□曾荣兵摘要:新媒体来势汹汹,使得出版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纸质读物依靠纸质媒介,而以新媒体为依托的读物是以电子和网络为媒介;传统纸质读物多是订阅模式,现在的电子读物则多是开放存取模式。

这些均给传统纸质读物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此背景下,传统纸质读物若想得到长远发展,而不被时代所抛弃,就要因势利导,革新图存,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对自身进行改造,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走一条出版共享发展之路。

本文主要针对传统纸质读物在融媒体时代下的出版共享发展路径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出版行业的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传统纸质读物;融媒体时代;出版共享;发展路径212DOI:10.19395/ki.1674-246x.2019.02.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