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与生活同行——《个人所得税计算举例》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合集下载

计算机专业实训课教学实践——以“计算个人所得税”为例进行分析

计算机专业实训课教学实践——以“计算个人所得税”为例进行分析

计算机专业实训课教学实践——以“计算个人所得税”为例进行分析操作技能的培养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专业实训课是培养操作技能的主阵地。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专业实训课教学组织形式,即:项目导入、自主探究、引领点拨、实践应用、互助共长五个环节。

注重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教学等教学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达到“做中学,做中教,做中长”的教育教学目标。

1、项目导入:创设学习情境,导入项目进行新知识的引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形成直观认识,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教学中,展示素材“科创公司职工工资花名册”,该素材中把教学班级变成科创公司,全班几十名学生变成科创公司的职工。

“我进科创公司了?”“我的工资这么高?”当学生沉浸情景中时,教师作出说明:个人收入需扣除个人所得税,顺势抛出课题:作为科创公司的一名财会人员,请计算出每名职工应交纳的个人所得税。

2、自主探究: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探究项目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设定探究项目具有阶梯性,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学有所收获;具有连贯性,每个项目完成都为下一个项目做好铺垫;具有探索性,使探究能力强的学生有挑战的欲望。

在“计算个人所得税”自主探究环节,设计了三个项目。

项目一:“IF函数的语法规则”,项目二:利用1个IF函数“判断是否交纳个人所得税”,项目三:利用2个IF函数“计算2级个人所得税”。

项目一是理论基础,项目二是对IF函数的简单应用,项目三中2个IF函数套嵌应用,具有一定难度。

这三个项目由浅入深,相互关联,为实践应用环节中“计算7级超额累进个人所得税”打牢基础。

教师给足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特别探究项目三时,让学生多思考、勤操作。

教师掌控学生自主探究的进度,达到两个百分之八十,即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同学完成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任务。

3、引领点拨:是对自主探究环节探究情况的反馈。

此环节包含两个方面:学生引领和教师点拨。

个税课程设计

个税课程设计

个税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知识,包括税率、扣除标准、计算方法等,培养学生运用税收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税收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定义、作用和意义。

2.掌握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扣除标准、计算方法。

3.了解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4.能够运用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计算不同收入水平的纳税人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5.能够分析税收政策变化对个人所得税负担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遵守税收法律法规,自觉履行纳税义务的意识。

2.培养学生运用税收知识分析和评价社会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扣除标准、计算方法。

3.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4.税收政策变化对个人所得税负担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税率、扣除标准等内容,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讨论法:教师学生就税收政策变化对个人所得税负担的影响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个人所得税相关章节的内容。

2.参考书:个人所得税政策法规、案例分析等。

3.多媒体资料:税收政策变化的相关新闻报道、讲座视频等。

4.实验设备:计算器、电脑等辅助教学设备。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纳税问题|青岛版(五四学制)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纳税问题|青岛版(五四学制)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纳税问题|青岛版(五四学制)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纳税问题|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主题是纳税问题。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理解纳税的概念,并学会如何计算个人所得税。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纳税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方法,难点是理解税率的概念和如何运用到计算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PPT和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纳税案例,以及计算器,供学生们实践使用。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引入纳税的概念。

比如,我会提到一个人工资收入为月薪5000元,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人需要纳税吗?如果需要,那么该如何计算他需要缴纳的税款呢?然后,我会给学生一些随堂练习,让他们亲自计算一些简单的纳税问题。

比如,如果一个人的月薪是6000元,那么他需要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呢?在学生们练习的过程中,我会逐一解答他们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和累进税率表。

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让学生们一目了然。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小明的爸爸一个月的工资是8000元,请计算他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答案:根据累进税率表,8000元的工资属于第三档,应缴纳的税款为(80003000) 0.2 555 = 645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纳税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但在实践中,还是有一些学生对于如何应用税率表有一些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练习。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们调查一下自己家庭或周围人的工资收入,然后计算他们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以此来加深对纳税问题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怎样计算个人所得税教学设计

怎样计算个人所得税教学设计

怎样计算个人所得税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昌松小学卞正荣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6页练习二第4题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运用“画图”策略理解题意、寻找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掌握个人收入所得税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税率(百分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数学第6页练习二第4题:怎样计算个人所得税。

二、讲解习题1.出示习题2005年我国公布了新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征收标准。

个人月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

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

不超过500元的5%超过500元~2000元的部分10%超过2000元~5000元的部分15%……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2.理解题意⑴理解“个人月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

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也就是指题目中列出的征税标准都是针对“超过1600元”的部分而言的。

(见上右图)⑵理解“征税标准”为了使同学们准确理解“征税标准”,我们把上图中1600元以下不征税的部分隐去,只出示超过1600元的征税部分。

(见左图)结合线段图可以看出:图中的红色部分应该按5%征税,蓝色部分应该按10%征税,褐色部分按照15%的税率征税,如果超过1600元的部分不止5000元,还有更高的税率。

我们结合题目讲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3.解答习题⑴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李明妈妈的月收入中超过1600元的部分有“1800-1600=200元”,这部分应按照5%征税,也就是“500×5%=10元”。

⑵李明的爸爸月收入2500元,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李明爸爸的月收入中超过1600元的部分有“2500-1600=900元”,但900元并不是都按10%征税,而是超过部分的900元中,不超过500元的部分也就是有500元按5%征税,超过500元~2000元的部分,在这里也就是400元按10%征税。

个人所得税教案1

个人所得税教案1

个人所得税教案1个人所得税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适用范围。

2.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税率的确定。

3.理解个人所得税对个人经济活动的影响,并培养正确的纳税意识和财务规划能力。

教学重点:1.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适用范围。

2.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税率的确定。

教学难点:1.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2.个人所得税对个人经济活动的影响的讨论和分析。

教学准备:1.个人所得税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2.案例分析材料和计算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举例引入个人所得税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对个人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和影响。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教师讲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即个人从各种经营与劳务所得中按一定比例缴纳的税款。

2.教师介绍个人所得税的适用范围,包括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个人劳务报酬等。

三、税率和计算方法(20分钟)1.教师介绍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和计算方法,包括起征点、阶段性递增税率和综合计算方法等。

2.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演示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税率和计算方法的运用。

四、案例分析(30分钟)1.教师给学生分发个人所得税的案例分析材料。

2.学生结合案例分析,讨论个人所得税对个人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3.教师带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汇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五、小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教师布置拓展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了解个人所得税的相关政策和国际比较。

六、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1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练习,加深对税率和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2.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分析自己家庭的个人所得税情况,并制定合理的财务规划。

教学反思:个人所得税是一个复杂而且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将个人所得税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个人所得税的知识,培养正确的纳税意识和财务规划能力。

个税教学反思

个税教学反思

个税教学反思个税,即个人所得税,是每个公民在取得收入时需要依法缴纳的税收。

在教学个税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方法、学生接受度以及教学内容的更新等方面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个税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个税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涉及大量的计算和法规条文,学生容易感到乏味。

因此,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至关重要。

我尝试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个税的计算方法和相关法规。

例如,通过模拟一个员工的月收入情况,让学生计算应缴个税,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加深了学生对个税计算的理解。

二、学生接受度的考量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同学生对个税的接受度存在差异。

有的学生对数字敏感,能够快速掌握个税的计算方法;而有的学生则对法规条文更为感兴趣。

因此,我在教学时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调整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方式中学习个税。

三、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个税法规会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而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我通过关注国家税务总局的官方网站和相关新闻,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同时,我也会在课堂上讨论最新的个税政策,让学生了解个税的发展趋势。

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个税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我鼓励学生通过实习、兼职等方式,接触真实的个税申报过程,以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此外,我还组织学生参与模拟个税申报的活动,让他们在模拟环境中体验个税申报的全过程。

五、跨学科的教学尝试个税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财务和会计领域,它与法律、经济等多个学科都有交集。

我在教学中尝试引入跨学科的内容,如讨论个税对经济的影响、个税与社会公平的关系等,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反馈的及时性教学反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我在每堂课后都会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学习个税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同时,我也会定期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个人所得税教学设计与反思

个人所得税教学设计与反思
五、例题讲解(10分钟)
案例中李教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1.工资及奖金收入应缴纳个人所得税额=(3400+3000—3500)×10%-105=185(元)
2.稿酬所得应缴纳个人所得税额=19000×(1-20%)×20%×(1-30%)=2128(元)
3.讲课报酬所得应缴纳个人所得税额=(3900-800)×20%=620(元)
该年龄段的学生开始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求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个人所得税的含义、纳税人、征税对象及税率。
2.掌握个人所得税的应税项目
3.掌握个人所得税的基本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案例法和例证法,让学生能判断纳税人对生活中的各种所得,知道该不该纳税,应纳多少税。
应纳税额=(每月收入额-3500元)×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劳务报酬所得;
(1)每次收入不足4000元的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800)×20%
(2)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1- 20% ) ×20%
(3)每次收入超过20000元的
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1- 20% )×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布置作业
1分钟
习题集第十一章
板书设计
概念
征税对象
个人纳税人及税率
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
应纳税额劳务报酬所得
的计算稿酬所得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偶然所得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整体来说还不错,学生反映很好,比较满意。
2.这节课最满意的是在讲解案例过程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主动要求发言,相互之间讨论。精彩瞬间在于课堂练习中劳务报酬所得时,学生的发言与讨论。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税率反思3篇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税率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税率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税率反思第【1】篇〗今天教学了《纳税问题》,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对于纳税的知识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

而且纳税这部分内容也比较简单,学生基本都能掌握。

例题让学生尝试解答时,大部分学生都知道百分数和一个数相乘时,可以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是分数。

教学例题时比我想象得要顺畅多了,这也是有赖于昨天拓展的练习题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在解决练习一第4题时,学生有点困难,爸爸交纳的个人所得税学生都认为是900×10%,只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应该分为两个档次。

这道题确实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针对学生这一认知上的错误我又加以了介绍和解释。

从后来的作业反馈来看,一部分学生能够理解,但还有部分学生不能完全理解,今后还要加强练习。

这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我告诉学生依法纳税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偷税、漏税是违法的。

还告诉学生吃KFC的时候也可以索要发票等等,学生表现出相当浓厚的兴趣,期待着教授利息时学生的表现。

教学了《纳税》这一内容,课后回想起来,这节课有好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课开始我在黑板上用红粉笔写了一个大大的“税”字,问同学们:看见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生:想到了开商店要交税、开饭店要交税,工商人员要收税。

我又问国家收税有什么意义呢?学生们各抒己见,收税的钱可以办学校、可以修路、可以修公园、可以给大家安装健身器材,一句话可以建设我们的国家。

纳税的.导入以及税收的意义这个环节我觉得进行的比较满意。

有两个环节课后想来需要改进。

一、税率公式的引入。

当时了解了税收意义以后,我给出一个百分数5%,如果按收入的5%收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应该交税多少元?生:一家饭店一年收入20xx万元,他应该交税20xx×5%=100(万元),又有学生举了一个例子。

接着我告诉学生,这个5%叫做“税率”,谁能猜一猜“税率”表示的意义呢?学生思考一分钟后,一个数学程度较好的学生顺利地说出了税率表示的意义。

个税计算教学设计

个税计算教学设计

个税计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个税计算教学目标:1.理解个人所得税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3.能够根据个人工资收入,计算个人所得税。

教学重难点:1.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2.税率和税额的计算。

教学准备:1.教材: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2.教具:计算器、白板和黑板刷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个人所得税的概念,通过问题导入,例如:你们是否知道工资收入超过一定额度后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你们是否知道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2.激发学生对个人所得税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讲解个人所得税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5分钟)1.讲解个人所得税的定义和作用,即个人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向国家纳税,用于国家的建设和社会事业。

2.介绍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即根据个人的工资收入,按照不同的税率计算出应纳税额。

三、讲解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15分钟)1.讲解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即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详细介绍计算公式中的各个参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四、示范个人所得税的计算过程(20分钟)1.随机选择一位学生的工资收入作为示范案例,逐步进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过程。

2.通过黑板和白板演示计算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五、练习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25分钟)1.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练习。

2.监督和指导学生进行练习,解答学生的疑问。

3.选取部分同学的练习结果进行讲解和讨论。

六、总结与讲评(10分钟)1.总结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2.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给予鼓励和认可。

教学延伸:1.将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个人所得税对于国家建设和社会事业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的相关政策和法律规定,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情节紧凑,学生能够通过问题导入充分参与讨论,激发了学习兴趣;2.讲解过程中结合案例演示,使学生理解个人所得税的计算过程;3.练习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计算个人所得税的能力;4.教学延伸和反思能够增强学生对个人所得税的理解和认知。

对“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教学反思word精品文档3页

对“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教学反思word精品文档3页

对“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教学反思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知识结构、时空结构彼此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堂数学课传授知识成不成功,一般从学生的作业反馈中获得信息,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不代表全体学生对知识真正掌握。

因此,我一旦意识到问题所在就试图改变教学方法,当灵感突发时,就会在教案空白处写反思札记,并深入课堂弥补和强化。

案例:2005年我国公布了新的个人所得税标准,个人月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不超过500元的5%超过500元-2000元的部分10%超过2000元-5000元的部分15%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教法:本题是求个人所得税,学生对征税的标准理解有困难,教师阐释也不容易。

课堂上,我对超过1600元部分的征税标准,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描述。

我自以为分析得够清楚了,可从学生反馈的作业来看,至少有的学生不理解征税标准的含义。

错例:因为2500-1600=900(元),900×10%=90(元),所以爸爸应交税90元。

问题与反思: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的意图是把超过1600元部分划分三个等次。

从学生错例来看,一是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二是受出租车问题、交水费问题的负迁移影响;三是自己教学时没有把交税部分讲细讲透,板书不够明了、简洁,以为只要把图画好举例练习,学生就能够自行解决问题了。

实际上,学生的理解是900元已超过了500元,符合“超过500元-2000元的部分”的标准,所以应交10%的税,对题意“不超过……部分”“超过……部分”没有做深入细致的思考,对教师的指导处于分离状态。

为了降低思维难度,帮助学生找到解题路径,我决定重新思考教学解题方法。

如何帮助学生理清征税标准的内在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生长点和关键点呢?我收集学生的共性错误,分析整理,决定采用一年级的“分与合”方法,把月收入超过1600部分按征税标准“分一分”。

课题学习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北师大版必修1教案

课题学习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北师大版必修1教案

课题学习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北师大版必修1教案内容概述在本教案中,我们将学习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首先,我们将介绍个人所得税的定义、分类、征税范围等相关概念。

其次,我们将详细讲解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最后,我们将通过一些例题来加深理解,提高我们的计算能力。

前置知识在学习个人所得税的计算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以下概念:•纳税人•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综合所得额•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扣缴义务人个人所得税的定义个人所得税是指个人依法获得的各种收入,减除相关费用后,按照一定的税率计算后,缴纳给国家的税金。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包括下列七项:1.工资、薪金所得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3.对企事业单位的劳务报酬所得4.劳务报酬所得5.稿酬所得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7.经营租赁所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 综合所得额 - 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应纳税额 =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 税率 - 速算扣除数其中,综合所得额指纳税人在一个计税年度内取得的全年收入总额,扣除已经列支的各种费用后的余额。

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是每个纳税人都可以享受的减免费用,目前的标准为每月3500元。

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是固定的,具体详情请参见国家税务总局的相关法规。

示例题目为了更好地理解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我们来看几道具体的例题:•如果小明全年工资总收入为10万元,那么他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是多少?解: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 10万 - 3.5万 = 6.5万元应纳税额 = 6.5万 × 0.2 - 555 = 945元•如果小红的税前年收入为12万元,她有一个5万元的项目应扣减,那么她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是多少?解: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 (12万 - 5万)- 3.5万 = 3.5万元应纳税额 = 3.5万 × 0.1 - 105 = 2450元总结通过学习本教案,我们了解了个人所得税的定义、分类、征税范围等基本概念,并学习了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个人所得税计算》的备课心得

《个人所得税计算》的备课心得

《个人所得税计算》的备课心得授课教师:周德钏做为一个从事教育事业仅仅一年的新教师来说,接到开县级公开课的任务是比较紧张的。

在教务处通知我说要开一次公开课的时候,我心里有点害怕,怕自己的教学水平不足以经历各位资深教师的检验,怕自己会因为太过紧张的关系把一节课上砸,怕……。

同事告诉我,只有认真、详细的备课,才有助于自己消除这种紧张的情绪。

于是我加紧备课,什么都不去想。

后来在备课的过程中,这种焦虑的情绪反而得以舒缓,自己也在不知觉中轻松起来,认识到这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希望通过众多资深而有经验的教师的检验,使自己找到教学上方方面面林林总总的不足,并深思自己在各方面的短处和长处,扬长抑短,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能不断进步。

在这里,和大家说下我的这次公开课准备的一点心得。

接到任务后,首先考虑的一些问题,是我到底要上什么?我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表达这些内容?学生通过这些内容能学到什么东西?这些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有联系吗?我要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兴趣?我今年教授的教材是2002年7月版的《税收基础》,是由何珍芳、吴利群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类会计专业教材,这本书,重点是在于我国现行税制中的主体税种流转税和所得、收益税制。

而经过半学期的教学,对于前半部分内容已经学习完毕,开始了所得、收益税制的学习。

其实平时我很少思考该上什么内容的问题,因为这些内容都是教材安排好了的,我以为只要自己照着教材的思路上就没有问题。

但是对于这次开课,我在这方面想了很多,才发现教材的安排是一回事,教师如何根据需要决定要上的内容又是一回事,教材的安排是面向全体大众而安排的,思路上具有普遍性,但是结合各地区、各学校学生具体情况的不同,教师也应该会有不同的教学思路和过程,不能做教材的盲从者。

因此,在教材问题上,教师应该是个主动的设计者的角色,而不应该是个盲从者,这个发现,使我在教学活动中,在教材的处理上,在备课的过程中,更具有主动性,也算这次备课的一点小小心得吧。

对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教学反思

对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教学反思

对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教学反思个人所得税是一项重要的税收制度,对于每个纳税人来说都非常关键。

然而,当前对于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教学似乎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教学内容应该全面、系统地涵盖各个方面,从基本概念到具体操作,以便学生全面了解个人所得税的相关知识。

目前,一些教材或教学大纲没有明确界定个人所得税的范围和内容,导致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模糊。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修订教学大纲,确保教材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深化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个人所得税问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教学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训练。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运算方法和计算过程,我们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案例分析和计算练习,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引入互动教学方式传统的个人所得税问题教学往往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考。

因此,我们可以引入互动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演练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和交流,促进他们对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深入理解。

四、加强跨学科融合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教学应该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融合,以提供更全面的教学资源。

例如,可以将税法、会计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与个人所得税问题进行关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个人所得税知识。

五、实施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在学习个人所得税问题时存在着不同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我们可以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辅导方案。

同时,教师还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加强实践环节个人所得税问题是一个动态、复杂的问题,单纯的理论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对实际操作的需求。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实践环节,如实地调研、访问企业、参与实际税务案例等。

个人所得税说课教案

个人所得税说课教案

个人所得税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税率和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税收观念,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3.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4.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5. 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征收范围、税率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优惠政策。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征收范围、税率和计算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3. 采用讨论法,探讨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税收的概念和作用,引出个人所得税的话题。

2. 讲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意义,让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情况。

3. 讲解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使学生明确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和范围。

4. 讲解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让学生掌握不同收入层次的税率标准。

5. 通过案例分析,讲解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技巧。

6. 讲解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引导学生了解税收政策对个人的关怀。

8.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堂反馈:课后收集学生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讲解个人所得税与其他税种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税收体系。

2. 介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历史发展,让学生了解税收政策的演变。

3. 分析国内外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差异,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解答学生关于个人所得税的疑问。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税务人员、纳税人等角色,模拟实际纳税过程,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个人所得税的教案

个人所得税的教案

个人所得税的教案教案标题:个人所得税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个人所得税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税率表。

3. 理解个人所得税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个人所得税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个人所得税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税率表。

教学难点:1. 税率表的理解和运用。

2. 运用个人所得税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讲义或教材:包括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税率表。

2.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白板和标记工具。

3. 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个人所得税的概念,与学生讨论个人所得税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个人所得税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2. 解释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表,包括不同收入水平对应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3. 通过示例演示个人所得税的计算过程。

三、练习与讨论(20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个人所得税。

2. 引导学生讨论个人所得税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和作用。

3. 鼓励学生提出与个人所得税相关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四、拓展应用(10分钟)1. 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与个人所得税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规划个人收入,以减少个人所得税的负担。

五、总结与延伸(5分钟)1. 总结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税率表。

2.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所得税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 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税收制度的相关知识。

教学方式:1. 教师讲解和示范。

2. 学生练习和讨论。

3. 小组合作和个人思考。

教学评估:1. 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

2. 学生对个人所得税相关问题的讨论和思考。

3. 学生在拓展应用环节中的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税种和税收制度。

2. 组织学生参观税务机关或邀请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深入了解税收实践和政策。

个人所得税说课教案

个人所得税说课教案

个人所得税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优惠政策。

3. 培养学生正确纳税的意识和法律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3. 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4. 个人所得税的申报和缴纳5.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3. 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特点、计算方法和优惠政策。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个人所得税的相关知识。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和优惠政策,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课后自主探究个人所得税的相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税收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

2. 讲解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阐述个人所得税的定义、分类、税率等。

3. 讲解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详细介绍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所得等计算方法。

4. 讲解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介绍免征、减征、抵免等优惠政策。

5.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个人所得税知识的理解程度。

6.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和优惠政策,分享学习心得。

8. 任务驱动: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个人所得税的相关问题。

9.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10.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个人所得税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记录: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1《二章 函数 课题学习个人所得税的计算》优质课教案_1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1《二章 函数  课题学习个人所得税的计算》优质课教案_1

研究性学习课题: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函数的定义、分段函数和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通过案例分析,加强锻炼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感受数学应用过程,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渗透德育教育,树立依法纳税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函数关系式.难点:建立数学建模意识.教学过程情景设计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知的。

世界之大,之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学无处不在,凡是出现‘量’的地方就少不了数学”。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和分段函数,它们到底有什么用呢?其实,理论来自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数学在当今社会各个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几个例子来体会数学是如何反作用于实践的。

讲授新课投影2 资料:“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中国个人收入差距存在着不断扩大的趋势。

为避免贫富差距过度悬殊,缓解分配不公,促进社会公平,国家于1980年9月1日开始实行个人所得税制。

国家征收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税是分段计算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800元,2006年1月1日调整为1600元,2008年3月1日调整为2000元,2011年9月1日调整为3500元,每月总收入不超过起征点的,免征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超过起征点部分(称为全月应纳税所得额)须征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2011年9月1日后)通过阅读材料,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是否全部月收入都要交税?若不是的话,那么月收入的哪部分应缴税?(2)所缴的税率是否固定不变?税率跟什么相关?(3)现有A、B、C三人月收入分别为2000,3000,4000元,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4)请写出个人全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额y(元)与收入额x(元)的函数表达式?(5)能否根据个人全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额y(元)与收入额x(元)的函数表达式,写出一个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帮助税务部门计算个人所得税呢?(6)如果某人某月缴纳个人所得税56元,那么他该月收入多少?(7)如果把个人全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额作为自变量,该月的收入额可以作为它的函数吗?如果可以,请写出函数表达式;如果不可以,请说明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现在 扣 除标 准是 多 少 ? )
元 的教 学 目标 主 要是 让 学 生 了解 国 家 收个 人 所 得 税 的必 要 和 学
从 表 中 可见 :1 扣 除标 准 随个 人 收 人 的 提 高相 应 提 高 。2 () () 冒 同学 不需 纳税 , 其余 三位 同学 应 纳税 。 . 讨 论 三 : 入 高 的 和 收入 低 的 交 同样 比率 的税 合 理 吗 ? ( 收 不 合 理 , 不 到 充 分 调 节个 人 收 入 的 作用 ) 由于 个人 收入 的方 式 起 。 不 同( 如工 资薪 金 收 入 、 终 奖 金 收 入 、 资 收 入 等 )计 算 税 收 年 投 , 的 方法 也 不 同。 现 在研 究 工 资薪 金 收 入 的 征 收方 法 ,引 出税 率
题 的讨论来解决各教学环节 的衔接 :① 假设 四位 同学工作以后 的月收入高低不 同引出交纳个人所得税的必要 。②从最低的月
《 人 所 得税 计 算 举 例 》 学 设 计 : 个 教
教 学 内容 : 人 所 得 税 计算 举 例 ( 日制 聋 校 实 验 教 材 第 十 个 全
八册 ) 。 、
平 。 因此 ,赵 同 学 应 纳税 额 应 该 分 段计 算 , 即将 应 纳 税 所 得 额
5 0元 分 成 5 o和 1 1 0 0元 两部 分 。0 5 o元 这 部 分 按 5 %纳 税 .0 1 元
学 50 0 0元 。 入 差距 大 , 么 办 ? 都是 个 人 所 得 , 过 税 收 进 行 收 怎 ( 通

学 生试 做 : 195教 师 提示 : 本 上 的扣 除 标 准 是 80元 1 P 8. f 课 0
知 识延 伸
1 纳税 额速 算 法 : 纳 税 所 得 额 X 用 税 率 一 算 扣 除数 . 应 应 适 速 出 示 “ 家 港 市 机 关 事 业 单 位 工 资 薪 金 个 人 所 得 税 税 率 张 表 ”表 中速 算 扣 除数 是 怎 么来 的可 课后 讨 论 。 ,
教 学 用 具 : 物 投影 。 实 教 学过 程 :

同理 ,王 同学 的应 纳 税 所 得 额 3 0 0 0元 应 分 为 5 0 1 0 + 0 +5 0 2O 0 0三 部 分 , 同学 应 纳 税 额 :o × %+ 5 0 1 %+ 0 0 1 %= 王 5 o 5 10 x 0 10 x 5
举 例 : 同学 应 纳 税 额 :0 0 1 %一 2 = 2 ( ) 王 30 x 5 15 3 5 元 。 2 出示 本 人 ( 老 师 ) . 陈 的纳 税 表 : 纳 税 所 得 : 入 额 一 0 0 应 收 2 0
调 节 ) 引 出题课 : 人 所 得税 计 算 。 , 个
二 新授 : 额 累 进 税 率 法 超 讨 论 二 : 入 很 低 的人 ( : 同学 ) 交 税 合 理 吗 ? 生 活 更 收 如 冒 也 (
鲤私 考
V0 . No 2 4
SI C C EN E
F N A S
教育教学 4
让数 学与 生活 同行

《 个人所得税计算举例》 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陈 洪 才
( 家 港市 特 殊 教 育 学 校 江 苏 张 家 港 张 2 50 ) 16 0
摘 要 : 文从 一 个 实例 出发 , 本 通过 自己 的教 学设 计 和教 后 反 思 说 明 了数 学是 无 处不 在 的 , 学是 与 生 活 同行 的 。 数
关键词 : 学 生活 数 举 例
【 中图分类号 lG6 36 3 .
【 文献标识码 】C
【 文章编号 J6 1 8 3 (0 00 — 0 9 0 1 7 — 4 72 1 )4 0 2 — 2
比顾 同学 收入 高 , 纳 税 收 后 实 际 收入 反 而 比顾 同 学 少 了 , 公 交 不
35 元 ) 2 ( 。像 这种 计 算 方 法 叫 做 超 额 累进 税 率 法 。
三 巩 固 练 习
揭 题 与 引入
讨 论一 : 如果 班 级 中 四位 同 学 毕业 后 工 作 了 , 们 的月 收 入 他 分 别 是 : 同学 1o 元 ,顾 同学 2 0 冒 5o 5 o元 , 同 学 2 1 赵 5 0元 同 王
加 困难 )引 出扣 除 标 准 ( 征 额 ) 出示 我 国 历 年扣 除标 准 表 : , 免 。 施 行 日期 扣 除标 准 ( 免征 额 ) 注 备
9 .. 44 1 0 .. 6 11
0 -. 831
元 一 四金 ” “ 。那 么 , 知纳 税 额 如 何 求工 资所 得 呢 ? 我们 下节 课 已 再 讨论 。
五 机 动作 业
8 0元/ 0 月 l0 6 o元 , 月
20 元 , oO 月
教材 上以 80元, 0 月为准
学 生 自己做 : 181教 师提 示 : 、 半 年各 有 6个 月1 P 8.f 上 下
个人所 得税 计算举例是在学生学 习了增 值税以后学习的 .
因此 学 生 对 税 收 的 意义 已有 了一 个 较 为清 晰 的认 识 。所 以本单
表 :投 影 教 材 P 8 ( 1 6表 )
会 个 人 所得 税 的计 算 方 法 。 据学 生 的实 际 情 况 . 在 教 学 时进 根 我
行 了以 下几 方 面 的尝 试 , 果 还 是 可 以 的 。 效
1 过讨 论— — 体 现 纳税 的公 平 原 则 . 通 我是 从 体 现 交 纳 个 人 所 得税 的公 平 原 则 .通 过 以下 四个 问
这 部 分 按 l %纳 税 。 赵 同学 应 纳 税 额 :0 x %+ 0 1 %= 6 0 50 5 1x0 2
( ) 元 。
教 学 目标 : 握 个 人所 得 税 的计 算 方 法 掌 教 学 重 点 : 人所 得 税 的计 算 方 法 。 个 教 学 难 点 : 额 累 进税 率 法 。 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