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目标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册)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共有12个单元,内容涉及数的运算、几何图形、量的计量、方程与问题解决等方面。
本册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层次性,有利于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运算规则和数学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运算速度慢、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等问题。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本册教材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运用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以及对于一些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故事情境等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游戏教学法:运用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激励评价法: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教材、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等。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篇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篇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的:●学生对除数十位上的数较小,个位上的数又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学会灵敏运用试商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拟、灵敏运用知识的才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灵敏运用试商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沟通。
1.让学生口算。
145 158 164 254 245 263 156 147 156+15 258-252.在下面的里填上<或>。
256 160 159 1203.笔算下面各题。
33〕2 8 0 38〕1 8 0独立试做,反思做法,到达灵敏运用让学生观察复习3得两道题是用什么方法试商的?各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1、学习例4。
〔1〕出例如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2〕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14026=〔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试商方法进展试商。
完成后说说有什么感觉?〔4〕小组讨论有没有别的试商方法。
然后进展小组汇报交流。
〔5〕老师把学生说的几种情况板书,让他们比拟那种方法简便一些,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敏运用,选择适宜你自己的试商方法。
学生观察、比拟哪一种方法简便些?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中除数有什么特点?这类题目用什么方法试商简便些?使学生认识到:遇到除数是14、15、16、24、25、26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可以利用口算直接想出商几,这样试商比拟简便。
三、练习练习十五第512题第5题,全班共同练习,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6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分析^p 解决问题。
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
做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讨论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络?第7~11题,实际应用的题目。
学生通过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既稳固了计算的方法又体会了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第12题,是开放题。
让学生自主选择条件,独立解答,再互相交流思路。
四、总结。
〔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 一、教学目的本册教材包括如下内容:四那么混合运算;多位数的认识;多位数的加减法;角;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相交与平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可能性;总复习八个单元。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计划及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学计划及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内容包括: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绘制,统计表的填写和制作。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本知识,能够通过它们来了解和分析数据,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如何将数据整理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以及如何通过它们来分析数据,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填写统计表,能够通过它们来分析数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制作条形统计图和填写统计表的方法,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数据的重要性,学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达数据,增强对数据的敏感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制作条形统计图和填写统计表。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分析数据,了解数据背后的信息。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方法,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探讨数据的奥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统计数据,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
2.准备制作条形统计图的工具,如直尺、彩笔等。
3.准备统计表的模板,让学生填写。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如何了解一个人的身高、体重等信息的?学生可能会说通过测量,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如果要了解一个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信息,应该如何进行呢?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已经制作好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觉得这些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是如何制作的?它们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回答问题。
小学四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小学四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全套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掌握四位数的组成和数位顺序。
2. 会进行万以内的整数加减法计算。
3. 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4. 学会使用小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 利用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数的认识1. 学习四位数的组成和数位顺序。
2. 掌握万以内的整数加减法计算。
第二单元:分数1. 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学会使用小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第三单元:几何图形1. 认识和掌握常见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
2. 学习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第四单元:统计1. 学习利用图表进行数据展示和分析。
2.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利用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和测试,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
2. 通过观察和交流,评价学生在过程与方法中的表现。
3. 通过问卷调查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情况。
五、教学计划(此处根据实际情况,列出每个单元的教学计划,包括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2.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几何图形模型等。
3.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等。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可能性》 |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可能性》|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可能”的概念,体验“可能”和“不可能”的情境;2.能够用“一定不”,“不一定”和“一定”的概念来描述事物的可能性;3.能够在生活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可能性分析;二、教学重点•掌握“可能”的概念;•理解“一定不”,“不一定”和“一定”的概念并能够准确运用;三、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可能性分析;四、教学内容1. 导入环节1.用图片或物品让学生感知存在“可能”的情况;2.让学生描述图片或物品中的有可能存在的情况;2. 新课学习1.带领学生讨论“可能”的概念;2.通过多种具体的情境或实验让学生体验“可能”和“不可能”;3.学生理解并能准确使用“一定不”,“不一定”和“一定”这三个概念;4.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情况的可能性;3. 拓展练习1.制作卡片,让学生根据获得的信息判断卡片上所描述的情况是“一定不”,“不一定”还是“一定”发生;2.通过贴纸、抽签等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分析实际情况的可能性;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展示图片或物品,引导学生描述其中可能存在的情况;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发生哪些可能的事情?”2. 新课学习1.老师提问:“什么是可能?”;让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和认知“可能”这一概念。
2.展示场景或实验,增加学生对“可能”和“不可能”的体验;3.引导学生使用“一定不”,“不一定”和“一定”进行描述;4.针对实际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分析可能性。
3. 拓展练习1.制作卡片,每张卡片上写明一个场景或情况,让学生根据情境判断是否“一定不”,“不一定”还是“一定”发生;2.贴纸游戏,让学生在场景中贴上“一定不”,“不一定”和“一定”三种贴纸。
六、教学反思此次课程主要教授了“可能”的概念和使用“一定不”,“不一定”和“一定”来描述事物的可能性。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多种情景和实验,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和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主要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描述和展示数据,掌握制作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本方法,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有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操作,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接触过简单的统计知识,如用表格表示数据,但四年级的学生对统计的理解更深入,能理解统计的目的和方法,并开始尝试自己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
在信息技术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使用相关的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展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制作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够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和表。
2.过程与方法:学生会通过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培养数据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会感受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对统计的兴趣和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会制作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够读懂简单的统计图和表。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调查、收集、整理数据,自主制作统计图和表,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计算机、投影仪、统计图和统计表的示例。
2.学具准备:学生调查表、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制作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统计图和表,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统计表和图,引导学生思考统计的目的和作用。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统计图和表有什么作用?它们是怎么制作的?”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统计图和表的例子,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饼图等,同时呈现制作统计图和表的步骤。
教师讲解并演示制作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制作方法。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家庭成员的年龄、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等,进行调查、收集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
苏教版数学四上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单元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上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是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意义,能够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和分析信息。
教材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入条形统计图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体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统计知识和经验,他们能够理解统计的一般意义,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表。
但是,对于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意义,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够自己绘制条形统计图。
2.让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能够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和分析信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能够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和分析信息。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体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达到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统计数据,如班级学生身高、体重等。
2.准备条形统计图的模板和材料。
3.准备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班级学生的身高和体重数据,让学生尝试绘制条形统计图。
引导学生思考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己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描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师点评,总结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意义。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分析一些复杂的统计数据,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和分析信息。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是小学数学课程中关于体积单位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并能够应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升和毫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长度、面积等基本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体积单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实物和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升和毫升,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升和毫升,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2.难点:学生能够应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灵活地进行单位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
3.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实际任务,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图片,PPT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升和毫升的量杯,以及一些实际物品进行测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物品,如饮料瓶、水桶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品的容量大小。
然后,教师介绍升和毫升的概念,让学生对体积单位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升和毫升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升和毫升的形状和特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与要求对于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能,包括整数、小数、百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的认识与性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等。
同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初步认识与运算、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等。
其中,整数的四则运算和小数的初步认识与运算是本册的重点内容。
三、教学难点与突破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小数的认识和运算上,学生可能会因为理解不够深入而出现运算错误。
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演示、游戏化教学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小数概念。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针对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方法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如小组合作、个别辅导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教学进度与安排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每个单元的教学时间要充足,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六、作业布置与批改作业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布置适量、有针对性的作业。
同时,要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辅导和纠正。
七、评价与反馈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单元测试等。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辅导和帮助。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八、教学资源与工具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可以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工具可以包括计算器、测量工具等。
通过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和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通过以上教学计划的实施,期望能够帮助四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掌握制作方法,并能够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展示和分析数据。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景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数据的认识和处理有一定的经验。
但是,对于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制作方法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情景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掌握制作方法,并能够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展示和分析数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据的兴趣,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掌握制作方法,并能够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展示和分析数据。
2.难点:学生能够独立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够正确解读和分析数据。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引导发现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情景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电脑、投影仪、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样例、剪刀、胶水等。
2.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每组一份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样例,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实际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四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2. 能够灵活地运用四位数进行加减法运算。
3. 了解数的大小比较,并能进行大小比较的运算。
二、教学重点1. 四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2. 四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教学板书工具。
3. 学生练册。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识1. 教师出示一张四位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猜测这个数是多少。
步骤二:研究四位数的读法和写法1. 教师给出一个四位数,让学生读出来,并在黑板上写出来。
2. 学生跟读并模仿教师的读法和写法。
步骤三:研究四位数的加法运算1. 教师给出一个加法算式,让学生计算并写出计算过程。
2. 学生将算式和计算过程写在练册上。
步骤四:研究四位数的减法运算1. 教师给出一个减法算式,让学生计算并写出计算过程。
2. 学生将算式和计算过程写在练册上。
步骤五:数的大小比较1. 教师给出几个四位数,让学生用大小比较符号进行排序,并写出大小比较结果。
2. 学生将排序结果写在练册上。
五、教学延伸1. 给学生出示更多的四位数,并让学生进行读写和加减法运算练。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四位数的运算规律,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课堂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进行课后的练巩固所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四位数的读法和写法,加法和减法运算,大小比较四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例如:1234四位数的加法运算:- 例如:1234 + 4567 =四位数的减法运算:- 例如:4567 - 1234 =数的大小比较:- 例如:1234 > 4567。
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整数加减法、乘除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认识小数,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3)掌握常见的几何图形的性质和特征,能够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
(4)掌握常用的计量单位,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5)理解统计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2)通过探究、发现、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二、教学内容1. 数与代数(1)整数加减法、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和应用。
(2)小数的认识、读、写法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3)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表示和计算。
2. 图形与几何(1)线段、射线、直线的关系和性质。
(2)长方形、正方形的性质和特征,以及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3)平行四边形、梯形的性质和特征,以及面积的计算。
(4)三角形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5)对称轴和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3. 测量(1)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和质量单位。
(2)单位之间的换算。
4. 统计与概率(1)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
(2)简单的数据分析和概率。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采用直观教学,通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3. 采用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采用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苏教版3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苏教版精选3篇(一)以下是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适用于苏教版教材:第一单元:整数的认识- 第一课:正整数的认识- 第二课:负整数的认识- 第三课:整数的加减法- 第四课:整数的乘法- 第五课:整数的除法第二单元:分数的认识与比较- 第一课:分数的认识- 第二课:分数的化简- 第三课:分数的比较- 第四课:分数的加减法- 第五课:分数的乘除法第三单元:小数的应用- 第一课:小数的认识- 第二课:小数的加减法- 第三课:小数的乘法- 第四课:小数的除法- 第五课:小数与分数的互换第四单元:带余数的除法- 第一课:带余数的认识- 第二课:带余数除法- 第三课:余数的应用第五单元:三角形与四边形- 第一课:三角形的分类- 第二课:四边形的分类- 第三课:正方形与矩形- 第四课:平行四边形第六单元:图形的坐标- 第一课:坐标系的认识- 第二课:点的坐标表示- 第三课:图形在坐标系中的表示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包含课堂讲解、练习、拓展与应用等环节,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数学知识。
同时,适时进行课后作业、小测验等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苏教版精选3篇(二)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第一单元:课文朗读与理解1. 课文:《小燕子》《读书》《迟到的秋天》2. 学习目标: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3. 活动安排:课文分段朗读,讨论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设置小组讨论与展示环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情境。
第二单元:古诗词赏析1. 课文:《静夜思》《帝京景物》《春晓》2. 学习目标:能够背诵古诗词,理解古诗词的深层含义3. 活动安排:分组背诵古诗词,模仿古诗词的风格创作,展示学生的作品;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三单元:书写规范及修辞手法学习1. 课文:《柳》《橘子》《乌鸦喝水》2. 学习目标:学习正确的书写规范,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3. 活动安排:进行生字练习,让学生掌握规范的书写方法;学习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让学生在写作时灵活运用。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上册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上册全册一、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目标。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四年级上册数学内容,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教案包括四年级上册所有的数学内容,主要包括数的认识与比较、加法和减法的计算、长度和质量的测量、图形的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等。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研究积极性。
三、教学步骤和教学重点1. 数的认识与比较教学步骤:- 通过具体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认识并比较不同的数。
-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大于、小于和等于的符号进行比较。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数字的直观感知和比较能力。
2. 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教学步骤:-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 教授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进行简单加法和减法计算的能力。
3. 长度和质量的测量教学步骤:- 教授长度和质量的基本单位。
-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尺子和天平进行测量。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进行长度和质量测量的能力。
4. 图形的认识教学步骤:- 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图形,并了解它们的特征。
-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直尺和量角器绘制简单的图形。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认知和绘制能力。
5.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步骤:- 通过具体的物品和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分数的概念。
- 教授分数的读法和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分数的初步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和教学建议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课堂练、小组合作和个别测试等方式进行。
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教学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以上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四年级上册全册》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升和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升和毫升的定义、换算关系、容积单位的转换、容积的计算等。
这些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长度、面积、质量等基本计量单位,对数学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升和毫升作为体积单位,对学生来说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升和毫升的概念,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容积单位的转换和容积的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瓶的容积、水杯的容积等,引出升和毫升的概念。
2.教学新知:讲解升和毫升的定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集体备课教学计划及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集体备课教学计划及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感知物体的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发现物体的特征。
但部分学生对于一些复杂的物体图形可能会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物体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物体,发现和总结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物体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和操作。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教学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物体的特征。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物体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物体的特征。
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物体特征的掌握情况。
全套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全套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本教案根据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编写,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以下为全套教案,包括各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课后作业。
第一单元:认识分数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2. 分数的比较和计算。
教学难点1. 分数意义的理解。
2. 分数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分数卡片。
2. 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分数的意义。
2. 讲解:讲解分数的读写方法,举例说明。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分数的比较和计算练习。
4. 应用:让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家长签字确认。
第二单元:角的认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各种角,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各种角的识别。
2. 角的度量方法。
教学难点1. 各种角的识别。
2. 角的度量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角模型。
2. 量角器。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感受角的存在。
2. 讲解:讲解各种角的特征,演示角的度量方法。
3. 练习:让学生进行角的识别和度量练习。
4. 应用:让学生运用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家长签字确认。
以此类推,涵盖所有单元课后作业设计每节课后,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教学目标,设计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包括基础练习、拓展练习和实际应用题目,难度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果。
针对学生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为全套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计划和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计划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的内容主要包括利用观察、操作、比较、推理等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通过对物体进行观察和操作,能够发现物体的特征和规律。
但在观察物体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无法全面、客观地观察物体。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物体的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克服主观意识对观察结果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操作卡片等教学辅助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观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发现物体的特征和规律,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3.巩固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观察和操作能力。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观察物体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
5.布置作业:设计富有思考性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空间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目标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活动中,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初步形成1升和1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容量的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容量单位进行测量和估计,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初步的估算意识。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容量的含义,形成1升和1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1升=1000毫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容量的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容量单位进行测量和估计。
教学难点:1、通过具体的活动,初步形成1升和1毫升的容量观念。
2、知道1升=1000毫升,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实例,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表内除法的扩展)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口算;理解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的算理,掌握相应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和估算;理解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理解连除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商不变的规律,以及用连除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提高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1、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试商和调商。
2、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3、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并确定除法计算的余数。
教学难点:1、掌握相应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和估算,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试商和调商。
2、理解并掌握商不变的规律,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认识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会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组合体,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正确选择相应的视图,或根据指定的视图正确摆出相应的组合体,体会物体与视图之间的联系。
2、使学生经历观察物体的全过程,能联系实物或看到的形状进行直观思考,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体会数学思考的价值,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与空间观念,提高推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观察物体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几何空间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能克服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观察物体的兴趣,逐步形成对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点:会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物体;能根据物体的形状选择相应的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教学难点:能根据物体的形状想象相应的视图,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了解它们的结构和特点;会分段整理数据,能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结合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对简单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出发,探索并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能应用平均数解释一些简单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4、使学生在运用统计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统计活动的实际价值,体验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会用简单的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分段整理数据,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确定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有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初步了解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体验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策略,能根据需要合理确定解题思路,归纳和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一般步骤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按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实施解题活动的过程,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有理有据的表达,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养成自觉检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乐于和他人合作等良好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
2、综合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并能按步骤实施解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单元:可能性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模球、摸牌、抛正方体等游戏活动,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感受简单随机现象;能列举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2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随机现象发生结果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
3、使学生在参与游戏、操作等活动过程中,体会可能性的学习与应用价值,初步形成随机意识和数据分析观念;感受游戏、操作等活动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随机现象发生结果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进一步体会分析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过程,能列综合算式解决有关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
2、进一步体会分析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过程,能列综合算式解决有关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列综合算式解决有关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认识射线、直线,了解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两点间的距离,知道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进一步认识角的特征,会用量角器量角,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了解角的分类方法,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的特征,知道平角和周角,了解各类角之间的大小关系;认识垂线和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垂线和平行线;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会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有关的平面图形,探索射线、直线、角的特征,探索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感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借助直观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感受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了解角的特征,会用量角器量角,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了解角的分类方法,认识垂线和平行线的特征,会用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会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难点:了解射线、直线的特征,初步建立无限的概念,会用量角器量角,能画出指定度数的角;会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笔算;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不超过三步),能正确合理的进行计算,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提高运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升和毫升的认识,能正确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的方法,理解观察位置和视图之间的相对关系;理解和掌握直线、射线、角、垂线和平行线的特征;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大小关系,会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知道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会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形成必要的操作技能;培养借助直观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进一步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能用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能应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比较或解释;感受数据分析的一般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4、使学生结合具体的实例,进一步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能正确列举出简单随机事件中所有可能的结果,能正确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5、使学生经历用学过的运算解决连除、两积之和(差)、归一(总)等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巩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使学生经历回顾并整理本学期所学知识、反思学习过程和方法,评价自己学习表现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反思、质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激发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