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第八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河北省承德市第八中学14—1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河北省承德市第八中学14—1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2014_2015上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之所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A.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期B.私学的出现,“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C.铁犁牛耕使用,井田制崩溃D.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2.我们到山东旅游,导游会带我们到亚圣庙,亚圣的政治主张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仁爱待民,以德服人”C.“天道自然,无为而治”D.“依法治国,中央集权”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这句话反映哪一派别的思想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4.韩非子的“法治”思想的实质是A.用法律来约束每个人的行动B.用法律来确立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C.以法律作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D.将法律奉为至高无上的准则5.百家争鸣从根本上说是“诸子百家”A.对社会变革的不同见解之争B.不同学术观点之争C.不同教育观点之争D.不同社会阶层之争6.孔子曾对鲁国大夫季氏设置天子才能使用的64人大型舞乐队十分不满,因为按照西周规定,大夫只能使用32人的乐队。

这说明孔子政治思想中的“礼”是指()A.等级名分制度B.君主专制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D.嫡长子继承制度7.董仲舒新儒学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目的的内容是()A.“天人感应”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君权神授”说D.“制天命而用之”8.秦“焚书坑儒”,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C.完善法律体制D.加强君主专制9. 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

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学而优则仕10.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下列各项中对应不正确的是A.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B.邵雍—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C.张载—准确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D.程颢、程颐—确定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11.南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远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传统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12.儒家的经典“四书”是指A.《诗经》《礼记》《论语》《大学》B.《春秋》《易经》《孟子》《中庸》C.《论语》《孟子》《中庸》《大学》D.《大学》《中庸》《易经》《周书》13.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是A.“心即理也”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C.“致良知”D.“理”是世界的本源14.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河北省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

河北省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河北省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6分)1.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C.克己复礼的思想D.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2.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据此可知,三人都A.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B.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C.体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D.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3.下表是有关孔子诞辰的记载,据此可以得出较为合理的推论是A.《公羊传》成书最早,故说法最可信B.《史记》记载最详细,故说法最可信C.海昏侯墓葬文物是地下最新发现,故说法最可信D.“纸上之材料”应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4.春秋战国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种民本思潮A.证明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B.成为了秦国统一的指导思想C.反映了天命观念影响深远D.有利于缓和紧张的社会矛盾5.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体现“礼”、“法”并用思想6.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意味着A.老子认为仁礼很重要B.老子把道德仁义礼等量齐观C.老子认为道是最高境界D.老子融合了道家和儒家思想7.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河北省承德市第八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河北省承德市第八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承德八中2017年10月月考考试高二历史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1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1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 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A. 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 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 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D. 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答案】B2.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 ②④B. ①②④C. ①③【答案】D【解析】“独尊儒术”并不代表其他流派的消亡,只是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成为正统思想,所以④说法有误,排除,所以答案选D,其他选项不符合,排除。

3.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 天体运行法则B. 社会发展规律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 “天人感应”理论【答案】C【解析】“天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朱熹的天理指的是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天理”并非天体运行法则,选项A是对天理的曲解,不符合题意,排除;“天理”是封建等级秩序而非社会发展规律,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天人感应”理论是董仲舒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天理”的内涵就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4.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蕴涵着A. 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B. 墨子的“兼爱”思想C. 庄子的辩证法思想D. 韩非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团结、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关心,这和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吻合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辩证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韩非的法术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河北省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河北省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河北省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1. (2分)《春秋繁露》云:“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英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此话强调,君主应A . 加强集权B . 独尊儒术C . 推行教化D . 顺应天意2. (2分) (2016高二上·大连期末)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一致的是()A .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 . 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C .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D .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3. (2分)“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此言论说明荀子A . 重视礼义教化B . 强调严刑峻法C . 主张王霸并用D . 提倡上善若水4. (2分)下列言论是孟子思想的体现的有()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制天命而用之”④“人之初,性本善”A . ①②③④B . ①②④C . ②③④D . ①③④5. (2分) (2017高三上·南昌月考)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这表明,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进程中()A . 孔子的思想本意遭到肆意歪曲和篡改B . 儒学思想的演变具有主观性和时代性C . 儒学思想适应了不同时代社会的需要D . 儒学体系在不断批判中得到发展完善6. (2分) (2016高三下·海淀模拟) 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夏四月,天气异常,黄雾四塞终日。

河北高二历史2023年上半年月考测验试卷完整版

河北高二历史2023年上半年月考测验试卷完整版

选择题孔子曾提及如下观点:“凡人立志于仁就要以得到仁,但是每日每时都不违背仁,即在圣贤也不易做到。

”鉴于此,宋明理学家提出A. 发明本心B. 格物致知C. 致良知D. 知行合一【答案】D【解析】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每日每时都不违背仁,即在圣贤也不易做到,鉴于此,所以宋明理学家提出了知行合一,意即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才可能不断地提高人的修养境界,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

“知行合一”是在强调不断的实践来提高“仁”的修养水平。

选择题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A.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B. 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C. 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加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对于社会的变革发表自己的看法,抨击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是中央集权制度制度的加强。

故选B。

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选择题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解析】试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根据材料推断即可,根据“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说明道家、佛家的地位变化较大,只有儒教的地位相对稳定。

河北省承德市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河北省承德市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河北省承德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 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 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而积极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 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 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 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上述材料认为, 百家争鸣出现的文化觉醒, 最基本的原因是A. 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B. 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C. 社会形成重文轻武的氛围D. 教育不发达造成人才奇缺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有①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②使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主流思想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④“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D.①③④3.下列漫画是古代三位“思想家的话语”,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A.三人是儒家思想家B.他们的主张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C.他们的主张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D.他们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一位先秦思想家这样评论两位政治人物: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的国君。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诈谋的国君。

这位思想家秉承的理念是A.克己复礼 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5.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河北省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半月考试卷

河北省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半月考试卷

河北省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半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 (2017高三上·黄陵月考)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①孔子的“礼”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③宗法制④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A . ②③④B . ①③④C . ①②③D . ①②④2. (2分) (2018高三上·如皋模拟) 1924年11月,孙中山以大元帅身份公布了《工会条例》。

下列是条例中的某些条款,这些规定()A . 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新发展B . 表明其政治立场发生根本改变C .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兴起D . 背离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向3. (2分)据1913年9月5日《大公报》记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

”说明当时A . 妇女地位逐渐提高B . 家庭观念丧失殆尽C . 大众赞同离婚行为D . 婚姻方式彻底改变4. (2分)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

”体现这一论断的具体史实有①废除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② 参加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③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④抗美援朝取得胜利A . ①②③B . ①③④C . ①②④D . ③②④5. (2分)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A . 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 . 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 . 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 .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6. (2分)(2017·新余模拟) 亚里士多德提出,一切政体都要有三个要素:其一为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能,其二为有关公务执行的行政机能,其三为审判机能。

认为“如果三个要素都有良好的组织,整个政体也将是一个健全机构”。

河北省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河北省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河北省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4题;共88分)1. (2分)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到今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和谐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

下列各项中,属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主张是()①“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②“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入任焉,敏则有助,惠则足以使人”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也”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A . ①②③④B . ①③④C . ①②④D . ②③④2. (2分) (2018高二上·平遥月考)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成为被崇拜的偶像。

”使“儒家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A .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B . 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C .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D .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3. (2分)“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

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泱洽:贯通)通透。

”这段话提倡的是()A . 格物致知B . 发明本心C . 知行合一D . 致良知4. (2分) (2016高二上·吉林期中) 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

”对此理鳃正确的是()A . 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B . 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C . 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D . 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5. (2分)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传统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承德八中2015-2016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本试卷分卷I和卷II两部分。

卷I为选择题,卷II为非选择题。

本试卷共11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卷I(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回家,问人是否受伤,而不问马。

此事反映了A.有教无类B.为政以德C.“仁”的思想D.“仁政”思想2.战国时期的某一天,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辩论,根据下列几段文字,判断出哪些学派的思想家参加了这个聚会①“兼相爱,交相利”②“施仁政于民”③“明主峭其法而严刑”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墨家A.①②B. ①③④C.②③④D. ①②③④3.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其主张体现的是A.人与社会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C.人与天感应的关系 D.人与自然的关系4.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韩非的同学设计台词,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其台词的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5.历史复习课上,老师出示了一组关于百家争鸣时期学术思想的问题,其中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①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②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③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④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A.①法家②儒家③墨家④儒家 B.①儒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墨家C.①墨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儒家 D.①法家②墨家③儒家④道家6.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是在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期间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7.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

”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是A.民贵君轻观念 B.大一统观念 C.君权神授观念 D.天人感应观念8.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

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

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9. 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问中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A.一生都反对邪辟之说 B.认为政治与思想上的“大一统”是历史必然C.有力的推动了法家思想的发展 D.独尊儒术,反对“尊儒尚法”、“外儒内法”10.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远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传统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11.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齐家”“治国”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12.关于宋明理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B、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C、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D、认为天理是人与天地万物共同的本原13.德国思想家尼采曾说:“我就是太阳,世界应围绕我转。

”他的理论后来成为纳粹党人的理论基础。

在古代中国同样出现了这样的狂人,他曾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

”这个人是A.周敦颐 B.朱熹 C.张载 D.陆九渊14.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分歧在于A.“格物致知”与“发明人之本心”的矛盾B.“理”是否是世界万物的本原C.是否继承孔孟正宗以治理国家 D.是否遵循“三纲五常”,维护社会秩序15.有人在网上发表了《程朱理学流毒无穷》一文,认为中国悲哀的原因在于出现了二程和朱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评论着眼于二程和朱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压抑人的个性发展B.此说法有失偏颇,没有辩证地客观评价C.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程朱理学无任何进步之处D.我们应批判地继承程朱理学16.一位思想家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他,山中美丽的花树,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他却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是不存在的。

在他们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

这位思想家指的是A.庄周B.老聃 C.朱熹 D.王阳明17.“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内核是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发明本心18.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19.明末清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

其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一种彻底否定 B.完全拘泥于传统儒学的藩篱C.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20.某中学高中历史选修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

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21.明清之际,出现了一些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共同特点是A.以“异端”自居 B.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C.主张发展商品经济D.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源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哪部著作A.黄宗羲《明夷待访录》B.顾炎武《日知录》C.李贽《续焚书》D.王夫之《船山遗书》23.中国的道教曾被国外一些学者称誉为“世界上唯一不强烈反对科学的神秘主义”。

以下能够佐证外国学者这一观点的是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纸的发明 C.火药的发明 D.指南针的发明24.“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

”这句话指的四大发明中的哪一项A 造纸术B 印刷术C 火药D 指南针25.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26.太学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汉武帝时期,规模非常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

但到了东汉中期(126年),太学规模扩大,太学生增至三万多人。

导致这种变化的客观条件之一是A.国力增长,政治经济空前繁荣 B.察举制的实施行之有效C.全国行政机构设置发生变化D.造纸技术的改进27. 据记载,唐朝后期,有人拿着白居易的诗印本在街上叫卖。

这表明当时A.活字印刷技术已经出现B.雕版印刷促进了文化传播C.诗歌成为世俗文学形式D.诗歌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28. 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书同文字”。

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29.“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

这说明汉字A.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B.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C.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D.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30. 郑板桥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充分表达了作者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思想。

该画应属于A.宫廷画 B.风俗画 C.中国文人画 D.民间绘画31“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

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

”下列与这句艺术谚语有关的是A.汉赋B.宋词C.京剧D.传奇32. 《诗经》中的《七月》描述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这说明《诗经》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33. 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引用的文学形式依次是A.楚辞、汉赋、唐诗B.楚辞、唐诗、宋词C.宋词、唐诗、楚辞D.唐诗、宋词、元曲34.与城市经济和工商业发展无关的是A. 宋代话本和词的出现B. 古代散文的发展C. 描绘市井风情的绘画作品出现D.明清小说的繁荣35.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36.“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北宋词人柳永的词之所以在宋代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主要是因为他的词A.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 B.善于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C.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 D.反映市民生活,有浓厚的生活气息37.明清时期,“士工商贾虽然同,各务营生不辞倦”,社会经济和人的观念都在发生变化,反映在小说中,“三言二拍”中商人第一次成为被歌颂的对象。

这一现象说明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商品经济发展C.八股取士D.理学的兴起与发展38.《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A.爱国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39.元代堪称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元杂剧更是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后人评价曰:“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

”由此可见其艺术风格是。

A.以自然本色为主流B.民主思想闪现其间C.浪漫主义色彩浓厚D.豪迈奔放,婉丽飘逸40.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的具体反映。

下列能够反映明清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有。

①传统科技没有发展成为近代科技②《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命运③《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京城的繁华④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卷Ⅱ(非选择题,共50分)二、史料解析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墨子》材料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