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产业结构变化规律对我们的启示
产业结构变化规律对我们的启示
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对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1. 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科技进步、市
场需求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旧产业会逐渐退出舞台,新兴产业
会崛起。
因此,要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增
长点。
2.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就业形态和人力资源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劳动力在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移,就业结构也需要相应调整。
培养适应新兴产业需求的人才,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对于
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3. 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城乡发展的协调。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
转移不仅发生在城市,也涉及到农村地区。
通过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发展现代农业等方式,可以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减少城市农民工数量压力。
4.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国际竞争力和外贸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随
着产业升级和转移,国际竞争力也在发生变化。
因此,要在适应产业
结构变化的同时,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开拓新的市场,加强与
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
总之,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对我们启示需要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培养适应新需求的人才,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和
外贸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及启示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世界产业结构正经历着深刻而持续的变革。
这些变革不仅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发展,也塑造着全球经济的格局。
了解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对于各国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推动产业升级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世界产业结构经历了从农业主导到工业主导,再到服务业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的转变。
在早期,农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制造业迅速崛起,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而在现代社会,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涵盖了金融、科技、教育、医疗、娱乐等众多领域。
当前,世界产业结构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的发展趋势。
一是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重塑各个产业的形态和运营模式。
在制造业中,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化生产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了个性化定制和柔性生产。
例如,汽车制造企业通过数字化设计和智能生产线,可以更快地推出新车型,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在服务业中,电子商务、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
二是绿色产业的兴起。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全球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推动了绿色产业的发展。
新能源、节能环保、资源回收等领域成为投资和发展的热点。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增加,逐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
同时,企业也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三是产业分工的全球化和区域化。
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产业分工也更加精细。
发达国家往往专注于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而发展中国家则在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环节发挥优势。
然而,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上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分工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区域化趋势,一些国家开始重视构建自身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以增强经济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世界上经济强国崛起的启示
第六,重视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纵观世界强国的发展史,其实质就是海洋强国的发迹史。海洋是连接世界各个经济体的血脉和桥梁。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国家的崛起无一不是依靠海洋上力量的优势,都高度重视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都是在重视海洋强权的战略中形成了对世界经济的主导权,确立了其经济大国的地位。18世纪的英国,正是依仗其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击败了荷兰的海上有生力量,并将海洋军事、殖民扩张与国际贸易这三者结合起来,成就了“日不落帝国”。此后的美国、日本和德国等经济强国都是以海立国、以海兴国,先盛于海洋,后盛于世界。当今的美国更是重视发展航空母舰、潜艇等海洋军事力量,并积极控制海上战略要地和建立海洋战略基地,将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紧紧与海洋强国战略捆绑在一起,为巩固其经济强国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五,重视体制机制的变革。一般地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决于资源禀赋、科学技术、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但是,如果没有不断变革的体制机制有力保证,那么生产要素就必定无法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率。经济强国崛起的历程充分表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机制变革,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先决条件之一。无论是葡萄牙对航海探险基金机制的创新,还是西班牙对个人产权制度的改革;无论是荷兰对金融制度与金融体系的创新,还是英国“光荣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改革;无论是美国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还是德国对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都有力地证明了不断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是经济强国崛起的重要条件。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产能经济309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李梦梦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摘要:21世纪,国际产业转移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趋势,国际产业转移是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层次以及不同的领域,进行的经济开发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结果。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
并且,伴随出现的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对我国也产生了影响。
本文就国际产业转移进行讨论,针对我国承接产业转移以及产业升级转移做出了分析,希望能够对产业良性转移有所帮助。
关键词:国际产业;新趋势;产业升级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1-0309-01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速度逐渐加快,规模也不断的扩大,促进了我国的产业升级,提高了竞争力,也增强了竞争优势和优化了经济结构等。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分析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即某些产业由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现象,即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按照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通过跨国界的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方式,把部分产业的生产、销售甚至研发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从而出现该产业在空间分布发生迁移,它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和资本的国际流动实现的。
(一)国际产业转移逐渐高度化发展通过国际产业转移的层次的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开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始发展;制造业也开始向服务业发展;低附加值的产业也开始向高附加值的产业开始发展。
且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心。
(二)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投资和生产的速度也随之加快,跨国投资也开始转变为直接投资且总量也不断加大,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力量。
据统计,1995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为3310亿美元,2000年为13000亿美元,在2006年全球的外国直接投资额上升到了112万亿美元,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进步了,在2006年以后直接投资额也在一直不断的上升,总而言之,进入21世纪以后,为赢得竞争优势,发达国家进一步加快了国际资产转移,而发展中国家也为了不断赶超发达国家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国产业的接纳能力,加速了国内资产升级和转型。
全球产业转移与提升我国产业结构水平
摘要:世界范围内产业的大规模转移成为全球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时代特征,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则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
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以技术为先导、以服务为重点,呈现出领域集中化、方式主流化等特征。
全球产业转移给我国提升产业竞争力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我国产业发展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依托市场和创新,充分利用资源、环境优势,以服务业为重点、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统筹兼顾,趋利避害,以此为契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产业升级服务外包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全球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和转移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
在此形势下,如何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契机,实现我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政府和理论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和时代特点出发,深入分析全球产业转移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提升我国产业结构水平的具体政策措施。
(一)全球产业转移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全球产业转移是指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将产业(早期主要是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次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从而带动移入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现象(陈国玲,2006)。
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出现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世界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中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基地。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引起了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全球产业转移进入了新的阶段,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各国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趋势增强,国际间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加快。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现代产业体系政策比较与启示
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化工 、 汽车 和机 械 等 资 本 密集 工业 , 同时 发 发 展 .一 方 面 大力 发展 以微 电子 技 术 为 中 转移 , 用信 息 化 推 进 产 业 结 构 高 级 化 , 放 用 展 部 分 高 附 加值 的技 术 、 本 密集 型工 业 , 心 的信 息 产业 和 以生 物 技 术 、 资 新材 料 、 能 松 管 制 与 制 度 创 新 为 产 业 结 构 调 整创 造 宽 新
带 成 部 分 耗 能 多 、污染 大 的重 化 工 业 逐 渐 转 移 优 势 的 传 统产 业 和 一部 分 低 附 加 值 的 技 术 围内 优 化 配 置 资 源 , 动 了生 产 全 球 化 , 到 发 展 中 国 家 。 其 是 东 亚 地 区 。2 尤 O世 纪 密 集 型 产 业 , 括 汽 车 、 包 电子 等 产 业 转 移 到 为 世 界 产 业结 构调 整 的 主力 军 ;二 是 信 息 7 0年 代 由两 次石 油危 机 诱 发 的 1 7 ~ 9 5 他 国 . 别 是 亚 洲 “ 93 17 特 四小 龙 ” 东 盟 。 次 世 产 业 的 快 速 崛 起 带 动 了相 关 产 业 的 发 展 , 和 这
年 世 界 性 经 济危 机 .沉 重 打 击 了西 方 发 达 界 产 业 结 构 的转 移 和传 递 对 新 兴 工 业 化 国 信 息 技 术 在 世 界产 业 结 构调 整 中起 着 驱 动 国家 能 耗 高 的重 化 工 业 ,迫 使 发 达 国家 加 家 和 发 展 中 国 家 的影 响 是 巨 大 的 。 洲 “ 亚 四 力 的 作 用 ;三 是制 度创 新 为 产业 结 构 调 整 快 产业 结 构 调 整 步 伐 ,开 始 发 展 以 微 电 子 小 龙 ”等 新 兴 工 业 化 国家 或 地 区 通 过 大量 营 造 良好 的外 部 环 境 。放 松 管 制 、制 度 创 是 良好 技 术 为 主 的较 少 消 耗 资 源 与 能 源 的 知 识 和 吸 收 发 达 国家 的投 资 , 接 美 、 承 日转 移 出来 新 , 这 次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的一 大 特 点 。 技 术 密 集 型 产 业 . 将 汽 车 、 铁 、 船 等 的 重 化 工业 等 资 本 技 术 密 集 型 产 业 。使 经 的制 度 使 资金 、 才 、 术 等 高 科 技 要 素 更 而 钢 造 人 技
欧盟成员国产业结构差异、整合前景及启示
欧盟成员国产业结构差异、整合前景及启示欧盟在完成第五次东扩后,面临新的经济整合任务。
与前四次的扩张和整合不同,欧盟在2004年的扩张是一次异质性扩张,此次扩张后,新老成员国间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
所以,新人盟成员国面临的经济整合过程将是差异性整合过程,即在异质性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不同质的经济要素进行调整,提升处于低端的要素水平,提供新的制度安排,协调复杂的利益关系,实现同步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各成员国产业结构整合是经济整合中的基础和核心问题。
它不仅是盟内贸易充分发展的基础,也是欧盟在投资、货币、金融以及社会保障等其他领域顺利实施整合的保障。
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对欧盟成员国产业结构差异的现状和整合前景进行分析,提出我国未来调整产业结构的对策。
一、欧盟成员国产业结构的差异2005年,欧盟15个老成员国的产业结构较为相似。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一般都在2%左右,希腊的水平偏高,为%;工业和建筑业的比重一般在20%至30%之间。
其中,德国工业较为发达,比重为%,西班牙的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要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为%;由贸易、运输、通信和金融等产业构成的服务业在各国经济中都占有较大比重,均在70%左右,卢森堡甚至达到%。
这种产业结构明显体现出发达工业化国家的特征。
而各国不同的产业增长率反映出产业结构总体的发展趋势。
从1999年至2005年间的各产业产值平均年增长率看,增长速度最慢的是农业,一般在1%左右,法国、卢森堡、瑞典、葡萄牙、希腊甚至出现负增长;工业和建筑业增长速度居中,各国的平均水平为%和%,多数国家工业的增长速度都快于建筑业。
尤其是瑞典和芬兰的工业实现了较快增长,平均增长率分别为%和%。
而在建筑业方面,具有悠久传统和技术积累的西班牙和希腊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分别为%和%;服务业是发展最迅猛的行业,各国的服务业都实现持续增长,从而使服务业在CDP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论世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
论世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作者:谢倬霖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34期摘要:世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本文首先分析了世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特点和世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世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世界经济;产业机构;产业转移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呈现出明显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特征,这对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均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特点世界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调节。
上世纪六十年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劳动成本的不断提高,带来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对国内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升级,主要致力于技术密集型以及资本和技术双重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将那些劳动及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1]。
一些发展中国家则基于自身的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区位优势等发展外向型经济,逐渐形成了新兴经济体。
亚洲四小龙便是在这次产业结构调整中得以迅速腾飞。
在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过程中。
这次世界经济的产业机构的调整和转移与上世纪六十年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目前各个发展中国家均在积极开展对外开放,他们在利用外资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经济的转型升級,因此这次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将会更加激烈。
在上次世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中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均是处于被动发展的地位,而目前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深刻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其在产业机构转型升级中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伴随着工业经济逐渐发展为知识经济。
在封闭经济环境下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在该国家范围内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转移,不会产生对外的产业转移。
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因素分析启示
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因素分析启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产业结构经历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在发达国家,这个转变是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完成的。
在亚太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最先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开始的。
美国所淘汰的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了日本。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又将其转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四小龙国家和地区。
亚洲四小龙经过10-20年的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也经历了一个缩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向外部打开了大门,以优惠条件吸引外商前来投资,使亚洲四小龙及美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找到了地域广泛,劳动力丰富而价格低廉的我国沿海地区。
至今这种转移仍在不同层次上继续着并向中西部地区扩展。
加入WTO后,我国成为世界上外商投资额最大的国家,外商投资中有近三分之二是投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较集中的领域,在制造业的投资中,外商大量投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或加工组装生产环节。
我国制造业优势的提升和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的维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制造业生产能力转移到中国。
一、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特点(一)农业总产值、农业人口、农业劳动力等重要指标逐步下降根据发达国家、后起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工业结构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其共同特点包括:(1)农业劳动力比重降至30%以下且绝对量已开始减少10年以上,农产品商品率上升到70%以上,农户开始了企业化经营。
(2)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到35%以下,人口城市化比重上升到55%左右。
(3)农业增加值比重下降到15%左右,对国民经济的积累作用已大为降低。
无论是美国、英国、法国还是日本、中国台湾,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时均具备了以上三个特点。
相比之下,目前我国大陆无论是农业人口比重,还是农业劳动力比重,都大大高于产业转移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竞争的加剧,各国都在努力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涉及到产业布局、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方面,对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化产业结构对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优化产业结构是指通过调整各个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不同行业之间协调发展的目标。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可以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劳动力就业率最大化以及环境污染最小化等目标。
在全球资源日益紧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1.1 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不同行业对资源需求不同,在全球资源日益紧缺的背景下,通过调整各个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比如,将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技术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产业,可以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1.2 促进劳动力就业率最大化优化产业结构不仅能够提高经济发展效益,还能够促进劳动力就业率最大化。
不同行业对劳动力需求不同,在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行业结构来适应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
比如,在传统制造业逐渐萎缩的背景下,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来吸纳就业人口,可以提高劳动力就业率。
1.3 促进环境污染最小化优化产业结构还能够减少环境污染。
传统制造行业往往存在着较高的环境污染风险和压力,在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环境友好型产业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
通过调整行业结构和技术创新来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可以实现环境污染最小化,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优化产业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环境、社会等多个因素。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2.1 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优化产业结构需要考虑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问题。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西部的启示
( 跨 国公司是生产 、投 资 、贸易全球化的主角 。到 缆等技术的发展 .成为信息化经济、信息社会或知识 1 )
19 97年 .全世界 跨 国公 司 总数达 53万家 ,其 中 .母 社 会 的基础 。 . 公 司设 在 发 达 国家 的 有 4 42家 ,在 发 展 中 国 家有 34 在 未来 生产 制造 领域 里 ,科学 与技 术还 孕育着 若
5 . 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促进作
好管理与组织来消除浪费 ,提高效率 ,保证对市场变 用 日 益增强。蒸汽机 、 火车 、柴油机和电气等技术的
化 作 出及时快 速反 应 。 3 全 球 产业 结 构大 调整 中跨 国集 团迅 猛 发 展 在
发展 ,形成工业化经济和 工业化社会 的基础 ;无线 电、有线电话 、晶体管 、半导体 、计算机 、卫星和光
能力 ,将技术创新和管理组织创新紧密结合起来 最 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 日 益强烈。由于电视 、网络技术
近 .美国 的一份研究 报告把 “ 柔性生产 ” 组织方 式 作 和交通 的 发展 ,不 同 国家 闻 交往 的频繁 ,造成 “ 费 消 为 “ 经济 ”的产业 特征之 一 。 新 偏 好 ”的大类 趋 同。对 发达 国家 和发 展 中国家 的高 收
一
般 认 为 ,全 球工 业 化 的重 心正 由西 半 球 向 东半 球 值连续两年兴工业化国家 ,如 日本 、
2 . 企业内部生产组织方式从传统的大批量生产转
中国 、韩国和其他 国家) 。据统计和联合 国工业 变为 “ 转移 柔性生产” 0年代初 以来 ,技术领域的突破 。8 发展组织的估计 ,发达国家制造业增加值 占全球制造 ( 控 系统 、 自动试 验 设 备 、计 测 系 统 、过 程 控 制 如数
现代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现代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现代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一、引言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不同产业之间的相对比重和组成。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现代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动。
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不仅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本文将对现代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进行深入探讨。
二、中国现代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中国是一个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大国,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明显的转变。
1. 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其在GDP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推进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加快,使第一产业的比重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2. 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其在GDP中的比重也在逐渐下降。
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环境压力的增加,以及中国政府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许多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产业链逐渐减少或淘汰,从而导致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
3. 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其在GDP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各类服务和消费需求的增加,使服务业的比重逐年上升。
另外,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
4. 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一些新兴产业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如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等。
这些新兴产业的兴起不仅使中国经济结构得到了调整,还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三、世界范围内现代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不仅中国,全球范围内的现代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分工和竞争加剧,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1. 发达国家的产业回落传统上,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导,但随着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和制造业转移,发达国家的制造业逐渐衰退。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经济在不断发展与变革。
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像是纽带将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经济模式。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多元化的经济体系以前的经济体系是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全球化的浪潮将不同国家及地区的经济体系联系在一起。
今天,拥有崛起经济体势力的国家增加了不少,中国、印度、巴西等经济体的增长势头迅速,逐渐形成新的经济主体。
与此同时,英国退欧、特朗普上台等事件也在使西方经济体系产生了巨大变革。
对于我国而言,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加入这个多元化的经济体系,深入参与到全球经济竞争中,推进以开放换发展的步伐。
充分发挥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关键位置,积极谋求进口替代,推动消费升级,加快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中非合作等等,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二、数字化给经济带来颠覆性变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迅速发展,也在给世界带来了非常大的经济变革。
传统行业正在发生巨大的颠覆,电商、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在吸纳劳动力、创造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字化对于我国也应该有所启示。
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基础之上,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大力发展新产业。
通过创新加升级,进一步提高其在全球科技价值链中的地位,助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落实全球气候联盟协议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工业化的加速,世界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环境损害不断加深,这就需要各国展开更紧密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落实全球气候联盟协议,推动各国在环保方面的合作,建立更为完善的国际环保合法机制,促进全球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也是我国需要面对的问题。
四、推动“无人经济”的发展“无人经济”是一种以无人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形态,能够有效地解决温室行业、农业等领域的人力短缺问题,快速提升效率。
我国应该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培育、技术攻关三大手段,推进无人经济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世界产业结构发展
世界产业结构发展1.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目前发达国家信息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0-60%,新兴工业国为20-40%。
美国是世界上信息产业最发达的国家,1990年美国对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超过了对其他产业的投资,标志着它率先迈进知识经济时代。
欧盟为了改变高技术领域竞争的不利地位,于1993年在《经济增长、竞争和就业》白皮书中提出欧洲信息高速公路协议,拟定了欧洲信息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计划。
北欧诸国以信息产业为突破口,实现了90年代经济的持续增长,芬兰的诺基亚和瑞典的爱立信在全球移动电话领域分别占第一和第三位。
新兴国家和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引人注目,台湾的笔记本电脑、监视器、台式电脑、主机板等14项电脑产品产值均占世界第一,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产业已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产业,约占制成品出口的50%。
韩国明确提出于2002年跻身全球十大信息产业国的目标,为此两年前就制定了《2000年信息化推进计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
2.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二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发达国家集中发展微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电信、航空、机器人和机床、电脑及软件等高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大批成为国民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并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发展。
因为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传统产业为其提供材料、工艺、基础器件和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支撑,高技术产业反过来也对传统产业产生了极强的改造作用,即通过高技术产业的杠杆作用,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和技术水平,使传统产业开辟新的市场,焕发新的生机。
3.劳动力结构智力化过去在社会生产劳动中体力型和经验型的劳动者占多数,智力型的脑力劳动者比例不大,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和经济现代化水平的持续提升,从20世纪中叶开始,脑力劳动者的比重迅速提升,逐步成为社会劳动中的主力。
20世纪90年代后,发达国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智力化趋势更为明显,脑力劳动者在就业结构中的比重已占绝大多数。
三大产业与产业结构
三大产业与产业结构——关注农业一、三大产业1、第一产业:指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通常被称作广义农业。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的地位,起着基础的作用。
(1)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农业。
2、第二产业:主体为工业,起着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现代化水平。
(1)为其他部门提供物质技术装备等重要条件。
(2)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消费品。
(3)国家积累的重要来源,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3、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各行业,被称作广义的服务业。
当代世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1)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2)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3)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大产业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①第一产业为第二三产业奠定基础;②第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条件;③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第一二产业的进步;④第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有带动作用。
二、产业发展趋势三大产业构成的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产业结构随着科学技术的应用而发生变化:高新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引起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农业: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其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发达国家已普遍下降到3%以下。
2、工业:新兴工业比重提高,传统工业更新改造。
工业在GDP中比重总体下降。
发达国家的工业比重大多下降到30%以下。
3、第三产业:现代科学技术在工农业上的应用增多的物质财富和提高的生产率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和劳动力,使其在GDP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有些达到了70%以上。
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而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最低三、重点关注农业我国中央一号文件长期聚焦“三农”问题,可见农业是立国之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形势政策论文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带给中国的机遇和挑战(启示)(DOC)
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带给中国的机遇和挑战(启示)摘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抗拒的大趋势,并推进了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为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机遇,但也带来了挑战。
我们一方面要从过去的几次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及几次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受益国的发展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和启示;另一方面又要结合我们本国的特点及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等最新发展的态势,找出最适合我们发展的道路,这是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主要解决的问题.关键词: 世界经济,大调整,趋势,国际经验. 启示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由7月时的3.4%下调至3.3%。
这是IMF 今年以来第三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同时,IMF还将全球明年经济增速预期由4.0%下调至3.8%。
种种迹象表明,一段时期以来全球经济持续复苏的态势正在遭遇挑战。
仔细分析背后的原因,对正致力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国而言有三大启示。
首先,要更加注重稳增长。
在可预见的未来,跛足前行、弱势复苏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的新常态。
因此对中国而言,必须将经济发展的动力更多转向内需—投资和消费。
这就需要一方面要保证投资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要努力释放消费需求的增长潜力。
其次,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定向调控和精准调控,避免运用大水漫灌式的刺激手段。
要更加注重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率,而不仅仅是量的增长。
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此次IMF之所以调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主要是出于对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的担忧。
这两大经济体正面临着类似的矛盾—若进一步注入资金以刺激经济增长则有可能引发新的债务危机,若收紧资金以弥补财政缺口则有可能导致经济停滞。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被动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两大经济体此前为刺激经济过于依赖于量化宽松等“猛药”,进而留下了一系列后遗症。
鉴此,“微刺激”仍应成为未来中国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基调。
最后,虽然危机爆发后,各国依靠灵活多样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来推动经济复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此次危机本质上是由于全球经济结构失衡所导致,因此要真正走出危机,必须要推进结构改革。
三次产业结构发展
三次产业来源划分军队和警察等特殊部门。
2003年版2003年国家统计局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基础之上制定了新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三次产业划分范围如下: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新的划分规定中取消了1985年划分办法中对第三产业四个层次的划分。
2013年版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设计管理司2013-01-14 10:27:07一、为更好地反映我国三次产业的发展情况,满足国民经济核算、服务业统计及其他统计调查对三次产业划分的需求,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制定本规定。
二、三次产业的范围: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以及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采矿业中的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附件:1. 三次产业分类2.《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修订说明附件1:三次产业分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第一产业:A农、林、牧、渔业:01农业;02林业;03畜牧业;04渔业第二产业:B采矿业:06煤炭开采和洗选业;0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0非金属矿采选业;12其他采矿业C制造业:13农副食品加工业;14食品制造业;1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16烟草制品业;17纺织业;18纺织服装、服饰业;19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20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21家具制造业;22造纸和纸制品业;23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24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25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7医药制造业;28化学纤维制造业;29橡胶和塑料制品业;3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3金属制品业;34通用设备制造业;35专用设备制造业;36汽车制造业;3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3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0仪器仪表制造业;41其他制造业;42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4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45燃气生产和供应业;46水的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47房屋建筑业;48土木工程建筑业;49建筑安装业;50建筑装饰和其他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A:05农、林、牧、渔服务业B:11开采辅助活动C:43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F:批发和零售业:51批发业52零售业G: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3铁路运输业;54道路运输业;55水上运输业;56航空运输业;57管道运输业;58装卸搬运和运输代理业;59仓储业;60邮政业H:住宿和餐饮业:61住宿业;62餐饮业I: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3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64互联网和相关服务;6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J:金融业:66货币金融服务;67资本市场服务;68保险业;69其他金融业K:房地产业:70房地产业L: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1租赁业;72商务服务业M: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73研究和试验发展;74专业技术服务业;75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N: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76水利管理业;77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78公共设施管理业O: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79居民服务业;80机动车、电子产品和日用产品修理业;81其他服务业P:教育:82教育Q:卫生和社会工作:83卫生;84社会工作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85新闻和出版业;86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87文化艺术业;88体育;89娱乐业S: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90中国共产党机关;91国家机构;92人民政协、民主党派;93社会保障;94群众团体、社会团体和其他成员组织;95基层群众自治组织T:国际组织:96国际组织附件2:《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修订说明2003年,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我局印发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的通知》(国统字〔2003〕14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结构知识化 1.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目前发达国家信息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0-60%,新兴工业国为20-40%。
美国是世界上信息产业最发达的国家,1990年美国对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超过了对其他产业的投资,标志着它率先迈进知识经济时代。
欧盟为了改变高技术领域竞争的不利地位,于1993年在《经济增长、竞争和就业》白皮书中提出欧洲信息高速公路协议,拟定了欧洲信息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计划。
北欧诸国以信息产业为突破口,实现了90年代经济的持续增长,芬兰的诺基亚和瑞典的爱立信在全球移动电话领域分别占第一和第三位。
新兴国家和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引人注目,台湾的笔记本电脑、监视器、台式电脑、主机板等14项电脑产品产值均占世界第一,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产业已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产业,约占制成品出口的50%。
韩国明确提出于2002年跻身全球十大信息产业国的目标,为此两年前就制定了《2000年信息化推进计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
2.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二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发达国家集中发展微电子、生物技术、新材料、电信、航空、机器人和机床、电脑及软件等高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大批成为国民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并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发展。
由于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传统产业为其提供材料、工艺、基础器件和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支撑,高技术产业反过来也对传统产业产生了极强的改造作用,即通过高技术产业的杠杆作用,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和技术水平,使传统产业开辟新的市场,焕发新的生机。
3.劳动力结构智力化过去在社会生产劳动中体力型和经验型的劳动者占多数,智力型的脑力劳动者比例不大,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和经济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从20世纪中叶开始,脑力劳动者的比重迅速提高,逐步成为社会劳动中的主力。
20世纪90年代后,发达国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智力化趋势更为明显,脑力劳动者在就业结构中的比重已占绝大多数。
据OECD统计,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10年里,在其成员国的制造业领域,技术工人就业人数增加了10%,而熟练工的就业人数减少了70%;掌握一定高技术技能的高工资就业人数增加了20%。
产业结构的调整 60年代以来,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大体出现了三次高潮: 1.第一次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浪潮 60年代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钢铁、化工、汽车和机械等资本密集工业,同时发展部分高附加值的技术、资本密集型工业,如机器人、电子工业和航天工业等,而把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和部分耗能多、污染大的重化工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
“亚洲四小龙”等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与出口的良机,开始由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并逐步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70年代由两次石油危机诱发的1973-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发达国家能耗高的重化工业,迫使发达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开始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主的较少消耗资源与能源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将汽车、钢铁、造船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高了产业结构的水平。
与此同时,亚洲“四小”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抓住国际经济提供的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开始承接和引进美、日等发达国家转移进来的某些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国家等发展中国家,以实现其产业结构的升级。
[!--empirenews.page--]2.第二次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浪潮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和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国际经济遭受了强烈的冲击,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摩擦加剧,各国为了建立新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格局和与国际经济相协调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又一次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和传递浪潮。
这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传递有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地区分工向纵深发展。
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重心向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产业和以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把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和一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汽车、电子等产业转移到他国,特别是亚洲“四小”和东盟。
这次世界产业结构的转移和传递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亚洲“四小”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通过大量吸收发达国家的投资,承接美、日转移出来的重化工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使经济增长有了新的推动力,并促使产业结构迅速升级。
80年代中期以来,“四小”已在钢铁、汽车、石化等领域与美、日展开激烈竞争,并已开始大量吸纳美、日的微电子等高科技和投资,同时也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和中国,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工业中产业之间的垂直分工向产业内部垂直分工的发展。
所谓产业之间的垂直分工是指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以及技术密集型工业之间的分工;而产业内部分工则是指各国在同一产业内产品的“差别化”分工和企业之间工序的分工,即中间产品与组装成品的分工。
一般来说,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部件和组装成品由发达国家的企业控制,大量的一般元器件由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生产。
3.第三次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浪潮 90年代,随着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逐步成为现实的经济形态,全球经济系统面临国际分工的变迁,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不可避免。
国际分工格局中出现“产品差别型分工”和“生产工序型分工”深化发展的新特点。
总体上看,美国站在当今国际分工的顶尖,发挥在新技术、新产品领域的创新优势,主要从事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则发挥其在应用技术开发领域中的优势,主要从事一般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其他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较低,主要从事附加值较低的一般工业产品生产。
如日本电子机械工业发达,但其中的软件技术仍要从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进口。
产业开放度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开放的程度日益深化。
而且呈现出新的特征。
1.各国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增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与此相适应,各国产业结构相互联系的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形成了世界经济产业结构大系统,出现了结构互动这一重要经济现象,即各国产业结构都是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一国产业结构的成长、运行必然要与世界其他国家产业结构发生相互关系,或者说一国产业结构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在与其他国家产业结构的互动影响中成长运行。
[!--empirenews.page--]首先,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客观上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资源配置,所以各个国家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状况,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产业,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如制造业在全球范围进行生产专业化分工和不同生产环节的分工,实现了无国界生产,这说明要在全球范围实现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的互补,才能提高产业结构的运行效益。
其次,由于各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地位不同,各国的产业优势也不同,一国的产业结构并不是齐全的,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完整性使各国、各区域的产业结构紧密相连,在互补竞争中得以提高一[1][2]下一页国或某区域产业结构体系的整体效率。
第三,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趋势同样明显,国与国之间、国际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化,各民族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既置身于本区域内部的分工中,又置身于全球国际分工体系中,一国的结构变动既深受国际分工变动的影响,也影响周边其他国家的结构变动,并迅速波及到全区域;而一个区域的结构变动又往往波及到全球其他区域。
因而,从全球范围看,各区域产业结构体系间的相互依存、互动作用日益明显和深化。
2.产业结构的开放效应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度的开放是随着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分工的深化而不断提高的。
产业结构的开放促使产业结构开放效应提高。
首先,一国开放的产业结构意味着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不仅是国内市场,而且还有国际市场,开放程度越高,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就越强。
要开拓国际市场就需要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出口,促使生产规模扩大,从而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有的国家通过市场的开拓,使成熟的产业向国外扩散,延长了产业的生命周期;有的国家通过市场的开拓,加快了产业转换升级的进程。
其次,要素贡献来自资本、技术和信息三个方面。
在当代经济开放和结构开放的条件下,国际资本的流动已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从一个国家来看,外资的流入流出都伴随着产业的变动和发展,资金缺乏的国家通过利用外资,缓解本国资金的不足,加快经济的发展;资金富裕的国家通过资本输出不仅使成熟的产业向国外扩散,并以此突破他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扩大国外销售市场,而且可以利用国外的各种资源,获得更多的利润。
资本的流动是与技术的转让和引进相联系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通常伴随着技术转让,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通过技术引进,改造现有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并使出口行业的竞争优势强化,以达到促进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
开放的经济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世界经济和市场的信息,对各国确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积极作用。
第三,各国产业结构开放度的提高意味着国际生产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国际分工的发展必然促进产品特别是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进出口,进出品贸易发展又带动了新的需求,从而成为一国生产扩张的刺激因素。
[!--empirenews.page--]对我国的启示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国作为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如何适应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正确地确定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对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1.顺应世界潮流,明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从各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看,顺应世界潮流,选准结构调整的方向,及时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是一国经济保持长足增长的关键。
日本抓住第一次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亚洲“四小龙”抓住第一、第二次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并不断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美国在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中,抓住主动权,发展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顶尖的位置,并出现了被经济学界称为“新经济”的现象。
新世纪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一方面要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结合我国国情,针对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和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之间的矛盾,从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出发,确定我国各产业发展的方向,并实施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结构调整策略;另一方面,要紧跟当代世界产业发展的主流,顺应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外向化、国际化的客观趋势,实行具有超前意识的跨越式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利用全球资源和世界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使产业结构加速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