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治理要素、框架及治理效果评价
简单的财务状况评价
简单的财务状况评价
一、财务分析的基本概念
财务状况评价是指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以便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及财务健康程度。
财务分析通常包括财务比率分析、资产负债表分析和利润表分析。
二、财务比率分析
1. 一般财务比率
一般财务比率是财务状况评价的基础,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比率等。
这些比率可以帮助分析人员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资金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
2. 营运财务比率
营运财务比率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产的利用效率。
主要包括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
通过这些比率的分析,可以评价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
三、资产负债表分析
资产负债表主要反映企业在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表分析可以帮助评价企业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和财务稳定性。
四、利润表分析
利润表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经营活动情况,包括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税前利润等。
利润表分析可以帮助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
五、结论
财务状况评价是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为未来的经营和投资提供指导。
六、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状况评价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只有通过科学的财务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希望本文对财务状况评价有所帮助。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评价评分操作表
评级要素
评价内容
评分标准
分值 3 1.5 0 2 1 0 2 1 0 2 1 0 30 2 1.5 1
备注
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供决策信息,能自动生成非现场监 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为风险管理和 管数据提供有效支持,并对监管指标的执行情况实时监测 内部控制提供决策信息,能够生 19 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供决策信息和数据分析,但未能自 成非现场监管数据,并能有效监 动生成非现场监管数据,未能对监管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控监管指标的执行情况 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够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供决策信息和数据分析 设立了独立的信息科技部门,配备专职的信息科技人员,人员的数量、素质与 信息 公司业务规模、发展速度及风险状况相适应 系统 设立独立的信息科技部门,且人 设立了独立的信息科技部门,但信息科技人员的数量、素质不够,不能满足公 建设 20 员配备充足 司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需要 没有设立独立的信息科技部门和人员 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在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终端安全等方面 有完善的保障措施,并能适时聘请专业机构进行评估
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且关注类贷款余额下降 不良贷款及关注类贷款的变动趋 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但关注类贷款余额上升 23 势及其对财务公司整体资产质量 不良贷款余额上升,但不良贷款率下降 状况的影响 信用 风险
不良贷款及关注类贷款的变动趋 23 势及其对财务公司整体资产质量 评级要素 评分标准 状况的影响 评价内容 信用 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 风险 资产风险分类准确审慎,覆盖全部资产,计提拨备准确、充足 24 资产风险分类准确审慎,覆盖全 未对贷款以外的资产进行风险分类,或分类不准确 面,且计提拨备准确、充足 资产风险分类制度存在明显缺陷或分类结果严重失实 建立流动性监测预警机制,具备实时监测的技术手段 25 建立流动性监测预警机制,具备 初步建立了流动性监测预警机制,基本满足流动性管理需要 实时监测的技术手段 流动性监测技术手段落后,无法满足流动性管理需要 熟悉已归集的集团内企业现金流分布特征,能够合理安排资金头寸,流动性管理 根据成员单位资金的时间和空间 不过度依赖主动负债 流动 26 分布有效调剂头寸,头寸管理不过 较熟悉已归集的集团内企业现金流分布特征,基本能够满足资金管理头寸的需要 性风 度依赖主动负债 险 主要依赖主动负债进行头寸管理,或者将融入资金用于高风险业务 在符合相关监管要求的基础上,通过主动负债能够满足流动性需求,合理获得 外部资金能力强,资金使用风险可控 27 合理利用主动负债工具满足临时 在符合相关监管要求的基础上,通过主动负债基本能够满足流动性需求,合理 性的头寸管理需要 获得外部资金能力较强,资金使用风险基本可控 不能满足以上条件 能够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类市场风险,技术手段比较完备 风 险 管 理 28 具备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 具备一定的技术手段,能够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主要市场风险 制各类市场风险的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落后,无法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 能够做到自营投资和受托投资分户管理、分账核算、运作规范 市场 29 自营投资和受托投资分户管理、 分账核算、运作规范 风险 不能做到自营投资和受托投资分户管理、分账核算、运作规范
财务决策与公司治理
财务决策与公司治理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财务决策和公司治理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财务决策涉及到如何有效地分配资源以实现公司的目标,而公司治理则关注的是管理层如何有效地运营和监督企业。
本文将探讨财务决策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企业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财务决策的重要性财务决策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涉及到如何获得、使用和管理资金,以及如何评估和选择各种投资项目等。
良好的财务决策有助于确保企业的财务稳定和盈利能力。
当企业面临投资决策时,考虑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进行风险评估和经济分析,企业能够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提高投资回报率,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的风险。
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公司治理是确保企业运作和管理的透明度、公正性和责任性的框架和流程。
公司治理对于建立和维护投资者信心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可以提高决策的合法性和透明度。
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够保护股东利益,促进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并避免权力滥用和腐败问题的出现。
此外,公司治理还能够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业绩和竞争力。
三、财务决策与公司治理的互动作用财务决策和公司治理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作用。
合理的财务决策需要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来支持和监督。
公司治理应该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和透明度,并通过内部控制措施来减少财务风险。
同样地,良好的财务决策也能够为公司治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通过明晰的财务目标和系统化的财务计划,企业能够更好地管理资源和风险,从而提高公司治理的效果。
四、财务决策与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财务决策和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财务决策,企业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利润水平,并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
同时,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够吸引外部投资者,提高企业声誉和品牌价值。
公司治理还可以促进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包括管理环境风险、推动社会公平和支持社区发展等。
企业财务制度怎么评价
企业财务制度怎么评价评价一个企业的财务制度好坏,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企业的财务制度:1. 透明度与规范性一个好的财务制度应当具备透明度和规范性,即财务信息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对内对外公开透明,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要求。
同时,财务制度中应当明确规定各项业务的操作流程和权限分配,避免内部控制缺失和财务舞弊风险。
2. 有效性与效率财务制度的设计应当符合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保证财务信息记录和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同时,财务人员应当妥善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错误,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3. 风险控制与内部控制财务制度应当强调风险控制和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审计、监督、检查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防范风险,确保企业运营的稳健可持续。
同时,要加强内部控制,保证各项业务的合规性,避免违规操作和风险发生。
4. 与战略目标的契合企业财务制度应当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相契合,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务支持和保障。
财务制度应当注重经营效益和财务健康,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财务信息和数据支持。
5. 反映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企业财务制度应当反映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弘扬廉洁、诚信、公正、公平等价值理念,塑造企业良好的形象和声誉。
财务制度应当鼓励员工团结、合作、创新,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价值创造。
总的来说,一个好的企业财务制度应当是透明、规范、有效、高效、风险控制、内部控制、与战略契合、反映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综合考量的结果。
企业应当持续不断地完善和优化财务制度,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成功。
公司财务治理的理论探讨
公 司的问题往 往表现在财务方面 ,如 :财
此 ,必须设计某种制 度:一 是通过财务治
理 来 明确各级委托人和代理人 在财 权流动
文 ,分别从 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 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 ,阐述了现 代企业财
务分层管理 的架构 、内容、特点等财务理
间的关系,并从这种制度 中实现各 自的经 济利益 。其实质是 “ 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
的配置” 最优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是一种 ,
状态依存 的控制权结构 ,不同状态下 的企 业应 当由不同的利益要求者控制 。杨瑞龙
则 强调利益 相 关者在公 司治理 中的作 用。 公司 治理 理论的出现是财务治理理论 的产
4 50 ) 10 0
生前提 ,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 ,财务治 理在研 究思路、方法等方面必然借鉴 、遵
循公 司治理理 论 ,公司治理理论对财务治
▲ 基金项 目:本文为湖 南省教 育厅资助科研项 目 “ 上市公 司财务治理研 究”
◆ 中图分 类号 :F 7 文献 标识码 :A 25
关键 词 :财务 治理
配 置
利益 相 关 者
财 权
制权” 权利 ”等范 畴 ,这些恰恰是企业 、“
问题 当中的关键所在 。
一
前 ,我 国公 司的制度 安排受经 济
委托 代理理论 。指 出企业是一 个存在
个人相互抵 触的利益冲突 的契 约关系。因
亡= 轨 期 影 , 过 些 题 = 1 时 的响透 一 问 转
了控制权 ”而完全契 约理 论却忽视了 “ 控
剩余 索取权等 权能的合理配 置。 财权流理论 ,汲取 了 “ 价值流 ”的优 点 、考虑 了现 代企 业制度的产权思想 、挖 掘 了价值背后 的本 质力量— —权力 、注重 了 “ 价值 ”与 “ 权力 ”的高 度结合 。
论述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关系
论述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关系第一篇:论述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关系论述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关系一、公司治理的内涵公司治理问题是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由于利益追求不同以及公司规模的扩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越来越弱,甚至少数股东的利益根本无法得到保证而产生的。
近年来,公司治理不仅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在国内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传统的公司治理建立在委托—代理理论基础上。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企业只是资本家通过委托—代理中的激励约束设计来控制代理人和企业的一种机制。
这表明委托代理理论遵循的是“股东本位”,强调“股东主权”,从而使得企业在治理结构中更关注股东利益的保护,企业管理也强调股东价值最大化。
但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以共同所有权理论、托管责任理论和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的发展,企业成为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契约,其经济本质被界定为利益相关者因投资缔结的契约网络。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恰与股东至上的委托—代理理论针锋相对,认为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公司的经营目标不是股东价值最大化,而应该是各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经营者不仅仅是资本家的代理人,更应该为利益相关者服务。
因此,根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现代公司治理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是保护股东利益,使得股东利益最大化,而且要明确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权利,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国内外关于公司治理的概念定义很多,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作过多种定义及分类,如公司治理的具体形式、制度构成、制度功能以及理论基础等等。
国内学者大多是从制度构成或功能角度出发进行界定。
根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我认为,公司治理应是利益相关者不断谈判和再谈判的动态管理过程或活动。
首先,公司是一组契约的联合体,而公司治理则是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为依据,规范公司各利害相关者的关系,约束他们之间的交易,来实现公司效益。
其次,从静态看,公司治理表现为一种结构和关系;从动态看,则表现为一个过程或机制。
2021年财务管理评分标准
2021年财务管理评分标准
财务管理评分标准通常是根据公司或组织的具体情况而定的。
一般来说,财务管理评分标准包括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财务风险管理、财务绩效、成本控制、资金运作效率、财务透明度、合规性等
方面。
具体来说,财务管理评分标准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评估财务报告的编制是否符合会计准则
和法规要求,是否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2. 财务风险管理,评估公司对市场、信用、流动性等方面的风
险管理能力,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应对能力。
3. 财务绩效,评估公司的财务绩效,包括利润率、资产回报率、偿债能力等指标,以及与行业或同类公司的比较。
4. 成本控制,评估公司的成本管理能力,包括成本结构、成本
控制措施和成本效益分析等方面。
5. 资金运作效率,评估公司的资金运作效率,包括资金周转率、
资金利用效率等指标。
6. 财务透明度,评估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是否及时、准确、全面,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和透明度要求。
7. 合规性,评估公司的财务管理是否符合相关法规、规范和行业标准,包括税务合规、会计准则遵循等方面。
这些是一般情况下的财务管理评分标准的一些方面,具体评分标准还需要根据不同的行业、公司规模和特点来确定。
公司财务治理要素、框架及治理效果评价
【内容摘要:】笔者通过对公司治理中不完全契约的分析,将研究的目标定位于公司财务治理要素、财务治理框架,财务治理效果及其评价,并提出通过资本结构的不断调整、股权结构的适度修正、扩容和收缩,以及适应公司经营进行财务集权和分权的交替等方式进行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调整,以弥补原始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制度安排的缺失。
(一)公司治理中的不完全契约自从科斯(1937,1960)最先确定契约在理解制度安排多样性时的核心地位以来,对契约的讨论集中反映在完全契约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上。
当完备的契约仅仅依赖于自我执行和可信承诺时,“古典”的契约理论逐渐被以后发展起来的不完全契约理论所替代——后者主要由威廉姆森及其他人发展起来,强调由于事前和事后条件的不同,未预计到的情况使执行变得困难,故推动各方进行调整或者冲突。
“因此有必要创造一种机制,通过监督签约者来完善不完全的签约”(埃里克.布鲁索),“在这一过程中,制度的嵌入成为核心问题”(梅纳尔,1998)。
然而,在如何认识“机制”、“制度”时,新制度经济学(NIE)与不完全契约理论(ICT)的分歧在于前者强调契约安排设计和制度结构设计的“内生化”,因此需要提出一条逻辑框架以便内生化制度安排和治理结构的形成,而后者则强调“外生强制执行机制”;至于契约不完全的原因,前者认为契约参与的各方处于一种有限理性,且未来情况是不确定的,契约是不完美的,因此“需要混入其他不完美的机制来使之更加有效率”,而后者则认为主要根源于特定的有限理性,如法院的有限理性。
因此需要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内,确定重新谈判的设计和强制执行机制[1]。
其实,这两种理论的互补性多于替代。
我们并非更多地评价和比较这两种理论优与劣,而是沿着他们的思路,以下分别从公司治理角度探寻治理结构、治理动机,以及管理层级上探讨不完全契约的根源。
第一、公司成立伊始意味着委托与代理关系这种“原始契约”的签订,投资人将自己的资本委托给经营者——专业的企业管理者,其本意在于使资本增值,取得最大化利润,而经营者的目标函数在于获取更多的报酬、在岗享受以及经营成功的喜悦和荣誉。
客观评述公司财务制度
客观评述公司财务制度
首先,公司财务制度应该明确规定了各项财务政策和流程。
比如,公司的财务决策应该遵
循一定的程序和流程,确保其合规性和透明度。
同时,公司的资金管理、预算编制、财务
报告等方面也应该有明确的规定,保证财务活动的有序进行。
其次,公司财务制度还应该规定了各个财务职责的具体分工和权限。
在一个公司中,财务
部门往往是负责公司财务管理的主要部门,财务人员的职责分工和权限划分对于财务活动
的有效管理至关重要。
只有明确了各个财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才能避免因为职责不清晰
而导致的财务风险。
此外,公司财务制度还应该规定了财务信息披露的要求。
公司的财务信息对于外部投资者、合作伙伴和监管机构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公司应该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定的
披露要求,及时、准确地披露财务信息,以确保公司财务活动的透明度和合规性。
另一方面,公司财务制度还应该规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公司经营过程中
难免会面临各种财务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公司应该建立相应的
风险管理体系,规定了风险评估和控制的具体步骤,以降低财务风险对公司的影响。
综上所述,公司财务制度对于公司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健全的财务制度能够帮助公
司管理者更好地掌控财务状况,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保障公司的财务活动的合
规性和透明度,降低财务风险。
因此,公司应该重视财务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确保其符合
公司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财务治理理论框架研究
监督权的划分与配置。 晓民 、 姚 何存花 ( 0 3) 为 , 20 认 公司财务治理
是公 司治理的核心组成部分 ,公司治理的 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通 过公司财务治理来完成的。
合 ( 0 0) 2 0 认为 , 企业治理 的核心是财务 治理 , 公司法所 规定 的公 司治理权配置 的核心是财务治理权配置 。张敦力 ( 0 2) 为 , 20 认 企 业治理结构包 括委托代理结构 、 东治理结构 、 营者 治理结构 、 股 经 资本治理结构 四个部分 。 从某种 意义上说 , 财务治理结构 已成为公 司治理结构框架 中存在和运行的一个重要系统 。 菊波 ( 0 3) 黄 2 0 认 为, 公司的财务治理结构是公 司治理结构 的子系统 , 从属并取决于 公司治理结构的根本性质 , 是公 司财务决策权 、 财务执行权和财务
合理配置 ,在强调以股东为 中心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的前提下 , 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 约束机制 , 实现公 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等一 系列
制度 、 机制 、 行为的安排 、 和规范 。林钟高 ( 0 3) 设计 2 0 则认为 , 财务 治理是一组联 系各利益相关主体 的正式和非正式 的制度安排 和结
主体 间的权 、 、 的相互制衡 ; 责 利 第二 , 财务治理是公 司治理 的重要
组成部分 , 司治理 的 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财务治理来实现 , 公 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 。
二 、 务治 理 的主 体 与 客体 财
、
财务 治 理 的 内涵
国内学者对财务治理内涵的研究取得 了一定的成果 ,概括起 来, 主要有 以下几种观点 : ( ) 为财务 治理本 身是一种 “ 一 认 制度安排” 冯巧根 ( 0 0) 20
公司财务治理及其效率探析
露 财税 金融
公 司财 务 治理 及 其 效 率探 析
王 玉海 ( 郑州大学商学 院)
摘要 : 基于产权 的公司财务治理由内部财务治理和债权人相机财务治理 权 视 角 , 视 企 业财 务 治 理 及 其效 率 。 审 组成 , 其效率 的提高有赖于对财权 的合理配置 , 在对债权人 财权 配置时应解 2 基 于 产权 的公 司 财 务治 理 及 其 效 率 决控制权错位和合理安排债权人财务控 制权 的问题。在 非产权基础上 , 除通 产 权是 财 产 权 这 个法 学 概 念 的经 济 学 称谓 ,它有 物权 和 债 权 两 过将治理 主体下移延伸财权配置以解决广泛专业化 分工导 致的代理 关系下 的财务治理及其效率外 , 还应 关注信息不对称对财务治理效率带来的负面影 注 重 自物权 , 所有 权 。 于 债 权 , 常被 看 作 是 所 有权 权 属 的转 移 。 即 至 通 响, 应当从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财务评价机 制和经理人声誉传 导机制和 充分发挥独立审计作用等方面改善公司财务治理效率。 关键词: 财务治理 产权 财权配置 效率
公司治理、投资效率与财务绩效度量及其关系
公司治理、投资效率与财务绩效度量及其关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公司治理、投资效率与财务绩效度量之间的关系。
公司治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劣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营效率和长期发展。
投资效率则是衡量企业资本运用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企业价值增长有着直接影响。
而财务绩效度量则反映了企业一段时间内经营活动的经济成果。
本文将通过对公司治理、投资效率和财务绩效度量的详细分析,进一步揭示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将对公司治理的概念、原则和关键要素进行阐述,分析公司治理对企业稳定发展和价值提升的重要性。
我们将探讨投资效率的定义、衡量标准及其影响因素,讨论如何提高投资效率以促进企业成长。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财务绩效度量的方法和指标体系,评估企业在财务管理、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表现。
我们将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剖析和实证研究,探讨公司治理、投资效率和财务绩效度量之间的关系,为企业管理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优化、投资决策制定以及财务绩效评价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公司治理、投资效率和财务绩效度量的理论体系,还为企业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二、公司治理理论及其影响公司治理理论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它主要探讨如何有效地管理和监督公司的运营,以确保公司的长期发展和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公司治理涵盖了公司内部的管理机制、决策程序、监督制衡机制以及公司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等多个方面。
公司治理的核心在于建立一种合理的权力分配和制衡机制。
这包括明确划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权力和责任,确保各方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行使权力,形成有效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
通过这种权力制衡,可以有效防止权力滥用,保护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公司治理对公司的投资效率产生重要影响。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公司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提高投资效率。
例如,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可以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审查和监督,确保投资项目的合规性和可行性。
试析公司财务治理实现机理及其完善
资 本 市
2 0 )公 司内部 治理 可 以看做 是公 司管 理 的对应 面。 司管理 05 。 公 包括 一 系列 具体 的管 理 活动 , 司治 理则 是 为 了保 障 管理 活动 公
有效 性 的一 系列制 度安 排 。 司管理 具体 包括 : 公 财务 管理 、 生产
治理、 采购 治 理 、 人事 治 理等 , 是针 对 不 同 管理 活 动 的 制度 、 规 范 的安 排。 其 中 , 务治 理主 要 处理 的是 相 关利 益主体 之 间 的 财
二、 司财 务治理 的 实现 机理 公
根 据 上述 对公 司 财务 治理 涵义 的 理解 , 务治 理是 通过 一 财 系列 制度 安排 得 以实 现 的。这 些 制度 安排 主要 包括 : 公 司各 对
建议。
组成 部分 , 公 司治理 的灵魂 ( 是 张敦 力 ,0 2 。 财 务 治理 问题 20 )
一
、
公 司治 理与 财务 治理
的解 决能 推动 公司 其他 治 理 问题 的解 决 , 终使 公 司治 理得 以 最 完善 和提 高。
根 据委 托代 理理 论 , 在现 代 公司 中 , 由于 两权 分离 , 东 与 股 经 营者 形成 了委 托代 理 关 系。但 二者 的 目标 函数 不一 致 , 在信 息不 对 称 、 约 不完 备 、 契 不确 定性 等市 场 不完 全 的条件 下 , 由于 机会 主 义的 存在 代理 人会 产 生败 德行 为 , 与委 托 人 的利益 发生 冲突, 直接 影 响公 司 财务 行 为 , 致 各 种代 理 成 本 与交 易 费用 导 发生 , 业效率 最终 因此 受到 影 响 , 司治理 问题 由此 产生 。由 企 公 于公 司委 托人 与 代理 人 之 间 的冲 突 缘 自于 他 们 之 间企 业 经营 中的权 利 、 任与 利 益 的不 对 称 , 此公 司治 理就 是 要 形 成一 责 因 套管 理 和控 制的 制度 安排 , 理不 同利益 主体 之 间 的责任 与权 处
公司治理评估情况报告
公司治理评估情况报告公司治理评估报告按照《关于XXX治理监管评估办法(试行)的通知》文件要求,我行对公司治理情况进行了自我评估,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
现将评估情况报告如下: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合规性评价一)股东治理1.股东大会1)能够按时召开股东大会年度会议;股东大会会议实行律师见证制度,并由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
2)股东大会会议通知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股东能够充分、及时得到关于股东大会召开的日期、地点和议程的信息,以及将在股东大会上作出决议的议题的全部信息,股东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咨询。
2.股权结构同一投资人及其关联方、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符合《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等监管规定。
3.股东行为1)主要股东能够按照《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监管规定向商业银行提供信息。
2)主要股东能够按照《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监管请求出具书面承诺。
4.股权管理1)拥有XXX、监事席位的股东,或直接、间接、共同持有或控制本行2%以上股份或表决权的股东,出质本行股份前向本行董事会申请备案。
在董事会审议相关备案事项时,由拟出质股东委派的董事能够回避。
2)本行股东及其关联方、一致行动人单独或合计持有商业银行资本总额或股份总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能够按照划定向XXX或其派出机构报告。
3)本行董事会每年未对主要股东资质情况、履行承诺事项情况、落实公司章程或协议条款情况以及遵守法律法规、监管规定情况进行评估,并及时将评估报告报送XXX或其派出机构。
本行董事会未能每年对主要股东资质情况进行评估。
本行董事会未能每年对主要股东履行承诺事项情况进行评估。
本行董事会未能每年对主要股东落实公司章程或协议条款情况进行评估。
本行董事会未能每年对主要股东遵守法律法规、监管规定情况进行评估。
未能及时将评估报告报送XXX或其派出机构。
4)本行能够按划定向监管部门报告股权质押等相关信息。
5)本行是否能够加强对股东资质的审查。
公司治理评价报告的关键要素和评价方法
公司治理评价报告的关键要素和评价方法一、绪论公司治理是指在一家公司内部,从董事会到股东,从高层管理者到各级员工,共同协作、共同控制和共同管理以实现公司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
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对于提升公司竞争力、保护投资者权益和维护市场秩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司治理评价报告作为对公司治理状况的综合评估,对于增加公司透明度、提升市场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二、公司治理评价报告的关键要素1. 董事会独立性董事会独立性是评价公司治理的重要标准之一。
独立董事的任命和职能需要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独立董事应具备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保证董事会的公正和公平。
2. 董事会效率董事会效率是评价公司治理的另一重要指标。
董事会应在合理的时间内召开会议,决策流程应高效且透明。
董事会成员应具备专业能力和经验,对公司战略有清晰的认识。
3. 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保障公司利益和规范经营行为的重要机制。
公司应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和内部监控等,以确保经营活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4. 薪酬制度公司薪酬制度是激励管理层和员工为公司创造价值的重要手段。
薪酬制度应公正、合理、透明,能够激励管理层和员工为公司利益最大化而努力。
5. 投资者保护机制投资者保护机制是评价公司治理的重要方面。
公司应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投资者能够及时获得准确的公司财务信息和经营情况。
公司还应保护股东权益,促进股东参与公司决策,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6. 能源环境与社会责任能源环境和社会责任是评价公司治理的新兴要素。
公司应在经营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增加社会认可度。
三、公司治理评价方法1. 定性评价法定性评价法是通过详细分析公司治理结构和运营情况,综合考虑各个要素的优劣势,给出综合评价结果。
评价者可以依靠专家意见、从业经验和研究报告等多渠道获取相关信息,然后进行整理、评估和判断。
2. 定量评价法定量评价法是通过指标体系和数据分析,将公司治理要素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对公司进行评价。
公司治理结构评价指标体系
2020/2/4
财务管理
9
关于公司治理
Corporate Governance
日本
中国大陆
台湾&香港
– 企业统治 – 会社运营 – 经营监视 – 经营牵制
– 公司治理 – 治理结构 – 法人治理结构
– 公司管治 – 公司监管
2020/2/4
财务管理
10
公司治理定义
? 公司治理是一组规范公司相关各方的责、权、利 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制度架构。 它包括公司经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害相 关者之间的一整套关系。通过这个架构,公司的 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得以确定。
评价机构 标准普尔公司
推出时间 1998年
欧洲戴米诺公司
1999年
亚洲里昂证券
2000年
普华永道会计公司
2001年
其他商业机构:
美国机构投资者服务公司、 ICLCG (Institute of Corporate Law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ICRA (Information and Credit Rating Agency) 等
公司评分:股东权益、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信息披 露、利益相关者六个维度
宮島英昭、原村健二、稲垣健一等日本公司治理评价 体系(CGS )
公司评分:股东权利、董事会、信息披露及其透明性三方 面,考察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日本公司治理研究所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 (JCGIndex )
公司评分:以股东主权为核心,从绩效目标和经营者责任 体制、董事会的机能和构成、最高经营者的经营执行体制 以及股东间的交流和透明性四方面评价
2020/2/4
财务管理
论公司治理对财务控制的影响
论公司治理对财务控制的影响公司治理是保证公司正常运转的关键。
它确保公司内部的控制和监督机制有效运作。
公司治理对于公司的发展、财务控制和其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探讨公司治理对财务控制的影响。
财务控制是公司内部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可以确保公司的财务状况能够达到最优状态。
公司的股东和利益相关者都对财务控制的问题非常关注,因此公司治理对于财务控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公司治理的目标包括提高公司的透明度、责任和回报。
它通过确保公司的透明度来提高公司的信誉度和声誉。
它还强调了公司内部的责任制度,通过提高公司内部的责任意识来保证公司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最终,公司治理通过确保公司回报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合理利益来保证公司长期的发展和稳定。
公司治理框架是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重要手段。
其包括公司组织机构的建立、决策过程、内部控制制度、董事会的行为准则、企业社会责任和信息披露等环节。
这些环节组成了一个协调一致的整体,使得公司能够始终按照规范的方式运作。
公司治理框架也包含了公司的财务控制,它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保证公司财务管理的有效手段。
内部控制包括公司的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内部监督和信息披露等。
合理的内部控制能够保证公司在财务和其他方面的遵规和稳定管理。
2. 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是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报告应该是真实准确的,能够反映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
财务报告应该提供足够的信息让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
这样的信息披露可以避免公司的财务报告出现误导或虚假信息的问题。
3. 董事会的作用董事会是公司治理机制中的重要角色。
董事会应该规范公司内部的决策过程,并确保公司的财务管理得到充分监督和控制。
董事会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保证公司的合规和稳定。
当一个公司失去了有效的公司治理框架,财务控制将会面临很大的挑战。
失去有效的内部管理,公司很可能出现贪污、腐败等问题,从而对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公司财务治理配置的问题分析及优化措施
我国公司财务治理配置的问题分析及优化措施摘要:公司财务治理配置问题是当前财务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首先概述了财务治理配置的内容以及作用,其次分析了公司财务治理配置存在的问题,接着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财务治理;配置;优化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
对于一些股份制企业,很多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国有股居于主导地位,再加上资本市场的机制缺失,使得企业在财务治理当中出现了诸多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而有效的财务治理配置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司利益主体间财务治理权的均衡,形成良好的责、权、利制衡的局面。
若公司财务治理配置不当,就会影响公司的资源配置,提高业务的交易成本,继而降低公司财务运作的效率。
本文结合我国公司财务治理配置的内涵及功能,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措施。
一、财务治理配置的概述1.财务治理配置的内容公司财务治理配置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四个方面,分别是: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财务收益权以及财务监督权。
其中,前两种对应于剩余控制权,而财务收益权是剩余索取权的安排,对剩余控制权以及剩余索取权的监督就对应于财务监督权。
公司财务治理配置的四要素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有机的配置系统。
2.财务治理配置的作用公司通过财务治理配置,首先可以减少公司的交易费用,抑制机会主义行为,使一些借助于外部市场交易的行为可直接通过内部交易来完成;其次,可以保证公司财务的有效运行。
目前,相当一部分公司过分注重财务技术以及资金管理,而多少忽略了公司利益关系以及主体间的权力较量,通过财务治理配置,可以理顺财务关系,合理均衡治理权;另外可以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合理的财务治理配置可以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合作剩余价值,可以吸引关键要素对象对公司进行资产投资,可以保持利益相关者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
二、公司财务治理配置的问题分析我国大部公司的财务治理配置模式仍遵循“股东利益至上”的原则,基于物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为基础,不注重公司的外部治理;配置方向上也以单向式居多,相关配置对象之间没有充分的互动性;忽略了债权人等相关者对于财务治理的享有权。
论公司的财务治理
弱 、 事 会 虚挂 、 息 披 露 不 透 明 、 励 与 约 束 机 制 不 完 善 、 1 3 公 司 内部 的 会 计 控 制 监 信 激 .
外 部 监 管 不 力 、 效 评 价 走 过 场 、 策 授 权 不 清 晰 等 诸 多 症 绩 决 相 应 地 建 立 多 层 次 的 会 计 控 制 体 制 , 能 使 各 项 措 施 在 制 才 第 三个 层 次 是 企 业 会 计 部 门 及 会 计 人 员 的 会 计 控 制 责 状 因 而 , 现 “ 调 ” “ 束 ” 现 代 企 业 财 务 治 理 , 须 任 , 直 接 面 向经 营者 及 经 营 实 体 , 彻 企 业 的 财 务 和 会 计 体 协 、约 的 必 即 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履 行 控 制 责 任 的 , 是 上 一 层 次 代 表 所 有 者 利 益 的 财 务 总 却
监 。 由 此 可 见 , 计 人 员 对 经 理 人 员 的 会 计 控 制 与 经 理 人 会
是 出资 者 对 经 营 者 的 控 制 是 公 司 财 务 治 理 的 第 一 个 层 员 对会 计 人 员 的 行 政 领 导 , 不 同 的 管 理 过 程 。从 实 践 情
按 次 。出 资 者 将 其 资 本 投 入 到 企 业 后 , 资 本 就 与 债 权 资 本 况 来 看 , 照 总 经 理 和 财 务 总 监 共 同 向 董 事 会 负 责 的 双 轨 其 以“ 结 合 在 一 起 构 成 了 企 业 的资 本 , 成 企 业 的 法 人 财 产 , 资 制 思 路 , 董 事 会 委 派 财 务 总 监 和 主 导 公 司 会 计 审 计 系 统 形 出 为 取 者 失 去 了对 法 人 财 产 权 的 直 接 控 制 权 ; 资 者 为 了 实 现 其 相 结 合 ” 核 心 内容 的 财 务 总 监 制 度 , 得 的 财 务 监 督 效 果 出 资本 保 值 增 值 目标 , 能 通 过 控 制 其 资 本 的 方 式 操 纵 法 人 最 为显 著 。 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笔者通过对公司治理中不完全契约的分析,将研究的目标定位于公司财务治理要素、财务治理框架,财务治理效果及其评价,并提出通过资本结构的不断调整、股权结构的适度修正、扩容和收缩,以及适应公司经营进行财务集权和分权的交替等方式进行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调整,以弥补原始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制度安排的缺失。
(一)公司治理中的不完全契约自从科斯(1937,1960)最先确定契约在理解制度安排多样性时的核心地位以来,对契约的讨论集中反映在完全契约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上。
当完备的契约仅仅依赖于自我执行和可信承诺时,“古典”的契约理论逐渐被以后发展起来的不完全契约理论所替代——后者主要由威廉姆森及其他人发展起来,强调由于事前和事后条件的不同,未预计到的情况使执行变得困难,故推动各方进行调整或者冲突。
“因此有必要创造一种机制,通过监督签约者来完善不完全的签约”(埃里克.布鲁索),“在这一过程中,制度的嵌入成为核心问题”(梅纳尔,1998)。
然而,在如何认识“机制”、“制度”时,新制度经济学(NIE)与不完全契约理论(ICT)的分歧在于前者强调契约安排设计和制度结构设计的“内生化”,因此需要提出一条逻辑框架以便内生化制度安排和治理结构的形成,而后者则强调“外生强制执行机制”;至于契约不完全的原因,前者认为契约参与的各方处于一种有限理性,且未来情况是不确定的,契约是不完美的,因此“需要混入其他不完美的机制来使之更加有效率”,而后者则认为主要根源于特定的有限理性,如法院的有限理性。
因此需要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内,确定重新谈判的设计和强制执行机制[1]。
其实,这两种理论的互补性多于替代。
我们并非更多地评价和比较这两种理论优与劣,而是沿着他们的思路,以下分别从公司治理角度探寻治理结构、治理动机,以及管理层级上探讨不完全契约的根源。
第一、公司成立伊始意味着委托与代理关系这种“原始契约”的签订,投资人将自己的资本委托给经营者——专业的企业管理者,其本意在于使资本增值,取得最大化利润,而经营者的目标函数在于获取更多的报酬、在岗享受以及经营成功的喜悦和荣誉。
两者最初的目标函数就存在一定差异,故而这种“长期契约”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可能出现“违约”:当经营者认为他的“支付”已经超出投资人所给予的报酬时,其“履约”的积极性就受到打击;投资人只有不断的投入——包括增加对经营者的个人报酬和其他激励,双方的这种“长期契约”才可能持续维系。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分析,现实中上市公司的投资人既然可以和其他公众一样“免费”获取上市公司的经营信息,那么他又何必对经营者进行“再投资”呢?如果投资一方的内在积极性没有,何来对经营者的激励?在这种情况下,约束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如何建立约束或监督机制?需要“嵌入一种制度”或者说“内生出”一种制度,以保证这种约束与监督动态化地长期有效。
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公司治理结构。
它更多地侧重于从制度安排、机构设置、机制设计方面进行原始契约的签订和契约的再协商与修正及补充,而本文重点讨论的财务治理则更侧重于从财权的配置、财务信息机制的生成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制衡角度来研究问题。
第三、这种“约束”的主体,不仅应该包括对上市公司投资的股东、债权人,也应该包括承担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与企业有密切利害关系的客户、供应商,还包括社会中介机构,甚至包括在公司内部,没有机会参与决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
在我们曾经研究的文章[2]中,将他们称之为“两类利益相关者”。
另外,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契约的不完全性,也可以深刻地展示出代理链条过长、信息不对称与契约不完全性之间的相关关系。
现代企业的层级越多,机构越庞杂,其委托代理关系就越复杂;代理链条越长,信息的及时沟通和传递即不可确认性就越严重。
正因为如上几方面的理由,这种以委托代理关系为基础的“长期契约”是不完全的。
契约的不完全性所引发的结果,必然是缔约各方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称,激励与约束的不公正,从而造成制度安排上先天的不足,形成现行治理结构的缺陷。
那么,由此造成管理上的漏洞是必然的。
(二)不完全契约的再协商、修正与公司财务治理如果我们把由公司制企业制度所规定的内外各种既定的、默认的规范关系都看作一系列契约关系,尽管这些契约形式复杂多样(不仅有股东和股东大会之间的契约关系,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的契约关系,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契约关系,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的契约关系,还有企业内部的相关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的有关机构之间(如证监会,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等)存在的某种监督与服务的契约关系),但它们在表现形式上可能既有显形的,也有双方默契认可的。
然而,由于前述原因这些“契约”仍然是不完全的,即便在公司建立伊始,对各种规范、规章、制度考虑的如何周密,权力和责任的确立与分配如何科学,这些契约关系的确定都不是可以一次完成的。
即假定契约双方在原始契约的签订时信息是对称的,由于委托代理关系和管理层级的多重性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信息不对称情况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契约的不完全性更为突出。
哈特认为,一个不完全契约将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修正并需要重新协商[3]。
在契约中应明确规定由利益相关者各方共同承担这些风险,这种“多种风险分担”缘于利益相关者应该遵循的“利益和风险对等”原则,而这里的“重新协商”即是指契约重新签订前的谈判,它是对原始契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漏洞以及对原来契约中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进行的修正,同时也是对执行中新发现问题的补充,以更好地解决契约不完善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以现实中债权人在契约中所处的地位为例,由于社会对偿债的普遍性的诚信缺失,债权人更多地受到债务人违约的困扰和侵害,在契约签订后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
投资中的风险主要地或更多地由债权人承担,而其相应的权利和利益无法得以保证,欠债者得不到应受到的谴责和惩罚。
在公司具有直接决策权的董事会上,更无债权人代表发言的一席之地,说明公司财务治理本身有一定缺陷。
在上市公司中,国有股虽然拥有绝对控制地位,但存在着国有产权主体缺位的问题,外部财产权力约束不到位,更多的强调行政约束,从而导致外部控制失败。
而正是由于政府职能尚未完全从这种对企业的直接干预中退出,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有时有意无意地助长这种违约和失信的行为。
甚至在公司破产或重组时的“债权人会议”上也不允许或阻饶债权人发言。
这些现象导致的财务结果就是使国有资产流失,银行形成大量“烂帐”,企业逃债或者在“重组”中获取“营业外收益”,搞所谓“大船搁浅,帆板逃生”,从此俚语所流露的滑稽与蹊跷中,债权人权利和履约的保证机制状况可见一斑。
上述问题恰恰说明,在重新签订的契约中应该强调“多种风险分担”条款和随着时间推移在情况变化下允许进行“重新协商的条款”,只有这样,才能使再协商达到“帕累拖改进”。
所以,有人说,公司治理机制本质上是在治理各种契约,比如股权契约、债权契约、经理人与股东的契约、股东与债权人的隐性契约等等。
(三)公司财务治理要素与运行机制既然公司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总和,而契约的各方当事人都需要追求自身的利益,那么如何确保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同等的对待而不使利益的砝码向特定的某一方倾斜?这就需要有健全、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以弥补由于契约不完善所造成的治理缺陷。
完善公司治理需要建立健全一整套治理机制,上图也包含着现代公司治理机制通常由公司内外如下三种机构或组织形成:1.以董事会为代表的决策机构;2.内部以监事会为代表、外部以政府和有关中介机构为代表的监管机构;3.以公司高管层为代表的执行机构,从而形成相互制衡、相互约束、相互监督的公司治理机制。
这种机制因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治理模式。
目前理论界大多把探讨的目标瞄向治理模式的优选和优化,在研究是英美的外部人模式(Outsidersystem)好,还是德日等内部人模式(Insidersystem),以及东南亚的家族/政府模式更为有利?5其实,几种模式,特点不同,各有千秋,世界上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司治理模式。
美国公司普遍实行执行董事、CEO股票期权、经营者持股制度,主要的意义在于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充分发挥主要经营者的作用。
一些公司的经营者手中有股票有权利,公司在其管理下迅速做大了;但相伴而来的是对它们的约束弱化和监管不力。
用契约理论解释,就是原始契约是不完全的,长期契约的签订不是一次完成的,它需要不断的再协调与修正。
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人们对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同,人们的行为也不可能总是理性的。
所以,公司治理结构没有一种万能的既定模式,公司各种管理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制定,且要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从目前来看,几种治理模式还有逐步趋同的趋势。
例如,日本的主银行制度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我们应效仿的。
在我国银行作为企业的主要债权人,如上文所述,却不能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说明在我国的公司治理中应该特别强调债权人的地位,重视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和制衡作用。
我们曾经探讨过有关财务治理和财权配置的定义6,认为“公司财务治理,是指通过规范财务信息的生成和呈报机制,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
如果对这一定义作进一步阐述,可以认为,公司财务治理主要是由如下三要素,即财务治理主体、财务治理客体和财务治理的载体共同构成的一套公司财务治理的经济关系。
财务治理主体是由公司内外两类利益相关者承担,它们在财务治理中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担负着不同的治理任务。
第Ⅰ类治理主体是依赖公司内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实现的群体,主要指能够参与公司董事会进行决策的大股东和公司的高管层,第Ⅱ类治理主体是依赖公司外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实现的主体。
所谓公司内部财务治理,是指限于公司组织边界内部的财务治理,是通过在公司内部合理安排财务权力实现的,其目的是寻求企业在最佳效率下运行。
公司内部财务治理对公司财务信息的生成和呈报以及披露机制起着主要作用,也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公司财权配置的“原始契约”的签订最初主要是由第一类利益主体参与的。
公司外部财务治理,是指公司组织边界外部的财务治理,主要是通过签署一系列合约的方式实现的,其目的是保证企业的运行不会降低社会效率及其相关者自身利益。
第Ⅱ类治理主体由于本身在公司组织中的地位不同于第Ⅰ类主体,没有权力直接影响财务信息的生成和呈报,也没有权力直接决定公司财权的配置和行使,但它们可以质疑和检验财务信息的质量,监督公司经营运行及财务效益的实现情况。
例如政府虽然不直接参与公司治理和管理,但它应该以法规、制度以及政策引导的方式对公司经营和治理发生影响。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就是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