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硕士畜牧领域095133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硕士畜牧领域(095133)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牵头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分委会主席:江青艳
相关学院:
学科带头人:张永亮
执笔人:高春起
审稿人:江青艳
校稿人:聂庆华
王军军、彭贵青、孙少琛评议专家:
凌飞、张新全
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制
2021年6月
第一章学位授予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学科概况和主要学科专业方向
一、学科概况
“畜牧学”是华南农业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并具有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的重点学科,也是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本学科于1981年获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获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现拥有3个国家级教学平台、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省部级教学平台、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近十年来,先后主持国家重大转基因专项、863项目、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年均到位科研经费约4000万元。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29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在Nature、ELIFE、PNAS等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500多篇,获专利授权100多件。2015年,畜牧学一级学科被列入我校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群;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院畜牧学进入全国八强;2019年,畜牧学被列入华南农业大学重点建设的八大学科、广东省“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本学科立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以服务我国特别是华南地区的畜牧业发展为核心,以培养高水平畜牧科技人才、培育重大创新性成果、推动我国畜牧业发展为首要任务,立足华南,面向全国,努力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学科,成为我国特别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畜牧科技人才培育基地、畜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制高点。畜牧领域农业硕士是与畜牧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等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畜牧技术研究、应用、开发、推广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具有综合技能的复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动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动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动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以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具有较系统、
全面、综合的动物科学知识和较强的动物养殖管理技能;2.具有较强的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和
分析研究能力;4.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5.具有较强的
自学能力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课程设置
1.学科基础类课程:动物学教育与实验,动物学导论,动物解剖学,
动物生理学,动物遗传学,动物繁殖学,动物品系学,动物行为学,动物
生态学,动物病理学,动物组织保护,动物分子生物学,动物病原学,动
物的流行病学,动物疫苗,动物免疫学,动物药物诊断与治疗等。
2.专业基础类课程:动物食品安全学,生物技术在动物研究中的应用,动物科学与技术管理,动物科学实验原理与技术,动物饲养技术和养殖技术,动物特种养殖技术,节约用种和饲料资源技术,繁殖管理学,病虫害
防治,医学微生物学,动物医学微生物学,农业病虫害化学防治,兽医诊
断技术培训,动物病理学,动物保健营养学,动物科学的营养学。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中文名称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博士学位课
外国语(博一外)
3
秋
博士学位课
B001204
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3
秋
博士学位课
B030102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Seminar *
3
春
博士学位课
B020101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
3
秋
培养环节及培养要求
培养环节
培养环节要求
培养环节安排时间
学分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同学校要求
课程计划:入学一月内;
论文计划:第二学期
2.开题报告
同学校要求
中期考核前
2
3.学术交流
同学校要求
中期考核前
2
5.实践教育
同学校要求
中期考核前
2
5. 学科综合水平考试
同学校要求
中期考核前
2
6.中期考核
同学校要求
第三学期
7.论文中期检查
同学校要求
第六学期
8.同等学历或跨学科考生补修本学科硕士主干课程
同学校要求
中期考核前
9. 发表学术论文要求
应至少公开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被SCI(EI)收录的文章,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署名单位为中国农业大学。
全日制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试行)
全日制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试行)
学科专业代码:095105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养殖专业领域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经济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较好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三农”,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我国畜牧业现代化和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2.掌握养殖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养殖领域的研究、开发、推广和管理等工作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及论文摘要的撰写。
二、研究方向
1.畜禽饲料营养调控技术:该方向主要研究通过调控营养素的合理供给实现畜禽的生长发育,达到人们预期生产方向和理想指标的理论和技术。
2.畜禽遗传繁育技术:该方向主要研究家畜的起源分化、遗传多样性、遗传效应、动物品种资源利用和繁殖利用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
3.畜禽安全生产技术:该方向主要研究畜禽安全生产的营养与饲料保障体系、畜禽安全生产的品种与饲养管理保障体系、畜禽安全产品生产的兽医防控及畜禽安全生产的检疫检验体系等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培养方式:采取课程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2.指导教师: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由具有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管理实践经验、责任心强的高级技术职称的生产一线人员联合指导,以脱产形式对其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和开拓创新能力进行综合培养。
水产养殖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集美大学水产一级学科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3)
一级学科名称:水产一级学科代码:0908
学科、专业简介
•本学科2009年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组织的评审中排名第五。目前本学科形成了五个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1)水产养殖学:对福建省主养鱼、虾、杂色鲍、坛紫菜繁育与养殖研究居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累计12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水产生物遗传与育种学:近几年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等20项国家级项目,在海水鱼虾贝藻特别是大黄鱼、坛紫菜、杂色鲍的遗传改良技术,以及海水养殖动物抗逆、抗病和生殖等重要性状分子遗传学基础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发表了40多篇SCI收录论文,育成的优良品系已在生产上大规模推广应用。(3)水产生物医学:在水产动物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分子免疫等研究成果显著,在鳗鲡的疾病防治上特别是快速诊断试剂盒和主要疾病的疫苗研究取得了许多具有应用前景的成果。(4)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在海水鱼和对虾等营养与饲料研究与开发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部分已实现了产业化或专利转让,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研究成果曾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5)渔业资源学:在渔业主要利用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生态环境因子的相互依存关系,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为渔业生产服务也为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水产养殖和渔业生产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动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动物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总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一)总体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面向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能从事动物科学专业及相关行业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总体培养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自我继续教育能力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和相关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身心健康,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二、专业培养目标及要求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动物科学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生产与管理、经济动物生产相关领域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动物科学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遵纪守法、诚信为人,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健全的人格。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代码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代码
摘要:
一、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概述
二、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代码详解
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前景与应用领域
四、总结
正文:
一、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概述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是一门研究动物遗传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科学,旨在通过生物技术、遗传工程等手段,改良动物品种,提高生产性能,满足我国畜牧业发展需求。本专业涵盖了动物遗传学、育种学、繁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个学科,培养具备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代码详解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的专业代码分别为:本科阶段为090501,研究生阶段为095133。其中,090501为本科阶段的专业代码,对应的是动物科学专业;095133为研究生阶段的专业代码,对应的是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工程专业。这两个专业代码均属于农林牧渔大类,体现了本专业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前景与应用领域
1.畜牧业生产:通过遗传育种技术,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强
的新品种,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
2.生物技术产业:研发动物生物制品,如疫苗、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等,为畜牧业提供技术支持。
3.农业科研和教育:从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方面的科研工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4.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畜牧业政策制定、技术推广等工作。
四、总结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的学科,毕业生在畜牧业、生物技术产业、科研教育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水产养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范本模板】
水产养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90801)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科研、水产养殖生产和技术推广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风正派,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应具有水产养殖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实践技能,对于本领域的经典著作有比较系统的阅读和掌握;熟悉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了解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及方法论基础,并能够合理运用;思维严谨,逻辑严密,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 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中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中英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健康。
二、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第一学年主要进行课程学习,后两个学年主要进行学位课题研究、实践和学位论文撰写。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专业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本专业实行学分制,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 22学分,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5学分.具体实施办法按《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工作办法》执行。
三、研究方向
水产养殖是以数学、化学、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基础,研究水产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存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内在联系等的水产养殖理论与技术的一门学科。本专业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
动物科学专业遗传育种与繁殖实验平台的建设与实践
动物科学专业遗传育种与繁殖实验平台的建设与实践概述
动物科学专业的遗传育种与繁殖实验平台是为了培养动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
创新思维而建设的。本文将从建设目标、平台设施、实验内容以及实践效果等方面介绍该
实验平台的建设与实践。
二、平台设施
该实验平台主要包括遗传实验室、动物繁殖实验室和数据分析与应用实验室三个部
分。
1. 遗传实验室:该实验室配备了高精度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如PCR仪和DNA测序仪等。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基因测序等实验操作,以了解基因的组成
和功能,探索基因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2. 动物繁殖实验室:该实验室配备了动物饲养和繁殖所需的设备,包括饲料喂养系统、温度控制装置、繁殖箱等。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进行动物的繁殖实验,如人工授精、
胚胎移植等,以了解动物繁殖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3. 数据分析与应用实验室:该实验室配备了计算机和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学生可
以在实验室中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并将结果应用于遗传育种和繁殖实践中。实验室还提
供相关的文献资源,方便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
三、实验内容
该实验平台的实验内容涵盖了动物遗传学和繁殖学的各个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实验了
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探索基因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学生还可以通过实验了解动物
的繁殖方式和生殖生理,探索繁殖技术在动物繁殖中的应用。
具体的实验内容包括:
1. 基因分型和检测实验:学生可以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和基因测序实验,通过分析基因的序列信息来了解动物的遗传特征。
2. 动物繁殖技术实验:学生可以进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实验,通过实践操作来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动物科学学院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代码:090501 )
(一级学科:畜牧学)
一、培养目标:培养与造就具有坚实宽广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的中、高级创新型人才,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富有科学思维能力,勇于在学科前沿领域探索与创新;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有关先进仪器设备,掌握实验室的综合实验技能,具有组织及独立从事本学科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及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学制:2.5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1、数量遗传与动物育种
2、分子遗传与分子育种;
3、动物生殖与繁殖技术
四、课程学习要求:研究生应重视课程学习,通过任课教师的讲授、师生讨论、文献阅读、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自学、思辨、写作、报告等方面的素养,逐步培养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跨学科选修课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不少于24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5学分,专业学位课10学分。
五、培养环节要求
1、读书报告要求:完成读书报告4次,其中学科公开1次,读书报告计2学分。
2、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要求:第一学年末完成
3、专业外语要求:选修一门
4、学位论文答辩资格:
参照“农生环学部关于硕士研究生申请论文答辩的研究成果基本要求的意见(试行)(农生环学部发【2010】4号)”
六、其他:攻读学位期间,应修最低总学分26学分;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没有补修成绩或补修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答辩,补修课程不记学分。
课程设置
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畜牧学--硕士-培养方案
畜牧学☆(0905)-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畜牧学是以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技术为理论基础,研究各种畜禽及经济动物的遗传育种与繁殖、饲料营养、饲料生产、饲养管理、健康养殖与安全生产、产品质量控制、环境控制与生态安全、动物福利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主要涉及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统计学、家畜生态学、微生物学、生物工程、家畜环境卫生与工程等相关学科。
四川农业大学畜牧学科前身是原四川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1963年开始招收硕士生,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生,1998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9年成为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单位,2000年成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已建成“动物抗病营养”、“畜禽品种资源发掘与利用”等教育部、农业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在动物抗病营养、动物营养代谢与调控、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母猪系统营养、畜禽新品种培育、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现代畜禽产业技术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近100人,其中,国家杰出高级专家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1人。研究生培养质量高,有2篇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8篇博士论文获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重用。
二、培养目标
1、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身心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强,适应畜牧生产的工作环境,能在畜牧学领域的应用技术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考研就业前景解读
专业介绍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是畜牧学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本专业主要运用现代动物育种原理、方法和生物技术进行动物育种、动物种质资源研究、动物胚胎工程、特种经济动物开发等领域的研究。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以农业动物遗传改良为总体目标,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延伸;即针对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我国养殖业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与需求,瞄准学科前沿,将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从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深入研究农业动物的主要经济性状遗传规律和形成机理,种质资源生物学评价,畜禽、淡水养殖动物繁殖育种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培育畜禽和淡水养殖动物新品系(种)。主要研究对象包括猪、牛、羊、家禽和淡水鱼类等。
二、就业前景
1.发展方向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动物遗传育种和繁殖领域的技术快速增强,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研究出各种更加优良的技术方法和品种。想要占据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就必须及时创新技术,把握未来的创新方向。基于此,当前动物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方向的预测也越来越多,大体上都是朝好的方向发展。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社会经济水平、生活的丰富度、科学研究能力等的发展十分迅速,食品和食物质量、人们的健康状况提升等关乎人民生活质量的保障、社会秩序稳定,这些使人们对我国动植物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应对当前我国动物品种的高要求,要积极的抓住机遇,进行创新。
现代生物技术包含很多内容,动物育种方面受其很大的影响。动物育种和繁
殖是动物生长、品种创新、新技术检验的重要途径,动物育种技术的创新和强的操作性,对于生物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代表了一个国家生物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包含了很多社会经济的职能。生物领域的商业潜力十分巨大,如果想在这个行业里有一席之地,那么技术就必须达到较高的水平未来将会有更大规模和更先进的生物种类发掘技术将会应用于动物育种领域,技术发展主要的特点有:动物遗传多样性和种质资源分析、搜集、归档和应用的生物分子和生物细胞技术以及相关的技术体系将得到很大的发展空间。
农业硕士畜牧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第一章 学位授予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 领域概况与培养方向
一、 领域概况 “畜牧学”是华南农业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并具有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的重点学科,也是广东 省一级重点学科。本学科于 1981 年获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 年获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 权;2003 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5 年获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 本学科立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以服务我国特别是华南地区的畜牧业发展为核心,以培养 高水平畜牧科技人才、培育重大创新性成果、推动我国畜牧业发展为首要任务,立足华南,面向全 国,努力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学科,成为我国特别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畜牧科技人才 培育基地、畜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制高点。畜牧领域农业硕士是与畜牧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等 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畜牧技术研究、应用、开发、推广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具有 综合技能的复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学生选修)
说明:
(1)选修课组成包括:领域开出的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列出的选修课、各领域自行
增设的选修课程、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中的网络在线课程(慕课)及其他选修课程。
(2)研究生必须选择 1 门以上领域开出的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列出的专门面向农业 硕士的选修课。 (3)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中的网络在线课程(慕课)纳入选修课范围,研究生可根据实 际情况选择 1 门课作为选修课列入培养计划,经考核合格可认定该课程学分,多选的在 线课程不认定学分。 (4)方案中仅列出单独为农业硕士开设的选修课程,学硕的课程或学硕与专硕混合授课 的课程不列入。未列出的选修课程,研究生可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中选择。 (5)农业硕士温氏创新班的研究生建议选修温氏元素特色课程。
遗传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遗传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71007)
一、培养目标:
1、遗传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
规律。本学科主要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的遗传学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有
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具有团结合作,勇于追求真理和献身于科
学研究及教育的精神。
2、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
3、较熟练地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初步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
工作的能力。
4、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二、研究方向:
1、分子遗传:从分子水平上研究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重组、转座、DNA损伤与修复、基因突变、
遗传与进化等。
2、数量与群体遗传:根据遗传学原理,用数学统计方法研究生物数量性状
的遗传变异规律;采用数学、统计等方法研究生物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
变化规律,以及种群演化、生物进化等。
3、细胞遗传:细胞的起源与进化,细胞的增殖与周期,细胞的分化和生长,
细胞衰老;染色体数量和结构变异,核外遗传等。
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根据实际情况,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适当提前或延长一年,在职硕士可延长二年。累计在学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第一年一般以课程学习为主,后两年以论文工作为主。
四、课程设置, 学分要求和课程说明
硕士生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2学分实践性环节)。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程,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对于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的硕士生需补
动物科学考研两方向
动物科学考研两方向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一、专业解析
(一)学科简介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物生产与管理、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与动物科学相关的调查、分析、评估、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动物育种、繁殖、生产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侧重培养学生掌握动物解剖及组织结构、生理、生化的基本理论及实验技术、畜禽饲养管理技术、畜禽良种选育及繁殖理论和技术、饲料生产与经营及畜牧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二)培养目标
掌握动物遗传育种繁殖科学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用一门外国语较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和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担负本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
各招生单位研究方向和考试科目不同,在此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
(01)分子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免疫遗传学、功能
(02)分子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分子数量遗传与
(03)发育生物学与家禽遗传育种
(04)动物生殖生理与生物技术
(05)动物育种与环境工程
(四)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14)数学(农)/(315)化学(农)
(41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主要课程:动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动物营养学、饲料与饲养学、动物繁殖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生产学
二、推荐院校:
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广西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吉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
090501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
090501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硕士培养方案
2006-9-14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高级专门人才。要求硕士研究生:
1.进一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献身农业;具有集体主义观念,艰苦奋斗的作风,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精神;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所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专业外文书刊和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或负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动物遗传育种学方向
(2)动物繁殖学方向
三、培养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基本学习年限为2年。第一年一般以课程学习为主,后1~2年以论文工作为主。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
1、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可采取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方式。
2、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指导小组的作用,因材施教,教书育人。要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在保证基本要求前提下,具体培养方
式可以灵活多样,发挥优势,不断积累新的经验。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硕士生获得学位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其中课程学习总学分要求不低于23学分,培养环节学分7学分(实践教育2学分,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2学分,学术交流2学分,专业外语1学分)。学位课程70分及格,选修课程60分及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从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献身农业;治学态度严谨,作风扎实,有探索创新精神;服从国家需要,遵纪守法,品德优良,积极服务社会。
2、掌握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科学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用一门外国语较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和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工作和独立担负本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动物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
2、动物繁殖生理与胚胎工程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制一般为3年。因客观原因,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研究生处审核,校长批准,可适当缩短(但不得少于两年半)或延长(全脱产硕士生学习年限最长原则上不超过3年半,在职硕士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
1、思想政治工作硕士生除了学习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外,还必须参加政治学习,形势与任务教育,公益劳动等活动。要健全研究生管理制度,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课程学习为了使硕士生掌握动物遗传育种繁殖学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以及较好的实验技能,硕士生必须学好必修课,积极参加研究班活动。此外,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以及硕士生的基础,选修几门课程。硕士生课程的学习可以随班听课,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完成。无论哪种方式。都必须通过考试并成绩合格者方能获得学分。
3、社会实践和公益劳动参加社会实践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研究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农情,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锻炼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至少要参加三周社会实践。研究生要写出社会实践报告,系或导师要进行考核,对没有参加社会实践或考核不合格的不能毕业。为加强研究生的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和社会责任感,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要参加一定数量的劳动,其中有考核的公益劳动三周,其余可结合科研工作进行。对没有参加公益劳动或考核不合格的不能毕业。
4、坚持体育锻炼,积极参加文娱活动。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要求至少获得32学分,其中学位课18学分,非学位课至少14学分(选修课至少8个学分)。课程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含指定选修课和选修课)。
同等学历或跨学科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补修不少于6学分(3~4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并列入培养计划中。补修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入中期考核。补修课程不计入总学分。
六、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公益劳动,教学实践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硕士生的教学能力,在第二、第三学年,安排其参加大学本科的部分教学工作。可以讲授课程的部分章节(不少于8学时),也可以指导实验、实习或教学实习,辅导课堂讨论,指导本科课程或毕业论文等。教学总工作量不得少于120标准时,硕士生兼做助教工作的时间可算在总工作量之内。考核合格,给予2学分。
参加社会实践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研究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农情,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锻炼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为加强研究生的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和社会责任感,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要参加一定数量的公益劳动,其中有考核的
公益劳动三周,其余可结合科研工作进行。对没有参加公益劳动或考核不合格的不能毕业。
七、中期考核
硕士生在论文工作正式开始以前应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时间为第三学期末。考核内容包括: (1)思想政治表现、品德与科学作风; (2)学位课和其他必修课、补修课的学习成绩以及完成学分情况;(3)对选题的认识、试验设计和技术路线的理解、研究方法和测试手段的掌握程度。考核合格者可继续学习,通过开题报告后,进入论文工作。对考核不合格者停止其硕士学习。
八、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硕士生要在导师指导下认真做好论文工作计划和选题报告,这是论文达到水平的重要保证。论文准备工作应尽早开始,论文工作时间应不少于一年。
1、论文工作计划
一般应不迟于第三学期初完成。论文工作计划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制订。论文工作计划应包括文献选读、科研调查、开题报告和研究计划等。
2、选题要求
选题在考虑课题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同时,尽可能与国家和福建省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密切结合,与导师的科研任务结合,注意发挥导师和研究生各自的特长。做到科研项目、科研条件落实。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一般应不迟于第三学期末完成。
3、开题报告要求
要求至少阅读60篇以上文献资料,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30篇。写出不少于八千字的书面报告。开题报告内容应包括文献阅读、选题的实用意义或理论意义、范围、论文的工作条件 (经费、设备等) 、研究方法、途径、预期达到的水平、存在的问题等。应阐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应在了解本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动向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工作特点,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新的见解。
开题报告会公开举行。由本学科专业5人以上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对研究生开题报告的可行性和先进性进行评审,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考核不合格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重新开题,重做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
4、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实事求是地反映自己所作的科研工作。对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应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获得准确的足够的试验数据资料,认真进行整理分析和推理,提出论文研究的结果、新发现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撰写出有一定科学水平的论文。
九、学科委员会主任(学科带头人):张文昌
学科委员会成员:刘庆华、杨玉芬、肖天放、李昂、梁学武、黄小红、王长康、张力
学科委员会主任(学科带头人)签字:院学位评定分委会主席签字:
年月日年月日
学院(盖章)
二○一二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