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泰安市岱岳区主题十二:近代化的探索(二)(八上第8—9课)复习教案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名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名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58f74a3f0b4e767f5acfcee1.png)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单元知识网络】复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3)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前人敢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加深对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难点:近代化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授课过程:导课: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后,列强纷至沓来,中华民族陷入苦难和屈辱的深渊。
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了,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第六专题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知识梳理:教师出示幻灯片“复习目标”,学生朗读目标。
屏幕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复习内容,即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一、洋务运动教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洋务运动”,完成学案上关于洋务运动的知识梳理表格。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代表人物中央是奕訢;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目的维护清朝的统治口号“自强”;求富”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列举);创办民用工业(列举);筹划海防;培养人才。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复习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复习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5b8bfa9d4d8d15abe234ee6.png)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复习目标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索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复习重难点重点:1.能够列举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能够简单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思想启蒙作用。
3.了解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1.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能够粗线条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中央:奕2.【讨论】简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及特点。
【归纳】(1)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
(2)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维新变法中资产阶级维新派将建立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发展到政治制度阶段;戊戌变法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共和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的近代化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
(3)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提出的“民主”“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特点:①认识不断深化,水平不断提高:从器物(技术)—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思想(资产阶级思想);②最终都失败。
3.【讨论】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有哪些异同?【归纳】(1)相同:①背景: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
②目的:都为了发展资本主。
③领导阶级: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④最终结果和原因: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根本原因都在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2018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复习教案新人教
![2018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复习教案新人教](https://img.taocdn.com/s3/m/f086fdecba0d4a7302763a81.png)
【教学任务】 知识与 能力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复习
通过复习使学生从总体上掌握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进行的有重大意义的近 代化探索活动。 通过剖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逐步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剖析 历史事件的方法。 充分认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的侵华史, 同时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 史,增强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的责任感与自觉性。
教师列学习提纲,引导学 生看书强化记忆,教师巡视指 导。
学生读书、 记忆, 可同位 互查, 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每课 知识结构,夯实基础。
1
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 过程 黄海海战,邓世昌殉国 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覆没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 深了,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 中国的狂潮 背景:《马关条约》后,民族危机 空前激化 序幕:公车上书 发展:办报《时务报》、《国闻报》, 宣传变法思想 高潮:百日维新(政治、经济、文化、 军事等一系列变革) 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扼杀变法 意义: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 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 响
三、融入情境,探究问题 材料一 我这些年一直在研究清末的 改革。我始终觉得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清末面 临的现代变革一直是非常被动的,你说不出哪 个是它主动做的,都是在面临着巨大压力下, 甚至付出巨大成本代价之后才做的。 —著名历史学者雷颐 材料二 “新器物”的益处显而易见 但引入中国阻力尚且如此强大, “新政府机构” 的益处相对间接,遇到的阻力就更强烈。例如, 当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现代化舰队由 沿海地方督抚建成,管理却仍沿袭传统地方管 理水师体制。左宗棠、李鸿章意识到旧管理体 制无法管理现代化舰队,有现代化舰队必须要 有现代海军机构统一指挥、管理,就主动向朝 廷提出中央应建“海军衙门”,统一海军大权。 这一明显正确、且明显对朝廷有利的主张却为 朝廷所拒,其理由是政府传统只有“六部”, 建海军衙门是破坏传统、“以夷变夏”。……
八年级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df7233958fb770bf78a55d2.png)
八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了解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知道“百日维新”的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3.了解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法指导】本单元侧重于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在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的探索,包括经济工业化方面的洋务运动、政治民主化方面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民主化科学化方面的新文化运动。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比较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变化,即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的变革,认识中国的近代化由表及里、不断深入。
从而正确评价四次探索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念理解】近代化主要指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这些都是中国人民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艰难起步,主要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复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复习了第一单元,知道了列强的一步步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我们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那么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关注西方,学习西方,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
三、课内探究形成认识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的历史,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必须彻底埋葬旧制度。
于是革命党人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
然而,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
清王朝皇冠落地后,不平等条约没有废除;从农村到城市,很多人家还是把君主当作神来供奉。
请回答:(1)材料中的“改良”和“革命”是指哪些历史事件?它们有哪些共同之处?(2)这场“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结合材料谈谈对“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这句话的认识。
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3240a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20.png)
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近代化的探索是指我国在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变革和尝试。
(2)掌握近代化的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了解近代化的探索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近代化的探索的整体认识。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近代化的探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运用史料实证法,培养学生对近代化的探索相关史实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的尊重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近代化的探索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3)引导学生认识到近代化的探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近代化的探索的主要内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近代化的探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近代化的探索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2. 教学难点:(1)近代化的探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近代化的探索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我国近代化的探索。
(2)提问:同学们认为,我国近代化的探索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梳理近代化的探索的主要内容。
(2)学生结合教材,总结近代化的探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 合作交流:(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讨近代化的探索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2)学生分享合作交流的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情况,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讲解近代化的探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教师运用史料实证法,讲解近代化的探索相关史实,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近代化探索》
![《近代化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e8014fe6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1f.png)
《近代化探索》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八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12月第1版
内容来源: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主题:《近代化探索》
适合对象:九年级学生
设计者:李超平/郑州市第八十八中学
板书设计:
近代化探索
一、发展历程
二、积极经验
三、未来之路
教学反思
本课的内容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复习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学生学的思维进行课程设计,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文献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思考,讨论,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气氛民主平等、轻松愉快,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生的能力是在自我活动和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发展的。
另外,在知识讲授过程中,比较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当的补充课外史料。
通过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本课充分发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也存在一些尚需改进之处。
1.课前回顾知识及提问环节对学生状态把握不充分,学生积极性调动不够充分,影响了整个教学进程。
2.整节课的时间把握基本合理,但是展示交流环节因缺乏预设与限定时间,相对地拖延了时间,总结提升的时间少,精炼交流的时间紧,是一个显著的不足。
优化课堂时间安排,是“高效课堂”实施的重要环节,本节课可以在预习环节进行改进。
中国近代史专题——近代化的探索复习学案
![中国近代史专题——近代化的探索复习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deb951050876323012120d.png)
中国近代史专题——近代化的探索复习学案一、复习考点:1.了解洋务运动。
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2.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
3.知道孙中山早年革命活动、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4.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思维导图:三、考点回顾:1、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90年代中期思想:师夷长技前期:自强、后期:求富代表:中央:奕䜣地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性质: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特点:学习西方的技术(军事器物)(中国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作用(近代化开端)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性: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加上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以(中央);(地方)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掀起了一场旨在口号是“”的洋务运动,他们被称为洋务派,从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筹建新式新式海军:福建广东、南洋、北洋等海军初步建成,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北洋舰队。
(2)洋务运动内容: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先后发展的近代军事工业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19世纪70年代以“求富”为口号,开办的近代民用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3)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的历史事件是;中国近代化开端的历史事件是;实践西方新型工业的梦想的是。
(4)洋务运动作用和局限性()2、戊戌变法:时间:1895年目的:变法图强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特点: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作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1)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上书光绪帝变法,这就是“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案(推荐五篇)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案(推荐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f4d2b00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49.png)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案《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2、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3、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知道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分析】近代化探索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线索,在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近代化探索在经济、政治和思想上的表现从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近代化探索的特点: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此外,历史与现实在本单元中有很好的结合点,我们要关注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伟大成就,体现历史对现实的借鉴功能。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新课的学习后,已经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几场运动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对于这些运动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产生的影响和特点等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因此有必要进行系统的知识重构。
【复习目标】1、知道近代化的概念,知道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背景。
2、说出近代化探索的四场运动的名称、时间、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主要内容,比较其异同点。
3、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四场运动的作用及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探索的艰巨性,归纳出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从而得出向西方学习过程的一些启示。
4、通过绘制知识树或思维导图,重构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复习重难点】重点:四场运动的概况、作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难点:四场运动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和启示,重构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设计理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复习。
利用时间轴、知识树等方式引导学生宏观的看待专题,理解近代化探索的历程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和影响,懂得把前后知识建立关联性,突出历史的时序性、变迁性和因果联系。
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571d2a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89.png)
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近代化的探索历程,理解其主要内容,重点掌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近代化探索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2. 各个历史事件的特点及其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近代化探索的曲折性与复杂性。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复习教材,梳理知识点。
2.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惑。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根据教材,自主梳理近代化的探索历程及其相关知识点。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惑。
4. 案例分析:选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件,进行分析。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地图和视频,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感受。
2. 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3.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七、教学内容:1. 第六课洋务运动:学习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 第七课戊戌变法:学习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3. 第八课辛亥革命:学习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4. 第九课新文化运动: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5. 第十课近代化探索的总结:总结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分析其成败原因,引导学生思考近代化探索的意义。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提问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
![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9364ac25727a5e9846a6172.png)
《近代化的探索》教学设计【课题】课题:专题选自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下的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课型:公开课授课时间:1课时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有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的基础知识.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查找、分析、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及全面地、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做出的伟大探索,学习先辈们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心怀祖国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近代化探索的三个发展阶段和四次探索活动2、难点: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学习这个专题的内容时,基本上可以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但对于知识点的整合,知识体系的构建还存在问题,因此在这节复习课上,我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理清近代化探索的发展脉络,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法学法】教法:提问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引导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
【教学设计】我的教学内容总共分为五个环节:环节一:知识回顾,整体感知(3分钟)环节二:自主构建,形成体系(10钟)环节三:拓展延伸,深化认识(7分钟)环节四:实战演练,链接中考(15分钟)环节五:课堂小结,升华情感(5分钟)环节一:知识回顾,整体感知(3分钟)导入设计:多媒体播放《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现场。
提问:以上图片涉及到了哪些战争?反映的主题是?生: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题是西方列强的侵略。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开始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出路的探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复习的专题—-近代化的探索。
释义:所谓“近代化”就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出路的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上的科学化。
展示【学业水平考试】要求设计意图:导入设计的目的是为承上启下,让学生了解为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出路的探索,以此导入新课。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434d908762caaedd33d4e7.png)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复习目标1.掌握近代化探索四件大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知识。
2.明确近代化探索四件大事的联系与区别,明确近代化探索的原因、特点、启示等,形成单元内部知识体系。
3.知识整合,单元之间联系,中外历史联系,形成历史知识框架,形成历史整体认识。
4.通过看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知,通过背诵加强知识记忆巩固。
复习重点记忆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复习难点理清单元知识联系、单元之间联系、中外历史联系,形成历史整体认识教学方法看书—讲解—背记—练习复习教具课本、课件、《说明检测》、练习教学设计一.教师首先明确近代化概念,明确近代化探索的不同方面,明确近代化探索的体系(如下图)二.板书表格化近代化探索四件大事的比较,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如图)三.教师串讲中国近代化探索单元知识体系1.单元重点内容点拨(1)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地主阶级洋务派,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2)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维新派)。
(3)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
资产所阶级革命派)。
(4)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2.明确近代化探索的特点3.明确近代化探索四件大事的共同点4.近代化历史上三次思想解放运动5.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习俗等方面的代表事件6.中外近代化的区别7.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习俗方面影响8.关于南京、上海9.明确推动近代化发展的原因、近代化探索失败的原因、启示四.教师讲解,知识整合,单元联系,中外联系,形成历史整体认识,形成历史知识框架1.侵略与反抗和近代化探索的联系2.近代化探索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联系3.近代化探索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联系4.近代化探索与近代科技、教育、思想文化联系5.近代化探索与新中国“一五”计划联系6.中外联系,近代化与世界的联系五.学生背诵记忆本单元知识六.试题练习略●感悟(结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复习学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复习学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https://img.taocdn.com/s3/m/cac16518866fb84ae45c8dc1.png)
单元复习学案学校:七沟中学学科:历史课型:复习课时间:2010年10 月9 日总第课时(一)学习目标:1、通过复习掌握洋务运动;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兴起标志及发展情况等基本内容。
2、通过复习能够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复习重、难点:重点:1、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2、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的内容。
3、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4、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1、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复习线索:近代中国不同阶级、阶层提出的救国方案。
(三)内容整合:一、洋务运动------________阶级的探索活动(19世纪60—90年代)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
(2)派产生2、主张和目的:“师夷长技”,维护。
口号:前期“_________”,后期“__________”3、代表人物:中央:为代表地方:、、、。
4、时间:从19世纪到。
5、主要内容前期:创办工业。
主要代表、、__________________。
后期:创办____工业。
主要代表、、。
中期:筹建。
主要代表:、、兴办。
第一所新式学堂建立的时间和名称:6、结果:破产,破产的标志:破产的根本原因:运动没有触动制度。
7、评价:单元复习学案学校:七沟中学学科:历史课型:复习课时间:2010年10 月9 日总第课时(一)学习目标:1、通过复习掌握洋务运动;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兴起标志及发展情况等基本内容。
2、通过复习能够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复习重、难点:重点:1、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优秀案例评选《近代化的探索》
![优秀案例评选《近代化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69592c3ef111f18583d05aec.png)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也可用于九年级中考复习)近代化的探索山东省安丘市大汶河开发区十里中学李爱梅【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八年级2、学科:历史3、课时:1至2节【教学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教学目标】1、复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列举洋务派为“自强” “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
②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③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④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
②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③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学习前人敢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③加深对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2、重点与难点: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难点:近代化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教材分析】本单元讲述的是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20世纪初(五四运动爆发前)的历史,这段历史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是一个艰难的、曲折的过程。
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前仆后继,不懈努力,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
【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过本单元,对主要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整个单元知识点较多,综合起来学生容易混淆。
特别是上些概括性的、综合性的问题学生很难把握,如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但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四个事件学习的内容不同,它们在学习内容上有何变化?再比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先后失败,说明了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应该师生共同探讨,或通过练习分析、讨论解决。
中考复习8上第2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教案
![中考复习8上第2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87200b4431b90d6c85c7bd.png)
一、整体感知1、本单元所指“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2、据材料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可分为几期,具体的事件指什么3、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主要的学习目标有哪些?指南P114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请写出ABCD所代表的近代化事件A B C D(一)第一期: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洋务运动1、读一读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及其该事件的影响2、说一说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及其该事件的影响3、写一写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及其该事件的影响(二)第二期:学习西方的制度----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1、读一读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及其该事件的影响2、说一说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及其该事件的影响3、写一写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及其该事件的影响(三)第三期: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1、读一读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及其该事件的影响2、说一说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及其该事件的影响3、写一写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及其该事件的影响(四)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及其特点1、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_________,到学习西方的________,再到学习西方的________,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并逐步深入展开。
2、从整体上,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是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变革),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领导辛亥革命的是谁?列举他早期的革命活动。
4、小结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特点(五)重难点突破1、世界近代化材料反映的世界近代化的是怎样的?与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一样吗?请再写出两个西方政治近代化的事件。
2、下图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图中所示这一主题呈现什么样的特点?形成性测试构建知识网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探索复习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探索复习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e96b02b8f67c1cfad6b8e8.png)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探索复习导学案课题:近代化的探索(4.6.9.12课)一、明标:1、知道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了解洋务运动的口号、内容,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
2、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3、了解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师引领,重点突破:考点1:近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目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性质:失败的标志:失败的原因:作用/评价:1.洋务派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以下能体现“制器为先”的是()A.江南制造总局B.开平矿务局C.汉阳铁厂D.轮船××局2.材料1:“他们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制造枪炮… …维护封建统治。
”(1)材料1是哪个政治派别的政治主张?请指出他们的代表人物?(2)他们是怎样开展这一运动的?(3)从材料可见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实现这一目的?考点二:短暂的改良——戊戌变法()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维新变法的发展:维新变法的高潮:变法失败的标志:材料:“他们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他们”是哪个政治派别?代表人物?②针对上面思想,当时他们掀起了什么运动?3.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①说出大事年表对应的历史事件?②萍浏醴起义的历史地位?安庆起义中因歹徒告密遇难的革命党人是谁?广州起义又称?武昌起义的时间?主力?武汉三镇是指?材料:“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
新官制成,旧官制灭。
”根据所学结合材料说说辛亥革命的意义。
材料2.图1的企业是在什么运动中创办的?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创办的另外两大军事工业是什么?(2)图2人物领导了什么变法?图3起义成功后,孙中山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什么?(3)图4中杂志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五四运动后,该运动主要宣传的思想是什么?(4)纵观中国近代化历程,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第一中学历史专题复习学案:侵略与反抗、近代化的探索(第课时)
![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第一中学历史专题复习学案:侵略与反抗、近代化的探索(第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a7eeec8d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25.png)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2012历史专题复习教学案—侵略与反抗、近代化的探索(第1课时)一、课题:侵略与反抗、近代化的探索二、范围:八上第1~9课。
三、目标要求:见中考说明四、考点分析: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它留给我们深刻的教训:“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它时刻警醒我们:勿忘国耻,发愤图强,因此这段历史也成了各地中考的主要内容。
2004年盐城市中考考查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知识点,2005年考查了《南京条约》、洋务运动、辛亥革命识点,2006年考查了维新变法、邓世昌、中国近代史留给我们的主要教训等知识点,预计2011年中考此处依然是考查的重点,并有可能出现材料题或问答题。
第一课时侵略与反抗一、自主识记1、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是__________年__________领导的__________.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__________》.其内容有:(1)割________给英国;(2)赔款__________万元;(3)开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__________商定。
3、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从________社会逐步沦为________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________的开端。
4、火烧圆明园发生在________(事件)期间,罪魁祸首是________和________.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________,共割占了我国________平方公里的土地。
5、新疆地区从公元前________年西汉政府设立________时起正式归属中央。
1865年,中亚浩罕国陆军司令_______侵入新疆。
_______国也占领伊犁地区.清政府派______收复了新疆。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__________。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上第二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上第二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8a90a0a0b4e767f5bcfce05.png)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识记:洋务运动中创办的企业;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及孙中山像;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作用。
理解: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运用: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复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通过本单元复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能力目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结合课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读解课本的有关图片,收集历史证据,使学生认识这些新事物是古老中国迈向近代的起步,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学会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正确评价,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课本提供的资料进行辩论,对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学习历史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指导学生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较好的学习方法。
对历史知识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单元复习,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让学生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案设计
![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7b3f117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f9.png)
⼋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案设计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琼复习⽬标:1、知识与能⼒:(1)列举洋务派为“⾃强”“求富”⽽创办的主要军事⼯业和民⽤⼯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
(2)知道“百⽇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的主要⾰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认识⾟亥⾰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化运动的主要代表⼈物,了解新⽂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
2、过程与⽅法:(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感知近代中国⼈民争取民族独⽴和民族富强的艰⾟历程。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会⽤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3)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讨论,培养学⽣⾃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前⼈敢与改⾰的勇⽓、⾯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关⼼时政,关⼼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观和价值观。
(3)加深对改⾰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积极进取的⼈⽣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
重点与难点: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难点:近代化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授课过程:导课:1840年,英国⽤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门,随后,列强纷⾄沓来,中华民族陷⼊苦难和屈辱的深渊。
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了,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知识梳理1、近代化含义:简单地说,就是中国⼈民向西⽅学习,救亡图存,寻求新出路的过程。
包括:(1)思想的近代化:学习西⽅先进的科技、思想和政治制度;(2)政治的近代化: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
(3)经济的近代化:由⼿⼯⽣产向机器⽣产过渡。
2、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1)洋务运动(2)戊戌变法(3)⾟亥⾰命(4)新⽂化运动3、直击课标,了解本单元内容在课标中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泰安市岱岳区主题十二:近代化的探索(二)(八上第8—9课)复习教案一、〔学习目标〕:快速了解本课学习目标。
(1′)1.能熟练的记忆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武昌起义及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时间、代表人物、标志、口号、内容、意义。
2.能通过本节课学习,分析出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与意义。
3.能通过本节课学习,认清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
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二、〔重点难点〕:重点:1.同盟会的成立及纲领,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1.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2.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三、〔课前导学〕:请看课本自学,将下列知识结构中要求的知识点提炼出并填写。
(10′)孙中山主要活动1.成立兴中会2.成立同盟会3.发动武昌起义4.成立中华民国5.辛亥革命时间地点时间地点领导人纲领时间过程结果时间地点总理性质背景新时间前期文标志内容化代表人物后期运口号动主阵地影响李大钊事迹四、〔复习过程〕:(24′)1.导入新课:播放影片《辛亥革命》片段,提出问题:辛亥革命是如何发生的?过程如何?由此导入新课(1′)2.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
(教师可提问或用课件展示答案。
)(1′)3.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
(4′)4.教师针对本节重难点知识,提出如下问题,并作适当拓展(6′)(1)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什么?机关报是什么?指导思想是什么?(2)同盟会的性质是什么?(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怎样评价辛亥革命?(4)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5)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提出了怎样的口号?主阵地是什么?(6)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哪些?斗争的矛头指向谁?(7)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的主要活动有哪些?5.师生共同探究(12′)(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①三民主义与革命纲领的关系如何?“驱除达虏”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民族观?②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的意见如何?并说处理由。
③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受到批判和尊崇的事件有哪些?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为救亡图存进行了哪些探索活动?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五、〔课堂小结〕:(2′)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总结,后老师通过下列板书进行小结:1.孙中山兴中会同盟会辛亥革命中华民国 2.(一)选择题:1.2007 年“两会”的主题叫“民生” ,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你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是谁?( )A .李鸿章B .孙中山C .毛泽东D .邓小平2.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共同成果是( )A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B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 .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D .实现了民族独立3.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写到:“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
”“民国六年”是指( )A.1915年B.1916年C.1917年D.1918年4.下列刊物中,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潮流的是()A.《国闻报》 B.《时务报》 C.《民报》 D.《新青年》5.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中失败的,这里的“胜利”主要是指A.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成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C.建立了中华民国 D.推翻了封建统治6.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点是()A.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都主张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D.都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7.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
这里“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A.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8.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大学进行了一次选举世界第一伟人的民意测验,列宁高票位居第一。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君主专制寿终正寝 B.民主科学方兴来艾C.十月革命影响深远 D.北伐战争势如破竹封建制度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封建思想毒害了许多人的心灵,辛亥革命之前,不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革命派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辛亥革命之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来束缚人的头脑,于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发生了。
结合材料回答9-11题:9.史学界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就其()A.是一场文化运动来说的 B.作为反复辟运动来说的C.要求民主与科学来说的 D.作为反封建运动来说的10.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11.有关新文化运动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B.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C.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D.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有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倾向12.构建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
下面是某同学编制的知识结构示意图,他学习的主题是A.侵略与抗争 B.近代化探索C.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D.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二)、非选择题:13.下列是一组反映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的图片,请仔细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请回答:(1)将图中资料的字母代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属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是;属于戊戌变法时期的是;属于辛亥革命时期的是;属于新文化时期的是;(2)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探究,同学们绘制了四次运动的思想主张变化的示意图。
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未填部分的内容。
(3)根据以上分析,从这些思想主张的发展变化,你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具有什么特点?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个梦的破碎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
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
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百年追梦与民族自强》(1)封建统治者的“另一场梦”的破碎使中国一步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近代前期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
(按时间先后顺序列举)(2)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各阶层无数仁人志士,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艰难探索,但富强之梦一次次破碎了。
请指出富强之梦一次次破碎的根本原因。
七、〔课后复习〕:材料一:至恭亲王奕訢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材料二: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
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三: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以期建立中华共和国。
──邹容《革命军》(注:邹容,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杰出人物,代表作《革命军》。
)请回答:(1)上述材料一、二、四分别出自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他们分别领导了什么运动?(2)材料二、三的救国方式及政治目标有何不同?(3)在对待西学问题上,材料一、二有何异同?〔师生共同探究〕(1)三民主义是对革命纲领的阐述和完善,是另一种表达方式,没有实质差别。
反应了孙中山的阶级局限性和狭隘民族观。
(2)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原因略(3)批判的事件:焚书坑儒、新文化运动尊崇的事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股取士(4)①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曾国藩等人发动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结果失败了。
②资产阶级维新派: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了一场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结果失败了③资产阶级革命派:1911年孙中山等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④先进知识分子:1915年陈独秀等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说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具有阶级局限性(软弱性),不可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只有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救中国。
〔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 B 2.C 3.C 4.D 5.C 6.A 7. B 8.C 9.D 10.A 11.A 12. B(二)非选择题:13.(1)B D A C (2)变法维新民主科学(3)由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过程。
14.(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2)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具有阶级局限性;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课后复习〕(1)材料一:洋务派的观点,材料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材料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观点,他们分别领导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
(2)材料二的救国方式是变法、改革,政治目标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材料四表现的救国方式是革命,政治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不同点:材料一材主张向西方学习科技。
材料二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