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汇编1常用实词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中考150个文言实词
中考150个文言实词
一、概述
文言实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常常出现的实际意义的词语,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要熟悉的基础词汇。
中考中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也相当重要,因此,我们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以应对考试的要求。
二、150个文言实词
下面列出了中考中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供大家参考学习:
1.即:就是,表示依附,相当于“就”、“便”
2.乃:表示转折、因果关系
3.皆:都,表示全体
4.且:表示不定的意思,相当于“还”
5.与:和,表示共同性
6.并:和,表示并列
7.不及:不如
8.亦:也
9.匪:不
10.非:不是
11.而:和,表示递进关系
12.见:认识到,知道
13.乃:表示因果关系
14.为:充当
15.何:什么
16.而已:表示事情的结束
17.不胜:不能
18.称:叫做
…(以下省略)
三、使用方法
掌握这150个文言实词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读文言文:通过阅读文言文经典著作,多接触文
言实词的使用场景,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记忆这些词汇。
2.背诵文言文诗词:背诵文言文诗词是学习文言实词
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反复背诵,可以加深对文言实词的
理解和记忆。
3.制作闪卡:将这些文言实词制作成闪卡,反复复习,
帮助记忆。
四、总结
掌握150个文言实词对于中考文言文的学习至关重要。
通
过多读文言文、背诵文言文诗词以及使用闪卡等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些词汇。
希望大家在备战中考的过程中能够重视文言实词的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实词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实词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实词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实词11、故①故作名词用时也指事情。
故,事也。
故重因果关系。
指某种原因引起的事情,多是使人不愉快的麻烦的事。
(现代汉语中:事故,变故。
)②《广韵》旧也。
故的反义词新、今。
作为时间观念,指过去的、从前的。
故都,过去的国都。
故乡,从前的家乡。
故人,旧友,从前的相知。
③原因,缘故。
④故意⑤通固,本来。
⑥所以,因此。
2、覆①覆,《集韵》反也。
特指向上事物的向下翻转或倾倒。
②遮盖、掩蔽③翻转过来④倾覆,颠覆3、更①《说文》更与改互训。
(改变、更换)更侧重于前后相续,是以一个顶替另一个的相互交换;就新旧来说,更不是除旧布新,而是推陈出新。
②经过,经历。
③抵偿④另,另外。
引申:再。
⑤更加⑥副词,重新。
⑦五更这篇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实词的内容,希望会对各位同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实词2相(xiāng)(1)名词。
读xiàng,丞相,宰相。
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副词。
①互相。
如: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②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
如: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信(xìn)(1)名词。
信义,信用。
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2)动词。
①相信。
如:吾尝疑乎是,仅以蒋氏观之,犹信(《捕蛇者说》)②信任。
如: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3)形容词。
诚实,真实。
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4)副词。
确实。
如: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隆中对》)兴(xīng)(1)名词。
读xìng,兴致。
如: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2)动词。
①起。
如: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核舟记》)②兴起。
如: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③使……兴盛。
如:若无兴德之言(此处“兴”为形容词使动用法)(《出师表》)④复兴。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 “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 “必能裨补阙漏”中“阙”通“缺”,缺点。
2. 古今异义。
- 【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今义:等待死亡。
-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今义:常常。
-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今义:感谢。
-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品质恶劣。
-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深切地憎恨。
3. 一词多义。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 【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做、干】“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 词类活用。
- 【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二、虚词。
1. 之。
- 【助词,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同样为补充例句)。
- 【代词,代指人、事、物等】“愿陛下亲之信之”。
中考文言文实词汇总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误:喜欢,正: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误:按照,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误:拜见,正: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误:报告,正: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
误:轻视,正: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误:城墙,正: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误:生病,正:担心,忧虑。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误:免除,正:(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
误:依次,正: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误:完毕,正: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误:高兴,正: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误:安置,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误:借给,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误:捉拿,正: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误:恩德,正: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
误:上去,正:当即。
译文: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就)不是我的职权管得了的。
19.部编中考语文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古诗文课内篇)
(《核舟记》)
策
记
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
马鞭
执策而临之
(《马说》)
用马鞭驱赶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诚
真正,确实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富贵不能淫》)
诚心
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实在,确实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旦
早晨
旦辞爷娘去
(《木兰诗》)
每至晴初霜旦
(《三峡》)
第二天
旦日,客从外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
殆
疑惑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
道
讲述
国人道之
(《穿井得一人》)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道路
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
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
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
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兵
军队
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士兵
一老河兵闻之
(《河中石兽》)
兵器,武器
锐兵刃
(《周亚夫军细柳》)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周亚夫军细柳》)
兵甲已足
(《出师表》)
并
一起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二石兽并沉焉
(《河中石兽》)
全,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和,同
具
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归纳:常用实词-语文综合知识.doc
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总结:常用实词|语文综合知识-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总结: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常见文言实词1.安(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1)跟,随。
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3)追寻。
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
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
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
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
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得(1)能够。
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2)领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德”,恩惠,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
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
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道(1)(正确的)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主张,思想,学说。
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政治的理想境界。
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5)仁政。
中考语文古文知识点整理
中考语文古文知识点整理
一、常见实词
动词:游览、欣赏、品味、研究、讨论等。
形容词:美丽、壮观、雄伟、可爱等。
名词:山、水、花、草、树木等。
副词:常常、也许、一定等。
介词:在、于、从等。
连词:和、与、但是等。
代词:之、其、此、他等。
助词:所、者、乎等。
二、常见虚词
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何:多么,何等,怎么样的意思。
于:从,在,对于,向,到等意思。
以:用,因为,由于等意思。
而:连接并列短语或句子,表转折,顺承等关系。
则:就,如果,假如等意思。
与:和,跟,同等的字义。
或:或者,有的意思。
且:而且的意思。
故:所以,因此的意思。
三、古文句式
判断句:用者也来表示肯定和否定判断。
被动句:用见、受、被等表示被动关系。
省略句:省略主语、宾语等成分的句子。
倒装句:把谓语放在主语前面,把定语放在状语后面等。
疑问句:用疑问语气表达询问的句子。
反问句:用反问语气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19.部编中考语文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古诗文课内篇)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送东阳马生序》 )
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 )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 )
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蒹葭》)
自
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 )
旦日,客从外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 )
堂房亲属
孤
古时王侯的自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 )
幼而无父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大道之行也》 )
唯一
大漠孤烟直
(《使至塞上》 )
股
大腿
屠自后断其股
(《狼》)
故
学过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二章》 )
旧,原来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原来的
送儿还故乡
(《木兰诗》)
原因、缘故
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 )
方七百里
(《愚公移山》 )
方圆
今齐地方千里
(《 邹 忌 讽 齐 王 纳
谏》)
芳
花
芳草鲜美
(《桃花源记》 )
野芳发而幽香
(《醉翁亭记》 )
奉
侍奉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鱼我所欲也》 )
供给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
接受
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负
凭借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与朱元思书》 )
(《鱼我所欲也》 )
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重点实词汇总(共38个)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一、期1.约定。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期行》)2.时间,日期。
君问归期未有期。
(《夜雨寄北》)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龟虽寿》)3.期限。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陈涉世家》)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4.希望,期望。
期有得耳。
(《狱中杂记》)译文:期望得到些财物罢了。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五柳先生传》)译文:一来饮酒就要尽兴,期望一醉方休。
期望秋风回,一扫无余孽。
(《秋蝇》)译文:期望秋风回来,把余孽一扫而光。
5.一周年;一整月。
期年(jī nián,一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能期月(jī yuè,一个月)守也。
(《中庸》)译文:一个月都不能坚持。
二、去1.已经过去的。
去年天气旧亭台。
(《浣溪沙》)2.离开。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行》)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醉翁亭记》)秋草独寻人去后。
(《长沙过贾谊宅》)蓬山此去无多路。
(《无题》)衡阳雁去无留意。
(《渔家傲·秋思》)有孙母未去。
(《石壕吏》)一狼径去。
(《狼》)旦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
(《木兰诗》)久而不去。
(《卖油翁》)昔人已乘黄鹤去;黄鹤一去不复返。
(《黄鹤楼》)成礼而去。
(《周亚夫军细柳》)停数日,辞去。
(《桃花源记》)去以六月息者也。
(《北冥有鱼》)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表示趋向,往……去。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公然抱茅入竹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欲乘风归去。
(《水调歌头》)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朝天子·咏喇叭》)4.消失,逝去。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中考常考文言实词
中考常考文言实词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2010年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汇编1-常用实词(人教版九年级必修备课资料)
2010年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汇编1:常用实词(人教版九年级必修备课资料)文知识点汇编1:常用实词柳花知识点总结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常见文言实词1.安(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1)跟,随。
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3)追寻。
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
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
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
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
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得(1)能够。
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2)领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德”,恩惠,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
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
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道(1)(正确的)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主张,思想,学说。
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政治的理想境界。
中考语文文言文的实词
中考语文文言文的实词中考语文文言文的实词2篇中考语文文言文的实词11.质(zhì)(1)名词。
①底子,质地。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②资质,禀性。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2)动词。
询问,质问。
如: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2.治(zhì)动词。
①医治。
如: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②研究。
如: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③惩治,治罪。
如: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3.置(zhì)动词。
①丢弃,弃置。
如: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②放置,布置。
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③设置,布置。
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④购置,置办。
如: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五柳先生传》)4.至(zhì)(1)名词。
极点,极致。
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动词。
到,到达。
如: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3)形容词。
周到,周全。
如: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5.诸(zhū)(1)形容词。
众多,各。
如:诸君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2)兼词。
相当于“之于”。
如: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愚公移山》) 6.走(zǒu)动词。
①疾趋,奔跑。
如: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②逃跑,逃奔。
如: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石壕吏》)③快速地动,滚动。
如: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④奔向。
如:永之人争奔走焉(《捕蛇者说》)7.足(zú)(1)动词。
值得,足以。
如: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名词。
脚。
如: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3)形容词。
①充足,富有。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_1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1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汤熨之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18)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19)必能裨补阙漏。
中考必须掌握的130个文言实词
中考必须掌握的130个文言实词1. 安(ān)(1)形容词。
①安定的,安逸的。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安稳的,安定的。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动词。
养生,享受。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疑问副词。
表反诘,译为“怎么”。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2. 本(běn)副词。
本来,原来,最初。
a.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3. 比(bǐ )(1)动词。
①并列,紧靠着。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个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②比作。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③相比。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2)介词。
①等到……的时候。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②比起。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4. 鄙(bǐ )(1)名词。
边境,边远偏僻的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形容词。
①(地位)卑微的,低下的。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目光短浅的。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5. 毕(bì )(1)动词。
完毕,结束。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2)形容词用作助词用尽,竭尽全力。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6. 敝(bì )形容词。
破旧的,破烂的。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观刈麦》)7. 兵(bìng)名词。
①士兵,军队。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②兵器,武器。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8. 病(bìng)(1)名词用作动词。
中考文言文实词
中考文言文实词篇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初中文言文150个重要实词(一次多义)汇总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汇编1常用实词
知识点总结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
常见文言实词
1.安
(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1)跟,随。
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
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
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
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
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
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1)能够。
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
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
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1)(正确的)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
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
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
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6.当(1)面对,对着。
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
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3)应当。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方(1)指面积。
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
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3)当……时。
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4)将要。
例:方欲行(《狼》)
(5)正在。
例:方出神(《童趣》)
8.国(1)国防。
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国家。
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
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
(4)国事。
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5)地势。
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9.会(1)适逢。
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体会,领会。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3)汇集。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4)定将。
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岳》)10.见(1)看见。
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花源记》)
(2)拜见。
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3)接见。
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4)了解。
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5)认识。
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6)xiàn,引见。
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1.将(1)将要。
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2)带兵。
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带兵的人,将领。
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带领。
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5)扶持。
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6)拿。
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7)和,与,同。
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
13.尽(1)全部取得。
例:利尽南海(《隆中对》)
(2)尽兴。
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3)尽头,到头。
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4)穷尽。
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5)完,没有了。
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14.文(1)文章。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文字。
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3)文采。
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4)刺花纹,画着文采。
例:皆披发文身(《观潮》)
16.知(1)知道。
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同“智”,聪明,智慧。
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了解。
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4)明白,懂得。
例:不可谓知类(《公输》)
(5)识别,认识。
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觉得,感觉。
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