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年度工业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进展1

合集下载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第1部分:企业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第1部分:企业
e)硬件投入包括计算机、服务器、数据中心建设、计算机网络建设、数字化生产设备、现场控制设备及其数据传输网络建设等方面的所有投入。
两化融合培训和维护投入是指在信息系统和数字化生产设备培训、运行、维护方面的全部投入,包括:
f)数字化设备的运行维护费用;
g)企业用于信息化培训和咨询等方面发生的费用;
h)如果企业采用部分或全部外包服务的方式进行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则应包括外包所发生的费用;
ICS03.080.01
A20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1947.1—201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第1部分:企业
2011-10-10发布
2011-11-01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的规则进行编写。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部分:
i)使用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等所发生的运行或租赁费用。
信息化规划和组织
信息化规划和组织由信息化规划、信息化组织和信息化专职人员比例三项评价指标组成。见表2。
表2信息化规划和组织
评价指标
考核问题
问题计算值
对应分值
信息化规划
信息化总体规划
单独的信息化规划
100分
分散在其它业务规划中
50分
无成文的信息化规划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新、刘强、石秀芳、刘培德、刘位龙、马建华、徐峰、马艳波、杨潇、李宁宁。

1
本部分建立了一套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规定了融合水平评价框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权重值,给出了两化融合指数计算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
a)为企业对自身两化融合水平评价提供方法;

两化融合基本情况成效主要内容 发展历程和阶段

两化融合基本情况成效主要内容 发展历程和阶段

发展历程和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客户响应速度、客户服务等因素已同传统的质量、革新、功能化和成本列为企业竞争的必备要素。

公司管理层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科技载体的重要思想,高度重视信息化管理进程,在战略高度上,统一和强化公司信息化管理组织。

在企业文化上提出“以营销委龙头,财务为核心,信息化委手段”的发展方针,在公司内部全面贯彻集团实施信息化建设的决心和毅力。

近年来菲时特集团在两化融合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达到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使企业运营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

从集团信息化整体发展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启动阶段、发展阶段。

下面我将做简要的介绍。

一、准备阶段(2009年-2010年)人员准备:菲时特集团在2009年组织成立集团信息中心,招收了一批优秀的IT高新技术人才,分管南京与浙江两大生产基地信息化工作。

制度准备:公司内部确立了“以营销委龙头,财务为核心,信息化委手段”的发展方针并由集团总经办牵头,规范了集团在信息化建设上的一系列操作职责。

基础资料准备:对公司经营的基础数据进行梳理工作和讨论工作,包括产品分类、产品编码编制规则、客户资料、客户信息维护方式与分类等。

菲时特集团耗时一年规范了集团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的制度、责任和基础信息管理方式,为接下来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启动阶段(2011年-2012年)在2011年7月份,菲时特集团展开分销系统的选型工作。

通过与世界软件百强企业SAGE软件公司合作,确立了公司信息化的首选方向并2011年11月份正式启动了SAGE分销系统项目的实施工作。

三、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SAGE项目实施成功后,公司又相继启动了集团中英文网站、昂捷SCM总代商系统、生产自动化包装线、渠道在线集成化服务平台等多个项目。

在后文会做简要的介绍。

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IT队伍是信息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为加快推进公司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菲时特集团于2009年8月将原信息部从集团综合管理部分离,独立成立了集团信息技术中心,由公司常务副总直接负责管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日期】2018.07.02•【文号】工信厅信软函〔2018〕226号•【施行日期】2018.07.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企业正文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的通知工信厅信软函〔2018〕2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行业协会:为进一步落实《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信部规〔2016〕333号)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国家标准委关于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信软〔2017〕155号)要求,2018年我部将继续推动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持续跟踪监测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及关键指标情况,加快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建设、应用及推广,推动两化融合发展向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转变。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组织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工作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相关行业协会(以下统称各单位)组织本地区、本行业企业以《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 23020-2013)为依据,依托两化融合服务平台,周期性、常态化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通过评估诊断发现问题,通过对标引导找准方向。

各地区参与评估的企业数量(含新增和更新)原则上每年不少于1000家或不少于列入国家统计监测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50%;各行业协会参与评估企业的数量(含新增和更新)原则上每年不少于行业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50%。

各地区、各行业可根据实际需要,一年内多次组织企业参与评估,不断积累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及案例,提升本地区、本行业数据管理、集成、建模、分析能力。

中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摘要)

中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摘要)

中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摘要)为科学衡量全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准确把握“两化”融合发展规律,正确引导地方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根据2011年12月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即“6+1”活动)中“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的部署,在信息化推进司的指导下,赛迪研究院制定了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在评估试点的基础上首次开展了全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形成了《中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一、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过程“两化”融合是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涉及理念转变、模式转型和路径创新,其推进工作需要顶层设计和把握。

区域发展水平评估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依据和抓手,有利于摸清各地“两化”融合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和规律,引导政府部门找到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制定具体有力的推进措施。

2012年初开始启动评估工作,历经前期研究、试点评估、修改完善和评估实施等阶段。

(一)前期研究(1月-2月)。

2012年初,成立了评估工作组,开展评估指标体系及方法专题研究。

评估工作组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经与专家讨论和反复修改,按照系统性、可比性、可测度、可扩展的基本原则,初步制定了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基本指标体系和评估计算方法。

(二)区域试点评估(2月-9月)。

2月份评估工作组制定了《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试点方案》。

3月份,确定了具有区域代表性、具备工作基础和工作条件的上海市、江苏省、河南省、广东省、重庆市、云南省作为评估试点省市。

6月份试点省市上报了工作方案。

8月底至9月初,评估工作组对试点省市的评估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总结了评估试点工作,并修改完善了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三)修改完善(7月-10月)。

7月19日和9月21日,评估工作组召开了两次专家研讨会,修改完善评估指标体系。

两化融合发展历程

两化融合发展历程

两化融合发展历程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方面。

下面是两化融合发展的历程。

首先,两化融合发展的起步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

当时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开始应用,诞生了第一批信息化企业。

这些企业主要从事软件开发、计算机制造等领域,为工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90年代初期,互联网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两化融合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企业能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提高了工业化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2000年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涌现,两化融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企业开始将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深度融合,实现智能化制造。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两化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接下来的几年里,两化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各行各业普遍采用了信息化技术,如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电子商务的普及等,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化进程的转型升级。

近年来,两化融合发展的重点逐渐从应用技术向深层次的产业与经济模式转变。

在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两化融合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加大投入,推动产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

目前,两化融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工业化阶段。

新兴技术如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两化融合的发展。

工业领域的智能化、网络化和高效化已经成为趋势,带动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

综上所述,两化融合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互联网引领阶段、智能制造阶段和新工业化阶段。

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和应用的广泛推广,两化融合将继续推动工业化进程的转型与升级,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动力。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报告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报告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报告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为深入了解某企业或行业的两化融合现状,特进行此次评估,并形成以下报告。

一、评估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生产方式和企业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信息化不再仅仅是辅助工具,而是成为了驱动工业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

因此,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程度进行准确评估,对于把握发展趋势、制定战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二、评估目的本次评估旨在全面、客观地了解被评估对象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推进两化融合提供决策依据和改进方向。

三、评估方法本次评估采用了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专家访谈以及数据分析等。

1、问卷调查:设计了涵盖信息化基础设施、业务流程信息化、信息化管理等多个方面的问卷,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广泛调查,以获取第一手数据。

2、实地考察:深入企业生产现场、研发部门、管理部门等,实地观察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实际效果。

3、专家访谈:邀请行业内资深专家,就两化融合的关键问题、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交流,获取专业意见和建议。

4、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各类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运用相关评估指标和模型,得出定量和定性的评估结果。

四、评估内容1、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覆盖与带宽:评估企业内部网络的覆盖范围、稳定性以及带宽是否满足业务需求。

服务器与存储设备:考察服务器的性能、存储容量以及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的有效性。

终端设备:了解员工使用的电脑、移动设备等终端的配置和更新情况。

2、业务流程信息化研发设计:评估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过程中采用的信息化工具和技术,如 CAD、CAM、PLM 等的应用程度。

生产制造:查看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设备、生产执行系统(MES)、质量管理系统(QMS)等的应用情况,以及是否实现了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和监控。

供应链管理:分析企业在采购、库存管理、物流配送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如 ERP 系统、供应链协同平台等的应用效果。

中国区域两化融合评估报告

中国区域两化融合评估报告

中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摘要)【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5日】【来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字体:大中小】为科学衡量全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准确把握“两化”融合发展规律,正确引导地方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根据2011年12月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即“6+1”活动)中“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的部署,在信息化推进司的指导下,赛迪研究院制定了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在评估试点的基础上首次开展了全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形成了《中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一、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过程“两化”融合是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涉及理念转变、模式转型和路径创新,其推进工作需要顶层设计和把握。

区域发展水平评估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依据和抓手,有利于摸清各地“两化”融合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和规律,引导政府部门找到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制定具体有力的推进措施。

2012年初开始启动评估工作,历经前期研究、试点评估、修改完善和评估实施等阶段。

(一)前期研究(1月-2月)。

2012年初,成立了评估工作组,开展评估指标体系及方法专题研究。

评估工作组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经与专家讨论和反复修改,按照系统性、可比性、可测度、可扩展的基本原则,初步制定了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基本指标体系和评估计算方法。

(二)区域试点评估(2月-9月)。

2月份评估工作组制定了《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试点方案》。

3月份,确定了具有区域代表性、具备工作基础和工作条件的上海市、江苏省、河南省、广东省、重庆市、云南省作为评估试点省市。

6月份试点省市上报了工作方案。

8月底至9月初,评估工作组对试点省市的评估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总结了评估试点工作,并修改完善了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工业行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工业行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工业行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1.资源投入指标
-信息技术投入:企业在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和软件方面的投入比例。

-研发经费投入:企业在两化融合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比例。

-人员配备:企业在两化融合相关岗位的人员配备情况。

2.信息化应用指标
-生产过程信息化: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信息化程度。

-供应链管理信息化: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作程度。

-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各级管理层面信息化水平。

-客户关系管理信息化:企业与客户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信息化程度。

3.产业链整合指标
-上下游企业关联情况: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之间的合作程度。

-供应链协同程度: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合作的协调性和信息流畅程度。

-产业链数字化: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的数据共
享和协作情况。

4.创新能力指标
-企业技术创新情况: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

-高新技术应用: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程度。

-战略创新:企业在战略制定和创新方面的实际效果。

5.绩效评价指标
-产能利用率:企业生产设备的利用程度。

-产品质量: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水平。

-客户满意度: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客户满意度评价。

以上指标综合评估企业在两化融合发展方面的水平。

可以通过定期收集数据,进行量化评估,并制定对应的改进措施,提高企业的两化融合水平。

同时,不同行业和企业的两化融合指标体系可能会略有差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细化。

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报告

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报告

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报告1. 概述企业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机结合,通过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提升企业的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本评估报告旨在对企业的两化融合程度进行全面评估,为企业制定融合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2. 评估内容本次评估覆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2.1 信息化水平评估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成果,主要考察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信息系统应用情况、数据管理与分析能力、数字化营销等方面。

2.2 工业化水平评估企业在生产制造领域的现状,主要考察企业生产流程的自动化程度、工业设备的智能化程度、生产效率和成本管理等方面。

2.3 融合应用情况评估企业在两化融合过程中的成效,主要考察融合应用的创新性、应用规模、效益和影响力等方面。

3. 评估方法评估采用综合性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数据统计和专家评审等方式。

3.1 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调查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人员培训情况、管理体系构建情况等相关指标。

3.2 实地考察实地考察企业的生产现场和信息化应用场景,了解企业实际运行情况、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团队的融合能力。

3.3 数据统计对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财务数据、生产数据、人力资源数据等,以了解企业在两化融合过程中的绩效和效益。

3.4 专家评审邀请专家对企业的两化融合情况进行评审,包括评估企业的战略定位、创新实力、市场表现等方面。

4. 评估结果4.1 信息化水平评估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网络系统稳定运行,数据管理和分析能力较强,数字化营销手段应用广泛。

但在应用系统的创新研发和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

4.2 工业化水平评估企业生产流程自动化程度较高,工业设备智能化水平较好,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强。

但在生产过程中的灵活性和个性化定制方面还有待提升。

4.3 融合应用评估企业在生产制造和服务领域成功应用了一些融合技术和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

两化融合的前期工作—行业层面
推进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 • 目的:掌握工业行业两化融合总体情况,总结和推广典型 经验;树立标杆企业和标杆模式,引导行业发展;作为制 定政策、支持两化融合项目的依据。 • 做法:坚持总分结合。总,是做好总体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和评估方法。分,是分行业组织开展,把握好细分行业的 颗粒度。 • 2009年,钢铁、石化(化肥)、机械(重型)、汽车(轿 车)、纺织(棉纺)、轻工(造纸)、食品(肉制品)等 7个行业。 • 2010年,继续扩大和深化评估工作。钢铁、石化(纯碱)、 有色(铝)、建材(水泥)、装备(机床、造船、乘用 车)、轻工(家电)、纺织(棉纺、服装)、食品(乳制 品)等11个行业。
两化深度融合—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发展方式以粗放型为主,不可持续。 •制造业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工业大而不强, 创新能力弱,产能结构性过剩,高端和核心 技术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提升空间很大。
两化深度融合—信息化
• 国际主要发达国家加紧布局信息化发展,制定新 的政策。宽带化;ICT技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景广阔(节能环保、新一 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 材料和新能源汽车7个产业)。 • 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方兴未艾,孕育重大的 突破。重新审视技术创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 的推动作用;云计算落地;物联网务实推进。 •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宽带、泛 在、融合发展。高速光纤;IPv6等。 • 信息化应用逐步深化。政务、社会领域、生活; 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
两化融合的前期工作—行业层面
推进行业两化融合典型经验交流。 • 目的:提高重点工业行业对两化融合的认识,推动形成对 两化融合的共识,挖掘工业行业两化融合的最佳实践,明 确推进实现路径,推广典型经验。 • 我部召开了钢铁行业(2009年5月)、消费品行业(2009 年7月)、装备行业(2009年11月),两化融合促进节能 减排(2010年9月),两化融合典型经验交流会。 • 将继续组织开展相关领域的典型经验交流会议。 • 这些会议,对于凝聚共识、推广典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测评调查问卷

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测评调查问卷

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测评调查问卷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测评调查问卷尊敬的被邀请者:您好! 为了进一步了解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的现状和问题,以便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我们特邀请您参加本次调查问卷的填写。

希望您能保证回答的真实性,并严格按照您所在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填写。

本问卷保证您的回答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统计分析和研究。

请您根据以下题目选择最符合您所在企业现状的答案。

谢谢您的配合!一、企业基本信息1. 企业规模:A. 小微企业(员工人数少于50人)B. 中小企业(员工人数在50-100人之间)C. 中型企业(员工人数在100-500人之间)D. 大型企业(员工人数超过500人)2. 企业所属行业:A. 制造业B. 服务业C. 农业D. 其他3. 您所在企业是否已经开始实施两化融合战略?A. 是B. 否二、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的基础能力4. 企业是否规划了相应的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目标?A. 是B. 否5. 企业在以下哪个方面有较强的技术实力?A. 信息化技术B. 工业化技术C. 两者技术实力相当D. 都不强6. 企业是否有专门的技术研发部门?A. 是B. 否三、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的实施情况7. 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两化融合发展计划?A. 是B. 否8. 企业是否在生产过程中应用了信息化技术?A. 是B. 否9. 企业是否采用了自动化生产设备?A. 是B. 否10. 企业是否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A. 是B. 否11. 企业是否在销售和客户服务中应用了信息化技术?A. 是B. 否12. 企业是否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了信息化技术?A. 是B. 否13. 企业是否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了产品质量监控和追溯?A. 是B. 否14. 企业是否在研发创新中应用了信息化技术?A. 是B. 否四、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的效益与问题15. 企业在两化融合发展中获得了以下哪些效益?A. 提高了生产效率B. 提高了产品质量C. 提高了客户满意度D. 提高了企业竞争力E. 开拓了新市场F. 其他效益(请注明)16. 企业在两化融合发展中遇到了哪些问题?A. 技术不成熟B. 部门之间沟通不畅C. 人员培训不足D. 资金投入困难E. 法律法规不完善F. 其他问题(请注明)五、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的需求和建议17. 企业在两化融合发展中最需要的支持是什么?A. 技术支持B. 资金支持C. 政策支持D. 人才支持E. 其他支持(请注明)18. 您对于政府在企业两化融合发展中应该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持有何建议?19. 您对于企业自身在两化融合发展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有何建议?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如果您有任何疑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

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

Mbps
移动电话普及率( 4.0)
互联网普及率(4.0 ) “两化”融合专项 引导资金(2.0) 中小企业信息化服 务平台数(3.0) 重点行业典型企业 信息化专项规划( 3.0)
部/百 人
%
工信部经济运行局 统计数据
《中国互联网发展 状况统计报告》 当地工业和信息化 主管部门 当地工业和信息化 主管部门 制定企业信息化专项规划的企业数/ 4 调查企业总数 是则记为该项满分,否则记为零分
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年4月
内容提要
一、评估指标体系
二、指标测算方法 三、评估指标统计表 四、工业企业调查问卷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2
一、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指标体系共包括三类23个指标。
第一类是基础环境,共8个指标,涵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移动电话和 互联网应用普及、“两化”融合政策环境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 系建设以及工业企业信息化环境建设等方面; 第二类是工业应用,共8个指标,涵盖工业企业重要信息系统应用、电 子商务应用、生产装备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工业园区信息化应用等方面; 第三类是应用效益,共7个指标,涵盖工业生产效益和水平、创新能力、 节能减排水平以及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等方面。
%
调查数据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7.0)
%
工信部规划司
反映当地重点工业园区“两化”融合发 展水平
一、评估指标体系
指标分项说明Ⅱ——工业应用
1.重点行业典型企业ERP普及率
该指标反映本地区重点行业典型企业ERP应用情况。 数据来源:企业调查数据。 计算方法:受调查的重点行业典型企业中广泛应用ERP的企业数/受调查的重点行业典型企业总数。 工业企业广泛应用ERP是指物料需求计划、采购计划、主生产计划、销售执行计划、财务预算、人力资源 计划等功能基本实现

两化融合模拟试题(有答案)

两化融合模拟试题(有答案)

一、理论与应用部分(一)判断题(16题,每题0.25分)1. 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统称“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

(A)A. 对B. 错2. 中国制造2025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

(B)(人才)A. 对B. 错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应对国际竞争格局调整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B)(两化融合)A. 对B. 错4.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具备了建设工业强国的基础和条件。

(A)A. 对B. 错5. KSF分析是将本行业内成功企业与失败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差距及造成差距的原因,差别之处就是关键成功因素。

(A)A. 对B. 错6. 按照《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综合集成主要应评估两化融合环境下跨企业、跨部门、跨业务环节的业务综合和集成情况。

(B)A. 对B. 错7. 按照《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企业的质量提升、顾客满意、计量等不属于两化融合评估内容。

(B)A. 对B. 错8.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可以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统领性方法论。

(A)A. 对B. 错9.《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2013-2018年)》中的“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能力提升行动”是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和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A)*A. 对B. 错10. “供应商及采购管理”、“风险管理”等不属于《中国石化信息化管理办法》里的信息化管理内容。

*A. 对B. 错答案:B出题点:管理办法1.111. 根据《中国石化信息化管理办法》,未纳入信息化年度计划的信息化项目,原则上不立项、不建设。

**B. 错答案:A出题点:管理办法3.10.312. 按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培育行动”目标是面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智能制造需求,创新智能制造装备产品,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

两化融合自主评估报告

两化融合自主评估报告

两化融合自主评估报告一、公司的基本情况我司自2020年开始,在规划信息化建设上狠下功夫,公司领导亲自挂帅,在人力、财力等方面全力支持投入。

公司先后投入500多万元进行信息化硬件、软件及网络建设。

购置合法版权ERP,用友,微软办公软件,HCP及SCM管理系统,及架设自有的有为机房,添置三台大型服务器及十几台路由器,除公司工厂办公室配置的100多台计算机及多台网络打印机外,也在公司宿舍区配置了信息中心教室,放置了50多台电脑供公司各部门单位实习培训及员工自修用,而为了普及有为的网络速度,企业利用局域网遍及全厂每个工作点及宿舍,并申请20M的光纤网络做为有为对外联络网络;自2008年起先后成功实施ERP系统;2009年成功导入AgentFl。

w(BHflow)及HCP系统,加速研发的开发速度及办公软件无纸化应用;并于2010年初开始启用SCM系统,并购置合法的Protel及AutoCAD等二维及三维软件,使有为公司研发中心作业更加有效率,且从2011年开始,有为公司已开始朝云服务系统来做规划及布局。

有为公司的集成化生产执行系统藉由ERP+Agentflow(flow)+HCP来实现管理流程的再造、管理手段的创新、管理团队的重组等,使有为公司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在同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公司通过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造计划,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使其减少人力,但产能产量仍能继续成长。

也使公司年营业额从2008年的8500多万元提升到2014年的1.5亿元,员工人数从2008年的1000多人精减到目前的200多人。

二、两化融合现状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推动“引擎”,在我司实施推行两化融合的管理体系过程中,明确工业化的战略意识,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创新发展的主战略。

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倍增性”和“渗透性”,支持我司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实现信息采集、加工和管理的系统化、网络化、集成化、信息流通的高效化和实时化,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管理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全面推进两化融合评估工作

全面推进两化融合评估工作

全面推进两化融合评估工作作者:暂无来源:《计算机世界》 2012年第10期两化融合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其推进工作需要顶层的设计和把握,必须不断转变观念,摸清发展现状、找准科学路径,创新推进模式。

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是走中国特色两化融合道路的有力抓手,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徐愈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2012 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将“两化融合深度行”作为2012 年全国工信系统重点开展的六大行动计划之一,提出了“全面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认定工作,建立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实施组织体系,建立评估规范公共服务平台,两年内实现对主要产业领域的全面评估覆盖”的具体要求。

目前,经过三年的试点实践,两化融合评估工作的理论和实施体系均较为成熟,具备了全面开展评估工作的良好基础,形成了具体工作思路和计划。

评估工作背景和意义现阶段,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正飞速创新发展和进一步普及扩散,信息通信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广泛、深入、持久,信息化仍然是全球范围内推动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是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和制高点。

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但信息革命浪潮已经席卷全球,所以走两化融合的发展道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内生需求,是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经济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国推进两化融合需要在现有工业化基础上,快速增强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紧密结合环境下的竞争能力,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

两化融合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其推进工作需要顶层的设计和把握,必须不断转变观念,摸清发展现状、找准科学路径,创新推进模式。

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是走中国特色两化融合道路的有力抓手,具有重要意义。

增强中央、地方、行业和企业不同层面工作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具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框架体系,以引导各地区、各行各业和企业在统一框架下开展两化融合推进工作,框架体系所蕴含的两化融合理念和内涵也能够帮助各推进主体统一对两化融合的认识,增强工作合力。

陕西省两化融合发展情况

陕西省两化融合发展情况

陕西省两化”融合发展情况一区域经济概况2011年陕西省GDP达到12391.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

三次产业结构依次为9.85∶55.17∶34.98,第三产业占比继续扩大。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459.58亿元,轻、重工业比约为1∶9,陕西省正逐步通过创新驱动实现工业转型发展。

2011年陕西省信息化进程继续推进,信息产业产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2.5%,占陕西省八大支柱工业产值的2.2%,成为陕西工业转型升级调整中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

2011年,陕西省设立西安、咸阳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及宝鸡、榆林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发布《陕西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规划》《陕西省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和重点行业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方案》等规划和方案,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两化”融合,以实现“数字陕西”的目标。

二综合评估分析2011年陕西省“两化”融合综合指数为43.84,位列全国第10,名次较2010年持平。

陕西省融合硬度指数为44.94,位列全国第19,名次较上年下降一位;融合软度指数为32.24,位列全国第9,名次较上年提升两位;融合深度指数为37.12,位列全国第8,名次较上年提升一位。

从雷达图1中可以看出,构成融合硬度的“工业规模、工业结构、工业效益”三个细分维度中,工业规模及结构在各省市处于中下游水平,而工业效益处于全国上游水平。

构成融合软度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支撑”三个细分维度中,其信息产业发展较另两个维度相对较弱,三个细分维度呈现明显的“V”形态势。

构成融合深度的“应用数字化、交易电子化、保障平台化”三个细分维度中,保障平台化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其余两个维度处于中游水平。

图1 陕西“两化”融合进程评估细分维度雷达图三三大支柱评述(一)融合硬度在融合硬度的推进过程中,2011年陕西实现工业总产值14213.28亿元,比上年增长32.7%。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59.58亿元,增长17.9%[1]。

工业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进展情况共38页

工业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进展情况共38页

重点工作(1)
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
兼顾条件
- 沿用了一些原信息技术 应用评估的思路和指标 - 重点增添了数字化工业 设施 - 第一次探索,力求全面
突出应用
- 基于行业和企业经验逐 步增添 - 基于专家意见完善 - 表征阶段等级,引导业 务应用
效能导向
- 无法剥离两化融合效能 贡献率 - 采用企业本身效能指标 - 这些指标与两化融合具 有关联性
2019/2019年度工业行业两化融合 发展水平评估工作进展情况
工业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总体工作组
工业和信息化部 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信息化研究与促进中心
内容纲要
2009/2019年度评估工作总结 2019/2019年度评估工作部署
2009/2019年度评估工作总结
总结工作 初步成效
总结工作
完成七个重点行业的评估报告 行业协会完成了数据收集、分析和评估报告 多次召开专家研讨,进行全面的交流和检查 各行业协会报告于3月底正式完成终稿
总结工作
完成重点行业评估总报告 总体组进一步提炼和分析,完成总报告 5月底上报李部长和学山副部长 6月报送各副部长、党组成员和各司局
2019/10/7
26
2019/2019年度评估工作部署
重点工作 工作计划 工作进展
工作计划
8月-11月:评估体系研究阶段 完善评估指标体系理论研究和总体框架 开展专项课题研究 设计和完善细分行业的指标体系和问卷 初步研究形成各行业核心指标 试测并修订指标体系和问卷(包括核心指标) 完善评估方法 开展评估参考模板研究
工作计划
重点工作(3)
研究评估参考模板 探索研究指标体系参考模板 探索研究评估工作标准化流程和推广机制

两化融合评估报告

两化融合评估报告

××××有限公司两化融合评估报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完成后,公司研发中心制定了《两化融合评估与诊断方案》,旨在对公司两化融合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评估、分析与诊断,了解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技术实现、数据开发利用与打造“××××能力”及其目标的适宜性,掌握生产计划完成率、采购计划完成率、工艺参数控制率、批次检验合格率、外协订单计划完成率、设备维修完成率等指标的达成情况,判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达成情况,以诊断公司当前两化融合发展阶段,识别公司两化融合当前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两化融合工作的重点和方向提供参考,指导下一步两化融合工作的组织与开展。

我公司的两化融合评估与诊断工作于20××年××月××日正式启动。

首先由各部门根据《两化融合评估与诊断方案》计划与分工要求,于××月××日完成了基础信息及数据的采集、归档、统计、分析等基础调查工作。

然后各部门根据调查结果,研发中心于××月××日完成了《两化融合评估调查问卷》的填报和提交工作。

经过研发中心核查发现有信息统计不准确等共计××项问题点或疑问点。

针对这些问题点或疑问点,研发中心对相应的统计人员及问卷填写人员进行了辅导,并要求重新进行统计。

按照计划于××月××日,对问卷内容进行了评审,确认无误后将信息录入了两化融合联盟官方平台,其评估结果如下:1.四要素与打造的新型能力及目标的适宜性分析(1)业务流程优化与新型能力及目标的适宜性分析本次新型能力优化过程中,根据《两化融合实施方案》,公司对生产排产与跟踪流程、产品包装流程、成品率统计流程、生产成本管控流程、采购作业流程、销售出货作业流程、辅料入库/出库流程、设备保养流程、设备台账录入流程、设备档案录入流程、设备报修流程、设备维修指标控制流程、设备点检流程等业务流程进行了梳理,共调整业务流程××项(优化××项,新增××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成重点行业评估总报告
加大对评估工作的宣传力度
行业评估指标体系修订和评估工作完善研究
多次召开专家会,征求专家意见
收集行业和重点企业意见,进行分类整理
初步制定了一套评估体系框架和评价方法
试点开展了七个细分行业的评估工作
总结提炼出各行业推进两化融合的切入点
挖掘出一批典型企业和典型案例
初步探索了评估工作开展的流程和机制
评估工作得到了参评企业的肯定和支持
☐指标层面
✓立足工业,采用工业语言,基本可采集
✓具有专业性,行业特色突出
☐工作层面
✓帮助企业对标赶超、发现问题
✓可作为企业具体工作的路径蓝图

各行业一致肯定当前的评估工作
☐指标层面
✓协会认为比以往的指标体系更具科学性
☐工作层面
✓对两化融合发展阶段、重点和难点有了总体把握
✓培养了工作队伍,密切了协会和企业的关系
✓行业之间有针对性进行借鉴,促进深层交流
评估工作得到专家们的普遍认可
☐指标层面
✓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引导性和激励性
☐工作层面
✓指标设计、评估结果和报告基本符合行业实际
✓评估和工作的水平和效果超出预期
✓评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应持续大力开展
评估工作成为我部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抓手
☐建立了政府、行业和企业联合推动工作的机制
☐加深了对发展趋势、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的认识
☐挖掘出一批典型企业,便于总结经验,推广交流
☐为推动各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评估工作得到部领导的高度重视
☐要做到企业、行业和政府“各得其所”
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评判引导体系
☐以行业为范畴,以企业为对象
☐充分依托试点行业的具体研究和实践
☐着重提炼两化融合的关键特征指标
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
研究行业核心指标
研究评估参考模板
特色鲜明
☐着重突出工业特点和行业特色
效能导向
☐每一项设计都尽量考虑了是否对企业效能提升有益
突出应用
☐突出业务应用层级和模块,体现行业两化阶段等级性
兼顾条件
☐考虑了基础设施和环境等与建设条件保障相关指标
PPT20
完善评价方法
☐完善异常值和缺项处理方法
☐注重指标评分分值之间的可比性
☐提高指标评分分值的可分析性
研究行业核心指标
☐各行业发展水平年度变化存在较大差异,部分行业开展评估工作的周期需论证。

总体上,各行业3到5年开展一次全面调查评估
☐可用核心指标对各行业开展年度跟踪
研究行业核心指标
☐提炼重点行业核心指标
✓易采集
✓可比性
✓动态性
☐研究核心指标内涵和分析价值
开展十一个行业的评估工作(钢铁(含矿山)、纯碱、铝业、水泥、机床、商用车、船舶、家电、棉纺织、服装、乳品)
☐研究细分行业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
☐设计细分行业评估调查问卷
☐开展行业具体测评
☐形成行业两化融合评估报告
☐推广和反馈评估结果
研究评估参考模板
☐探索研究指标体系参考模板
☐探索研究评估工作标准化流程和推广机制
开展认证服务和咨询评估
☐着手推动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认证体系研究
☐基本成熟后,可将评估认证与项目支持挂钩
☐逐步拓展成为其他信息化相关投资和项目依据
☐基于评估参考模板推动咨询评估和专业化培训
8月-11月:评估体系研究阶段
☐完善评估指标体系理论研究和总体框架
☐开展专项课题研究
☐设计和完善细分行业的指标体系和问卷
☐初步研究形成各行业核心指标
☐试测并修订指标体系和问卷(包括核心指标)
☐完善评估方法
☐开展评估参考模板研究
12月-2011年1月:评估实际测评阶段
☐开展评估测评培训
☐进行数据质量审查和修正
☐确定符合深度应用条件的企业
2011年2月-5月:报告撰写发布阶段
☐分析数据和撰写报告
☐分析核心指标数据
☐完善评估参考模板研究
☐推广和发布评估结果
2010年评估工作正式启动
☐8月12日总体组召开了今年评估工作启动会
☐工信部相关司局、行业协会、专项研究课题负责人参加
☐各行业组建了工作体系
☐形成了详细的工作方案
总体组召开了2010年第一次评估工作培训会
☐9月7日总体组组织召开了评估工作培训会
☐各行业、专项课题工作组共50余名代表参加
☐详细交流了评估体系总体框架、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设计思路以及工作开展经验
☐促进了总体工作组、行业工作组以及专项课题研究组之间的互动交流
总体组与新开展行业工作组专项交流
☐总体组分别拜访了有色金属协会、建筑材料信息中心和船舶工业协会
☐与各新加入行业工作组交流,研讨确定工作方式、内容和评估开展思路
总体组开展了总体指标体系的深入研究
☐总结梳理专家、行业、企业意见和建议
☐研究了国内外评估文献
☐参与相关领域学术研讨
☐研究细分行业指标体系修订完善思路
☐研究评估体系框架完善思路
行业和专项课题工作组已陆续开展研究工作
有色金属、石化、轻工等召开了全行业评估工作动员会,组织了部分重点企业研讨 钢铁、建材、汽车、食品等行业召开了评估专家、企业研讨会
清华大学等专项课题研究组已开展多次研讨,形成了研究框架和基本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