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空城计--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空城计
教学课时: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复述故事内容
2.探索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的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光辉形象,加深对“胆识”一词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能准确复述故事内容
2.探索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感受诸葛亮的镇定自若、胆识过人的光辉形象,加深对“胆识”一词的理解。
教学设计:
导入语:通过上一堂课的讲解,相信同学们都对故事情节十分了解了,那么现在我们就重点来从情节来分析人物特点。
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1)逼计:文章哪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自己默读段,做记号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2)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
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3)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镇定自若”及“侧面。)
(4)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教师板书:“料事如神”及“正面、侧面”。)
(5)谁能说说诸葛亮的“胆”和“识”之间的关系吗?
(他的胆来自于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他的识来自于对问题的准确认识来自他的镇定和冷静的态度。)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文章好在哪里。
总结:
这篇文章不只是从一个方面来描写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的,它从正面和侧面两个方面来介绍的。正面描写主要是写诸葛亮逼计、施计、中计、释计的过程,从而烘托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的。侧面描写主要是通过
大臣、司马懿的表现来进行对比烘托出来的。
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诸葛亮巧设空城计退敌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胆识过人、足智多谋
课后习题:
1.当司马懿兵临城下时,诸葛亮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当司马懿兵临城下时,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面笑容,喝酒弹琴轻松自如,没事人一般。因为诸葛亮已经很了解司马懿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目的是不让诸葛亮起疑心,怀疑这是座空城,所以他要这样做。
2.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司马懿是魏国名将,为什么会中计?
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地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之所以使用出空城计解围,,就是因为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司马懿虽是魏国名将,但是他多疑自负,其性格弱点被诸葛亮完全利用。(教师:《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我建议大家课余挤点时间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