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出版八年级下册(2017年度整理版)第六单元综合性知识学习提高《以和为贵》教案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和为贵》教案
教学目标:
1.合作探究学习“和”文化,理解其文化内涵以及古今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2.搜集“和为贵”这方面的事例,探寻“和为贵”的真谛。
3.利用工具书和网络,理解“和”与“同”的区别,探究“和而不同”在当下的意义。
4.培养学生“和”理念和能力,提高“和”的意识和认识。
促进个人、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环境。
教学重点:
1.搜集“和为贵”这方面的事例,探究“和为贵”的真谛。
2.合作探究学习“和”文化,理解古今“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开展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和”的理念和能力,提高“和”的意识和认识,达到“和谐”的目的。
教法学法:资料搜集法、讨论探究法、感悟实践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学生预习
活动要点指导:
一、阅读课文,了解一些有关“和”的知识。
二、小组之内由组长分配内容。
第一板块:探究“和”之义。
第二板块:寻“和”之用。
组长按照内容将同学分组,在网络上寻找有关内容。
强调:如果遇到文言文,一定要明白其中的含义,做好批注。
三、小组内互相交流找到的内容。
组员之间可以互相补充。
四、组长将本组内容汇总,做好班级交流的准备工作。
五、课后作业:
1.课堂上如果没有完成这项作业,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2.每个同学准备一段话,谈谈你对“和”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交流学习成果,紧扣“和”展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来有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琴瑟和谐、家和万事兴、人和百业旺等富涵哲理的成语。
同学们发现没有,在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和”到底是什么?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何如此巨大?“和”文化在今天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谈谈“以和为贵”!
二、探“和”之义
1.解读“和”字
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和”字的材料,我们一起来解读。
材料一和,相应也,从口,禾声。
(《说文解字》)
材料二“和”字属于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龢的那个“龢”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一间屋子,里面悬有三口编钟——古来“三”即代表多也,所以那是一组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音乐合奏——合奏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此古圣人之妙思也。
(周汝昌《和谐之思》)
根据以上材料可推测“和”字的本义是合奏第一原则就是“和”音。
“和”的传统理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也。
-《中庸》
从人性品质的角度来看,“和”是人们经过内外兼修之后达成的一种内在均衡的状态。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从行政统治的角度看,“和”是一种事关国家兴亡的政治德行。
“家和万事兴”
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
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
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
——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理解材料的大意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通俗地说,“和而不同”就是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的观点的博大胸怀,在讨论时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相互尊重与理解;“同而不和”就是在讨论时随波逐流,而暗地里却不服气,有时还会拆人家的台。
2.讨论:“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何意义?
“和而不同”能包容尊重一切不同的观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在讨论时能各抒己见,私下里能相互尊重与理解。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独立的思考、博大的胸怀、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这些优秀的品质,在今天仍然是我们生活、学习中必须具备的品质。
从崇高美德的角度来看:“和”与“同”不一样。
“同”是对一个事物的简单复制,“和”是不同事物间的协调及新事物的创造。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正是这个道理。
“和”的内涵是丰富的,古代经典中对“和”的论述也涉及多方面。
以上是老师搜集到的资料,同学们搜集到了哪些呢?
第一则:他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
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恶。
百官的善恶辨明了,又使各诸侯国协调和顺。
上下和睦,百姓安居乐业是儒家思想中的理想社会。
这段话以颂扬帝尧的功德,强调“和”的重要性。
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
”说的就是人人友爱,家庭和睦,才能万事兴盛。
以家见国,以小见大,道理相同。
第二则: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发生,可以称之为“中”(心情平静无偏无倚),(喜怒哀乐的感情)发生了,但都能适中且有节度,可以称之为“和”。
中,是天下间(万物)最大的本源;和,是天下最畅通之道。
如果能做到中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才能孕育生长。
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提炼出有关“和”的哪些含义?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和”的含义。
有人认为,轰轰烈烈读国学,这很好,但也要注意内容的选择,不然效果适得其反。
请你结合下面两句话中的其中一句谈谈如何真正地从国学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选自《三字经》。
意为:三纲就是,臣民服从君主,子女服从父亲,妻子服从丈夫。
)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选自《论语》。
意为: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订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
)
二、寻和之用
1.下面是著名的“将相和”的故事,读后你对“和”又有怎样的深刻认识?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
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因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
”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
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后两人和好,一起尽心尽力地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只有胸怀宽广、以国家为重的人,才能做到不计自己的得失,忍让他人,以和为贵。
2.浏览课本中《“六尺巷”的故事》,体会“和”的真谛。
(1)互相谦让,能使邻里和睦。
(2)与人相处要心胸豁达,才能和睦相处。
(3)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享和之用
1.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有观点的交锋,相持不下时,有些同学会恶语伤人,最后不欢而散。
思考如何从“和而不
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小组合作,制订几条“班级议事规则”。
班级议事规则
讨论过程中要尊重对方的人格,不可进行人身攻击。
有不同见解是正常的,可以保留意见,给对方发言的权利和机会。
用语要礼貌、得体,说话有礼有节。
2.自古以来,“和”已经落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信仰和思想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非常大。
家庭内部有“家和万事兴”之说,人与人之间讲“和气致祥”,微生意讲“和气生财”,国家之间
3.讲“和衷共济”。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以和为贵”的精神品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对外、对他人的侵略毫无原则地忍让,如果受到外来的侵略,我们要奋起抗争,保护国家的和平和安宁。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四、作业:选择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新闻事件为话题,在班上组织一次时事讨论会。
以“和而不同”为理念,一起讨论问题,互相启发,共同受益。
《以和为贵》教学后记
喜欢“和”来源于这篇综合性学习。
以前总是片面的认为,“和”阻碍了自己前行的脚步,是一种负累。
这种认为,来源于无知。
教学相长在这一次综合性学习中体现最为明显。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将相和》,只是感动,总以为这是古人杜撰出来迷惑今人的幌子。
对于“和”存在着很多偏颇的认识。
或许是对现状有些失望吧。
走近“和”,才发现“和”的美妙:
中华文字中“和”字的构字法就能看出其中给予多少美好的愿望。
“和而不同”的思想,不始于孔子,也不止于孔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
“和”多元化的思想内涵,正在丰富者我们的处世行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和而不同”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传承给孩子们。
使他们能将这种思想发扬,让我们的社会和谐而富有生机。
走近学生,才发现学生需要“和”的熏陶:
学生对于“和”字的理解,仅仅来源于一些词语,比如:和谐、和睦、和美等。
至于什么是和谐,怎样才能和谐,一概不知。
对于“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一点也不知道,更不用说传承了。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和”的含义,“和”的发展历程以及“和”在中华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他们说受益匪浅,终于理解了为什么一些大型的演出,比如春晚,运动壶开幕式,为什么会出现很多“和”的文化元素了。
通过教学,不仅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具体的学习中,真实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孩子们很热爱这样的综合性学习的。
对于自己,亦是有重要的作用。
学无止境,需要自己沉下身来,沉下心来,做好工作,尤其是教育教学工作。
和学生在学习中,一起享受教学相长的快乐与幸福。
这样的综合性学习真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