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历史教学反思15篇

历史教学反思15篇

历史教学反思15篇历史教学反思(一):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

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进取性调动起来,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

经过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

下头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仅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

学生仅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学习兴趣。

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向坚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把‘犯人’的身体贴在铜柱上,‘犯人’刚贴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身体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几乎都是被活活的烫死了。

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讲明朝君权的加强时给学生讲述露马脚故事的由来,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关于历史教学反思5篇

关于历史教学反思5篇

关于历史教学反思5篇一篇优秀的工作总结,既有利于个人后期的反思提升,更能获得领导的亲睐。

优秀的总结报告对个人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总结报告,敬请参阅。

关于历史教学反思篇1九年级历史教学涉及中考,而当前新课程改革也正在进行中。

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如何在九年级历史教学中兼顾中考和新课程改革,追随上形势的发展,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挖掘和反思。

一、新课中,课堂教学要注意情感目标与知识目标并重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强调“同时”,反对那种填鸭式教学,改革应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教师应该在普及历史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所以说知识是基础,是学生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更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

讲好历史课难。

比如,我在复习《戊戌变法》的时候,我把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放在一起比较着复习,使学生认识到一场改革需要从原因、国际环境、内容和影响等几个方面去掌握。

通过比较使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而且可以加强原有知识的记忆。

二,复习的时候选取好的线索我在进行《侵略与反抗》的设计时,选择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分中国近代史为平行的'两部分,即屈辱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和抗争、探索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编织一张知识网。

纵向看,是战争、条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探索等几个专题;横向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从民族危机到思变、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一系列变化的内在联系。

三、能力提升与方法指导学习历史不应该停留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上,更应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比如辛亥革命,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随意评价,然后指导学生注意形式上的全面——评价可以分三步:(1)是什么;(2)积极作用;(3)消极作用。

然后再让学生对某位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比如分析拿破仑,我们应该对学生强调:(1)不要受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不要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昨天的人,要客观公正。

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反思(3篇)

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反思(3篇)

第1篇一、引言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深知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历史不仅是了解过去,更是启迪未来。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秉持着“以人为本,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的教学理念,力求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一番反思。

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1. 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高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相对较强,但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历史教材中的内容较为枯燥,缺乏趣味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学方式单一:教师普遍采用讲授法,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3)评价方式单一: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知识点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 历史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节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思维分析问题。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强调知识传授,忽视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3. 历史教学资源匮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教学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校的历史教学资源匮乏,如图书、影像资料等,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反思与改进措施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引入一些趣味性强的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改进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辩论赛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创设生活情境:将历史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2. 增强历史教学的实践性(1)开展历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

(2)开展历史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3)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历史知识水平。

3. 优化教学资源(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历史网站、论坛等,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反思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反思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反思摘要:初中历史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了,我们在运用课改教材时感到课程改革带来的是全新教育理念,既感振奋,又深感压力。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不少的困难及困惑,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直接影响教改的效果。

本文就是希望通过教学反思,能有效的解决一些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反思新的历史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重新整合了历史知识体系,淡化处理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和概念。

通过教材设计多样的教学导入、学习探究、学习评价、动手实践、主题活动等板块,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作为历史教师,纵观人类历史,对社会的认识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不过,课堂不是可以随意发挥的,毕竟是基础教育的阶段,应该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来授课。

本人按照新课标、川教版新教材实际探索教学多年来,感到课程改革带来的是全新教育理念,既感振奋,又深感压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不少的困难及困惑,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直接影响教改的效果。

新课标,新教材,有新的思考与困惑,在此,个人将从教学与评价、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等几个方面谈谈面临的困惑和思考。

一、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带给我们的思考目前达州市使用的初中历史教材是由龚奇柱主编的川教版教材,该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最大的亮点就是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比如八年级下册第七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中给出了这样的培养目标“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的评述,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

从此描述来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是很高的。

对于初二学生来说,他们从未接触过相关的哲学知识,他们难以明白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

正因为特别强调能力,反而忽略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重知识,轻能力的观点固然不对;但是一味地为了培养能力而忽略知识储备是否可取呢?值得商榷。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与建议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与建议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与建议引言: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人文精神和国家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一、教材选择的合理性历史教材是教学的根基,对学生历史教育的影响至关重要。

当前的历史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基本要求,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材内容过于繁杂,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其次,教材中存在一些片面性和过度夸大某些历史事件的倾向,容易导致学生对历史产生误解。

建议:1. 精简教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教材中核心而又重要的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2. 引入多元视角:教师在讲解历史时,应注重多元视角的呈现,引导学生多维度地理解历史事件,避免单一视角造成的误解。

二、教学方法的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互动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辨能力。

建议:1. 活动化教学:教师可通过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创新教学:教师应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使用多媒体教具、利用实地考察等,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

三、历史素养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不仅要关注历史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情感的培养。

建议:1. 培养历史思维:通过提问、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引导历史情感:教师应通过故事、影视作品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历史人物的生活和情感,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情感共鸣,提高历史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3. 培养历史价值观: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尊重和包容不同历史文化的态度。

初中历史个人教学反思最新5篇

初中历史个人教学反思最新5篇

初中历史个人教学反思最新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接下来给大家带来初中历史个人教学反思,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初中历史个人教学反思1第一:新教材作为一门分科课程注重了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和逻辑结构,注重了教学的认知功能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

概括地讲,分科课程组织的逻辑起点是知识,新教材删减了一些难懂的内容,融合了一些新的时代信息,使学生需要掌握的死知识点大大减少,但是总体上看来知识整合的力度不大,主要是对于历史知识的内部结构进行了重组和改造,缺少了知识的普遍联系性和综合性。

如新教材删除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的叙述,确实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但是忽略了历史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第二:新教材的编写虽然避免了“繁、难、偏、旧”的问题,但是由于教材时间跨度大,包含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知识面面俱到,所以在一些问题上出现了过于简单的现象,使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习的深度也不够。

如时间线索不明、教材跳跃性太大等。

另外教材的插图也过于平淡,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第三:新教材在编排方面,存在一些知识性的错误,如七年级《历史》教材上册第69页这一章节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齐、燕、赵、魏等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其中讲到齐刀币、燕刀币还有赵国和魏国的布币时,教材配了插图。

插图里齐刀币是对的,课本插图中齐国刀币的图像和实物是完全一样的。

而燕国刀币就不对了,燕刀币印成了齐国的五字币,燕国刀币应该是刀形又薄又小,插图中却把它印成齐国的又厚又大的五字币。

而且插图中魏国的布币印成了赵国的布币,赵国的布币却印成了魏国的布币,把魏国货币和赵国货币张冠李戴了。

第四:就教材内容而言,本套教材的某些章节适合大中城市等各方面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不适合小城镇与广大农村。

其一,教辅资料缺乏,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用书、教学挂图、灯片、光盘、软件等在当地无处购买。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最新5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最新5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最新5篇历史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

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分析。

接下来给大家带来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新课程标准需要教学方式的转变,而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却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期,中学生的知识、个性和社会性都比小学生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具备初步的分析和辩证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应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学习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1、根据历史课的特点,巧设悬念,引发兴趣。

历史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历史事件总是互相联系并且大多是因果相联的。

历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发学生“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面分解”的欲望。

历史教师在各个知识点的衔接上巧设悬念,学生会不自觉地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迫切想知道事情的真相和原委,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学生会学习热情高涨,积极进行探究从而获得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2、教学中适当穿插简短的历史故事,强化学习兴趣。

历史事件背后总有一些野史传说和故事,这正是初中生最最感兴趣的。

教师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穿插一至二个轶闻趣事,来满足学生的猎奇心。

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了学习历史如同看故事的感受,这种心理能驱使学生主动寻找历史书籍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应提高。

3、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成功是兴趣的源泉。

学生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攻破学习中的难点,难点一旦攻破,学生会非常兴奋,教师要及时帮学生把兴奋上升为成功体验,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鼓励,成功的体验将激发学生兴趣和自信心,激励学生继续走向成功。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2历史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即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其课堂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

5篇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5篇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我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以往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主角,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 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经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构成肤浅的知识。

仅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必须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

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自我提问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我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本事的提高。

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

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理解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景,出现这些情景后如何处理等。

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一样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

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对新课改后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

对新课改后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

对新课改后初中历史教学的反思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历史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把新课程理念与某些片面的教育观点简单地等同起来,从而陷入教学理念上的误区,这一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反思。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片面地强调出新,忽视了科学性。

历史教材编写的都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依据的是科学性的原理,当然,历史上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但这些史实史论都是编写教材者的谨慎选择后编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学家的看法,具有科学性。

而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追求标新立异,通过活动得出的结论有别于教科书甚至相反,把少数人的意见当作“真理”,甚至于出现为蒋介石翻案,为四人帮平反等问题,忽视否定了基本史论、基本史实。

对学生的各种看法、新意见一律赞同,丧失了科学性、原则性,甚至于对学生从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作品中得来的印象表示支持,忘记了自己所担当的任务。

只要有新意、创意,不管科学性,甚至于对神话传说中夸大的成分也不加以纠正,一方面使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认为为历史就是电视、电影、神话故事中所讲的那个样子,对历史教材产生迷惘,不信任的态度。

区别不了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中的历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对发育成长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产生错误的史学观、人生观、世界观,达不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

二、片面追求探究合作式教学,强调教学形式。

合作探究已成为当下课堂教学时尚。

有的教师一味追求探究式教学,既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也不管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否适用于探究,似乎一提到历史新课程,就是探究式教学。

在实践中,还有一些教师片面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不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当成迎合听课者的心理、烘托课堂气氛的工具,致使学生不会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有的学生一言不发,有些小组各说各的、互不相干,有些小组一人做题、其他成员等待结果等等,这样的讨论,听起来叽叽喳喳,实际却空洞无物,毫无价值。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6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6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6篇写好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教师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作为教师都应该会写的文本,网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篇1当前的课程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历史课程改革与教学以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公民为根本目的他们向往与追求真、善、美,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或者说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其中,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坚毅、严谨、求真、求实,怀疑、批判、创新精神;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能和谐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热爱生命,尊重人格、人权,讲究人性、人道。

体会最深的是,一旦接触到教学实际,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一组组关系错综复杂,真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无疑,坦然面对、正确理解、尽快理顺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就成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

那么,哪些关系是首先要去理顺的呢?一:三维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在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

其中,“知识与能力”是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和进一步发展的潜能。

“过程与方法”旨在强调历史的认识过程以及得出结论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指通过历史学习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优良的人格品质、科学历史观、开放的世界意识,等等。

与以往的历史教学目标(即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相比,历史三维课程目标有很大的变化: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方面有相通的地方,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大大缩小,而历史探究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它特别重视历史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它着力扭转以往思想教育中的泛政治教育化倾向,力求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格道德品位,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教学反思

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教学反思

习动机 、提供便 利为学 生的学 习服务外 ,更应该指 导学生 形成 良好 的学习习惯 、思维方式 ,掌握学 习策略 ,同时与 学 生分享 自己的想法 和情感 ,与学生一起 寻找真 理 ,真正
成 为学 生学 习 的 向导 。 【 任编辑 尹长俊】 责
点 内容展开 教学 ,而 是舍本求末 ,追逐形 式 ,或就 一些枝
对初 中历史课程改 革的教学反思
以 Biblioteka ◎ 扶 余县 永 平 乡职 业 中学 刘 浩

重视 过程 与情感 目标 ,但 不能忽视 “ 知识 ” 目标 。初 中历史新课 程改革强 调 ,要使 获得基础 知识与基本 技能 的 过程 同时 成为学会学 习和形成 正确价值 观的过程 ,加强课 程内容与 学生生活 已经现代社 会和科技 发展 的联 系 。新课 程 改革反 对那种不顾 学生感受 、体验 和需要 以及把 学生 当 做 知识容 器的观念 。但是 ,它 并不排斥 知识本身 。相反 , 改革是为 了让学生 获得更多 的知识 。历 史新课程从 义务教 育 的基础 性 、普及 性 、发 展性 的特 点出发 ,要 求学生掌 握 基本 的历史知识 。在教学 活动 中,师生的教学 过程应该 是
请把 “ 性 ’ 给 学生 个 ’还
◎ 前 郭县 长 山镇 中学 杜 宪清
“ 性 ”是 在 一定 的社会条 件和 其 生产 的 成 功 ;而 一 个 学校 若培 养 中,不要 让 学生按 照既定 的步骤 走 , 个
教 育影 响下形成 的一个人 的 比较 固定 对 问题 的独特 见解 、对处理 问题 的独
个再创 造 的过 程 ,通过 师生 的活 动 ,最大 限度地充实 和
“ ”起 来 。 活
丰 富教 科 书所 设计 的历史 基 础知 识 的框 架 ,使 文字 知 识 倡 导教学形 式多样化 ,但不能 丢弃教学重 点 。历史 课 程标 准提倡 多样 化的教学 形式 。为了给学生学 习历史 营造

对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反思

对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反思
数成绩好的学生, 把教育 “ 以人为本” 的本质特征异化为 “ 以分为本 ” 。 以人为本, 就是要坚持 “ 以育人为本”。学校是育人的场所 , 学校教育 过程 中充满了人的因素, 但最根本 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成人 、成
新 世纪 、新时代 、新教材 、新课标为 当前 的历史教育开辟 了一
在传统教育理念 中, 教师 的角色就是 “ 传道 、 授业 、 解 惑”, 即为
人师表 、教书育人 、教师处于教 学的中心, 全面主宰学生的学习, 是历 史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 , 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 的唯一来源 。而现在 教改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和 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 、调查 、探究 。 在实践 中学 习。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 一个 不断面临新 问题 的过程 , 是一个知识扩展 的过程, 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所以 师生之 间要互教互学, 互 惠互助, 形成一个 “ 学习共同体”。知识结 构
个 全新的舞 台, 作为历史教师 , 必须 主动适合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文从 以下两个方面反思新课标下历史教学 中的几个问题 。
新 课 标下 历 史 教 师 应 具 备 的 基本 素质 作 为一名初 中的历史 教师应 该具备一些 基本素质, 才 能满 足新


才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 应坚持 以学生为本, 努力做到着眼学生整 体发展, 市足每一个学生个体成才, 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 。 使每一
的互动就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教学 , 是知识与知识 、 师生与知识 、现实
与历史的交流 与对话, 表 现为课堂 内容 上加强学科 内综合和跨学 科 综合 , 如史地 、史政 、史 文等的综合 。
3 、从 “ 以教 为 主 ” 到 “ 以学 为 主 ”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精选5篇)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精选5篇)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精选5篇)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篇1 根据学校的要求,课堂上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这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对于复习我自己认为这几种方法很好:1、整理题列举题。

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2、连线题。

用线把相关的人事连接起来。

3、制作大事年表的方法,也适合于各个学习阶段。

4、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

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篇2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时候,坐在下面的学生却没有应有的积极性,或者埋头写作业,或者昏昏欲睡,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对学习历史没有兴趣,而是教师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上的参与性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今天,初中教学正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不断进行着教育改革的尝试,那么,大胆解放思想,突破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健全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历史教学模式,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七年级历史教学主要讲述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时间间隔长,学生了解不多,尤其是其中一些古文材料,以七年级学生的能力看不懂,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教师“一言堂”,这其中古人的思想问题的教学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讲深了学生不易理解,讲浅了学生没有掌握。

所以在教学思想问题时更需要教师灵活应用教材,结合背景材料,最好能应用计算机课件,积极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

通过一个学期以来的教学尝试,我发现造成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机会,学生的学习缺乏必要的成功激励;(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少悬念和情景,没有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让他们进行分析与探究;(3)不能灵活使用教材,缺乏培养学生自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教学设计;(4)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体现不够。

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本文旨在探讨最新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学反思,分析历史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期为未来的历史教育提供参考。

历史是人类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记录和反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

因此,历史教育在培养社会公民的意识、提高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历史教育的有效性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在于学生领悟历史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

然而,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缺乏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知识讲解,而忽略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新性,使学生难以体验历史中的传统文化、思想、历史事件和人物。

历史教学的内容单一,重复和死记硬背,学生很难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但只是线性地连贯关于农业、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历史。

其三,历史教学缺乏跨学科的涉及,没有涵盖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得学生们缺乏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发展的整体认识。

为此,提出了应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推动历史教育更好地发展的改进意见。

历史教育必须注重教师的专业培训,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反思工具,鼓励他们参加研讨会、论坛等活动,增强教师的专业水平。

将新的教学方法引入到历史教育中,例如案例教学法、课堂演讲、故事和教学游戏等,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

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精神,需要引入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例如小组合作学习、问答学习等,具体指导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学习,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

其三,历史教育应该注重内容的多元化和深度挖掘,将历史教学的内容扩展至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整合,向学生们展示历史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

这有益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本身和历史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力。

通过深度挖掘,历史教育可以吸引学生,教师和社会的认可,使历史教育获得更多的支持,促进历史教育更好地发展。

历史教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和历史认识的重要手段。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范文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历史教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

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深感自己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特此撰写这篇反思文章,以期对自己的历史教学有更为清醒的认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我发现自己在课堂设计和教学方法上存在不少问题。

在课程设置上,我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

尤其是对于一些较为枯燥的记忆性内容,我没有采取足够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他们对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另外,在教学方法上,我也过于倚重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特点,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来教授历史知识,例如利用图片、视频、实物等多媒体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其次,我也意识到自己在课堂管理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我发现在一些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纪律松散,互动不够活跃。

我在这方面缺乏有效的策略和措施。

一方面,我不够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缺少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另一方面,我对课堂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为了改进这一问题,我应该加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了解,积极寻找适合他们的课堂管理方法,并且要及时纠正不良行为,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此外,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也应该更加注重历史教育的人文关怀。

历史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人格的熏陶和生命的启迪,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品质。

然而,我在很大程度上只注重了学科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教育。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创新意识和价值观念,让他们在历史课堂上得到更多的思想启发和人文熏陶。

最后,我也希望通过这篇反思文章,提醒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忽略的教与学的双向性。

教育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

在我以往的教学中,我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没有给予他们充分的空间和机会来发挥自己的才智。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5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5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下面,我将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的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认为最重要的反思是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历史学科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察力,而不仅仅是教授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因此,我感到有必要调整教学策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另外,我也反思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问题。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各种科技的世界中,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因此,我需要更加灵活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例如使用图片、视频等形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理论。

此外,我也反思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教师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

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已过时且效果较差。

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我也反思了作业的设计和评价方式的问题。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发现有时候会过多地依赖笔头作业,而忽视了其他形式的作业设计,例如口头报告、小组讨论等。

此外,我在评价作业时也常常只注重内容的正确与否,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表达能力。

因此,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多样化的作业设计和评价方式,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另外,我还反思了自己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问题。

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容易被传统的教科书知识所束缚。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课程反思与改进(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课程反思与改进(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课程反思与改进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教学课程反思与改进历史教学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历史责任感。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

为了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我对过去的教学工作进行深入反思,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方面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注意到教材中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未能得到充分讲解,导致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较为片面。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重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剖析,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2.教学方法方面过去我在历史教学中过于依赖讲授法,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

3.教学评价方面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意识到过分注重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将完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品质及价值观的培养,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三、改进措施1.丰富教学内容为了使学生全面了解历史,我将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关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讲解,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观念。

2.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

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3.完善评价体系我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品质及价值观的培养,完善评价体系。

在考试评价中,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作业完成等方面的表现。

通过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加强师生互动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我将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积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调整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范文一、引言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培养对过去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思考。

然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认为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二、教学内容精简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过于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导致学生记忆负担过重。

我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进度,在精简内容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不仅仅是记忆事实和时间顺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应该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辨析能力。

四、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是教师主导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和探索,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多样化的教学资源除了课本知识,学生应该接触到丰富多样的历史教学资源。

我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历史,加深理解和记忆。

六、合作学习促进互动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单纯听教师讲解难以全面理解。

我可以引入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通过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历史思维能力。

七、提供案例分析和实践环节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真实意义。

我可以设计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调查研究等方式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八、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我应该通过教学中强调历史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激励他们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九、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历史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学科,学生往往对某些历史事件充满好奇和兴趣。

我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通过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优秀8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优秀8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优秀8篇】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篇一初中历史课堂优化原因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中外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人类发展史的脉络,了解中外著名历史人物、事件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培养正确的认识能力,强化核心素养的渗透和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使学生能够汲取历史文化的精华,传承历史文化的思想,摒弃糟粕,在学习、运用和发展等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

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步骤的确定、教学方法的使用等方面,都要立足核心素养,进行不断的创新优化,使每个教学步骤都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历史文化的能力,能够科学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促进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提高“以学促用,学用结合”的素质,实现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目的。

立足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核心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下,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围绕中考的内容,讲解考试知识点。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

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尖子生来说,学习成绩不错,但是,对于多数一般的学生来说,这样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对历史课程产生厌烦心理,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状态中,教学质量和效果可想而知。

在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下,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化对其核心素养的培养。

因此,立足核心素养,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教学重点。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围绕教学目的,提出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寻求解答问题的途径。

这样就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在查找资料、探究的过程中,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更为充分的思考,使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习能力。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中《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三国演义》中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分组讨论东汉末年政权崩溃的时代背景,分析其中重要人物、事件的作用,明白维护祖国统一的现实意义,从而提高了学习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反思中文摘要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围绕新理念、新课标认真组织教学,历史课堂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通过作者外出听课学习、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的关系,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目标的关系,教学方法多样化与突出重点的关系、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教学手段现代化与教学现代化的关系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渠道,因而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

教学理念和观点的体现、课程标准的落实、新编教科书的运用等,往往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质量展示出来。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

从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

但是,认真审视一下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

下面,是我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宝贵的想法,以便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共勉。

一、实行新课程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新课程在推广和实践过程中,给人一种把传统教学“推倒重来”的感觉,在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关系时,存在一种“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的思维倾向,应该引起重视。

我认为应处理好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两个辨证关系:一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

目前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思想和做法有哪些?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推进新课程实验进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

但发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实施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呢?我认为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

二是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主要障碍。

在目前大环境下,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新,而应该实事求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各种研究成果,融合新课程理念,踏踏实实研究历史教学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解决实际操作性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转化为个人教学行为习惯。

二、重视过程与情感目标,但不能忽视“知识”目标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

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

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

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

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

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

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

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

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三、倡导教学形式多样化,但不能丢弃教学重点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

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

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而对教学内容重点的把握,一堂课的时间有限,需要选定重点的内容,组织重点的活动,而重点活动是应该围绕着重点内容来设计的。

但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围绕着重点内容展开教学,而是舍本求末,追逐形式,或是就一些枝节性的问题组织讨论;或是对重点的内容轻描淡写,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的内容上。

教学没有重点,就不能带动全面,就没有突破,也就难以给人以深刻印象。

而选错了重点,也就选错了方向。

确定一堂课的重点内容、重点问题、重点活动,是教师在备课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认真地考虑分析。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但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达到。

教是为了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体现在学的方面,体现在学生认识的转化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上。

如果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学协调有效地进行。

因而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任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

这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误区。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应该加强。

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的结论。

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远不成熟,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

初中阶段学生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辨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

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

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五、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能等同于教学现代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但是,有些教师却使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

有些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课堂上热热闹闹。

可是学生就像一台机器,被动地接受多媒体这台“机器”的“灌”。

还有的教师以多媒体的运用代替“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出现“电脑打开,学生闹开,教师跑开”的不良现象。

有的教师以多媒体手段排斥其他教学手段,无限推崇软件教学而忽视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技术如何与课堂讲授紧密配合,使师生的活动与技术的支持成为一种同步的过程,而不是分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录像多长时间效果更好,要不要对影视材料进行剪辑?运用网络上的材料和影视文学作品于历史教学中,是否要有必要的区分和交待?这是我们教学中使用选择多媒体时要把握的。

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很难突出教学重点,浅化难点,使用多媒体只能是舍本逐末。

此外,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实现师生互动。

总之,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

每位历史教师要牢记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切不可喧宾夺主。

教学中,要根据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并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课件的数量或质量,而忽视了多媒体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解决现存问题、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我们来说任重道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