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创新设计》电子教案学案3-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创新设计》电子版ppt课件1-2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创新设计》电子版ppt课件1-2

周期 元素数目
一二 三 四 五 六 七 _2 _8_ _8_ 1_8_ 1_8_ _3_2 -
金属元素数目 0_ _2_ _3_ 1_4_ 1_5_ 3_0_ -
因而,我们可以把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发展形象地比喻成 _螺__壳__上__的__螺__旋__。
自主探究
精要解读
实验探究
活页规范训练
笃学二 元素周期律
答案 A
自主探究
精要解读
实验探究
活页规范训练
要点三 | 电离能变化规律及应用
1. 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1)同一周期内,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 有气体除外),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越来越强,元素的原 子越来越难失电子,因此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增大的趋 势。同一周期内,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的第 一电离能最大。 (2)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 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越来越 弱,元素的原子越来越易失电子,故同一主族,随着电子层数 的增加,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8

18
4s 3d 4p
18

18
5s 4d 5p
18

32
6s 4f 5d 6p
32

7s 5f 6d 7p
各周期元素的数目等于相应能级组中原子轨道所能容纳的 电子总数。
自主探究
精要解读
实验探究
活页规范训练
2. 原子结构与族的关系 (1)对主族元素: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同主族元素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完全相同,价电子全部排 布在ns或ns、np轨道上。(见下表)。
自主探究
精要解读

化学选修3教案

化学选修3教案

化学选修3教案【篇一: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一、本章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1. 原子序数:含义:(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原子序数====。

(3)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aa. 原子符号: zxa zb. 原子结构示意图:c.电子式:d.符号表示的意义: a b c d e(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无电子微粒无中子微粒2e-微粒 8e-微粒10e-微粒 18e-微粒2. 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教学内容:有机化学教学目标:1.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与结构;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3. 能够应用有机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命名方法;2.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类型;3. 能够运用有机化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1.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知识;2. 理解有机反应的机理及应用。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2. 实验演示;3. 小组讨论;4. 课堂互动。

教学准备:1. 教师ppt讲义;2. 实验器材和材料;3. 学生实验报告表;4. 课堂讨论题目。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教师介绍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2. 概念讲解: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命名方法;3. 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有机化合物的性质;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和特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2. 深化讲解:继续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反应;3. 实践应用: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有机反应的机理;4. 课堂互动:探讨有机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2. 拓展延伸:介绍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合物的应用领域;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有机合成实验;4. 总结评价: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教学反馈:1. 学生考试成绩;2. 学生实验报告;3. 学生评价反馈。

教学延伸:1. 组织实地考察;2. 参加化学竞赛;3. 深入研究有机合成和新材料研究。

高中化学选修3全套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高中化学选修3全套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高中化学选修3全套教案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糖类的组成和分类2、使学生掌握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和重要性质,了解其在人体内的储存方式和氧化分解的生理意义。

3、使学生了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水解吸收过程和纤维素的生理功能。

教学重点:葡萄糖、淀粉的性质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葡萄糖的结构。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实验准备:洁净的试管、烧杯、铁架台、石棉网、AgNO3溶液(2%)、稀氨水(2%)、葡萄糖溶液(10%)、淀粉、碘水、H2SO4溶液(20%)、NaOH溶液(10%)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绿叶的事业吧,她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

(印度诗人:泰戈尔)诗人为何对“绿叶”情有独钟?绿叶利用了廉价的水和二氧化碳,化腐朽为神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生成了葡萄糖。

人们每天摄取的热能中大约75%来自糖类。

[常识介绍]含糖食物与含糖量。

用幻灯片展示教材P4表1-1[设问]什么是糖?[教材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4 资料卡片。

[板书]1、糖的概念: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大多数糖符合通式C n (H 2O)m 但不是所有的糖符合这个通式且符合这个通式的也不一定是糖。

2、糖的分类:一、 葡萄糖是怎样供给能量的[小组实验]学生观察葡萄糖晶体并做葡萄糖溶解实验。

[板书] 1、物理性质:白色晶体,能溶于水,有甜味。

[置疑] 实验测得:葡萄糖分子量为180,含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6.7%、53.3%,求葡萄糖的分子式。

[板书]葡萄糖分子式为:C 6H 12O 6[设问]葡萄糖具有什么结构呢?含有氧原子,说明它可能含什么官能团呢?[回答]可能含-CHO 、-COOH 、-OH 等。

[小组实验]实验1-1,葡萄糖的银镜反应。

[结论] 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含-CHO[讲述]葡萄糖除具有醛的性质外,我们还发现它具有下列性质:分类 单糖:葡萄糖不能水解成更简单的糖糖水解生成 二糖:蔗糖、麦芽糖 1 mol 2 mol 单糖糖水解生成许多 多糖:淀粉、纤维素 1 mol mol 单糖(1)1mol该未知物与5mol乙酸完全反应生成酯。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第一课时:有机物的命名与结构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3. 能够根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画出它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教学重难点:
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可通过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的例子来引出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二、讲解
1. 定义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包括碳原子数的前缀、取代基的位置和种类等。

三、练习
1. 让学生尝试用给定的结构式写出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2.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有机化合物命名其名称。

四、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命名方法,涉及到了一定的实践操作,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最新原创)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最新原创)

[小结]: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 1、3、5、7……的两倍,此处的 1、3、
5、7……应为 s、p、d、f……的轨道数。据此分析每个轨道最多容纳 各电子。
3、轨道表示式:用“□”表示轨道,用“↑”或“↓”表示容纳的电子。
1s
1s
如:1H
2He
↓↑
1s 2s
1s 2s
2p
3Li ↓↑ ↑
记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难 点 根据构造原理写出 1—36 号元素的电子排布式
教学过程 引言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性质的改变是物质组成与结构发生了变 化的结果 第一章讨论原子结构如何决定物质的性质 第二章深入认识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第三章初步学会如何考察晶体的结构,初步认识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引入] 原子的概念 [设问] 原子是如何诞生的? [指导阅读] 课本 P4 页 1932 年比利时科学家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并由美国科学家伽莫夫修 改: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极小体积,极高密度,极高温度 “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 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大爆炸后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 H、少量的 He 及极少量的 Li,然后经过长或短的发展过程,以上元素发生原子核的融合 反应,分期分批的合成了其它元素。宇宙爆炸之后的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密度很快下 降。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 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 的宇宙。 一、原子的诞生 [思考与交流] 有谁知道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是那一种?
13Al
18Ar
26Fe
27Co
(1)泡利原理:每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 个电子,且自旋方向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创新设计》电子教案学案3-4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创新设计》电子教案学案3-4

第四节离子晶体(时间:30分钟)考查点一离子键1.离子晶体中一定不会存在的相互作用是()。

A.离子键B.极性键C.非极性键D.范德华力解析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也可能含有共价键,主要是OH-和含氧酸根中的极性共价键,还有O22-中的非极性共价键。

只有分子晶体中才含有范德华力,离子晶体中一定不会有范德华力。

因此选D项。

答案 D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非金属元素的两原子之间不可能形成离子键B.离子化合物不可能全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C.含有非极性键的分子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D.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解析离子化合物是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差别不大,所以两个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可以形成共价键但不会形成离子键,但是,离子化合物却可以全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例如铵盐。

含有非极性键的分子可能是非金属单质,如氢气、氧气、氮气,也可以是共价化合物,如H2O2。

答案 B3.NaF、NaI、和MgO均为离子晶体,有关数据如下表:物质①NaF ②NaI ③MgO离子电荷数 1 1 2键长(10-10m) 2.31 3.18 2.10试判断,这三种化合物熔点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A.①>②>③B.③>①>②C.③>②>①D.②>①>③解析NaF、NaI、MgO均为离子晶体,它们熔点高低由离子键强弱决定,而离子键的强弱与离子半径和离子电荷数有关,MgO中键长最短,离子电荷数最高,故离子键最强,熔点最高。

答案 B考查点二离子晶体4.下列关于金属晶体和离子晶体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都可采取“紧密堆积”结构B.都含离子C.一般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D.都能导电解析金属晶体和离子晶体都可采取紧密堆积,离子晶体的熔、沸点较高,金属晶体的熔、沸点虽然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大多数的熔、沸点还是比较高的。

所以,A、C两选项的叙述是正确的;金属晶体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组成,离子晶体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所以二者都含有离子,因此B选项也是正确;金属晶体中有自由电子,可以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定向移动,而离子晶体的阴、阳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因此不具有导电性,所以应该选择D选项。

高中化学选修三的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的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的教案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种类
2. 掌握化学键在分子结构中的作用
3. 能够通过Lewis结构和VSEPR理论描述分子的几何构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键的种类和分子结构的描述
难点:理解VSEPR理论在描述分子几何构型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分子模型
3. 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结构,引入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概念。

2. 讲解:介绍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概念及特点,并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种类化学键的
形成。

3. 实验:让学生用分子模型组装几种分子的结构,加深他们对分子结构的理解。

4. 练习: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画出几种分子的Lewis结构,并根据VSEPR理论预测分
子的几何构型。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
1. 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分子结构,独立进行Lewis结构和VSEPR理论的分析。

2. 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提高他们对分子结构的理解和认识。

作业布置:完成课堂练习题并撰写一篇关于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小论文。

教学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对于错误的地方进行讲解和解释,强化学生对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化学高中选修3教案人教版

化学高中选修3教案人教版

化学高中选修3教案人教版课题:化学高中选修3教材:人教版教学内容:化学反应动力学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3. 能够应用反应速率定律解决实际问题;4. 了解催化剂的作用原理和应用。

教学重难点:1. 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2.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3. 反应速率定律的推导和应用;4. 催化剂的作用原理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课件和实验仪器;2. 示范实验材料;3. 课堂讲义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述化学反应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讲解:依次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反应速率的作用机制。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反应速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结果,加深他们对反应速率的理解。

4. 讲解:通过推导反应速率定律,引导学生掌握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并讨论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5.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加深他们对反应速率定律的理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和提问。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反应速率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兴趣。

课后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整理课堂笔记,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实验演示等方式,有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对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学习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在化学学习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全套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全套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全套教案一:化学反应研究教学目标: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掌握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相关知识。

1. 知识点梳理:-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反应机理的研究方法-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2. 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掌握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基本原理- 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变化- 讨论和总结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探讨可能的解释3.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深度-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4. 评价方式:- 实验报告- 口头答辩教案二:化学平衡研究教学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理解平衡常数和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1. 知识点梳理:- 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点- 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平衡态下的碘化反应2. 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知识- 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平衡状态- 讨论和总结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并探讨可能的解释3.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深度-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4. 评价方式:- 实验报告- 口头答辩教案三:化学动力学研究教学目标: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描述方法,掌握反应速率的相关计算技巧。

1. 知识点梳理:- 反应速率的定量描述方法- 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的计算方法- 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化学反应速率与能量变化的关系2. 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描述方法- 进行实验,测定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 讨论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并探讨可能的解释3.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深度-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4. 评价方式:- 实验报告- 口头答辩希望以上范本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册教案(共十份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册教案(共十份
原子结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鼓励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电离能
[基础要点]
1.第一电离能I1;态电性基态原子失去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 子所需要的叫做第一电离能。第一电离能越大,金属活动性越同一元素的第二电离能第一电离能。
2.如何理解第二电离能I2,第三电离能I3、I4、I5……?
科学探究
1.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有什么变化规律呢?碱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有什么变化规律呢?为什么Be的第一电离能大于B,N的第一电离能大于O,Mg的第一电离能大于Al,Zn的第一电离能大于Ga?第一电离能的大小与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有什么关系?碱金属的电离能与金属活泼性有什么关系?
1911年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高速的绕核运动。
二、能层与能级
1.什么是能层?
能层是将核外电子按电子能量差异分成的
2.每一能层容纳最多电子数
能层







符号
K
L
M
N
O
P
Q
容纳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小结
每一能层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为2n2(n为能层序数)。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化学动力学
课时安排:4课时
一、课堂活动1:引入
1.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讨论为什么有些反应速率快而有些反应速率慢。

2.通过实验展示快速反应和慢速反应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探讨可能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二、课堂活动2: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1.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实验和例题演练,让学生掌握计算反应速率的方法。

三、课堂活动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介绍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并讨论它们的作用机理。

2.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各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课堂活动4: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1.介绍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并讨论平衡状态下反应速率的特点。

2.引导学生探讨平衡常量和平衡位置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五、课堂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总结:回顾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并梳理知识框架。

七、课后拓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扩展对化学动力学的理解。

以上为化学选修3全册第一单元的教案范本,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和补充。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精选课件)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精选课件)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一、本章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文档交流仅供参考...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

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本章知识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1.原子序数:含义:(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原子序数= === .(3)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文档交流仅供参考...a。

原子符号: A z X A zb. 原子结构示意图:c.电子式:d.符号 表示的意义: AB C D E (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文档交流 仅供参考...无电子微粒 无中子微粒2e—微粒 8e -微粒 10e —微粒 18e -微粒 2. 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高中化学新课程准指出,高中化学新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1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高中化学新课程准指出,高中化学新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的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知识结构: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乙酸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本节共1课时完成,按教材的编排体系,包含乙酸概述、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乙酸的性质研究、乙酸的用途和乙酸的制法。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

故本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重点:根据教学大纲和以上的教材分析,乙酸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特别是酯化反应的特点和过程分析即对酯化反应演示实验的观察和有关问题及数据分析、推理又是性质教学中的重点。

4.教材的处理: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充分说明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结构,对教材的内容在教学程序上进行了调整:(1)将乙酸的结构特点放在乙酸的性质之后去认识。

当学生对乙酸的性质有了感性认识后,再提出为什么乙酸会有这些性质呢?必然使学生联想到它的结构有何特点呢?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观点的认识,又能反映出化学思维的主要特点:由具体到抽象,由宏观到微观。

高中化学选修三电子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电子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电子教案
第一课:原子结构
教学目标: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原子核、电子云和电子排布的概念。

教学重点:原子的组成、原子核与电子云的结构、电子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引入元素周期表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探讨。

二、讲授
1.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核和电子云组成。

2.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带正电荷,占据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

3. 电子云:由电子组成,负责绕核运动。

4. 电子排布规律: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奥克斯法则和洪特规则。

三、示例分析
通过某些元素的电子排布示例,让学生理解电子排布规律。

四、实验操作
让学生观察光谱实验中的原子光谱,初步了解原子结构。

五、练习
布置电子排布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

六、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

教学反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及时纠正错误认识。

课后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复习电子排布规律。

教学反思:了解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程度,根据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教案标题: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高中化学选修3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

2. 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化学选修3的知识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化学选修3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 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化学平衡。

3.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平衡常数。

4. 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和平衡常数的计算。

5. 化学平衡的应用:酸碱平衡和溶液的酸碱性。

6.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和热力学计算。

7.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应用:燃烧和电化学。

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化学选修3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 实验操作:设计适合化学选修3内容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化学选修3中的问题和案例分析。

4. 课堂练习:提供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参加化学竞赛、科技创新项目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准确性。

3. 实验报告评估: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实验报告的书写能力。

4. 考试和测试:组织定期考试和测试,检测学生对化学选修3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参考书籍:选用符合高中化学选修3要求的教科书和参考书籍。

2.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准备适合化学选修3实验的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3. 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化学选修3的相关实验、图表和动画。

教学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化学选修3的知识和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时间:30分钟)
考查点一晶体与非晶体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一定是晶体
B.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C.具有各向异性的固体一定是晶体
D.晶体、非晶体均具有固定的熔点
解析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内部微粒在空间是否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B项错误;晶体所具有的规则几何外形、各向异性是其内
微粒规律性排列的外部反映。

有些人工加工而成的固体也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但具有各向异性的固体一定是晶体,A项错误,C项正确;晶体具有固
定的熔点而非晶体不具有固定的熔点,D项错误。

答案 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是由Na2SiO3、CaSiO3和SiO2熔合成的晶体
B.水玻璃在空气中不可能变浑浊
C.水泥在空气和水中硬化
D.制光导纤维的重要原料是玻璃
解析玻璃是由Na2SiO3、CaSiO3和SiO2熔合成的混合物,是玻璃体不是晶体,故A项错;水玻璃是Na2SiO3的水溶液,在空气中发生反应:Na2SiO3
+CO2+H2O===Na2CO3+H2SiO3↓,故B项错;水泥的硬化是水泥的重要性质,是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故C项正确;制光导纤维的重要原料是石英而不是玻璃,故D项错。

答案 C
3.关于晶体的自范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破损的晶体能够在固态时自动变成规则的多面体
B.缺角的氯化钠晶体在饱和NaCl溶液中慢慢变为完美的立方体块
C.圆形容器中结出的冰是圆形的体现了晶体的自范性
D.由玻璃制成规则的玻璃球体现了晶体的自范性
解析晶体的自范性指的是在适宜条件下,晶体能够自发地呈现封闭的规则的多面体外形的性质,这一适宜条件一般指的是自动结晶析出的条件,A
项所述过程不可能实现;C选项中的圆形并不是晶体冰本身自发形成的,而是受容器的限制形成的;D项中玻璃是非晶体。

答案 B
4.如图是a、b两种不同物质的熔化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a是晶体②a是非晶体③b是晶体④b是非晶体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晶体有固定的熔点,由图a来分析,中间有一段温度不变但一直在吸
收能量,这段就代表a晶体在熔化;由b曲线可知,温度一直在升高,没有一个温度是停留的,所以找不出固定的熔点,b为非晶体。

答案 A
5.下列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

A.橡胶
B.玻璃块
C.水晶
D.淀粉
解析水晶是二氧化硅晶体。

答案 C
考查点二晶胞
6.许多物质在通常条件下是以晶体的形式存在,而一种晶
体又可视作由若干相同的基本结构单元构成,这些基
本结构单元在结构化学中被称作晶胞。

已知某化合物
是由钙、钛、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晶体,其晶胞结构如图
所示,则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A.Ca4TiO3
B.Ca4TiO6
C.CaTiO3
D.Ca8TiO12
解析根据“均摊法”可知该晶胞中含Ca的数目为1;含Ti的数目为8×1 8=
1;含O的数目为12×1
4=3,所以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aTiO3。

答案 C
7.最近发现,只含镁、镍和碳三种元素的晶体竟
然也具有超导性。

鉴于这三种元素都是常见元素,从而引起广泛关注。

该新型超导晶体的一个晶胞如图所示,则该晶体的化学式为
()。

A.Mg2CNi3
B.MgC2Ni
C.MgCNi2
D.MgCNi3
解析由“均摊法”可知镁原子为正方体的顶角,故其个数为8×1
8=1,镍
原子位于面心,故其个数为6×12=3,碳原子位于中心,其个数为1,所以该 晶体的化学式为MgCNi 3。

答案 D
8.最近发现一种钛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气态团簇分子,如
图所示,顶角和面心的原子是钛原子,棱的中心和体心
的原子是碳原子,它的化学式为 ( )。

A.Ti 14C 13
B.TiC C .Ti 4C 4 D.Ti 4C 3
解析 由题意知该物质是气态团簇分子,题图所示应是该物质的一个完整的 分子,由14个钛原子和13个碳原子构成,A 项正确。

此题目极易因审题不
严密,误认为是晶体而视钛与碳原子的个数比为⎝ ⎛⎭⎪⎫18×8+12×6∶⎝ ⎛⎭
⎪⎫14×12+1 =1∶1,错选B 项或C 项。

答案 A
9.测知氯化钠晶体中相邻的Na +与Cl -的距离为a cm,该晶
体密度为 d g ·cm -3,则阿伏加德罗常数可表示为
( )。

A.0.5854a 3d
B.58.58a 3d
C.58.52a 3d
D.117a 3d
解析 一个NaCl 的晶胞中所包含的Na +与Cl -数目并
不是1个而是4个,即1个NaCl 晶胞的体积实际上是4个Na +和4个Cl -共 同所占的体积。

由NaCl 晶胞示意图可知1个Na +与1个Cl -共同占有的体积为:V =14×(2a
cm)3=2a 3 cm 3,由等式N A ·d ·V =58.5可得N A =
58.52a 3d。

答案 C
10.石墨的片层结构如图所示,试完成下列各题:
(1)平均________个碳原子构成一个正六边形。

(2)石墨晶体每一层内碳原子数与C —C 化学键之比是
________。

(3)n g 碳原子可构成________个正六边形。

解析 (1)方法一 利用点与面之间的关系,平均每个正六
边形需碳原子:6×13=2(个)。

方法二 每个碳原子提供的边数为3×12=1.5,
故⎝ ⎛⎭⎪⎫6×121.5=2(个)。

(2)分析每一正六边形:①所占的碳原子数为6×13=2;
②所占的C —C 键数为6×12=3,故答案为2∶3。

(3)n g 碳的原子数为n 12N A ,故答案为⎝ ⎛⎭⎪⎫n 12N A 2。

答案 (1)2 (2)2∶3 (3)(n ·N A )24
11.(2011·山东理综)氧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1)氧元素基态原子核外未成对电子数为________个。

(2)H 2O 分子内的O —H 键、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和氢键从强到弱依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沸点比
高,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H +可与H 2O 形成H 3O +,H 3O +中O 原子采用________杂化。

H 3O +中 H —O —H 键角比H 2O 中H —O —H 键角大,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aO 与NaCl 的晶胞同为面心立方结构,已知CaO 晶体密度为a g ·cm -3, 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CaO 晶胞体积为________cm 3。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结构与性质,意在考查考生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化学 键、晶体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氧原子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1s 22s 22p 4,2p 轨道上有2个电子未成对。

(2)氢键属于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 键弱,但比范德华力强。

(3)H 3O +中O 原子为sp 3杂化。

(4)以1个晶胞为研究
对象,1个晶胞中含有4个Ca2+、4个O2-,根据m=ρ·V,则56
N A×4=aV,
V=224 aN A。

答案(1)2(2)O—H键、氢键、范德华力形成分子内氢键,而形成分子间氢键,分子间氢键使分子
间作用力增大(3)sp3H2O中O原子有2对孤对电子,H3O+中O原子只有
1对孤对电子,排斥力较小(4)224 aN A
12.已知NaCl晶体的晶胞如图所示,它向三维空间延伸得到完美
晶体。

NiO(氧化镍)晶体的结构与NaCl相同,Ni2+与最邻近O2-的核间距离为a×10-8cm,计算NiO晶体的密度(已知NiO 的摩尔质量为74.7 g·mol-1)。

解析据NaCl的晶胞结构,隔离出一个小立方体如图
所示,立方体的每个顶点的离子为8个小立方体共用,
因此,小立方体中含O2-的数目为4×1
8=
1
2,含Ni
2+的
数目为4×1
8=
1
2,即每个小立方体中含有
1
2个(Ni
2+-
O2-)离子对。

小立方体的密度等于:
ρ=m
V=





1

74.7
N A g
(a×10-8cm)3

62.0
a3g·cm
-3。

答案62.0
a3g·cm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