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创新设计》电子教案学案3-1

合集下载

人教版新课程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3节《硫酸》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人教版新课程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3节《硫酸》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人教版新课程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3节《硫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浓硫酸的特性。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实验中获取有用信息,并能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学会运用比较、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求异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浓硫酸的特性

教学难点: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仪器、用品: 浓硫酸、铜片、品红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烧杯、试管、试管架、铁架台、铁夹、注射器、输液管、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板书】第二节硫酸

【硫酸的用途】多媒体展示

【复习回顾】回忆初中所学有关硫酸的知识

【板书】浓硫酸的特性

【设问】回忆初中已经学习过浓硫酸的什么性质呢?

【板书】1、吸水性

【板书】2、脱水性

【过渡】除此之外,浓硫酸还有什么性质呢?

【老师】让我们通过铜与浓硫酸的反应,继续学习和探究浓硫酸的另外一个性质。【实验探究】课本上参考实验装置图

【思考】根据大家预习的情况,你认为此实验装置有什么优缺点呢?

【学生活动】指出优缺点

【引导】如何取长补短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呢?

【教育资料】2017-2018学年高中创新设计物理教科版选修3-1学案:第二章 第3讲 电阻的串联、并联及其应用学

【教育资料】2017-2018学年高中创新设计物理教科版选修3-1学案:第二章 第3讲 电阻的串联、并联及其应用学

[目标定位] 1.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的特点.2.掌握电阻串、并联的计算.3.理解将小量程电流表改装成大量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原理,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一、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1.电阻的串联:把各个电阻依次首尾连接起来. 2.电阻的并联:把各个电阻并列地连接在一起. 3.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例1 电阻R 1、R 2、R 3串联在电路中.已知R 1=10 Ω、R 3=5 Ω,R 1两端的电压为6 V ,R 2两端的电压为12 V ,则( ) A .电路中的电流为0.6 A

B .电阻R 2的阻值为20 Ω

C .三只电阻两端的总电压为21 V

D .电阻R 3两端的电压为4 V

解析 电路中的电流I =U 1R 1=6

10 A =0.6 A ,A 对;

R 2阻值为R 2=U 2I =12

0.6

Ω=20 Ω,B 对;

三只电阻两端的总电压U =I (R 1+R 2+R 3)=21 V ,C 对; 电阻R 3两端的电压U 3=IR 3=0.6×5 V =3 V ,D 错. 答案 ABC

(1)分析串联电路要抓住电流不变的特点.

(2)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大于其中任一部分电路的电阻;当一个大电阻和一个小电阻串联时,总电阻接近大电阻.

(3)串联电路中任一电阻增大,总电阻增大.

例2 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R 1=2 Ω,R 2=3 Ω,R 3=4 Ω.

图1

(1)电路的总电阻是多少?

(2)若流过电阻R 1的电流I 1=3 A ,则通过R 2、R 3的电流分别为多少?干路电流为多少? 解析 (1)根据并联电路的特点 电路中1R 总=1R 1+1R 2+1

4.1原电池《盐桥原电池及改进创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

4.1原电池《盐桥原电池及改进创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

《盐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改进创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原电池的构造和基本工作原理;

⑵能够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方程式;

⑶了解盐桥的作用,会判断和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过程与方法】

⑷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探究过程,并了解原电池的

构造和工作原理;

⑸通过单液原电池和u型管盐桥原电池的分析对比,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以及教师引

导,使学生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分组实验与讨论,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⑵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增强学生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掌握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

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必修2)第六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一课时《化学反应与电能》为基础,进一步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过对原电池中闭合电路形成过程的分析,引出半电池、盐桥等概念。同时原电池的原理又为后面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常见电池的原理及电解原理等重要电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新课程标准对原电池知识有新的要求,通过教学体验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探究过程,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判断电极名称,根据题意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式。

三、学情分析

知识角度,高二学生在必修1、必修2和选择性必修1中已经学习过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同时物理学中电学知识也相当丰富,学习本节内容并不陌生,难度不大。

认知角度,高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已充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也在迅速发展中,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实验探究的热情高,但抽象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老师适时的组织和引导。

高一化学《金属钠及钠的化合物》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高一化学《金属钠及钠的化合物》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演示实验1】老师演示实验3-1。

【操作】用镊子从煤油中取一小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并用小刀将其切开,将切面展示给学生看。

【组织讨论】让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在组内讨论。

【提问】通过观察发现钠沉在煤油瓶的底部,那么钠的密度和煤油的密度有什么关系?

【板书】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

【提问】根据同学们的观察,钠是以什么状态存在?(固态)是什么颜色?(灰色)硬度是大还是小?

【板书】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固体、质软

【提问】切开钠后发现切口呈银白色,很快变暗,这说明什么?

【讲述】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单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种灰色的物质,该物质就是氧化钠。【记录现象】1、金属钠为固体;2、在煤油下层;3、切开外皮,看到银白色光泽;4、钠很软;5、切口很快变暗。

【讨论】学生讨论金属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并猜测钠在常温下在空气中生成的物质。

【回答】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

【回答】钠是银白色的、有金属光泽的固体,钠能用小刀切开,说明钠的硬度小。

【回答】说明钠本来并不是灰色的,而是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作用而变成灰色。

【总结】物理性质:金属钠是银白色固体,质软。

化学性质:常温下在空气中易被氧化生成Na2O(氧化钠),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活动意图说明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归纳总结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法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让学生体会试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环节三:

教的活动3

【安排实验2】下面我们就来讲述钠的化学性质,请同学们完成课本实验3-2。学的活动3

【学生实验】1、用镊子夹取钠块并用滤纸擦干表面后,用小刀切取一小块钠放入水中。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教学内容:有机化学

教学目标:

1.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与结构;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

3. 能够应用有机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命名方法;

2.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类型;

3. 能够运用有机化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1.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知识;

2. 理解有机反应的机理及应用。

教学方法:

1. 教师讲授;

2. 实验演示;

3. 小组讨论;

4. 课堂互动。

教学准备:

1. 教师ppt讲义;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3. 学生实验报告表;

4. 课堂讨论题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教师介绍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概念讲解: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命名方法;

3. 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观察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和特点。

第二课时:

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

2. 深化讲解:继续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和反应;

3. 实践应用: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有机反应的机理;

4. 课堂互动:探讨有机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课时:

1. 复习导入:复习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

2. 拓展延伸:介绍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合物的应用领域;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有机合成实验;

4. 总结评价: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教学反馈:

1. 学生考试成绩;

2. 学生实验报告;

3. 学生评价反馈。

教学延伸:

1. 组织实地考察;

2. 参加化学竞赛;

3. 深入研究有机合成和新材料研究。

【创新设计】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选修3教学案:专题3 3.3 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

【创新设计】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选修3教学案:专题3 3.3 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

3.3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

目标导航 1.结合牛胚胎移植示意图,说出胚胎移植的生理基础,以及具体操作程序。2.依据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特点,简述进行胚胎分割的留意事项及其实际意义。3.依据胚胎干细胞的分别途径,说出胚胎干细胞的分类、功能和用途。

一、胚胎移植(阅读P74-78)

1.胚胎工程技术

胚胎工程技术目前在生产中应用较多的是家畜的胚胎移植、胚胎分割和体外生产胚胎技术。

2.胚胎移植

(1)概念

①对象:雌性动物体内的早期胚胎或者通过体外受精及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

②移植条件: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其他雌性动物体内。

③供体:在胚胎移植中供应胚胎的个体。

④受体:在胚胎移植中接受胚胎的个体。

⑤地位:是胚胎工程的最终一道“工序”。

(2)胚胎移植的意义: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大大缩短了供体本身的繁殖周期,增加供体一生繁殖后代的数量。

(3)胚胎移植成功的保障(生理学基础)

(4)二、胚胎分割(阅读P78-79)

1.概念:指接受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成2等份、4等份或8等份等,经移植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的技术。2.主要仪器设备:实体显微镜和显微操作仪。

3.繁殖方式:无性生殖。

4.特点:后代遗传性状相同。

5.操作程序

(1)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移入盛有操作液的培育皿中。

(2)用分割针或分割刀片将胚胎切开,吸出其中的半个胚胎,注入预先预备好的空透亮带中,或直接将

祼半胚移植入受体。分割囊胚阶段的胚胎时要留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此时还可用分割针分割滋养层,做胚胎DNA分析性别鉴定。

三、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阅读P80-83)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金属晶体的原子堆积模型》【创新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金属晶体的原子堆积模型》【创新教案】

第三节金属晶体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

1. 了解金属晶体内原子在平面中的几种常见排列方式。

2.了解金属晶体内原子在立体空间中的常见排列方式。

3.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建立金属原子为等径球体的模型观念。

2.通过亲自排列小球,探究金属原子在平面中的排列方式,以及排列的密集程度。

3.通过粘贴小球,体会原子在三维空间中的堆积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金属原子的实际排列过程,锻炼同学的动手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养成务实求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重点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金属晶体的4种基本堆积模型。

2.面心立方最密堆积和六方最密堆积的区别与联系。

3.4种堆积方式所对应的晶胞结果特点。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三节金属晶体

一、金属键

二、金属晶体的原子堆积模型

1.简单立方堆积a=2R

空间利用率=52.36%

2.体系立方堆积√3 a = 4R 空间利用率=68.02% 3.体心立方堆积√2 a = 4R 空间利用率=74.05%

4.六方最密堆积a=b=2R 空间利用率=74.05%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第一课时:有机物的命名与结构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3. 能够根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画出它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教学重难点:

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可通过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的例子来引出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二、讲解

1. 定义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包括碳原子数的前缀、取代基的位置和种类等。

三、练习

1. 让学生尝试用给定的结构式写出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2.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有机化合物命名其名称。

四、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命名方法,涉及到了一定的实践操作,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高中化学《电解原理》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化学《电解原理》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电解原理》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思考原理,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

2.通过建构电解模型分析电解过程,培养学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3.通过结合生活情境的情感升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电解、电解池概念,能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阳极和阴极;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电解体系,建立电解分析模型,更好理解电解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电解对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感受化学学科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电解原理概念。

难点:认识电能如何转换成化学能。

四、创新点:

1.本节课采用“宏观--微观--符号”三位一体的设计思路,将宏观模型、微观探析、反应式书写融合,使学生逐步深入认识电解过程中的物质及其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形成科学的方法论。

2.创新实验,采用自己设计微型实验装置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既绿色环保、操作简单快速,又有明显现象,结合自己录制的微课演示,实现更好的学生实验效果。

3.课前专门准备了印有“淄博中学优秀小组”字样的两枚奖牌,奖牌的制作工艺与本节课的重难点原理相同,既与宋老师几枚精美的马拉松比赛奖牌实物相映衬作为导入,又作为奖品奖励给当堂课表现最好的两个小组,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求知欲,课堂最后给小组长颁奖时,气

氛非常热烈。

4.设计电解原理的情景剧,让学生把小组准备好的电解过程表演出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看不到摸不着的化学原理形象化,突破电

解原理这个本节课的重难点。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设计

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学会在化学反应现象的过程中推导物质性质的方法。下面是教案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

1)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什么是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有什么共同性质?情景导入:拿破仑的故事在拿破仑时期。一次宴会上,皇宫贵族们为了显示自己地位的高贵,都选用金制、银制的餐具。惟独拿破仑用的是铝制的餐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当时拿破仑已经是一国元首。)

讲授新课: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在常温下,镁和铝可以和氧气反应2Mg O2=====2MgO4Al

3O2=====2Al2O32、在高温时,铁和铜也可以和氧气反应3Fe 2O2====Fe3O4高温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本章节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2. 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化学反应机理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围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展开,通过对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规则及其性质的探讨,使学生能够系统地理解和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

教学方法:

-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 利用多媒体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展示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强调不同类别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3. 实验演示:展示几个典型的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反应,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尝试解释反应机理。

5.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制备和性质验证实验。

6.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

7. 作业布置:根据课堂内容,布置相关习题和思考题,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价方式:

-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测验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 通过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 期末考试中包含相关的题目,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人教版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人教版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人教版化学选修3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化学平衡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2. 能够运用Le Chatelier's原理来解释平衡反应的变化。

3. 能够进行平衡反应的计算和实验设计。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分析。

2. Le Chatelier's原理的应用和实例分析。

3. 平衡反应的计算和实验设计。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人教版化学选修3教材。

2. 实验器材:反应瓶、试剂、温度控制装置等。

3. 教学PPT:包括知识点总结、案例分析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或案例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Le Chatelier's原理,让学生理解平衡反应如何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的化学平衡反应,让学生运用Le Chatelier's原理来解释和预测反应的变化。

4. 实验设计:设计平衡反应的实验,让学生实际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5. 计算演练:进行一些平衡反应的计算,让学生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6. 总结和讨论: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教学反馈:

1.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和问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小结反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检查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程度。

3. 教师反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拓展延伸:

1.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化学动力学

课时安排:4课时

一、课堂活动1:引入

1.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讨论为什么有些反应速率快而有些反应速率慢。

2.通过实验展示快速反应和慢速反应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探讨可能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二、课堂活动2: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1.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实验和例题演练,让学生掌握计算反应速率的方法。

三、课堂活动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介绍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并讨论它们的作用机理。

2.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各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课堂活动4: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

1.介绍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并讨论平衡状态下反应速率的特点。

2.引导学生探讨平衡常量和平衡位置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五、课堂作业: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总结:回顾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并梳理知识框架。

七、课后拓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扩展对化学动力学的理解。

以上为化学选修3全册第一单元的教案范本,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和补充。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 选择性必修3 实验活动1 乙酸乙酯的制备与性质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 选择性必修3 实验活动1 乙酸乙酯的制备与性质

《乙酸乙酯的制备与性质》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乙酸乙酯的制备与性质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选择性必修三“实验活动1”的内容。

1.内容要求

了解乙酸乙酯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性质、转化关系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知道乙酸乙酯的制备方法。

2.学业要求

(1)能写出酯的官能团、简单代表物的结构简式和名称。

(2)能描述和分析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水解反应,能书写相应的反应式。

(3)能基于官能团、化学键的特点与反应规律分析和推断含有典型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根据有关信息书写相应的反应式。

(4)能综合应用有关知识完成推断有机物、检验官能团、设计有机合成路线等任务。

(5)能参与环境保护等与有机化合物性质应用相关的社会性议题的讨论,并作出有科学依据的判断、评价和决策。

二、教材分析

本实验为第七章“有机化合物”中“乙醇乙酸”章节的内容,教材中涉及乙酸乙酯的实验室制备中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和实验现象,知识零散,包括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水浴加热的作用和浓硫酸的作用等实验细节,学生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希望通过结合原理的分析,让学生通过理解而将零散的知识点结构化、系统化。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等:学生在前一节课已经学习了乙醇和乙酸的物理化学性质,对羟基和羧基两个官能团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也具备一定的有机实验观察能力、现象分析能力,但知识的迁移能力、发散思维、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等方面仍有欠缺,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四、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套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动力学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3. 理解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之间的关系。

4. 能够运用化学反应动力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2. 实验材料:酶、康噻丁蛋白、过氧化氢等。

3. 教学资料:化学反应速率计算练习题、化学反应速率变化规律实验报告模板等。教学步骤:

第一课: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1. 通过实验展示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

2. 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引入速率常数的概念。

3. 练习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加深学生对速率的理解。

第二课: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 分析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 讲解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反应速率的变化规律。

3. 进行实验观察,在不同条件下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

第三课:化学反应动力学应用

1. 讲解化学反应动力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 练习相关计算题,巩固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结合实际案例,讨论化学反应动力学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重要性。

课堂延伸:

1. 鼓励学生进行化学反应速率实验设计和报告,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2. 组织化学反应速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解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通过课堂延伸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实验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在教学中注重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和探索意识。希望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能够掌握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河南省夏邑县高级中学高中化学分子的性质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

河南省夏邑县高级中学高中化学分子的性质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

河南省夏邑县高级中学高中化学选修三《23 分子的性质》学案

考纲要求

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3、范德华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能举例说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4、了解物质的溶解性,能用相似相溶原理解释一些问题

5、了解分子的手性,能比较一些含氧酸的酸性

重点难点

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基础知识梳理

一、分子的极性

1、概念及含义

极性分子不重合 CO、HF、HCl 异核双原子分子极性键

CO2、BF3、CH4 分子中各键的向重合非极性分子量和为零[

异核多原子分子分子中各键的向不重合、CH3Cl 极性分子 H2O、NH3量和不为零2、分子极性的判断

(1)有分子的空间构型判断

直线型:A2 ;AB ;AB2 (填“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下同) HCN C2H2

V型如:H2O、SO2、H2S

平面三角形 BF3、C2H4 CH2O

三角锥型如:NH3

正四面体举例:CH4、SiH4、P4

非正四面体举例:CHCl3 、CH2Cl2

(2)技巧判断方法

对于ABn型的分子,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绝对值等于该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为非极性分子;否则为极性分子

判断下列物质的极性 CO2、BF3、NH3、SO2、PCl3、PCl5、H2O

3、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关系

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是非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极性键可能含非极性键;

非极性分子中不一定含有非极性键可能含极性键

二、分子间作用力

(1) 范德华力

定义:

存在形式:

1

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时间:30分钟)

考查点一晶体与非晶体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一定是晶体

B.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C.具有各向异性的固体一定是晶体

D.晶体、非晶体均具有固定的熔点

解析晶体与非晶体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内部微粒在空间是否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B项错误;晶体所具有的规则几何外形、各向异性是其内

微粒规律性排列的外部反映。有些人工加工而成的固体也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但具有各向异性的固体一定是晶体,A项错误,C项正确;晶体具有固

定的熔点而非晶体不具有固定的熔点,D项错误。

答案 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是由Na2SiO3、CaSiO3和SiO2熔合成的晶体

B.水玻璃在空气中不可能变浑浊

C.水泥在空气和水中硬化

D.制光导纤维的重要原料是玻璃

解析玻璃是由Na2SiO3、CaSiO3和SiO2熔合成的混合物,是玻璃体不是晶体,故A项错;水玻璃是Na2SiO3的水溶液,在空气中发生反应:Na2SiO3

+CO2+H2O===Na2CO3+H2SiO3↓,故B项错;水泥的硬化是水泥的重要性质,是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故C项正确;制光导纤维的重要原料是石英而不是玻璃,故D项错。

答案 C

3.关于晶体的自范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破损的晶体能够在固态时自动变成规则的多面体

B.缺角的氯化钠晶体在饱和NaCl溶液中慢慢变为完美的立方体块

C.圆形容器中结出的冰是圆形的体现了晶体的自范性

D.由玻璃制成规则的玻璃球体现了晶体的自范性

解析晶体的自范性指的是在适宜条件下,晶体能够自发地呈现封闭的规则的多面体外形的性质,这一适宜条件一般指的是自动结晶析出的条件,A

项所述过程不可能实现;C选项中的圆形并不是晶体冰本身自发形成的,而是受容器的限制形成的;D项中玻璃是非晶体。

答案 B

4.如图是a、b两种不同物质的熔化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a是晶体②a是非晶体③b是晶体④b是非晶体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晶体有固定的熔点,由图a来分析,中间有一段温度不变但一直在吸

收能量,这段就代表a晶体在熔化;由b曲线可知,温度一直在升高,没有一个温度是停留的,所以找不出固定的熔点,b为非晶体。

答案 A

5.下列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

A.橡胶

B.玻璃块

C.水晶

D.淀粉

解析水晶是二氧化硅晶体。

答案 C

考查点二晶胞

6.许多物质在通常条件下是以晶体的形式存在,而一种晶

体又可视作由若干相同的基本结构单元构成,这些基

本结构单元在结构化学中被称作晶胞。已知某化合物

是由钙、钛、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晶体,其晶胞结构如图

所示,则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A.Ca4TiO3

B.Ca4TiO6

C.CaTiO3

D.Ca8TiO12

解析根据“均摊法”可知该晶胞中含Ca的数目为1;含Ti的数目为8×1 8=

1;含O的数目为12×1

4=3,所以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aTiO3。

答案 C

7.最近发现,只含镁、镍和碳三种元素的晶体竟

然也具有超导性。鉴于这三种元素都是常见元素,从而引起广泛关注。该新型超导晶体的一个晶胞如图所示,则该晶体的化学式为

()。

A.Mg2CNi3

B.MgC2Ni

C.MgCNi2

D.MgCNi3

解析由“均摊法”可知镁原子为正方体的顶角,故其个数为8×1

8=1,镍

原子位于面心,故其个数为6×12=3,碳原子位于中心,其个数为1,所以该 晶体的化学式为MgCNi 3。

答案 D

8.最近发现一种钛原子和碳原子构成的气态团簇分子,如

图所示,顶角和面心的原子是钛原子,棱的中心和体心

的原子是碳原子,它的化学式为 ( )。

A.Ti 14C 13

B.TiC C .Ti 4C 4 D.Ti 4C 3

解析 由题意知该物质是气态团簇分子,题图所示应是该物质的一个完整的 分子,由14个钛原子和13个碳原子构成,A 项正确。此题目极易因审题不

严密,误认为是晶体而视钛与碳原子的个数比为⎝ ⎛⎭⎪⎫18×8+12×6∶⎝ ⎛⎭

⎪⎫14×12+1 =1∶1,错选B 项或C 项。

答案 A

9.测知氯化钠晶体中相邻的Na +与Cl -的距离为a cm,该晶

体密度为 d g ·cm -3,则阿伏加德罗常数可表示为

( )。

A.0.5854a 3d

B.58.58a 3d

C.58.52a 3d

D.117a 3d

解析 一个NaCl 的晶胞中所包含的Na +与Cl -数目并

不是1个而是4个,即1个NaCl 晶胞的体积实际上是4个Na +和4个Cl -共 同所占的体积。

由NaCl 晶胞示意图可知1个Na +与1个Cl -共同占有的体积为:V =14×(2a

cm)3=2a 3 cm 3,由等式N A ·d ·V =58.5可得N A =

58.52a 3d

。 答案 C

10.石墨的片层结构如图所示,试完成下列各题:

(1)平均________个碳原子构成一个正六边形。

(2)石墨晶体每一层内碳原子数与C —C 化学键之比是

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