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花波德莱尔作品集读后感

合集下载

读恶之花

读恶之花

在西方诗坛,英雄和战争属于荷马,爱情和忧伤属于品达和萨福,玫瑰和浪漫属于彭斯,湖畔和沉思属于华尔华兹,悲情和冥想属于叶芝......到了波德莱尔的时代,留给他的还剩下什么意象?所以,不必责怪波德莱尔笔下恐怖怪诞的意象和想象,不必责怪他苦心塑造的高歌曼舞的骷髅和腐尸,更不必责怪他所描绘的忧郁腐朽的巴黎。

因为所谓英雄、浪漫、爱情、玫瑰,都已经被无数诗人吟唱殆尽,无论是诗意想象还是现实关照,留给他的只有恶之花和忧郁的巴黎。

爱伦坡、波德莱尔、陀思妥耶夫斯基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三大先驱,三人都以冷峻阴暗的风格、敏锐深刻的观察力以及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着称于世,与传统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作家不同,他们放弃了书写真善美,而着力于批判世间的虚假与丑恶,其中波德莱尔在审丑与审恶这一方面尤甚于爱伦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试看波德莱尔的腐尸一诗:爱人,想想我们曾经见过的东西,在凉夏的美丽的早晨:在小路拐弯处,一具丑恶的腐尸在铺石子的床上横陈。

两腿翘得很高,像个淫荡的女子,冒着热腾腾的毒气,显出随随便便、恬不知耻的样子,敞开充满恶臭的肚皮。

太阳照射着这具腐败的尸身,好像要把它烧得熟烂,要把自然结合在一起的养分百倍归还伟大的自然。

天空对着这壮丽的尸体凝望,好像一朵开放的花苞,臭气是那样强烈,你在草地之上,好像被熏得快要昏倒。

苍蝇嗡嗡地聚在腐败的肚子上,黑压压的一大群蛆虫,从肚子里钻出来,沿着臭皮囊,像粘稠的脓一样流动。

这些像潮水般汹涌起伏的蛆子,哗啦哗啦地乱撞乱爬,好像这个被微风吹得膨胀的身体,还在度着繁殖的生涯。

这个世界奏出一种奇怪的音乐,像水在流,像风在鸣响,又像簸谷者作出有节奏的动作,用他的簸箕簸谷一样。

形象已经消失,只留下梦影依稀,就像对着遗忘的画布,一位画家单单凭着他的记忆,慢慢描绘出一幅草图。

躲在岩石后面、露出愤怒的眼光,望着我们的焦急的狗,它在等待机会,要从尸骸的身上,再攫取一块剩下的肉。

可是将来,你也要像这臭货一样,像这令人恐怖的腐尸,我的眼睛的明星,我的心性的太阳,你、我的激情,我的天使!是的!优美之女王,你也难以避免,在领过临终圣事之后,当你前去那野草繁花之下长眠,在白骨之间归于腐朽。

解读波德莱尔《恶之花》

解读波德莱尔《恶之花》

解读波德莱尔《恶之花》《恶之花》分为"忧郁与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六部分,其中"忧郁与理想"分量最重,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

在这一部分里,诗人耐心而无情地描写和剖析自己的双重灵魂,表现出自己为摆脱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所作的努力。

它追求美和纯洁,试图在美的世界里实现自己的理想,但美就象一个冰冷的雕像,可望而不可及;他寻求爱,但一再受到爱情的欺骗;他向天使祈求欢乐、青春和幸福,企图从烟草和音乐中得到安慰,但阴森丑恶的幻象和纠缠人心的愁苦始终笼罩着他,使他的痛苦有增无减。

诗人用一个英文单词"SPLEEN"来表达自己精神上的这种痛苦,并希望通过出走、远游来结束心灵的磨难和精神上的搏斗。

于是,他把目光从内心世界转向了外部的物质世界,转向了他所居住和生活的巴黎。

他在巴黎街头的所见所闻构成了第二部分"巴黎即景"的内容。

"巴黎即景"是一幅赤裸裸的工业社会大都市的写真画,在这一部分里,忧郁和理想的斗争让位于邪恶与善良的斗争。

诗人眼里的巴黎是一个充满敌意和丑恶的人间地狱;受人欺凌的乞丐、孤独无援的老人、麻木沉默的盲人、丑陋老迈的娼妓、苟延残喘的病人以及赌徒、小偷和僵尸等,强大的恶势力压得仅有的一点善良抬不起头来。

诗人在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里都找不到安慰,只好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刺激自己的幻觉,建造一个"人造天堂"。

他在飘飘欲仙的幻觉中仿佛看到捡破烂的人陶醉在自己的光辉之中,魔鬼化装成美女前来诱惑,风尘女子暗送秋波,情侣们手端着酒杯......他尽情地驰骋在对失落园的梦想。

然而,醉意中的幻境毕竟是靠不住的,酒醒之后,他便从人造的天堂回到现实的地狱。

那是一个充满罪恶的地方,却又盛开着鲜花。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范文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范文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范文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范文当阅读文章完一本名篇后,大伙儿对人生道路或是事情一定造成了很多感受,为何不静下来写写读后感呢?很有可能你如今毫无头绪吧,下列是我搜集整理的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范文,仅作参考,期待可以协助到大伙儿。

冲动的树木啊,你以开心做为化肥,伴随着你树根的变厚加硬,你的枝头期待与太阳光贴近。

——波德莱尔《恶之花》最初掌握到《恶之花》是根据一部名叫《恶之华》的动漫作品获知的。

《恶之花》是法国文学家夏·皮埃尔·波德莱尔的一部文集。

依照內容归类为了更好地六个一部分是一部主要表现西方国家精神病态和社会发展心理扭曲的是个艺术品。

这著作名中的“恶”并不仅意味着邪惡,也有抑郁、痛楚和心理扭曲。

在平常人来看,心理扭曲并不美观,但波德莱尔却能在恶的`全球中发现身边的美,在中美感受到恶。

坦白说,一开始读他的诗,会感觉很枯燥乏味、很难懂,但静下来,细细地赏读,才会发觉这些印在紙上的文本的含义,才真真正正见到恶之花的风采。

有些人说:“善自始至终是人为因素的物质”,因此要获得真真正正的善,只有根据本身的勤奋从“恶”中去发掘。

采颉恶之花便是在恶中发掘期待,从恶中引出来社会道德的经验教训来。

因而,我们要寻找大家的“恶”,再从“恶”中寻找对人生道路有利的工作经验,从缺陷中取得成功。

有一个小孩,夫妻在这其中课时为他挑选了文学类这条道路,可是教师感觉这一学员办事过度刻苦和呆板,在文学类上无功底。

殊不知化学老师却感觉他的缺陷能在有机化学上有一定的充分发挥。

由于有机化学的试验必须一丝不苟的用心和“呆板”。

之后,他的有机化学考试成绩在同学们在名列前茅。

最终他得到了诺奖,他便是创脉·瓦拉赫。

他非常好的运用了自身的缺点,而且还使他本身的缺陷变成了往上的台阶,最后还攀到了化学大师的高峰期。

实际上大家每一个人都是有多多少少的那样或那般的缺陷,或许她们会在大家将来的发展趋势之道上变成大家的阻拦,有可能你觉得她们的存有并无影晌。

恶之花

恶之花

《恶之花》的解读和思考2012243116-徐华华波德莱尔是法国诗人,文艺批评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他的《恶之花》的出现,曾刹那间震动了法国诗坛,引起过沸沸扬扬的议论。

雨果就说它“灼热闪烁,犹如众星。

”但与此同时也有人认为它是臭的。

而我觉得这样一本被一片神秘危险甚至是邪恶的气息包围的诗集更具有被阅读思考的价值。

《恶之花》的法文原意是“病态的现实花朵。

”而造成这种病态的大概就是诗人想要揭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罪恶和世纪病。

正因如此,《恶之花》的出版过程也比较曲折,再版后的《恶之花》除《序诗》外,还分成六部,而这六部又都是有因果关系,紧密相联的。

诗人在第一部《忧郁与理想》中叙述了内心的忧郁以及迫切想要摆脱这种状态的理想。

然而在第二部《巴黎风光》中,诗人的理想就幻灭了,诗人似乎想要通过《巴黎风光》告诉我们他脱离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走向现实世界进行观察,可是他发现的尽是丑恶与悲惨,他感到的是无尽的失望。

终于在现实中看不到理想和希望的诗人,想通过借酒消愁的方法来麻痹自己,第三部《酒》就产生了,可是事实上,酒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这又促使着他亲身深入到罪恶中去体验生活,这些题材的诗构成了第四部《恶之花》。

可是那样的生活依旧让诗人感到无比的痛苦与挣扎,于是在第五部《叛逆》中对天主发出反抗的叫喊,可即使如此诅咒,依旧得不到回应。

最终诗人只能向死亡寻求安慰与解脱,这样第六部《死亡》便成了全诗的终曲。

虽然诗人想要寻求解脱,可他并不甘心,死亡在这里似乎寓含着诗人要去另一个世界继续探索希望。

在《忧郁与理想》中的第一首《祝福》中写道:“当初在最高之神的命令之下,诗人降生到这个烦恼的世间,他的母亲恐怖万分,满口辱骂,向着怜悯她的天主捏紧双拳——哎,我真情愿生下一团蝰蛇,也不愿生下这惹人耻笑的东西!”诗篇一开始就让人看到了一扇通向地狱的大门,诗人的降生却受到母亲的诅咒,接着又受到世人的排斥和虐待,诗中有这样的描述“在给他果腹的面包和葡萄酒里,他们掺进了龌龊的痰液和灰尘”,就连他自己的女人也要掏出他鲜红的心“满怀着轻蔑把它仍在地上”。

论《恶之花》化丑为美的创新艺术

论《恶之花》化丑为美的创新艺术

论《恶之花》化丑为美的创新艺术【一】《恶之花》是一部什么书《恶之花》是欧洲十九世纪一部最具有影响力的诗集之一。

它的作者是法国诗人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

诗集由一百多首诗歌组成。

全书题名为《恶之花》。

诗人精心安排了六个有机组成部分。

波德莱尔的近照第一部分:“忧郁与理想”诗中既写忧郁,也写理想,忧郁是沉重的,理想是渺茫的。

它穿行在沉重的忧郁之中,去寻找着不知在何方的理想。

第二部分:“巴黎即景”,诗人眼里的巴黎,或者说是心中的巴黎,它己经不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了,也不再是繁华似锦的“花都”。

而是熙熙嚷嚷,争名夺利,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梦幻世界。

波德莱尔以诗歌的视野把大家从浪漫主义的大自然中,一把拉倒了光怪陆离的现代都市,让从中看到的却是一幅幅畸形、变态的图画。

第三部分:以“酒”为题,着重刻画了诗人的“以酒浇愁”、“以酒为乐”的无奈与悲凉。

处处透着悲伤和颓废。

第四部分:恶之花,这是全诗的灵魂和主题。

诗人从醉酒的幻景中,突然间醒直面罪恶的“花朵”。

它是丑陋还是绚丽,谁能告诉答案是什么。

第五部分:“叛逆”,是针对上帝的。

在这里,该隐和撒旦都受到了赞美,因为他们是受害者、叛逆者。

世人所希望的,是自己的灵魂能够傍着撒旦一起去“休息”。

第六部分:“死亡”,在历经苦难之后,使它终于饱尝了人间的丑恶,让它从中领悟到了死亡,是唯一的归宿、唯一的慰藉。

死亡是一切的终结,也是明天的继续和开始。

文章最后以题为《旅行》的长诗做结尾,概括了诗人一生的求索和人生。

【二】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一)作者生平波德莱尔,1821年4月9日生于法国巴黎。

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他母亲改嫁以后,继父欧皮克是个军人,而且是第二帝国时期的一个将军。

曾经被任命为法国驻西班牙大使。

由于波德莱尔的继父一贯的专制作风就是服从,高压下的绝对服从,让他成为了波德莱尔最憎恨的人。

但波德莱尔对母亲感情是极其深厚的。

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诗人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

生于地狱开在天堂的花——读《恶之花》有感

生于地狱开在天堂的花——读《恶之花》有感

生于地狱开在天堂的花——读《恶之花》有感作者:何义恒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4年第7期浙江温州第八中学何义恒读着《恶之花》,我便好像是用着婀娜的身姿端着一杯美酒在深渊边缘浪漫地游走一般,用那忧郁的眼凝望绝壁上的颤栗闪光。

波德莱尔将那闪光捧于手心,他的手如同铁手,在丑与恶的泥沼中,创造出了《恶之花》。

他在开篇告诉读者,“虚伪的读者,我的兄弟和同类!”每每读这句话,我必得细细品味:人总是虚伪的,但却往往不能像波德莱尔一样直面自己内心的这份灵魂,这份丑恶。

也正因为他的放浪形骸,让我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以及深深的共鸣。

波德莱尔,他总是将那不堪入目的丑陋精雕细琢,他甚至可以浓墨重彩地去刻画一具腐朽的尸体,在《腐尸》中,对那具令人作呕的尸体,他却像是为其歌咏赞美,“天空凝视着,这尸体真是绝妙,像花朵一样开放”。

一具腐朽的躯壳,如同花一般绝妙的美丽,波德莱尔,他的眼中似乎对丑陋充满着欣赏。

他似乎像是在对我说,尽管死亡是丑陋不堪的,但它却是必然的,我们何不将它变得美丽,何不给予我们未来的模样一丝美感?“苍蝇在糜烂的肚子上嗡嗡叫,黑压压的无数蛆虫,从肚子里爬出来,像稠脓一道道,沿着这具皮囊流动。

”作者用笔触碰着人们的感官极限,动静结合地雕琢这暴露的丑陋,他的冷静已经超越了我们心弦崩断的限度,但这首诗只是为了让世人不堪吗?不,他的最后一笔化腐朽为神奇,“告诉那些用香吻/枭噬你的蛆虫:你的肉身虽已腐烂,我却令其风姿/和神圣本质永垂不朽!”这种建立在崎岖丑恶的脊梁上耀光般的哲理,歌咏这腐朽与丑陋,但却让人嗅到一股别样的芳香,他的精神早已超脱了那皮囊,他用丑陋铺垫了美,他用阴暗的薄纱遮盖那人性本质的光辉。

我吟诵着波德莱尔的《盲人》。

他将这些可怜的盲人,写得如同一具可悲的木偶,总是被名为命运的玩家所操控,他们就像是黑暗中的流徒,他们的苦涩悲惨以及那忧郁不堪让波德莱尔感到无尽的惋惜。

波德莱尔的思想也总是被人所曲解,有人视他为疯子,好像只因为他歌颂这丑陋可怜的人们,好像只因为他的灵魂比他人困苦,忧郁。

论波德莱尔《恶之花》对“丑”的精神超越

论波德莱尔《恶之花》对“丑”的精神超越

MASTERPIECES REVIEW1980年创刊论波德莱尔《恶之花》对“丑”的精神超越⊙瞿颖慧[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武汉 430074]摘 要:作为描写“丑”的作品的典型,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一直被人们奉为经典。

《恶之花》中描写了大量丑恶、晦涩、阴暗的事物,然而,波德莱尔并非只是在向世人们展现丑,而是想在丑中挖掘出深层次的美的含义来。

审丑作为广义上的审美的一维,在文学鉴赏中也应当享有一席之地。

本文将重点分析《恶之花》中的审丑意象,挖掘出“丑”这一独特的审美范畴背后的深刻意义,同时揭示出诗人是如何在对丑恶事物的体悟中实现对“丑”的精神超越的。

关键词:恶之花 审丑意象 审美意义 精神超越现实生活中,丑往往被当成美的对立面来加以定义。

丑往往暗含着扭曲、阴暗、虚伪等违背人类健康、美好生活倾向的含义,因此会给人们带来焦虑、恐惧等感受。

然而,当丑进入了艺术的世界,成为人们审美维度里的一环,便具有了更深层的意义。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正是如此,这部作品所描绘的丑的意象,已经超越了其字面的意义,有了更加广阔的内涵。

一、《恶之花》对丑的描绘(一)波德莱尔与《恶之花》 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诗派的先驱,也是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

他年轻时十分叛逆,过着游戏人生、浪荡世间的生活,因而结识了许多文人浪子和娼妓舞女。

在奢侈颓靡的生活中,他染上了抽鸦片等恶习。

在继承了巨额遗产之后,他很快便将遗产挥霍殆尽,过上了穷困潦倒的流浪生活。

波德莱尔一直都表现得堕落颓废,尽管外在的行为被世人所误解,他的内心却一直是寂寞的。

他对自己的孤独与堕落有着异于常人的清醒认知,从而形成了愤世嫉俗的性格。

他必须面对残忍、丑恶、污浊的现实世界,却不得不逃入由药品和女人组成的幻象中。

他在长年的煎熬中沉沦着,麻木着,心里充满了痛苦与恐惧。

他将自己的心灵外化成了他笔下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恶之花》中布满了肮脏与丑恶的巴黎。

(二)《恶之花》中的审丑意象 波德莱尔在现实世界感受到的是各种不和谐的关系,于是,他的《恶之花》致力于挖掘丑和展现丑。

《恶之花》读后感800字

《恶之花》读后感800字

《恶之花》读后感800字《恶之花》读后感800字!再读诗集就仿佛在散步,漫不经心的走着,恰巧发现一处惊艳,此后继续漫不经心。

读波德莱尔的诗集像什么呢?骑车走在无尽的深渊,被满地的青苔刺破皮肤,流出紫色的血。

阴沉沉的天气,特别适宜读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的诗集,或者,特别不适合读。

诗句中均的阴郁糜烂,被天气放大无数倍,深深钳紧血肉,绞到体无完肤。

屏幕上才崩裂的语言,仿佛是蛇涌出的毒液,所过之处全是恶臭,却又无法停止。

既痛苦又引人上瘾,自虐倾向的人会很爱吧,因为目之所及,都是灵魂上为狰狞的伤口。

诗人是这么奇怪的东西,“他们个个把墓室当作画室,怀着一颗朴实无华的心赞美死亡。

”诗人也很顽皮“我想真想呆在庞然的女郎身旁,仿佛女王脚下一只淫逸的猫。

”诗人珍爱的是“无动于衷的残忍哥布林,直至那种冷淡,你因此而更美。

”爱人不是天堂,而是地狱。

我爱你,但我“不是冥河,不能把你抱拥九次。

”爱人的眼“时而温柔,时而恍惚,时而凶残,反射着反射天空的僵硬以及暗淡。

”对爱人的表达思念“我要做双漂亮鞋,用我的尊严,缎子的,供你那神圣的脚欺凌,它把柔软你的脚抱在轻盈的怀中。

”相依说相伴说的不是蝶恋花福寿缘,说的是“腐烂的尸体和蛆虫”。

吻是“月亮般冰凉的”,温情是“沿着沟壑爬行的蛇”,天空是“满口大锅的黑色盖子,煮着数不清的人类望不到边。

”以前我一直反感将人物化,读过这些诗篇里对于美的描写,我又想,要欣赏美,便只能站在主体角度对对方进行物化。

读后感肉体就不是物体了吗?观赏整个过程的过程便是物化的过程,逃不掉的。

美就是”天神般健壮,令人爱慕的苗条,生来就是要端坐豪华的床第,足供闲暇的主角或君王逍遥。

”不可被亵玩的美,在诗人眼里大概黏稠。

我爱看诗人描写美,描写那种肉欲的靡靡的美。

不一定是创业精神才是美啊,美本来就是令人执迷令人丑陋令人扭曲令人堕落的东西。

“人,怀抱着希望时时刻刻不知疲倦,为了能休息疯子般奔走不停。

”我不想哭,我怕我一哭,便是满眼赤红。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篇1起初了解到《恶之花》是通过一部名为《恶之华》的动画作品得知的。

《恶之花》是法国作家夏·皮埃尔·波德莱尔的一部诗集。

按照内容分类为了六个部分是一部表现西方精神病态和社会病态的是个艺术作品。

这作品名中的“恶”并不仅仅代表邪恶,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

在常人看来,病态并不美,但波德莱尔却能在恶的世界中发现美,在美中体会到恶。

说实话,刚开始读他的。

诗,会觉得很枯燥、很深奥,但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才会发现那些印在纸上的文字的内涵,才真正看到恶之花的魅力。

有人说:“善始终是人为的产物”,所以要得到真正的善,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从“恶”中去挖掘。

采撷恶之花就是在恶中挖掘希望,从恶中引出道德的教训来。

因此,我们要找到我们的“恶”,再从“恶”中找到对人生有益的经验,从缺点中成功。

有一个孩子,夫妇在其中学时为他选择了文学这条路,但是老师觉得这个学生做事过于用功和死板,在文学上无造诣。

然而化学老师却觉得他的缺点能在化学上有所发挥。

因为化学的实验需要一丝不苟的认真和“死板”。

后来,他的化学成绩在同学在遥遥领先。

最后他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就是奥拓·瓦拉赫。

他很好的利用了自己的缺点,并且还让他自身的缺点成为了向上的阶梯,最终还攀上了化学大师的高峰。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也许他们会在我们未来的发展之路上成为我们的阻碍,有可能你觉得他们的存在并无大碍。

但是如果能够给自己的缺点找到一个属于他们的地方,促进我们的成功,又何乐而不为呢?把我们的缺点,变为优点,从“恶”中发现“美”。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恶之花,他在我们的心中萌芽,我们要正视他,正确处理他,给他找个最适合他生长的地方,让他健康茁壮地成长。

文学作品关于《恶之花》读后感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

文学作品关于《恶之花》读后感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

文学作品关于《恶之花》读后感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恶之花》是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的一部诗集,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文学作品关于《恶之花》读后感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文学作品关于《恶之花》读后感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一)波德莱尔曾经是个神话,而《恶之花》则是这个神话的主要来源。

在法国,这个神话早已被打破了,波德莱尔成为无可争议的大诗人,《恶之花》成为法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优秀作品,并得到了世界文坛的承认。

波德莱尔一夜之间得到的恶名,终于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洗刷干净了。

然而,在法国以外的有些地方,波德莱尔的神话仍然不同程度人地存在着。

不过这终归要被打破的,因为在法国之外的地方(其实法国之内也有许多地),这种神话多半是“曾参杀人”式的传说。

波德莱尔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看做是一个颓废的诗人,他的《恶之花》被看作是对丑恶的美化、迷恋、欣赏和崇拜。

然而当我们读过《恶之花》之后,我们明自了,这并不是事实。

我们不能说他是一个颓废的诗人,我们只能说他是一个颓废时代的诗人,一个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愤怒、鄙夷、反抗和讽刺的诗人,他以雄浑有力而非纤弱柔媚的笔触揭露了他那个时代的丑恶和黑暗,而字里行间却洋溢着对光明和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并且描绘了一个虽然虚无缥缈、却毕竟是针锋相对的理想世界。

在《恶之花》中,我们看到,那些“丑恶的画面”总是作为波德莱尔的理想的对立面出现的,它们是诗人厌恶、鄙视、否定和抛弃的对象。

有时候他因无力反抗而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悲观情绪,这正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个作家不能真正摆脱他所痛恨的阶级的精神痛苦,而有时则是他的某种病态心理的反映,波德莱尔是一个对资产阶级、他们的社会、他们的道德标准深恶痛绝的作家,又是一个极其敏感、精神上受过栽害的知识分子。

他一生中处处碰壁而又不知回头,事业上屡遭挫折而又不肯随波逐流,在愤激之余,写出一些故意骇世惊俗的东西,“恐吓安分守己的资产者”。

从波德莱尔死亡意向看死亡意识

从波德莱尔死亡意向看死亡意识

从《恶之花》中的死亡意象看波德莱尔的死亡意识摘要波德莱尔是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派的鼻祖,《恶之花》是波德莱尔最重要的一部诗集,在这部诗集中到处弥漫着一股死亡气息,出现了一系列如黑夜、腐尸、坟墓、蛇、蛆虫等的死亡意象,通过这些意象,波德莱尔从死看生,将人间社会的丑恶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死亡意象的追寻,反映了他对人的灵魂深处的寻求,反映了他对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价值的探索。

关键词:恶之花;死亡意象;死亡意识;生存价值The Baudela ire’s death consciou sness reflected in The death image of《Wicked Flower》AbstractBaudelaire is the 19th century France symbolism school of poetry's first ancestors. "Wicked Flower" is a Baudelaire's most important poetry anthology, everywhere is filling the air in this poetry anthology a death breath, appeared a series of like dark night, the carrion, the grave, the snake, the maggot and so on the death image, through these images, Baudelaire from dies looks lives, displays incisively the world society's ugly phenomenon, he to death image tracking down, had reflected he to human's innermost soul search, has reflected him to human's survival way and the life value exploration.Keywords Wicked flower; death image; death consciousness;survival value目录一绪论 (1)二死亡意象和死亡意识......................................................... 1-2 三《恶之花》中的死亡意象和死亡意识.................................... 2-6 (一)“黑暗”意象 (3)(二)“尸体”意象............................................................ 3-4 (三)“坟墓”意象............................................................ 4-5 (四)“蛆虫”意象 (5)(五)“蛇”意象............................................................... 5-6 四波德莱尔死亡意识的成因................................................... 7-10 (一)基督教死亡观的影响................................................... 7-8 (二)时代社会的影响......................................................... 8-9 (三)家庭生活的影响.........................................................9-10 五结论 (10)参考文献 (12)致谢 (13)附录……………………………………………………………………… 14-15一绪论在法国,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在地狱中堕落,与群鬼共舞,却向往天堂的光明;他在诗歌中描写腐臭的兽尸,被称为“兽尸之王”[1] (p2),却从腐恶污秽中培植出艺术之花;他饱受诋毁辱骂,却又被兰波尊为“诗人中的王者,真正的神”[1] (p3),被艾略特奉为“现在所有国家中诗人的最高楷模”[2],他蕴藏着地火一样潜在的威力,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这个人就是波德莱尔。

《恶之花》读书笔记

《恶之花》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恶之花》读书笔记篇一:恶之花09级文学院20XX19080094金贞我《恶之花》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了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悲惨命运。

在这里,波德莱尔从更高的意义上来理解忧郁,他认为美的典型中存在不幸。

忧郁是《恶之花》要表达的最强音。

从整部诗集来看,诗人写的是人在社会中的压抑处境,忧郁象魔鬼一样纠缠着诗人。

忧郁是对现实生活不满而产生的病态情感,也反映了青年一代找不到出路而陷入悲观绝望之中。

近几日,我一直沉浸于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之中,我的灵魂仿佛仿佛跟随他一起经历了一场恢弘壮阔的伟大战役。

在这里,有着美与丑,善与恶的较量,理想与现实的激烈交锋,上界与尘世的弥合,血与火的交融??我似乎再也无法用有限的语言来表达我内心中无限的思想,情感了。

可是,我又抑止不住要把它说出来的冲动,于是,我怀着满腔的热情,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尽管语言拙劣,但只要能够表达我内心的想法就足够了!在《恶之花》的世界里,你可以体会到人世间所有的苦难与不幸,人性中的恶被作者充分的表现了出来。

他通过对行行色色的恶的描绘和挖掘,揭露了撒旦——这位“恶的化身”对诗人的处境和命运的控制和影响,在揭露中表达了诗人对失去的天堂和离去的上帝的复杂矛盾的感情。

“因为失去了天堂,诗人不得不在地狱中徉倘,化污泥为黄金,采撷恶之花,用美的追求来缓解生的痛苦。

”恶之花是一种特殊的美,它那奇特怪异的色与香,最大限度的激发了读者想象的翅膀,使其实现对恶的现实的超越!在看《恶之花》时,我总觉得虽然正是因为有了作者的不快乐、忧郁、不幸和反抗,才有今天的《恶之花》,但是我觉得波德莱尔其实并不用受这些苦难的。

因为自从他母亲改嫁后,他就在潜意识里讨厌他的继父,从而导致尽管他继父为他的聪明而骄傲,他也视而不见。

另外,也许他并不讨厌资产阶级,只不过因为他继父是个小资本家,所以他才连带地讨厌起资本家。

也许就是因为他的这种小气的性格,才导致了他的孤僻、不幸和忧郁。

恶之花(波德莱尔作品集)读后感

恶之花(波德莱尔作品集)读后感

波德莱尔是一个美学的雕塑家,在他的笔下,每一种美都具有鲜明具体的形式和质感,每一个被他评论的诗人和艺术家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风格。他批评他们也就是为他们塑像,人们在波德莱尔பைடு நூலகம்书中可以获取他们清晰的形像,而真正的雕塑家也能从波德莱尔的批评中寻觅到为艺术家们塑像的方法。他的文章以雄辩著称,而他的文章又让人确实体会到什么是“事实胜于雄辩”。
这本诗集中篇幅最大的是”忧郁和理想“,理想是美,而忧郁则是对美的流恋。这里面大多是一些情诗,这是波德莱尔写给他的情妇和他所暗恋的女人的,当然还有是对热带地区的向往,和对美神垂青的期望。这些诗虽然带着强烈的抒情色彩,但是也蕴涵丰富的哲理思想,因而它们既有将要消逝的浪漫主义精华又有正在出现的象征主义的萌芽。波德莱尔生活在艺术上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在那之前诗意主要靠作者的文笔和读者的情怀来产生,而在他之后,诗意将由作者的灵感和读者的智慧来显现。象征主义总是被人说成晦涩难懂,这不仅说明的现代艺术中更加重理性的特点也说明了读者大公们在美学修养上的浅陋。
从《恶之花》中,波德莱尔所要做的正是尽量地剪除理性中的道德,而赋予他们美感。他使理性的光芒在宇宙之间普照,既使是天使的花园或者是恶魔撒旦的坟场,特别是在那些让常人不愿入眼的丑陋和罪恶之中,他更是力求使其色彩斑斓,趣味盎然。波德莱尔用这种理性得到他应该得到的那种光荣,那就是美神俯僦下来吸骨噬髓的一吻。
当波德莱尔给这理性的胸脯上再插上诗的语言以后,其魅力自然要激发起人们给予其最大的赞赏。但无论什么样的赞赏,都不仅不会言过其实,而且还远远难以企及。呵,赞赏自己喜爱的大师!波德莱尔总是让所有的人暗然失色。波德莱尔的那些颂扬总是写得那么具体,那么切实,尽量具体的言说,这正是波德莱尔艺术批评的信条,正是这个信条,他的思想才让后人一读再读,并大受裨益。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导语:波德莱尔是法国诗人,被誉为现代派的开山鼻祖,《恶之花》是其代表作。

或者有人会被《恶之花》的书名吸引,一如我当初。

所谓"恶之花",顾名思义,便是"罪恶的花朵"之意,再做深解,无非是"恶也有如花的美丽处",或者说,"盛开在恶之上的花"。

但无论你做何理解,都可能只对了一半。

熟谙阅读鉴赏的人清楚,文本是有多元阐释的。

越是伟大的作品,越是这样,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在读过《恶之花》后,也十分直观又真切的感觉到诗人波德莱尔内心要释放的情绪和表达的主题,那是一种艺术特有的高度,绝不是一言概之,却又似清晰异常的。

一反常态的是,大多古典诗人讴歌神性、光明、美好,然而波氏在其恶之花中却出现了太多阴暗、丑陋的意象,仿佛他要讴歌的是人们视为恶俗不雅的东西,是那些为人们所厌恶拒斥的内容。

如此或许将太多人早早拒斥于门外,有未读而先退者。

然而只要你本着一颗纯洁的心去读,你会惊讶地发现《恶之花》中太多诗篇并非果然"污染"了你,反而是使你更加清楚地意识并承认"恶"的无所不在,它像是黑暗在与代表光明的美无时无刻不在作着斗争,要想消灭它是不可能的。

那么我们在面对恶时,能够时时看到其上还有开放的美的小花,能够以自我之美有意识去抗拒它,保持纯真的本我才是题中应有之意。

《恶之花》同样颠覆了过往传统,以期建立新的价值,这是一种创新和大智大勇。

传统一旦定型,便如一潭死水般散发恶臭。

较我们不愿接近之"恶"之"丑",恐有更多难以觉察的"血腥"。

而这些往往是人们不自觉的。

《恶之花》于恶中寻求零星丁点的,又无处不在的,尤如污浊泥潭中随处可见的鲜活气泡般的美的存在,揭示了象征光明、正义、爱的美的广布,而那一双发现美的眼同样如罗丹所言,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

《波德莱尔》读后感

《波德莱尔》读后感

《波德莱尔》读后感《波德莱尔》读后感《波德莱尔》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为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写的一部传记。

在这部书里,萨特认为波德莱尔的一生都是他自我选择和设计的,从生活作风、立身处世到诗歌创作现代文学皆择恶取之,为恶而恶,最终达到恶的反面——善,给世人留下千古绝唱《恶之花》。

阅读这部传记,有戏剧化以下几点给我印象最为深刻。

一、人是天使和地狱的统一体波德莱尔认为:“任何人身上,在任何时候,甚至同时有两种诉求,一种趋向上帝,另一种趋向撒旦。

”[1]48这段话我深有同感,人是天使和地狱的统一体,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人受法律和道德的驱使在意识层面多表现出善的一面,而在潜意识深处则潜伏着恶蕴含着的一面。

就像弗洛伊德给人性区划划分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等受本能的制约,自我介于二者之间,超我等受理智的指挥。

若没有理智的指挥,人肯定就会在天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有了超强我的调节,人才能跳出本能的泥淖,克服自私的天性,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因。

英国著名作家史蒂文森有一本的小说《化身博士》,探讨的就是人性的善恶问题。

主人公杰基尔基尔是一个受人尊敬的护理人员,他表面上才正直善良,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恶的浪潮。

总算有一天他压制不住恶的冲动,饮下自己配置的药丸,变身成海德,四处寻衅滋事,作弄抢劫无恶不作。

刚开始的时候他只需服用少量的饼干就能恢复正常,但随着他做的恶行越来越多,他更享受做恶的快感,因此恶的天性也恶越来越心疼羁勒,这时他必须服用大量的药丸恢复正常。

最后所做所犯越来越升级,以至犯下不可饶恕未遂的杀人罪过,清醒过来的杰基尔经受不住良心的谴责,最终服毒自尽。

这部作品就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善恶问题,人是天使和地狱的统一体,做魔鬼容易做天使难,为恶容易为善难。

古今中外,一些举世闻名的名人伟人也都不同程度地具有道德的污点,比如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在丈夫比埃尔·居里去世之后,已曾与有妇之夫保尔·朗之万私通;伟大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尽管是世人仰慕的精神导师,但也曾经把聒噪的女裁缝推下楼致使人家终身残疾。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
《波德莱尔恶之花》是法国著名文学大师布洛德·波德莱尔的一部杰作,这部小说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它描写了一个运用毒药、献身于罪恶和黑暗的未名女性的故事。

作者精细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让读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她的心理和痛苦,并随之思考人类价值观和思想道德。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对这个女人产生了深深的联想和同情。

她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世界,寻找她心中的真相。

但结果只是不断地遭受伤害和憎恶。

此外,小说也在深度探讨了人性的贪欲和罪恶。

作者用女主人公的角色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生活中存在的罪恶,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和反思。

这本小说对文学世界的贡献显而易见。

作者运用了不同的文学手法,刻画出深刻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这些手法包括影射、暗示、象征、对比等等。

作品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有力的思想震撼,还有一份细腻的艺术感受。

最后,我想通过这本书来提醒人们,我们始终要保持警惕,避免被罪恶侵害。

每个人都要思考自己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贡献。

总之,《波德莱尔恶之花》深刻地描绘了人类内心的罪恶和痛苦,在对读者的情感激起和对世界的警醒中大放异彩,是一部充满思想启示和趣味性的文学巨制。

曾卓:《恶之花》印象

曾卓:《恶之花》印象

曾卓:《恶之花》印象不仅这本诗集,写出这本诗集的诗人,也可以说是“恶之花”——病态的花。

在世界文学史上,很少有人如波特莱尔引起了这样激烈的争论,在评价上有这样大的差距了。

波特莱尔也的确具有复杂的性格。

从幼小时就失去了家庭的温暖,一生穷愁潦倒,形成了他忧郁、孤独、愤世嫉俗和敏感的个性,他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浮沉,而又厌恶那个社会,他往往沉溺在声色淫乐中——或者那也是愤世嫉俗的一种表现,而又有着对善对美的追求。

他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然而,他不能为自己的理想找到植根的土壤。

“我爱云……匆匆飘过的浮云……那边……奇妙的云!”如果说他在生活中不免放荡,在艺术中却是真诚的。

他在诗中倾泻他的感情、感受、追求,从而使自己得到慰藉,得到安身立命之地。

《恶之花》是一本真诚的诗,显露了他的灵魂——闪着光辉,也有阴影和斑点的灵魂。

《恶之花》也显示了他非凡的艺术才华,那影响波及到法国之外,一直延续到今天。

人们认为他的诗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但不能说他完全没有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他自己就谈到过所受到的雨果的影响)。

他的突破或创新主要在于,不是站在高处,以号召人们走向进步的精神为使命(在浪漫主义末期,往往流为空洞的虚浮的呼喊),他正视而且深刻地表现了那些丑恶、罪孽、不公……。

“透过粉饰,掘出地狱”,这是他以前和同时的诗人和小说家也做到的。

“给我以粪土,变它为黄金”,即将丑化为美,他则是第一个人,从而为诗(为艺术)开拓了新的领域,在美学上也有新的创造,带来了新的方法。

能将丑化为美,是由于他是置身在深渊中,有着直接的体验和痛苦的思考,同时,他又怀着向善、向美的心,如同高尔基所说的:“生活在邪恶中而热爱着善良”。

雨果赞赏他,认为他“把未知的阴冷的光赐给艺术的天空,创造出了新的颤栗”,我想,那是由于他在诗中所表现的那些生活现象,也由于他的具有现代意识的思考,和他的痛苦、忧郁、追求……。

这些融合在一起,比某些站在高处或站在一边抨击那些丑恶的诗,更能刺中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心的颤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之花(波德莱尔作品集)读后感
恶之花(波德莱尔作品集)读后感
对一些只是爱读小说的读者来说,认识波德莱尔有一点困难,而对另一些总是想写小说的读者来说,喜欢波德莱尔却非常简单。

因为,他没有写出什么有趣的小说,而只是对别人写的有趣的小说进行一些有趣的批评。

波德莱尔是一个批评家和一个诗人,虽写过几个短篇但也已绝版,他的传世之作是诗、散文和批评集。

他的这些文章在他生前大多是发表在报纸杂志之上,就象是现代人写在自己博客里的短小精悍的小文章。

这样的小文章无论在哪个时代也都是很泛滥成灾的,能结集出版的应属幸运,但是能成为经典的那就一定是强中之强。

一般说来,这样的短文所具有的力量总是有限。

短短的三四千个字能说出来的道理充其量也就有三四两——小瓶烧酒,也就是说还不到一斤。

那么波德莱尔的这些短评就比别的人多了一些份量么?非也,他的文章其份量也不过可能比四两多几钱,但是他却这四两拨动了千斤,他通过在这些短小精悍的文章中改变文学的功能和艺术的世界,从而在现代艺术的奠基者中占有一席之地。

尊崇理性,这首先是波德莱尔思想最大的特点,我想这也是现代艺术最大的特点,而不是象人们所认为的正相反。

现代主义思想虽然有反理性的大烙铁,但是人们也应该看到,那里所反的理性也是那种亦为波德莱尔所厌弃的理性,即通俗性的功利性的——通过大众化教育带给人的理性,而不是关于艺术、关于趣味的美学理性。

后一种理性的神是“美”而不是“道德”,它总是为公众所缺乏,因为其历来被公众教育所轻薄。

对于美,人们虽然乐于追求,但更乐于在她面前扭捏作态(而这恰于之于她的智慧相悖,这一点从波德莱尔的书中自会看到人们的愚蠢)。

因此,波德莱尔所拥有的理性将不是用来曲折别人的肢体和改变自己的人生,它是让人得到愉悦。

当然,人们想要改变的从来都不是人生而是环境。

但是人的环境之改变更多靠的是幸运和行动。

而不是理性,如果你相信理性本就应该用来改变自己的环境,那么这种理性却改变的是你的人生,它将让你终无所获,你所生活的环境是在不断变得更宽敞更热闹,但随之而来的是消失了就无法挽回的蹉跎岁月,而从中你本可以不需奔波即能享受更多。

也就是说,理性带给人的都不应是权利、职位和光荣,而是最大化了的快乐和自我欣赏。

理性带给人的的不是难以完成的人生变革,而是容易得到的对美的领悟、沉醉、沉醉中的觉醒和觉醒之后的留恋之情。

从《恶之花》中,波德莱尔所要做的正是尽量地剪除理性中的道德,而赋予他们美感。

他使理性
的光芒在宇宙之间普照,既使是天使的花园或者是恶魔撒旦的坟场,特别是在那些让常人不愿入眼的丑陋和罪恶之中,他更是力求使其色彩斑斓,趣味盎然。

波德莱尔用这种理性得到他应该得到的那种光荣,那就是美神俯僦下来吸骨噬髓的一吻。

从波德莱尔这里,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即艺术中的理性也并非总要损害艺术的纯洁和趣味,因为理性的所能做到的恰是让人站在更高看到更多获得更多乐趣,如果一个人能把世间的一切都尽收眼底,把一切真理都揽出怀中,那它就将拥有上帝的视角,那它拥有的快乐将是进入了天堂的的人也不可能拥有的快乐,它是快乐中的快乐。

因此,波德莱尔的书是那些真正喜欢安静,热爱思考的人的福音。

他让你确信,思考必有所获,艺术并非全靠情感的热烈既可。

在波德莱尔之后,诗人的形象再不仅仅是绘声绘色讲故事的鼓书艺人和浪漫抒情高手,而是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和先知,也只有这种诗人和这种诗才能称为真正的现代诗,而不是只要情感新颖格式自由即可称
为现代诗。

这本诗集中篇幅最大的是”忧郁和理想“,理想是美,而忧郁则是对美的流恋。

这里面大多是一些情诗,这是波德莱尔写给他的情妇和他所暗恋的女人的,当然还有是对热带地区的向往,和对美神垂青的期望。

这些诗虽然带着强烈的抒情色彩,但是也蕴涵丰富的哲理思想,因而它们既有将要消逝的浪漫主义精华又有正在出现的象征主义的萌芽。

波德莱尔生活在艺术上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在那之前诗意主要靠作者的文笔和读者的情怀来产生,而在他之后,诗意将由作者的灵感和读者的智慧来显现。

象征主义总是被人说成晦涩难懂,这不仅说明的现代艺术中更加重理性的特点也说明了读者大公们在美学修养上的浅陋。

波德莱尔在这个诗集一个献词上告诫读者,如果你不懂修辞,那你还是扔掉它(《关于一部禁书的献词》P331)。

波德莱尔虽然热爱理性,但是他并不轻视语言,他的修辞功力是深厚的,这里虽是被译成了汉语,在用词方面的修辞虽已是模糊不清,但是在句型和结构方面的创造仍然清晰可见,其中有几首译出来竟能给汉语增光添彩。

比如《美丽的船》、《阳台》和《黄昏的和谐》等等。

当波德莱尔给这理性的胸脯上再插上诗的语言以后,其魅力自然要激发起人们给予其最大的赞赏。

但无论什么样的赞赏,都不仅不会言过其实,而且还远远难以企及。

呵,赞赏自己喜爱的大师!波德莱尔总是让所有的人暗然失色。

波德莱尔的那些颂扬总是写得那么具体,那么切实,尽量具体的言说,这正是波德莱尔艺术批评的信
条,正是这个信条,他的思想才让后人一读再读,并大受裨益。

波德莱尔是一个美学的雕塑家,在他的笔下,每一种美都具有鲜明具体的形式和质感,每一个被他评论的诗人和艺术家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风格。

他批评他们也就是为他们塑像,人们在波德莱尔的书中可以获取他们清晰的形像,而真正的雕塑家也能从波德莱尔的批评中寻觅到为艺术家们塑像的方法。

他的文章以雄辩著称,而他的文章又让人确实体会到什么是“事实胜于雄辩”。

他的书与那些艺术史教材的差别最大,在那些教材里,为了概括和简便以便让钻营艺术的人背诵,所以要运用抽象空洞的词,编者用标签把那艺术(就是美学趣味)分门别类,标出价格,这个一分、那个五分的予以出售。

有时候都让人怀疑编者自己是不是也根本不懂那些词,不过既使他们不懂也无可指责,反正读它们的人也不懂。

而且这些书的作用正是为了把这些人的头脑弄晕,然后才从中拣选出真正要去了解它们的真正热爱艺术的人,真正想要得到波德莱尔这种智慧的人。

其实,波德莱尔的最大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使文学成为艺术的抽象,使它在所有的艺术领域中既能预示一切又可以诠释一切,他所用的方法就是最大限度的把词语变成所有艺术趣味的抽象——美术的、音乐的。

他使文学之于艺术就象数学之于科学,人们在数学中能抽象出多少科学的法则,就能从文学中抽象出比科学法则总数的乘方还多的艺术法则。

科学的法则是为了让人确信,艺术的法则为了是让人惊奇。

如果人们通过科学能证明人类有多么伟大,那么人们通过艺术就能证明人类有多么颠狂;人们通过科学能证明世界前景有多么光明,那么人们通过艺术就能证明这光明之下将会能产生多少罪恶;人们通过科学能造出多少新人类,那么人们通过艺术就能使这些新人类最终看清自己可笑的模样。

真理并不仅存在于科学,正如艺术也并不仅来自于激情。

另外说一下,这个译本其实很不错,人们对它的指责可能大部分是因为对《恶之花》的期望太高所至。

本人虽不懂法语,没读过原文,但是比较看一下既可知道,这个译本应该是很忠实。

我是看过很烂的译本对其很是失望以后,又看了沈志明在普鲁斯特的《一天上午的回忆》中看到的一些散译以后重又被他吸引的。

比较来看,这两个译本的语言风格差别就不大了,所以它还是让人满意的。

对这本书,人们也不应该期望过高,博尔赫斯就曾认为,无论如何,人们对波德莱尔及
其《恶之花》都有点过誉了(但过誉不是错识),可惜我目前却仅能同意后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