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花波德莱尔作品集读后感
名著书籍恶之花
名著书籍恶之花
由一百多首诗歌组成的《恶之花》,由诗人精心安排为六个有机组成部分,有序地展开诗人的精神探索。
第一部分“忧郁与理想”,写忧郁,也写理想,忧郁是沉重的,理想是渺茫的。穿行在沉重的忧郁中,寻找着难寻的理想。
第二部分“巴黎即景”,写的是诗人眼中的巴黎,或者说是心中的巴黎。这不是美丽的城市,不是繁华的“花都”,而是“熙熙嚷嚷的都市,充满着梦想的都市,/幽灵在大白天里拉着行人的衣袖!”(《七个老头子》)波德莱尔将诗歌的视野从浪漫主义的大自然拉到光怪陆离的现代大都市,让人看到的却是一幅幅畸形、变态的图画。
第三部分以“酒”为题,写诗人的“以酒浇愁”、“以酒为乐”的无奈与悲凉。
第四部分“恶之花”,诗人从醉酒的幻景转向直面罪恶的“花朵”。第五部分“叛逆”,是针对上帝的。在这里,该隐和撒旦都受到了赞美,因为他们是受害者、叛逆者。世人所希望的,是自己的灵魂能傍着撒旦“休息”。
第六部分“死亡”,在历经苦难之后,在阅尽丑恶之后,死亡,是唯一的归宿、唯一的慰藉。死亡是一切的终结,但也是新的开始。
整首诗集以一首题为《旅行》的长诗作结,概括了诗人一生的求索。
19世纪的末期法国精神上的压抑与惶惑不安,生活上的焦虑孤
独空虚与无聊,肉体上的欲望的沉沦,成为西方世界的普遍精神状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五花八门的现代派文学派别先后出现,到20年代形成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一八四八年革命是法国文学的一个转折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失去了前期的热情和锐气,强调以“科学的精神”追求更精确的描写和纯客观的分析。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范文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范文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范文
当阅读文章完一本名篇后,大伙儿对人生道路或是事情一定造成了很多感受,为何不静下来写写读后感呢?很有可能你如今毫无头绪吧,下列是我搜集整理的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范文,仅作参考,期待可以协助到大伙儿。
冲动的树木啊,你以开心做为化肥,伴随着你树根的变厚加硬,你的枝头期待与太阳光贴近。
——波德莱尔《恶之花》
最初掌握到《恶之花》是根据一部名叫《恶之华》的动漫作品获知的。《恶之花》是法国文学家夏·皮埃尔·波德莱尔的一部文集。依照內容归类为了更好地六个一部分是一部主要表现西方国家精神病态和社会发展心理扭曲的是个艺术品。这著作名中的“恶”并不仅意味着邪惡,也有抑郁、痛楚和心理扭曲。在平常人来看,心理扭曲并不美观,但波德莱尔却能在恶的`全球中发现身边的美,在中美感受到恶。坦白说,一开始读他的诗,会感觉很枯燥乏味、很难懂,但静下来,细细地赏读,才会发觉这些印在紙上的文本的含义,才真真正正见到恶之花的风采。
有些人说:“善自始至终是人为因素的物质”,因此要获得真真正正的善,只有根据本身的勤奋从“恶”中去发掘。采颉恶之花便是在恶中发掘期待,从恶中引出来社会道德的经验教训来。因而,我们要寻找大家的“恶”,再从“恶”中寻找对人生道路有利的工作经验,从缺陷中取得成功。
有一个小孩,夫妻在这其中课时为他挑选了文学类这条道路,可是教师感觉这一学员办事过度刻苦和呆板,在文学类上无功底。殊不知化学老师却感觉他的缺陷能在有机化学上有一定的充分发挥。由于有机化学的试验必须一丝不苟的用心和“呆板”。之后,他的有机化学考试成绩在同学们在名列前茅。最终他得到了诺奖,他便是创脉·瓦拉赫。他非常好的运用了自身的缺点,而且还使他本身的缺陷变成了往上的台阶,最后还攀到了化学大师的高峰期。
绽放在地狱边缘的《恶之花》——赏析波德莱尔诗歌《忧郁之四》
文学之光
ENXUNZHIGUANG
WJun. 2016 June 33
恶之为花,其色艳而冷,其香浓而远,其态俏而脆,它犹如绽放在地狱的边缘。这便是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这是一朵历经时间洗礼,其价值依然永恒的“恶之花”。
不禁想象,当诗人波德莱尔在诗歌的世界中抬起他那沉重的头颅,触目所及满是肮脏丑恶:肮脏的死尸散发着熏天的恶臭,破旧的砖瓦房呢喃着无数的罪恶,巴黎郊外充斥着淫邪的秘密,百叶窗内遮掩着肉欲的狂欢……诗人在肮脏丑恶中汲取养分,最终浇灌成世间最奇特的花朵。在诗人心中,丑即是美,美即是丑,他打破美丑的界限,积极地发掘恶中之美——他的眼光投射向的并非是阳光、轻风、爱抚与温柔,而是丑恶、病态、枯骨与死尸。波德莱尔,这个被兰波直呼为“诗人之王”,第一个正视恶并把恶的东西作为审美对象引入到文学中来的伟大诗人:他的爱满是忧郁,他的痛饱含热忱,他深凹下去的眼窝盛装着人世间最惊人的罪恶,他干瘪的嘴唇吐露出世间最淫邪的秘密,他心灵的血泪流淌出的明明是地狱的篇章,却能将灵魂超度到天堂。怪不得高尔基这样评价道波德莱尔:“生活在恶中,爱的却是善良。最后,他给法国留下了一些流露出冷酷的绝望气息的阴暗狠毒的诗而死去了。为了这些诗,人们在他生前称他作疯子,在他死后称他作诗人。”
波德莱尔生于1821年,于四十年代迈入文坛,他承前启后,在欧美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恶之花》是诗人留给世界的伟大作品,这朵朵生于地狱却开于天堂的“恶之花”,给处于沉寂中的法国诗坛带来一股奇异的花香。《恶之花》共分为六个章节,分别是《忧郁与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这六个部分为我们有序地展示了诗人精神探索的图谱:他在沉重的忧郁中寻觅着渺茫的理想,在光怪陆离的巴黎都市中看到畸形变态的场景。最终,诗人在阅尽苦难、历经丑恶之后,走向了最终的归宿——死亡,然而死亡并非一切的终结,而是代表新生的开始。在《恶之花》中,《忧郁与理想》组诗最长,是整部诗集的核心部分,而其中的《忧郁之四》更是“恶之花”的主旋律,表达了诗人关于忧郁感受的最强音。
波德莱尔《恶之花》原文
波德莱尔《恶之花》原文
摘要:
一、作者简介
- 波德莱尔简介
- 《恶之花》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二、《恶之花》的诗歌主题
- 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 对美的探讨和追求
- 对自我和内心的挖掘
三、《恶之花》的艺术特色
- 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 格律诗的形式
- 独特的语言表达
四、《恶之花》的影响和价值
-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 对社会和个人的启示
正文:
一、作者简介
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法国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他是法国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其作品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波德莱尔的诗歌作品以揭示社会黑暗、反映人类内心矛盾和对美的追求为主题,其中《恶之花》是他最著名的诗歌集之一。
《恶之花》创作于19 世纪中叶,当时的法国正处于第二帝国时期,政治腐败、社会道德沦丧。波德莱尔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这种现实的不满和抗议,对生活、美、自我和内心的挖掘,使得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二、《恶之花》的诗歌主题
《恶之花》共有55 首诗歌,分为六个部分。在这些诗歌中,波德莱尔运用丰富的象征和隐喻,描绘了一个充满丑恶、堕落、痛苦和死亡的黑暗世界。同时,诗人也在这个黑暗世界中寻求美的价值,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1.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如《大麻诗》中对吸毒者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腐尸》中描绘的腐尸形象,象征了社会的腐朽和堕落。
2.对美的探讨和追求
在《恶之花》中,波德莱尔通过对花朵、女人、音乐等美的形象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如《月下之花》中,诗人将月下之花的美与永恒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波德莱尔与恶之花
波德莱尔与酒
11中本5班林淼宏2011014505
波德莱尔,法国19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的先驱,代表作《恶之花》,波德莱尔被称为现代派的鼻祖。波德莱尔作为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在欧美诗坛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恶之花》是十九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集之一。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直接影响了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的欧美文学创作。因为波德莱尔,法国的诗歌终于跨出了国界而在全世界被人阅读,它树立起了自己作为现代派诗歌的形象,它被效仿,也滋养了许多人的头脑。以波德莱尔的代表作《恶之花》论,今天距其诞生已经150多年,期间世事沧桑,几不可辨。然而波德莱尔的影响却不绝如缕,不知不觉中显出痕迹的深远。
波德莱尔对象征主义诗歌的贡献,是针对浪漫主义提出了重灵性,所谓灵性,其实就是指思想。他总是围绕一个思想组织形象,赋予这些形象灵性的内容,使之活起来,带有人的思想与情感。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总是能用最合适表现出他内心隐秘和真实感情的艺术手法,完美地呈现自己的精神世界。波德莱尔主张以丑为美,他不认为丑恶事物就是绝对的丑,而是认为丑中有美,他指出,自然是丑恶的,自然事物是可厌恶的、平庸的,自然景色是丑的、邪恶的,罪恶是天生自然的。相反,美德是人为的、超自然的。
《恶之花》作为波德莱尔的代表作,诗歌中充斥着那种清醒而冷静的“恶的意识”,那种正视恶,认识恶,描绘恶的勇气,那种“挖掘恶中的美”,透过恶追求善的意志。《恶之花》中的诗并不是按照写作年代排列的,而是根据内容分为六个诗组,各有标题。这样的编排有明显的逻辑,展示出一种朝着终极递进的格局过程。《恶之花》是一本有头有尾的书,精心设计的诗歌结构,使《恶之花》中的诗人不仅是一声叹息,一曲哀歌,一阵呻吟这样的情绪,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一个贯彻前后的形象,他有思想,有言语,有性格,有行动,有环境,有情人,他有完整的一生,有笑有泪,有苦有痛,有追求,有挫折……他是一个在具体的时空、具体的社会中的具体的人,是一位诗人,一位对人类痛苦极其敏感的诗人。《恶之花》是一部内容别开生面的诗集,首先,诗人第一次把大都会的生活和丑陋的事物带进了诗歌王国。其次,波德莱尔巧妙形象地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了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悲惨命运,表现出了小资产阶级青年一代找
《恶之花》读后感800字
《恶之花》读后感800字《恶之花》读后感800字!
再读诗集就仿佛在散步,漫不经心的走着,恰巧发现一处惊艳,此后继续漫不经心。读波德莱尔的诗集像什么呢?骑车走在无尽的深渊,被满地的青苔刺破皮肤,流出紫色的血。
阴沉沉的天气,特别适宜读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的诗集,或者,特别不适合读。诗句中均的阴郁糜烂,被天气放大无数倍,深深钳紧血肉,绞到体无完肤。屏幕上才崩裂的语言,仿佛是蛇涌出的毒液,所过之处全是恶臭,却又无法停止。既痛苦又引人上瘾,自虐倾向的人会很爱吧,因为目之所及,都是灵魂上为狰狞的伤口。
诗人是这么奇怪的东西,“他们个个把墓室当作画室,怀着一颗朴实无华的心赞美死亡。”诗人也很顽皮“我想真想呆在庞然的女郎身旁,仿佛女王脚下一只淫逸的猫。”诗人珍爱的是“无动于衷的残忍哥布林,直至那种冷淡,你因此而更美。”
爱人不是天堂,而是地狱。我爱你,但我“不是冥河,不能把你抱拥九次。”爱人的眼“时而温柔,时而恍惚,时而凶残,反射着反射天空的僵硬以及暗淡。”对爱人的表达思念“我要做双漂亮鞋,用我的尊严,缎子的,供你那神圣的脚欺凌,它把柔软你的脚抱在轻盈的怀中。”
相依说相伴说的不是蝶恋花福寿缘,说的是“腐烂的尸体和蛆虫”。吻是“月亮般冰凉的”,温情是“沿着沟壑爬行的蛇”,天空
是“满口大锅的黑色盖子,煮着数不清的人类望不到边。”
以前我一直反感将人物化,读过这些诗篇里对于美的描写,我又想,要欣赏美,便只能站在主体角度对对方进行物化。读后感
肉体就不是物体了吗?观赏整个过程的过程便是物化
的过程,逃不掉的。美就是”天神般健壮,令人爱慕的苗条,生来就
文学作品关于《恶之花》读后感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
文学作品关于《恶之花》读后感1000字范文精选五
篇
《恶之花》是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的一部诗集,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文学作品关于《恶之花》读后感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学作品关于《恶之花》读后感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一)
波德莱尔曾经是个神话,而《恶之花》则是这个神话的主要来源。在法国,这个神话早已被打破了,波德莱尔成为无可争议的大诗人,《恶之花》成为法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优秀作品,并得到了世界文坛的承认。波德莱尔一夜之间得到的恶名,终于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洗刷干净了。然而,在法国以外的有些地方,波德莱尔的神话仍然不同程度人地存在着。不过这终归要被打破的,因为在法国之外的地方(其实法国之内也有许多地),这种神话多半是“曾参杀人”式的传说。
波德莱尔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看做是一个颓废的诗人,他的《恶之花》被看作是对丑恶的美化、迷恋、欣赏和崇拜。然而当我们读过《恶之花》之后,我们明自了,这并不是事实。我们不能说他是一个颓废的诗人,我们只能说他是一个颓废时代的诗人,一个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愤怒、鄙夷、反抗和讽刺的诗人,他以雄浑有力而非纤弱柔媚的笔触揭露了他那个时代的丑恶和黑暗,而字里行间却洋溢着对光明和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并且描绘了一个虽然虚无缥缈、却毕竟是针锋
相对的理想世界。
在《恶之花》中,我们看到,那些“丑恶的画面”总是作为波德莱尔的理想的对立面出现的,它们是诗人厌恶、鄙视、否定和抛弃的对象。有时候他因无力反抗而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悲观情绪,这正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个作家不能真正摆脱他所痛恨的阶级的精神痛苦,而有时则是他的某种病态心理的反映,波德莱尔是一个对资产阶级、他们的社会、他们的道德标准深恶痛绝的作家,又是一个极其敏感、精神上受过栽害的知识分子。他一生中处处碰壁而又不知回头,事业上屡遭挫折而又不肯随波逐流,在愤激之余,写出一些故意骇世惊俗的东西,“恐吓安分守己的资产者”。其实,在一个病态的社会里,这倒毋宁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其中有正当的反抗,也有由于偏激而造成的错误,也有因抵制不住诱惑而染上的恶习。
《恶之花》:“发掘恶中之美”--波德莱尔与
“发掘恶中之美”
—波特莱尔与《恶之花》
一、前期象征主义文学的思想艺术特点
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是象征主义的先驱。尽管“象征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886年,但波德莱尔和爱伦〃坡早在19世纪中叶的创作就最初涉及到了一些象征主义的理念。
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法国正式打出旗号的象征主义是对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哲学和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文学的反拨。在象征主义者看来,实证主义只知机械的论证实际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自然主义则侧重遗传和环境对人性形成的影响,这些都无法揭露艺术的本质。象征主义者们主张发掘隐匿在自然界背后的理念世界,凭个人的敏感和想象力来创造超自然的艺术。尼采、弗洛伊德和柏格森的思想可以看作是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
象征主义者在题材上侧重描写个人幻影和内心感受,极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在艺术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辞和生硬的说教,强调用有质感的形象和通感、象征、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作。此外,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多重视音乐性和韵律感。
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文学思潮,象征主义在各个国家、地区的发展特征不尽相同,这涉及到各个国家民族气质、文化
传统以及作家个人气质等等复杂因素。法国的象征主义比较精纯,而英美的象征主义则显得比较驳杂。象征主义文学在诗歌领域内的成就最高,诸多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都可被归于象征主义诗人之列。此外象征主义在戏剧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干了这杯毒酒——波德莱尔:《恶之花》
干了这杯毒酒——波德莱尔:《恶之花》
展开全文
马奈的《杜伊勒思花园音乐会》,其中有波德莱尔
为奇迹和表演
培育毒蛇的人
研磨毒药的人
阴森可怕的光线
干了这杯毒酒——波德莱尔:《恶之花》
有一位诗人,曾经对着一位肤浅的评论家发问:为什么诗人一定要带给人们甜美的感受?诗人难道不能是一个“研磨毒药的人”,“为奇迹和表演培育毒蛇的人,深爱那些爬虫、享受着它们冰冷的爱抚和人群之恐惧的舞蛇者”吗?
大作家雨果曾经在信中对这位诗人如此评论,“你给艺术的天空带来说不出的阴森可怕的光线,你创造出新的战栗。”
这位诗人就是夏尔·波德莱尔,我一直怀疑《黑执事》里夏尔的名儿就是跟着他起的,他们连气质都是如此相似,哪怕在蛆虫堆里腐烂,也要嘲笑这个世界。
波德莱尔1821年出生于巴黎,那个时期,法国大革命的余热尚在。
对法国大革命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它对法国乃至全欧洲社会各界的影响有多大。拿破仑开启的共和国时代虽然在雅各宾政府的血腥统治下覆灭了,但自由的精神之门已经打开,并且以排山倒海之势将自由之魂散布大地。
没有一个人否认过法国大革命的这一精神,就连康德也是那个时期的小粉丝,司汤达尔在《红与黑》中更是借于连之口表达了对那一时期的向往。
这短短几十年出现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比中世纪一千多年出的都多。在法国文学这块,就有雨果、大仲马、司汤达尔、巴尔扎克、乔治桑等响亮亮的名字出现,波德莱尔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成长就来的。
波德莱尔幼年丧父,后母亲再嫁,继父是个脾气固执的军人,他总是不理解波德莱尔忧郁而敏感的诗人气质,又十分强制,使得波德莱尔从小就很叛逆。波德莱尔成年后继承了亲父的一笔遗产,但他仍然将生活过的一团糟,跟巴尔扎克一样花钱没个度,总是在重复欠钱——逃债的恶性循环中。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范文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范文
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范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产生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多少产生了
许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
下是收集整理的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
够说服到大家。
欲望的大树啊,你以快乐作为肥料,随着你树皮的增厚加硬,你的树梢希望与太阳遥远。
——波德莱尔《恶之花》
起初了解到《恶之花》是通过一部名为《恶之华》的动画作
品得知的。《恶之花》是法国作家夏·皮埃尔·波德莱尔的一部诗集。按照内容为了六个部分是一部表现西方精神病态和社会病态的是个艺
术作品。这作品名中的“恶”并不光代表邪恶,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在常人看来,病态并不美,但波德莱尔却能在恶的`世界中发现美,在美中体会到恶。说实话,刚开始读他的诗,会觉得很枯燥、很深奥,但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才会发现那些印在纸张上的内涵文字的内涵,才真正看到恶之花的魅力。
有人说:“善唯独是人为的产物”,所以要得到真正的为善,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从“恶”中去挖掘。自然化恶之花就是在恶中挖
掘希望,从恶中才引出道德的教训来。因此,我们要找到我们的“恶”,再从“恶”中找到对人生有益的经验,从缺点中成功。
有一个孩子,夫妇在其中学时为他选择了文学这条路,但是
老师觉得这个学生做事过于用功和,在文学上无造诣。然而化学老师
却觉得他的缺点能在化学上有所发挥。因为化学的实验需要一丝不苟
认真仔细的认真和“死板”。后来,他的化学成绩在同学在同班同学
遥遥领先。最后他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就是奥拓·瓦拉赫。他很好的
从波德莱尔死亡意向看死亡意识
从《恶之花》中的死亡意象看波德莱尔的死亡意识
摘要
波德莱尔是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派的鼻祖,《恶之花》是波德莱尔最重要的一部诗集,在这部诗集中到处弥漫着一股死亡气息,出现了一系列如黑夜、腐尸、坟墓、蛇、蛆虫等的死亡意象,通过这些意象,波德莱尔从死看生,将人间社会的丑恶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死亡意象的追寻,反映了他对人的灵魂深处的寻求,反映了他对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价值的探索。
关键词:恶之花;死亡意象;死亡意识;生存价值
The Baudela ire’s death consciou sness reflected in The death image of《Wicked Flower》
Abstract
Baudelaire is the 19th century France symbolism school of poetry's first ancestors. "Wicked Flower" is a Baudelaire's most important poetry anthology, everywhere is filling the air in this poetry anthology a death breath, appeared a series of like dark night, the carrion, the grave, the snake, the maggot and so on the death image, through these images, Baudelaire from dies looks lives, displays incisively the world society's ugly phenomenon, he to death image tracking down, had reflected he to human's innermost soul search, has reflected him to human's survival way and the life value exploration.
《恶之花》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恶之花》读书笔记
篇一:恶之花
09级文学院
20XX19080094金贞我
《恶之花》
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了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悲惨命运。在这里,波德莱尔从更高的意义上来理解忧郁,他认为美的典型中存在不幸。忧郁是《恶之花》要表达的最强音。从整部诗集来看,诗人写的是人在社会中的压抑处境,忧郁象魔鬼一样纠缠着诗人。忧郁是对现实生活不满而产生的病态情感,也反映了青年一代找不到出路而陷入悲观绝望之中。
近几日,我一直沉浸于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之中,我的灵魂仿佛仿佛跟随他一起经历了一场恢弘壮阔的伟大战役。在这里,有着美与丑,善与恶的较量,理想与现
实的激烈交锋,上界与尘世的弥合,血与火的交融??我似乎再也无法用有限的语言来表达我内心中无限的思想,情感了。可是,我又抑止不住要把它说出来的冲动,于是,我怀着满腔的热情,写下了这篇读后感。尽管语言拙劣,但只要能够表达我内心的想法就足够了!
在《恶之花》的世界里,你可以体会到人世间所有的苦难与不幸,人性中的恶被作者充分的表现了出来。他通过对行行色色的恶的描绘和挖掘,揭露了撒旦——这位“恶的化身”对诗人的处境和命运的控制和影响,在揭露中表达了诗人对失去的天堂和离去的上帝的
复杂矛盾的感情。“因为失去了天堂,诗人不得不在地狱中
徉倘,化污泥为黄金,采撷恶之花,用美的追求来缓解生的痛苦。”恶之花是一种特殊的美,它那奇特怪异的色与香,
最大限度的激发了读者想象的翅膀,使其实现对恶的现实的超越!
在看《恶之花》时,我总觉得虽然正是因为有了作者的不快乐、忧郁、不幸和反抗,才有今天的《恶之花》,但是
《波德莱尔》读后感
《波德莱尔》读后感
《波德莱尔》读后感
《波德莱尔》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为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写的一部传记。在这部书里,萨特认为波德莱尔的一生都是他自我选择和设计的,从生
活作风、立身处世到诗歌创作皆择恶取之,为恶而恶,最终达到恶的反面——善,给世人留下千古绝唱《恶之花》。阅读这部传记,有以下几点给我印象最为深刻。
一、人是天使和魔鬼的统一体
波德莱尔认为:“任何人身上,在任何时候,都同时有两种诉求,一种趋向
上帝,另一种趋向撒旦。”【1】48这段话我深有同感,人是天使和魔鬼的统一体,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人受法律和道德的驱使在意识层面多表现出善的一面,而在潜意识深处则潜伏着恶的一面。就像弗洛伊德给人性划分的“本我、自我和
超我”。本我受本能的制约,自我介于二者之间,超我受理智的指挥。若没有理
智的指挥,人肯定就会在本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有了超我的调节,人才能跳
出本能的泥淖,克服自私的天性,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英国著名作家史蒂文森有一本著名的小说《化身博士》,探讨的就是人性的善恶问题。
主人公杰基尔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医生,他表面上正直善良,但内心深处时时
涌动着恶的浪潮。终于有一天他压制不住恶的冲动,服下自己配置的药丸,变身
成海德,四处寻衅滋事,打架抢劫无恶不作。刚开始的时候他只需服用少量的药
丸就能恢复正常,但随着他做的恶行越来越多,他越来越享受做恶的快感,因此
恶的天性也越来越难受羁勒,这时他必须服用大量的药丸才能恢复正常。最后所
做恶行越来越升级,以至犯下不可饶恕的杀人罪过,清醒过来的杰基尔经受不住
发掘恶中之美论《恶之花》中恶的意象及其审美特征
发掘恶中之美论《恶之花》中恶的意象及其审美特
征
1. 本文概述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的著名诗集《恶之花》中所蕴含的恶的意象及其独特的审美特征。《恶之花》作为19世纪文学的重要作品,不仅在诗歌艺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更在审美观念上提出了对“恶”的全新理解。
文章首先对《恶之花》的创作背景进行概述,分析波德莱尔如何通过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的阴暗面相结合,创造出这部充满挑战性的作品。
随后,本文将详细解读诗集中的恶的意象,包括其在自然界、人类行为以及宗教信仰中的体现,探讨波德莱尔如何通过对恶的描绘,反映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文章还将着重分析《恶之花》中的审美特征,探讨波德莱尔如何通过对恶的美学转化,将之提升为一种艺术形式,从而在恶与美之间建立起一种独特的联系。
本文将对《恶之花》中恶的意象及其审美特征的现代意义进行反思,探讨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如何理解和评价这种恶中之美的表达,
以及它对我们今天审美观念的影响和启示。
2. 《恶之花》中的恶的意象
《恶之花》是波德莱尔的一部巨著,它不仅是一部诗集,更是一部对人性深处的探索与挖掘。在这部作品中,波德莱尔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理解,展现了恶的多维度、多层次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仅是简单的道德批判,更是对人类复杂内心世界的揭示和反思。
波德莱尔通过描绘各种恶的意象,展现了恶的普遍性。他并不回避恶的存在,反而以冷静、客观的笔触,将其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恶的意象包括腐败、堕落、死亡、疾病等,它们无处不在,渗透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波德莱尔通过这些意象,提醒人们恶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现实。
恶之花
《恶之花》的读书报告
《恶之花》是波德莱尔的重要作品,被誉为是法国象征派的开山之作,作品名字新颖不凡,是怎样的事件,怎样的生活,怎样的社会,让作者有如此与众不同而又有深意的名字,让人带着这种急切想知道答案的心情去读这本书。
了解作品与了解作者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双向过程。当然,想要了解该作品得了解波德莱尔本人,其拥有这样的才情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生长的环境给了其朝《恶之花》飞奔的翅膀。从医学的角度讲,老夫少妇所生的孩子是非常聪明的。当然,年老的父亲跟年轻的母亲所拥有的波德莱尔也是聪明的,但这种不是其有才能的唯一因素,家庭环境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波德莱尔的父亲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做过神职,当过教师,跟很多思想自由的人打过交道,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而其母亲也受过良好的教育,在父亲去世的时候给了波德莱尔一段宁静安详的生活,而父亲的去世母亲的再嫁,又何尝不使波德莱尔内心翻滚,以至于后来波德莱尔搬出去自己独住,而在独住的过程中又有了生命中重要的三次感情经历,被称为“黑维纳斯”的让娜杜瓦尔,温柔宁静的玛丽多布仑,身处名流社会的萨巴蒂埃夫人,都给诗人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是这样的环境,这样的经历,给后来波德莱尔思想的发展、性情的塑造奠定了基础。在《恶之花》中,作者用一切恶地东西来表现社会现实的罪恶,人们生活的苦痛,社会阶层的明显分化,都是其要深刻表达的主题,无论是描写奢侈的上流社会的生活还是描写穷苦下层社会的平常生活,波德莱尔都描绘了他们极其罪恶的场面,都赋予了他们极其罪恶的字眼,对资产阶级所追捧的所谓“自由、平等、博爱”理念的怀疑、悲观、失望,让他认为所有的民主、共和、进步都是粗俗的,与艺术的纯粹的美是无缘的。对这些他恨之入骨,从对继父循规蹈矩的作风,对监护人按部就班的安排,他奋力反抗,在18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危机所引发的起义,使得其对资本主义的痛恨找到了发泄的途径,而更让人惊奇的是,他对资本主义的痛恨完全转移在其对继父的痛恨之长,当别人问他是不是反对民主共和的时候,他截然回答,他反对的是欧比克将军,当然,欧比克当时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集专制,腐朽,顽固于一身的资产阶级鲜明的代表,在欧比克自以为是的资产阶级的思想里,他把波德莱尔当成是自己未来资产阶级的依靠者,很多的事他总以为能让波德莱尔按照他所想的去做,然而事实却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他原本想把波德莱尔培养成未来的资产阶级的接班人,而波德莱尔对资产阶级的痛恨是他所没想到的,波德莱尔的反抗让他的梦想破产。
《恶之花》中的“恶”之美
恶之花》中的“恶”之美
引言独具魅力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其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就是经典巨著《恶之花》。波德莱尔出生于1821 年,他在世界上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在诗歌上的革新令人耳目一新,他的独特在于他为诗歌创作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他承接了浪漫派,而又开启了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在欧美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给沉寂的法国诗坛带来了一股奇异的花香。
“波德莱尔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个卓越的文学评论家、艺术评论家、美学理论家和翻译家。他是象征主义的先驱,是艺术至上主义和颓废主义的代表。” [1] 在诗歌作品中,他以独特的视角论述了美与丑的关系,他既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同时也讲究以浪漫主义的诗意来表现爱情的失意、精神的孤独、政治上的失落感,对现代生活的描摹,有消极,更有理想。波德莱尔的创新在于:一方面,他描写了大城市的丑恶现象,在他笔下,大城市巴黎社会隐藏的丑恶现象被无情地剥开,在赤裸裸的刻画中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的极大同情。另一方面,展示了他个人的苦闷心理。本文试图通过对《恶之花》中几首诗歌的赏析,进而探究这部经典艺术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与写作风格。
《恶之花》的创作风格与写作特点一、《恶之花》的主题及创作风格
《恶之花》的“恶”字,法文原意不仅指恶劣与罪恶,也指疾病与痛苦。波德莱尔在他诗集的扉页上写给诗人戈蒂耶的献词中,称他的诗
篇为“病态之花”,认为他的作品是一种“病态” 的艺术。他对于使他遭受“病”的折磨的现实世界怀有深刻的仇恨。《恶之花》主要围绕着“恶”展开善恶关系。“恶”不但指邪恶,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可以理解为善与美。1857年8月12日,受审的命运来到《恶之花》跟前,检察官指责波德莱尔“描绘一切,暴露一切。尤其夸大了丑恶的一面,他为了使人印象深刻和感觉强烈而过甚其辞”。因为“现实主义”而罹罪,使波德莱尔的辩护人也有意回避这个词,但波德莱尔对它的独特理解压过了这聚讼纷纷。《恶之花》的现实主义成分不仅是照相式地摹写,更重要在于主题的突破。在诗歌中他以巴黎这座城市为背景,揭露了当时法国大革命的狂潮之下这座城市的阴暗面,进而挖掘诗意,并更深刻地暴露出这座病城的灵魂。波德莱尔认为,“恶”不是丑,而美往往蕴含在美的对立面——丑和恶的里面。在他的笔下,对巴黎的一切进行照相式描摹,巴黎的一切都显得阴暗、忧郁,巴黎风光阴暗而神秘,吸引诗人注目的是被社会抛弃的穷人、盲人、妓女,甚至不堪入目的横陈街头的女尸;街道显得阴郁又夹杂着嘈杂,闪烁的霓虹灯照着泥泞的街道。因此,看似灯火辉煌的巴黎显得更加阴暗、丑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之花(波德莱尔作品集)读后感
恶之花(波德莱尔作品集)读后感
对一些只是爱读小说的读者来说,认识波德莱尔有一点困难,而对另一些总是想写小说的读者来说,喜欢波德莱尔却非常简单。因为,他没有写出什么有趣的小说,而只是对别人写的有趣的小说进行一些有趣的批评。
波德莱尔是一个批评家和一个诗人,虽写过几个短篇但也已绝版,他的传世之作是诗、散文和批评集。他的这些文章在他生前大多是发表在报纸杂志之上,就象是现代人写在自己博客里的短小精悍的小文章。这样的小文章无论在哪个时代也都是很泛滥成灾的,能结集出版的应属幸运,但是能成为经典的那就一定是强中之强。一般说来,这样的短文所具有的力量总是有限。短短的三四千个字能说出来的道理充其量也就有三四两——小瓶烧酒,也就是说还不到一斤。那么波德莱尔的这些短评就比别的人多了一些份量么?非也,他的文章其份量也不过可能比四两多几钱,但是他却这四两拨动了千斤,他通过在这些短小精悍的文章中改变文学的功能和艺术的世界,从而在现代艺术的奠基者中占有一席之地。
尊崇理性,这首先是波德莱尔思想最大的特点,我想这也是现代艺术最大的特点,而不是象人们所认为的正相反。现代主义思想虽然有反理性的大烙铁,但是人们也应该看到,那里所反的理性也是那种亦为波德莱尔所厌弃的理性,即通俗性的功利性的——通过大众化教育带给人的理性,而不是关于艺术、关于趣味的美学理性。后一种理性的神是“美”而不是“道德”,它总是为公众所缺乏,因为其历来被公众教育所轻薄。对于美,人们虽然乐于追求,但更乐于在她面前扭捏作态(而这恰于之于她的智慧相悖,这一点从波德莱尔的书中自会看到人们的愚蠢)。
因此,波德莱尔所拥有的理性将不是用来曲折别人的肢体和改变自己的人生,它是让人得到愉悦。当然,人们想要改变的从来都不是人生而是环境。但是人的环境之改变更多靠的是幸运和行动。而不是理性,如果你相信理性本就应该用来改变自己的环境,那么这种理性却改变的是你的人生,它将让你终无所获,你所生活的环境是在不断变得更宽敞更热闹,但随之而来的是消失了就无法挽回的蹉跎岁月,而从中你本可以不需奔波即能享受更多。也就是说,理性带给人的都不应是权利、职位和光荣,而是最大化了的快乐和自我欣赏。理性带给人的的不是难以完成的人生变革,而是容易得到的对美的领悟、沉醉、沉醉中的觉醒和觉醒之后的留恋之情。
从《恶之花》中,波德莱尔所要做的正是尽量地剪除理性中的道德,而赋予他们美感。他使理性
的光芒在宇宙之间普照,既使是天使的花园或者是恶魔撒旦的坟场,特别是在那些让常人不愿入眼的丑陋和罪恶之中,他更是力求使其色彩斑斓,趣味盎然。波德莱尔用这种理性得到他应该得到的那种光荣,那就是美神俯僦下来吸骨噬髓的一吻。
从波德莱尔这里,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即艺术中的理性也并非总要损害艺术的纯洁和趣味,因为理性的所能做到的恰是让人站在更高看到更多获得更多乐趣,如果一个人能把世间的一切都尽收眼底,把一切真理都揽出怀中,那它就将拥有上帝的视角,那它拥有的快乐将是进入了天堂的的人也不可能拥有的快乐,它是快乐中的快乐。因此,波德莱尔的书是那些真正喜欢安静,热爱思考的人的福音。他让你确信,思考必有所获,艺术并非全靠情感的热烈既可。在波德莱尔之后,诗人的形象再不仅仅是绘声绘色讲故事的鼓书艺人和浪漫抒情高手,而是一个真正的思想家和先知,也只有这种诗人和这种诗才能称为真正的现代诗,而不是只要情感新颖格式自由即可称
为现代诗。
这本诗集中篇幅最大的是”忧郁和理想“,理想是美,而忧郁则是对美的流恋。这里面大多是一些情诗,这是波德莱尔写给他的情妇和他所暗恋的女人的,当然还有是对热带地区的向往,和对美神垂青的期望。这些诗虽然带着强烈的抒情色彩,但是也蕴涵丰富的哲理思想,因而它们既有将要消逝的浪漫主义精华又有正在出现的象征主义的萌芽。波德莱尔生活在艺术上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在那之前诗意主要靠作者的文笔和读者的情怀来产生,而在他之后,诗意将由作者的灵感和读者的智慧来显现。象征主义总是被人说成晦涩难懂,这不仅说明的现代艺术中更加重理性的特点也说明了读者大公们在美学修养上的浅陋。
波德莱尔在这个诗集一个献词上告诫读者,如果你不懂修辞,那你还是扔掉它(《关于一部禁书的献词》P331)。波德莱尔虽然热爱理性,但是他并不轻视语言,他的修辞功力是深厚的,这里虽是被译成了汉语,在用词方面的修辞虽已是模糊不清,但是在句型和结构方面的创造仍然清晰可见,其中有几首译出来竟能给汉语增光添彩。比如《美丽的船》、《阳台》和《黄昏的和谐》等等。
当波德莱尔给这理性的胸脯上再插上诗的语言以后,其魅力自然要激发起人们给予其最大的赞赏。但无论什么样的赞赏,都不仅不会言过其实,而且还远远难以企及。呵,赞赏自己喜爱的大师!波德莱尔总是让所有的人暗然失色。波德莱尔的那些颂扬总是写得那么具体,那么切实,尽量具体的言说,这正是波德莱尔艺术批评的信
条,正是这个信条,他的思想才让后人一读再读,并大受裨益。
波德莱尔是一个美学的雕塑家,在他的笔下,每一种美都具有鲜明具体的形式和质感,每一个被他评论的诗人和艺术家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风格。他批评他们也就是为他们塑像,人们在波德莱尔的书中可以获取他们清晰的形像,而真正的雕塑家也能从波德莱尔的批评中寻觅到为艺术家们塑像的方法。他的文章以雄辩著称,而他的文章又让人确实体会到什么是“事实胜于雄辩”。他的书与那些艺术史教材的差别最大,在那些教材里,为了概括和简便以便让钻营艺术的人背诵,所以要运用抽象空洞的词,编者用标签把那艺术(就是美学趣味)分门别类,标出价格,这个一分、那个五分的予以出售。有时候都让人怀疑编者自己是不是也根本不懂那些词,不过既使他们不懂也无可指责,反正读它们的人也不懂。而且这些书的作用正是为了把这些人的头脑弄晕,然后才从中拣选出真正要去了解它们的真正热爱艺术的人,真正想要得到波德莱尔这种智慧的人。其实,波德莱尔的最大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使文学成为艺术的抽象,使它在所有的艺术领域中既能预示一切又可以诠释一切,他所用的方法就是最大限度的把词语变成所有艺术趣味的抽象——美术的、音乐的。他使文学之于艺术就象数学之于科学,人们在数学中能抽象出多少科学的法则,就能从文学中抽象出比科学法则总数的乘方还多的艺术法则。科学的法则是为了让人确信,艺术的法则为了是让人惊奇。如果人们通过科学能证明人类有多么伟大,那么人们通过艺术就能证明人类有多么颠狂;人们通过科学能证明世界前景有多么光明,那么人们通过艺术就能证明这光明之下将会能产生多少罪恶;人们通过科学能造出多少新人类,那么人们通过艺术就能使这些新人类最终看清自己可笑的模样。
真理并不仅存在于科学,正如艺术也并不仅来自于激情。
另外说一下,这个译本其实很不错,人们对它的指责可能大部分是因为对《恶之花》的期望太高所至。本人虽不懂法语,没读过原文,但是比较看一下既可知道,这个译本应该是很忠实。我是看过很烂的译本对其很是失望以后,又看了沈志明在普鲁斯特的《一天上午的回忆》中看到的一些散译以后重又被他吸引的。比较来看,这两个译本的语言风格差别就不大了,所以它还是让人满意的。对这本书,人们也不应该期望过高,博尔赫斯就曾认为,无论如何,人们对波德莱尔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