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窑洞民居文化的历史渊源及保护发展

合集下载

庆阳市新型窑洞村规划方案

庆阳市新型窑洞村规划方案

庆阳市新型窑洞村规划方案1.引言1.1 概述庆阳市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而新型窑洞村规划方案的出台将为该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本文将探讨窑洞村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未来规划的理念和具体方案,旨在为庆阳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对现有规划的优势总结和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我们还将提出关于规划实施的建议,希望能够为庆阳市新型窑洞村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中,将概述庆阳市新型窑洞村规划方案的背景和目的,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安排。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窑洞村的历史与现状,阐述新型窑洞村规划的理念,并提出具体的规划方案。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现有规划的优势,展望未来发展前景,并提出对规划实施的建议。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本文将全面系统地阐述庆阳市新型窑洞村规划方案的相关内容。

1.3 目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章节安排和内容分布的介绍。

例如可以写道:文章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介绍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并概述理财规划在会计领域中的重要性。

在正文部分,将深入分析会计系理财规划方案设计的要点,并介绍理财规划方案的实施步骤。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观点和结论,并展望未来在会计系理财规划方案设计方面的发展,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2.正文2.1 窑洞村历史与现状:庆阳市是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窑洞村作为当地特有的建筑形式,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窑洞是一种独特的农村住宅,利用山体的自然洞穴开凿而成,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和防御恶劣气候的功能。

这种建筑形式在当地广泛应用,成为了当地乡村建筑的代表。

窑洞村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建筑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然而,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窑洞村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传统窑洞村的住房条件较差,缺乏基础设施和现代化设施,给村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另一方面,游客数量的增加给当地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压力,传统窑洞村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需求。

窑洞-庆阳窑洞

窑洞-庆阳窑洞

庆阳窑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材料资料整理:张昊靖罗立雄●中文名称:庆阳窑洞●英文名称: Qingyang Cave●批准时间:2010年4月●遗产种类:文化遗产●遗产遴选标准:五指山初保村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窑洞不仅仅是黄土里的几个洞,还是一种文化产生的源地,是文化发展的纽带,是文化传承的依托。

千百年来,庆阳人以窑洞为居室,视窑洞为保护神,窑洞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富有、文明。

窑洞民居是黄土高原地区最古老的建筑形态,也是最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民居形式,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体现了中国式建筑之美。

●概况走进庆阳,无论是平展展的平原,还是沟壑纵横的山区,都会看到一排排、一孔孔窑洞庄院组成的村落。

庆阳人居住的窑洞,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先周时期,庆阳先民就根据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地理条件,挖掘不同形式的窑洞,构筑风格各异的庄院为住所。

如今的庆阳,一些人家靠沟边,依山坡,就崖壁之势,挖掘窑洞而居,称为“崖庄”;有的村落,依山靠坡分布着一排排窑洞庄院,庄上有庄,窑上有窑,酷似拔地而起的“楼房”,人们称之为“架板庄”;在原区,窑洞庄院的建造别具特色,农户向平地下掘一个三四丈深的方方正正的大坑,再向四壁挖掘一孔孔窑洞,好像一个地下“四合院”,称为“地坑庄”。

庆阳窑洞的建造,更是千姿百态。

有坐落平原的窑洞,还有挂在崖面上的高窑;有各自成洞的独窑,又有相互串通,一明两暗的套窑;有的窑洞里还挖有拐窑,窑里有窑,洞中有洞;有用土坯砌成的土箍窑,用石料砌成的石箍窑,又有土坯、石料兼用砌成的“双料窑”;有的人家给箍窑顶上盖着青砖红瓦,远看是高大的瓦房,入内才知是舒适宜人的窑洞;有的人家在成排的箍窑顶上盖起了砖瓦房,上房下窑,别具一格;有的农户则在过去的庄院里,翻修了窑洞,盖起了新式瓦房和砖瓦盖顶的土箍窑、石箍窑,组成了“三合一”的庄院。

“没有三十年不漏的瓦房”,却有数百年安然无恙的窑洞。

环县民居

环县民居

环县民居——窑洞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风民俗。

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现在就让我拿起笔向大家娓娓道来家乡庆阳环县民居——窑洞。

环县人居住的窑洞有着悠久的历史,虽说家乡许多村民已经住进了崭新统一的“新农村”,可是还有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采用挖窑的形式“多起窑洞,靠山而居”。

我奶奶家就是这样。

提起窑洞,我想没住过的人,想当然就会觉得,不就是山上挖个洞住吗。

但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别家的窑洞我不常见,倒是看见奶奶家的客厅顶部凿成弧形,外墙分两半,分别是门和窗户,门上挂着门帘,窗户边用雕工精致的木条隔成一个个小方格,贴上窗纸,裱上窗花,十分漂亮。

一走进去,里面别有一番景象。

这里既宽敞又深长。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方形的大床,环县人叫它为“炕”。

平常大家聚餐时,炕上铺一张垫子,吃完后,再将它们撤下,坐在一起看电视、聊天。

坐在炕上,非常的暖和舒服,主要是因为炕头边缘凿了两个小口,可以在里面添些柴禾等燃料,用盖子堵住。

奇葩的是,在厨房里也有炕,炕和灶台相连,做饭的灶火就会将炕烧得热乎乎的。

炕大约占了窑洞三分之一,剩下的就是沙发、柜子、家电等日常用品及摆设,奶奶家的几口窑洞有的是客厅,有的厨房,还有杂物室等。

总之窑洞布局均匀、紧凑。

环县人之所以选择窑洞,也是因地适宜。

因为这里处于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层非常厚。

建好的窑洞坚固耐用,冬暖夏凉。

以前的窑洞地面是用土夯的,窑顶也是简单的用泥抹好。

相比之下,现如今的窑洞旧貌换新颜,令人叹为观止,大开眼界。

窑洞口的崖面用青砖或瓷砖修砌,窑内墙壁用白灰刷新,地面用地板砖铺衬,内部的装饰整洁明亮,现代化家俱、家电一应俱全,给古朴的黄土窑洞增添了现代化气息。

土窑洞打扮得如此漂亮,简直就是窑洞别墅。

朋友!欢迎来领略下我家乡环县“冬暖夏凉”的窑洞生活,吃一吃酸辣荞剁面,尝一尝香喷喷的环县羊羔肉,感受回归自然的宁静和美好。

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窑洞文化

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窑洞文化

庆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窑洞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部落就在以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建造简单的穴居,并逐渐形成聚集部落。

庆阳地处典型的陇东黄土高原区,纵向的土层结构使建造的窑洞不易塌陷,这就为窑洞建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庆阳窑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国内外专家不断到庆阳参观考察,并写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居住形式也吸引了不少海内外游人前来观看。

追根朔源(一)窑洞与农耕文化的关系1、窑洞的产生与农耕文化庆阳,地处黄土高原甘肃省东部,历史悠久,气候温和,这里古称北豳,习称陇东,这里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周道之兴自此始”。

庆阳的文化是经过长期积累而得以丰富的,要了解窑洞发展就要追溯到远古农耕时期。

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洗礼,窑洞像一位母亲,亲历着朝代变迁,看着她的土地成长,看着农耕文化开创发展,这里留下了深厚的农耕文化的痕迹,农耕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庆阳窑洞的发展。

2、窑洞人民在生产生活上的习惯至今不变去过庆阳的人都会有这种体会,默默耕耘在庆阳这块土地上的庆阳居民,至今仍然保持着他们那种勤劳、朴实、憨厚的品性。

在农事活动中,他们依然传承了以往的农事季节的时间和生产技术,并且在今天的农事活动中,发扬光大了古代的生产技术。

《七月》篇中有八月打红枣、九月收稻谷、十月粮进仓,以及七月采瓜食瓜瓤、八月葫芦摘个光等描述,都和今天的农事季节相同。

农忙时送饭到田间,九月筑场圃(即在一块地里春夏种庄稼,秋冬修成场),用柴禾编织门,用茅草搓绳捆庄稼的习俗,都一直延续至今。

庆阳地区经济林种植历史传自周祖时期,这里有相当多的经济林品种都来自于周先民的栽植和培育。

如桑、李子、桃、梨、枣等。

《七月》篇中“六月食郁及奠”的诗句,郁就是郁李,果实酸甜可食。

将郁李枝条嫁接在杏、桃的树枝上,就可以结出比杏、桃更香甜的李子。

信仰禁忌在现代仍有体现,在原始社会,人们的认识尚不足以解释很多现象,于是对自然产生了崇敬,对祖先产生了崇拜。

论庆阳窑洞的文化艺术价值

论庆阳窑洞的文化艺术价值

论庆阳窑洞的文化艺术价值(王存)内容摘要:庆阳窑洞是原始穴居形式的发展,以“陶复”、“陶穴”为主要类型。

庆阳窑洞的经济实用,体现了朴素自然的美学意义,涉及到民俗文化、道教风土观、儒家“长幼有序”的伦理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面对趋向消亡的庆阳窑洞,必须做好能体现其文化特点的窑洞的保护工作。

关键词:庆阳窑洞原始穴居形式甘肃省庆阳市位于黄土高原腹地,这里黄土层厚达百米以上,且不含砂石,十分粘牢,加之气候干燥少雨,所以窑洞就成为该地居民最古老、最传统的居住形式。

几千年以来,庆阳先民就在这原始简单又经济实用的土窑洞中繁衍生息,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窑洞文化正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一)庆阳窑洞是原始穴居形式的发展1、窑洞的渊源庆阳地处典型的黄土高原区,这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发现半坡、仰韶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数处,地穴式、类窑洞式建筑普遍存在。

据考证,这里亦是周先祖创业之地。

周先祖不窋来此教民稼穑,“陶复陶穴”以为居。

庆阳先民在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创造出了独特的窑洞民居文化。

窑洞这种原始社会穴居文化的产物,被庆阳人民世世代代传承发展,成为本地区最传统的居住形式。

在人类进化的漫长过程中,随着原始人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磨制石器被广泛制造和使用,人类社会组织形式也由简单群居向氏族聚落形式发展,原始家庭逐渐产生。

将自然洞穴作为栖息地已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

于是,我们的先祖就仿照自然洞穴的样子,在人工凿成的崖壁上凿洞以居,这便是窑洞的雏形。

从以下史料中可窥见窑洞发展之一斑。

(1)“根据考古资料,庆阳境内目前已发现的数百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普遍存在着以‘穴居’为基本特征、但有不同样式的住宅形式。

”]1[尤其是宁县阳洼遗址,不仅发现的住室数量居多,而且比较完整。

在试掘的390平方米的面积中,发现住室12处,其建筑形式可分为地穴式、半地穴式和类窑洞式三种。

探究民居建筑窑洞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保护——以甘肃东部庆阳窑洞区为例

探究民居建筑窑洞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保护——以甘肃东部庆阳窑洞区为例
始挖 掘 ,整 个 挖 掘 是 一 个 完 整 的过 程 。首 先 有 一 个 开 工 仪 式 ,表 现 为 挂 红布 ,有 钱 人 家 会 备 点酒 席 ,主要 是 图个 吉 利 ,接 着 开 始 正 式 的 挖 凿 过 程 。在 挖 掘 过 程 中 遵 循 的一 个 原则 就 是 ,注 重 主 窑 大 于 边 窑 、正 窑大 于 侧 窑 。正 面 崖 上 的 中 间 一孔 窑 洞 叫 主窑 ,也 叫 客 窑 ,是 祭 祖 、接 待 客 人
窑洞 民居的历史概况 庆阳市位 于甘肃省东部 ,习称 “ 陇东 ” ,与陕西接壤 。山 、川、塬 兼有 ,沟、峁、梁之 间,高原风貌独特。境 内的董志塬一 望无 垠,是世 界上面积最 大 、 土层最厚 、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塬 面,堪称 “ 天下 黄土第


选好地址后 ,就由主人 开始规划挖凿窑洞的数量 、各个窑洞 的大小 等 ,这 个 布 局 主 要 是 依 据 主人 的需 要 而 定 。计 划好 之 后 ,并 不 是 立 刻 开
原 ” 因此 ,庆 阳有 了 “ 。 窑洞 居 民之 乡” 的 美誉 !
因其位 于黄河 中下游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 ,历史悠久 ,可 以追溯 到 四千年前。早在夏商周时期 ,我 们的祖先 就利用黄土 特殊的地质 结构 , 建设窑洞村 落 ,发展农牧业生产。当时的土窑洞遍布整个 山塬 谷地 ,密 密层层 ,而且那个 时候就有 了下沉式的地坑窑和半 敞式 的名庄窑 ,从此 人们就过上了安定 的农耕生活 。唐宋时期 ,窑洞 的造型 和内部 构造进一 步发展 以更适合人们居住 ,比如和火炕相通的烟囱、灶 台都很讲究 ,利 风利烟 ,体现了人们 的智慧 ,而且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 ,窑洞 也因各种 需要分为很多种类 ,如客屋窑 、灶房窑 、放柴窑、牲 口窑等 ,到了明清 乃至现代 ,人们更加讲究 ,为 了防寒取暖 ,开始筑起独 立的院墙 ,窑洞 也 安 装 了门 窗 ,有 的 甚至 外 面用 砖 箍 ,坚 固 窑 洞 。 总 之 ,陇 东 庆 阳 窑 洞 民居 的历史源远流长 ,而在整个历史的传承与发展过程 中,营造大师一 窑匠功不可没 !窑洞的营造技艺更是人们聪明才智的体现 ! 二 、窑 洞 的 营 造 技 艺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 ,就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 ,并以活态形式传 承至今 的,具有重要历史 价值 、艺术价值 、文化价值 、科学价值与社会 价值 ,足 以代表一方文化 ,并为当地社会所认可的 ,具有普世价值 的知 识类 、技术类与技能类传统文化 事项 。由此推及 ,传统生活知识类遗产 就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 的、与人们衣食住行 等 日常 生活有关 的各种优秀知识 、技术与经验 。既包括服饰 、饮食 、建 筑 及交通等方面 的知识与技能 ,也包括传统 医术 、建筑术 、凿井术等生 活 技能。依据这两个概念 ,我们可以看 出,虽然窑洞是一种 民居建筑 ,一 种实物形态 ,但是 由于挖掘窑洞的技艺确实高超 ,而且对于我们这些 不 了解的晚辈和外地人来说堪称一壮举。因此 ,我们有必要从窑洞这个 实 物出发 ,由表及里 ,探究其 中的奥秘 ,并加 以认定 。如此说来 ,窑洞的 营造技艺作 为中国农耕文化发展中轨迹性的传统手工技艺之 一 ,作 为我 国北方住宿文明的源头及人与 自然争与合 的历史 见证 ,理所 当然地被评 为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既然 是一项非物 质文化遗产 ,则必 然有 使 之 然 的 功 能 与价 值 。接 下 来 笔 者 将 具 体 介绍 营造 技 艺 中蕴 含 的 知 识 与

“一带一路”下庆阳窑洞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研究

“一带一路”下庆阳窑洞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研究

47471庆阳窑洞蕴含的文化价值庆阳窑洞民居是古老的土生建筑的一种传承,是古代文明的载体和象征,更是庆阳人智慧的卓越体现。

无论从建筑形式上,或建筑理念还是文化底蕴上,都体现着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我国古代文明的文化魅力,且其未来的开发价值远远大于现存的价值,在文化多元化时代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庆阳窑洞是蕴育诸多民俗文化的母体,也是庆阳文明的载体和根本。

无论是从其建筑材料、建筑形式、建筑结构、装饰等物质文化的特征和不断的演变,还是推演当地自然观、历史观、社会观、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和民俗特色等非物质文化内涵的变化与发展中,我们都能看到和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依山、川、塬不同的地理条件,选择向阳、利水、避风、近田等地利,运用周易文化修建住宅,具有节省资源,封闭安全;经济适用,省工省力;防火、防暗、防噪;冬暖夏凉,优雅清静,利于养生等特点,有“神仙地府”之美誉。

1.1阴阳文化(1)选址与窑洞阴阳文化:庆阳窑洞多负阴抱阳而建,以山环水抱为佳,形成了背山面水的村落布局。

融合阴阳风水之理,所谓气畅利水,居者乐然。

窑洞亦有藏风聚气之功效。

即呼吸的内外动态平衡。

大自然容纳花草、虫鱼、土地、树木、山石之灵气,自然地散发与空气之中。

窑洞通过自身的呼吸组织亲近自然,补偿人对自然的需要,表达居住者的需要,是真正意义上地“天人合一”。

(2)布局与窑洞阴阳文化:庆阳窑洞向阳、背风的整体布局呈现出一个“中”或者“天”字。

在中华文化里,为人处世讲究中庸,对事讲究中庸,做人讲究中正。

而中庸思想也巧妙地蕴藏在窑洞的布局之中,和窑洞整体布局相得益彰,来去有路,出入有方。

1.2民俗文化庆阳窑洞的特殊使命促使剪纸、刺绣、皮影艺术产生、发展、弘扬与传承。

庆阳妇女在窑洞里靠双手打造出“刺绣产业”、“皮影产业”。

依托窑洞本身内涵,创造性地拉开了皮影艺术帷幕,促使庆阳道情皮影不断走向舞台,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描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民俗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剪纸文化:旧式窑洞窗户大多用白纸或报纸糊住,为使窑洞内增添生气,当地居民常在窑洞内贴窗花、门花、炕围花、顶棚花。

窑洞-庆阳古代窑洞

窑洞-庆阳古代窑洞

窑洞-庆阳古代窑洞一、简介庆阳市位于中国陕西省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在庆阳的许多古代文化遗迹中,古代窑洞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特色。

庆阳的古代窑洞集中分布在城市的周边山区,是庆阳地区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

这些窑洞不仅在历史上起到居住和生产的功能,也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二、历史背景庆阳的古代窑洞兴起于唐宋时期,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庆阳地区的山区人口增加,为了寻找适合居住和耕种的土地,人们开始开挖山体建造窑洞。

由于庆阳地区地质条件特殊,土壤松软、多粘土,人们可以相对容易地挖掘窑洞。

而刚好这些窑洞形成了一种适应气候的居住环境,对居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三、建筑特点庆阳的古代窑洞以其独特的建筑特点而闻名。

一般而言,窑洞是通过在山体中开凿而成的,由土壤和岩石构成。

窑洞通常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起居空间,下层是用于存储物品和养殖家禽的空间。

窑洞通常呈半圆形,这种形状不仅有利于抵御风雨,还可以有效保持室内的温度。

此外,古代窑洞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通风系统。

通过山体的自然洞口和特定的通道,窑洞内外形成循环流动的空气,以保持室内的通风和气流。

四、文化价值古代窑洞不仅仅是庆阳人民的居住和生产场所,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在古代窑洞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俗和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延续。

这些窑洞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智慧,也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同时,古代窑洞也成为了吸引游客的景点,促进了本地旅游业的发展。

五、保护与传承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兴起,庆阳的古代窑洞面临着失去传统特色和被废弃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庆阳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对古代窑洞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确保窑洞能够保持原有的风貌和功能。

其次,通过开展文物展览和文化活动,向公众普及古代窑洞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最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游客了解和体验古代窑洞的魅力。

从甘肃庆阳窑洞的发展来看传统建筑文化

从甘肃庆阳窑洞的发展来看传统建筑文化

从甘肃庆阳窑洞的发展来看传统建筑文化卓娜娜,黄海霞,常凯文(上海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1306)[摘 要]窑洞是甘肃庆阳地区的传统民居,也是一种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堪称陇上景观之一绝。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别窑建房”“弃窑下山”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主要潮流,传统窑洞文化正面临严峻的困境和挑战,发展和保护窑洞民居对于保护传统窑洞文化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窑洞;传统建筑;文化保护[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38 123 庆阳是中国著名的窑洞民居之乡。

境内董志塬号称“天下黄土第一塬”,是窑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

庆阳窑洞是中国民居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和重要组成部分。

庆阳民居窑洞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庆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产物。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窑洞内部设施与外部建设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渐渐远离窑洞这一居住环境,把窑洞视为贫穷落后的象征,窑洞日益被人们舍弃,窑洞文化也被人们渐渐遗忘,而这背后的传统建筑文化更是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

所以通过对窑洞调研来弘扬传统建筑文化,让更多的人来了解窑洞文化,了解传统建筑文化,推进建设美丽中国。

1 庆阳窑洞的发展及其衰败现状1 1 初始发展阶段据《史记·周本纪》载:“后稷卒,子不立。

不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

不以失官而奔戎狄之间。

”周先祖不失官后,迁居戎狄杂居的庆阳(今庆城)一带,首创窑洞居室。

由此可见,庆阳窑洞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

窑洞居室,一种特色的人文景观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初具雏形。

庆阳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古称“北豳”,习称“陇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勤劳勇敢的庆阳人民不仅开创了优秀的古代文明,也创造出了庆阳地区独特的民居文化———窑洞。

庆阳窑洞的发展现状

庆阳窑洞的发展现状

庆阳窑洞的发展现状
庆阳窑洞是位于中国陕西省庆阳市庆城县的一个古老的窑洞聚落。

它始建于明代,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遗产。

庆阳窑洞以其独特的窑洞建筑风格和传统的陶瓷制作技艺而闻名。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庆阳窑洞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开始加大对庆阳窑洞的保护和开发力度。

他们通过修复古老的窑洞建筑,修缮道路和提供基础设施等方式,为游客创造更好的旅游环境。

同时,庆阳窑洞也在积极推广本地的陶瓷文化。

当地的陶瓷工艺师们通过举办陶瓷展览、培训和演示活动,向游客展示古老的陶瓷制作工艺和独特的陶瓷品。

这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技艺,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和增收的机会。

此外,庆阳窑洞还积极推广农耕文化和乡村旅游。

当地居民通过传统的农耕方式种植农作物,并向游客展示农民的日常生活和习俗。

这种农耕文化的体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尽管庆阳窑洞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但是通过各方共同的努力,庆阳窑洞的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

相信未来庆阳窑洞将继续吸引更多游客,为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窑洞-庆阳石窑洞

窑洞-庆阳石窑洞

窑洞-庆阳石窑洞简介庆阳石窑洞是中国陕西省庆阳市的一处知名景点,以其独特的地貌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它位于崆峒山脉的边缘,是一个由黄土壤和砂岩构成的蜂窝状峡谷。

历史庆阳石窑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地的先民发现了这些天然形成的洞穴,并开始将其用作居住和储藏食物的场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窑洞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农耕和手工艺活动的中心。

在宋朝时期,石窑洞成为了一处繁荣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当时,庆阳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而石窑洞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和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地貌特点庆阳石窑洞的最大特点是其独特的地貌。

这些洞穴由黄土壤和砂岩构成,形成了一个蜂窝状的峡谷。

在洞穴的内部,还有许多相互连接的通道和房间,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地下网络。

这里的地貌构造非常奇特,洞壁上刻有各种形状各异的岩石,形成了自然雕塑,给人一种很神奇的感觉。

同时,洞穴内部还存在着大量的石钟乳、石瀑布等地下水溶石景观,为这里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文化遗产庆阳石窑洞还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洞穴内保存有丰富的壁画、石刻以及古陶器等文物,展示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艺术成就。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为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此外,庆阳石窑洞还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崇敬和保护。

他们视石窑洞为神圣的地方,每年都会举行各种庆典和宗教仪式。

这些活动不仅是庆阳文化的一部分,也体现了人民对石窑洞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旅游和保护庆阳石窑洞作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的光临。

游客可以欣赏到独特的地貌景观、古老的文化遗产以及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

此外,当地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维护这个宝贵的地方。

这些措施包括限制人流量、制定保护规划、修复壁画和文物等。

同时,还注重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庆阳石窑洞的重要性和独特之处。

通过这些努力,庆阳石窑洞的旅游资源得以保护和传承,并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庆阳窑洞:黄土民居此最奇

庆阳窑洞:黄土民居此最奇

庆阳窑洞:黄土民居此最奇作者:贾劝宝来源:《丝绸之路》2008年第04期地处黄土高原的甘肃庆阳(习称陇东)是一方古老神奇的土地,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享誉中外,举世赞叹。

其中,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窑洞,堪称黄土建筑之奇,民居文化之宝,陇上景观一绝。

走进庆阳,无论是在广袤无垠的平原,还是沟壑纵横的山区,你都会发现遍布各处、大小不一的窑洞村落。

其中,最富地方特色的窑洞庄院“地坑院”,一定会使你惊叹不已,啧啧称奇。

当你醉心欣赏陇东黄土高原的雄浑壮阔之时,可能突然发现缕缕炊烟从地下袅袅而上,鸡犬之声声声入耳。

正惊诧莫名之时,你已走近农家的地坑院。

这种窑洞院落,庆阳仅有,别地绝无,是在平地上掘以3丈见方的大坑,四面皆挖窑洞,并掘一斜形通道至地上,供人出入,人称“地下四合院”。

有人以诗尽道其中之妙:“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

”至于在塬畔沟边、山坡川道,形制不一的窑洞院落,更是各具特色,美不胜收。

有所谓“崖庄”:在山坡上依地势掘一崖面,挖上窑洞,围上院墙,修上门楼,即为“崖庄”。

还有所谓“架板庄”:就是窑洞院落依地势重重叠叠修建,庄上有庄,院上有院,形似架板,酷如楼房,可称窑洞楼房,有人将其形容为“如挂在云雾之中的洞天神府,似嵌入黄土地上的串串珍珠”。

它折射出浓厚的陇东地域、自然、人文、历史、民俗等特色,给人以悠远古老的历史遐想和无穷无尽的美学品味,如饮百年醇酿,如读千年宝卷,使人如痴如醉,忘形忘情。

改革开放前,当地农户90%以上都以窑洞为居所,窑洞存量至少有100余万孔,分布在陇东各县、乡。

现在,平原区农民大多数住上了砖瓦房,山区农民居窑者较多,现人居窑洞尚有30余万孔。

若以大小为标准,庆阳窑洞有大窑、中窑、小窑之分。

大者一般宽1 .5丈,高近2丈,深达4~5丈,十分宽敞气派。

此种窑洞多是家境富裕、几世同堂的大户人家所有。

中者多是地势所限或小户人家所修,虽略显局促,倒也紧凑实用。

保护窑洞的意义及窑洞的发展趋势

保护窑洞的意义及窑洞的发展趋势

保护窑洞的意义及窑洞的发展趋势窑洞是中华民居史上标志了一个古老时段建筑水平的居住形式,被誉为“东方一绝"。

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它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遗存,又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进,继续发挥着自身的优势。

以窑洞为载体形成的风俗文化既保持着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又因其在传承和更新中具有地域文化向人类经验转化的潜能而在现代取得价值和地位。

从古到今,直至未来,窑洞在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中具备许多优点,其价值经得起历史和文明进程的验证。

其优长在于:1·保温隔热,冬暖夏凉科学家认为,人类最适宜的生活环境,其温度在16-22度的范围内,相对湿度在30-75%的范围内。

而黄土是绝好的保温隔热建筑材料。

天然洞穴的温度基本保持在5-8度之间。

据对山西省临汾地区窑洞室温测定,在3-5米厚的黄土覆盖下,每年4-10月份窑内温度和湿度与窑外相同,夏季窑内较窑外低lO℃左右,而冬季窑内温度又较窑外高15℃左右。

在河南省巩县,最冷的1月份,窑外为1℃,窑内不举火也在11·27℃,窑内外温差竟达lO℃以上。

除了特殊的薄壳拱顶外,窑洞顶部必有覆土。

土窑顶覆土多在3米以上,独立式窑洞也在1-2.5米之间。

覆土的作用有三:一是压顶作用。

窑洞的稳固性主要靠覆土控制,使;窑拱越压越稳。

因为窑洞的倒塌不是垂直塌下来,藐而是先往上冒,然后再塌,称为谓顶"。

覆土就是为了控制冒顶。

二是保温隔热,三是调剂湿度黄土高原地处少雨的干旱地区,冬季的窑外湿度仅为2-15%,但窑顶覆土涵养的水份经下渗可使窑内湿度保持在30-75%的范围内,甚至可保持在35-50%的最佳状态,起到滤尘和灭菌的作用。

其温、湿度接近于人的生理适应范围且相对稳定,完全可以达到俗谚所云"冬不生火暖融融,夏不摇扇凉清清"的境界。

加上窑内举火煮饭和热炕,无论冬夏,温度会很快调适在2Ot左右,是最舒适的居住环境。

冬暖夏凉,是窑居者自古流传的共识。

主体参与视角下窑洞的保护与传承——以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为例

主体参与视角下窑洞的保护与传承——以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为例

乡村旅游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5期(总第457期)主体参与视角下窑洞的保护与传承——以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为例王 瑾,张 琼,张 莉,李佳丽,张艳苹(甘肃农业大学 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摘要]庆阳窑洞是我国西部地区较早、影响较大的著名窑居地区之一。

通过阅读、摘录、总结与窑洞有关的文献资料,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实地发放调查问卷和当面访谈,调查庆阳窑洞的历史渊源和目前现状,同时,将镇原县窑洞居民作为主体,探究在主体参与视角下窑洞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为未来镇原窑洞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镇原窑洞;主体视角;保护;传承[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引言每一种建筑随着时间的变迁都会经历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窑洞是黄土高原最实用的建筑之一,它不仅能节约资源,保护乡村环境,还承载着较高的文化价值。

作为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镇原窑洞保留了原始穴居的影子,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黄土高原特有的乡土气息,充分的反映了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特征。

庆阳市镇原县,这里的黄土层相对比较厚,适宜挖制窑洞去长期居住。

这里的居民祖祖辈辈依靠窑洞遮风挡雨,繁衍生息,冬暖夏凉的镇原窑洞是陇东高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对于这种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可以将其作为一种物质遗产,对其进行充分利用,比如用于避暑、旅游观光等度假村的构建。

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的窑居村民集中迁移,弃窑建房,甚至毁窑盖楼,因而传统窑洞面临巨大的困境与挑战,这种弥足珍贵的民居遗产正在衰亡。

由此可见窑洞民居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

1 镇原窑洞历史渊源的概况庆阳镇原是我国的窑洞民居之乡,当地人居住的窑洞,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早在先周时期,庆阳人民就利用黄土高原的地形条件,挖掘不同形式的窑洞,渐渐地窑洞成为当地重要的居住建筑。

在庆阳市所在地西峰城区,清代时期城内窑洞多达数千孔,其中地坑院所占60%以上。

民国时期,西峰城里还有窑洞1992孔,占居民住室总数的70%。

荐读走进庆阳窑洞民居之崖庄窑【组图】

荐读走进庆阳窑洞民居之崖庄窑【组图】

荐读走进庆阳窑洞民居之崖庄窑【组图】庆阳人居住的窑洞,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先周时期,庆阳先民就根据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地理条件,挖掘不同形式的窑洞。

明庄窑也是其中的一种,也叫崖庄窑。

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齐,然后修庄挖窑,有一庄三窑的和五窑的,也有五只以上的。

这种庄子有的修成正方形、长方形,有的修成半圆形。

在庄内,常常一面或三面挖窑,分年龄辈份而居。

庆阳塬边沟壑地区的群众大多修这种庄子。

图为华池县林镇乡钟洼村钟伟录家窑洞,正值玉米丰收的时节,院内农家特色十足。

图为钟伟录的嫂子和媳妇正在窑洞内准备做鞋垫,陇绣鞋垫也是庆阳当地的一大特色。

窑洞冬暖夏凉,每孔窑洞均盘有土炕,其舒适的宜居环境跃然图中。

图为栽有一丛鲜花的钟伟录家大门口。

图为华池县林镇乡钟洼村党支部书记钟占奎一家正在院内褪玉米。

钟支书家的窑洞属于典型的崖庄窑,也称靠山窑。

图为钟占奎家窑洞外景,窑洞整体外观用砖砌成,窑口成椭圆形,右侧烟囱是窑内土炕的排烟通道。

环县境内沟壑纵横,梁峁交错,自古以来山区群众住宅多以土坯窑洞为主。

群众之所以修建窑洞居住,是以黄土高原丘陵区土层厚、土质坚、挖洞不塌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前提,并充分利用窑洞的一些优越特性,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的选择。

砖箍窑体。

土坯窑洞建成后,采用普通粘土砖对窑洞内侧整体进行箍套,部分采用土坯块(俗称土几子,用粘土放在模型里筑成)进行箍套后,再用普通粘土砖箍套加固,增强了稳定性,居住十分安全。

砖砌洞口。

窑洞洞口俗称门肩子,采用普通粘土砖实砌,在适当位置安装门、窗,用于人们出入和采光。

洞口一般根据洞体造型,砖砌成拱形,也可设计不同的立面造型砖裱崖面。

崖面大多采用37砖砌筑基础,高0.6-1米,上部采用24砖实砌,每隔3-6米做拉筋一道,增强了美观性和坚固性。

砖砌围墙。

在修建窑洞时所形成的院落外围,采用粘土砖砌筑挡墙,同时安装大门,不但起到挡风的作用,而且保持了院内卫生。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庆阳窑洞民居的保护与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庆阳窑洞民居的保护与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庆阳窑洞民居的保护与发展
杨阳;郭建博;高峙南
【期刊名称】《建筑设计管理》
【年(卷),期】2022(39)10
【摘要】庆阳黄土窑洞是陇东黄土高原上一种典型的传统民居,作为庆阳本土古老的民居建筑形式和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继着庆阳人民深厚的黄土情节和浓浓的乡愁,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

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庆阳窑洞民居逐渐趋于衰微。

本文在简要介绍庆阳窑洞民居历史渊源和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探讨了庆阳窑洞民居的保护策略和发展,对于庆阳窑洞民居的发展和窑洞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5页(P75-79)
【作者】杨阳;郭建博;高峙南
【作者单位】陇东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5
【相关文献】
1.庆阳窑洞民居文化的历史渊源及保护发展
2.乡村振兴战略下冀南王边村沟谷窑洞型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3.乡村旅游背景下的豫西窑洞民居保护与更新——以陕州地坑院为例
4.乡村旅游背景下的豫西窑洞民居保护与更新——以陕州地坑院为例
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关中西部传统民居保护利用的价值与模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庆阳窑洞民居的文化旅游魅力_尚海龙

庆阳窑洞民居的文化旅游魅力_尚海龙
随着环境的变迁,西汉窑洞设计的进步,内部 更适合人居住,烟囱、灶台等都很讲究。唐宋时期, 窑洞种类增多,每个窑洞的职能明确分工,许多家 庭都有了客屋窑、灶房窑、牲畜窑、粮食窑等,暗 庄、明庄和四合院庄也诞生了。明清时代,窑洞以 安全、文明为目标向前发展,黄土塬上出现了小城 堡。高大土墙将一组窑洞或地坑院围起来,以防御 兵荒和盗贼。民国时期,出现了窑洞城市。新中国 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土、木、砖混结构和框架 混凝土结 构 的 房 屋 逐 渐 增 多,当 代 新 农 村 不 断 出
成效的措施保护这种物质遗存和非物质特色文化, 使之在当 代 重 新 焕 发 活 力,成 为 地 方 旅 游 实 体 产 业,为经济带来商机,造福革命老区人民。
一、追溯: 庆阳窑洞民居的自然变迁
马兰黄土在我国北部分布非 常 广 泛,北 起 长 城,南至秦岭。在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除少数山岭 外几乎都被连续的马兰黄土所覆盖,与较老时代的 黄土一起形成了今天特殊的黄土地貌,成为现代黄 土塬地面的基础。[1]刘东生院士的杰出贡献,使中 国的黄土成为记录地球环境变化的三大“天书”( 极 地冰蕊、深海沉积物与中国黄土,是解读地球史的 三大天书) 之一,陇东高原更是黄土天书光彩耀目 的一页。其黄土堆积厚度在百米以上,不仅成为这 一纬度的黄土沉积中心之一,而且在面上也是一个 厚层黄土塬。它的物理性质和工程稳定性都有着其 他土壤不具备的特点。[2]约在 6 亿年前,甘肃有着 与今天极不相同的地质环境,大部分地区为原始海 洋覆盖,藻类普遍繁殖。距今 2. 9 亿年至 4000 万年 的二叠纪,甘肃大陆普遍抬升,甘肃古海逐渐向陆 地演变。大约在第四纪晚期,今庆阳东部的子午岭 从湖盆中上升为南北走向的长梁。残积湖水冲破南 部峡 谷,向 南 流 入 泾 河,形 成 马 莲 河、蒲 河 水 系。[3]

中国风俗-窑洞民居

中国风俗-窑洞民居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中国风俗:窑洞民居
庆阳地处典型的陇东黄土高原区,当地居民完整保留了传统黄土窑洞的居住形式,已成为今天庆阳民俗之旅的重要参观内容。

据《甘肃通志》载:庆阳府人“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

这就是古代周人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挖掘的两种不同形式的窑洞。

今天,在庆阳各地,随处可见这种古老的居落形式。

人们靠沟坡就崖壁之势,掘洞筑室,叫“崖庄”;从塬面上向上掘出一个两三丈深,方方正正的大坑,再在四壁向里挖出一孔孔窑洞,好象一个地下四合院,叫“地坑庄”。

这种独特的居落及人民的生活方式自有妙处。

有诗赞曰: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天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 者深 入 镇原 县南 川 乡一 带 , 通 过对 该 地 区现存 的 窑洞 形 式进 行 实 地观 察 、 测量 、 拍照 . 并 查 阅相
关 资料 , 得 出如下 认识 。 庆 阳窑 洞依 据形 制不 同 , 主要 分为 靠崖 式 、 地 坑 院和 箍窑 。f 1 】 靠 崖窑 , 亦 称 明庄窑 、 靠庄 窑 , 多建 于 沟畔 、 崖前 或 山底 。 该 修建 方式 主要 利用 地 势 、 地形 。 常见有 三
作 者简 介 : 姜 波( 1 9 9 0 -) , 男, 甘 肃 庆 阳人 , 甘 肃农 业大 学人 文学 院硕 士研 究 生。


庆阳窑洞历史 渊源及现状
( 一) 庆 阳 窑 洞 概 述
1 . 历史 渊 源
庆 阳是 中国著名 的窑洞 民居 之乡 。境 内董志塬 号称 “ 天 下黄土第 一塬 ” , 是 窑洞最 多 、 最稠 密 的地 方 。 《 史记 ・ 周本 纪》 记载 : “ 后稷卒 , 子 不窑 立 。不 窑末 年 , 夏 后 氏政 衰 , 去稷不 务 。不窑 以失其官 而 奔戎狄 之
箍窑 , 亦称 窑房 , 分砖 箍窑 和土箍 窑 。多建 于平塬 、 平 地及侧 窑旁 边 。箍 窑 集窟洞 保温 与房 子光线
明亮 于一 体 , 就地取 材 , 是 极好 的 民居 。
此外 , 在 主窑之 上挖小窑 , 名 日高 窑 , 从 主窑 内修 暗道 , 筑 台 阶而上 , 可 凭窗 鸟瞰整个 庄 院全 貌 。 也可 储藏 粮食 , 贵重 物品 , 以防鸡 鸣狗盗 之徒 。崖 窑修筑 于崖面半 中央 , 基于 防盗 、 防匪等 因素考虑 。
关 键词 : 窑洞 ; 现状 ; 文化 内涵 ; 传 承 保 护
中 图分类 号 : G0 7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1 — 9 1 2 3 ( 2 0 1 5 ) 0 2 — 0 0 9 7 — 0 5
收 稿 日期 : 2 0 1 5窑 洞与 其独 特 的地 理环 境 、 人 文环 境 与 生 态环境 融为 一体 , 生动 地反 映 了人 与 自然 、
社 会之 间的 紧密联 系, 是 庆 阳传 统文化 与 现代 文化 的 结合物 。基 于庆 阳窑洞现 状 的探 讨 , 从 阴 阳文化 、
伦 理 道德 、 生 态文化 、 民俗 文化 四方 面 阐述 了庆 阳窑洞 文化 内涵 , 为 其传 承发展 提供 了有 效路 径 。
的基础场 所 , 在人类 社会 的发 展过程 中具有举 足轻重 的地 位 , 自然界 是 阴阳文 化结合体 展现 的平 台。
1 . 选 址 与窑洞 阴 阳文化 庆 阳窑洞 多负 阴抱 阳而建 , 以山环水 抱为佳 , 形 成 了背 山 面水 的村落 布局 。追求坚 固厚 实 的风格 ,
( 二) 庆 阳 窑 洞 现 状
庆 阳纬度 较高 、 光 照充足 、 黄 土土层 深厚 , 当地 居 民利 用 黄土 的直立性 修建 窑洞 。为 了提高 居住 满 意度 , 常扩大 窑洞使 用 空间 。然窑 洞采光 效果 较差 , 夏季 窑洞 潮湿 , 物 品容 易 发霉 。 笔 者在 走访 观察 过 程 中发现 , 窑 洞缺 陷迫 使 “ 洋房” 观念 深 入人 心 , 大 多数 年轻 人 明确 表 示不 愿 居
住 窑洞 。 由“ 多挖几 只窑 , 少挤 一 只炕 ” 到现在 “ 家 富住楼 房 , 没 钱住 破窑 ” , 居 民思想 观念 发生 了彻底性
变 化 。窑洞 在农 村 人 的眼里 被视 为 旧思想 、 穷 家底 , 弃 窑住 房 、 弃窑 下 山成 为普遍 现 象 . 窑洞 的破 败 十
分 明显 。
间 。” 不密来 到陇 东庆 阳( 古称北 豳 ) 开始 在这一带 推广 中原农耕 文化 , 并 吸取 陶窑技 术 , 改进 了庆 阳故 有
的 民居 形式 。 《 甘肃通 志》 记载庆 阳人 “ 好 稼穑务 本业 , 有先 王遗风 ” 。 庆 阳窑洞 住宅形 式起源 于原始社 会
后经 周人改 造 , 窑洞 成为农 耕家 园 , 如今在 庆 阳地 区 已成 为重要 的居住 场所 。 2 . 庆 阳窑洞 种 类
三 门 峡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报 J oU RN AL OF S ANME NX J A POL Y TE CHN{ C
第’ 4卷第 2 期

文史哲专题研究
庆阳窑洞 民居文化的历史渊源及保护发展
◎姜 波
( 甘肃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 , 兰州 7 3 0 0 7 0 )
选址与窑洞阴阳文化庆阳窑洞多负阴抱阳而建以山环水抱为佳形成了背山面水的村落布局追求坚固厚实的风格融合阴阳风水之理所谓气畅利水居者乐然修建之初先请阴阳先生打针刻意与龙脉山脉虎脊山脊相称阴阳先生依据八卦原理确保修筑窑洞不破坏当地风水住宅整体崇尚自然具体规划以期居住者四季平安增福添财此外逝者坟地也需打针墓地选址的好坏关系到后代高就添财人旺子孙多绝子后继无人等当地人十分重视这一文化庆阳人从生至死都和窑洞有着莫大的关系阴阳文化也伴随庆阳人的一生陇东地形封闭四季变化明显居民生活水平低下当地居民依据阴阳文化顺其万物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利用地下冬暖夏凉的特性创造了窑洞民居窑民在挖窑时必须祭祀土地请阴阳先生相宅择黄道吉日凡宅后有山梁称作靠山俗称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辈辈出大官
二 、庆 阳窑洞 民居文化 内涵
庆 阳窑洞 以居 住 的角色 出现 , 在 历史 演 变 中成 为 文化传 承 的重 要载 体之 一 。窑 洞 的建筑 风 格 、 形 式 都发 生 了历史性 变化 , 窑 洞文 化 的内容亦 日趋 丰 富。
( 一) 阴 阳 文 化
世界万物 都是物质 的联系 的统 一体 , 任何 两种物 质都有直 接或者 间接 的关 系。 大 自然作为人 类居住
文史 哲专题研究 /0 9 7
庆 阳窑 洞 民居 文 化 的历 史 渊 源 及 保 护 发 展
面 临崖 , 一 面 向沟洼 空 旷地 的凹字形 布局 。 靠 山窑 的庄面子 ( 俗 称崖 面子 ) 一 般高 至 3丈 , 长 6丈 8丈 . 在窑 的正 庄面 子开挖 - .  ̄ L 或五 孑 L 窑洞, 侧 面根据 实 际也可 挖一 至三 孔窑洞 。 地坑 院又 称地坑 窑 、 下沉式 窑洞 , 主要 修筑 于无 崖 面的平 塬地 区 。地坑 院 通常 下挖 2丈 ~ 3丈深 . 4 丈~ 5丈长 的长 方形 土坑做 院子 。 崖正 面通 常挖 三孔 或五孔 窑洞 , 左 右两边修 凿 相 同或 少 于正而 数 目的 窑洞 。窑洞顶 部呈 下坡式 , 修筑 土墙 起 隔离 、 防护作 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