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观察物体2.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3.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4.第四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5.第五单元:图形的变换6.第六单元:统计7.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一、第一单元:观察物体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观察物体(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空间观念。
2.学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描述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能力。
2.学会描述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2.学会描述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体,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描述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2.教学新课: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学会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描述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3.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互相交流观察结果。
第2课时:观察物体(二)教学目标:1.巩固观察物体的方法,提高空间观念。
2.学会运用观察物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巩固观察物体的方法。
2.学会运用观察物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2.学会运用观察物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2.教学新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物体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练习:让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互相交流解题过程。
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课时安排:4课时1.因数和倍数2.2、5和3的倍数3.质数和合数4.数学广角——找规律三、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课时安排:5课时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应用四、第四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课时安排:6课时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4.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应用5.分数与整数相加减6.分数加减法的应用五、第五单元:图形的变换课时安排:2课时1.图形的旋转2.图形的对称六、第六单元:统计课时安排:3课时1.数据的收集2.数据的整理3.数据的表示七、第七单元:数学广角课时安排:2课时1.数学广角——推理2.数学广角——找规律重难点补充:一、第一单元:观察物体第1课时:观察物体(一)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能力,学会描述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2017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一)教学内容:观察物体(三)。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2. 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 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教学重点: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五)教学指导: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因此,老师要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
注意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
活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想一想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一)教学内容:因数与倍数(二)教材分析:通过五年多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本单元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
本单元涉及到因数、倍数、2、5、3的倍数特征、质数、合数等基本内容。
本单元一直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三)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4篇)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4篇)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篇1一、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的折纸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引导学生利用学生自主折纸得到的算式,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中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折纸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利用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三、(一)动手操作,明确目标1.谈话导入,开门见山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1)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折纸高手,这节课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通过折纸研究解决解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有信心吗?2.请看要求①折一折:平均折出你喜欢的份数。
②画一画:用斜线画上你想画的份数。
③说一说:画斜线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3.动手操作师:老师已经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两张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纸张,请你拿出其中的`一张按照要求动手操作。
开始。
(学生明确要求后,进行折纸、涂色、交流等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展示。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折的,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学生汇报,老师将学生的折纸和涂色情况贴在黑板上并在纸旁板书相应的分数)5.提出问题,明确目标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要把黑板上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加起来你可以列出哪些加法算式?(学生口述算式,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想一想你能把这些算式分成几类?你是根据什么分的?(同分母、异分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整理。
2017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互质关系 1 倍数关系 较小数
两数积 较大数
重视口算技巧
如求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采用大 数扩倍法,把30扩大2倍为60,60是12 的5倍,所以60是他们的最小公倍数。
6 18
30
3
5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 倍数时,用合数作除数有助于提 高计算速度。
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特殊规律:
单位“1”与分数单位的区别
单位“1”表示: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 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 表示,通常把它叫做“1”。
分数单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1.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取 其中3份的分数是( ),它的分 数单位是( ),再添上( )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单位“1”。
18cm
18cm
18cm
18÷4=4.5(cm) 4.5×4.5×18 =20.25×18 =364.5(cm³)
3. 图中有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水箱,水箱的底面积是2平方分米, 请结合图中所给信息求出甲箱中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取出石块后
甲
乙
2.1dm
1.8dm
2×(2.1-1.8)=0.6(dm³) 答:石块的体积是0.6dm³。
3.一个正方体纸盒的棱长是7cm,这个纸盒的棱长总和是(84 )cm。
4.有一根150cm长的铁丝,用这根铁丝焊成了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还 剩铁丝6cm。这个正方体框架的棱长是(12 )厘米。
8.有一个长方体,底面是一个正方形,高18cm,侧面展开正好是一个正方 形。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364.5 ) cm³。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体积 = 底面积 × 高
底面积 可看作是高
2017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单元分析:本单元教材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加强了直观教学图形的特征,并设计了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性质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1)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和特征。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性和性质。
难点:(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
课时分配:轴对称课时旋转课时欣赏设计课时整理复习课时日期: 编号:1第一课时轴对称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2、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探索与实践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
2、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主题图课件、其他有关轴对称的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呈现现实生活中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的许多美丽的事物或图案。
(仔细观察美丽的对称图案)2、引导:大家仔细观察这些漂亮的图案,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特征?(独立思考,集体交流:这些图案有的是通过对称得到的;还有的是通过平移和旋转得到的)3、过渡:对于这些类型的图形,大家以前也有些接触,现在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
这一单元分别介绍(板书):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图形的轴对称。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复习旧知。
(1)大家自己动手画出教材第3页例1上面图形的对称轴。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1) 第一章单元数学知识点•小数的认识与认读•近似数的认识•数学语言的运用•实际应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教学目标•能正确读写小数•能判断近似数•能运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小数的认识与认读•实际应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教学难点•近似数的认识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内容时间安排小数的认识与认读2节课近似数的认识1节课数学语言的运用1节课实际应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2节课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小数的认识与认读1.初步认识小数•探究小数产生的背景•通过实物和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小数2.学习小数的表示法•介绍小数点的用法和读法•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快速理解小数的表示法3.练习小数的基本操作•加减乘除的实例演示和练习•初步应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二、近似数的认识1.初步认识近似数•探究近似数的产生背景•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近似数2.近似数的判断方法•给出多个数值,通过讨论判断哪个数值更接近实际值•理解判断近似数的方法和应用三、数学语言的运用1.数学语言的认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数学语言的用法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的规范使用方法2.数学语言的应用•针对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解决问题•通过实例演练和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四、实际应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1.实际应用问题的描述和分析•从实际生活中寻找应用问题•引导学生使用数学语言对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2.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练习和演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评价与作业•设计小组讨论作业,讨论并撰写学习笔记•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基于学生参与度和表现•以实际应用问题测试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总结本章教学旨在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小数的基本知识和近似数的判断方法,并提高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际演练和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更多的知识点和应用技能。
2017年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表格)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目录一、观察物体(三)二、因数与倍数1.因数和倍数2.2、5、3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三、长方体与正方体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4. 探索图形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分数的意义2.真分数和假分数3.分数的基本性质4.约分5.通分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五、图形的运动(三)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打电话七、折线统计图八、数学广角——找次品九、总复习一、观察物体(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学指导】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画图等活动。
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
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并要求每位学生要备好直尺等画图工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因此,老师要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
注意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
活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2017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一、五年级数学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五年级二班数学成绩不够理想,学生的书写状况有很多不理想,上课主动听讲、积极大胆发言的个性养成的不够好。
少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从学生的思维能力看,思维的主动性不突出,逻辑能力很差,发散能力不理想。
学习困难的学生占有少部分,他们的特点是: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上课走神、不认真听讲、或者说根本就听不懂上课容,缺乏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专供他们回答,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使后进赶先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重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围在1~100的自然数,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2.改进熟悉分数的编排,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容,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本套教材仍然采用了以往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借助操作直观,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熟悉,虽然也出现了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本册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在具体安排上,本套教材一方面注意体现《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新的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完整版)2017年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表格)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目录一、观察物体(三)二、因数与倍数1.因数和倍数2.2、5、3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三、长方体与正方体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4。
探索图形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分数的意义2.真分数和假分数3.分数的基本性质4.约分5.通分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五、图形的运动(三)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打电话七、折线统计图八、数学广角——找次品九、总复习一、观察物体(三)【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
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4。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学指导】1。
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画图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并要求每位学生要备好直尺等画图工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因此,老师要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
活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知识结构】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总结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作业布置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2017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2017年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目录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3)第1课时:从某个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4)第2课时: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6)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8)第3课时:因数与倍数1 (9)第4课时:因数与倍数3 (11)第5课时:2、5倍数的特征 (13)第6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 (14)第7课时:质数和合数 (16)第8课时:整理和复习 (19)第三单元 (23)第9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3)第10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4)第1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8)第12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9)第13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 (31)第14课时:整理和复习 (33)第四单元 (35)第15课时:分数的意义 (36)第16课时:分数与除法 (38)第17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 (40)第18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 (41)第19课时:最大公因数 (44)第20课时:约分 (45)第21课时:最小公倍数 (47)第22课时:通分 (50)第23课时: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52)第24课时:整理和复习 (54)第五单元 (56)第25课时:图形的运动1 (56)第26课时:图形的运动2 (58)第六单元 (60)第27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60)第28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62)第29课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64)第七单元 (66)第30课时:统计1 (66)第31课时:统计3 (68)第八单元 (71)第32课时:数学广角 (71)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
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5篇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5篇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1教材分析:例3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材通过创设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应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方砖的边长机器最大值。
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求法,本课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这样的地砖必须即使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不难。
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方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约5分钟)课件展示教材62页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习(约5分钟)1.几个数( )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2.16的因数有( ),24的因数有( ),16和24的公因数是( ),最小公因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三、合作交流(约13分钟)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约8分钟)根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
教师引导讲解。
五、测评总结(约9分钟)1.达标练习(1)要将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2)玫瑰花72朵,玉兰花48朵,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每束有几朵玫瑰花和玉兰花?(3)有一个长方形纸,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要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六、全课总结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七、作业布置练习十五5,6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10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篇1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令人信服的数据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单击一名学生完成以下统计数据和条形图,其余学生将写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同学寒假看的课外书的数量。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探索研究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
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的空白条形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刚学过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填写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
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2017年新版人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案
目录一、观察物体(三)(2课时)观察物体二、因数与倍数(7课时)1.因数和倍数2.2、5、3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三、长方体与正方体(13课时)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整理和复习探索图形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1.分数的意义2.真分数和假分数3.分数的基本性质4.约分5.通分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整理和复习五、图形的运动(三)(3课时)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打电话七、折线统计图(3课时)八、数学广角——找次品(2课时)九、总复习(4课时)1.数与代数2.空间与图形3.观察物体与统计1 观察物体(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学指导】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画图等活动。
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
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
并要求每位学生要备好直尺等画图工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
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因此,老师要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6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合发现的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会根据需要进行简单计算。
3、在观察、比较、测量等学习活动中,培养操作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根据本班学生情况,学生都很熟悉类似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物体,面对这一节知识点,学生们更倾向于从实际物体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找出书本上的答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问同学们所在的教室是什么形状,装书包用的抽屉是什么形状,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上的图画,问学生是什么形状。
学生回答:长方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二)、初步认识长方体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自己先观察,摸一摸长方体感受它的面、棱、顶点是什么感觉,从而给出其概念。
棱:面和面的线段。
顶点:棱和棱的交点。
三)、小组活动将学生相交分为6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长方体有6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或正方形3、那些面完全相同的?前和后、左和右、上和下4、长方体有12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相对的4条棱6、长方体有8个顶点。
四)、小组制作并讨论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让学生先思考并拿出橡皮泥和细木条。
制作好以后回答以下问题(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不相等。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五)课堂练习剪下本书附页中的.图样做一个长方体。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复习之前的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其长、宽、高。
引入正方体。
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正方体观察并填下表。
1、正方体的6个面都相同。
2017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2015年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目录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情感态度: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课时划分:2课时观察物体……………………1课时练习二………………………1课时第一单元:观察物体第1课时:从某个角度观察多个物体教学内容:教材P2例1与练习一第1、2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能分析和分辨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测和拼搭图形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与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能根据从正面、上面或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都玩过积木吧,老师给你们4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下图的图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观察物体〔三〕.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1.学生探究.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若干个小正方体.师:现在同学们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立体图形,才能从正面看到的是,看一看哪个小组得出的方法最多.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2.探究结果汇报.<1>一共有4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是,可以先一行摆3个小正方体,剩下的1个小正方体的摆放位置有如下几种情况: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师:摆出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不同的,但是从正面观察时,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还有其他的拼搭方法吗?学生思考,动手实验.学生接着展示:大家在拼搭的过程中要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结论.3.学生探究.师:如果再增加一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也就是用5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的形状不变,应该怎样拼搭呢?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学用手中的小正方体进行拼搭,看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多.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既可避免重复也可避免遗漏学生分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4.汇报探究结果.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小组拼搭的图形.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后面,如下图.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前面,如下图.③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④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⑤可以把1个摆在后面,1个摆在前面,如下图.教师分别对各个小组所拼搭的图形点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三、课堂小结,梳理提升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从一个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平面图形进行拼搭立体图形,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是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板书设计:观察物体〔三〕1.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同一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2.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作业: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第一单元:观察物体第2课时: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教学内容:教材P~例1、例2与练习一第、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与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三视图,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从某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拼搭出立体图形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度观察得到的三视图来拼搭立体图形.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三视图摆立体图形.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1.投影出示例2.2.分小组探究.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看到的三视图的立体图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3.探究结果汇报.我们拼搭的图形为.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从左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而从上面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因此我们组拼成了上面的图形.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3.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与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与时指导.三、巩固练习1.第3题:呈现了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并流拼搭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步骤、简洁地进行操作.2.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对于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3.第5题:可以让学生先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4.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5.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题意要求动手摆一摆,以此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四、课堂小结,梳理提升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物体的三视图拼搭立体图形,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动手参与,积极地思考.在按照物体的三视图进行拼搭时,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层.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排,再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和位置.板书设计: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层;然后确定要拼搭的立体图形百几排;最后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等知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又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生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学生已经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但本单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比较多,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概念的前后联系又很紧密,部分学生学习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材明确规定在研究因数与倍数时,限制在不包括0的自然数X围内研究,避免由此带来一些小学生尚不必研究的问题.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学情分析1.利用乘法引导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在揭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时,没有像原来的教材那样,先揭示整除的概念,再利用整除认识倍数和因数,而是让学生通过分类,用除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也是让学生运用乘除法的知识,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2.注重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探索数的特征.教材非常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发现数的特征.如在探索2、5和3的倍数的特征时,都是先让学生在100以内数的表格中圈出2、5的倍数,再通过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方法发现它们的倍数的特征.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数学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以与渗透分类的思想.问题解决: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情感态度:通过利用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课时划分:8课时1.因数和倍数……………………2课时2.2、5、3的倍数的特征………2课时3.质数和合数……………………3课时4.整理和复习……………………3课时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第3课时:因数与倍数<1>教学内容:教材P5~6例1、例2与练习二第1、2<1>、6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学会用列举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过程与方法:借助直观图,先引导学生观察后列出乘法算式,最后结合乘法算式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与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教学难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出示教材第5页例1.12÷2=6 9÷5=1.830÷6=5 2÷3=0.626÷8=3.5 19÷7≈2.71 20÷10=2 21÷21=163÷9=7<1>观察.引导:观察例1中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都是除法算式〕<2>分类.引导:你能把上面的除法算式分类吗?学生分类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整除分为以下两类:2.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数的整除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二、探索新知:1.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教学例1〕<1>教师引导.教师指出: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例如:12÷2=6,我们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2>学生尝试.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第一类的每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3>深化认识.师:通过刚才的说一说活动,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不能单独存在.我们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而应该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例如,30÷6=5,30是6和5的倍数,6和5是30的因数.教师强调,并让学生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O〕.<4>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小结:如果a÷b =c〔a,b,c均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a就是b和c的倍数,b和c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2.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教学例2〕出示例2:18的因数有哪几个?<1> 学生独立思考.师:根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想一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18÷1=18,l和18是18的因数;18÷2=9, 2和9是18的因数;18÷3=6, 3和6是18的因数.引导学生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个因数之间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用句号结束,即18的因数有:1,2,3,6,9 ,18.<2>小组合作交流.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明找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只要想18除以哪些整数的结果是整数,并且要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避免遗漏.如果学生还有其他想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3>采用集合图的方法.教师指出也可用右面的集合图来表示18的全部因数.明确:用图示法表示18的因数时,先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面写上"18的因数〞,再把18的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规律地写在椭圆里,每两个因数之间也用逗号隔开,全部写完后不加句号.<4>即时练习.让学生找出30的因数和36的因数,并组织交流.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也可以表示如下:老师举错例.<1,2,3,4,6,6,9,12,18,36.>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生: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1、6题.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四、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因数和倍数12÷2=6 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18的因数有1,2,3,6,9,18.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作业: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2〔1〕题.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第4课时: 因数与倍数<2>教学内容:教材P6例3与练习二第2<1>、3~8题. 1,2,3,6,9,18 30的因数1,2,3,4,6,9,12,18,36 36的因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找出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0,28,42的因数有哪些?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这些数的因数个数的?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二、探索新知1.探索找倍数的方法.〔教学例3〕出示例3:2的倍数有哪些?师:你会找2的倍数吗?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又多!准备好了吗?开始!师:时间到,你写了多少个2的倍数?生1:15个.生2:24个.师:大家都是用的什么方法呢?生1:我是用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这样写下去的.生2:我也是用乘法,用2去乘1、乘2……师:哪些同学也是用乘法做的?师:你们都是用2去乘一个数,所得的积就是2的倍数.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生3:我用的是除法,用2÷2=1,4÷2=2 6÷2=3……依次除下去.师:很好!如果给你更长的时间,你能把2的倍数全部写出来吗?师:为什么?〔因为2的倍数有无数个〕师:怎么办?〔用省略号〕师:通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初步体会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追问:你能用集合图表示2的倍数吗?学生填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核对.<4>即时练习.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组织交流.学生举例时可能会产生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错例进行适时剖析.4.反思提炼.师:从前面找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集体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以下三点:<1>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2>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倍数.<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三、巩固提升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4、5、6、7题.学生独立完成全部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证正.集体订正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以下几点:<1>第4题"15的因数有哪些?〞和"15是哪些数的倍数〞答案是一样的.<2>第5题中的第<2>小题是错的,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第<4>小题也是错的,因为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不含小数.<3>思考题:两数如果都是7〔或9〕倍数,它们的和也一定是7〔或9〕的倍数,即如果两数都是n的倍数,它的和也是n的倍数.2.利用求倍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示:妈妈买来几个西瓜,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5个5个地数,也正好数完.这些西瓜最少有多少个?理解题意,分析解答.教师提示"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说明西瓜的个数是2的倍数,5个5个地数,也正好数完,说明西瓜的个数是5的倍数,所以西瓜的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交流汇报:2的倍数有2,4,6,8,10,12,14,16,18,20,…5的倍数有5,10,15,20,25,30,…2和5共同的倍数有10,20,…所以2和5共同的倍数最小的是10.答:这些西瓜最少有10个.四、课堂小结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2.让学生自学"你知道吗?〞板书设计:因数和倍数2×1=2 2÷2=12×2=4 4÷2=22×3=6 6÷2=32×4=8 8÷2=4……2的倍数有2,4,6,……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作业: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2〔1〕、3、8题.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第5课时:2、5倍数的特征教学内容:教材P9例1与练习三第、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奇数、偶数的意义,学会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并学会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探索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与奇数、偶数的概念.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观察法和操作法.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百数表.生:彩笔,百数表.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知识,谁能举例说明什么叫因数?什么叫倍数?学生举例说明.揭题:我们已经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二、互动新授:1.认识5的倍数的特征.<1>操作感知.出示教材第9页"百数表〞,让学生认真观察.提问: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上表中找出5的倍数,并做上记号.〔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百数表〞按要求进行操作〕.<2>组织交流.提问:5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你能根据刚才的操作把自己的发现向同学说一说吗?小组交流后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呈现表1:表1 表2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2.认识2的倍数的特征.<1>操作感知.提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在"百数表〞中找出2的倍数,做上记号,并与同伴说一说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学生各自独立动手操作.<2>组织交流.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呈现表2: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3>认识奇数、偶数.①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意义从百数表中可以看出,自然数中有一半的数是2的倍数,另一半的数不是2的倍数.我们把2,4,6,8,10,…这些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O也是偶数〕,把l,3,5,7,9,…这些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jī>数.教师提示:如果用a表示自然数,那么可以用2a来表示偶数,用2a+l来表示奇数.②举例验证.54是2的倍数.54是偶数;728是2的倍数,728是偶数;245不是2的倍数,245是奇数……由此可以得出: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也就是说,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一定是偶数.③奇数和偶数的特点: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奇数和偶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奇数和偶数,只有最小的奇数和偶数,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O.3.即时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做完这些题目,你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二、学习环节:
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93页例1,按照提示完成自学指导。
1、请学生仔细观察例1(1)题,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第周第课时教案(月日)
课题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提高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
(2)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先想一想怎样解答?
5、你能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
三、检测环节:
1、检查学生上面自学情况。
2、P98做一做1题。抽学生到黑板上练习。
四、研讨环节:
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应注意什么?
五、练习环节:
练习二十五1、2、3题。
板书
设计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
反思
3、38和18可以直接相减吗?为什么?
4、整数加、减法的含义是什么?分数加、减法的含义是什么?
5、你能发现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吗?
6、你能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吗?
三、检测环节:
1、检查学生上面自学情况。
2、P90做一做1、2题。抽学生到黑板上练习。
四、研讨环节:
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
练习二十三1、3、5题。
板书
设计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 = -=
教学
反思
第周第课时教案(月日)
课题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
2、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认真计算,并能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2)能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学习环节:
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97页例1,按照提示完成自学指导。
1、例1(1):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怎样计算这几个算式呢?,你能用学过的知识选其中两种进行计算吗?
2、说说解题思路先算什么?计算中要注意什么?(强调书写格式及注意事项:用递等式计算,等号一律对齐,分数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注意最后的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这是云梦森林公园地貌情况统计表,从这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还有谁来说?(先请2位学生说,再一起读一遍。)
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占公园面积的几分之几呢?你会列式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2、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4、(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
五、练习环节:
练习二十三1、2、3题。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第周第课时教案(月日)
课题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个案补充
一、导入环节:
1、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去看一处美丽的景区(出示图片),这是湖北省的云梦森林公园景色,那里崇山峻岭,风景优美,森林里到处有高大的乔木林、低矮的灌木林,还有大片的草地。
3、<二>例1(2)-自己计算一下。请一名学生板演,
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算。(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这道题)
4、你能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
三
2、P94做一做1、2题。抽学生到黑板上练习。
四、研讨环节:
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是什么?
五、练习环节:
第周第课时教案(月日)
课题
分数加减的简便运算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依然适用,并灵活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掌握并养成最后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的习惯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个案补充
一、导入环节:
1、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为什么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3、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二、学习环节:
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89页例1,按照提示完成自学指导。
1、请说出图上有什么信息?怎样列示计算?计算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八分之三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2、计算的结果应该是什么分数?
教学难点:能熟练掌握并养成最后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的习惯。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个案补充
一、导入环节:
1、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单位?
师板书两个分数:看着这两个分数,你能想到哪些有关的分数知识?(学生回答。)
2、板书课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3、例1(2):森林多会给环境带来什么好处呢?仔细读这个表格说说你看懂了什么?(先让学生解读表格,再引导学生
理解表格意思。)
4、说一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它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一样吗?
(1)降水后,森林里的雨水储存为地下水、地表水和其他形式分别是多少?(720、14、25)把谁看做单位“1”?
根据情境中的数据,提出问题:(1)废金属和纸张垃圾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
(2)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多多少?怎样列式?
2、例1(1)、+为什么分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呢?(指名回答: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就不同,就不能相加)
(2)、只要解决了什么问题,可以直接相加了?(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用什么方法可以转化呢?同学们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