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3.1《月夜》课件(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同步课堂】3月夜课件—粤教版语文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曲选读》 (共16张PPT)
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绝句四首》
4.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石壕吏》 《望岳》
知人论世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 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 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 青少年时期,怀有远大理想,希望能 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他仕途不得志, 一生贫困潦倒,饱经祸患。
诗歌主旨
• 本诗通过写诗人被困长安时望月思亲 ,表达诗人对妻儿的思念,寄寓诗人 对天下太平,早日团聚的向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歌第三、四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试简析之。
答:诗人采用想象,曲笔抒情,三、四两 句撇开自己,不说自己思念亲人,却由从对 方入手,想象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 比直写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更为婉曲含蕴。
思考探究二:
杜甫在诗中不说自己望月忆妻,却说妻子望月 忆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 这是一道表现手法鉴赏题。答题时的步骤:A.先要
点明手法;B.再结合诗的内容分析怎样用这种手法;C.再 点明这样写的效果。 参考答案:
A.诗人采用曲笔(想象/对写)的手法;B.不 说自己在长安望月思念妻子,却说妻子在鄜州望 月怀念自己,相比直接写自己思 牵挂之深。构思奇特,让人回味无穷。
月夜
f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 月夜 课件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作者由笛声想到 梅花落满江城,
由听觉诉诸视觉 运用通感,化无 形为有形,虚实 结合,情景相生, 从而有力地烘托 了作者去国怀乡 的悲愁情绪。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对写法,从对方落笔, 想象妻子在家思念自己, 虚实结合,含蓄地表达 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思念之切。含蓄蕴藉, 新颖不俗。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对写法的特点 一、撇开自己不写,从对方
落笔,情感更含蓄。 二、由实到虚,虚实相生,
以虚衬实,突出主题 三、多表达游子思乡怀远
的情感。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用小儿女的未解 反衬妻子的忆, 以表现妻子的孤 独,相思之苦。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有人说颈联有 两个字格外形 象生动,含蓄 凝练,你认为 是哪两个字? 请简要说明理 由。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一 湿一寒,形象地写出了妻 子望月愈久而忆夫愈深的 执着与多情。而这,又完 全是作者的想象,暗写诗 人看月之久,忆妻之深, 思妻之切,虚实结合。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表达了诗人渴望战争 早日结束,渴望早日 与亲人团聚的 愿望。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月夜
唐 杜甫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月夜》优秀课件
汇报人:2023-11-17•作品背景与作者介绍•诗歌内容解读•诗歌的欣赏与理解目录•诗歌在教学中的运用01作品背景与作者介绍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
《月夜》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作者杜甫对时局的关切和忧虑。
安史之乱背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过上了流离失所的生活,他深切体会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这些都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体现。
杜甫的流离生活《月夜》创作背景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的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杜甫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作品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又表达了对贫苦人民深刻同情,真挚动人。
作者杜甫简介独特的韵律和音韵杜甫在诗歌创作中,非常注重韵律和音韵的运用,使得他的诗歌在传达深厚情感的同时,也极具音乐美感。
雄浑豪放杜甫的诗歌气势磅礴,语言雄浑,展现出诗人的豪放个性。
细腻入微杜甫诗歌中对人物心理、社会现象的刻画都表现出惊人的细腻入微,使读者如临其境。
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杜甫诗歌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疾苦,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他的诗歌往往直抒胸臆,对现实进行尖锐批判。
杜甫的诗歌风格与特点02诗歌内容解读《月夜》整体内容概述《月夜》是一首描写夜晚月色的诗歌,通过对月色的描绘,表现出作者对宁静、美好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歌结构诗歌整体上分为描绘月夜美景和抒发情感两个部分,结构简洁明了。
诗中表现的意境与情感月夜美景诗歌通过对明月、清辉、林间等元素的描述,勾勒出一幅幽静、美丽的月夜画卷。
情感抒发诗人在欣赏月夜美景的同时,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情感。
月亮在诗歌中象征着纯洁、美好,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象征手法拟人手法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诗歌运用拟人手法,如“月光如水洒林间”,使得自然景物更具生动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诗歌在描写月夜美景的同时,融入诗人的情感抒发,使得诗歌既具有画面感,又富有情感色彩。
《月夜》PPT优秀课件
合作探究
1、诗中所描写的“霜风”“”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霜风、月光”景物的描写 ① 交代事件产生的时间为夜晚 ② 渲染了清冷、幽远的氛围; ③ 烘托人物孤独的心情; ④为后文抒发追求人格独立和追求自我意识做铺垫。
2、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 怎样的精神?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 情和奋斗精神。
4、“却没有靠着”最能表现诗的主旨,试说说你对此的感悟。
表现出环境的萧瑟,人物的孤独。面对艰巨处境诗人表现出的 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情和奋斗精神——他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 着。
诗歌主旨
诗歌主旨
《月夜》写在霜风与月光下“我”与一株树并排立着,阐述 了“做人要自立,不依靠别人”的道理。表现了“五四运动”前 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张识和对自由的期望。
月夜
沈尹默
走近作者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 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 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 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朗读诗歌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 /立着, 却/没有/靠子开始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 自由和个性解放。
3、诗中的“我”是一个什么形象?
“我”是一个五四运动前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我”不恐 惧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追求人格独立, 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我”期待通过诗唤起国人的觉醒, 民族的觉醒。
统编(部编)版初三语文9年级下册 第1单元《短诗五首》之《月夜》课件(共18张PPT)
读后感悟
在“霜风呼呼的吹着”的恶劣环境中,诗人沈尹1 默“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表现了一 种可贵的独立自主的人格。其实,成长在幸福新世纪的 我们,同样需要“立着却不靠着”的精神。立着却不靠 着,就是要独立自主,要做一个无惧风雨、无畏风霜、不 怕摔倒、依靠自己的力量直冲霄汉的人!也许,完全 “靠”着父母,你可以少一点风吹雨打,少一点磕磕绊绊, 但是,少了风雨的磨炼,你的进取心得不到激发,你的毅 力得不到打磨,你的思想得不到升华,你就很难成为独立 的你,很难独自面对生活中的逆流和荒原。走出父母的 怀抱,直面风雨,闯出自己的人生,秀出自己的风采,做一 个立着却不靠着的人吧!
朗读诗歌
朗读指导
品读诗歌
品 析
【一动一静】
写动态的“霜风”,静态的“月光”,一动景, 一静景,渲染了月夜的萧瑟、清冷。“霜风”本来 常给人冷寂之感,诗中却用“呼呼的”修饰,让人感 到一种生机;“月光”本来也常给人清冷之感,诗中 也并未描摹月光的“冷”,而是用“明明的”修饰, 为夜晚的景色增添了一抹亮色。
课文结构
脉络
月
霜风吹 月光照凄冷的环境自我意来自的觉醒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夜
我 高树
并立而不靠着
情感
诗歌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表 达了诗人在冷冽的环境中不惧朔 风、不畏寒霜、不愿倚仗高树,追 求自由独立的情怀。
重点难点
诗中的“树”有什么象征意 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 “我”怎样的精神?
“树”象征着古老、根 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我” 与树“并排立着”“没有靠 着”表明诗人思想独立,追求 自由的精神。
短诗五首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
目
01 积累文常
录 02 朗读感知
03 归纳探究
粤教版 月夜优秀PPT课件20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 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 小逃到廊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 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杜甫便 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准备赶至 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 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 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有感情地朗诵《月夜》
鉴赏诗歌
这首诗作者是如何来表情达意的?
探究学习
• 任务一:艺术手法 • 任务二:遣词造句 • 任务三:意象意境
合作探究任务一
• 写此诗时杜甫身困长安,却似乎能够看到 远在鄜州的妻子望月思念自己,这是怎样 的艺术手法? • 想象,虚实结合
合作探究任务二
• 1.诗歌颔联提到妻子身旁有“小儿女”, 那为什么还说“闺中只独看”? • 儿女太过年幼,还“未解忆长安”,妻 子对“我”的思念无人倾听、无人理解, 更添孤独之感。
合作探究任务二
2.有人说“香雾云鬟湿,清辉 玉臂寒”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 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 是哪两个字,并请简要说明理由。
• 是“湿”和“寒”。 • 一“湿”一“寒”可触可感,形象生动; 表现了妻子对诗人的忆念之深而“独看” 之久,“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 象和联想、反照诗人看月之久,忆念之深 的痛苦现实;“湿”写云鬟,“寒”写玉 臂,表现诗人对妻子的情深爱切,思念之 苦、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合作探究任务三
• 1、本诗题为“月夜”,而诗歌的每一个字 都由月而生,有月所以望月,望月良久因 而“云鬟湿、玉臂寒”、希望有朝一日能 在月下“双照”而泪痕干……那么,这里 的月亮代表了怎样的一种感情呢?
《月夜》PPT优质课件
3 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
重点
学习目标
学习仿写小诗。
写作目标
品格素养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哲思,提高自我思想境界, 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健全的人格。
预习资料速查
作
者
简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
介 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
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月夜》表现了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崇尚
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板书设计
月 夜
霜风吹 月光照 “我” 高树
萧森的环境 追求独立自由
并立而不靠着
课文细读品味
1.《月夜》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图描绘出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霜风猛烈地吹着,月光明 亮地照着,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 并排站立,充满美的意蕴。
归纳总结
2.意境清新,含而不露。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
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行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 的说教,且诗中的主观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 造出浑然天成的画面与意境氛围。
预习资料速查
背
景
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 年1 月出版的《新青年》
资 料
四卷一号上。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
地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
“月夜”一样。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
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
学诞生的标志。
预习资料速查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以白话作为基本 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新诗初创阶段, 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 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 当时新诗也被称为“白话诗” “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许 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 对新诗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 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 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月夜》PPT课件
短诗五首
【沈尹默】(1883-1971), 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 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 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 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沈 尹 默 书 法 作 品
短诗五首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 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 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 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 “民主”, 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 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短诗五首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 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 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短诗五首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 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 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 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短诗五首
朗诵
1. 读出节奏
2.感受意蕴
短诗五首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 将它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 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 充满了美的意蕴。
短诗五首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 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短诗五首
月夜
沈尹默
-.
短诗五首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 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 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正 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 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 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
《月夜》(粤教版高二选修).doc
《月夜》(粤教版高二选修)寻找诗之眼——以《月夜》为例打开诗眼鉴赏之门教学目标:1、《月夜》的意境、主旨鉴赏2、以《月夜》为引子,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诗歌的诗眼。
教学重点:辨析、鉴赏诗歌的诗眼教学难点:鉴赏诗歌的诗眼一、引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下品);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中品)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上品)二、教学过程:(一)感受诗眼:为什麽改一个字能如此之神奇?画要点睛,诗歌重眼。
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曾于健康瓦棺寺画维摩诘像,点睛之日致万人空巷。
1、诗眼的内涵: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情感。
这种词语一般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题:“愤”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词语。
(1)增强诗歌的形象性;(2)使诗意更精确或翻出新意。
全诗诗眼:《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解题:其“绿”字诗思深沉,情思浩荡: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又在这盎然生机中展示出作者当时奉诏回京的喜悦,还流露出作者经历第一次罢相之后,虽被再次征召回朝,但不能不产生的重重忧虑,其高度的概括性,丰富的表现力,的确让人称道,难怪王安石不厌其烦,易“十许字,始定为绿”。
2、诗眼的位置:(1)在题目中:如《书愤》、《春夜喜雨》(2)在诗句中:《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二)品味诗眼:鉴赏诗歌诗眼的独特之妙内容定位:体会意境,想象与联想活用定类:常语含情,移位意更深1内容定位:体会意境、看资料信息、注释。
、看写作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廓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
《月夜》PPT部编版1
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5月24日上午,登顶的总攻终于打响,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 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 教学重点
生 我认为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因为白兔一则没有能力去保卫财富,生怕别人抢去偷去;二则有了私欲之心便不会真正拥有。所以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于你有没 有实力,有没有私欲。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 1、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当时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翅膀。此时,除掉身体的最后尖端,身体已完全蜕出了。 生 寓言,它总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上的启示。 ④如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 1924 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还重点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 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将是必胜的。 缭 绕 砭骨 履践 崔巍 滞留 窒息 匍匐 [课时安排] 师:有烦恼的,请举手! 1、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烦恼。 课堂小结: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有些人遇事总是斤斤计较,贪图占有,所以总是生活在焦虑和痛苦之中;而有的人则比较超脱,心胸开阔,他们才真正享受到生活的 乐趣,希望可爱的你们在生活中能做后者,天天都开心,如阳光般灿烂。所以,想送你们几句金玉良言(出示图片12) 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当时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翅膀。此时,除掉身体的最后尖端,身体已完全蜕出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邢台家政 邢台家政
fae
诗眼:独看 双照
“独看”从对面着想,虽只写妻子的 “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 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蕴含其中; “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 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 希望寄于不知何时的“将来”。 这两个诗眼对全诗主题表达起了关键 作用。
艺术特点
1.炼字精准。一二联中,“怜”、“忆”与“今夜”、“独 看”联系起来看,则意味相当深厚。明月每月可见,特写“今 夜”,又是“独看”,可以想见有往日的“同看”和将来的“同 看”。将来的“同看”由结句点明,而往日的“同看”通过这二 联和相关材料的分析可以了解清楚:安史乱前,杜甫曾困守长安 十年,其间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共同度过的。这期间夫妻二人一 定曾共同看过明月,留下的记忆应是很深刻的。当长安沦陷后, 一家人逃到羌村,与妻子同看明月也一定会回忆起在长安时看明 月的情景,一定是不胜酸楚的 !而如今,妻子一人在羌村“独看” 明月又是“忆长安”,这“忆”不仅是辛酸,更是忧虑和惊恐的。 那么,往日与妻子在羌村看月而“忆长安”,尽管百感交集,但 毕竟二人团聚;如今只有妻子一人“独看”月而“忆长安”, “小儿女”们又天真幼稚,哪能为其分忧解难呢?此一“怜”字, 可谓饱含深情,感人至深。 2.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采用了暗示手法,将 “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
意本思家,而偏想家 月 夜 人之思我,已进一层。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至念及儿女不能思, 又进一层。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望月之久,忆念之深。 独看则泪痕不干,意在 言外。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人的 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有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 其诗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 提供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 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 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其诗风格沉郁顿挫。 与李白合称“李杜”。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 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 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 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 武,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准备 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 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 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人。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遇李白,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 安史乱起,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任左拾遗。 被贬后投严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世称“杜工部”。 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 病痛缠身,于770年冬死于赴岳州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