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半球病变定位诊断

合集下载

大脑半球

大脑半球

3、 新皮质(大脑皮层):只有人类存在,含
有典型的6层细胞结构。
Ⅰ分子层:只含有少量的小型细胞(Cajal cells,联络细 胞)。主要接受半球其他皮质区域的锥体细胞和梭形 细胞的冲动,此层有大量切线走行的纤维。 Ⅱ外颗粒层:神经元较小,呈颗粒状,有少量锥体细胞。 Ⅲ外锥体层:锥体细胞逐渐变大。 Ⅳ内颗粒层:与外颗粒层相对应,主要接受丘脑皮质通 路传递的神经冲动。 Ⅴ内锥体层:含有大、中型锥体细胞,发出神经纤维构 成锥体束。中央前回含有巨大锥体细胞(Betz细胞) Ⅵ多形细胞层:部分是改变的锥体细胞、三角形或梭形 细胞
• 一般来说,皮层主要含有两大类细胞群: • ①锥体细胞 + 梭形细胞:主要发出离开皮层的传 出纤维。 • ②颗粒细胞:接受传入冲动。 • 大脑皮层的功能分区: Brodmann分区法, 52区,其代 号是依据其研究的顺序而定,与相应区域的功能特点 无关。 • 大脑皮质又分为 • ① 异型性皮质(hetero-typic cortex)如枕叶的视皮质。 • ② 同型性皮质(homotypic cortex)具有典型的6层细 胞结构的皮质区。 具有6层结构的皮质区称为同型性皮质;不能明确区 分出这种6层结构的区域称为异型性皮质
• (二) 基底节:
• 主要包括:纹状体和屏状核。





纹状体分为: 古纹状体—杏仁体(核),位于尾状核 尾端,海马钩的深面,侧脑室下角的前端,属 于边缘系统。 旧纹状体 —— 苍白球(豆状核的内侧, 分内外两部分),参与锥体外系。 新纹状体——壳核和尾状核(头部、体 部、尾部)。 屏状核:位于外囊的外侧,其功能知道甚少, 仅知道它不属于锥体外系。
③颞叶:解剖上无明确分界线,只是意定的。更 重要的是颞叶前移形成了外侧裂,使脑岛完全 被颞叶覆盖 分为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颞横回、 扣带回、海马回及海马回沟。 ④枕叶:位于大脑的最后部,内侧面以顶枕裂、 枕前切迹为自然边界。 分为:楔叶、舌回、纹状皮质(距状裂皮 质)。 ⑤岛叶 (脑岛,又称第5脑叶) ⑥边缘叶 (第6脑叶) ⑦眶叶(回)(位于额叶底部,第7脑叶)

神经解剖学习-大脑半球

神经解剖学习-大脑半球

神经解剖学习-大脑半球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包括定位诊断(病变部位诊断)和定性诊断(病因诊断)两个部分。

临床医师根据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知识及辅助检查结果对症状进行分析,推断其发病部位,称为定位诊断;在此基础上确定病变的性质和原因,这一过程称为定性诊断。

定位诊断是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第一步,正确完成定位诊断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对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和病理的理解,二是对这些结构病损后症状的掌握,三是临床基本功的扎实运用。

本章主要讨论神经结构病损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定位诊断提供理论基础。

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症状,按其表现可分为四组,即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休克症状。

①缺损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

例如一侧大脑内囊区梗死时,破坏了通过内囊的运动和感觉传导束而出现对侧偏瘫和偏身感觉缺失;面神经炎时引起面肌瘫痪等。

②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例如大脑皮质运动区受肿瘤、瘢痕刺激后引起的癫痫;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

③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

加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后出现的锥体束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性;基底核病变引起的舞蹈症和手足徐动症等。

④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

如较大量内囊出血急性期,患者出现对侧肢体偏瘫、肌张力减低、深浅反射消失和病理征阴性,称脑休克;急性脊髓横贯性损伤时,损伤平面以下表现弛缓性瘫痪,称脊髓休克。

休克期过后,多逐渐出现受损结构的功能缺损症状或释放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us system,CNS)包括脑和脊髓,脑分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等部分,脊髓由含有神经细胞的灰质和含上、下行传导束的白质组成。

不同的神经结构受损后,其临床症状各有特点。

大脑半球( cerebral hemisphere)的表面由大脑皮质所覆盖,在脑表面形成脑沟和脑回,内部为白质、基底核及侧脑室。

定位诊断的描述实例2

定位诊断的描述实例2
肿,腰穿脑脊液压力升高,提示颅内高压综合 征。临床上出现的双肩背疼痛和颈部抵抗,考 虑脑膜和神经根受累,视力和听例非霍奇金淋巴瘤脑脊膜-神经根 转移
定位诊断
双下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考虑累及下运动神 经元。颈抵抗、腰痛、脑脊液改变提示有脑脊 膜和脊神经根受累。
第32例脊髓髓外肿瘤
定位诊断
根据患者的主要体征:双下肢肌力IV级,腱反 射亢进,双Babinski征(+),Chaddock征 (+)。T10以下深浅感觉减退,提示病变位 于胸段脊髓T8水平。患者起病时反复出现双腰 部疼痛,右侧为著,症状呈发作性,向腹部放 射, 有腹部皮肤烧灼感,上述症状提示为神 经根刺激症状,病程早期出现严重的神经根刺 激症状提示病变位于髓外可能性大。病情突然 加重可能有血管机制的参与,如肿瘤内出血。
提示右侧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受累,定位 于右侧大脑半球。患者表现为上肢瘫痪为主, 并出现局灶性运动型癫痫表现,提示病灶于右 侧额叶皮层或皮层下,头颅CT已经证实。另 外患者既往有多次脑出血病史,头颅CT所见 低密度病灶主要累及额叶及顶叶。
第3例黏液瘤压迫造成颈内动脉闭塞
定位诊断 根据病人反复发作左侧肢体麻木,结合影像学
皮层受累。右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可见不自主 抖动,提示锥体外系亦有受损。此外,患者双 侧Babinski征(十),说明双侧锥体束受损。
第10例脑囊虫病
定位诊断 患者临床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性抽搐,提示存
在大脑皮层功能广泛受累,但因患者没有明确 的局灶性定位体征,仅仅凭临床表现确切的病 变部位难以确定。结合头颅的改变提示右侧额 叶病变。
第31例淋巴瘤合并周围神经病
定位诊断 患者双下肢无力,双下肢病理征(+),提示双侧椎

大脑病变的定位诊断

大脑病变的定位诊断

大脑病变的定位诊断大脑半球病变的临床表现一般症状:意识与精神活动障碍;失语症;失用症;失认症;偏瘫;癫痫发作;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等。

定位症状:额叶(P。

187—192);顶叶(P。

192-194);颞叶 (P.194—195);枕叶(P。

195-199);岛叶(P。

119);边缘叶(P.199-);基底神经节(P.199);胼胝体(P.200);内囊(P201-202)。

额叶病变的定位诊断一、额叶背外侧面病变的定位诊断(一)额叶背侧部皮质及皮质下病变的诊断要点:1.运动障碍是主要的症状;2。

瘫痪大都由弛缓性过渡到痉挛性;3.单瘫(皮质病变)或偏瘫(皮质下病变);4.肌张力减低(4区病变)或肌张力增高(6、8区病变);5.早期、剌激性病变→癫痫发作,破坏性病变→瘫痪。

(二)运动区病变的定位诊断:1.运动障碍:(1)癫痫发作:额叶病变的定位诊断(运动区)I.局限性运动性癫痫(I)完全性贾克森氏癫痫(局部→全身)(II)不完全性贾克森氏癫痫(仅限于局部)II.全身性癫痫大发作(I)无先兆(II)有先兆I) 反转性发作(头眼向对侧转动)继大发作,病变在 6、8 区(头转→全身抽)II)先为头部相继出现身体向对侧旋转,而后扩延为全身大发作,病灶在6区头、身转→全身抽III)先有意识障碍,相继出现全身性癫痫大发作,病灶位于额叶的更前部(额极部)昏迷→全身抽III.瘫痪发作(抑制性发作)(2)瘫痪:上肢单瘫;下肢单瘫;中枢性面瘫;面肌与上肢瘫;皮质性偏瘫;皮质性截瘫(旁中央小叶性截瘫)皮质性三肢瘫(旁中央小叶性三肢瘫)2。

反射异常:即出现所谓的“锥体束征”(1)病理征阳性.自皮质至第五腰髓锥体束任何部位的病变都可出现(2)病变对侧深反射亢进(急性期减低或消失)(3)病变对侧浅反射减弱或消失(4)出现踝阵挛、髌阵挛、腕阵挛●(三)运动前区病变的定位诊断● 1.运动障碍:●特点(1)病变对侧上下肢出现一过性上下肢瘫痪,伴精细运动障碍,粗糙运动保存.●(2)慢性进行性病变者往往先出现肌张力增高以后才出现瘫痪。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麻痹。
三、脑干定位诊断
中脑的Weber综合征大脑后动脉脚间支和/
或脉络膜后动脉阻塞致大脑脚综合征 Weber综合征﹚ 同侧Ⅲ麻痹﹙ Ⅲ﹚ 对侧偏瘫﹙锥体束 ﹚ 对侧强直﹙黑质 ﹚ 对侧随意运动失控﹙皮质桥脑束
三、脑干定位诊断
Millard-Gubler综合征
同侧Ⅵ、Ⅶ麻痹和对侧偏瘫,对
一、 2、额上回后部(为前回转 区):刺激性病灶 表现为突然 大 意识丧失,头颈、躯干向对侧 脑 旋转(沿着身体的长轴旋转, 半 可能出现骨折)。破坏性病灶 球 无定位意义 定 位 诊 断
一、3、额中回后部:双眼皮质侧视中枢, 大 分为刺激性病灶及破坏性病灶。 脑 半 刺激性病灶引起双眼向对侧注视, 球 对侧肢体抽搐; 定 破坏性病灶引起双眼向同侧注视, 对侧肢体瘫痪。 位 侧视中枢 诊 断
一、大脑半球定位诊断
顶叶
1、中央后回:刺激性病灶 感觉性癫 痫 以口角、眼角、手指、足趾多 见;破坏性病灶,精细感觉障碍, 感觉性认识障碍
一、大脑半球定位诊断 顶叶
2、优势半球角回:破坏性病灶
引起Gerstmann's综合征:失写、失 算、左右失认、手指失认
一、大脑半球定位诊断 顶叶
3、 左侧缘上回,运用中枢,有
一、 (一)额叶 大 中央前回:刺激性病灶,表现 脑 对侧相应部位肢体抽搐,多由 半 一侧口角、眼睑、手指、足趾 球 向同侧面部、同侧肢体扩散、 形成Jackson’s癫痫或发作。如 定 果病灶放电通过下行纤维→丘 位 脑放射、胼胝体→对侧半球→ 诊 四肢抽搐,意识丧失 断
一、 (一)额叶 大 中央前回:刺激性病灶,如放电 脑 扩散到中央后回,则引起对侧相 半 应部位肢体感觉性癫痫。如为破 球 坏性病灶,则引起对侧肢体瘫痪, 定 多为单瘫。旁中央小叶破坏性病 位 变,引起双下肢截瘫、大小便障 碍,以大脑镰脑膜瘤多见 诊 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定位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2. 有些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之初或 进展中出现的某些体征, 往往 不代表真正病灶水平灶
u 例如, 临床发现病人感觉障碍平面在胸髓水平, MRI却显示颈髓外占位性病变 是由于病变尚未压迫到颈髓的上行感觉纤维, 使感觉障碍平面未上升到病灶水平
定位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3. 应注意患者可能存在某些先天性异常
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病变的临床特点
4. 小脑病变
p 常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构音障碍&肌张力 减低等
p 蚓部病变: 躯干共济失调 p 半球病变: 同侧肢体共济失调 p 与慢性小脑病变(如变性病\肿瘤)相比, 急性小脑病变
(如血管性\炎症性)症状明显--前者可发挥代偿机制
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病变的临床特点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
2. 确定病变空间分布 Ø 局灶性\多灶性\弥漫性\系统性
④系统性 ➢ 病变选择性损害某些功能系统或传导束 ➢ 如运动神经元病\亚急性联合变性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
3. 定位诊断通常要遵循一元论原则
Ø 尽量用一个局限性病灶 解释患者全部临床表现 Ø 如果不合理或无法解释 再考虑多灶性或弥散性病变可能
5. 脊髓病变
Ø 脊髓半侧损害: 半切(Brown-Sequard)综合征 Ø 横贯性损害: 受损平面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
能障碍, 表现完全或不完全性截瘫或四肢瘫\传导束 性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 n 根据感觉障碍最高平面\运动障碍\深浅反射改变&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可大致确定脊髓损害平面
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病变的临床特点
Ø 顶叶病变: 中枢性感觉障碍\失读&失用等 Ø 颞叶病变: 感觉性失语\象限盲&钩回发作等 Ø 枕叶病变: 视野缺损\皮质盲&癫痫发作伴视觉先兆等

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双眼视力下降,双侧视乳头苍白,定位于双侧视神经;根据双下肢肌力差,定位于双侧皮质脊髓束;根据左胸4、右胸6以下痛觉减退,定位于双侧脊髓丘脑束;根据左胸4、右胸6以下音叉震动觉减退,定位于双侧脊髓后索。

综合定位于双侧视神经及脊髓。

定位诊断:左额纹明显变浅,左眼闭合无力,左鼻唇沟明显变浅,定位于左侧面神经核或面神经。

定位诊断:根据咽反射减弱,言语不清、构音障碍定位于疑核及其联系纤维;左侧面部及右半身痛觉减退定位于左侧三叉神经脊束核、脊束及脊髓丘脑束,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侧肢体无力,定位于左侧皮质脊髓束,病程中曾有站立不稳、查体水平眼震定位于小脑,左侧Hornor定位于延髓交感神经及其联系纤维。

初步定位于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区。

定位诊断:右眼外展露白3mm,定位于右侧外展神经。

定位诊断:患者远近记忆力差,计算力差,言语缓慢,反应迟钝定位于大脑皮层或皮层下白质。

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侧肢体肌力3-4级,右侧腱反射活跃,右侧病理征阳性定位于左侧皮质脊髓束受损,左侧肢体肌力4级,左侧病理征阳性定位于右侧皮质脊髓束受损,四肢肌张力增高,双手不自主震颤,共济运动差定位于锥体外系,小脑及其联系纤维受损。

结合影像学,患者双侧半卵圆中心、侧脑室周围均有点状高信号(DWI),广泛的脑室周围稍长T1稍长T2信号,脑萎缩明显,各脑室明显扩大。

定位诊断:发作性左侧肢体麻木无力定位于右侧皮质脊髓束及脊髓丘脑束,一过性意识不清定位于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或广泛大脑皮层,综合定位于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系统及颈动脉供血系统。

定位诊断:该患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头晕、无力、跌到,无耳鸣、复视,无饮水呛咳、面部麻木、肢体瘫痪等症状,可自行迅速好转,好转后查体神经系统无明显阳性体征,定位于脑干椎-基底动脉系统。

定位诊断:根据患者双侧眼睑下垂、有易疲劳特点,新斯的明试验阳性,口服溴吡斯的明有效,定位于双眼眼外肌及神经肌肉接头。

2.定位诊断:胸12水平以下痛觉、触觉、音叉震动觉减退以左下肢为重,定位于双侧脊髓后索、双侧脊髓丘脑束、双侧跟腱反射,双侧腹壁反射消失,病损节段在腰段以上。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习题及答案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习题及答案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习题及答案A1型题1.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大脑半球病变的表现()A.智能和行为的异常B.记忆的损害C.注意力的丧失、激惹D.技能的丧失E.对侧偏瘫2.额叶各部病变引起的症状中,下列错误的是()A.扣带回前部病变引起瞳孔扩大、脉搏徐缓、呼吸变慢B.额叶前部损害表现为精神、情感、人格、行为和智能障碍C.额叶后部病变引起对侧运动障碍D.额叶底面刺激性症状引起智能障碍E.额叶底面破坏性病变造成精神障碍、愤怒和木僵3.颞叶病变的临床表现,不会出现的是()A.人格改变B.记忆障碍、颞叶癫痫C.听觉障碍、耳鸣和幻听D.象限盲、异常内脏感觉E.失语、失用4.顶叶病变的临床表现,不会出现的是()A.对侧偏身感觉障碍B.复杂的皮质觉障碍C.失语、失用D.失写、失读E.听觉障碍、耳鸣和幻听5.枕叶病变的临床表现,会出现的是()A.同向偏盲B.精神性视觉障碍C.视幻觉D.同向象限偏盲E.半身失用6.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胼胝体病变的临床表现()A.精神性视觉障碍B.半身失用C.同向偏盲D.失语和面肌麻痹E.精神症状7.半卵圆区病变的临床表现,不会出现的是()A.对侧肢体单瘫B.视幻觉C.对侧皮质感觉障碍D.对侧同向偏盲和听力障碍E.运动性失语8.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边缘系统病变引起的临床表现()A.自主神经系统的内脏功能障碍B.情绪改变C.对侧同向偏和听力障碍D.记忆障碍E.本能行为异常9.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大脑半球病变综合征的临床表现()A.Fulton综合征为病变对侧的强握反射和摸索反射B.Gerstmann综合征为失语C.Silverstem 综合征为偏身感觉障碍、肌肉萎缩和发育障碍D.Korsakoff综合征为近事遗忘、虚构症E.Kluver-Bucy综合征为情绪改变和性欲、食欲亢进10.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间脑疾病的临床表现()A.丘脑上部病变可引起听力减退B.丘脑后部病变可引起对侧同向偏盲C.丘脑后部病变可引起听力减退D.丘脑后部病变可引起对侧同向注视麻痹E.丘脑后部病变可引起丘脑手11.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间脑疾病所导致的生理功能障碍()A.丘脑病变可引起丘脑痛或对侧半身深浅感觉障碍B.丘脑底部病变累及Luys体致记忆以及躯体运动等功能有关的障碍C.下丘脑病变可引起内分泌、热量平衡障碍D.下丘脑病变可引起渴感、渗透压、体温调节障碍E.下丘脑病变可引起自主神经的平衡、觉醒和睡眠、感情障碍12.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下丘脑视交叉前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A.内侧部病变可表现为尿崩症B.内侧部病变可表现为SIADHC.外侧部病变可表现为失眠D.外侧部病变可表现为渴感消失E.外侧部病变可表现为一过性体温过高13.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下丘脑结节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A.内侧部病变可表现为内分泌病B.内侧部病变可表现为畏食,消瘦C.内侧部病变可表现为尿崩症D.外侧部病变可表现为渴感消失E.外侧部病变可表现为情绪障碍14.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下丘脑后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A.内侧部病变可表现为多睡B.内侧部病变可表现为性早熟C.内侧部病变可表现为情绪障碍D.外侧部病变可表现为多睡E.外侧部病变可表现为体温不恒定15.脑干病变综合征的定位诊断中,下列错误的是()A.中脑腹侧部受损造成Weber综合征B.中脑被盖部受损造成Benedikt综合征C.四叠体上丘受损造成Parinaud综合征D.中脑下段较广泛的损害造成Raymond综合征E.延髓上段背外侧部损害引起Wallenberg综合征16.下列颅底病变的定位诊断中,错误的是()A.颅前窝病变主要可引起蝶-岩综合征B.颅中窝病变可引起视交叉综合征C.眶上裂和眶尖病变引起眶上裂综合征和眶尖综合征D.海绵窦区病变可引起海绵窦综合征E.岩部病变可引起岩尖综合征17.下列颅后窝病变的定位诊断中,错误的是()A.内耳道病变可引起内耳道综合征B.颈静脉孔区病变可引起颅脊管综合征C.小脑脑桥角病变可引起小脑脑桥角综合征D.颈静脉孔区病变可引起Vernet 综合征E.颈静脉孔区病变可引起Vilaret综合征18.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小脑病变的临床表现()A.小脑半球病变可引起小脑暴发性语言B.小脑半球病变可引起同侧肢体共济失调C.小脑蚓部病变可引起躯干性共济失调D.小脑齿状核病变可引起运动过多E.小脑齿状核病变可引起肌阵挛19.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小脑脚病变的临床表现()A.同侧小脑性共济障碍、不自主运动B.肌阵挛C.额叶性共济障碍D.平衡障碍、眼震E.书写障碍20.下列感觉障碍的分型,错误的是()A.末梢型、神经干型B.神经丛型、神经根型C.后角型、前联合型D.传导束型、癔症性感觉障碍E.神经节段型、后联合型21.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判定脊髓病变上界的依据()A.根性症状B.传导束性感觉缺失平面C.腱反射变化D.自主神经症E.分离症状22.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判定脊髓病变下界的依据()A.瘫痪及反射的变化B.发汗试验C.反射性皮肤划痕症D.足部立毛反射E.巴氏征阳性23.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鉴别髓内病变、髓外硬膜内病变及硬膜外病变的依据()A.有无根痛、感觉运动障碍发展方向B.有无肌肉萎缩、锥体束征C.尿便障碍出现早晚D.病程发展快慢E.典型症状是否一致24.Foster-Kennedy综合征易发生于何型脑膜瘤()A.蝶骨嵴内侧型B.蝶骨嵴外侧型C.蝶骨嵴中段型D.额叶肿瘤和蝶骨嵴脑膜瘤E.嗅沟和颅前窝底脑膜瘤25.一侧视盘萎缩及嗅觉丧失,对侧视盘水肿。

大脑半球损害症状

大脑半球损害症状
2、命名性失语:颞中、下回后部损害所致, 患者丧失对物品命名的能力。
3、听觉障碍:颞横回为听觉中枢。 单侧损害不引起耳聋,
双侧损害可致耳聋。
刺激性病变可引起幻听。
4、颞叶癫痫:多为复杂部分性发作,亦称精神 运动性发作。
海马损害:可突然出现似曾相识感、精神异常、 对环境的生疏感、及视物变大、变小等症状。 钩回损害(嗅味觉中枢):可出现幻嗅或幻味, 称为钩回发作。
顶叶:主要功能区
皮质感觉区 运用中枢 (缘上回) 视觉语言中枢 (角回)
顶叶损害表现及定位
1、皮层感觉障碍
破坏性病灶:病灶 对侧肢体复合性感 觉障碍,如实体觉 、位置觉、两点辨 别觉和皮肤定位觉 的丧失,而一般感 觉正常。
皮质感觉区
刺激性病灶:病灶对 侧肢体的部分性感觉 性癫痫发作,如发作 性麻木感、蚁走感等 ,如扩散到中央前回 运动区,可以起部分 性运动性发作。
参与高级神经、精神(情绪和记忆等)和内脏 活动。
损害时可出现情绪及记忆障碍、行为异常、幻 觉、反应迟钝等精神障碍及内脏活动障碍。
皮层下病变定位诊断
1、内囊病变定位诊断 2、基底节病变定位诊断
内囊病变定位诊断
简要解剖(如图)
内囊病变定位诊断
内囊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和丘脑之间,由上、 下行传导纤维组成。
岛叶病变定位诊断
病变特征:
极少单独损伤出现症状和体征,病变时可产生 胃肠道反应。常合并其它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边缘系统病变定位诊断
简要解剖:
边缘叶由海马回、钩回、扣带回组成。 边缘系统由边缘叶和岛叶前部、颞极、额叶 眶面以及皮层下的杏仁核、隔区、丘脑前核、 乳头体核、丘脑下部等组成。
边缘系统病变定位诊断
5、共同偏视 额中回后部皮质侧视中枢病变 所致。若为破坏性病灶,则两眼向病灶侧凝视, 见于脑出血;若为刺激性病灶,则两眼向病灶 对侧凝视,见于癫痫。 6 、强握及摸索反射 由于对随意运动失去控 制能力所致。见于额上回后部近中央前回的损 害。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3.脱髓鞘性 神经系统脱髓鞘性疾病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有多个 病灶,病程特点为缓解与复发交替,症状时轻时重。常见的有多发性 硬化、视神经脊髓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等。脑脊液、MRI和视听 诱发电位检查有助于确定病灶的脱髓鞘改变。
4.中毒性 神经系统中毒性疾病是由各种有害物质引起的神经系统损 害的疾病,可急性起病(急性中毒)或慢性起病(慢性中毒)。根据 接触史和现场环境调查,可确定哪种物质中毒。常见的神经系统中毒 有:工业中毒(职业中毒)、农药中毒、药物中毒、食物中毒、生物 毒素中毒、CO中毒、乙醇中毒等。
4.脑干病变 脑干由中脑、脑桥和延髓三部分组成。脑干内有第Ⅲ~Ⅻ 对脑神经核、下行的锥体束和上行的感觉传导纤维通过。
①、脑干病变的确定:脑干病变的典型特征是交叉性瘫痪,即同侧的 周围性脑神经瘫痪、对侧的中枢性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
②、脑干病变水平的确定:脑干受累的的具体部位是根据受损脑神经 的平面来判断的。
一、定位诊断 ⑴
定位诊断要求明确神经系统损害的部位,包括:
①病灶的部位,在周围(肌肉、神经-肌肉接头或周围神经)还是 中枢(脊髓或脑),或两者均受累。明确其具体位置与侧别(左、右 侧或腹、背侧)或肢体的远、近端。
②病变的数量及分布(单病灶或多病灶,弥散性或选择性)。定位 力求精确,这不仅为定性诊断打下基础,也为辅助检查提供依据,更 为治疗提供方向。患者的神经系统体征是定位诊断的主要依据,首发 症状常提示病变的首发部位,通常也是病变的主要部位,且有助于说 明病变的性质。病变演变过程常有助于分析病变扩展的方式和范围。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病变性质有以下几种:
1.感染性 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多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于病后数日 至数周达高峰,常有发热等全身感染的表现。血象和脑脊液检查有炎 症性改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微生物学、血清学、寄生虫学检查,常 可查出病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引起的脑炎、脑膜炎、脑脓肿、 脑囊虫病、脑肺吸虫病、脑血吸虫病等。

神经病学大脑半球定位诊断

神经病学大脑半球定位诊断

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
顶叶(Parietal lobe)
1、解剖及主要功能:
皮质感觉区:深浅 感觉的皮质中枢 运用中枢:复杂动 作和劳动技巧
视觉性语言中枢: 阅读中枢
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
顶叶(Parietal lobe)
2、主要功能:皮质感觉区
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
神经病学大脑半球定位诊断
基础知识
大脑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
1、大脑半球左右对称分布,由大脑纵裂分隔端脑形成。 2、主要由大脑皮质、白质、基底神经节和侧脑室构成。 3、大脑皮质可根据中央沟、外侧裂及其延长线、顶枕沟及 枕前切迹分为额叶、颞叶、顶叶、枕叶。此外还包括外侧裂 深部的岛叶和大脑半球内侧面的边缘系统。 4、优势半球:在言语、逻辑思维、分析、计算等占优势的 半球,通常为左侧大脑半球。 5、非优势半球:一般在音乐、美术、空间、几何图形、人 物识别及视觉记忆等方面占优势,通常为右侧大脑半球。
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
基底神经节结构
豆状核
纹状体

尾状核


杏仁核
屏状核
苍白球 壳核
旧纹状体 新纹状体 古纹状体
基底神经节功能
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
基底神经节协同大脑皮质及小脑,调节随意运动、肌张力 和姿势反射等,是锥体外系的中继站
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
运动前区:椎体 外系的皮质中枢
皮质运动区:支配 对侧半身随意运动
书写中枢:位于 优势半球
皮质侧视中枢:双 眼同向侧视运动
运动性语言中枢 (Broca区)

意识障碍大脑解剖和病损的定位诊断

意识障碍大脑解剖和病损的定位诊断
颅前凹或嗅沟综合征 7、优势侧半球额下回后部受损——运动性失语.
16
〔二顶叶<parietal lobe>
1. 第Ⅰ躯体感觉区
位置: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3、1、2区
17
特点: ①上、下颠倒,头仍正; ②左、右交叉支配; ③投影区的大小取决于 该部感觉的敏感程度.
18
〔二顶叶<parietal lobe>
23
〔三颞叶
1、颞叶钩回病变〔嗅觉味觉中枢:钩回发作,是一种颞叶癫 痫,病人有幻嗅或幻味,常具有不愉快的性质.作舔舌、咀 嚼动作.茫然的睡梦状态〔梦样状态.
2、颞叶白质中视辐射受损:引起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上象限盲. 3、颞上回后部:感觉性失语. 4、颞中、下回后部:命名性失语. 5、双侧颞叶损害引起严重的记忆缺损,见于脑炎后遗症、脑变
– 躯体感觉核
三叉神经感觉核 前庭神经核 蜗神经核
– 内脏运动核
动眼神经副核 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 内脏感觉核
孤束核
40
脑神经核团的分布规律
由中线向外 侧依次为: 躯体运动核 内脏运动核 内脏感觉核 躯体感觉核
41
脑 神 经 核 在 脑 干 背 面 的 投 影
42
名称 薄、楔束 核
57
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去大脑皮质状态 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意识障 碍.它与昏迷不同,是大脑皮质受到严重的 广泛损害,功能丧失,而大脑皮质下及脑干 功能仍然保存在一种特殊状态.有觉醒和 睡眠周期.觉醒时睁开眼睛,各种生理反射 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 、咳嗽反射存在,喂之能吃,貌似清醒,但缺 乏意识活动,故有"瞪目昏迷"、"醒状昏迷
常见于窒息和脑缺氧后.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诊断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诊断
3
大脑皮质结构分区
解剖位置分区 细胞结构分区 髓质结构分区 胶质结构分区 血管结构分区 免疫细胞化学分区
4
解剖位置分区
大脑半球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岛叶(外侧裂深部)和边缘系统。
5
6
细胞结构分区
与大脑表面垂直,大脑 皮质由外向内分为以下 6层:
I 分子层/切线纤维层 II 外颗粒层/无纤维层(新) III 体细胞层/纹上层(新) IV 内颗粒层/外纹层 V 节细胞层/内纹层 VI 棱形细胞 层/纹下层
23
❖ 优势侧缘上回:发出纤维分别到达同侧和对侧中央前回运动中枢,病 变时产生运用功能障碍—双侧失用症(观念运动性失用)。
❖ 优势侧角回:出现古茨曼综合征(Gerstmann syndrome),表现为计 算不能(失算)、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失写,有 时伴失读。
❖ 其他 顶叶病变侵及运动区时,可有对侧轻偏瘫。顶叶病变可累及视 放射的上部分纤维,产生双眼对侧同向性下象限性盲。儿童期顶叶病 变可引起的对侧肌萎缩多发生于上肢近端。非优势侧顶叶病变可有结 构性失用、穿衣失用、空间认识障碍和视前庭障碍等。
❖ 书写中枢:病变时出现书写不能(失写症),但孤立的失写症少见, 也可发生在其他言语中枢区病变时。
19
❖ 运动性语言中枢:产生运动性失语,是一种言语肌的失用,与舌肌 麻痹造成的构音困难不同,患者可正确说出某些词字,但丧失了言 语运动的技巧,构不成句,不能表现思维,即电报式语言。运动性 失语多伴有书写不能,而构音障碍者可用书面表达。病变较轻者, 可表现为不完全运动性失语,似为口吃。
9
大脑皮质分区(内侧面)
10
大脑皮质功能分区
❖ 髓质神经纤维
➢ 投射纤维(Projection Fibers):将相隔甚远的不同中枢神经系统区 域相互连接起来。

神经内科知识点

神经内科知识点

1、一般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可分为四类: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休克症状。

2、脑脊液主要由侧脑室脉络丛分泌;正常成人脑脊液总量为130ml;每日生成量400~500ml3、穿刺操作:左侧卧位,屈颈抱膝,尽量使脊柱前屈,有利于拉开椎间隙。

背部与检查床垂直,脊柱与床平行.4、腰椎穿刺适应症:①需要了解脑脊液压力和成分发生改变的疾病,如脑炎、脑膜炎、其他感染性或炎性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癌病、可以有颅内压异常等的诊断。

②评价脑炎、脑膜炎及其他感染性或炎性疾病治疗的反应.③鞘内用药或注射造影剂。

④极少数用于降低颅内压。

腰椎穿刺禁忌症:①颅内占位性病变可能使颅内压增高,特别是后颅窝占位病变或出现脑疝迹象者。

②腰穿部位的皮肤、皮下组织或脊柱有感染.③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因子缺乏或血小板减少者。

④高颈段脊髓肿物或脊髓外伤急性期,开放性颅脑损伤等。

⑤病情危重者.腰穿并发症:①最常见的事腰穿后头痛;②脑疝是最危险的并发症。

5、脑脊液侧卧位的正常压力一般为80~180mmH2O,大于200为增高,低于70为降低。

6、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可用三管试验法鉴别出血。

7、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常呈毛玻璃样微混;化脓性脑膜炎常呈明显混浊。

8、正常人腰穿脑脊液蛋白质含量为0。

15~0.45g/L(15~45mg/dl).脑脊液糖含量约为2。

5~4。

4mmol/L(50~75mg/dl),为血糖的50%~70%。

脑脊液氯化物含量为120~130mmol/L(700~750mg/dl);结核性脑膜炎使氯化物降低最明显9、脑电图在临床上最大的应用价值在于帮助癫痫的诊断,但缺乏癫痫样放电不能排除癫痫10、当大脑转移瘤在CT扫描尚未显示时,脑电图可能显示局灶性异常。

11、核磁的优点:①分辨度高,能清晰显示直径为1mm的病灶;②由于对组织含水量敏感,能显示早期缺血和水肿;③无骨组织伪迹,适宜于颅底、后颅凹、椎管和枕骨大孔附近病变的诊断;④弥散加权MRI可在缺血早期发现病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松果体区病变的定位诊断



3、共济运动障碍:小脑上蚓部及小脑上脚 受累所致 性发育异常 松果体区生殖细胞肿瘤多表现 为性早熟,而松果体细胞瘤则多为性发育 迟缓或性功能下降 尿崩症与下丘脑损害 种殖症状
松果体区病变的定位诊断


大脑深静脉的功能:引流大部分白质、苍 白球、纹状体和丘脑上部的血液。 三脑室的各壁:前壁为前连合与终板,侧 壁上部分为丘脑内侧面,下部分为下丘脑, 中间块将两侧丘脑连接。下壁前半部由间 脑组成,后半部由中脑组成,后壁上半由 缰连合、松果体、后连合组成,后壁下部 是大脑中脚前部。后壁从内看由上往下依 次为:上隐窝、缰连合、松果体、松果体 隐窝、后连合、中脑水管。
松果体区病变的定位诊断
松果体区病变的定位诊断
临床病理学: 1、生殖细胞肿瘤 包括生殖细胞瘤、畸胎瘤 与恶性畸胎瘤、内皮窦瘤、绒毛膜上皮癌 2、松果体细胞肿瘤 3、大脑大静脉球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松果体区病变的定位诊断
临床表现 (一)颅内压增高 (二)定位体征与综合征 1、Parinaud综合征 又称中脑顶盖部综合征 双眼垂直运动障碍 中脑上丘内侧纤维与上视有关, 外侧纤维与下视有关。 双眼调节反应消失 (Perilia核受损) 双眼对光反射消失 2、听力障碍:下丘及内侧膝状体为听觉传导路上的 重要结构,受损可引起耳鸣、听力下降
松果体区病变的定位诊断
应用解剖学 松果体区是指松果体及其周围结构,也被称为三 脑室后部。松果体是上丘脑的一部分,借松果体 柄连于三脑室顶的后部,该柄分为上脚和下脚, 上脚连于缰连合,下脚连于后连合,中间夹松果 体隐窝。 大脑深静脉:丘纹静脉与透明隔静脉在室间孔处 合成大脑内静脉,两侧大脑内静脉在三脑室顶由 前向后走行,在松果体后方胼胝体压部的下方与 两侧的基底静脉汇合,形成大脑大静脉(vein of Galen)后汇入直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