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功能的定位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神经系统的定位诊断

(localization diagnos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在临床上,根据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发现的症状与体征,并以此判断病变位置,称为定位诊断。在CT及MRI 等诊断技术普及应用的今天,了解病变部位与症状、体征的对应关系仍然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常用的定位诊断方法仍然沿用脑沟回解剖位置和布罗得曼(Brodmann)(图2-1-1)提出的47个脑功能区两种定位方法。根据这些功能定位所划分出的区域都是相对的,各区之间可互相移行,界限并非截然分开的。此外,有些脑功能区出生时即存在,如运动、感觉、视觉和听觉皮质区等均属于此类;而有些则是出生后在劳动、生活及与社会和自然的广泛联系,集中于优势半球内逐渐形成的,如语言中枢和运用中枢属于此类。

在分析病变部位时,如果由于病变直接压迫某部分神经结构,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或综合征时,确定病变位置则比较容易;而当病变位于静区,如前额叶或颞叶前部,或位于脑室内,由于缺乏定位的症状和体征,以致确定病变的位置十分困难。

有些临床检查所发现的体征不能反映病变的真实部位,如外展神经瘫和双侧病理体征,由于其为颅内压增高所致,常无定位意义。又如颅后窝病变可引起脑室系统一致性扩大,而扩大的第三脑室压迫视交叉部所产生的双颞侧偏盲属于远隔症状,并非病变直接压迫所造成,如不仔细分析,亦可导致病变定位的错误。

在综合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基础上判断病变的具体位置时,一般应

用一个病灶来解释,只有在单个病灶难以解释临床症状与体征时,方可考虑多发病灶存在的可能性。

总之,必须重视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定位诊断,这对进一步选择特殊检查方法和确定治疗方案均至关重要。

第一节大脑半球损害的定位诊断

两侧大脑半球间的裂隙为纵裂,大脑半球与小脑间的裂隙为横裂。每侧大脑半球借中央沟、大脑外侧裂及其延长线、顶枕裂和枕前切迹(枕极前4cm)的连线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及颞叶,大脑外侧裂的深部有岛叶。

一、额叶损害的定位

额叶约占大脑表面的前1/3。中央沟以前有中央前沟与之并行,中央前沟前面自上而下有额上沟、额下沟,将该部位额叶分为额上回、额中回及额下回,额下回又由外侧裂的升支和水平支分为眶部、三角部和盖部。额叶底面有直回和眶回。

额叶主要包括:运动区(4区)、运动前区(6区)、同向侧视中枢(8区)、前额叶(9~12区),在优势半球中,还包括运动语言中枢(44区)和书写中枢等,损害时其各自的临床表现如下。

(一)运动区损害的症状

1、运动障碍多表现为不完全性瘫痪,以偏瘫多见,但也可见单瘫。根据损害部位或范围的不同,瘫痪程度亦有所不同。①运动区全部受损时,产生对侧半身瘫痪,或称偏瘫,即中枢性面瘫和上、下

肢瘫痪。在损害初期,多表现为弛缓性瘫痪(软瘫);而后可转变为痉挛性瘫痪(硬瘫)。偏侧身体各部位的瘫痪程度亦有不同,一般上肢较下肢严重;肢体远端较近侧端严重。②累及运动区下部,可仅出现对侧中枢性面瘫。③累及运动区中部可表现为对侧上肢单瘫。④累及运动区上部,如矢状窦旁或大脑镰旁脑膜瘤,以及运动区上部的胶质瘤可首先出现对侧下肢单瘫。

此外,在运动区下部病变的发展过程中,可先后递次出现中枢性面瘫、上肢瘫和下肢瘫;运动区上部病变在发展过程中,则依次出现下肢瘫、上肢瘫和中枢性面瘫。这样不仅能了解病变侵犯的范围,而且也可了解病变发起的部位。

2、局限性癫痫抽搐局限于身体的某一部分,如面、手、足或一个肢体,为时数秒至数分钟或更长时间,发作时无意识障碍。有时癫痫由身体某部分开始后,抽动逐渐按解剖学的排列顺序向外扩延,最后引起全身性大发作,称为杰克逊癫痫。一般在大发作后,由于大脑皮质细胞功能处于抑制状态,抽动的肢体常有数小时或1~2d的暂时性瘫痪,称为癫痫后瘫痪或称托德(Todd)瘫痪,不久瘫痪的肢体即可恢复。这种暂时性瘫痪,对病变的定位诊断十分有价值。

此外,运动区病变常同时累及运动前区、感觉区和运动语言中枢等,故多同时伴有邻近区受累的症状。

(二)运动前区损害的症状

运动前区(6区)为锥体外系和一部分自主神经的高级中枢所在,受损时主要表现有以下症状。①肌张力增高,肢体肌力正常,患肢做

精细动作困难。②额叶性共济失调:对侧半身虽无瘫痪,但肢体有共济失调表现。这是由于额桥小脑束起于此区,临床上可误诊为对侧小脑半球病变。③抓握(强握)反射和摸索现象:前者表现为以物体接触患者手时,出现物体被紧握而不放松;后者呈患者上肢在空中不自觉的摸索。这些症状均发生于一侧肢体时,即有定位诊断意义,提示运动前区受损,但当两侧肢体均出现这些症状时,多是由于颅内压增高或额叶弥散性损害所致。④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此区受刺激时,可出现心率、血压和胃肠蠕动等节律性改变。此区的破坏性病变,使对侧肢体出现苍白、紫绀,皮肤发凉及肿胀等。

(三)同向侧视中枢损害的症状

额叶的同向侧视(凝视)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下行的纤维交叉到对侧支配脑桥的同名中枢。当此中枢受刺激时,两眼向对侧同向偏斜,并有眼睑开大和瞳孔散大,同时也伴有头部向对侧扭转,这种症状常在癫痫发作时出现。发生此中枢损害后可有暂时性两眼向患侧偏斜和对侧凝视麻痹。

(四)书写中枢损害的症状

书写中枢位于优势半球额中回后部,邻近头眼转动的同向侧视中枢和中央前回的手区,因书写过程与该两区有密切联系,亦惟有识字者才于脑皮质内形成书写中枢。此中枢受损时产生书写不能或称失写症。

(五)运动语言中枢损害的症状

运动语言中枢位于优势半球额下回的后部,即三角部和盖部,又

称孛卡(Broca)回(44区),受损时产生运动性失语,表现为言语肌肉的失用,患者口、唇、舌运动良好,但丧失说话能力。在不全运动性失语时,患者可以说出简短的几个字,但十分吃力,也很慢。

(六)前额叶损害的症状

前额叶位于额叶的前部,包括9~12区,又称额叶联合区。此区为精神和智力的功能区,与精神状态、记忆力、判断力和理解力等有密切关系。一侧前额叶损害多不产生明显的精神和智力缺欠的症状,故有人称此区为“静区”。两侧额叶损害则出现以下症状:①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和理解力差,患者对事物的反应迟钝。②记忆力欠缺,特别是近记忆能力障碍。③精神和性格变化,如情绪不稳定,好打架、骂人、自夸、滑稽及幼稚,对亲属和朋友不理睬的淡漠表现等。

(七)其他症状

病变侵及运动前回或双侧额叶可出现吸吮反射或啜嘴反射。额叶病损偶可出现木僵症,患者可维持某一固定姿式且无任何疲劳征象。此外,额叶损害还可表现为贪食、性功能亢进,额叶深部病变也偶可出现病变对侧肢体轻微震颤等。

二、顶叶损害的定位

顶叶包括中央后回(1~3区),顶上小叶(5、7区),缘上回和角回(39区),损害后引起皮质性感觉障碍、失用症、阅读和计算力障碍。

(一)皮质性感觉障碍

为病变累及中央后回和顶上小叶所致,感觉障碍的特点是浅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