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优秀8篇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优秀8篇

登高教学设计《登高》教学设计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为了加深您对于登高教学设计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8篇《登高》教学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登高》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诗歌创作背景。

2.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 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鉴赏的三种方法。

教学难点: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飞花令”形式导入规则:先指定一位同学说一句关于秋天的诗,再由其指定其他同学接力。

(板书:登高杜甫)二、整体感知:首先,听录音朗读,注意节奏和读音。

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找一生榜样朗读,另找一生评价。

明确:(景物)描写、抒情。

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生:悲分析“哀”、“苦”、“恨”与“悲”哪个更适合作诗眼。

明确:“悲”是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苦”、“恨”和“哀”都是作者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因此用“悲”字更恰当准确。

师:这是诗的感情基调,即诗眼。

三、写作背景师:请学生回忆作者的生平事迹。

明确:杜甫诗歌创作风格:沉郁顿挫。

在初中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了诗人具有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

本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和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写下了这首诗。

三年后,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一:知人论世法(并板书)。

四、分析意象师:作者“登高”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同桌之间讨论。

生2展示。

明确:景物特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叶无边萧萧下长江不尽滚滚来师:补充意象和意境的概念、“落木”和“落叶”的区别。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 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难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用多媒体展示秋天的景色,引入课题。

2.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3. 深入研读:
- 讲解《登高》的创作背景和杜甫的生平。

- 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情感。

- 让学生讨论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4. 拓展延伸:让学生比较《登高》与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的异同。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登高》的艺术特色。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登高》并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体会到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但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的比较分析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登高》教案设计

《登高》教案设计

《登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和理解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歌的主题、文化内涵及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批评能力,提高其文学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理解杜甫的诗歌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杜甫的《登高》的主题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文学批评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杜甫的《登高》原文、辅助教材《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辞典》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杜甫的《登高》的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导读课文(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登高》的全文,并回答以下问题:1)诗歌的题目是什么?题目中的“登高”是什么意思?2)诗歌中主人公登高的目的是什么?3)诗中主人公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和思考?4)你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3.内容展开(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介绍自己对《登高》的理解。

同时,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和评价。

4.文化解读(15分钟):通过讲解杜甫的生平背景和他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登高》的文化内涵和主旨。

5.文学批评(20分钟):教师将向学生介绍《登高》的流传和批评价值,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批评的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6.情感体验(10分钟):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诗歌朗诵和诗意表演,让学生通过诗歌的朗诵和表演来传递文学情感和审美情趣。

7.总结提高(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鼓励学生继续研读和欣赏杜甫的其他作品。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阅读其它杜甫的作品,进行文学对比和批评。

2.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和表演,展示自己的才艺和文学造诣。

《登高》的说课稿(精选7篇)

《登高》的说课稿(精选7篇)

《登高》的说课稿《登高》的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高》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高》的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

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

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

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

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

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

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

语文《登高》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语文《登高》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语文《登高》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登高》教案篇一一、课前故事引入(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二、课文分析引导1、放音乐《二泉映月》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

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4、讲解: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

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

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

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

(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

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3、启发式教学:(1)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2)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3)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4)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身体的,还是心灵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飞鸟,你们想像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同学们敢于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登高》教案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下注释:渚:水中小洲。

回:回旋。

落木:落叶。

萧萧:风吹落叶声。

万里:指诗人离家万里。

百年:这里指到了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繁霜鬓:两鬓白发不断增多。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全句是说,穷困潦倒本可借浊酒以浇愁怀,偏偏最近又因病戒酒停杯。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国运的艰难,身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朗读诗歌1. 同学个别朗读2. 教师范读3. 集体朗读4. 听朗读录音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

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登高》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登高》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登高》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高》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高》教学设计篇1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同时,新课标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也要积极落实。

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晚年寄居夔州,漂泊他乡,体弱多病,独自登台时所写的一首代表性律诗。

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我校是一所农村的普通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学习吃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提高。

依据新课标理念、教材特点和学生现状,我在设计时,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由景入情,分析景情关系,再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处境深入探究产生悲秋情怀的缘由。

以文本为基础,走近文本,又能跳出文本,再回归文本,深刻感悟一代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诵读,分析景情关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体会一代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3、教学重点与难点:《登高》是杜甫晚年诗作的代表性作品,集自然风物与一生的悲情感受为一体,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而我们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有限,因此我把分析景情关系作为本课的重难点。

二、教学准备:课前查阅关于本诗的相关资料(作者经历、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说课稿等),从中筛选,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配上背景音乐,图片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象,更好地呈现诗中的内容。

登高教学设计10篇

登高教学设计10篇

登高教学设计10篇登高教学设计1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刚刚过了中秋节,不知道大家是怎样过中秋的?(吃月饼)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除了中秋还有那些?(春节、端午、重阳等)在这些节日我们中国人分别以什幺方式来庆祝?(明确:重阳节有登高的习惯。

诗歌的题目就叫《登高》)大家曾学过一首诗是与重阳节有关的,还记得吗?请大家背诵一遍。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它是一个登高祈福赏菊、家人团聚的日子。

作者将诗歌的题目定为登高,那幺这首诗和重阳节有关吗?作者是和家人一起登高祈福吗?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古诗。

说明: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由诗歌的题目导入新课,使课堂气氛亲切,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后面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诗人的情怀打下基础。

二、介绍作者的基本知识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明确:杜甫(712—770),晚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世称杜工部。

诗歌以古体、律诗见长。

由于他经历的是唐由盛转衰的动荡时期因此所创作的诗歌,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被称为“诗史”,也被称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

说明:通过介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知识,了解作者生活的大的历史背景的同时也了解作者创作的基本风格。

三、听录音或老师范读,初步感受诗歌。

明确:七言律诗以及首、颔、颈、尾四联的划分。

说明:通过声音让学生受到感染。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氛围。

划分好首、颔、颈、尾四联为下文的分析做准备。

四、从诗歌的首联出发,分析首联。

1、设置环环相扣的小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

①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六种)②十四字写六种景物所体现出来的古代诗歌的语言的特点是什幺?(凝练)③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分别给人一种什幺样的感觉?明确:风急:秋天的萧刹身冷心更凉天高:因天空空旷的而渺小、孤独猿啸哀:声音凄厉,让人倍感悲凉渚清、沙白:冷色调、画面惨淡凄清鸟飞回:无家可归2、合作探究,主动表达。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可以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将你心中所想像的画面描述出来。

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

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

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杜甫《登高》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赏析,体会它塑造的意境通过对诗中关键字词的把握,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教学设想:对于诗歌的学习,学生总是感觉很茫然,似乎鉴赏诗歌没有规律可循。

通过对杜甫的《登高》一诗的鉴赏分析,以及对有类似特点的诗歌《送友人》的鉴赏,使同学们把握两点学习诗歌的规律,为他们以后学习与《登高》类似的诗歌时提供一些借鉴。

教学过程:导入:各位同学,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它的作者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登高》。

作者简介:因为以前同学们都学过他的一些诗歌,所以对杜甫有所了解,哪位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杜甫?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后人又称他为杜少陵,又因他曾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

他的作品大都收在《杜工部集》里。

他的诗歌因为多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所以又称他的诗为“诗史”。

他和李白、白居易一起被称为唐朝三大诗人。

杜甫一生不得志。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他34岁时,抱着“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理想来到长安应试求官。

适逢奸相李林甫玩弄权术,应试人无一录取。

杜甫困守长安达十年。

又值安史之乱。

他颠沛流离。

闻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他前往投奔,被叛军捉住,押回长安。

后来逃出,一人到达唐肃宗的临时驻地凤翔,皇上授他左拾遗的官职。

上任不久,因为宰相房琯被罢官。

他上疏营救,触怒皇帝,被贬官到华州。

公元759年他辞官西行,到了四川,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就是杜甫草堂,三年后川军叛乱,他又开始漂泊流浪。

《登高》教案设计

《登高》教案设计

《登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登高》这首诗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进一步认识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魅力;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以及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能力;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诗歌,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登高》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描绘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三、教学准备1. 诗歌《登高》的复印件;2.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中国山水画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山水画的优美和富有情感的特点;2.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登高运动在古代中国的文化背景。

步骤二:课堂导读(10分钟)1. 将诗歌《登高》呈现在多媒体设备上,让学生看一遍全文;2. 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然后介绍一下诗歌的作者和出处。

步骤三:诗歌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登高的意义,作者对自然的感悟;2.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3. 引导学生辨析诗歌中的词语和句子,了解其深层含义。

步骤四:情感表达(20分钟)1. 让学生思考登高对他们来说有哪些意义,以及登高后的感受和情感;2. 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可以是诗歌、短文、图片、演讲等形式。

步骤五:展示与分享(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感受;2. 学生间进行互动交流,提出问题或给予赞赏与鼓励。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请学生回答:你对本课学到了哪些知识?你对登高这种活动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2. 简要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收获,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在欣赏《登高》这首诗歌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对唐代文学的认识。

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学生们也进一步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情感理解能力。

语文《登高》优秀教学设计

语文《登高》优秀教学设计

语文《登高》优秀教学设计《登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创作背景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

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1.诵读课文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渚(zhǔ)清作(zu)客霜鬓(bìn)浊(zhuó)酒3.词语注解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

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渚清沙白鸟飞回。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不尽长江滚滚来。

——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困顿可恨白发长满了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教学设计5篇

登高教学设计5篇

登高教学设计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登高教学设计5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登高教学设计5篇,欢迎参阅。

《登高》教案设计

《登高》教案设计

《登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登高》。

(2)理解诗歌的背景、内容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并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3)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1)诗人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圣”之称。

(2)时代背景: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民不聊生。

(3)创作背景:《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诗人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

2.诗歌内容(1)第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第二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第三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第四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诗歌意境(1)萧瑟的秋景:风急、天高、猿啸、落木、长江。

(2)悲凉的氛围:万里悲秋、百年多病、艰难苦恨。

(3)诗人的感慨:作客他乡、孤独登高、忧国忧民。

4.诗歌修辞手法(1)比喻: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比喻岁月的流逝。

(2)拟人:如“渚清沙白鸟飞回”中的“鸟飞回”拟人化鸟儿的行为。

(3)对仗: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中的对仗结构。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出示杜甫画像,简介诗人。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杜甫诗作,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3)揭示课题《登高》。

2.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字音、停顿。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齐读,感受诗歌韵律。

《登高》多媒体教学设计5篇

《登高》多媒体教学设计5篇

《登高》多媒体教学设计5篇《登高》多媒体教学设计1本课教学目标一.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二.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三.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重点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设计画面,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教学方法一.美读法.通过美读以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音韵美.二.对比阅读法.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赏析.培养学生判断.归纳推理的能力.三.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激趣导入多媒体显示写杜甫的对联: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殴野老心.1.提问:同学们知道这幅对联是写谁的吗?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他的那些作品?能背诵一首我们共同欣赏吗?(学生背诵)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歌《登高》(板书)(解说:运用对联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让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歌,能将以前所学诗歌与现在所学的联系起来,便于衔接.比较.)2.提问:请大家思考,你以前是怎样学习诗歌的?(解说: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3.放古琴弹奏的《平沙落雁》音乐,老师在深沉的音乐中满怀深情的朗读《登高》全诗.二.鉴赏诗歌.体会意境.1.学生读首联,思考:首联写了哪些景物,各用什么词来描写的?(多媒体显示:〝急风〞.〝高天〞.〝鸣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景物各给你什么感觉,能结合杜甫实际谈谈吗?2.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多媒体显示:〝落木〞.〝长江〞)由〝落木〞〝长江〞会引起诗人怎样的思考?(解说:以上问题重在培养学生抓住关键字词鉴赏诗歌的能力,抓住景物特征,结合时代背景,体会通过写景来表达作者的复杂感情,突破重点.)3.男生齐读前两联,激发学生想象.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在〝大脑的荧屏上〞播放画面.教师描述:首先在脑海中浮现出:急风.高天.猿鸣.飞鸟.落木.长江这些画面,然后让这些画面动起来,诗人登上高处,感到猎猎秋风,聆听空谷猿鸣,再移动画面,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仰望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解说:将前两联诗句转换成描述性语言,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在头脑中再造想象,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4.学生思考:诗歌的前两联写的什么?(多媒体显示:写景)写景的目的是什么?(多媒体显示:抒情)抒发了什么情,能否用诗中的词语来概括?(多媒体显示:悲秋)师生共同朗读后面两联,体会悲秋之情,然后提问:诗人为什么会悲秋呢?(解说:秋不一定可悲,但杜甫为什么会〝悲秋〞呢,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5.总结:正因为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困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才使诗人产生了深深的悲秋情结.(多媒体显示:〝作客〞.〝多病〞.〝艰难〞.〝潦倒〞)三.构思画面,配解说词学生齐背全诗,然后给每一联设计一幅图画,再给设计的画面配上解说词.(解说: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但实现了由读到写的迁移,而且更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问难度较大,教师先提供用多媒体展示的范例,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教师对学生设计中的创新点应给予表扬,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四.深化鉴赏,学会运用学生思考:你最喜欢《登高》一诗的哪一联,为什么?现在我们该怎样运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重在提示学生注意颔联,这一联现在用来比喻自然和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旧事物要必然衰败.没落和死亡,新生力量一定会成长.壮大和胜利.(解说:学习诗歌的目的最终还在于学以致用,推陈出新,让学生明确古诗文中的很多名句,由于时代的演变,现在都赋予了它新意,提醒学生在作文中应自觉加以运用.)五.比较阅读,对比赏析学生齐背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多媒体显示全诗)后叫学生与《登高》诗比较两首诗歌在选景.抒情方面的异同?讨论明确相同点:两首诗都借叶落.风急.枯藤.老树等深秋的衰象,抒发诗人的愁苦悲凉之情,抒发的感情是与羁旅行役或游子思乡有关;另外还有对时光流逝,人生无所作为的哀怨和无可奈何之感.不同点是《登高》除表达羁旅之愁外还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感情;《登高》选景上动静结合,尤善描写景物的动态美.《天净沙?秋思》写景上没有《登高》诗气势恢宏.雄浑.(解说: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事物的一切的.〞利用比较法设计课堂教学,易形成课堂教学的兴奋点,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六.总结全诗: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杜甫的《登高》,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我们学习这首诗,深深地震撼于他的忧国忧民和自身的坎坷遭遇.为此,我写了一首诗来歌颂他,我相信同学们会比老师写得更好!(多媒体显示诗歌,在《二泉映月》的乐曲声中,师生共同朗诵)诗人杜甫在《月夜》的清辉中/嗒嗒的拄拐声/伴着你孤独的深吟//天地一沙鸥/是你《登高》《春望》时/表诉的游子的衷肠/朱门肉臭/路有冻骨/是你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哀叹/国破山河在/是你忧愤家国的慷慨悲歌/ 你用满鬓繁霜/阅尽世间风絮/你用佝偻的脊背/柱起了民族的诗魂/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这一切只因你是那样/爱得深沉//七.布置作业同学们,假如杜甫生活在当代,面对这欣欣向荣的秋景他还会悲秋吗,这首诗是不是应该改为颂秋了呢?请同学们下去改一改,我们看谁改得?板书设计:(解说:板书设计我借鉴了教育家沙塔洛夫提出的〝纲要信号〞教学法,教学设计中,抓住一些〝纲要信号〞,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板书应直观.简明.有序,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较好地体现了教学重点和教学思路.)《登高》多媒体教学设计2一.说教材《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是教学重点,汲取诗人的精神养料是教学难点.三.说教法.学法1.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抓住朗诵,也就是抓住诗歌教学的〝牛鼻子〞.〝以声达意〞.〝以声移情〞.〝以声传情〞可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触摸到融于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怀.2.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在鉴赏诗歌意象,体会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时,会运用自主探究法.学生将分组讨论,抓描写意象的关键词并体会其作用,从而突破教学重点.3.在体会诗歌的悲情美环节,我会恰当运用提问点拨法,指导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4.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影像资料.背景音乐,变抽象为直观,变无声为有声,丰富教学内容.四.说教学程序(一)用对联导入.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学生借助对对联的赏析,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这一设计理念源于孟子所云:〝诵其文,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二)研读课文1.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2.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 其答案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诗的意境由多个意象构成.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引导学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是诗歌鉴赏的关键.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风.天高.哀猿.飞鸟.落木.长江)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漫的悲情,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4.四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诗中有景有情,学生在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来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5.五读,感悟朗读,品悟音乐美.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情操的途径.我将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播放名家范读,在倾听中将诗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诵.(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三)归纳赏诗之法.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运用的诵读读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论世法等诗歌鉴赏的方法做一归纳总结,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四)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因此我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用多媒体展示《旅夜书怀》:1.分析首联〝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中〝细草〞和〝孤舟〞两个意象的作用.2.怎样理解〝月涌大江流〞的内容和意境?(鉴赏程序相类似,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不再赘言.)五.说板书设计与课外练习1.(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2.〝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了课外作业:任选一角度,对《登高》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200字左右,完成在周记本上.《登高》多媒体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二.赏析课文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3.其他艺术特色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三.小结主题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四.关于练习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设题意图:引导学生参照古人的评点,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并探寻作者隐藏在〝秋兴〞后面的思想情感.《登高》多媒体教学设计4一.说教材《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这八首律诗是组诗,它从夔州的秋天景物说起,抒写了对长安想望的种.种心情.而以第一首为全诗纲领.它的开头四句:〝玉露彫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正和宋玉《九辩》所说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相同而沉深郁勃过之.接着写诗人留滞峡中的凄紧情状.而〝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就已经隐约地说出对长安的想望.第二首第三首虽然仍旧是写夔州景色.而〝每依北斗望京华〞句已明白指出望京,可以说是为整组诗点出了主题.〝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也就是由望京所引起的对诗人自己身世遭遇的回忆和伤叹.到了第四首就直接转入长安,是这组诗的大转捩.〝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等句,表明了对〝安史之乱〞后局势的无限感慨.这以下数首都是着重对长安想望的描写.诗人想望长安,当然首先要回忆起往年疏救房琯①这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因为诗人在这次政治斗争中所遭受的打击是他生命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所以在诗里用匡衡.刘向②自比,而发出了〝功名薄〞和〝心事违〞的感叹.匡衡.刘向都是以直谏而遭到当时统治集团排斥,这里用来作譬是具有它的深刻意义的.一提到长安,也不能不使诗人想到大唐的宫殿以及昆明池.曲江和渼陂诸名胜.特别是曲江,它给予诗人的印象更其深刻难忘.〝花萼隔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把〝通御气〞和〝入边愁〞③联系起来说,这就可以想见诗人对时事的感慨是多么深长!天宝祸乱的爆发不是没有原因的.前人曾经认为杜甫的《秋兴八首》可以当得庾信的《哀江南赋》(王梦楼语).而其实,《秋兴》这组诗也正可以与屈原的《哀郢》相比拟.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的怀念和对战乱的忧伤,确有其胎息相同之处.无可讳言,生活在封建时代的诗人,他们的思想大都有一定程度的局限.这在杜甫也不例外.《秋兴八首》虽然描写的着重在当时政治中心的长安,显示了作者忧时伤乱的情绪,但是他的眼光总是超越不出那个腐朽的朝廷.如第二首所提到的〝画省④香炉违伏枕〞,第五首所提到的〝几回青琐⑤点朝班〞,都表示着对自己的过去经历和现在的仕宦前途未能忘怀.而〝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⑥,更不免眷恋着那个封建统治者——皇帝的尊严形象,流露了思想的庸俗的一面.这组诗从夔州写到长安,又从长安写到夔州,回环往复而章法井然.从表面上看,每首诗都是独立的,而实际上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确具有了前人所说的〝脉络相承〞,〝首尾相应〞等特点(陈子端语).作者善于把那种错综复杂的思想情感在这个有约制性的格律形式里完美地艺术表现出来.这和他同时代的诗人比较起来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例如和杜甫齐名的大诗人李白,他的诗长于歌行而不长于律句,在他的现存诗集中,七言律则写得更少.向来被人所传诵的《登凤凰台》这首七律,它的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和上下联平仄失黏,只能算是拗体,还不是七律的正格,未可与杜甫《秋兴》这些精深而又严整的律诗等量齐观.其它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们所写的七律,也没有象杜甫《秋兴》这样精心独创的作品.在《秋兴八首》里,也表现了作者艺术手法的多样化.用《秋兴》作为诗题,原是要抒写一种凄怆悲凉的情绪的.但作者却偏在对长安的回忆中运用了不少辉煌华美的句子来烘托这种情绪,迸射出了既沉郁而又绚烂的艺术色彩.例如第五首的〝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第六首的〝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第八首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所描绘的长安景色,正和前面几首诗里所叙写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听猿实下三声泪〞那种凄怆情景成了鲜明的对照.在杜甫另一首的《曲江对雨》里也有同样的描写手法,它用〝林花着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等华丽句子来反衬出曲江的凄清情景.凡此,都显示了诗人在律句方面所独创的多样化的艺术特色.此外,《秋兴八首》艺术手法的多样化还表现在句子的对仗上.七律和五律一样,都是唐代的新体诗,有一定的格式.它们当中的两联——即颔联和颈联,需要讲究对仗.开头两句和结尾二句则可以不拘.而《秋兴八首》除了当中两联讲究对仗外,如第二首的〝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第七首的〝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就是连末尾两句也都用对仗作结.又《秋兴》这组诗在当中两联的对仗上也还很有变化.例如第一首颈联的〝丛菊两开〞和〝孤舟一系〞是顿句,而它们紧接着的三个字则是〝他日泪〞和〝故园心〞,这就使句子有了转折而增加了一层意思.如第八首的〝香稻啄馀〞.〝碧梧栖老〞一联,是倒装句,意思是说香稻是鹦鹉啄馀之粒,碧梧是凤凰栖老之枝.因为描写的主要是在香稻和碧梧,所以用了倒装的句法.这些也都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为后来的律句创作开了法门.这里还需要指出,写律诗一般的都脱不了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套,例在第五第六这一联运用转笔;《秋兴八首》对这方面也能突破格套.这组诗除前面三首在第五第六两句运用转笔外,其余的几首都在末后两句才用了转笔.最值得注意的是第八首,它描写渼陂景物,一直到了末句:〝白头吟望苦低垂〞才用转笔作结.这种写法,在唐宋诗人所作绝句中偶亦有之.如李白的〝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金殿,只今唯有鹧鸪飞〞;陆游的〝细倾西国葡萄酒,小嚼南州豆蔻花,更拂乌丝写新句,此翁可惜老天涯〞,都是仅在七言绝句的末句用转笔作结.但是在律诗里则很少见.从这些地方也可以看出杜甫《秋兴八首》的艺术手法的多样化.他能周转驰骤于格律形式之中而不为格律形式所拘限,表现了七律创作的高度成就.杜甫曾经说他自己:〝晚节渐于诗律细〞(《见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所谓〝诗律细〞,并不是专指雕章琢句的工巧,而是说诗律达到了一种〝从心所欲〞.〝不烦绳削〞的熟练境地.《秋兴八首》就是〝诗律细〞的很好范例.二.说教学过程。

《登高》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登高》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登高的教学设计及反思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登高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登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勇气和毅力•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2. 教学准备•确保学生身体健康,没有身体上的不适•准备登山所需的装备(登山鞋、背包、雨具等)•找到合适的登山路线和安全可靠的导游3. 教学过程3.1 引入•介绍登山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登山的兴趣和好奇心•讲解登山的基本知识,包括装备、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探索欲望3.2 实践活动3.2.1 小组分工合作•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如准备装备、寻找路线、学习导航等。

小组成员需要相互协作、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2.2 系统培训•请专业导游对学生进行登山技巧的培训,如正确使用登山绳索、攀爬技巧等。

导游可以分享一些登山经验和注意事项,增加学生对登山的认识和理解。

•强调安全第一的原则,教学生如何应对紧急情况和处理突发事件。

•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自己的经验,促进学生参与和互动。

3.2.3 登山实践•选择合适的登山路线和难易程度,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

•引导学生注意自然环境的保护,不随意乱扔垃圾,不破坏自然景观。

•在登山过程中,导游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及时提醒和指导。

4. 教学反思本次登高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登山技巧和知识。

他们也体验到了登山的乐趣和挑战,对自然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尊重。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针对不同年龄和体能差异的学生,教学内容和难度需要更加差异化。

•部分学生在登山过程中出现了疲劳和身体不适,更好的身体准备和健康监测是必要的。

•对学生在登山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和安全意识教育需要加强,进一步强调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文明的登山行为。

综上所述,本次登高的教学设计在大部分方面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仍需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整体参与度。

登高说课稿(精选5篇)

登高说课稿(精选5篇)

登高说课稿登高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高说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高说课稿1大家好!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会使我们的灵魂更有深度、广度。

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唐朝大诗人杜甫。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杜甫的《登高》。

一、说教材: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颠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杜甫和李白又以其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唱出了唐诗最美的乐章。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二单元集中选录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的七首诗歌,其中杜甫诗就有三首,这三首诗均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有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

而《登高》又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之诗风,极具审美特质。

(出示课件一:《登高》的写作背景)《登高》写于唐代宗天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当时杜甫流浪到了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

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都相继辞世。

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可唐朝,地方军阀们趁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然一处混乱。

在如此之境中,具有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的杜甫,一人拖着病体登高,写下了本诗。

(出示课件二:登高杜甫)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首联起笔扣题,几种景物不以任何关联词语组合在一起,视角由高及低,由远而近,动景和静景相衬,生灵情状对举,构成鲜明生动的意象之美。

把人带入一种天高地远、寂寥空旷的意境,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秋意。

颔联将源远流长的长江与广袤无垠的天地绾接,以时间和空间立体交叉的手法,工稳对仗中创造出了超越现实的博大宏伟、深沉凝重的意境,引发深沉的感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教学设计目标定位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学习时数一课时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长安城南少陵以西, 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出身于巩县(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写作背景<<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

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

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

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

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

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

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

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美文欣赏]浣花溪畔落沙鸥有这么一位诗人,他有豪情万丈,志在报国,他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在友人庇护下,于蜀中浣花溪畔看尽群鸥翻飞。

这就是你吗?一代诗圣,壮志凌云的杜甫。

你少年好学,漫游吴越,遍览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已过而立,进京赶考,终因小人阻挠而功名难就。

长安十年,困顿潦倒,三次献赋,一片至诚。

安史之乱,兵荒马乱,仍未能消除热情,只身一人,迢迢千里,奔赴灵武,只为能在新即位的肃宗之前一展才华。

拜得左拾遗之职,是你的宿愿,也是你的执着,然而你为人耿直,重情重义,便是你遭人攻击的一个致命弱点。

当房管获罪,被贬入狱时,你急疏肃宗,竭力相救,于是,你冒犯龙颜,你触怒小人,直至被贬为华州司马参军,是你的宿命,你的无奈。

遭遇的坎坷至此,便只能挥别朝廷,经秦入蜀,在蜀地找一片属于自己无奈的天空。

成都草堂中,你似乎找到人生的快乐。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在浣花溪的潺潺流水中,你送走了五载春秋。

你不再需要四处觅封侯,不再需要提防小人。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其乐融融,不亦乐乎?严武之死,将这恬淡宁静生活终结。

告别浣花溪,你开始新的漂泊。

一叶孤舟,载着孤寂的你,别蜀出峡,漂泊于长江之上。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月夜,你一人站在船头上,眺望远方,你是否想起了浣花溪畔的日子,你是否记起了家人,你是否记起了严武君?回首往日,你还有雄心壮志,吟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吗?在唐朝由兴盛急遽走向衰败的时代,你崇高的政治理想,伟大的才情抱负,终究还是被碰得头破血流。

你饱尝现实社会的冷酷,悲叹自己命运的多舛,真可谓“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是的,你一生就像沙鸥,四处游荡,有家难回,骨肉分离,仕途坎坷,屡被贬黜。

你没有李白那样洒脱,能“斗酒十千恣欢谑”;你也永远不会豪迈的宣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因此,你只能沉郁,你只能压抑,只能在儒家忠君思想的禁锢下,一面同情百姓的疾苦,又常常为帝王辩护,你的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痛苦矛盾中磨砺着。

当你拖着病体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处时,九九重阳,一派萧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气磅礴,更是悲凉沉郁。

当你再逢李龟年时,江南风景依旧,但已是物事人非。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无尽沧桑无尽凄苦全在其中,一生的落魄潦倒,最后的孤单飘荡,最终只能在江湘舟中默无声息地终结。

你走了,告别了人世间的冷酷辛酸,这对于你,是一种释然吗?学习步骤一、听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1.理性的把握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

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

在读这首诗时你就要真这样想,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

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

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的把握。

(板书:理性的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2.感性的表现好的诵读,能够感染听者,对深化诗歌的意蕴起到极大的作用。

好的诵读包括这几个条件: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

读者应力图造成一种氛围,用这来“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

(板书:形象的语言描述)其它还有语调、表情、动作、音乐等。

如本诗,语调低沉、忧伤;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可以有一个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的动作。

诸多因素综合到一块,就形成了一种境界,文学上叫做“意境”。

本诗的意境就是“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的。

实际上,诵读者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听众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象,因而也就进入了诵读者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

这些都是感性,是感性的表现。

(板书:感性的表现)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

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

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二、赏析文本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

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

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

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

它们有什么不同吗?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鸟就是王维的化身。

我们也要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

“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

“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生命是短暂的。

倏忽就是百年。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这两句,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试读,很沉郁)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

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

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

应该读得昂扬一些。

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

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

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读)小结: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着不同,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就是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是长久的,不断的。

“常”做客。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什么叫登台呢(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生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