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计算离职率
离职率的计算方法
离职率的计算方法离职率是企业用以衡量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流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离职率的考察,可以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和满意情况。
离职率过高,一般表明企业的员工情绪较为波动、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矛盾,企业的凝聚力下降,它可导致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含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织的效率下降。
但并不是说员工的离职率越低越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定的员工流动,可以使企业利用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制度,保持企业的活力和创新意识。
那么如何来正确的计算员工离职率呢?目前,企业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来计算离职率:方法一:员工离职率=当月离职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100%;方法二:员工离职率=当月离职人数/月初人数×100%;方法三:员工离职率=当月离职人数/月末人数×100%;方法四:员工离职率=当月离职人数/(月末人数-当月离职人数)×100%;方法五:员工离职率=当月离职人数/(月初人数+当月新进人数)×100%;(月离职率)哪究竟哪一种方法最合理呢?我们不妨举一个典型案例来试算一下。
下表是某公司上半年的人员流动情况表:一月份二月份三月份四月份五月份六月份期初人数50 18 33 47 55 52录用人数 3 35 20 13 0 3离职人数35 20 6 5 3 1期末人数18 33 47 55 52 54方法一计算结果,1月份和6月份都超过100%,这显然不合事实,因为1月份并没有出现全部离职的情况;方法二计算结果,2月份和6月份的离职率也超过100%,同样不合理;方法三计算结果,1月份和6月份都超过100%,同样不合理;方法四出现负数,更不合理;方法五的计算结果比较合理。
按字面理解,离职率应指员工离职的数量占“员工”的比率,也可以理解为每100个员工中有多少个员工离职,因此离职率应不超过100%.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离职率时如果能将分子定义为在某一时期内的离职人数,分母定义为该时期的累积在册人数,即该时期内的在职员工最多时的数量(离职率=离职人数/累计在册人数×100%),这样求出的离职率将更为科学。
如何正确计算离职率
如何正确计算离职率离职率是用来衡量公司员工离职情况的指标,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合理计算离职率可以帮助公司了解员工流失情况,评估人才流动风险,并为制定员工留任和招聘策略提供参考。
以下是正确计算离职率的步骤和注意事项:1.确定时间范围:计算离职率需要明确统计的时间范围。
通常,月度、季度和年度是较常用的统计周期,可以根据公司的情况自行选择。
2.确定离职员工数量:在统计周期内,需要确定离职的员工数量。
这包括主动离职、被裁员和合同到期未续签等情况。
3.计算离职率:使用以下公式计算离职率:离职率=(离职员工数量÷上期员工总数)×100%4.确定上期员工总数:在计算离职率时,需要确定上期员工总数。
上期员工总数可以是统计周期的起始时点的员工数量。
5.注意分类计算:离职率的计算可以根据员工的不同属性和位置进行分类。
例如,可以计算不同部门、不同职级、不同劳动力类型(全职或兼职)的离职率。
这样可以更具体地了解离职情况,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6.识别离职原因:计算离职率的同时,了解离职原因也很重要。
通过调查离职员工和分析离职原因,可以帮助公司识别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离职。
7.分析长期趋势:离职率的计算不仅需要关注单个统计周期的数据,还需要比较不同周期的离职率,以了解长期趋势。
比较不同周期有助于发现变化趋势,预测未来的员工流动情况。
8.与行业对比:将自己公司的离职率与同行业公司的数据进行对比也是一种衡量离职状况的方法。
如果自己公司的离职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可能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改善。
9.特殊情况的调整:在计算离职率时,需要注意特殊情况的调整。
例如,如果公司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员或重组,这些员工的离职应被单独统计和分析。
总结起来,正确计算离职率需要确定统计的时间范围、离职员工数量和上期员工总数,并通过分类计算、识别离职原因、分析长期趋势、与行业对比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估。
同时,也需要注意特殊情况的调整,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离职率计算管理办法
离职率计算管理办法离职率是指员工离职的比率,是评估公司人员流动性和员工满意度的重要指标之一、离职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为了能够准确地测量和分析离职率,公司需要制定有效的离职率计算和管理办法。
一、离职率计算办法1.离职率的定义:离职率是指其中一特定时期内离职员工数量与公司总员工人数的比率。
离职员工包括主动离职和被动离职(如合同到期、退休等)。
2.离职率计算公式:离职率=离职员工人数/公司总员工人数×100%。
3.离职员工人数的统计:每月末定期统计离职员工人数,并将其归档保存。
统计过程中需注意筛选离职员工的原因和离职类型,以更好地分析离职率的成因。
二、离职率管理办法1.分析离职原因:通过对离职员工的面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离职原因。
如对领导力、培训发展、薪酬福利等进行分析,找出公司的不足之处,并采取相应措施改善。
2.优化招聘流程:合理评估招聘需求,并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和要求,确保新员工的背景和能力与岗位需求相匹配。
同时加强新员工的培训和融入,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减少离职率。
3.定期职业规划:通过定期的员工绩效评估和职业规划讨论,与员工共同制定职业发展目标,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晋升机会,增加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提高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
4.加强沟通和反馈机制:定期举行员工沟通会议,听取员工的建议和意见,并及时反馈与解决员工的问题,增加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5.激励和奖励措施:通过激励和奖励措施,如工资福利、绩效奖金、培训机会等,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归属感,减少员工的离职倾向。
6.管理层培训和沟通:加强管理团队的培训和沟通,提高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管理层要给予员工足够的关注和支持,解决员工的工作问题和职业发展需求。
7.保持员工福利和薪酬的竞争力:定期调研市场行情,与公司竞争对手进行对比,确保员工的福利和薪酬水平具有竞争力,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员工。
以上是一个比较全面的离职率计算和管理办法。
年离职率的正确计算公式
1.简单离职率:
简单离职率是指在其中一年内离职员工数与年初在职员工数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
简单离职率=离职员工数/年初在职员工数
2.自然离职率:
自然离职率是指在其中一年内因员工个人原因(如退休、移居、疾病等)离职员工数与年初在职员工数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
自然离职率=自然离职员工数/年初在职员工数
3.总体离职率:
总体离职率是指在其中一年内因任何原因(包括个人原因和企业决策等)离职员工数与年初在职员工数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
总体离职率=总体离职员工数/年初在职员工数
4.流失率:
流失率是指在其中一年内离职员工数与年末在职员工数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
流失率=离职员工数/年末在职员工数
5.净流失率:
净流失率是指在其中一年内离职员工数与年初在职员工数之比,减去新进员工数与年末在职员工数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
净流失率=(离职员工数-新进员工数)/年初在职员工数
6.月均离职率:
月均离职率是指其中一年内总离职员工数与月均在职员工数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
月均离职率=年度离职员工数/12/月均在职员工数
以上是常见的年离职率计算公式,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需要考虑企业的具体情况,如员工流动情况、人力资源的策略等。
同时,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应该对员工离职原因进行分类统计,并注意对留存员工进行深入调研,以了解员工离职的真实原因。
这样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员工流动问题,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员工留存率。
离职率如何算,离职率的算法
离职率如何算,离职率的算法离职率如何算,离职率的算法,以下的离职率的算法相关文章,请继续阅读:离职率的算法【1】1、离职率=离职人数/累计在册人数*100%新进率=新进人数/累计在册人数*100%在册人数=(期初人数+期末人数)/2累计在册人数=期初人数+新进人数=期末人数+离职人数2、1、离职率=期间离职人数÷(期初人数+期末人数)/2 ×100%这种计算方式是最常见的一种计算方式,他选取了期初人数和期末人数的平均值作为样本,默认该平均值是在本期间内的平均被管理人数,,这种离职率较比较适用于人力保持稳定或者稳定增长的企业在中短期(半年,季度,月)衡量离职率。
但是,由于企业在一个完整年度存在离职的淡季和旺季,运用该离职率公式计算年度离职率存在期初和期末都位于年度内同一时间点,样本无法准确衡量被管理对象数目。
例如,如果期初和期末都位于1月份(离职淡季末期),会造成样本的高估,进而离职率被低估;如果期初和期末都位于7月份(离职旺季末期),会造成样本的低估,进而离职率被高估。
2、离职率=期间离职人数÷预算员工人数×100%这种计算方式选取了预算员工人数作为样本,它主要应用于对年度离职率的衡量。
因为预算员工人数是企业年度对人力维持的目标(人力资源规划),所以它代表本年度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管理样本,其比率表示员工离职造成对年度目标的偏离程度。
同时,预算员工人数不受月份影响,不存在第一种方法高估或低估的情况。
由于样本的标准化,它往往被用来对集团内各企业离职率的比较。
3、离职率=期间离职人数÷期初人数×100%这种计算方式选取了期初人数作为样本,它多用于对短期(月)离职率的分析。
在一个月内,新入职的人员尚处于入职考察期,一般并不会离职,离职人员往往是月初已经在职的员工,后者也是人力资源的实际管理样本。
对短期计算离职率采用这种方法会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
如何正确计算离职率[共五篇]
如何正确计算离职率[共五篇]第一篇:如何正确计算离职率如何正确计算离职率?离职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员工离职的数量占员工总数的比率,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时期内,每100个员工中有几个员工离职。
人才的流动和流失,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用工的一大常态,在人来人往中HR毫无疑问的要计算离职率,并对离职原因进行分析,我们也经常看到HR必备100个公式、员工离职率的三种算法……可这些方法都是对了吗?小红人班主任今天为大家解读关于离职率的几种常见错误算法和原因解析,以及我们如何科学正确的计算离职率!关于离职率常见的几种错误算法在众多的资料中,离职率的算法大多是以某一单位时间的离职人数与正式职工平均人数之比来表示,而正式职工平均人数又为单位时间期初人数与期末人数的平均值。
但是,根据上面的离职率定义,不管如何,离职率不应超过100%,如果按上述这种算法来算,很有可能就超过100%。
请看下面的例子(注:本词条中所有相关数据都基于下面所假设的某公司的数据):现假设某公司一年的前六个月中每个月的期初人数、期末人数、录用人数、离职人数如下表所示:1、将分母定义为期初数量和期末数量的平均,那么一月份的离职率为:离职率=35/〔(50+18)/2〕×100%=103%(×)解析: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离职率有可能大于或等于100%,所以这种算法是错误的。
2、将分母定义为期初数量,那么二月份的离职率为:离职率=20/18×100%=111%(×)解析:这个结果可以解释为离职的人数为月初总人数的1.11倍,但如果用每100人中有111个人离职来解释该公司二月份的离职率显得有些牵强,所以这种算法也是错误的。
3、同样的道理,若将分母定义为期末数量,也会出现离职率超过100%的现象。
如一月份的离职率:离职率=35/18×100%=194%(×)4、在计算半年或一年的离职率时,很多人力资源经理喜欢以各个月的离职率来平均计算:上半年离职率=(66%+37%+11%+8%+5%+2%)/6=22%(×)解析:很多人力资源经理之所以喜欢这种方法,因为它所显示的结果更为“漂亮”,各月平均值计算离职率将使得离职率的大小受员工离职时间的影响。
如何比较科学的计算离职率
如何比较科学的计算离职率离职率是企业用以衡量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流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离职率的考察,可以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和满意情况。
离职率过高,一般表明企业的员工情绪较为波动、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矛盾,企业的凝聚力下降,它可导致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含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织的效率下降。
但并不是说员工的离职率越低越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定的员工流动,可以使企业利用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制度,保持企业的活力和创新意识。
那么如何来正确的计算员工离职率呢?目前,企业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来计算离职率:方法一:员工离职率=当月离职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100%;方法二:员工离职率=当月离职人数/月初人数×100%;方法三:员工离职率=当月离职人数/月末人数×100%;方法四:员工离职率=当月离职人数/(月末人数-当月离职人数)×100%;方法五:员工离职率=当月离职人数/(月初人数+当月新进人数)×100%=当月离职人数/(月末人数+当月离职人数);哪究竟哪一种方法最合理呢?我们不妨举一个典型案例来试算一下。
下表是某公司上半年的人员流动情况表:一二三四五六期初人数501833475552录用人数33520130 3离职人数3520653 1期末人数18334755 5254方法一计算结果,1月份和6月份都超过100%,这显然不合事实,因为1月份并没有出现全部离职的情况;方法二计算结果,2月份和6月份的离职率也超过100%,同样不合理;方法三计算结果,1月份和6月份都超过100%,同样不合理;方法四出现负数,更不合理;方法五的计算结果比较合理。
按字面理解,离职率应指员工离职的数量占“员工”的比率,也可以理解为每100个员工中有多少个员工离职,因此离职率应不超过100%.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离职率时如果能将分子定义为在某一时期内的离职人数,分母定义为该时期的累积在册人数,即该时期内的在职员工最多时的数量(离职率=离职人数/累计在册人数×100%),这样求出的离职率将更为科学。
正确算离职率的公式
正确算离职率的公式离职率是一个衡量员工离职情况的指标,对于企业来说,了解和掌握离职率的情况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人力资源,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减少人力资源成本。
下面将介绍如何正确地计算离职率。
离职率的公式是:离职率=(离职人数÷ 平均在职人数)× 100%。
我们需要确定一个时间段来计算离职率,比如一年。
然后,需要收集该时间段内的离职人数和平均在职人数的数据。
离职人数是指在给定时间段内离开公司的员工数量。
这包括主动离职、被解雇、合同到期等各种原因导致离职的员工。
为了计算准确的离职人数,需要对员工离职的原因进行分类和统计。
平均在职人数是指在给定时间段内的员工平均数量。
计算平均在职人数的方法可以是每个月初和月末的员工人数之和除以2,或者每个季度初和季度末的员工人数之和除以2,以此类推。
接下来,将得到的离职人数和平均在职人数代入离职率的公式进行计算。
例如,某公司在一年内共有100人离职,平均在职人数为500人。
那么离职率=(100 ÷ 500)× 100%= 20%。
这意味着该公司的离职率为20%。
离职率的计算结果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员工流动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较高的离职率可能意味着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工作环境不好、薪资福利待遇不合理、缺乏晋升机会等。
企业可以通过分析离职率的原因,针对性地改善相应问题,提高员工满意度,减少离职率。
除了计算整体离职率,企业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维度计算离职率,比如按部门、按职位等。
这样可以更加精确地了解员工离职情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离职率只是一个衡量指标,不能单凭离职率的高低就判断企业的优劣或员工福利待遇的好坏。
因为有些员工的离职可能是由于个人原因或个别事件引起的,而不是企业本身的问题。
因此,在分析离职率时,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正确计算离职率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通过准确获取离职人数和平均在职人数的数据,并应用离职率的公式进行计算,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员工流动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改善问题,提高员工满意度,增加企业竞争力。
员工离职率的计算公式
员工离职率的计算公式是用来衡量一家公司的人才流失情况的重要指标,其计算方法是:
离职率=(离职人数/总人数)×100%
其中,离职人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离开公司的员工数量,而总人数是指在该时间段内
公司所有员工的数量。
这个计算公式能够帮助企业清楚地了解自身的人才流失情况,以及其劳动力的稳定性,从而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提高员工留任率,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
此外,企业还可以根据计算出的离职率进一步探究其成因,从而实施具体的改进措施,例如提高薪酬、改善工作环境、增强员工感情等,有效抑制员工流失,提高企业的核心竞
争力。
离职率正确计算公式
离职率正确计算公式
离职率正确计算公式
离职率是企业用以衡量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流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离职率的考察,可以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和满意情况。
离职率过高,一般表明企业的员工情绪较为波动、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矛盾,企业的凝聚力下降,它可导致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含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织的效率下降。
但并不是说员工的.离职率越低越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定的员工流动,可以使企业利用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制度,保持企业的活力和创新意识。
离职率=离职人数/累计在册人数×100%
(所谓的累计在册人数是指本月曾经在册的员工的总数,它等于月初员工数量加上本月新进员工数量,也等于月末员工数量与本月离职人员数量之和)
或离职率=离职人数/(期初人数+录用人数)×100%
或离职率=离职人数/(期末人数+离职人数)×100%
如何计算半年或一年的离职率?
(X)不能将每个月的离职率进行简单相加。
(V)应该按照以上公式进行计算。
离职率如何计算一览最新
离职率如何计算一览最新离职率如何计算1、离职率计算方法:将分母定义为本月累计在册人数,所谓的累计在册人数是指本月曾经在册的员工的总数,它等于月初员工数量加上本月新进员工数量,也等于月末员工数量与本月离职人员数量之和。
我们以一、二月份的情况计算离职率:a)一月份离职率=35/(50+3)×100%=35/(35+18)×100%=66%b)二月份离职率=20/(18+35)×100%=20/(20+33)×100%=37%因为离职率的分母为期末在职员工数量加上本期离职人数之和,它一定大于或等于本期的离职人数,故所计算的离职率总是小于或等于100%,不可能出现离职率大于100%的现象。
2、半年或一年的离职率计算方法:以离职率等于某一时期的离职人数比上该时期的累积在册人数计算,则该公司上半年的离职率为:上半年离职率=70/(50+74)×100%=70/(54+70)×100%=56%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离职率时如果能将分子定义为在某一时期内的离职人数,分母定义为该时期的累积在册人数,即该时期内的在职员工最多时的数量(离职率=离职人数/累计在册人数×100%),这样求出的离职率将更为科学。
一方面应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得人们更加容易理解离职率的含义,另一方面,不论员工什么时候辞职,都可以在离职率上反映出来。
离职需要注意什么1、写辞职信并不是写辞职申请,申请是要双方达成一致才有效的,也就是说企业批准了你的申请,你才可以辞职,而劳动法赋予的辞职权是绝对的,辞职信其实是一种通知,告诉企业你将在三十天后解除劳动合同,离开企业,不需要企业批准,当然如果企业同意你提前离开就另当别论了。
2、不要在辞职信中透露个人的不满情绪,如果辞职的意见非常大,一定要反应出来,不妨采用面对面交淡的方式,在白纸黑字上面写出自己的愤怒是不恰当的。
3、在作出辞职的决定或者办理辞职的过程中,不要在企业大肆宣扬个人要辞职的事情,不要散布一些对企业不利的言论,反正都要离开了,留一个好的印象给企业,总比留一个不好的印象好一些。
离职率的正确计算公式 -回复
离职率的正确计算公式 -回复
离职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离职的员工所占总员工数的比例。
计算
离职率的公式为:
离职率= (离职员工数÷总员工数)× 100%
离职率是用来衡量公司或组织员工流动情况的重要指标。
通过计
算离职率,可以了解员工流动的程度、公司的稳定性以及管理问题。
离职率越高,说明员工流失较大,可能意味着公司存在一定的问题,
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员工满意度和降低离职率。
计算离职率时,需要将离职员工数量除以总员工数,并将结果乘
以100%,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
例如,如果某公司一年内离职员工数
量为100人,总员工数为1000人,那么该公司的离职率为10%。
离职率的计算结果可以帮助公司进行员工流动情况的分析和预测,从而制定适当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一般来说,较低的离职率可以反
映出公司的良好管理和员工满意度较高。
但是,离职率过低也可能意
味着员工流动性不足,公司缺乏新鲜血液和创新能力。
人员离职率的计算
人员离职率的计算人员离职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离开组织的员工所占的比例,是评估组织员工流动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高离职率对组织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也增加了组织的成本和风险。
为了有效管理人员离职率,需要了解离职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影响离职率的因素。
离职率的计算方法通常有两种,分别是绝对离职率和相对离职率。
绝对离职率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离开组织的员工数量与该时间段末组织总员工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如下:绝对离职率=离职员工数量/组织总员工数×100%相对离职率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离开组织的员工数量与该时间段初组织总员工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如下:相对离职率=离职员工数量/组织初总员工数×100%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离职率计算方法,通常绝对离职率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员工离职情况,而相对离职率则更能反映员工流失的速度。
1.薪酬福利:员工对薪酬福利的满意程度是影响离职率的重要因素。
如果薪酬福利不合理或者无法满足员工的需求,会增加员工的流动性和离职率。
2.工作环境:员工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也是影响离职率的重要因素。
工作环境包括工作氛围、协作机制、领导风格等,如果员工对工作环境不满意,容易导致流动性和离职率的增加。
3.职业发展:员工对职业发展的机会和前景的认可度也会影响离职率。
如果员工认为组织无法提供他们所追求的职业发展机会,就有可能选择离开组织。
4.工作挑战:员工对工作的挑战程度也会影响离职率。
如果员工认为工作过于枯燥乏味或没有得到足够的自我发展机会,有可能会选择寻找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5.管理风格:领导者的管理风格也会影响离职率。
如果领导者的管理风格不合理,如过于武断、过度干涉等,会导致员工流失增加。
为了降低离职率,组织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措施,包括:1.建立良好的薪酬体系和福利制度,确保员工的收入水平与市场相符,并提供有竞争力的福利待遇,增加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
2.关注并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协作机制,建立高效的沟通渠道,以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
离职率的六种算法
离职率的六种算法离职率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重要指标,体现员工的流失情况。
从实操中看,离职率的计算公式有多个,到底哪一个计算方法更能体现真实的员工情况呢?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
离职率的六种算法对比以月度离职率为例,实践中离职率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种:1.月离职率=当月离职人数/月初人数*100%2.月离职率=当月离职人数/月初人数*100%3.月离职率=当月离职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100%4.月离职率=当月离职人数/(月末人数-当月离职人数)*100%5.月离职率=当月离职人数/(月初人数+当月入职人数)*100%6.月离职率=当月离职人数/(月末人数+当月离职人数)*100%下面来推导一下哪种月离职率计算方法最为科学。
第一种是理论推导法离职率指标本意是反映当月离职员工所占全体员工的比例,分子是离职员工,这个是没有争议的。
在上述的六个公式中,都是分母不同,那到底哪一个比较好呢?要知道离职率是反映一个月的人员流动情况,所以分母要体现当月的员工情况。
月初人数和月末人数两个分母第一时间可以排除了,它们是以某个时间点的人数来代替当月的人员情况。
“(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是平均人数的一种计算方法,这个也要排除,以两个时间点的均值作为分母,也不能反映这个月的人员情况。
“月末人数-当月离职人数”的结果作为分母本身是有问题的,月末人数是月末在职人数,再减去离职人数没有合理的解释,但是在实操中这种计算方法还是存在的。
“月初人数+当月入职人数”和“月末人数+当月离职人数”结果一样的,因为“月末人数=月初人数+入职人数-离职人数”。
它们是可以反映当月的员工情况的,是当月累计在册员工之和,反映了当月公司离职人数占当月公司用工总数的比例。
综合,月离职率的计算方法推荐:月离职率=当月离职人数/(月初人数+当月入职人数)*100% 月离职率=当月离职人数/(月末人数+当月离职人数)*100% 第二种数据推导法以4月份以例,假定公司月初人数为100人,当月入职200人,离职200人,则月末人数为100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正确计算离职率?
离职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员工离职的数量占员工总数的比率,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时期内,每100个员工中有几个员工离职。
人才的流动和流失,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用工的一大常态,在人来人往中HR毫无疑问的要计算离职率,并对离职原因进行分析,我们也经常看到HR必备100个公式、员工离职率的三种算法……
可这些方法都是对了吗?小红人班主任今天为大家解读关于离职率的几种常见错误算法和原因解析,以及我们如何科学正确的计算离职率!关于离职率常见的几种错误算法
在众多的资料中,离职率的算法大多是以某一单位时间的离职人数与正式职工平均人数之比来表示,而正式职工平均人数又为单位时间期初人数与期末人数的平均值。
但是,根据上面的离职率定义,不管如何,离职率不应超过100%,如果按上述这种算法来算,很有可能就超过100%。
请看下面的例子(注:本词条中所有相关数据都基于下面所假设的某公司的数据):
现假设某公司一年的前六个月中每个月的期初人数、期末人数、录用人数、离职人数如下表所示:
1、将分母定义为期初数量和期末数量的平均,那么一月份的离职率为:
离职率=35/〔(50+18)/2〕×100%=103%(×)
解析: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离职率有可能大于或等于100%,所以这种算法是错误的。
2、将分母定义为期初数量,那么二月份的离职率为:
离职率=20/18×100%=111%(×)
解析:这个结果可以解释为离职的人数为月初总人数的1.11倍,但如果用每100人中有111个人离职来解释该公司二月份的离职率显得有些牵强,所以这种算法也是错误的。
3、同样的道理,若将分母定义为期末数量,也会出现离职率超过100%的现象。
如一月份的离职率:
离职率=35/18×100%=194%(×)
4、在计算半年或一年的离职率时,很多人力资源经理喜欢以各个月的离职率来平均计算:
上半年离职率=(66%+37%+11%+8%+5%+2%)/6=22%(×)
解析:很多人力资源经理之所以喜欢这种方法,因为它所显示的结果更为“漂亮”,各月平均值计算离职率将使得离职率的大小受员工离职时间的影响。
综上所述以上四种方法计算离职率并不科学。
正确的离职率计算方法
离职率正确的计算方法:
将分母定义为本月累计在册人数,即本月曾经在册的员工的总数,它等于月初员工数量加上本月新进员工数量,也等于月末员工数量与本月离职人员数量之和。
我们以一、二月份的情况计算离职率:
一月份离职率=35/(50+3)×100%=35/(35+18)×100%=66%
二月份离职率=20/(18+35)×100%=20/(20+33)×100%=37%
解析:因为离职率的分母为期末在职员工数量加上本期离职人数之和,它一定大于或等于本期的离职人数,故所计算的离职率总是小于或等于100%,不可能出现离职率大于100%的现象。
半年或一年的离职率计算方法:
以离职率等于某一时期的离职人数比上该时期的累积在册人数计算,则该公司上半年的离职率为:
上半年离职率=70/(50+74)×100%=70/(54+70)×100%=56%
公式为:离职率=离职人数/累计在册人数×100%
解析: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离职率时如果能将分子定义为在某一时期内的离职人数,分母定义为该时期的累积在册人数,即该时期内的在职员工最多时的数量,这样求出的离职率将更为科学。
一方面应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得人们更加容易理解离职率的含义,另一方面,不论员工什么时候辞职,都可以在离职率上反映出来。
三维离职率计算与分析法
人力资源工作者应该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做个统计报表给领导看了好看,我们计算离职率,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一个表面数字,更需要从数字中发现问题!基于这个要求,我们就需要对离职进行分析!
离职率计算与分析的目的
通常来说,离职率是企业用以衡量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流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离职率的考察,可以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和满意情况。
离职率过高,一般表明企业的员工情绪较为波动、劳资关系存在较严重的矛盾,企业的凝聚力下降,它可导致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含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组织的效率下降。
但并不是说员工的离职率越低越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定的员工流动,可以使企业利用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制度,保持企业的活力和创新意识。
大部分人力资源经理算离职率,仅仅是看一个数字,的确,我们算出了
离职率,又能如何呢?一个数字而已,最多认为这个数字过高,要改进某些东西,这个数字适中,认为做的还不错!那么,要改进某些东西,具体要改进哪些?我们如何能通过离职率看出那些方面要进行改进?
三维离职率计算与分析法定义
三维离职率计算与分析法是一套基于企业员工分类,进行多维度的离职率计算与分析法。
所谓三维离职率就是指企业的综合离职率、新员工离职率、老员工离职率。
该方法通过针对企业员工性质分类,对离职情况进行多维度分析,找出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不足,从而可以针对性的进行改进。
1、综合离职率
综合离职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员工离职的数量占“员工”的比率,也就是我们传统所说的离职率。
综合离职率计算公式:
综合离职率=[当期离职总人数/(期初人数+当期新进总人数)]×100%
2、新员工离职率
新员工是指在企业工作一年以下,甚至半年以下的员工(有的企业把工作不满两年的员工定为新员工,这个可由各个企业实际情况来界定)。
新员工离职率计算公式:
新员工离职率=(当期新员工离职人数/当期新进总人数)×100%
3、老员工离职率
老员工通常是指在企业工作一年以上的员工,有的企业认为工作满两年及以上的员工才算为老员工,老员工的定义必须和新员工的定义想对应,这个可根据各个企业实际情况来界定。
老员工离职率计算公式:
老员工离职率=(当期离职老员工人数/期初人数)×100%
离职率分析
通过计算综合离职率、新员工离职率、老员工离职率并将三组数据进行
对比,根据新老员工离职原因的差异化,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目前导致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并进行改进完善。
新员工大多对企业状况不是很了解,有一定的新鲜感和激情,但也存在着适应过程,我们通常说,有希望才有失望,对新员工的离职来说,主要有这么几种因素:薪资达不到预期、与新领导相处不和、自我实现与预期不符合,企业文化无法适应等等,新员工离职的原因,除了企业本身的环境因素外,大多是招聘的原因,因为招聘的时候,企业并没有看准人,所以使得新员工的预期与企业实际情况相差很大,导致新员工离职。
老员工已经对企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通过一年的工作,上级也对这些员工有了一定的了解,员工本身已经失去了当初进企业的新鲜感,更多表现出来的是老员工的成熟与稳重,因为他们对企业的特点,制度,发展状况等各个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老员工的离职原因,就企业方面而言,通常有如下几种因素:没有晋升机会、对企业发展前景失望、自我实现得不到满足、学习不到新的知识、与领导不和难以忍受或领导变动、薪资待遇增长不能满足个人需求增长、企业单方面主动提出解除合同。
一个公司员工离职,如果是老员工多,说明公司的体制存在严重的问题,需要改善,我们再结合以往各个员工离职面谈的结果,以及离职原因的调查,各种员工动态的关注,可以准确的查找到企业在制度、文化、人力资源体系、管理模式等各种能影响到老员工离职方面因素,从而加以针对性的改革改善;如果是新员工离职的多,说明公司的招聘存在严重的问题,并没有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企业可以通过分析各种招聘流程与环节以及招聘人员本身的工作方式,还有企业对新员工的各种文化、工作氛围等因素,针对性的去改善招聘方式方法,改善新进员工对企业的认同与融合度!
三维离职率计算与分析的适用情况
离职率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指标,根据“改进工作”原则,计算离职率是为了考察并反映人力资源部在工作上的缺失以及公司存在的问题,而某一个月的离职率并不能良好的反映企业存在的问题及人力资源部工作的缺失,某一个月的离职率往往是用来进行多月对比的,比如把本公司1到12月的每个月的离职率列出来,从而找出本企业人才流动在市场中的规律,以方便企业更好的规划招聘工作来应对人才流动高峰周期。
所以,三维离职率计算与分析法应当用在本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分析中,发现问题,从而指导本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规划,也就是说,三维离职率计算法运用的周期一般在一年或以上,这样更有利于企业查找自身问题。
而企业在做每个月的离职率的时候,只需要运用综合离职率的公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