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集权民主制的再探讨
领导力中民主与集权的平衡
领导力中民主与集权的平衡作者:David De Cremer和田涛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纷纷开始讨论金融机构需要哪种类型的领导力,才能牵引组织顾及所有利益相关人的利益,而非仅仅考虑股东的利益。
近年来,关于如何提升领导力有效性的讨论已从金融行业延伸至汽车业等其他行业。
2016年让人始料未及的美国大选及英国脱欧使得政界也开始关注这一话题。
但不管是哪个领域,有关领导力的讨论都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即民主作为一项决策工具是否已经到达了极限,是否有必要引入更多集权?同时,也有人担心集权式领导是否会导致社会和企业失去其原有的凝聚力。
这些讨论对当今企业如何在提升员工归属感的同时,实现民主与集权的最佳平衡这一重要课题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随着呼唤人性回归职场的声音越来越多,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提升员工归属感的重要性。
在这个财力匮乏的时代,为提升员工的积极性,企业更多地关注与员工建立情感上的联系,让他们觉得受到重视,是企业的一份子。
领导力在组织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提升员工的身份认同感,让员工觉得公司和领导能够接受和包容他们的优缺点(即具有同理心的领导力)。
这一点与传统观点认为的领导者在组织中的影响力有所不同。
传统观点认为,领导者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其对有形结果(钱)分配的决策权上。
这种通过有形结果的分配来看待领导力的作用有两大局限性。
首先,容易让人过多地将领导力与权力联系在一起。
其次,会使员工陷入一种力争输赢的境地。
无论是根据权力来定义职场关系,还是以最终的分配结果来定义输赢,都不利于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反而会有排挤员工的感觉。
东西方领导者面临的一大共同挑战?如今,传统观点似乎又开始回归到大众视野中,人们开始思考是否有必要在民主化的决策系统中引入一定的集权。
批评人士指出,集权的做法不利用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对高效领导力是一种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领导力的这种讨论不仅发生在西方国家,在亚洲,尤其是中国,类似的争论也同样存在。
中西民主制度的两次历史分野_兼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的必然性
摘要:中国与西方在民主制度上经历了两次历史分野。
第一次分野发生在各自国家的起源时期,西方走向城邦民主制,中国走向专制集权制;第二次分野发生在近现代,西方选择三权分立体制,而中国选择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这两次分野是一系列历史的和地理的原因造成的,并导致中西走上不同的政治道路。
同时这两次分野也表明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中国现实国情和历史传统,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民主制度;历史分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权分立中图分类号:D0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1)01-0046-04中西民主制度的两次历史分野———兼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的必然性潘传表(上海大学法学院,上海200444)现代政治文明的演进和传播,使民主日益成为一种神圣价值,以至于当今的任何一种政权都必须从“民主”那里取得合法性。
然而,民主的神圣性并不意味着民主的现实性,民主要成为一种现实,必须依赖一种有效的民主制度的支撑。
在现在的中国,这个支撑点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历史上,中西的民主制度经历了两次大分野,这是由一系列历史的和地理的原因造成的,而这两次分野的后果导致中西走上不同的政治道路。
一、第一次历史分野:城邦民主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人类最初的社会形态是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里,原始人对社会事务实行民主管理,这是原始民主。
随着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原始民主逐渐消亡。
在西方,代之而起的是城邦民主制,以古希腊城邦国家雅典最为典型;在中国,代之而起的是邦国封建制,以西周的分封制最为典型,并在秦朝发展成为专制集权制。
这是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历史分野。
城邦民主制施行于古希腊多数城邦国,以雅典最为典型,其鲜明特征有:直接民主、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抽签选举和多数决定等。
城邦民主制极大地调动了城邦公民的政治热情和聪明才智,造就了城邦的繁荣与强盛。
然而,城邦民主毕竟只是人类刚迈入文明社会时期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缺陷。
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篇一:中国政治制度与西方政治制度有何区别东西方的政治制度最本质的区别是工作方式,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往往通过十几天的会议议程,解决全中国一年里各项工作地实施与落实。
而西方议会则是全年都在争论不休与平衡各方关系中度过,一年间只有十几天是给西方老百姓干实事的。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政治的最高权力机构,人大代表是通过选举与协商产生出来的,他们来自于人民,他们从事各种工作,包括了社会各方民众,代表了最广大社会群体,充分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
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不像西方是两党制或多党制,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同样来自于人民,他们是行业的标兵模范,他们也是社会的精英人士,他们更是普通的老百姓。
他们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崇高的社会责任告诉他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名中共党员的基本要求与历史任务。
党员就是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人大会议现场的掌声,世人就能看到,掌声来自人民,掌声同样也是送给全体中国人民的,中央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给老百姓做事的政府,只要是人民群众主张的国事,中央都要尽责去办。
同样掌声是真切的、鼓舞的,不会像某些西方人士理解的那样,假惺惺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我们理解西方的看法,那是因为,他们的掌声,来自于他们的支持者,反对者是不会给他们掌声的,他们分的是派别,即使政府做出决议,也只是代表了一部分人的主张,他们是利益攸关的社会,社会分崩离析,各方势力角逐,争的是权力,争的是能给自己代表的团体谋到利益,并不是给国家和社会做出什么贡献与付出。
中国从没有主张过,让别的国家学习中国怎样为人民谋福祉的政治制度,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理解并认识到了中国社会的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他们正在探索与学习,包括中国从社会中选拔干部而设的党校这一重要举措。
民主与集权
美国会依靠自己雄厚的资源实力大力援助实行自由民主的小国,因为那样会使那些小国安分守纪,不思进取,不寻求成为大国,不会对美国的世界秩序构成挑战,这对美国是很有利的。对于那些小国来说,放弃部分主权和成为独立强国的希望,换取美国的援助而获得平民大众的富裕生活也许并非坏事(对于那些“人权高于主权”论者来说),但是美国不可能真心有效的援助俄国、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大国,因为这些大国与它的规模相当,援助它们达到它的经济水平,是它力所不及的,而且那样会对它自己造成巨大威胁。正因为如此,俄国在听信谗言之后吃尽了苦头,印度也一直远离富裕。对于这些大国来说,就算想像日本、德国那样靠牺牲国家主权换取美国的援助,把人民幸福置于民族国家强大之上也不可得。中国的国情与西欧日本截然不同而与俄印类似,因此西方民主在中国也同样不可行。西方那种极度重视个人自由、纵欲糜烂的生活方式不可能在中国这样的国家推广。中国政府说的“中国的问题只能靠我们自己解决(大意如此)”虽只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其中包含的道理却是深刻的。
事实上,因为美国是当今头号强国,在全球有着主导地位,所以它必须极力压制地区性大国的崛起对其全球霸权构成威胁,而中国是最有潜力成为其霸权威胁的国家,所以它必须或明或暗、不择手段的压制、削弱中国,而中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当然必须反击。这与道德完全无关,纯粹是利益与实力的问题。
主张实行西方民主制度的人也是一样,他们只看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发达,就天真的认为中国若是走它们的路也会发达。我以前已经多次说过,美国的强大主要是由于其辽阔的版图、丰富的资源以及远离战乱的地理位置。而西欧小国和日本、韩国的富裕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大力援助的结果,作为代价,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控制:“当今世界除了美国,从来没有一个民主国家同时也是强大国家(有的只是英国、日本、韩国这样在军事、外交上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国家,和法国、德国这样根本走不出欧洲的国家)。” 民主制度以平民大众的意志为最高准则,这就必然难免短视,只注重追求安逸的生活,而难以产生远大战略性的政治策略。美国先天条件得天独厚,所以尽管受到民主制的极大制约,而仍然能够成为世界霸主(虽然还远未达到与其先天条件相称的水平),能够一方面使人民纵情享乐,极大的消耗资源,一方面又有足够的剩余资源能使国家对外称霸,同时通过其世界霸权,剥削第三世界国家来维持其纵欲生活。
与民主社会主义并随而行的集权主义
与民主社会主义并随而行的集权主义!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开始了政治民主运动,但是封建社会关系在欧洲大多数地方都延续到一战结束,而民主制度的传承是缺乏的;而且——直率地讲——反启蒙在阻止它的意识形态的对手的霸权这一方面是成功的。
不过尽管如此,启蒙理念仍旧拥有群众基础。
社会主义劳工运动很快出现,在十九世纪最后十五年中,承担起一种双重负担:它的工人阶级决定实现传承自资产阶级的普遍主义自由主义的政治价值观,同时它还要拓展自身的经济利益。
或者,换言之,社会民主党派试图将我们今天所谓的消极自由(nagative liberty)与积极自由(positive right1)结合起来。
启蒙传统对构筑社会民主世界观起了关键作用。
世俗主义科学普遍主义对阶级特权的蔑视,共和承诺以及对社会变革的关注影响了劳工运动中最终能够要的知识分子。
德国的卡尔•考茨基爱德华•伯恩斯坦和罗莎卢森堡;奥地利的鲁道尔夫•希法亭和维克多•马托夫以及法国的让•饶勒斯和里昂•布鲁姆都直截了当地在启蒙政治和社会主义之间建立起了理论联系。
他们大多数人都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或为之所影响的人,有趣的是,社会民主在那些经历了迅速工业化的君主国家最为成功,在这些国家里,工人阶级拥护共和主义。
社会民主劳工运动成为集权主义最不屈不饶的反对者。
这完全合乎情理。
社会民主有个错误的挫折,不过,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的传统仍旧是令人敬仰的;社会民主是整个二十世纪大多数工人阶级的效忠目标;他将第一批民主政党引进欧洲;在官方意义上仍旧归属于正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它提供了所有二十世纪20年代出现的共和国的群众基础。
社会民主思想家们还对共产主义作出了第一次也是最尖锐最富预言性的批评:卡尔考茨基警告了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企图有可能造成的可怕后果;罗萨•卢森堡预言了对恐怖的使用将不为人所控制。
里昂•布鲁罗抱怨着共产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之间的道德不相容。
启蒙哲学家们的人道主义并没有被转变成据说缺少政治目的,被剥夺良知的社会民主党的空洞的实证主义。
简论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与消极方面
简论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与消极方面伯利克里曾在雅典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自豪地宣称说:“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它之所以被称为是民主政治,因为政体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让一个人员负担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的真正才能。
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雅典当时的民主政治是否真的就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呢?从梭伦改革由注重财产划分公民等级到克里斯提尼以地区划分等级再到伯利克里改革凭借才能高低参政。
雅典政治不断发展,为公民提供了在古代条件下最广泛也最平等的参政机会,公民的政治素质也大为提高。
下面我将分别从雅典民主政治的优点与缺点做简述分析。
优点:1)民主政治为雅典的奴隶制经济和文化提供便利条件:没有政府统一管理商业贸易,雅典经济发展成了同中国“重农抑商”经济完全不同的类型。
雅典以农业为基础,工商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也卷入商品经济,葡萄、橄榄等经济作物的生产在农业中占重要比重。
土地、奴隶、手工业作坊等重要生产资料归奴隶主私人所有,奴隶多通过市场买卖而来,使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宽松的政治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独特的文化。
古典时期的希腊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上堪称古代最有成就的范例。
在古典时期,雅典产生了三位最著名的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399 年)、柏拉图(公元前428—348 年)和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 年),希腊古典哲学发展了自然哲学的唯物主义传统。
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上堪称古代最有成就的范例。
这时有关天文、地理、数学、几何、物理、生物、医学等科学知识的积累和理论探讨都逐渐形成学科体系,虽然还未达到近代自然科学那样的条理性和实验性,却已标志着人类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即开始抛弃宗教神学的影响,坚持从物质世界本身去说明事理。
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定程度的考察分析,使许多希腊科学家在一般原理方面常有天才的洞见,不失为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滥觞。
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几点认识
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几点认识作者:孟军来源:《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08年第09期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的有益成果,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
它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官僚体制与行政管理、文化教育等整个中华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形成对其的科学认识,是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基础,也是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国情的前提条件,对正确理解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状况、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明确我们的发展任务和责任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按照其含义,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二者相辅相成,其目的都是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
皇权至高无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的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它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保护其土地私有制度,镇压农民的反抗,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而韩非子创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理论,则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主要表现:在思想上,韩非子提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张;在实践上,商鞅变法建立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开端。
论公共权力的道德制约
论公共权力的道德制约【内容提要】在整个政治社会中,权力却与其本质相分离,被阶级所占有,甚至被私人所窃取,被用来为阶级利益服务和用来谋取私利。
这就要求权力必须受到制约。
而且,权力的道德制约在一切存在权力的地方都有着普遍意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公共行政的发展要求探寻一条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共长之路,在行政体制、行政法律和行政道德的互补中,实现行政行为的廉洁、高效。
【关键词】权力/公共权力/道德制约一、权力与公共权力权力是人类社会中特有的现象,或者说,组织起来的人类社会必然要运用权力来为“组织”提供保障。
尤其在政治社会,权力是理解一切政治现象的关键,因而政治学的研究核心总是放在权力问题上,几乎所有的政治学家都需要对权力的问题发表意见,以致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实,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量,而且是属于人类社会所独有的力量,它区别于包括人的身体在内的一切自然力。
因为,一切属于自然界的因素,它的力量就是它本身,它除了它自身之外,是不可能借用、占有和整合出一种超越自己自然能力的力量来的。
而人则不同,人的身体等自然的存在物,往往成为一种群体的、社会的力量的承载体。
而且,他所承载起的力量几乎是不可度量的。
有的时候,个人所能承载起的力量简直是无限的。
个人之所以会有这种能力,是因为掌握权力的人受到了社会制度的支持,是一定的社会组织体系的代表,由他掌握的权力所显示出的力量,是一定的社会制度所规范和鼓励的力量,是一定的社会组织体系根据它所在的社会制度原则整合出的力量,是一定范围内的社会个体的力量的系统综合。
人们所关注的权力是政治社会的权力。
在非政治社会中也存在着权力,但这种权力在性质上的公共性与其作为功能力量的作用方向是一致的。
在政治社会中,情况就不同了,权力的公共性质与其功能力量的作用方向在应然意义上的一致性与其在实际运行中的矛盾对立,造成了许多令人困惑的现象。
即使在政治学家们的眼前,所展现出的也是一个个谜团。
所以政治学的研究重心一直是放在权力问题的解析上的。
关于我国民主政治论文范文(2)
关于我国民主政治论文范文(2)民主政治论文范文篇二:《民主化的陷井——关于民主化的几点思考》摘要:去年大陆出版了一本由何清涟女士撰写的著作《现代化的陷井》,该书探讨了中国改革和制度转型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受其题目的启发,笔者在这里想就“民主化的陷井”一题谈几点看法,请学者专家和各方有识之士指正,也希望能对从事中国民主化事业的朋友有所启发。
二十世纪即将结束,“八九”也已过去十年了,我们曾经有过一些历史的机缘,但都因种种内外的因素而丧失了在中国推动民主政治的可能。
除了那些外在的因素外,能否从历史的行动者的角度,从历史的经验中,寻找出一些我们应该汲取的教益和面向明天的启迪,这也许是我们在这世纪末纪念那些中国民主运动的先驱者最好的方式;否则,所有的纪念都将失去其最终的意义。
一、权力的饥渴和权利的热望顾名思义,民主化过程就是将先前存在的不民主的政治权力重新分配,确立民主的游戏规则,以此来规范权力的产生、更迭及监督的过程。
[1] 这里,笔者不拟加上“权力的运作”这一项。
在民主的权力运作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一种混乱的看法,以为权力的运作也要以“民主的方式”来进行。
不仅中国人对民主化抱有这种极成问题的看法,在其他国家、包括那些传统的民主国家中,同样也可能存在这种模糊的看法,这种看法是民粹主义式的民主观的一个历史悠久的观念。
在从集权专断的政治体制向民主政治体制过渡时,普遍存在着一种“权力的饥渴”现象。
由于以往在集权体制下的历史和政治生活经验,人们对权力的能量以及它所具有的利益含量,形成了强烈的印象,一旦这种集权体制开始崩溃或进入转型期时,社会中的那种对权力占有的“饥渴”,就会以超常的规模爆发出来,于是,争夺政治权利的竞争者会急剧增多。
三种权力制约机制及其比较
三种权力制约机制及其比较整个权力制约制度都是怀疑的产物。
人们意识到人以及由人所组成的机构在道德与理性上不是完全可靠的。
道德上的不完善是以私人利益损害公共或统治利益的原因,理性的有限性导致决定的失当与错误。
因此有必要设立一定的机制监督与制约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的行为。
这一种考虑贯穿了人类社会的主要历史,并促进了一定机制的设计与建设。
梳理与归纳人类社会存在的监督与制约机制,揭示其中的内涵与原理,可以给予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以一定的经验启示。
对于这些监督与制约机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给予不同的分类。
有的学者将之概括为四种模式:权力模式(以权力制约权力)、权利模式(以权利制约权力)、制度模式(以制度或法制制约权力)以及混合模式(“以法律、权利、权力三者统一作为制约权力的手段”)。
一般认为,我国的法律监督体系由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构成,前者包括国家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的监督,后者包括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等。
这些分类都为我们认识监督与制约机制提供了方便。
本文将人类历史上的监督与制约机制归纳为以下三种:(1)以权力制约权力、(2)以道德制约权力、(3)以权利制约权力,并在这种分类的基础上解说和比较三种机制的内涵与原理,寻求它们所可能给予今天的启示。
一。
以权力制约权力(to check power by power)。
这一机制的核心是分权,并使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一种监督与被监督或相互监督的关系。
监督者负有监督的权力或职责。
这种职责或是专门的,或者兼职的;或是检察的,或是作出处理决定的,或兼而有之。
以权力制约权力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是由一种高级的权力监督低级的权力;二是平行权力层级之间的监督与制约。
这一种机制可以存在于民主社会,也可以存在于专制社会,不过在两种社会中的分权程度和保障目的有所不同。
在专制社会中,最高君主的权力一般是集中而不分散的,对这种权力一般是没有有力的监督的。
论集权政治与民主政治
第三,中国五年的历史是集权的历史,老百姓已经适应了被领导,一旦赋予老百姓更多的民主权力,那么在民主教育匮乏的今天,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民主权力就会被滥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前中国处在大国崛起的关键点上,这就需要以集权政治为主,以民主政治为辅的手段来保证社会经济政治变革的顺利完成。
第一,人治体现集权,法制体现民主。集权可以解决长远利益问题,民主只能解决眼前利益,因为执政者是有远见的,而老百姓绝大多数都是短视的。
第二,集权可以在最短政治需要大量的论证,倾听各方面的声音,各个利益集团都有自己的观点,如果不能有效协调,那么决策行为就会不了了之。
论集权政治与民主政治
集权政治就是人治,人治就可能出现权力大于法律,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腐败,民主政治就是法制,法制的前提就是要有法可依,有法可依就要求法律制定的要详细和全面,而法律制定的越详细越全面,老百姓就会变得越懒惰,如果一个行为可能触犯法律,那么行为人就很可能放弃这种行为,以此来避险,人浮于事,随遇而安,社会就会缺乏变革的动力。
笔者认为,中国应该是以集权政治为主,民主政治为辅,民主政治只能体现在监督手段上,而不应该体现在决策手段上。为了避免人治可能产生的腐败现象,就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这种监督机制应该包括多种监督手段,这些手段应该是独立的,是可控的,法律是惩处的依据,也就是说监督机制发现腐败问题,法律机制为惩处腐败问题提供依据。
能否有效的解决腐败问题,关键就是监督手段的独立,意见渠道畅通和不受任何干扰,这些需要民主政治来保证。比如,网络媒体曝光了很多官员的腐败问题,“表叔”、“房叔”等纷纷落马。如果网络监督渠道不独立,这些“表叔”、“房叔”能够影响到媒体报道的话,那么这些“表叔”、“房叔”就得不到有效的惩处。
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政治应该谋求人民的幸福 ,追求正义 , 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与长足进步 , 将人 内在 的 潜力和卓越品质充分实现并彰显 出来 , 这里 的幸福指全体人 民的幸福。如何实现这种 目 标, 千百年来 ,圣哲先贤们上下求索 , 未曾 止息也必将继续 , 柏拉 图在 《 理想国 》中将
政体分为五种 ,即哲学王统治的政体 、 荣誉
政体、寡头政体 、民主政体 、僭主政 体 , 究 竟 哪一种政体最好 , 历史上一直争议不断。 从 《 尚书 》到 《 大 同书 》 , 从 《 理想 国》到 《 正义论 》 ,古今 中外 ,有关政 治制度的著 作 不胜枚举 ,不过 , 社会发展到今 天 ,民主 制是一个不容忽视 的话题 ,“ 在 世界上每个 地方 ,基于不同意识形态的政府 , 如果需要 的话 , 都试图用民主来装裱它们 自己。 ”“ 为什么民主制度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民主制 的核心是什么 ,它的道德根据在哪里? 专制 制度 的弊 端 ( 一 )中国的明君贤相 在 中国。 历代先贤也包括 人民把希望寄 托于明君 贤相 , 营造 了一个政治乌托邦 : “ 日 若稽古帝尧 ,日放勋 , 钦 、明 、文、思、安 安。允恭克让 。光被四表 ,格于上下。克明 俊德 ,以亲九族 ;九族既 睦,平章百姓 ; 百 姓昭 明 ,协和 万邦 ;黎民于变 时雍 。 ”[ 2 】 2 在这种美好 的期许下 ,“ 普天之下 ,莫非王 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 臣。 ”在官僚政治 的 统治 下 ,鲜 有真 正意 义上 的 自由 与尊 严 , “ 惟辟作 福,惟辟作威 , 惟辟玉食 。臣无有 作福 、作威 、玉食 。 ” ” “ ;“ 非天子 ,不议 礼 ,不制度 ,不考文 。 ”。 ;“ 孔 子日 :‘ 生 而知之者 , 上也 ;学而知之者 ,次也 ;困而 学之 , 又其次也 ; 困而不学 , 民斯 为下矣 。 ” ’ ” 以上说明 ,当时政权根植 于 自 然 血亲 和 自律 慎独 ,严格 的等级制度 使 最高统治 者 。缺乏有效 的外在约束和制衡 。 ( 二 )西方 的哲学王
西方学者对社会治理过程中民主的反思
西方学者对社会治理过程中民主的反思【摘要】西方学者对社会治理过程中民主的反思,探讨了民主制度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民主制度下的困境和挑战。
他们关注权力分配与制衡的机制,研究公民参与与政府效率的平衡,探讨社会改革和进步的路径。
在实践中,他们提出民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持续优化社会治理,以及民主的实践与探索。
这些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民主制度的发展演进,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公正性,为建设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社会治理,民主制度,西方学者,反思,困境,挑战,权力分配,制衡,公民参与,政府效率,社会改革,进步,发展,完善,持续优化,实践,探索1. 引言1.1 社会治理的重要性社会治理是指对社会进行管理和调控的过程,其重要性在于确保社会秩序稳定、公共资源合理分配、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社会治理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关注的重点问题。
在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中,社会治理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变革和挑战,保障人民的利益和权利,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只有通过有效的社会治理,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和安定。
社会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事务,更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的结果。
只有通过各方合作、民主参与,才能建立起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推动社会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社会治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借鉴各国经验,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为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做出贡献。
1.2 民主制度的优势和局限性民主制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民主制度可能导致政府决策效率低下,因为政府需要面对复杂的民意和议会批评,决策过程可能变得冗长和复杂。
民主制度可能导致政府在应对紧急情况和重大政策改革时出现过度谨慎和拖延,因为政府需要考虑民意和权衡各方利益,难以迅速做出决策。
民主制度也容易受到极端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影响,导致政府政策偏离理性和客观性,影响政府的决策质量和稳定性。
西方哲学家关于国家的论述
西方哲学家关于国家的论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西方哲学家对国家的论述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他们通过不同的哲学观点和思想体系来探讨国家的本质、功能和道德责任。
在西方哲学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对国家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本文将从古希腊哲学家到现代哲学家,对西方哲学家关于国家的论述进行综述和分析。
古希腊哲学家是西方哲学发展的奠基者,他们对国家的理念和功能有着独特的见解。
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提出了一个理想的国家模型。
柏拉图认为,国家应该是一个由哲学家统治的“理想国家”,哲学家们具有智慧和道德觉悟,能够为国家带来真正的正义和公平。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一个“政治人类学”观点,认为国家是人类天然的衍生物,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强调国家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类的幸福生活。
随着哲学思想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哲学家们对国家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等哲学家在其著作中探讨了国家的起源与性质。
霍布斯认为,国家的产生源于个人之间的协议,国家的权威来自于人民的授权,国家存在的目的在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民的安全。
而洛克则认为,国家的权力应受到限制并由人民来控制,国家的存在是为了保障人们的自由和财产权。
18世纪的法国启蒙哲学家伏尔泰提出了“自由与民主”的观点,认为国家应该是一个自由和平等的社会,政府应该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专制统治。
他强调了言论自由和宗教自由的重要性,认为国家的存在是为了维护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国家是绝对精神的现实,是人类精神自我意识的体现。
他认为国家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媒介,国家的存在是为了实现历史发展的目的。
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影响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了共产主义国家的建设。
在当代,西方哲学家对国家的论述包括了更多的多元化和相互联系。
民主还是暴政希腊化时代与罗马时代思想史中的雅典民主问题
民主还是暴政希腊化时代与罗马时代思想史中的雅典民主问题一、概述在希腊化时代与罗马时代的思想史中,雅典民主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雅典民主作为古希腊文明的一大创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西方民主政治的重要源头。
在这一历史长河中,对雅典民主制度的看法却并非一致。
古典时代的希腊人对于民主政治的看法是矛盾的。
一方面,雅典的人民大众以及一部分政治家将民主视为一种理想的统治方式,认为它促进了公民的直接参与和平等。
另一方面,随着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失败和城邦危机的发生,有产阶级逐渐在政治上取得优势,开始对民主政治提出批判。
这种批判不仅体现在历史学家的记载中,也反映在哲学家的思考和言论中。
进入希腊化时代和罗马时代,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衰落和希腊化、罗马等君主国的兴起,批判雅典民主制度的思潮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希腊化时代的波里比阿等人笔下,雅典民主更多地被描绘为混乱、刻薄、无法制的暴民政治。
而在罗马共和国末期的西塞罗或罗马帝国时代的普鲁塔克等人的思想中,雅典民主也被视为一种不稳定的、容易导致权力滥用的政治制度。
尽管存在对雅典民主的批判和质疑,但西方学者在回顾历史时往往对雅典民主持肯定态度。
这种肯定不仅源于民主政治在现代社会的再度兴起,也源于学者们对古代民主政治理念的推崇。
在这种情况下,对雅典民主问题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希腊化时代与罗马时代思想史中的雅典民主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民主政治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以及它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同时,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反思的机会,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实现民主政治的理念和价值。
1. 介绍雅典民主的历史背景及其在希腊化时代和罗马时代的影响。
雅典,作为古希腊最具影响力的城邦之一,其民主制度的兴起和发展深深植根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
在公元前6世纪,随着奴隶制度的广泛实施,雅典社会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为了缓解这种社会压力,寻求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来平衡社会的不稳定成为了必然。
论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论民主与法治的关系论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民主与法治一直是近代以来文明国家的共同追寻。
中国自“开眼看世界”以来便对西方民主与法治环境下的文明社会推崇不已,于是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思想引进和制度移植。
但由于西方社会自身历史的特殊性以及西方对民主和法治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再加上中国自身传统思想的影响,这条学习之路异常缤纷但十分艰辛。
其间思想流派杂陈观点互相辩难,而经由思想催化的制度更是千姿百态甚至自相矛盾,不仅难以与我国国情相契合而体现出先进性,反而有淮橘为枳的尴尬甚至流祸无穷。
因此,明确二者的含义、厘清二者的关系便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了。
而在我党以大无畏的精神拨乱反正并毅然选择了法治的治国之路后,这种探讨尤为重要。
当然,笔者并非对民主与法治做一个系统的正本清源,那需要几本厚厚的专着恐怕才能完成,在此只想对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作一点力所能及的阐述。
一民主,永远是一个令人神往的词语。
民主理论源远流长,它从两千五百年前古希腊的文明中持续不断的发展而来,传播到了每个大陆并成了人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民主的含义众多,但在现代宪政理论中,民主的基本含义是政治事务中最基本的权利应属于人民。
民主能让我们避免独裁者暴虐、邪恶的统治,能保证公民享有更为广泛的基本权利,使人民能够运用自我决定的自由,在自己选定的规则下生活。
从民主的发展史来看,民主理念要在国家统治中得到实现,离不开法治。
法治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观念。
西方历史上的法治观念源于梭伦变法,至亚里斯多德时已经基本理论化。
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以及与之相应的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发展,法治的观念开始广泛传播,并在宪法和其他法律中得到明确肯定和宣布。
“法治包含着多重含义。
首先法治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一种视法为社会最高权威的理念和文化。
……其次,法治是一种价值的体现。
法治不但要求一个社会遵从具有普遍性特征的法,而且还要求这种被普遍遵从的法必须是好法、良法、善法。
……再次,法治是一种以‘法的统治’为特征的社会统治方式和治理方式,它并不排斥社会道德等对人们内心的影响和外在行为的自我约束,但它排斥以人为轴心的统治方式,它奉行‘人变道不变’的哲学原则。
西方学者对社会治理过程中民主的反思
西方学者对社会治理过程中民主的反思【摘要】西方学者对社会治理过程中民主的反思,探讨了民主制度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困境及问题。
他们指出民主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可能导致利益集团的影响,进而影响决策的公正性。
民主制度的衰落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担忧,他们认为新时代下的民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重新思考民主制度的发展方向,加强改革和完善是至关重要的。
民主的核心理念也不容忽视,在制度设计中应该更加注重民众参与和民意的表达。
这些反思提醒我们民主制度的健康发展需要不断的思考和调整,以确保民主制度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治理的需要。
【关键词】西方学者、社会治理、民主、反思、困境、制度设计、权力关系、衰落、新时代、挑战、重新思考、改革、完善、核心理念、发展方向1. 引言1.1 西方学者对社会治理过程中民主的反思:在现实中,民主制度存在着种种困境。
民主制度受制于政治经济力量的制约,导致在一些情况下难以有效运作;民主程序中的选举、决策常常被操纵或扭曲,从而破坏了公平竞争和民意体现的原则;民主实践中的腐败、权力滥用等问题也经常引发社会矛盾与不满情绪。
在民主制度的设计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多数制度可能导致少数利益被忽视,多数压制少数;权力的分散与集中问题也使得民主决策难以达成;制度的繁琐、庞大、缺乏效率等也是一些学者质疑的焦点。
西方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民主制度中的权力关系与治理方式。
他们主张在民主实践中加强市民参与、建立更加透明公正的制度,以有效应对民主制度的衰退与挑战。
在新时代的社会治理中,民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迫在眉睫,需要更多的思考与实践。
2. 正文2.1 民主制度的困境民主制度的困境在于,虽然民主是一种广泛认可的政治体制,但在实际的社会治理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
民主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经常遭遇少数人操纵或滥用权力的问题,导致民意无法充分体现。
民主制度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来达成共识和决策,导致在应对紧急情况时效率较低。
民主制度存在着选举制度的弊端,如选民被操纵、贿选等问题,导致民意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民主的限度
民主的限度摘要:民主发展至今,其概念界定众说不一,马克思主义从阶级角度出发,科学定义了“民主”一词。
民主本身存在悖论,且如果不得民心,其存在的合理性将会被质疑,且民主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多数暴政的危险。
所以,民主应当在法治的范围内,明确界分“公域”和“私域”,合理地限制最高权力以保证少数群体的权利。
关键词:民主;民主悖论;合理性;多数暴政;民主的限度一、何谓民主——政治民主什么是民主?从最初单纯的名词定义,到现代的价值探寻,从古代的小国城邦到现代的资本主义世界文明,人类对民主的探寻从来没有停息过。
现代民主已渗透入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但如果我们把民主视为一种原则或者一种价值,那么其最基本的要义还得从真政治层面来寻找。
我们理应从何谓“政治民主”开始。
1、古典民主理论西方“民主”最早出现于古希腊的城邦政治之中,在古希腊,民主是指一种国家形式即政体,按近代政治术语,我们称之为民主政体、民主政治、民主制。
古希腊的政治文化中先天性地包含着民主的元素。
雅典的“公民大会”,代表大多数人裁定政事,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人可以当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是在政体形式的意义上使用民主一词的,在他那里民主制即是多数人执政的政体,以此区别于一人执政的君主制和少数人执政的贵族制。
自古希腊城邦国家和古罗马共和国灭亡之后,西欧历经了漫长黑暗的中世纪。
17世纪的洛克沿袭了古希腊的民主含义,认为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
18世纪的卢梭进一步发展了洛克的理论,认为人民的同意是在人民的共同意志基础之上形成的,据此,提出了人民主权原则,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主权的实现。
古典民主理论所主张的是一种适用于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公民身份的限制,并没有实现民主最初的政治理想,即“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大多数人的意志就是正义。
”[1]3122、精英民主理论20世纪的熊彼特认为“民主是某些人通过获取人民选票而得到作出决定的权力。
”[2]395精英民主理论是西方民主理论的倒退,一方面,它把民主仅限于政治选择,大大削弱和减少了民主的政治含义,另一方面,它把少数政治寡头控制的社会政治称为民主政治,本身就是对于民主的悖逆。
试论古代君主专制下的民主论文
试论古代君主专制下的民主论文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试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的民主摘要: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不可只用“黑暗专制”四字一笔抹杀的。
在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统治之下存在着民主性。
从中国古代政府的组织和职权分配制度、选官任官的制度等制度的设置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在君主专制下有明显的民主性,即君主也要按照一定的法理、传统政治理念实行统治,而不能完全凭借自己的意志去行事。
除去制度设置的保障,儒家思想中的政治思想和其对君主的道德修养的要求也一定程度制约君主不能实行绝对的独裁专制,而要在统治中注重民意,在专制下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统治。
关键词:专制民主相权制约谏议制度选官制度儒家思想什么是专制?受霍布斯等人影响,在法国路易十四时期衍生出君主专制这个名词,其政敌则指责霍布斯是一种专制主义。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将政府分为三类,民主共和、君主制、专制主义。
在孟德斯鸠的着作中,君主制是由法律给予政治权力,也由法律限制权力,这主要用于描述欧洲的君主。
依照元首个人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想法来统治,不受法律限制,则称为君主专制,这主要以中国等东方专制王朝为代表。
自梁启超开始,自秦朝之后的中国传统王朝都被认定是君主专制。
如金观涛等认为,中国在战国时期后期,形成君主专制之后,进入超稳定结构。
在1949年之后,中华人民民共和国的教科书中,将中国自秦朝开始,至清朝结束,都被归类为君主专制政体。
但是中国自秦以来的古代政治并不仅仅只有君主专制,并不能仅用“黑暗专制”四字来抹杀,在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还存在着很大的空间,这就是古代的政治中的民主性。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民主性的表现以及为什么专制之下有民主政治的原因。
一、中央政府组织法中体现的民主中央政府的组织法,即政府的组织方式、职权的分配方式。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职权划分最重要的便是皇权与相权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