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生字,理解“胆大妄为”、“固执”等词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并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探索精神。
3.学生学会检索和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走近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文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结合文中的句子介绍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
A.“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信奉”与“相信”意思有什么不同?“不容更改”说明什么?
B.“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真理吗?’”
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两个问号所表达的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深信不疑,狂热崇拜。
补充资料: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卒于公元前322年。他的著作构成了一部科学知识的百科全书,包括哲学、天文、地理、气
象、物理、生理、心理、文学。他被马克思誉为“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被恩格斯称为“古代最博学的人”。
二、再读课文,知晓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跨越时空的交锋
1.过渡:一个是彪炳千古的圣贤,一个是年轻的数学家,相隔了整整两千年的两位伟人,又引出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2.学生概括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小结:最后,伽利略获胜了,他用事实证明了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理论是错误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个历史的时刻吧!(引读“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
三、研读课文,探究伽利略挑战亚里士多德成功的原因
年轻的数学家伽利略,凭什么向人们奉若神灵的亚里士多德挑战,并且挑战成功了呢?带着这个问题深入地学习课文。
学生在独立思考、批注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再进行集体交流。
(一)伽利略善于思考,大胆怀疑联系第3自然段中伽利略思考的一段话。
1.一个事实指的是什么?两个相反的结论分别是指什么?从文中找句子解答。(借助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11>10”、“11<10”一个事实下的两种结论。)
2.小结:一个事实却得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那么只有一种可能──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理论是错误的。伽利略正是在深入
思考中发现了问题,并大胆质疑。
(二)伽利略勤于实践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通过对“反复”、“许多次”、“都”、“的确”等词的理解,体会到伽利略严谨的科学态度,他是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谨慎而又大胆地向权威挑战的。
(三)伽利略勇于追求真理,不怕嘲笑、打击
1.当25岁的年轻的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斜塔进行公开试验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的一种态度?让我们来到比萨斜塔下听听吧!“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了,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理解“胆大妄为”、“固执”的意思。在别人看来伽利略的举动是胡作非为、不可理喻的。
2.假设:如果试验没有成功,伽利略将面对的是什么?(人们的挖苦、嘲笑、讥讽,失去学生的信任、尊敬,失去教授的头衔,失去他在比萨大学令人羡慕的工作……)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讥讽、责备的语气,语调要高扬,语速略快。
4.小结:伽利略崇尚真理,为了维护真理敢于面对冷嘲热讽。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巨响粉碎了禁锢人们头脑两千多年的谬误,这就是真理的威力。让我们一起再次来凝望这难忘的历史瞬间。再次引读“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表达对
伽利略的无限敬意。
四、拓展体味,让人文精神浸染心灵
1.当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时候,伽利略会有怎样的表现?围观的人们又会有怎样的表现,他们会说些什么?(要点:伽利略和他的学生欢呼雀跃,普通的市民感到惊讶不已,亚里士多德的虔诚崇拜者愤怒而又无奈……)
2.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都是对的。”你是怎样读懂这句话的?
3.补充阅读《“日心说”的创立》《一小学生推翻书本旧论》后,再读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新的启示呢?(追求真理需要实事求是、需要勇气、毅力、自信、恒心、不屈……)
4.总结全文:正是一个个像伽利略这样的伟人或普通人,在大胆的质疑中,在反复的实践中,在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中,使人类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