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如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最有效
如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最有效如今,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率不断攀升,而它又是一种恶性顽疾,久治不愈且易反复发作,那么如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最有效?如何能及早摆脱疾病困扰,防止病情恶化,下面就来一起看一下吧。
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局限在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的疾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目前认为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以自身免疫机制为根本,感染、神经因素为诱因,病变部位主要在直肠、乙状结肠。
肠道粘膜发生炎症,充血、水肿、黏膜渗出增加,刺激肠子蠕动,大便固化作用消失,出现便血、腹泻。
溃疡性结肠炎常见症状腹泻这是大部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都有的症状,也是平时生活中极易发生的症状,轻症患者每天腹泻3-5次,重症患者每天腹泻十几次。
腹痛患者腹痛主要局限在左下腹或下腹部,是一种难以忍受的隐隐作痛。
便血它是衡量溃疡性结肠炎病情轻重的重要指标,由于炎症范围扩展,导致新肉芽组织难以生长,肠道收缩和粪便摩擦致使新肉芽组织受损出血,便血过多会导致休克,严重危及生命。
早期症状在患者所忍受的范围之内,所以患者对其漠不关心,直到疼痛难以忍受才去医院诊治,很多患者都是因为疏忽轻视才使病情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地步,甚至因癌变而痛苦不已。
溃疡性结肠炎常见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
患者平时要合理膳食,保证充分休息,贫血严重者可输血,腹泻严重者应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2、药物治疗。
这是患者倾向选择的疗法,主要是西药和中药,但是长期服用药物对身体有巨大副作用。
3、灌肠治疗。
近几年,灌肠疗法开始普遍,这种疗法是把导管插入肛门通过导管把中药药汁和抗生素注入患者肠道内,这种疗法难操作,而且会引起患者高度紧张,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
4、手术治疗。
这种疗法主要针对于肠穿孔、严重出血、肠梗阻、癌变、中毒性巨结肠、多发性息肉等。
5、干细胞疗法。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溃疡性结肠炎疗法不断改进和完善,这是最先进、最前沿的生物疗法,科学、安全、高效,直达病灶,彻底修复病损粘膜组织,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最佳疗效。
干细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干细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王婧颖;唐彤宇【摘要】随着生活方式的西化和诊断技术的不断提升,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但传统的渐进式疗法在治疗效果上仍旧不尽如人意,许多患者未能达成临床缓解.而近年来干细胞的多分化潜能使其修复患者受损肠道黏膜,实行免疫调节与重建的功能成为可能,有许多基础以及临床研究都在推进干细胞疗法.本文将对干细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以及临床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34)020【总页数】4页(P3329-3332)【关键词】干细胞;溃疡性结肠炎【作者】王婧颖;唐彤宇【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长春 13000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长春 130002【正文语种】中文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发病机制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结直肠。
由于生活方式的逐渐西化,UC在我国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
临床上常用的为传统的渐进式疗法,即5-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
但传统疗法药效持续时间短,长期应用副作用大,生物制剂价格昂贵,并且有报道显示即使运用以上的结合疗法在16周内未达成临床缓解的UC患者仍高达60%,这成为临床上的一大难题。
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
由于其较强的对肠道黏膜的增值修复能力,以及其对于UC患者混乱免疫系统的调节与重建能力,都是其它传统疗法所不可替代的,在未来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本文将对新兴干细胞对于UC的治疗作一综述。
1 肠道干细胞肠道干细胞是成体干细胞的一种,位于肠道黏膜隐窝基底部,通常情况下,其不断增值与分化,向隐窝顶部进行迁移,所以肠道黏膜每3~5天即更新一次。
肠道干细胞能够分裂为一个与原始细胞一样的子细胞和一个有分化能力的子细胞,后者分化为不同种类的肠道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内分泌细胞,M细胞和肠吸收细胞。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现状及前景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现状及前景溃疡性结肠炎是结、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
本病治疗难度大,与结肠癌的发病有关,被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手段多样,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如生物靶向治疗、干细胞移植等,现将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溃疡性结肠炎;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微生态制剂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病变范围主要累及结直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目前被广泛认可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免疫、感染、环境等[1]。
UC患者肠道损伤主要侵及黏膜及黏膜下层,呈弥漫性连续性分布,以慢性、反复发作为特点。
临床上常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就诊原因及临床表现。
目前现代医学以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三大类药物治疗为主,并重视新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出现了干细胞移植、生物靶向治疗等新技术的试验与推广,现就有关UC的治疗现状及前景作简要综述。
1 一般性治疗治疗原则以尽早控制发作,长期维持缓解,防止复发和并发症为主,并注意合理饮食及营养物质的补充,避免体力劳动。
活动期患者应做到充分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待病情好转后可改为富含营养的少渣饮食。
病情严重者甚至需禁食,并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
注意情绪波动对患者疾病的影响,可予以心理疏导治疗。
对于腹痛、腹泻患者,可给予适当的解痉、止痛、止泻药物治疗,但在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止泻类药物时,应慎重,需权衡利弊,如对于危重症患者应禁用,因其具有诱发中毒性巨结肠的危险。
对于下消化道出血严重的患者,可加用止血类药物联合治疗;对于重症并继发感染患者,应静脉给予广谱抗生素积极抗感染治疗。
有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发生时,可给予输血、输注人血白蛋白等对症支持治疗[2]。
2 药物治疗2.1 氨基水杨酸临床上常用的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包括柳氮磺胺吡啶(SASP)、5-氨基水杨酸(5-ASA)等[3]。
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
治 疗(活 动 期)
5.局部用药:适用于局限于直肠或直肠乙状结肠者
(1)灌肠
NS100ml
美沙拉秦颗粒 1g
地塞米松 5mg
保留灌肠 qn
云南白药 2或4粒
锡类散 1g
(2)栓剂 莎尔福(距肛门口10cm)1-2次/天
治 疗(活 动 期)
6.中医治疗:附子、党参、白术……
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
提纲
概念
全面诊断
治疗
注意事项
问题
概念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 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 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临床 主要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 不等,多成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
全面诊断
男性:长期服用柳氮磺胺吡啶会影响精子生成,从而导致暂时性不孕。 不过,停药2—3个月后,精子数量会恢复正常。致畸?
问题
• 屏障:目前只停留在免疫屏障,对生物(菌群失 调、粪微生态移植)、血流、机械屏障等尚待研 究。
• 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成功率约50%,不积极推荐, 要谨慎。
• 依从性差。
定型 初发、慢性复发、(慢性持续、急性暴发) 定位 直肠、直肠乙状结肠、左半结肠、全结肠 定度 轻 中 重 定期 活动期、缓解期
治 疗(活 动 期)
1. 5-氨基水杨酸制剂(5-ASA)分次口服
柳氮磺吡啶(SASP)3-4g/d
巴柳氮
4-6g/d
奥沙拉秦
2-4g/d
美沙拉秦
2-4g/d
目前没有证据显示不同类型5-ASA在疗效上有差别。
但是引起副作用程度不同。
溃疡性结肠炎
目录
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溃疡性结肠炎的其他疗法
溃疡性结肠炎的其他疗法
中药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1997年Tyndall等报道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合并 UC的个案显示移植后患者的 UC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 这为我们寻找治疗 UC的新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UC最典型的病理特点是大量隐窝坏死,形成脓肿,而
溃疡性结肠炎
目录
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溃疡性结肠炎的其他疗法
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定义: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 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的非特异性结肠炎症,重者发 生溃疡,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及粘膜下层。
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病因及发病机制: 免疫因素 遗传因素 感染因素 精神神经因素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既有自身免疫机制的参与, 又有遗传因素作为背景,感染和精神因素是诱发因素。 其发病机制概括为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 群的参与下,启动了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 反应和炎症过程。
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病理: • 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及粘膜下层。 • 病变多自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可累及全结肠甚至 末段回肠。 • 病变特点具有弥漫性、连续性,黏膜广泛充血、水肿、糜 烂及出血。 • 镜检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可 形成隐窝炎及隐窝脓肿。 • 慢性期时隐窝结构紊乱、腺体萎缩变形、排列紊乱、数目 减少,杯状细胞减少,出现潘氏细胞化生及炎性息肉。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中医辨证论治: 5、阴血亏虚证 证候:大便秘结或少量脓血便,腹痛隐隐,午后发热,盗汗, 五心烦热,头晕眼花,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阴血,清热化湿 方药:驻车丸加味。 黄连 炮姜 当归 阿胶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
一 al m i :
【 s at Obet e T vsgt tesf yade et eeso u icl odmeec y a s m cl fs n i Abt c 】 r jci oi et a ae n f c vns f mb i r snh m l t e si ui n v n i eh t f i la c e l n o
ifs na ad s f 1 — .x 0 cl/go c ekf osc t e ek. h h nt i c a ceii f e pea n i t oeo (. 18 1 e s n ea e r cneui esT ep eo pc hr trt so pr hrl uo 5 ) lK w o4 vw y a sc i
D nm i X E M i Z i , A G Z i n , A og i, U i a ̄ A G H nx n . eam n o og e, U e, HUL g W N h og Y N H nmn G O Z un l l n d l k ,W N egi  ̄ 1 p r etf a D t
t e te t n fuc r t e c l i . e h d A p t n i l ea ie c l i r c ie wo c ce fme e c y lse e l h r ame to le a i o i s M t o s v t ai tw t u c rt o i s e ev d t y ls o s n h ma tm e1 e h v t
H m toy eea s il eAi F r , e i 0 12 hn, eat eto xei etl e ao g, e ig e ao g,G nrl pt t o e B in 1 0 4,C i " D p r n Ep r na H m to B rn l Ho a o h r c f jg a2 m f m l y Istt f a i i Me ii . B rn 1 0 5, C ia C r so dn a t r W NG ntue i o R da o t n d n c e ei g 08 0 h . or p n ig uh : A Heg i g n e o nxa n
干细胞治疗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
循 环 到达溃 疡 性 结肠 炎 病 变 结 肠 黏膜 并 分 化 为黏 膜上皮 细胞 。 另外 , 些 异 体 骨髓 移植 患者 , 某 发生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形成结肠溃疡后 的修复提示 , 供 体 来源 的骨髓 干细 胞 重 建 了受 体 肠 道 的结肠 黏 膜
能是导致黏膜损伤无法修复的重要原因。因此 , 如 何 补充足 够 的结 肠 黏 膜 干 细胞 就 成 为 治疗 该 病 的
【 文章编号]0451(00 0- 0 - 1 - 121)1 09 3 0 5 0 0
3 选择 何种 来源 的干细胞 目前 , 增加 结肠黏 膜干 细胞数 目可 能 的途径 有 以下 几种 : 第一 种方法 是分 离鉴定 成 体结 肠 黏膜 干 细胞 作 为患者移 植来 源 , 由于 结肠 黏膜 干 细胞 缺 但
・
l ・ 0
骨髓 干细 胞转 分 化 为 结肠 黏 膜 干 细 胞 的 前 提
是 外周血 循环 中要 有足 够量 的骨髓 于 细胞 , 能保 才 证 到达病 变 结肠 黏膜 并 在 结肠 微 环 境 中转 化 。生
炎最典型的病理特点是大量隐窝坏死 , 形成脓肿 , 而结肠黏膜干细胞位于隐窝基底部, 隐窝坏死导致 原本极 少 的结 肠黏膜 干细 胞进 一 步减少 , 法 再生 无 和分化 成为 足够 的结 肠 黏 膜 上皮 细 胞 以修 复损 伤
的黏膜 。 由此 , 们 推 测 , 肠 黏膜 干 细胞 减 少 可 我 结
胞等 , 这些 研 究提 示 , 体 组 织 干细 胞 可 能来 源 于 成 骨髓 干 细胞 , 骨髓 干细胞 在 正 常 机体 中循 环 , 遇有
害( 炎症 、 糜烂 、 溃疡 等 ) 特点 , 复损 伤 的结 肠 黏 为 修 膜是治 愈该病 的关键 … 。正 常情 况下 , 肠黏 膜 上 结 皮是机 体更新 和修 复较快 的组 织 , 为何 在 溃疡 性结 肠 炎 时机体 就 不 能修 复损 伤 的结 肠 黏膜 呢? 目前
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现状和进展
高,患病率可达1 % o ~ 2 % o 【 3 】 ,在国内有统计报告显示发病率呈逐年升 高趋势 。目前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与研究相对较多,所以其治 疗的方法也不断增加,本文针对近几年西医的治与发展进行了探讨。
1一般 性 治疗 强调 注意休息 、合理饮 食和营 养。对 活动 期患者 应有充分休 息 , 给予 流质或半 流饮食 ,待病情 好转 后改为 富营养少渣 饮食 。病情 严重 应 禁食 , 并予完 全 胃肠 外营养 治 疗 。患者 的情 绪对 病情 会有 影 响 , 可予心理 治疗 。腹痛给 予解痉止痛 药物 ;为 防止腹泻脱 水 ,可给 予止 泻的药 物 ;如 下消化道 出血严重 ,应用止血 药物 ;对 重症有继发 感染 者 ,静脉 给予广 谱抗生 素积极抗菌 治疗 。重症 或暴发型 患者应及 时纠 正水 、电解质平衡 紊乱 ,贫血者可 输血 ,低蛋 白血症者 输注入血清 白 蛋 白。对 腹痛 、腹泻 的治疗 ,在使 用抗胆碱 能药物或止 泻药如地芬 诺
氨基水杨 酸类是治疗轻 、中度 广泛性U C 患者或重度 经糖 皮质激素 治疗 已有缓解者 的一线药物 。这 类制剂主要 有柳氮磺胺吡 啶( S AS P ) 、
奥沙拉 嗪( o l s a l a z i n e ) 、 巴柳氮( b a l s a l a z i d e ) 和美沙拉嗪( m e s a l a mi n e ) 。相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结肠,经肠菌分解为5 . 氨基水杨酸( 5 一 A S A) 与磺胺吡啶,前者滞留在
结 肠内与肠 上皮接触 起到主要抗 炎作用 。用药方法 :发作期4 - 6 g / d , 分4 次 口服 ,病情完全 缓解后改为2 g , d ,疗程 1 ~2 年 。其不 良 反 应主要 由磺 胺吡啶 引起 ,分为 两类 ,一 类是剂量 相关的大 约3 0 %的患者 不能 耐 受的恶心等 不 良反应 ,餐 后服药可减轻 消化道反应 ,另一类属 于过
干细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概述
2 0 1 5年 1 1月第 2 4卷第 1 1期
C h i n J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H e p a t o l , N o v 2 0 1 5 , V o 1 . 2 4 , N o . 1 1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 5 7 0 9 . 2 0 1 5 . 1 1 . 0 3 6
【 Ab s t r a c t 】 U l c e r a t i v e c o l i t i s( U C )i s a k i n d o f c h r o n i c n o n s p e c i i f c d i s e a s e s , w i t h p r o l o n g e d c o u r s e , r e c u r r e n t a t t a c k s
并发症及癌变率逐渐上升 , 严 重 威 胁 患 者 的 身 心 健 康 。而 干 细 胞 的再 生 、 多 向 分化 、 免 疫 等 特 性 使 其 在 治 疗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方 面 成 为 研究热点之一 , 本文就常用造血干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在 U C 中的 治 疗 , 及 可 能 的 作 用 机 制 进 行 回顾 性 概 述 。
t h i s r e v i e w, h e m a t o p o i e t i c s t e m c e l l s , m e s e n c h y ma l s t e m c e i l s( HS C s a n d MS C s ) , a p p l i c a t i o n f o r t h e U C t h e r a p y , a n d
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进展
重 和 不 同程 度 的全 身 症 状 ; 病程 多在 4 - 6 周 以上 , 可
伴有皮肤 、 黏膜 、 关节 、 眼和肝胆等肠外表现 ] 。其发 病 机制迄 今 仍未 完全 明了 , 目前一 般认 为 是 多 因素 相
互 作用 的结 果 , 主要 包括 环境 、 遗传 、 感 染 和免 疫 因素 等 。近 年 来 该 病 在 我 国就诊 人 数 呈 现 逐 步 增 加 趋
与治疗共识意见 , 其治疗 目标 为 : 诱导并维持临床缓 解 和 黏膜 愈 合 , 防治 并 发 症 , 改 善 患者 生 存 质 量 。 现
就 近几 年 UC的药物 治疗 进展 进行 综述 。
l 西药 治 疗
种药 起效 慢 , 需3 个 月 才能 够完 全起作 用 , 故 需 与 G C S 合用待其起效后 G 认 为 , 6 - MP 和 AZ A是治疗 UC和 C D的最有效药物 , 可 防止复发 , 长期使用不 良反应 少 。新一 代 免疫 抑 制 剂麦 考 酚 吗 乙酯 临 床 应用 证 据 尚不 多 , 可 考 虑用 于对 其他 免疫 抑 制剂 过敏 不 耐受 或
( S AS P ) , 不 良反应 发生 率 较 高 , 新型 的5 - AS A, 如 美
T NF — a 以及 干 扰素 等 ) 和 抗 炎细 胞 因子 ( I L — I r a 、 I L . 4 、 I L — l O ) 失衡 在 UC发 病 中 的作 用 。近年 来开 发 了许 多 新 的生物 制剂 。 目前 应用 最广 泛 、 儋证 证据 最 丰 富 的
缓 解 活动性 UC将 大有 裨 益 。 1 - 3 免疫 抑 制剂 也 是 治疗 UC的 主要药 物 之一 , 通
过 阻 断淋 巴细 胞 增殖 、 活化 或效 应 机 制 而发 挥 作 用 ; 常 用 药物 有 硫 唑 嘌 呤 ( Az A) 、 6 一 硫嘌呤( 6 - MP) , 此两
干细胞治疗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探讨
粘膜 上皮 细胞 以修复损伤 的粘膜 。由 此,我们推测,结肠粘膜干细胞减少可
能 是 导 致 粘 膜 损 伤 无 法 修 复 的 重 要 原 因 。因 此 ,如 何补 充 足够 的 结肠 粘 膜干 细 胞 就成 为 治疗 该病 的关键 。
干细胞治疗思路
由于 溃疡 性 结肠 炎主要 以结 肠粘 膜 弥 漫 性 损 害 ( 症 、糜 烂 、溃 疡 等 ) 炎
A e a. 05 , £ j 2 0 )大 幅 提 高 循 环 中 的 干 细 胞 数量 ,随血 循 环 到达 病 变 结肠 ,在
序,分化为成熟的组织细胞。即骨髓干
细胞 是 成体 中 最原 始 的细 胞 , 由其 逐 步
分化 为各 组 织干 细 胞 ,再 增 殖和 分 化 为 特化 的组织 细 胞 ,符 合经 典 的细 胞 分化 概念 ( 学 良, 兆 申. 08 江 李 2 0 )。研 究还
干细胞 治 疗 顽 固性 溃疡性结肠炎探讨
非清髓脐 带血干细胞治疗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 ( C) U 安全性高 ,前景厂阔。对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 等 为阐 明U 发病机制及规范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C
口济南军区总医院消化科 江学良
顽固性溃疡性结肠炎 ( le a ie u c r tr
度特异的标记,分离、培养、鉴定都非 常困难,完全依靠直接补充结肠粘膜干
细胞 在 当前 是 不 现 实 的 ( tp eb c Sapnek
T S, Mi S T , G r o J . 0 3 。 11 C o d n I2 0 )
.
e 1 2 0 ) , 如分 化 为 心肌 细 胞 、肝 t .0 5 a 细 胞 、神 经细 胞 等 。这 些研 究提 示 ,成 体 组织 干 细胞 可 能来 源 于骨 髓 干细 胞 。 骨 髓 干细 胞在 正 常机 体 中循 环 ,遇 有 组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进展作者:杨晓平杜位良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28期【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生物治疗;益生菌;干细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UC)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通常先累及直肠,逐渐向全结肠蔓延,表现为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连续性、弥漫性炎症[1]。
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样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伴有皮肤、黏膜、关节、眼和肝胆等肠外表现[2]。
其发病机制迄今仍未完全明了,目前一般认为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因素等[3]。
近年来该病在我国就诊人数呈现逐步增加趋势,其已成为消化系统常见病[4]。
由于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根据2012年广州最新IBD诊断与治疗共识意见,其治疗目标为: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和黏膜愈合,防治并发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现就近几年UC的治疗进展做一简要综述如下。
1 常规药物治疗:UC的常规治疗药物主要有三大类,即氨基水杨酸类,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和免疫抑制剂1. 1 氨基水杨酸类(5-ASA)通过影响肠黏膜局部花生四烯酸代谢的一个或多个步骤综合作用,如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或清除氧自由基而减轻炎症反应和抑制免疫细胞的免疫反应以及促进激活的T淋巴细胞的凋亡等,主要用于轻中度患者活动期或缓解期的治疗[5]。
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是柳氮磺胺嘧啶(SASP),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新型的5-ASA,如美沙拉嗪、奥沙拉秦和5-氨基水杨酸锌胶囊等,不良反应较轻,患者多能耐受。
但新型的5-ASA价格昂贵,没有确切的证据显示不同的5-ASA疗效上有差别[6]。
故不适于普通患者首选,对于有条件或不能耐受SASP患者可以考虑选用。
因此SASP仍旧为国内UC的主要用药,刘元艳等[7]通过探索UC药物的治疗规律发现治疗UC使用频数排在前五的西药分别为SASP、甲硝唑、地塞米松、强的松和氢化可的松,也证明了这一点。
干细胞治疗结肠炎
干细胞移植在炎症性肠病中的治疗摘要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 IBD的病因仍不明确, 传统治疗主要是控制活动性炎症和调节免疫紊乱, 常用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 部分病例最终需手术治疗. 目前治疗IBD应针对多种发病机制, 采取综合性措施. 随着治疗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生物制剂、转基因方法、抗凝治疗、干细胞移植, 使治愈IBD成为可能. 其中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新兴的IBD治疗方法, 近年来成为治疗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就干细胞移植治疗IBD的研究现状及作用机制进行概述.0 引言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病因未明, 发病机制复杂, 患者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 发达国家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 据调查, 10%-20%的患者中其家庭成员至少有1人患IBD[1,2], 患病时间超过10年者具有发生结肠癌的高风险率. 2003-2005年在一些发达国家(例如丹麦, 瑞典)的调查研究发现,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每年发病率分别为8.6/10万、13.4/10万[3], 发病高峰年龄为10-40岁人群, 年轻患者较普遍; 同时, IBD首次发作也可见于任何年龄段, 15%的患者在确诊时年龄已超过60岁[1,2,4,5]. IBD病程迁延、反复发作, 多数患者因疼痛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6].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IBD在我国的发病率也渐呈上升趋势, Lok等[2]对我国UC患者人口流行病学及临床学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 UC患者在我国正逐年增加并对年轻患者影响较大, 其中一部分呈严重暴发起病, 虽多数患者病情可为内科药物治疗所缓解, 但少数病例仍需手术治疗或者死亡. 由于IBD病因未明, 迄今为止还没有彻底治愈IBD的方法, 这使得广大学者寻求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其中干细胞移植给IBD的临床治疗带来了全新的思路, 干细胞移植可调节或重建患者免疫系统, 修复受损肠道黏膜并可恢复肠道黏膜正常功能, 拥有其他治疗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 干细胞移植将有望成治愈IBD的重要方法, 本文就干细胞移植在IBD的治疗研究进展及作用机制方面作一综述.1 IBD的治疗研究现状目前, IBD的治疗主要着眼于控制活动性炎症和调节免疫紊乱, 传统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上述药物对CD与UC的缓解率分别为70%和80%, 但临床疗效欠佳, 长期应用不良反应多, 难以维持长期缓解, 不能有效缩短IBD的自然病程, 对危重病例疗效有限, 存在停药后复发等问题. 与过去30年相比, 免疫抑制剂在IBD的治疗中使用更加频繁, 但并未有效降低CD的肠道并发症[7], 对患者长期的生活质量并没有明显改善. Lix等[8]研究发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CD患者较UC患者具有较高的心理压力、焦虑情绪及病痛灾难感, 这些负面情绪可加重IBD的自然病程, 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手术治疗方面, 该疗法主要用于内科治疗无效、合并严重并发症及结肠炎癌变患者, 最终目的是挽救生命、改善患者健康状况, 但术后存在不同程度复发, 其中CD复发率很高. 随之, 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出现了生物制剂、转基因方法、抗凝治疗及干细胞移植等新的治疗方法. 在生物治疗方面, 最常使用新型生物制剂Infliximab作为IBD的治疗药物, 该药较多数传统药物起效迅速, 不良反应小, 研究表明Infliximab可有效治疗CD, 愈合瘘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9-11], 对IBD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但其临床效果明显时间仅持续2-4 mo, 部分治疗有效的患者可能出现急性肠梗阻, 对可产生Infliximab抗体的患者疗效较差, 在长期用药过程中部分患者可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12-14]. 传统IBD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控制发作、维持缓解、预防复发、防治并发症及保证生活质量. 近年出现的新型治疗目标主要是早期控制发作、长期维持缓解、改变自然病程、使肠黏膜愈合并试图最终恢复肠道黏膜正常功能、甚至治愈疾病.2 干细胞移植与IBD的关系在诸多治疗IBD的研究中, 干细胞移植作为治疗IBD的新方法主要起源于对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合并IBD患者进行干细胞移植后, 观察发现IBD病情在临床及内镜下得到了长期维持缓解, 再次启发了人们研究治疗IBD的新思路, 当前干细胞移植治疗IBD在实验动物研究和临床观察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1 干细胞与肠黏膜损伤修复干细胞根据发育阶段不同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成体干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肠道干细胞等. 肠道干细胞即肠道上皮干细胞, 位于肠道隐窝内, 越靠近肠隐窝基底部其增殖能力越强, 越近肠腔增殖能力越弱. 肠道上皮干细胞具有持续更新与分裂增殖能力, 能修复受损肠道黏膜并恢复正常功能, 对维持肠道黏膜的更新及内环境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两年研究报道, 肠道上皮干细胞移植后可持续生长并稳定表达基因产物[15,16]. 在结合基因技术的基础上, 肠道干细胞可望作为基因载体细胞治疗肠道疾病. 采用干细胞移植治疗IBD造成的肠道黏膜损伤中, 最佳干细胞来源为肠道上皮干细胞, 但由于其数量来源有限, 在体外不能长期培养扩增, 因此可采用造血干细胞作为移植来源. 在干细胞中, 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无造血功能的干细胞, 他有助于组织损伤的修复, 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及可移植性, 成人的任何器官组织中均存在该细胞, 在特定条件下间充质干细胞能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等多种非造血组织细胞. 2007年Philipe在UC大鼠动物模型中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实验中, 发现这类干细胞能定居于受体的肠道上皮[17,18]. 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组织能使炎症所导致的急性肠道损伤得以修复, 间充质干细胞在控制炎症活动、修复肠道黏膜、恢复肠壁完整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 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放射性损伤的肠上皮的修复[19,20]. 间充质干细胞在修复肠道损伤过程中, UC患者通常能恢复正常的肠道组织结构, 但CD患者则由于过度纤维化常导致肠腔狭窄和梗阻, 这与间充质干细胞持久增生、组织破坏和胶原纤维沉积有关. 目前, 间充质干细胞已成功应用于循环系统、骨关节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2.2 干细胞移植的理论基础干细胞移植的实践与概念始于造血干细胞, 并被几十年的动物实验所支持, 在对患有血液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的患者进行干细胞移植后发现他们原来患有的IBD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缓解[21,22]. 目前, 干细胞移植在造血系统疾病方面应用较成熟, 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以提高宿主的免疫耐受性为重点, 而IBD患者对肠道共生菌的免疫耐受发生障碍, 这促使我们考虑从促进免疫细胞耐受性治疗入手, 改变IBD的自然病程. IBD是多基因病, 易感点位于第3、7、12、16号染色体上. 研究表明, 突变是IBD的易感因素, Hugot等[23]和Inohara等[24]在2001年报道了IBD的第1个易感基因NOD2/CARD15, 该基因主要存在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潘氏细胞、树突状细胞、肠道上皮细胞以及T、B淋巴细胞内[25-27], NOD2/CARD15编码的蛋白质仅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表达, 其作用是介导细胞凋亡以及诱导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 NF-κB)的激活. NOD2/CARD15存在3个突变位点, 突变在IBD肠黏膜的严重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 使患者体内合成大量蛋白, 其蛋白表达可能在造血干细胞内. 因此, 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可重建患者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在骨髓源性干细胞中含有多种干细胞组分, 具有多向分化能力, 可直接定居于肠道或与肠道干细胞融合并促进受损微循环的重建等多种机制修复黏膜、恢复正常的肠上皮功能, 也可能其中还参与了肠道的免疫调节, 研究证明骨髓干细胞移植能使IBD模型小鼠受损的肠黏膜组织微循环得以重建, 最终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28], 骨髓干细胞可能成为肠上皮再生的可替代来源.3 干细胞移植治疗IBD的机制及临床试验研究3.1 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干细胞移植中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应用的较为普遍, HSCT指通过大剂量放、化疗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的预处理方法清除受体异常的造血和免疫系统, 阻断其发病机制, 然后将供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入受体内, 以替代原有的病理性造血干细胞, 使受体质量建造血及免疫功能, 最终达到治疗目的. HSCT按造血干细胞的来源分为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和纯化CD34+细胞移植等. 据造血干细胞供者和受者关系及遗传背景分为自体移植、同基因移植和异基因移植. 在进行异基因HSCT时首先要经过移植前预处理, 要求受者和供者具有相匹配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 HLA)系统, 并有一定数量的造血干细胞作为前提. IBD肠道炎症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与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在人体免疫调节中, T淋巴细胞是重要的免疫细胞, 分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helper T cells,Th)、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和调节性T淋巴细胞, 其中调节性T淋巴细胞对自身免疫调节起着重要作用[29], 主要使机体的自身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反应维持平衡[6]; 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可导致多种疾病[30-32], 同时也是IBD发病的重要因素; IBD患者受累肠段能产生大量抗体, 当T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应答时: Th1为主的免疫应答发展为CD, 此时促炎介质IL-2、INF-γ、TNF释放增加, 引起炎症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 Th2为主的免疫应答发展为UC, 此时抗炎介质IL-4、IL-5、IL-6、IL-10、IL-13释放增加, 从而增强体液免疫应答. 正常情况下, 肠道成纤维细胞可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s), 其作用可降解细胞外基质阻止其大量沉积, 而活化的具有正常功能的T淋巴细胞可激活成纤维细胞产生MMPs[33], 研究表明, IBD病变肠黏膜中MMPs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的肠黏膜, MMPs在IB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34]. IBD肠道成纤维细胞与正常肠道成纤维细胞相比具有显著的增殖和胶原分泌能力, 这表明IBD患者肠道产生免疫反应时功能异常的T淋巴细胞激活成纤维细胞,使MMPs产生异常, 从而导致病程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IBD的可能机制为: (1)移植后的干细胞能参与IBD患者受损肠黏膜的修复, 取代肠黏膜中受损的细胞成分, 还可参与调节肠道内的免疫反应; (2)调节T淋巴细胞功能使肠道正常表达MMPs; (3)移植的前提是摧毁机体病态免疫, 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体或异体HSCT, 可恢复正常免疫, 阻止了机体对自身组织的免疫攻击, 使IBD的免疫发病机制根除; 与此同时, 在干细胞动员及预处理时应用的超常剂量免疫抑制剂对IBD的治疗具协同作用. 针对IBD的发病机制采用HSCT, 当IBD患者接受HSCT治疗后全身免疫系统得以恢复正常、异常的T淋巴细胞会消失, 通过免疫系统重建可恢复全身正常的免疫反应, 从而治愈IBD.3.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是骨髓基质细胞的前体细胞, 是由中胚层分化而来的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成体干细胞, 主要存在于骨髓, 可塑性很强, 在不同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多种细胞[35-37], 诸如心肌细胞、肝细胞、神经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 BMSCs移植治疗IBD的可能机制为: 首先, 受损肠道对BMSCs可能有特异性趋化作用, 可释放趋化性细胞因子使BMSCs归巢, 对UC大鼠模型进行BMSCs 移植后发现, 迁移至受损结肠的BMSCs高于正常结肠[38]. 在修复消化系损伤过程中, BMSCs随损伤的加重迁移率增加, 恢复期则明显下降[39]. 研究还证实, 移植后的BMSCs能在大鼠UC模型的肠道中定位[40], 从而分化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肠道上皮细胞, 可参与消化系损伤修复和功能重建[41], 与此同时BMSCs可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 降低树突状细胞抗原呈递作用以及改变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细胞的功能[42,43], 从而抑制肠道的异常免疫反应, 还可调节细胞因子IL-1β、IL-2、IL-4、IL-6、IL-8和 TNF-α[44]等的分泌, 进一步调节受损肠道的炎症反应; 其次, BMSCs还可参与受损肠道微环境的重建, 促进新生血管形成[45], 从而有利于肠道黏膜的修复过程; 最终达到治愈IBD的目的, 移植后重建的免疫系统功能替代了原有的导致肠道慢性炎症的异常的免疫系统功能. BMSCs移植后并发症少、骨髓采集安全方便、对机体损伤小, 易于分离、纯化和体外扩增, 不涉及伦理道德问题, 因此是干细胞移植治疗IBD的理想细胞.3.3 HSCT治疗IBD的临床试验研究 1993年, Drakos报道了第1例淋巴瘤合并CD患者在接受同种异体HSCT后其CD病情得到了改善. 随后, 至少有22例癌症合并CD患者在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HSCT)后病情得到缓解, 其中19例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7年达长期缓解, 18例在中位随访时间超过20 mo后仍达到临床缓解, 18例中有2例同时服用传统药物[46]. 这表明在不服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AHSCT也能带来长期的临床缓解疗效, 这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使IBD临床治疗方法出现了全新的思路. 2003年报道, 对2例Infliximab疗效较差的CD患者进行HSCT发现CD活动指数(Crohn's disease activity index, CDAI)完全正常[47]; 同时, Burt等[48]也作了报道; 在IBD的治疗中, 有两例关于AHSCT作为CD主要治疗方法的报道, 第1例来自于芝加哥的Ⅰ期临床试验, 包括12例活动性中重度CD患者, 在使用传统治疗和抗TNF-α单克隆抗体治疗无效情况下, 用环磷酰胺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后采集外周血干细胞, 经CD34+纯化处理, 在移植前用环磷酰胺和抗胸腺球蛋白进行预处理, 结果发现出院时CDAI和CD症状均得到改善, 在随访7-37(中位时间为18.5) mo后发现影像学及内镜异常均逐渐改善, 其中11例获得维持缓解(CDAI≤150)[49]; 另1例报道来自米兰的Ⅰ-Ⅱ临床试验, Cassinotti等[50]对4例难治性CD患者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 撤出所有传统治疗药物, 4例患者有3例经中位随访时间16.5 mo后临床和内镜评估达到了维持缓解; 在这2例报道中进行HSCT后均无患者死亡. 目前欧洲正进行Ⅲ期临床试验, 旨在调查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加用AHSCT所带来的潜在临床疗效. 国外报道了1例出生后10 mo患有IBD合并CD3γ缺陷的患儿, 出生后2 mo时经常发生顽固性腹泻、反复肺部感染、口腔念珠菌病, 在进行严格的移植前准备后为该患儿进行第1次异基因HSCT, 并在5 mo后进行第2次移植, 在第2次移植后的第19天患儿由IBD导致的严重腹泻、肛周病变、直肠瘘得到了显著改善[51]. 国内报道, 2004年对5例复发性CD患者进行自体AHSCT治疗, 有4例缓解, 1例术后6 mo复发[52]. 所有这些相关报道在HSCT治疗IBD的进一步研究中给人们产生了巨大鼓舞.4 结论干细胞移植治疗IBD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他可从遗传和免疫方面对IBD起到治疗作用, 能够改变IBD的自然病程、达到长期维持缓解、愈合受损肠道黏膜、恢复肠道正常功能并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当前干细胞移植对IBD的治疗还处于试验性阶段, 主要用于对难治性CD试验性治疗的研究, 尚缺乏大量的临床资料, 有待于更多病例研究和长期随访. 随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迅速发展, 成纤维细胞、骨髓细胞诱导成多能干细胞相继报道, 给干细胞移植治疗IBD的研究和应用打开了新的前景. 此外, 干细胞移植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向上仍存在着有待解决的问题, 如干细胞移植治疗最佳时机的选择; 移植适应证的选择; 合理的预处理方案; 自体移植物去除T淋巴细胞的利弊; 如何进行个体化治疗; 并发症的防治; 移植后激素减量的方法; 移植后免疫重建的研究; 干细胞移植后在体内的转化过程及机制; 如何进一步提高移植成功率等都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 IBD患者有望得到彻底的治愈. 我们期待着干细胞移植能在IBD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和有效的应用.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 治疗经验的不断丰富, 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更好的救治, 重获健康. 干细胞移植治疗在IBD中的应用将仍是消化系疾病的研究热点, 相信不远的将来应用干细胞移植治疗IBD将会成为必然趋势.背景资料 IBD病因未明, 迄今为止还没有彻底治愈IBD的方法, 药物及手术治疗均不能获得满意疗效.同行评议者郁卫东, 副研究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分子生物学研究所/中心实验室研发前沿目前, 干细胞移植治疗IBD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造血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移植后免疫重建的研究、干细胞在体内的转化过程及机制、移植适应证的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如何进一步提高移植成功率等都是未来研究的关键.相关报道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后可迁移至受损肠道参与损伤组织修复和功能重建, 并可恢复肠道正常的免疫功能, 国内外仍在进行临床研究探索.创新盘点本文就干细胞移植治疗IB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并对其治疗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概括总结.同行评价本文科学性较好, 综述全面, 为读者了解干细胞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奠定基础.。
干细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什么叫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于1875年首例报道。
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医学国际组织委员会,将本病定名为特发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以区别于各种特异性炎症。
但由于临床的一致性,目前,国内外学者仍多沿用溃疡性结肠炎这一病名。
本病在统计学方面有重要意义。
由于本病病程漫长,其病情轻重不一,常易反复发作。
据统计本病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患病率约占40/10万~100/10万;发病率约占3/10万~11.5/1 0 万。
在国内目前尚未见精确统计报告数据,但近年来似有增多趋势。
临床以20~40岁年龄者多见,男女发病率差别不明显。
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依据肠炎根据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肛肠学会,1987年制定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分型及治疗标准”。
(1)临床方面:具有慢性粘液便、血便、腹痛,呈慢性反复性发作性或持续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少数肠炎患者仅不出现血便。
既往史体检中要注意关节、口腔、眼、浆膜、皮肤、肝脾等肠外的临床表现。
(2)乙状结肠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①受累结肠粘膜呈现多发性浅表溃疡,伴有充血、水肿;病变多由直肠起始,往往累及结肠,呈弥漫性分布。
②肠粘膜外观粗糙不平,呈现细颗粒状,组织脆弱易于出血,或可覆盖有浓性分泌物,似一层薄苔附着。
③结肠袋往往变平或变钝,以至纽袋消失,有时可见到多个大小不等的假息肉。
④结肠粘膜活检病理变化呈现炎性反应,同时常可见到粘膜糜烂,隐窝脓肿,结肠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改变。
(3)钡剂灌肠可见:①结肠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或结肠呈管状外观。
②复发性溃疡或有多发性假息肉表现。
③结肠粘膜粗糙、紊乱或见细颗粒样变化。
(4)病理检查:排除菌痢、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等特异性感染性结肠炎与肉芽肿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
(5)判断方法:①根据临床方面和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之(1)、(2)、(3)三项之一及(或)粘膜活检可诊断本病。
②结合临床方面和钡剂灌肠有(1)、(2)、(3)三项之一者可以诊断本病。
干细胞治疗工作流程
干细胞治疗工作流程脐带血临床采集流程干细胞是一种未分化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分化、发育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
脐带血广泛的应用前景备受关注,脐带血本属于废弃物,但是医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它的价值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1989年,法国的鲁克罗曼教授用HLA相合的同胞脐带血干细胞进行移植,成功地治疗了一例遗传性疾病—范可尼贫血症,之后短短的15年的时间内,医学界利用脐带血干细胞已成功治愈和改善了多种疾病,包括: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神经和血管系统疾病、脑部疾病、肿瘤、糖尿病等。
现在在儿童的干细胞移植方面,由于可以存在1-2个HLA位点的不配型,免疫排斥反应小等原因,脐带血干细胞已成为治疗一些重大疾病的有效手段。
同时,干细胞的进一步开发,还可用于抗衰老、器官修复、美容等保健领域。
干细胞技术和临床应用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新的希望和保障。
但是作为采集脐带血最主要的工作人员,我们所需要的操作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对于术中操作之外,我们还是会遇到以下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放心的采集,存储,备用。
但是真正合法,安全,便捷的让脐带血内的干细胞移植到有需要的患者体内,需要按以下流程操作:脐带血采集条件:GAGGAGAGGAFFFFAFAF以初产妇、年龄在45岁以内或35岁以内经产妇,身体健康者为宜。
脐带血安全流程GAGGAGAGGAFFFFAFAF1、传染病检查:孕妇在产前要做好身体检查。
这些检查包括:肝功能是否正常,有无梅毒螺旋体,艾滋病病毒(HIV )、乙型肝炎病毒(HBV )、丙型肝炎病毒(HCV)等病原体检测。
如果其中有一样是阳性的话,就不要再进行采集了。
2、采集和储存的无菌观念:在自然分娩的情况下,一定要注意消毒。
被厌氧菌和需氧菌污染,检测为阳性时都不能储存和使用。
在脐血被采集后,应该尽快保存在2-8℃的恒温箱中,并远离辐射源,不要让X射线照到。
这样的脐带血经科学实验证实,放置24小时或在-23℃以下48小时,其中的干细胞的活性是没有明显影响的,但最长不应该超过72小时。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进展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进展一、本文概述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的、复发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结肠和直肠,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等。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进展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进展,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新兴治疗方法等。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进展的概览,以期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介绍了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为后续的治疗进展分析提供了基础。
随后,重点阐述了药物治疗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包括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并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本文还介绍了非药物治疗如饮食调整、心理干预等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管理中的作用。
本文关注了新兴治疗方法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领域的研究进展,如粪菌移植、细胞治疗等,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生理机制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且尚未完全明确。
目前,多数研究认为UC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免疫、感染及肠道微生态失衡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遗传因素在UC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UC患者家族中UC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且存在多个与UC易感性相关的基因位点。
这些基因主要涉及免疫调节、肠道屏障功能、炎症反应等方面。
环境因素如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也可能影响UC的发生。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习惯与UC的发病率呈正相关,而适量摄入膳食纤维则有助于预防UC的发生。
干细胞治疗工作流程图
干细胞治疗工作流程图干细胞治疗的工作流程包括脐带血的采集、安全流程和储存,以及移植到有需要的患者体内。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分化、发育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
脐带血作为废弃物,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其价值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自1989年以来,医学界利用脐带血干细胞已成功治愈和改善多种疾病,包括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神经和血管系统疾病、脑部疾病、肿瘤、糖尿病等。
脐带血干细胞已成为治疗一些重大疾病的有效手段。
脐带血的采集条件适用于初产妇、年龄在45岁以内或35岁以经产妇,身体健康者。
在采集和储存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孕妇在产前需要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肝功能、梅毒螺旋体、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病原体检测。
如果其中有一种是阳性的话,就不能再进行采集了。
在采集后,脐带血应该尽快保存在2-8℃的恒温箱中,并远离辐射源,不要让X射线照到。
科学实验证实,脐带血放置24小时或在-23℃以下48小时,其中的干细胞的活性是没有明显影响的,但最长不应该超过72小时。
在剖宫产情况下,体采集法对得到的脐带血除血细胞比容及血小板外,其他各项没有明显不同。
因此,何种方法采集脐带血更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
干细胞技术和临床应用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新的希望和保障。
采集脐带血的方法有两种:体内采集法和体外采集法。
体内采集法是在产妇施行子宫横切术后,立即夹住脐带,消毒后采集脐带血并放入冰箱保存。
体外采集法是将胎盘置于采集区,对脐带进行严格消毒后行脐静脉穿刺,血液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入采集袋中,将其放入冰箱保存。
脐带血的采集需要由产科医生和护士进行,对于脐带血的采集问题需要有必要的认识。
采集脐带血时,应采集足月妊娠的健康产妇脐血,以肝素抗凝,采集量为50~100ml,采集后2小时进行分离纯化处理。
胎儿分娩后立即抽取脐血,经抗凝,放入冰箱保存。
进行骨髓采集治疗前,病人应加强营养,改善体质,签署相关法律文书。
溃疡性结肠炎延误治疗的后果有什么
溃疡性结肠炎延误治疗的后果有什么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结肠粘膜损害的炎症症状,该病的主要临床病症有腹痛、腹泻和便血等。
由于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患者往往忽视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随着时间的增加患者的病情会越来越严重,那么溃疡性结肠炎延误治疗的后果有什么呢?
生活的水平提高了,随着患者百无禁忌的饮食生活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往往患者在不经意间就会被溃疡性结肠炎所光顾。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忽视和自身身体的健康,在加上溃疡性结肠炎早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症状,往往被患者忽视,那么溃疡性结肠炎延误治疗的后果有什么呢?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和便血,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在溃疡性结肠炎严重时,一天能排便十几次。
长期的腹泻和便血会造成贫血、蛋白质丢失、水电解质失衡,患者也会被折腾的消瘦不堪,会造成贫血、蛋白质丢失、水电解质失衡,严重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会引发多种并发症,甚至导致休克、肠穿孔,死亡率高达44%。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经常被人们忽视的疾病,看似不起眼的小病却能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危害。
济南军区总医院干细胞中心的干细胞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明显,目前干细胞疗法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最好的治疗方法。
溃疡性结肠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陈文华;黄国栋;方承康【摘要】3ZA WHO溃疡性结肠炎直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现代难治病之一.本病治疗难度大,与结肠癌的发病有关,被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手段多样,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如生物靶向治疗、干细胞移植等,现将近年溃疡性结肠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1(001)007【总页数】3页(P51-53)【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综述【作者】陈文华;黄国栋;方承康【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南昌,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南昌,330006;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6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
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
本病治疗难度大,与结肠癌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目前UC的治疗主要以中西医结合为主,手段多样,内治外治相结合。
现代医学以氨基水杨酸、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三大类药物治疗为主,重视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出现了新技术如生物靶向治疗、干细胞移植等。
1 药物治疗1.1 氨基水杨酸、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传统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三大类药物为主。
其中水杨酸类药物中5-氨基水杨酸(5-ASA)副作用小,逐渐取代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成为治疗轻中度UC的首选;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前二者治疗无效的重症病例,可缓解病情,但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使用时需掌握剂量。
我国国产5-氨基水杨酸肠溶片治疗研究协作组采用5-ASA肠溶片治疗UC65例与SASP组64例对照,结果两组总有效率相仿,分别为70.05%、67.79%;5-ASA 肠溶片的完全缓解率较SASP高,分别为29.51%、13.31%;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分别为11.48%、23.33%[1]。
【免费下载】Uc治疗国内外新方法
国内外新的治疗方法1.粪便移植2.干细胞治疗3.肠道透析离子导入疗法1.粪便移植英文名叫fecal transplant 或是stool transplant,中文应该就叫粪便移植,因为我本人目前在美国医学院读博士,对这个方法还是表示比较认可的。
有没有效不谈,至少危险性不大。
这个方案是由俄克拉哈马医学中心的医生提出的,他的临床病人实验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这个方案大概就是通过将健康的家属的粪便给结肠炎患者灌肠,然后使得健康的粪便里的菌群能够移植到病人的结肠内。
这个还是很有科学依据的。
因为研究标明,肠道内环境的健康菌群的缺失,或是有害菌群的大量繁殖可能是引起结肠炎的主因。
实验表明当给小鼠服用抗生素杀死肠道内的益生菌,小鼠就会得结肠炎。
这就是为什么结肠炎的病人推荐用益生菌。
国内的情况不知道,美国这边结肠炎病人用的益生菌很多1颗里面的菌株都在50 billion以上。
估计国内还达不到。
就是这样,口服以后能进入结肠的也很少,而且效果短暂,很可能无法存活和繁殖,所以需要连续服用和加服FOS.粪便灌肠的好处就是直接作用于患处,而且菌群是先天人身上的不是后天加工的,所以更符合肠道内环境。
主要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先将健康家属的粪便送到医院化验,排除病源体存在的可能。
然后甚至就可以在家操作了。
主要就是将新鲜的健康粪便和生理盐水混匀后,通过灌肠器灌肠。
灌肠后一定要忍上4-6小时,再进行排泄。
在美国这边,有不少人说效果很明显,当然也有效果不大的。
但不妨值得一试。
2.干细胞移植治疗1干细胞与结肠黏膜损伤可能的关系由于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以结肠黏膜弥漫性损害(炎症、糜烂、溃疡等)为特点, 修复损伤的结肠黏膜是治愈该病的关键.正常情况下, 结肠黏膜上皮是机体更新和修复较快的组织, 为何在溃疡性结肠炎时机体就不能修复损伤的结肠黏膜呢?目前尚没有一个满意的解释. 研究表明, 结肠黏膜的再生和修复依赖于结肠黏膜干细胞, 结肠黏膜干细胞位于结肠隐窝的底部, 数量极少, 可分化为成熟的结肠黏膜细胞, 维持结肠黏膜的生理更新, 但对于结肠黏膜干细胞的来源尚不清楚. 溃疡性结肠炎最典型的病理特点是大量隐窝坏死, 形成脓肿, 而结肠黏膜干细胞位于隐窝基底部, 隐窝坏死导致原本极少的结肠黏膜干细胞进一步减少, 无法再生和分化成为足够的结肠黏膜上皮细胞以修复损伤的黏膜.由此, 我们推测, 结肠黏膜干细胞减少可能是导致黏膜损伤无法修复的重要原因. 因此, 如何补充足够的结肠黏膜干细胞就成为治疗该病的关键.2补充结肠黏膜干细胞的方法选择目前, 增加结肠黏膜干细胞数目可能的途径有三种:第一种方法是分离鉴定成体结肠黏膜干细胞作为患者移植来源, 但由于结肠黏膜干细胞缺乏高度特异的标记, 分离、培养、鉴定都非常困难, 靠直接补充结肠黏膜干细胞在当前是不现实的.第二种可能是胚胎干细胞作为结肠黏膜干细胞的来源途径之一, 但由于伦理学、免疫排斥和可能发生肿瘤、污染等因素限制了其应用.第三种可能途径就是骨髓干细胞动员, 因为骨髓干细胞是成体中最原始的细胞, 有很强的发育潜能, 除可发育分化为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外, 还具有造血以外的发育潜能, 如分化为心肌细胞、肝细胞、神经细胞等, 这些研究提示, 成体组织干细胞可能来源于骨髓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在正常机体中循环, 遇有组织更新或再生的需求, 便停留下来, 本地化为组织干细胞, 以补充或更新内源组织干细胞库, 随后进入增殖和分化程序, 分化为成熟的组织细胞, 即骨髓干细胞是成体中最原始的细胞, 由其逐步分化为各组织干细胞, 再增殖和分化为特化的组织细胞, 符合经典的细胞分化概念. 研究还证实, 体外扩增的自体骨髓干细胞回输给因中子照射引起多脏器衰竭的动物, 经标记的骨髓干细胞可以在损伤的肠道、皮肤、肌肉中检测到, 并且一直可以持续到82 d后.因此, 骨髓干细胞也有可能随血液循环到达溃疡性结肠炎病变结肠黏膜并分化为黏膜上皮细胞.另外, 某些异体骨髓移植患者, 发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形成结肠溃疡后的修复提示, 供体来源的骨髓干细胞重建了受体肠道的结肠黏膜上皮, 也就是说, 在成体情况下, 骨髓干细胞可能是结肠黏膜干细胞的来源. 合并白血病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在骨髓移植后, 停用免疫抑制剂仍然长期缓解、没有复发, 更加提示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可能对严重的结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3骨髓干细胞治疗的优点骨髓干细胞转分化为结肠黏膜干细胞的前提是外周血循环中要有足够量的骨髓干细胞, 才能保证到达病变结肠黏膜并在结肠微环境中转化. 生理情况下, 外周血循环中骨髓干细胞数量很少, 只能维持机体生理更新需要, 当溃疡性结肠炎隐窝坏死严重导致原本极少的结肠黏膜干细胞大量减少时则无法满足需要. 因此, 利用骨髓干细胞动员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大幅提高循环中的干细胞数量, 以便随血循环到达病变结肠, 在结肠微环境中, 受诱导进行增殖和转分化为结肠黏膜干细胞和结肠黏膜上皮细胞, 增强机体对病损黏膜的修复能力, 促进溃疡愈合, 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而且, 利用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时可不必进行结肠黏膜干细胞(数量少, 缺乏特异标志)的分离和扩增, 骨髓干细胞的增殖和转分化在结肠组织微环境中可自行完成. 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还将克服异体移植供体来源少和排斥反应的问题, 相当于安全、方便的进行了骨髓干细胞的“自我移植”, 临床意义重大, 应用前景广阔.3. 肠道透析离子导入疗法1.肠道透析离子导入疗法,是通过全自动化纯水处理系统,再通过恒温加热装置加热至37℃左右(接近人体体温),最后通过肠导管将水轻松注入肠内,将积存在肠道壁上的宿便软化、稀释、解体、排出,并将有害菌群、寄生虫、毒素等有害物质全部清除出人体,最大限度减少有害细菌的繁殖,保持肠道内有益菌群的平衡2.肠道透析离子导入疗法采用国际先进的离子基因导入技术、细胞破壁萃取技术,使药物离子活性、浓度和吸收度提高8-10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溃疡性结肠炎
什么叫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结,于1875年首例报道。
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医学国际组织委员会,将本病定名为特发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以区别于各种特异性炎症。
但由于临床的一致性,目前,国内外学者仍多沿用溃疡性结肠炎这一病名。
本病在统计学方面有重要意义。
由于本病病程漫长,其病情轻重不一,常易反复发作。
据统计本病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患病率约占40/10万~100/10万;发病率约占3/10万~11.5/1 0 万。
在国内目前尚未见精确统计报告数据,但近年来似有增多趋势。
临床以20~40岁年龄者多见,男女发病率差别不明显。
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依据
肠炎根据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肛肠学会,1987年制定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分型及治疗标准”。
(1)临床方面:具有慢性粘液便、血便、腹痛,呈慢性反复性发作性或持续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少数肠炎患者仅不出现血便。
既往史体检中要注意关节、口腔、眼、浆膜、皮肤、肝脾等肠外的临床表现。
(2)乙状结肠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①受累结肠粘膜呈现多发性浅表溃疡,伴有充血、水肿;病变多由直肠起始,往往累及结肠,呈弥漫性分布。
②肠粘膜外观粗糙不平,呈现细颗粒状,组织脆弱易于出血,或可覆盖有浓性分泌物,似一层薄苔附着。
③结肠袋往往变平或变钝,以至纽袋消失,有时可见到多个大小不等的假息肉。
④结肠粘膜活检病理变化呈现炎性反应,同时常可见到粘膜糜烂,隐窝脓肿,结肠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改变。
(3)钡剂灌肠可见:①结肠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或结肠呈管状外观。
②复发性溃疡或有多发性假息肉表现。
③结肠粘膜粗糙、紊乱或见细颗粒样变化。
(4)病理检查:排除菌痢、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等特异性感染性结肠炎与肉芽肿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
(5)判断方法:①根据临床方面和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之(1)、(2)、(3)三项之一及(或)粘膜活检可诊断本病。
②结合临床方面和钡剂灌肠有(1)、(2)、(3)三项之一者可以诊断本病。
③临床表现不典型,但有典型的肠镜检查或钡剂灌肠典型改变者,诊断成立。
④临床方面有典型症状或有典型既往史,而此次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无典型变化者,应列为“疑诊”,应予追踪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
本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主要以直肠和结肠的浅表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为主的消化道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侵及到其他部分或全部结肠;病变严重者中,少数可出现10cm以内的“反流性回肠炎”,以侵犯粘膜及粘膜下层为多见,很少累及肌层部位。
首先是粘膜浅层的弥漫性炎症改变,广泛性充血,继之水肿、肥厚和脆性增加,多数脓疡形成并融合后可产生浅小溃疡,进而发展为大溃疡,是本病的特点。
晚期由于结肠组织增生,使肠壁变厚、变窄,肠管变短。
溃疡性结肠炎分哪几型各有什么特点
溃疡性结肠炎有两种分类法.即按溃疡性结肠炎病情轻重分类和按溃疡性结肠炎病程经过分类。
按溃疡性结肠炎病情轻重可分为3级:
(1)轻度:此型最常见,通常仅累及结肠的远端部分,病情轻,腹泻每日少于4次,腹痛、便血清或少见,缺乏全身症状和体征。
(2)中度: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起病突然,腹泻每日4一5此,为稀便和血便,腹痛较重,有低热,体重减轻,食欲减退,可有肠道外表现。
(3)重度:起病急骤,有显著的腹泻、便血,有持续的严重腹痛,可出现低血压,甚至休克。
按溃疡性结肠炎病程经过可分为以下4型:
(1) 初发型:指无既往病史而为首次发作,病情轻重不等,可转为其他类型。
(2) 慢性复发型:临床最多见,病变范围小,症状较轻,往往有缓解期,但易复发,预后好,多数对水杨酸、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有效。
(3) 慢性持续性:病变范围广,首次发作后可持续有轻度不等的腹泻、便血,常持续半年以上,可有急性发作。
(4) 急性爆发型:少见,起病急骤,局部和全身症状严重,常有高热、水样泻、急性结肠扩张,易发生下消化道大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入和肠穿孔。
暴发型病例急需用皮质激素、输血等治疗,预后差,有些溃疡性结肠炎病例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可在2周之内死亡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表现以粘冻粘液脓血便、腹痛、腹泻或里急后重为主;急性危重病例患者,有全身症状,常合并有肠道外疾病和肝损害、肺部病变、大关节炎、皮肤损伤、心肌病变、多发性口腔溃疡、虹膜睫状体炎及内分泌病证。
【治疗措施】
一般治疗:
休息、进柔软、易消化富营养饮食,补充多种维生素。
贫血严重者可输血,腹泻严重者应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药物治疗:
柳氮磺胺吡啶,1.0g,口服,4次/d,思密达,3.0g,口服,3次/d,比特诺尔165mg,口服,3次/d,部位低者可用上述口服药物加氢化可的松50-100mg,保留灌肠,1-2次/d,出血严重者可加用止血药物。
中重型者可口服泼尼松40mg/d,或静滴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300mg/d,症状好转后逐步减量。
有时需加用广谱抗生素以控制继发感染。
外科治疗:
肠穿孔、严重出血、肠梗阻、癌变、多发性息肉、中毒性巨结肠、结肠周围脓肿或瘘管形成可手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直肠和结肠疾病。
临床表现为每日多次不明原因的腹泻,伴有便血或粘液便及腹痛,多呈反复发作,受饮食、精神的诱发。
1干细胞与结肠黏膜损伤可能的关系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以结肠黏膜弥漫性损害(炎症、糜烂、溃疡等)为特点, 修复损伤的结肠黏膜是治愈该病的关键.正常情况下, 结肠黏膜上皮是机体更新和修复较快的组织, 为何在溃疡性结肠炎时机体就不能修复损伤的结肠黏膜呢?目前尚没有一个满意的解释. 研究表明, 结肠黏膜的再生和修复依赖于结肠黏膜干细胞, 结肠黏膜干细胞位于结肠隐窝的底部, 数量极少, 可分化为成熟的结肠黏膜细胞, 维持结肠黏膜的生理更新, 但对于结肠黏膜干细胞的来源尚不清楚. 溃疡性结肠炎最典型的病理特点是大量隐窝坏死, 形成脓肿, 而结肠黏膜干细胞位于隐窝基底部, 隐窝坏死导致原本极少的结肠黏膜干细胞进一步减少, 无法
再生和分化成为足够的结肠黏膜上皮细胞以修复损伤的黏膜.由此, 我们推测, 结肠黏膜干细胞减少可能是导致黏膜损伤无法修复的重要原因. 因此, 如何补充足够的结肠黏膜干细胞就成为治疗该病的关键.
2补充结肠黏膜干细胞的方法选择
目前, 增加结肠黏膜干细胞数目可能的途径有三种:
第一种方法是分离鉴定成体结肠黏膜干细胞作为患者移植来源, 但由于结肠黏膜干细胞缺乏高度特异的标记, 分离、培养、鉴定都非常困难, 靠直接补充结肠黏膜干细胞在当前是不现实的.
第二种可能是胚胎干细胞作为结肠黏膜干细胞的来源途径之一, 但由于伦理学、免疫排斥和可能发生肿瘤、污染等因素限制了其应用.
第三种可能途径就是骨髓干细胞动员, 因为骨髓干细胞是成体中最原始的细胞, 有很强的发育潜能, 除可发育分化为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外, 还具有造血以外的发育潜能, 如分化为心肌细胞、肝细胞、神经细胞等, 这些研究提示, 成体组织干细胞可能来源于骨髓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在正常机体中循环, 遇有组织更新或再生的需求, 便停留下来, 本地化为组织干细胞, 以补充或更新内源组织干细胞库, 随后进入增殖和分化程序, 分化为成熟的组织细胞, 即骨髓干细胞是成体中最原始的细胞, 由其逐步分化为各组织干细胞, 再增殖和分化为特化的组织细胞, 符合经典的细胞分化概念. 研究还证实, 体外扩增的自体骨髓干细胞回输给因中子照射引起多脏器衰竭的动物, 经标记的骨髓干细胞可以在损伤的肠道、皮肤、肌肉中检测到, 并且一直可以持续到82 d后.因此, 骨髓干细胞也有可能随血液循环到达溃疡性结肠炎病变结肠黏膜并分化为黏膜上皮细胞.另外, 某些异体骨髓移植患者, 发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形成结肠溃疡后的修复提示, 供体来源的骨髓干细胞重建了受体肠道的结肠黏膜上皮, 也就是说, 在成体情况下, 骨髓干细胞可能是结肠黏膜干细胞的来源. 合并白血病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在骨髓移植后, 停用免疫抑制剂仍然长期缓解、没有复发, 更加提示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可能对严重的结肠黏膜上皮细胞损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3骨髓干细胞治疗的优点
骨髓干细胞转分化为结肠黏膜干细胞的前提是外周血循环中要有足够量的骨髓干细胞, 才能保证到达病变结肠黏膜并在结肠微环境中转化. 生理情况下, 外周血循环中骨髓干细胞数量很少, 只能维持机体生理更新需要, 当溃疡性结肠炎隐窝坏死严重导致原本极少的结肠黏膜干细胞大量减少时则无法满足需要. 因此, 利用骨髓干细胞动员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大幅提高循环中的干细胞数量, 以便随血循环到达病变结肠, 在结肠微环境中, 受诱导进行增殖和转分化为结肠黏膜干细胞和结肠黏膜上皮细胞, 增强机体对病损黏膜的修复能力, 促进溃疡愈合, 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而且, 利用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时可不必进行结肠黏膜干细胞(数量少, 缺乏特异标志)的分离和扩增, 骨髓干细胞的增殖和转分化在结肠组织微环境中可自行完成. 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还将克服异体移植供体来源少和排斥反应的问题, 相当于安全、方便的进行了骨髓干细胞的“自我移植”, 临床意义重大, 应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