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开创儒学以来,儒学经历了秦汉、魏晋、隋唐、宋明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形成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学术传统。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衰落以及复兴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各国相互争霸,社会秩序混乱。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儒学的创始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通过对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研究,提出了“仁”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儒学的核心理念。
孔子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培养人的德性和道德品质,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儒学的发展1. 秦汉时期:儒学的兴起与衰落秦朝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严格的法家思想,对儒学产生了压制。
然而,汉朝建立后,儒学得以复兴。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推崇儒学,并将其作为官方思想。
儒学在汉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为了“经学”、“史学”、“文学”等不同学派。
然而,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和外族入侵导致了儒学的衰落。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多元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经历了多元化的发展。
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儒学家开始思量如何应对时代的变化。
他们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王充的《论衡》和郭象的“心学”。
这些新的学说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丰富了儒学的理论体系。
3. 隋唐时期:儒学的复兴与繁荣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复兴和发展。
隋文帝和唐太宗都非常重视儒学,推崇儒学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唐代的儒学家陆贽、韩愈等人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经世致用、格物致知等,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4. 宋明时期:儒学的整合与发展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整合与发展的过程。
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了主流,将儒学与道家、佛教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为了独特的学术传统。
儒学的主要内容
儒学的主要内容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学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特性。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影响深远。
儒家学派为历代儒客尊崇,对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主要内容:1、“礼治”主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自的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阳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2、“德治”主义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3、“人治”主义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由于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休,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义)、诚(信)、第(销)、智(知)、忠、礼、勇、恕、廉、温、、宽、良、耻、让、敏、惠等项内容。
其中孝梯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二、儒家代表人物:1、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近,字尼,鲁国邑(今山东省阜市) 人,祖籍宋国更邑(今河南省夏国县),中国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儒家学说
春秋时代乃中国文化之轴心时代,原初儒学应运而生。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乃儒家之道统。
修己安人,内圣而外王乃儒家之正统。
设坛授徒,有教无类乃儒家之学统。
孔子、孟子、荀子于原初儒学之发展各有建树,世称三圣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人,乃原初儒学之创始人。
仁有三义,一曰仁者爱人。
二曰克己复礼为仁。
礼为周礼,尊亲为本。
三曰君子之仁。
行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
世传《论语》二十篇。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鲁国邹人。
孟子以心释仁,断言心仁必性善. 王道仁政之论,颇具民主精神。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人共性之说,亦为百代哲言。
著《孟子七篇》。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赵国人。
性伪之分乃荀子理论之支柱。
荀子以礼释仁,隆礼重法。
荀子主张天人相分,人可制天。
秦皇不仁,焚书坑儒,圣文埃灭,志士仁人,心惶意恐。
及至汉武,董仲舒诸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主张,确定儒学之典籍《诗》、《书》、《礼》、《易》、《春秋》为士人必读之经典,始有经学之说。
自此而后,儒家所倡,智信仁勇,忠恕孝悌,恭敛敏慧,礼义从善,莫不遵从,为标榜也。
创儒正统,德昭千古,历两千年,余韵犹存,遗风未艾。
东汉末年,世道衰败,是时儒学,王霸杂用,儒法糅合,神道互陈,原初儒学之道统几断绝。
迨至宋明,儒学复兴,史称新儒学。
宋明新儒学分为两支,一曰程朱理学,二曰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将孔孟之政治伦理思想之人性论起点,升华至追问世界终极存在之本体论高度,促成儒学质的飞跃。
陆九渊,将儒家思孟学派之学说与佛教禅宗思想相结合,并承袭程颢天即理之观点,提出了心即理之命题,乃儒家心学之开山。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以服膺宋明儒家心性之学为主要特征,会通西学,谋求儒学现代化的一个思想流派,学界称之为现代新儒学。
儒学作为中国二千余年来流传不息的文化主体之一,具有丰富和深邃的思想理论,而且对东亚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甚至也是东亚一些国家,如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起源、发展阶段和影响等方面。
起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战争频繁,社会秩序混乱,人们渴望寻找一种道德伦理体系来维护社会稳定。
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他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提倡“仁者爱人”,主张通过教育来改善社会。
发展阶段一:先秦儒学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除了孔子,还有许多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孟子、荀子、墨子等。
这些儒家学派在儒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例如,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教育。
荀子则强调人性的恶劣,主张通过礼仪和法治来约束人的行为。
发展阶段二:汉代儒学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汉朝统治下,儒学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学说。
当时的儒学家主要有董仲舒、扬雄、贾谊等。
他们将儒学与政治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治理和社会伦理的理论。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和“五德合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发展阶段三:宋明理学宋明时期(960年-1644年)是儒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主导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程朱理学强调“理”与“性”的关系,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达到“性即理”的境界。
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尊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影响与传承儒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儒学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对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学的核心理念如仁、义、礼、智、信等,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概述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0年1 1月6日 星期五 上午5 时27分3 4秒05:27:3420 .11.6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 年11月 上午5时 27分20 .11.605 :27Nov ember 6, 2020
重标准,严要求,安全第一。2020年1 1月6日 星期五 5时27 分34秒0 5:27:34 6 November 2020
第一、儒学政治化。 第二、儒学经学化 第三、儒学神学化 第四、广泛的包容性
(三)、宋明新儒学(理学)
1、理学的创立
2、朱熹的理学体系
①理气论--------略当于近人所谓宇宙论及形上学。
A、所谓“理”,一般指世界和事物中具有的次序、 条理、法则或道理,或可说是实质之内一切条理与 规范;所谓“气”,指其实质部分,一般指以弥漫 形态存在于世界的物质质料。
三、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
(一)、仁-------------爱人------------儒家最高的道德范畴 (二)、义-------------“仁”为个体在社会里行事为人作的
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封建道德的核心 (三)、礼-----------“仁”的外在形式----------一种统治制 度 (四)、智(“知”)--------实现“仁”的重要条件-------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五)、信-------------实现“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仁” 的重要体现---------儒家的伦理范畴-----------立国、治国的 根本 (六)、忠、恕------------- “仁”之方 ,“仁”的内容------------儒家伦理道德规范
儒家
特征
一、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 二、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书为经典; 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 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五、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经典典籍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
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华夷之辨”。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 现代化的障碍。
儒家有一个重视编修历史的悠久传统。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 而》)。但是孔子编修《春秋》,不单纯记载史事,而且也通过遣词用字的方法,借此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称之为“微言大义”。由于历代儒家学者的努力,中国的编年史从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开始,一直到 今天,一年也没有中断过。
思想主张
政治主张 有教无类
互敬互信 仁而有序
重义轻利
微言大义
格物致知
参见:正统、道统、法统、大一统、天命论、君君臣臣、三纲五常、四维八德、华夷之辨、君臣大义、尊王 攘夷
孔子学说崇尚等级制度和用三纲五常来维护统治的学说。主张“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 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西汉以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
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认为,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说文》。) 儒之名盖出于需。需者,云上于天,而儒亦知天文,识旱潦。儒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 各种宗教仪式。他说:“儒本求雨之师,故衍化为术士之称。”
胡适《说儒》中,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人部》对“儒”的解释为:“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 声”。而正是这个将儒释为柔,引来许多不同的说法,甚至于立场截然不同的大辩论。
儒家文化
文化特征
其一、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 其二、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 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 其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 其五、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儒家不尚武? 无知者往往无畏!谣言传播于愚昧人中间,谣言止于智者。 我们看看儒家的老祖宗孔子,孔子提倡教授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与 “御”就是射箭和驾驶战车这两门武艺,孔子把学习射箭和驾驶战车作为儒家弟子的必修课。 儒家重阶级? 道家有道家的平等,叫「齐物」;儒家有儒家的平等,叫「天民」。中国人没有生来就分贵贱的:人无生而 贵者,因为都是天民,天生就是平等的:有教无类,人人皆可为尧舜。
各家评儒
儒家文化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 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 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思想资源
1.来源于尧舜。清华简《保训》篇是周文王的临终遗嘱,其中主要讲“中道”思想。李学勤先生从中得出结 论:“尧舜禹的传承都讲中道,”而文王是舜帝与孔子之间的桥梁,可见儒家中道思想是贯连的。
2.来源于《易经》。《童子问易》通过《保训》篇讲舜“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等新证,“将重卦之人锁 定舜帝”。孔子观《《周易》之德义,把舜帝之中道思想发展为德道思想。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 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 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韩 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其起源到现代,儒学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变革,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从其起源、发展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礼”、“忠恕”等重要理念,并将其传授给了一批学生。
这些学生又将孔子的思想传承下去,形成了儒学的初步框架。
二、儒学的发展1. 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发展壮大。
孔子的学说得到了一些贵族和士人的认可和传承,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同时,儒家的学说也与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相互交流和碰撞,逐渐丰富和完善了儒学的理论体系。
2. 秦汉时期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法家思想的统治,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在汉朝的统治下,儒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的机会。
汉武帝采纳了儒家的学说,将其作为国家的官方思想,推动了儒学的繁荣。
同时,儒学家们也进行了大量的著述和思考,进一步丰富了儒学的内容。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乱,儒学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儒学家们仍然坚守儒家的传统,继续进行研究和著述。
他们以经学为主要研究方向,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发展。
4.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儒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家们在经学、礼学、道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儒学流派。
5.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儒学进一步发展和演变。
在明朝,儒学成为了官方的教育思想,对国家的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在清朝,儒学则成为了社会的主要思想,对社会的道德和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儒学家们也进行了大量的著述和思考,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三、儒学的现代演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儒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变革。
在近代,儒学受到了科学、民主和自由思想的冲击,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旧体制的象征。
中国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未来发展
此外,儒家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和 行为准则也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 有益的启示。例如,儒家文化强 调爱护环境和资源、不乱扔垃圾、 不捕杀野生动物等行为规范,这 些规范可以促进人们对环境的尊 重和保护,从而降低对环境的破 坏和污染
最后,儒家文化强调制度建设对 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儒家文 化的视角下,良好的制度是实现 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因此,儒 家文化倡导在制度建设上要注重 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以确 保制度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同时, 儒家文化也强调政府在环境保护 中的责任和作用,这为当代政府 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提供了有益 的启示
儒家文化的国际影响
总之,中国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 涵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和研究儒家 文化的精髓和价值,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儒家文化与现代科技
尽管儒家文化起源于古代,但它的精神和价值观对现代科技发展也有 深远的影响。例如,儒家强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现代科技发展 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现代科技产品和服务,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等,都在设计和应用中注重人类的需求和感受。同时,儒家文化强调 的道德和伦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例如, 在生物技术、基因编辑等领域,儒家文化所强调的生命和尊严得到了 尊重和保护
儒家文化的核心 价值观
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 义、礼、智和信五个方面。其中 ,"仁"是核心,强调对他人的关 爱和尊重;"义"是指做人的准则 ,要求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礼" 是指人际关系的礼仪和规矩;" 智"是指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 信"是指诚信和社会责任。这些 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 意义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过程,涵盖其起源、发展阶段、主要思想及其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周朝的儒家学派。
孔子被认为是儒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他的学说强调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并提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分,为儒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儒学的发展阶段1.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并与其他学派如道家、墨家等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辩。
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逐渐被接受,儒学开始在中国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2. 秦汉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打压。
然而,儒学并没有被彻底摧毁,汉朝时期重新兴起了儒学,并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学说。
儒学的经典著作《论语》、《孟子》等在这一时期广泛流传。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儒学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但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
儒家学者陆绩提出了“理学”思想,将儒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4. 唐宋时期:唐朝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学说。
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兴起,儒学的地位更加巩固。
程颢、程颐、朱熹等儒家学者对儒学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发展,形成了儒学的经典体系。
5. 明清时期:明朝时期,儒学仍然是国家的官方学说,但在清朝时期,儒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西方科学思想的传入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儒学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并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儒学的主要思想儒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其中,仁被认为是儒学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修养。
义强调公正和正义,礼则强调社会规范和仪式。
智强调知识和学问的重要性,信则强调诚信和信任的价值。
四、儒学的影响儒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
从整体来讲,修养就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养成问 题。一个人整体素质的养成要通过教育,儒家强 调教育,而且十分注重 家庭教育。
• 儒家强调修养是一个自觉、自律的过程,这个 过程也就是克己复礼的过程。如果我们不把这个 “礼”局限在所谓的封建礼仪上,而是把它扩展 到一个社会的道德规范的层面,那么我想在任何 时候“礼”都是需要的。
二、儒家的发展历史
这一点在谭嗣同身上表现得就更明显了。在《仁 学》里,他就认为,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佛 教的慈悲跟基督教的爱人,都是一个意思,都是 用一个思想完全地贯通起来的。
今天,儒家应该回到创立它的初衷,作为一种修 身养性的学说,或是教育的学说而存在。只有这 样,它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够在今天得到一个正确 的发展。如果还是非要把它跟所谓的政治、科学 捆绑在一起的话,其结果只能是扼杀儒家。
让学生摆出来、画出来、做出来
•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 心”(《孟子·滕文公上》)
二、儒家的发展历史
• 荀子强调礼仪应该顺应人心,随时而变。他非常 明确地讲道:“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 而顺人心者,皆礼也。”(《荀子·大略》)
• 荀子对历史发展的看法也是很明确的,他说对于 历史,应当“循其旧法,择其善者而明用之”。 不仅要循其旧法,还要择其善者,光择其善者还 不行,还要明用之。
• 《乐记》里讲“乐以治心”,“礼以治躬”,也 就是说乐是治心的,礼是治身的。乐是动于内的, 礼是动于外的。
什么是儒学?
什么是儒学?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国学之源”,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演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那么,什么是儒学?它包含了哪些内容?下面,我们将一一解答。
一、儒学的定义与概念儒学是古代中国文化中的一种主流思想,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中心,强调道德伦理、家庭纲常、礼仪卫生等问题。
儒家思想主张人性本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问自用、自强不息。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儒学的起源和历史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一个由分封制向封建制度渐进的过程中,社会矛盾激化,战乱频繁,人民生活贫困苦难。
在这个时期,儒家学派应运而生,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就是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儒学也就是从他开始形成的。
他主张“仁爱者人也”,强调道德修养、个人品德、家庭纲常,提倡“以礼制度”,强调宣扬人性本善、人人平等的思想。
这些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社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儒学的主要特征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独特的主要特征。
下面,我们将一一介绍。
1.强调人性本善儒学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而非邪恶,人类天生就有一种正面的力量。
因此,儒学强调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才能够使人性得到彻底的发扬。
2.强调礼仪文化儒学主张通过强调礼仪文化来实现社会稳定和秩序。
礼仪在儒学中被视为“纲纪”,强调礼仪的作用就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从而保证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3.重视家庭伦理儒学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性,注重家族的观念。
个人的修养和进步,也是从家庭开始的。
因此,儒学提倡人们要注重家庭教育,注重家风家训的塑造,从而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
儒家学说
儒家学说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学派。
儒家思想,是华夏思想价值体系的一种,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是对中国及东方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意识形态,是泛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
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儒家学说,或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
其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关系。
西汉以后,董仲舒提出迎合汉武帝的“皇权至上”学说,使儒家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主要统治地位的学派。
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和秦末汉初的战乱以后,直接传承自孔子的儒学已不可考。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游文於六经之中,留意於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
”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九节:“孔子学说含有多面性,所以儒家学派总能适合整个封建时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
”2.指读书人家唐·元稹《高允恭授侍御史知杂事制》:“允恭始以儒家子能文入官,在监察御史时,分务东台,无所顾虑。
” 宋·罗烨《醉翁谈录·金陵真氏有诗才》:“元祐中,有真氏者,本金陵儒家也,美貌又有诗才。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家下贫穷,不敢仰攀富户,但得一样儒家女儿,可备中馈,延子嗣足矣。
”2词语来源编辑“儒”字,《康熙字典》解释:《唐韵》人朱切《集韵》《韵会》汝朱切,从音襦。
学者之称。
《扬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
《周礼·天官》:四曰儒,以道得民。
[1]从白话层面理解有两种意思:其一,儒即有道之士。
《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说:“凡有道术者皆称儒”。
其二,《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 不过一般《说文解字》的后一意接受较广。
“儒”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即今所谓“学者”,是极普泛的一种名称。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阶段、主要思想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最初由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创立。
孔子是儒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孔子的学说主要通过《论语》等经典著作传承下来,成为后世儒学的重要基石。
二、儒学的发展阶段1.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之后,儒学逐渐形成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礼、乐、政、教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儒学也开始与其他学派如墨家、道家等进行辩论和交流,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2. 秦汉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儒学受到了压制,但在汉朝时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儒学成为了当时的国家学说,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等被列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对于社会的统治和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儒学开始与佛教、道教等宗教进行交融,形成为了一种新的学术思潮。
同时,一些儒家学者如王弼、郭象等通过对儒学经典的解释和发展,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
4. 宋明清时期:宋朝时期,儒学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的国学。
程朱理学的兴起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注释成为了当时学者的主要任务。
明清时期,儒学逐渐衰落,但仍然对社会教育和道德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儒学的主要思想1. 仁:儒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行为准则。
仁者爱人,尊重他人,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和睦。
2. 礼:儒学将礼制看做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3. 孝:儒学强调孝道,认为孝顺父母是人伦关系的基础,也是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4. 中庸:儒学主张中庸之道,即遵循适度和平衡的原则,不偏不倚地处理各种事物和关系。
四、儒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学在中国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与儒学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与儒学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与儒学,是对于人生观、伦理道德、教育体系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论体系和思想观点的总称。
儒家思想源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则是儒家思想的学术体系。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教育观念以及影响力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
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培养和修正可以达到更高的道德水平。
儒家的目标是塑造“君子”,君子具备道德高尚、学问渊博、品位优雅等多方面的素质。
仁者爱人,儒家倡导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互助、尊重的精神。
同时,儒家还强调家庭伦理和礼仪制度,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
二、儒家思想的教育观念儒家思想具有深远的教育影响,强调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学问修养。
儒家教育观念中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主张通过教育来塑造人的品行和道德。
儒学注重培养人的修养和德行,强调知行合一,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追求德与才的并重。
儒家教育强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尊重师长、敬重师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使命,学生则要恪守学规,虚心学习。
三、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
首先,儒家思想成为了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体系,影响了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形成。
儒家的政治思想强调君主的仁德和贤能,强调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和谐关系。
其次,儒家教育观念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教育体系以“教书育人”为中心,培养了一代代优秀的士人。
儒家的思想观点和学术成就也影响了中国文学、艺术和哲学等方面的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与儒学通过对人生观、教育观念等方面的探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以“仁”为中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儒家教育观念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与学问修养,强调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儒学与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学与儒家思想中国古代的儒学与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是关于人类道德伦理和社会关系的学问,而儒家思想是儒学的核心理论。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与发展、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儒学的起源与发展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时期,最早的儒学家是孔子。
孔子强调“仁”,即对他人的仁爱和关怀,在他看来,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能治理国家和社会。
孔子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他开创了私塾制度,将教育视为培养君子的重要手段。
儒学发展至汉代时,达到了巅峰。
汉代儒学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整理,形成了学派之争。
其中最重要的学派是孔门和墨门。
孔门主张传统的儒学,认为儒家经典是社会道德的根基;墨门则提出了一种理性主义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恶,只有法律和制度才能约束人的行为。
二、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儒家思想是儒学的核心理论,强调人类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仁爱”、“礼”、“孝道”等。
首先是“仁爱”,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和体谅。
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的人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其次是“礼”,儒家强调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通过遵循礼仪规范,人们可以和平相处,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还有就是“孝道”,孝道是儒家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儒家认为,孝道是君子的基本美德,子女应该尊敬和孝顺父母,以及追思祖先。
三、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培养人们的修养和道德观念,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其次,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
儒家强调君主的仁德和德行,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引领人民。
这一观点影响了中国历代的政治制度,君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
此外,儒家思想对教育的重视也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持久影响。
儒家观念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塑造社会文明的基石。
儒学发展史
儒学发展史1、先秦——孔孟儒学先秦儒学即原始儒学,为诸子百家之一,战国时期与墨家并称“显学”。
先秦儒学大体有两个流派:一支是孔孟儒学,强调礼制、仁政、德治、民本,在天命观上远鬼神;一支是荀子儒学,吸收法家、道家思想,主张礼法并施,且糅杂黄老学说。
荀子儒学被时人视作对儒学的背叛,长期被排斥在儒学之外。
(1)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秦汉——董仲舒儒学秦统一以后秉承其对东方文化一贯的开放态度,对以儒家为代表的礼乐文明也采取了积极吸收的态度。
其间因为儒家文化与秦固有文化传统的冲突以及秦始皇个人的原因而有所反复,出现了“焚书坑儒”的举动,但是这种举动并没有对儒家的发展传播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儒学在汉代的复兴正是在秦代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秦不绝儒学”。
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正统,但同时吸收齐鲁儒家思想。
因为“焚书坑儒”,长期以来认为“秦绝儒学”,直到宋代,郑樵才正式提出“秦不绝儒学”。
秦朝儒学主要集中于博士官及其弟子,民间也有秘密讲学,儒学继续发展:(1)秦博士大量设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一、儒学的起源与初期发展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及其学派的创立。
孔子是儒学的奠基人,他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仁”的道德观念,注重礼仪和道德规范的遵守。
孔子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家学派的核心。
在孔子之后,儒家学派逐渐形成并蓬勃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学派包括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的学说和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的学说。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倡以仁义为核心的政治伦理,主张君主应以仁政治天下。
而荀子则强调人性本恶,主张通过刑法来约束人性,以维护社会秩序。
二、儒学的繁荣与衰落儒学在秦汉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统治者推崇的学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百家争鸣的政策,推行法家思想,但在他死后不久,儒家学说重新兴起。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推崇儒家学说,使儒学成为官方的国学。
此时的儒学以经学为主,注重经典的研究和传承,形成为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也开始浮现了一些问题。
儒学的经典注释过于繁琐,学习儒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儒学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此外,儒学的教育体制也存在一些弊端,只注重经典的死记硬背,缺乏对实际问题的思量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三、儒学的复兴与现代发展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儒学在20世纪经历了一段低谷期。
西方科学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受到了质疑。
然而,近年来,儒学在中国的复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儒学的复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得到了重新认识和理解,强调了其对于社会和个人的积极影响。
其次,儒学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一定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此外,儒学的研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不仅关注经典的研究,还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及与当代社会问题的关联。
儒学的复兴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儒学名词解释
儒学名词解释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一。
儒学的核心理念是“仁义礼智信”,这些理念被当做儒家思想的基础。
在儒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儒学的核心理念和思想家们的思想,对儒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仁仁是儒家思想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是儒学思想的核心。
仁可以理解为人类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关怀和爱心的表现。
在儒家看来,仁是一种道德上的价值,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
仁的实践意义在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义义是儒学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们应该做出的道德选择。
义的实践意义在于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儒家认为,义的实践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原则,这些规则和原则是基于人类的普遍价值和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
礼礼是儒家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们应该遵循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礼的实践意义在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儒家认为,礼的实践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原则,这些规则和原则是基于人类的普遍价值和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
智智是儒家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们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智的实践意义在于促进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儒家认为,智的实践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原则,这些规则和原则是基于人类的普遍价值和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
信信是儒家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们应该具备的诚信和守信能力。
信的实践意义在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合作,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儒家认为,信的实践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原则,这些规则和原则是基于人类的普遍价值和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
孔子孔子是儒学思想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他认为,只有通过这些价值观的实践,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本身就是神圣,人的使命就是去感受这种神圣,沟通这种神圣,贯通人的文明,续接人的历史。它意味着对一切的神圣、文明、历史都将给予高度的尊重,人对于意义的一切追求都值得同情和理解,而不应该简单的扼杀。在《论语》中,孔子对于隐者的态度最能体现儒家的这个胸怀:
子露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又云:“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所以他自己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礼记·中庸》)。是啊,中庸离我们何其远矣!在古典时代末期,王制过分强大,他们利用礼教作为统治的手段,造成“礼教吃人”的可悲局面;但是现代的自由,却又是工具理性的无限制使用,它导致“肆无忌惮”的危险现状。此正所谓“过犹不及”。
阐释原始儒家的精神品质,并将其与现代性勾连起来,使之具有时代的生命力,并匡正、规范现代性,甚至成为现代性的一种方案,这是作为渴望现代性的儒学和作为未完成态的现代性的共同要求。
一、极高明而道中庸———儒家的哲学品质。
在先秦诸子中,孔子是明确以三代历史文化的整理者形象出现的。而实际上,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形态并不一致,甚至互相抵触。但是,作为具有悠远历史的文化,它们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如何将其整理到同一个解释框架之中,并将三代历史描述为同一种精神品质的展开,则是需要相当大的智慧。
摘 要:无论是渴望实现自身的儒学,还是作为未完成态的现代性,它们内在都要求更新、融合,这使得儒学与现代性之间构成一个联结。儒学虽然古旧,但其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品质、将历史文化整合到一个解释系统的能力、对于自由与秩序的构想,都深具时代的生命力;同样,现代性虽然是人类的命运,但其自身存在的谜一般的悖论、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执著、工具理性与虚无主义的盛行,都将是其无法克服的痼疾,它同样需要自我超越。儒学与现代性的交融将是儒学的复兴和现代性的新方案。
关键词:现代性;中庸;自由;秩序。
现代性是人类的命运。任何一个拒绝现代性的民族或个体都将被现代所吞噬,这一点自环球航行、殖民体系的建立一直到上世纪发生的世界大战都已经得到无数的验证。然而,每个民族如何获得并展开自己的现代性,如何在现代文明中确认自身的存在价值和身份,则是完全不同的。大多数民族只能按照发源于欧洲的现代精神确立自身的现代性样式,只有少数民族才能挑战这一模式。而凡是这些敢于挑战的民族无不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实际上,它们挑战的勇气正是来自于长期积累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从根本上质疑欧洲现代以来的价值观。尽管这些挑战无一例外的都以失败作为归宿,但并不表明这些文化资源在现代没有它们的用武之地。只有当它们耗尽与现代性对抗的勇气和能力,进而被迫接受并融合、消化现代性,它们自身的价值才能在现代性中突显出来,才能成为现代性的一部分并匡正、规范现代性。换句话说,只有借助于现代性,它们自身的价值才能得以张显;同样,现代性只有接受它们,才能获得存在形态的多样性,进而克服自身的狭隘性。
孔子做到了。他采取了非常高明的解释方法———中庸。具体说来,就是“以仁释礼”。礼即周礼,本是周公的发明,周公提出“以德配天”,而“德”落实到现实中需要一套制度,包括丧、祭、嫁、娶、冠、射等行为规范,延伸到政治上便是一种政治制度即礼制,周公制礼作乐本质上是为了诠释天命,而这一制作只有在位者即王者才有权实行,孔子自然不得染指。但孔子将天命———德性———礼乐的展开予以内核式地解释:既然上天生育万物,万物便先在地获得了上天的好生之德,这种好生之德便是一种生育者对被生育者的爱,而被生育者同理也当致谢这种爱,这便是孝;此爱本源于天,天无私覆,人也不能私爱,而应推行于家国以至天下,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王者受有天命并赞天地之化育,人当对王者忠。孔子称这种爱为仁,仁就是从天获得的属人的本质。
பைடு நூலகம் 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
“仁”是有生命的世界和有生命的人的本质,它本身就意味着生生不息、运转无碍,就是意味着永生,意味着创造。那么这种永生和创造究竟是什么呢?生命对于自身究竟有什么要求呢?自由!生命的本质就是自由,永生和创造就是自由,生命失去了对自由的向往,就是失去了自己的本质。而“仁”,就是自由。但是,不是所有的自由都是可以交换的,儒家的自由不是上帝所给的“理念”,不是来自“天外”的“最高指示”,而是“天地之心”对整个宇宙的觉悟,不仅人的本质是自由,而且万物都是自由,整个世界都是自由,正因为如此,只有整个宇宙是自由时人才是自由的。换句话说,宇宙的自由是人的自由实现的前提,万物的自由是人的自由实现的条件,所以只有人达到与天地相参,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易·传》),人才能获得自己的真正的自由,才能不辜负自己的使命。而天地万物都在“礼”之中,所以儒家的自由就只能在礼之中才能实现,它告诉我们自由的实现是在秩序之中的:没有了秩序,自由就是虚无;没有了“礼”,“仁”就是空话。而“仁”与“礼”的完美结合就是“中庸”。
自从孔子截断众流,实现了“仁”的突破,并下学上达,体察天命,儒学的精神特质便已成型,它解释并规范着中国历史,成为中国历史展开的重要动力。尽管中国历史在近现代遭遇重大改辙,被强行纳入现代性的叙事当中,但并不表明它已经丧失了新生的可能。甚至,从儒学的内在要求看,它在某种程度上渴望现代性,渴望实现此刻的自我。现代性远未完成,并且以自身充满悖论而著称,这也意味着现代性的开放性,现代性同时也要求着自我更新、矫正,这与儒学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
这里要讨论的不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分歧问题,而是孔子对他们的态度问题。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都是南方的隐者,在那个“礼崩乐坏”、 “道术已为天下裂”的时代,他们对政治十分失望,主张避世独居、洁身自好,他们对于孔子屡次漠视,但是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追求却很让孔子尊敬,因为这种追求的活动也就是一种神圣的过程,是对于高洁生活的向往。孔子并没有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敌人,而是用博大的胸怀试着理解他们,这正是儒家对于的神圣的高度尊重。当然,儒家也并不是一味的纵容,当“外道”威胁到“仁”、“礼”的时候,儒家就要极力批判。孟子曰:“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