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实验三 短时记忆实验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统计方法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统计方法引言短时记忆是指人脑在短暂时间内对信息进行存储和提取的能力。
斯滕伯格(Sternberg)短时记忆提取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学实验方法,旨在研究短时记忆的提取过程。
本文将从统计方法的角度对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进行探讨,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内容。
实验设计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基本设计是以序列中的数字为刺激,在刺激序列呈现后,要求被试者立即回忆出刺激序列中的特定位置的数字。
实验过程中,通常会对不同的变量进行操作和控制,以便研究其对短时记忆提取能力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实验设计。
1. 基本实验设计在基本的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中,被试者需要记住一个呈现在屏幕上的数字序列,然后根据提示提取出特定位置的数字。
实验可以分为有提示条件和无提示条件两组,对比这两组条件下的记忆提取能力。
2. 操作记忆负荷的实验设计为了研究记忆负荷对短时记忆提取的影响,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数字序列的长度来操作记忆负荷。
在高记忆负荷条件下,数字序列较长;而在低记忆负荷条件下,数字序列较短。
通过比较两种负荷条件下的记忆提取表现,可以探究记忆负荷对提取能力的影响。
3. 干扰条件的实验设计在干扰条件下,实验设置了干扰性的任务或刺激,以干扰被试者对数字序列的提取。
干扰条件可以是音频干扰,如播放杂音;也可以是任务干扰,如要求被试者同时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通过与无干扰条件进行对比,可以研究干扰对短时记忆提取的影响。
数据分析在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中,通常会记录被试者的提取准确率或反应时间等指标。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
1. 提取准确率的分析提取准确率是指被试者正确回忆出特定位置数字的比例。
为了分析不同条件下提取准确率的差异,可以使用方差分析(ANOVA)或t检验等统计方法。
如果实验设计包含多个自变量,可以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
2. 反应时间的分析反应时间是指被试者回忆出特定位置数字所花费的时间。
短时记忆实验
实验程序
把被试分为两组,都是学过英语的。如果 没学过英语的人做被试,实验材料另换。
把每个被试的正确回忆数填入表6—7中
2.在计算记亿广度后对默写过的数字 体还能回忆起来吗?为了解全班被试数字 记忆广度的个体差异,试说明其可能的
实验五 两种识记方法的比较
演示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现象2g回忆 法比较两种识记的不同效果。
器材
幻灯机;能控制每张幻灯片呈现的时间 为2秒,幻灯片每张上有一个数字和一个 汉字。
指导语
1.将全班同学按座位分成左右两组.两组人数 相等。
2.检查“无意义音节—数字”对的记忆保持 量
(1)请第二组被试再学“无意义音节—数字” 对。指示语同第一组。但须将“汉一英词”对 改“无意义音节—数字”对。
(2)实验程序和记录方法同前面“1”中的“(2)、 (3)”。须注意,两组被试学会的标准要相同, 学会后与再学开始的时间间隔也要相同。
结果统计与分析
3.用实验结果画图并说明延迟再现对短 时记忆的影响,从而验证短时记忆中信息 储存的时间。
思考与讨论
1.本实验结果是否与前人有关实验结果 一致?如有差异,试分析原因。
2.为什么在识记和再现之间要被试倒 背数字?
3.为什么本实验允许被试再现的时间 都是15秒?
实验二 短时记忆容量 目的
验证短时记忆的容量;学习用再现法和 再认法测定短时记忆的容量。
实验程序
(2)第一遏将10个汉一英单词对依次呈现一 遍。
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心理学》实验指导
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心理学》实验指导第一次实验实验一注意分配实验一.目的测定个体对不同刺激的注意分配能力二.仪器BD—Ⅱ—314注意分配实验仪三.步骤1.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电源指示灯亮。
2.主试按“定时”键和“方式”键,设定方式1——7,1表示定时一分钟,7表示三声(高、中、低)反应、光反应、三声+光反应三项实验连续进行。
3.被试按“启动”键,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对仪器随机连续发出的高、中、低三种声音信号尽快作出判断和反应,声刺激停止,表示定时已到,声反应结束。
4.中间休息片刻,再按“启动”键,实验继续光反应测试,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对仪器随机连续发出的不同位置的灯光信号尽快作出判断和反应,工作指示灯灭,表示到达规定的工作时间。
5.中间休息片刻,再按“启动”键,实验继续“三声+光反应”测试,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用左右手对同时出现的声和光刺激信号尽快作出判断和反应,当声和光刺激信号同时停止,表示定时已到,一分钟定时的注意分配实验已完成。
此时记录仪器上显示的注意分配值的大小。
6.定时2分钟,重复步骤3、4、5。
四.结果五.讨论1.比较定时1分钟和2分钟注意分配的大小,并说明原因。
2.比较同组成员注意分配能力的差异,并说明造成差异的原因。
(注:Q< 0.5表示没有注意分配;0.5≤Q <1.0表示有注意分配; Q =1.0表示注意分配最大。
)实验二短时记忆实验一.目的测量个体短时记忆的容量二.仪器ZF—短时记忆广度测试仪三.步骤1.接通电源,仪器显示M—0.7记忆广度测试状态。
0.7表示每个数字呈现时间为0.7秒。
2.按启动键,仪器随机显示一组数据,听到一声提示音,并且看到缺位灯亮,被试即可回答。
3.被试根据记忆,按对应的数字键回答,仪器自动记录回答的正确数。
4.重复步骤2、3的操作,当连续听到5声提示音,显示屏呈现END时,表示实验结束。
按显示选择键,记录正确反应数RI。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用于测试人们在短期记忆任务中的表现。
实验的步骤是:实验者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物品或信息,然后要求被试在一定时间内回忆刚才呈现的物品或信息。
被试通常需要以特定的顺序、数量或特征回忆这些物品或信息。
实验结果的主要观察指标是被试在回忆任务中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通过分析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的回忆表现,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例如:
1. 被试在短期记忆任务中的回忆能力是否受到干扰的影响。
2. 不同类型的信息对被试回忆的影响程度。
3. 回忆能力是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4. 是否存在记忆干扰或混淆效应。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具体结果会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设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研究者会根据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比较不同被试或条件下的平均回忆表现。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出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及不同因素对回忆表现的影响程度。
总的来说,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可以提供关于人类短期记忆功能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记忆的特点和机制。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
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听到一系列单词后能够准确地回忆出其中的一部分或全部。
实验中,参与者会听到一系列单词,然后被要求回忆并重复他们记得的单词。
经过多次实验,研究者观察到了一些共同的模式。
首先,研究者发现,参与者能够准确地回忆出前面听到的一些单词,而随着听到的单词数量增加,回忆的准确率逐渐降低。
这表明斯滕伯格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并且受到干扰的影响。
其次,实验结果还显示了串联效应和优先效应。
串联效应指的是,参与者更容易回忆起他们在单词列表中最后听到的几个单词。
优先效应指的是,参与者更容易回忆起他们在单词列表中最初听到的几个单词。
这说明,短时记忆对于信息的存储和提取是有偏向性的。
此外,实验还发现,干扰对记忆的影响是巨大的。
当参与者在听到单词之后进行干扰任务,比如做一些数学计算或分心的任务,他们的记忆准确率明显下降。
这表明,短时记忆的提取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干扰,而且需要一定的专注力。
总体而言,斯滕伯格短时记忆提取实验的结果显示了短时记忆的容量限制、有序性和易受干扰等特点。
这些实验结果对我们理解人类记忆的工作机制和限制有重要的启示。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是人类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记忆方式,指的是对
信息的短暂记忆能力。
短时记忆能力的高低与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密切相关。
为了更好地了解短时记忆,我进行了一次
简单的实验。
实验方法:
1. 在计算机屏幕上随机显示10个数字,每个数字持续1秒钟。
2. 停顿5秒钟,让测试者尽量记住这些数字。
3. 屏幕上出现一个文本框,测试者需要在文本框中按顺序输入
刚才显示的数字。
4. 记录测试者正确输入的数字的数量。
实验结果:
我分别邀请了10名年龄、性别、学历相似的被试者进行本实验。
经过统计,平均正确输入的数字数量为6.5个,最高者和最低者分别正确输入了8个和4个数字。
分析: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被试者们在记忆这10个数字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它们的短时记忆能力。
平均正确输入的数字数量在6~7个之间,没有表现出特别突出的高水平或低水平。
而最好和最差的表现则分别高达8个和低达4个数字,这也说明了个体之间短时记忆能力的差异性。
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测试者的短时记忆能力相对较强,但也有一些体现出相对较差的表现。
因此,我们需要注重训练和提高自己的短时记忆能力,进而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实验结果仅仅是一个样本的数据,不能代表整个人类的短时记忆水平。
结语:
短时记忆是人类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认知方式,而短时记
忆能力的高低也影响着个体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表现。
本实验结果表明,我们需要注重训练和提高自己的短时记忆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
短时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STM)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指的是在刺激停止后,信息在脑中保持的时间大约在几秒到一分钟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关键环节。
本实验旨在通过记忆广度法测定被试的短时记忆广度,探讨不同记忆材料对短时记忆广度的影响,并分析个体差异。
二、实验方法1. 被试选择:选择我校心理系大二学生86人为被试,年龄、性别、智力等因素基本均衡。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分为两组,一组为无关联数字,另一组为有意义数字。
每组数字均随机排列,共20个数字。
3. 实验程序:1. 被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无关联数字和有意义数字的记忆广度测试。
2. 测试前,向被试说明实验目的和操作方法,并确保其理解。
3. 测试过程中,主试逐个读出数字,被试听到后立即将其写下。
4. 当被试无法继续记忆时,主试停止读数,记录被试记忆的数字数量。
4. 数据处理:将实验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1. 无关联数字组:平均记忆广度为5.6个数字。
2. 有意义数字组:平均记忆广度为6.8个数字。
四、分析与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有意义数字组的短时记忆广度显著高于无关联数字组,说明记忆材料的性质对短时记忆广度有显著影响。
2. 本实验的被试均为心理系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实验结果可能与普通人群存在一定差异。
3. 短时记忆广度存在个体差异,可能与被试的年龄、性别、智力等因素有关。
4. 短时记忆广度与注意广度密切相关,注意广度越大,短时记忆广度也越大。
五、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记忆材料的性质对短时记忆广度有显著影响,有意义数字组的短时记忆广度高于无关联数字组。
此外,短时记忆广度存在个体差异,可能与被试的年龄、性别、智力等因素有关。
实验结果为认知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短时记忆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六、实验局限性1. 实验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抽样误差。
短时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广度是指一个人在短时间内能够记住并回忆的信息数量。
本实验旨在
探究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在短时记忆广度上的差异,以及对不同类型信息的记忆能力。
实验对象为来自不同年龄段的30名被试者,分为儿童组、青少年组和成年组。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数字串的记忆测试,第二阶段是对图形的记忆测试。
在第一阶段,被试者需要记忆一系列的数字串,每组数字串长度分别为3位、
5位和7位。
被试者需要在一定时间内背诵数字串,并在规定时间内回忆出来。
结
果显示,成年组的被试者在7位数字串的记忆上表现最好,其次是青少年组,儿童组表现最差。
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短时记忆广度也随之增加。
在第二阶段,被试者需要记忆一系列的图形,包括几何图形、生活常见物品的
图片等。
结果显示,成年组和青少年组在图形记忆上表现相近,而儿童组的表现明显较差。
这表明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在对图形信息的记忆能力上存在差异,但成年组和青少年组的差异不大。
综合实验结果可知,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在短时记忆广度上存在差异,随着年龄
的增长,个体的短时记忆广度也随之增加。
此外,对于数字串和图形信息的记忆能力也存在差异,但成年组和青少年组的表现相近。
这些结果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类记忆能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之,短时记忆广度实验结果表明,个体在短时记忆广度上存在年龄差异,不
同类型信息的记忆能力也存在差异。
这些发现对于教育教学和认知心理学领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河南省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认知心理学重点实验总结
河南省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认知心理学重点实验总结一、实验概述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用于探索人类认知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针对河南省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中的认知心理学重点实验进行总结,并对其进行概述和分析。
二、实验一:人类短时记忆实验该实验旨在研究人类的短时记忆能力。
实验过程如下:参与者需要记忆一组由数字组成的序列,在给定时间内进行学习,并在随后的测试中进行回忆。
研究者通过比较参与者的正确率和记忆时间来评估其短时记忆的能力。
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记忆数字序列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限制。
随着序列长度的增加,参与者的正确率和记忆时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这表明人类的短时记忆能力是有限的,容易受到记忆负载的限制。
三、实验二:语言认知实验该实验旨在研究语言认知的过程。
实验过程如下:参与者需要完成一系列关于词义和语法的任务,如选择词义相似的单词、判断句子的语法是否正确等。
研究者通过观察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准确率来分析其语言认知能力。
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处理词义和语法任务时表现出了较高的准确率和较短的反应时间。
这表明人类在语言认知方面具有良好的能力,能够迅速理解和处理语言信息。
四、实验三:注意与工作记忆实验该实验旨在研究注意和工作记忆之间的关系。
实验过程如下:参与者需要完成一系列需要保持信息和进行操作的任务,同时被要求注意特定的刺激。
研究者通过观察参与者在任务中的表现来揭示注意和工作记忆的关系。
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保持信息和进行操作的任务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准确率和速度。
同时,注意指导对于工作记忆的性能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这表明注意和工作记忆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相互影响。
五、实验四:认知偏差实验该实验旨在研究人类的认知偏差现象。
实验过程如下:参与者需要完成一系列关于决策和判断的任务,如估计风险、评价概率等。
研究者通过比较参与者的实际表现和理性预期来揭示认知偏差的存在。
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决策和判断任务中表现出了明显的认知偏差。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并验证串行效应的存在。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随机呈现数字串的形式,要求被试在听到数字串后,按照记忆的顺序回答出来。
实验过程:1. 实验材料准备:准备一台电脑或录音设备,录制一系列数字,每个数字之间间隔1秒。
2. 实验指导:向被试解释实验的目的和过程,并告知他们将会听到一系列数字,在听完后需要按顺序回答出数字的序列。
3. 实验操作:按照被试的意愿,选择合适的数量的数字串进行呈现。
每个数字串的长度为3个、5个、7个或10个数字,每种长度的串呈现次数均为5次,共计20组数字串。
每次数字串的呈现间隔为1分钟。
4. 记录数据:记录被试在每组数字串呈现后按照顺序回答出的数字序列,并记录错误的次数。
5. 数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被试在不同长度的数字串呈现时的正确率和错误次数,并绘制相应的统计图表。
实验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到不同长度数字串的平均正确率和错误次数,如下表所示:数字串长度平均正确率平均错误次数3个数字 80% 0.25个数字 70% 0.57个数字 60% 110个数字 50% 2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随着数字串长度的增加,被试的正确率下降,错误次数增加。
即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且随着信息量的增加,记忆负载也随之增加。
2. 串行效应的存在:在记忆一组数字串时,被试更容易记住最初和最后的数字,而较难记住中间的数字。
这可能是因为最初的数字已经存入了短时记忆中,而最后的数字则是被试最近记忆的。
实验改进:由于本实验的样本量较小,可以增加更多的被试,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和推广性。
另外,可以探究其他因素对短时记忆的影响,例如呈现方式(语音、图像等)和专注度等。
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报告1.题目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2.引言R.Conrad(1964)的一项研究给被试视觉呈现字母,随后报告字母的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视觉呈现的字母,我们使用听觉编码而非视觉。
而Posner等人(1969)的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对于不同字母对(Aa和AA)判断是否同一字母的反应时不同,这否定了对于视觉呈现的字母,我们只用听觉编码的观点。
对于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的先后问题,现在普遍的观点是视觉编码在先。
根据R.Conrad的实验,研究者们还在探讨这样一个逻辑,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而其它方面相同,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即是这个心理过程所用的时间,也是这个心理过程存在的证据。
本实验研究作为一个验证性研究,为存在视觉编码提供证据之外,还将探讨在不同时间间隔下反应时差的差异的内部机理。
3.方法3.1被试:心理系大三学生3.2仪器材料:字母对AA、BB、Aa、Bb、AB、BA、Ab、Ba3.3实验程序:3.3.1:实验前被试阅读指导语,清楚不同判断的按键方式,尽量正确的判断,并尽快按键反应3.3.2:第一次实验时,每对字母对随机出现6次,前12对时间间隔是0s,中间12对间隔0.5s,最后12对间隔2s。
36次完毕后,被试休息30s。
继续第二次实验,但这次时间间隔按0.5s-2s-0s进行;同样休息30s进行第三次实验,这次间隔按照2s-0s-5s进行。
被试看到呈现的字母后,尽快正确判断字母是否相同,并尽快按相应的键。
4表a显示:音同形同比音同形异、音异形异在各个间隔时间水平下的反应时均值都要小;(多因素方差分析)每种音形水平在时间间隔上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方差分析)表b显示:音同形同比音同形异、音异形异在各个间隔水平下的正确率均值都要大。
而同一音形水平下的各个时间间隔水平上正确率均值相差不大。
表1-1 Correlations时间间隔正确率时间间隔Pearson Correlation 1 .019Sig. (2-tailed) .716N 351 351正确率Pearson Correlation .019 1Sig. (2-tailed) .716N 351 351r为.019,时间间隔与正确率之间不存在相关,即时间间隔对正确率的大小没有影响,不同的时间间隔上的正确率差异不显著。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摘要:miller(1956)通过研究发现,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小为7±2个单位。
本研究旨在通过记忆广度法测定短时记忆的容量。
用短时记忆瞬时记忆模式,记录被试作业的正确个数,以验证短时记忆的容量。
关键词:短时记忆容量记忆广度组块一、前言短时记忆( short term memory, stm) 在两种记忆说或多存贮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被看作信息通往长时记忆的一个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
与长时记忆相比, 无论是在记忆容量、信息编码等方面, 还是在信息提取或遗忘等方面, 短时记忆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miller通过总结大量的对线性刺激的绝对判断、速知、以及即时回忆广度的实验研究,发现被试的感觉通道容量或者回忆项目的数量,也就是记忆的容量在一个很小范围内波动,大概是7±2。
但这个结论大多是在成人记忆语言文字材料的情况下得到的,未免过于笼统。
而对语言文字材料以外的其它类型材料的研究还不多见。
本实验正是记忆材料方面出发,对短时记忆容量的材料特点进行探索。
二、方法(一)被试实验课随机分组,本组的5人、以及旁边组的5人,共10人。
男生4人,女生6人。
(二)仪器jgw-b心理实验台速视器单元,背景卡片1张,记录用纸两套;(三)材料写有3—13位数字的卡片三组,每组11张,共33张;写有3—13位英文字母的卡片三组,每组11张,共33张。
(四)程序1、主试接通速视器电源,将开关选择“on”,调节a、b视场,使两个视场明度基本一致。
“工作方式”a选择“定时”,b选择“定时”、选a—b顺序方式。
“定时选择”a为1秒,b 为5秒。
然后b视场输入背景卡片1张。
2、被试坐在速视器观察窗前,面部紧贴观察窗,指导语:“我将呈现一组数字,要求你努力记住,当刺激消失后,立即将它默写下来。
”主试在a视场逐个呈现3位数字卡片,每个卡片呈现1秒钟。
要求被试在每个卡片呈现后5秒钟将刚看到的3个数字全部默写出来。
短时记忆形成机制模型及验证实验结果解读
短时记忆形成机制模型及验证实验结果解读短时记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允许我们在短暂时间内保持和处理信息。
短时记忆形成机制一直以来都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短时记忆形成的机制模型,并解读相关的验证实验结果。
短时记忆是一种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的记忆系统,它允许我们在不需要长期存储或处理信息的情况下,暂时保存和操作信息。
形成一个有效的短时记忆,涉及到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检索等多个过程。
在短时记忆形成机制的研究中,有两个主要的理论模型被提出,分别是模态特异性理论和工作存储理论。
模态特异性理论认为,短时记忆是以感官模态为基础的,不同感官模态的信息在短时记忆中单独存储和处理。
例如,视觉信息在视觉短时记忆中进行处理,听觉信息在听觉短时记忆中进行处理。
这种理论模型被一系列的实验支持,其中最典型的实验证据之一是皮尔斯蒂亚效应实验。
皮尔斯蒂亚效应实验是基于人们记忆数字的研究,参与者在短时间内观看一系列数字,并被要求将这些数字以相同的顺序回忆出来。
实验结果发现,参与者更容易回忆自己所属感官模态的数字,例如听觉记忆的参与者更容易回忆听到的数字,而视觉记忆的参与者更容易回忆看到的数字。
这一结果支持了模态特异性理论,即短时记忆是感官模态的单独存储和处理。
另一方面,工作存储理论认为,短时记忆是一种由执控过程和被控过程组成的工作存储系统。
在这个理论模型中,执控过程负责信息的编码和检索,而被控过程则负责信息的临时保存。
这种理论模型强调了注意力在短时记忆中的重要作用,即通过有意识地将信息保持在工作存储中,来加强短时记忆的形成。
为了验证工作存储理论,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记忆干扰实验。
在这些实验中,参与者需要记住一些信息,然后在记忆过程中进行不同类型的干扰,例如进行其他认知任务或者暂时转移注意力。
实验结果显示,当参与者的注意力分散或被干扰时,短时记忆的性能会受到影响。
这一结果支持了工作存储理论,即短时记忆的形成和保持受到有意识的注意力控制。
医学心理学记忆实验意义
医学心理学记忆实验意义
医学心理学记忆实验的意义在于研究和理解人类的记忆过程,尤其是在医学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这类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们如何将信息转化为记忆,以及记忆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被激活和检索。
首先,医学心理学记忆实验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记忆的基本原理。
通过实验,研究者可以研究不同类型的记忆,包括感知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等。
这有助于揭示记忆是如何形成和存储的机制。
其次,这些实验还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记忆在不同人群中的变化。
通过比较不同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疾病状态等人群的记忆表现,我们可以发现记忆能力的差异,并且辅助于识别可能与疾病相关的记忆问题。
此外,医学心理学记忆实验还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特定疾病患者的记忆进行评估,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可能存在的认知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例如,对于老年痴呆患者,通过实验可以评估他们的记忆状况,从而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和治疗方案。
此外,医学心理学记忆实验还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记忆与其他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
例如,实验可以研究情绪、压力、学习和注意力等因
素对记忆的影响。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记忆与其他认知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总的来说,医学心理学记忆实验的意义在于推动对记忆过程的深入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记忆问题。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发现更多关于记忆的奥秘,并为改善人们的健康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干预措施。
短时记忆的提取实验报告
心理实验报告1.题目短时记忆的提取2.引言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项目再次出现时能够再认,都属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的内容。
Sternberg在研究人在短时记忆的提取时是用何种方式时做了短时记忆提取的实验,实验的得出了经典的结论即:短时记忆在提取时是系列扫描的、并且是无穷尽扫描的。
这对于我们解释…….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是在….的实验中,似乎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可能的原因是….通过这个实验将验证短时记忆提取的方式,并探索两因素相互制约或独立对加工两因素阶段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机制。
3.方法3.1被试:心理系大三学生3.2仪器材料:6种记忆集,分别包含1、2、3、4、5、6个数字3.3实验程序:3.3.1:实验前被试阅读指导语,明确若最后出现的一个数字是之前数字串中出现过的,就判断“是”,“是”按红键,“否”按绿键。
3.3.2:电脑屏幕上出现数字串,一串数字间每个数字呈现1.2s,此数字串的每个数字呈现完毕后,过2s,随着一声长音,出现一个数字。
此刻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判断此数字是否在之前数字串中的出现过,在尽量判断正确的情况下尽可能快的按键。
接着下一数字串出现前会有提醒注意。
其中记忆集大小为1 2 3 6的数字串呈现12次,4的做8次,5的做10次。
共66次,数字串随机呈现。
4.结果表1-1 不同水平结合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反应类型M M是反应否反应正确率记忆集大小1 554.11 713.00 90.572 576.11 643.74 93.473 637.46 700.16 94.304 662.84 705.3714 91.785 772.03 689.55 91.846 728.9 706.82 92.98由表显示,反应时随着记忆集的增大并没有增大。
表1-2 反应时与正确率的相关Correlations反应时正确率反应时 PearsonCorrelation1 .106Sig. (2-tailed) .112N 227 227正确率 PearsonCorrelation.106 1Sig. (2-tailed) .112N 227 227由表显示,反应时与正确率几乎不相关。
短时记忆再认实验
心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短时记忆再认实验摘要:短时记忆是指保持十几秒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一般把它看作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
本次实验的目的主要是探索图形(文字)再认的特征,各个被试根据实验的指导语利用新旧两套图片(文字)再认是否看过,根据实验所得数据计算出各个被试的再认正确率。
记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认识系统,认被认为是评价记忆巩固水平的重要指标,此次实验结果根据不同被试的反应,分析不同刺激条件下被试的短时记忆再认的差异,讨论影响图形(文字)再认的因素。
关键词:短时记忆图形再认再认差异1 引言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中间阶段,一般信息保持的时间为5s~2min。
20世纪50年代Perterson等人用无意义音节为材料对短时记忆的容量进行了研究。
为了避免在刺激呈现与回忆中间的时间间隔内被试复习学过的实验材料,通常在呈现和回忆之间加入数学计算题或其他的干扰任务。
结果发现,中间延迟的时间越长,被试回忆的刺激数目就越少。
从Perterson等人的实验可以证明,短时记忆的内容只有经过不断学习才能够被保存下来,并转入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再度呈现时能够正确再认。
Sternberg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即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
这个实验主要要验证关于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问题,即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系列扫描的,还是并行扫描的。
虽然得出的结论还有一定的争论,但它的意义是开创性的,推动了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研究。
Sternberg根据这个实验发展出了一个新的反应时间实验法——加因素法。
其假设是:如果两个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则它们是作用于信息加工的同一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独立可加的,则它们是作用于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
研究短时记忆,可以使用的方法包括序列重建法、自由回忆法、再认法、重学法(节省法)和提示法等。
采用的方法不同,保持量的计算方法也有所不同。
短时记忆容量测定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容量测定实验报告短时记忆容量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学习使用记忆广度法测定短时记忆的广度。
实验器材:1.JGW-B型心理实验台速示器单元,背景卡片1张,记录用纸2套。
2.写有3-13位数字的卡片3组,每组11张,共33张。
3. 写有3-13个英文字母的卡片3组,每组11张,共33张。
实验步骤:1.主试接上速示器电源,将开关选择“ON”,调节A、B视场,使2个视场的明度一致。
“工作方式”A选择“定时”,B选择“定时”、选A-B顺序方式。
“定时选择”A为1秒,B为5秒。
然后B视场输入背景卡片1张。
2. 被试坐在速示器观察窗前,面部贴紧观察窗,指导语:“我将呈现一组组数字,要求你努力记住,当刺激消失后,立即将它默写下来。
”主试在A视场逐个呈现3位数字卡片,每个卡片呈现1秒钟。
要求被试在每个卡片呈现后用5秒钟将看到的3个数字全部默写出来。
3.用上述方法将4位、5位……数字组依次进行实验,直至数字序列连续3次不能通过为止。
4.用上述程序测定英文字母的短时记忆广度。
实验结果:统计被试的数字和字母的记忆广度。
男数字7.88字母6.04女数字8.42字母6.01实验讨论:1.根据被试的记忆广度,说明短时记忆的特点。
答:短时记忆的特点是:记忆容量有限,基本上是在7加减2个组块这个范围,只能保存少量的信息,而且信息保留的时间也不长。
2.比较被试的记忆广度,分析个别差异。
答:被试的记忆广度受个体影响,不同的被试,短时记忆的广度也不同,但记忆的容量基本上是在7加减2个组块这个范围,没有太大的差距。
男生女生的字母的记忆广度相差不大,但数字的记忆广度差距有点大,这或许是因为实验时注意力集中不集中所造成的。
3.分析记忆材料的差异对记忆广度的影响。
答: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被试(不论男生还是女生)的数字的记忆广度大于字母的记忆广度,说明被试的记忆广度受记忆材料的影响。
数字的记忆广度在7~9之间,而字母的记忆广度为5~7之间,原因可能是,被试对数字比较熟悉(很早就接触数字,熟背数字,而且在生活中经常要背数字,如记门牌号码、电话号码等),对数字的视觉编码比较快,而对字母相对不太熟悉;另外,因为字母的发音相对于数字的发音来说比较困难,如有些字母(如F)的发音是2节的,而数字的发音都是1节的,所以被试对它的声音编码相对对数字的声音编码要复杂,所以记忆材料的差异就对被试的记忆广度产生了影响。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例文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例文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一组24个不同的物体图片。
2. 实验对象:招募20名年龄在20-30岁的大学生。
3. 实验步骤:- 步骤一:将被试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包括6人。
- 步骤二:被试者被要求观看一组图片,每张图片呈现1秒钟。
随后,图片会消失并在5秒钟后重新呈现(持续时间组)或者立即呈现新的一组图片(容量组)。
- 步骤三:被试者需要在图片呈现结束后,记忆并写出他们刚才观看到的所有图片。
- 步骤四:重复步骤二和步骤三,共进行5轮,每一轮的图片组都是不同的。
- 步骤五:将被试者的记忆正确率记录下来,并计算平均正确率。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与被试者的表现有一定的关系。
在容量组中,被试者的平均正确率为75%,而在持续时间组中,被试者的平均正确率为55%。
这表明,被试者在记忆更多图片时,记忆的准确性有所下降。
实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推断出短时记忆的容量在平均7个左右,而持续时间大约在5秒钟左右。
此外,研究还发现,年龄在20-30岁的年轻人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被试者,在短时记忆的任务中表现更好。
这可能是因为年轻人的工作记忆能力更强。
需要进一步研究来确定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为7个左右,持续时间约为5秒钟。
此外,年龄在20-30岁的年轻人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个体,在短时记忆任务中表现更好。
进一步研究可以探究其他因素对短时记忆的影响,如学习经验和认知能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短时记忆广度
短时记忆的容量又称为记忆广度,指彼此无关事物短暂呈现后能记住的最大数量。
美国心理学家 Miller 有关短时记忆容量的研究表明,保持在短时记忆的刺激项目大约为7个,人的短时记忆广度为7±2个组块。
短时记忆广度与识记材料的性质和个体对识记材料的加工程度存在内在联系。
组块能够有效的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
组块是短时记忆容量的信息单位,指将若干单个刺激联合成有意义、较大信息单位的加工过程,即对刺激信息的再编码。
例如,要记住2824714932这样一个电话号码,若把它分成28(局号)、2471(总机号)和4932(分机号)3组,就能减轻记忆的负担,扩大记忆的容量。
实验目的:
测量个体短时记忆的容量
仪器设备:
EP805短时记忆广度测试仪
实验步骤:
1.接通电源,仪器显示M—0.7记忆广度测试状态。
0.7表示每个数字呈现时间为0.7秒。
2.按启动键,仪器随机显示一组数据,听到一声提示音,并且看到缺位灯亮,被试即可回答。
3.被试根据记忆,按对应的数字键回答,仪器自动记录回答的正确数。
4.重复步骤2、3的操作,当连续听到5声提示音,显示屏呈现END时,表示实验结束。
按显示选择键,记录正确反应数RI。
实验结果:
计算短时记忆容量F=2.0+0.25×RI
(注:2.0为基础分数,RI为被试正确回答的分数
思考题:
1.比较同组成员的短时记忆容量的大小,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2.短时记忆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