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北京历史人口地理》有感

合集下载

读北京历史文化有感

读北京历史文化有感

读《北京历史文化》有感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文化名城,也是世界著名的古都。

北京以其悠远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物古迹遗存闻名中外,在被推出的中国七大古都中,名列前茅。

北京历史悠久,它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

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等等。

北京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有更多具有北京特色的东西,如:京剧,四合院,京味的小吃,还有我们不能不说的京腔。

北京的主要景点有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天坛、北海、颐和园、圆明园、长城等等。

北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类型的演出、国际性的展会等一应俱全。

京剧被誉为中国的“国粹”,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华丽的戏服、动听的唱腔、百变的脸谱,令人印象深刻。

著名的长安大戏院、湖广会馆、老舍茶馆、中国京剧院、梅兰芳大剧院和中国国家大剧院等都常有传统的京剧演出。

四合院是老北京城最主要的民居建筑,一座座青瓦灰砖的四合院之间形成的窄巷,就是著名的老北京胡同。

穿过蜿蜒曲折的胡同,走进迷人的四合院,会让人真正领略到老北京的风韵。

世界上许多历史文化古城所以能经久不衰地延续并发展下来,一个内在的核心要素是这些城市始终代表着它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把其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留传给后代。

不研究古代文化,不懂得和不悉习珍惜、保护历史遗产,就不可能创造出真正新的、现代的城市文化。

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荟萃了自元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我相信,北京会以她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和昂扬的姿态走向未来。

让我们期待更加美好的北京!。

谈满族的形成与地理分布

谈满族的形成与地理分布

谈满族的形成与地理分布满族第一个微社区已开通,点击文章下方的阅读原文处即可进入。

(阅读时,请重点留意加下划线的部分。

)第一部分:满洲的形成与入关前的八旗分布第一个问题:满洲的族源中国北方民族多出于东北地区的三大族系:肃慎、东胡、秽貊。

东胡系出了鲜卑、契丹、蒙古,秽貊系出了高句丽,肃慎系出了我们满族以及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兄弟民族,有时也把我们统称为“通古斯民族”。

对于我们先人的称谓,在先秦称之为“肃慎”,汉代称之为“挹娄”,魏晋称之为“勿吉”,隋唐称之为“靺鞨”(应读weijie,不读mehe)。

至于说这个族群只是名称的变化,还是进行过几次分裂或融合,现在史学界尚无定论。

“靺鞨”有七大部,其中“黑水靺鞨”到了辽宋时期,被称为“女真”,并建立金政权。

第二个问题:明代女真人的构成与分布金亡国后,大多数“女真”人汉化,只有少数人留居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保持着原先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后来又有大量汉人(多系被金国虏走的宋徽宗、钦宗等数千人的后裔,伊尔根觉罗氏、董鄂氏族源均为此)、土默特蒙古人(如叶赫那拉先祖)、契丹后裔(如伊拉里氏先祖即耶律氏)融入当地各通古斯族群。

这里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明初的“女真”与金代的“女真”虽然族称相同,但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金代的“女真”专指“黑水靺鞨”,而明初的“女真”泛指东北地区各通古斯族群。

(清入关前,清太宗曾多次强调本族非金之后裔,后来,索性把女真族称改了。

)至明朝中后期,东北的女真主要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分,建州女真分布在辽宁西部,海西女真分布在吉林,野人女真分布在黑龙江全境、外兴安岭及库叶岛。

第三个问题:满洲的形成明朝后期,清太祖统一了建州八部、海西四部和黑龙江以南地区野人女真,建立了八旗制度,建立了后金政权。

1635年,清太宗废除“诸申”(即女真)旧称,统一改称“满洲”。

于当年建立八旗蒙古,7年后又建立八旗汉军。

这里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八旗蒙古不等于蒙古族,他们既包括科尔沁、喀喇沁等蒙古人,也包括臣服于蒙古的锡伯人和野人女真;八旗汉军也不等于汉人,这里面主要是指降清的明军,里面主要是汉人,也有蒙古人和女真人。

学习《中国历史地理》感悟

学习《中国历史地理》感悟

学习《中国历史地理》感悟《中国历史地理》是一门知识性非常强的课程,内容极为丰富,涵盖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大领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疆域、政区、古都、农业、工商业、人口、交通、文化、军事等分支;涉及的学科众多,包括历史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考古学、人类学等。

历史地理学注定具有一定的交叉学科的特性。

课程的核心问题是人地关系,它以人地关系为枢纽,研究社会和历史文化在地理环境作用下的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时期中国地理环境的变迁。

自人类产生以来至当代以前这一“历史时期”,不仅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文环境也有重大改变。

“以大地山川为基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仅形成各具空间特征的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根据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产生了行政区划、都邑聚落、道路关隘、民风习俗,以及伴随这一切而出现的人口、物资流动。

所有历史时期形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不仅停留在过去时段,成为解读中国地理的基础,而且直接影响到今天,成为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在学习《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时,我们可以系统了解历史时期中国地理环境的变迁,掌握中国历史自然地理、政治地理、经济地理、军事地理、文化地理等的分布。

其中,我们通过对历史军事地理的了解和掌握,可以丰富他们的军事知识。

2.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学的,而研究资料、时间又多是历史学的。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徐霞客游记》以及隋唐宋元时的地理总志、明清时期的地方志等史学典籍,可以管中窥豹,提炼不同时代历史发展的特点;通过了解不同类型的地理环境在不同历史朝代的变迁过程,可以理清历史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发展脉络,在大脑中建构一部环境视角的中国历史。

3.有助于我们掌握历史时期中国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北京历史地理读后感

北京历史地理读后感

北京历史地理读后感第一篇:北京历史地理读后感《北平历史地理》不但是一篇科学严谨之作,而且图文并茂,语言深入浅出,虽是学术著作,但为普通读者读来,亦毫无理解上的困难。

书里将这座城市的从商周开始讲起,跨秦汉穿五代过唐宋,再至元明清,终于民国,多角度详解这座城市,人口、水域、城市规划、各朝发展……让人目不睱结,最让人敬佩的是作者在论文最后将多本描述北京的文字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总结比较,简洁明了直观易懂。

我想,这些文字必定是真的建立在作者读书万卷、实地堪察上的。

而且,在读完正文后,读文后注解也很有意思,不同于我们论文时的简单引用,作者在这些注解上也会有推理说明甚至自己观点,非常有趣。

北京城历史源远流长,纵使读完整本书,恐怕也不能全部记下来。

特别是,由于一直生活在北京的远郊,虽然是北京人,但对北京老城区真是知之甚少。

但是,我认为这本书真正带给我的收获是,让我更加有兴趣去探索这座古老的城市,更愿意随着后老先生的脚步,真正走到书中说的遗址,地点,去看一看。

我会在书中寻找自己知道的地方,比如颐和园的万寿山来源,中轴线的演变……等等,兴致盎然。

以后走在北京的街上,看到侯老书中提到的地点,也总会想一想曾经读过的典故,我想这大概是这本书留给我最大的收获。

带着兴趣行走在北京城中,才不负这座拥有那么久远历史和那么多故事的城市,遗憾的是,本书只写到民国,不至当下。

否则,面对如今的北京城,大概会有更多和我们生活相关,和我们年轻人时代相关的故事,让我们更爱这座城市。

更遗憾的是,古老北京已经几乎消失不见,从形到蕴,目前看来只留下紫禁城这个庞然大物漠然独立,这座古老城市正在逐渐变成统一无趣的城市森林,不知作者从心里是否感到悲哀。

至少我是如此。

或许,只写到民国也只是一种美,困为即使补足至当下,纸张上也只余一些石灰粉末而已…… 我更加庆幸,这样一本书,从古至今的描写,或许能让北京城曾经的神韵再现,能让更多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是北京人或不是,不再只把它当做谋生的地方,充满利益与机遇的地方,而是更加想要了解这座城市,更加爱护这座城市。

北京历史地理文化知识征文投稿:北京我成长的地方

北京历史地理文化知识征文投稿:北京我成长的地方

北京历史地理文化知识征文投稿:北京我成长的地方北京历史地理文化知识征文投稿:北京我成长的地方我不是北京人,但却在北京成长。

这里不是我的家乡,却是我童年的摇篮。

我1岁随爸爸工作来到北京。

此后,就一直常年居住在北京,不算真正的北京人,也算是一个在北京长大的人。

幼年对于我是没有记忆的,我还没有记得北京那悠悠的小巷,一摸摸浓重的绿色时,北京建起了高楼,我住进了高楼,成为一个北京飞速变迁的见证者。

我真正觉得,北京变了,也正是从这个时候,我开始对北京的名胜古迹感兴趣,开始热爱北京,开始为居住在这里而感到自豪。

我爱看北京的天,有时虽然不蓝,但灿烂的太阳诉说着古都的辉煌;我爱看北京的绿树,每一颗新芽都是北京新生命的开始;我爱看北京的燕子、喜鹊,在平民百姓家跳出北京的节奏;我爱看北京的故宫,庄严肃穆的红墙金瓦,在后花园秀丽多姿的奇花异草是北京的色彩;我爱看北京的湖泊。

白塔屹立的北海,在风起时微微荡起的轻波在我心里唱出一曲北京的歌只要是北京的,我都爱着,哪怕是一小朵洁白的云。

我上了北京小学,这是以我们首都命名的小学。

在这个地方,我成长着。

我心中对北京的热爱,越来越深,深到胡同里,爱到北京的一草一木。

在学校里,我学习知识,准备为背景的将来做出贡献,为我深爱着的这片土地谱写新的辉煌的乐曲。

读老舍的《想北平》,我更感受到,北京是独一无二的,是优美的,是屹立于世界的文化古城。

北京市所有北京人、居住在北京的人的母亲,最慈爱的母亲,也许她不能够说话,只有我们的心才能体会到北京一点一滴带来的讯息:北京下雨了,仿佛是一位母亲看着发烧的孩子落泪;北京刮风了,仿佛是这位母亲用风扇吹拂在炎热中焦躁的孩子;北京的天蓝了,太阳升起来了,仿佛是这位母亲看到自己孩子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感到自豪北京美丽的风景就更让我心驰神往。

燕京八景大概是那些热爱北京的人为她起的优美的名字,却足以让一个北京人整日沉浸在那里。

可以说,我从没去过这些地方,即使去过了,可能也体会不到古时候北京的那种韵味,可我的心却向着这里,光听这些名字就能想到居庸关层层叠叠的绿树,卢沟桥上早晨就要消逝的一轮月亮,西山上洁白的雪在树枝上摇摇晃晃北京有让老一辈津津乐道的京剧,有让老北京人栖身的胡同,有美味的烤鸭,有丰富的遗产,更有一个个北京人对她无言的热爱。

透过地理看历史读后感600字

透过地理看历史读后感600字

透过地理看历史读后感600字地理与历史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的。

地理环境对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决定了国家的疆域,还直接影响了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

《透过地理看历史》这本书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探究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感悟颇深。

首先,地理环境对于国家的兴衰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历史上,许多国家的兴衰与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例如,古埃及文明之所以能够繁荣起来,得益于尼罗河的泛滥和肥沃的土壤,而古巴比伦文明的兴起也与幼发拉底河的流域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和长江的地理环境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黄河流域的水灾和长江流域的丰饶,直接影响了中原文明和江南文明的形成和兴盛。

其次,地理环境也是战争的重要影响因素。

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各国家的军事实力和战争能力。

例如,俄罗斯广袤的土地使得其难以被征服,而这也间接影响了俄罗斯的对外扩张和国家安全战略。

而美国的地理环境更是保护了它免受外部侵略,使得美国成为了全球的超级大国。

地理环境的影响还可以看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因地理环境的限制而在战争中遭受了挫折。

再次,地理环境也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经济发展。

比如,非洲的草原地形和气候条件限制了农业的发展,而欧洲的地理环境则适宜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这导致了两地区文明的差异。

而在经济发展方面,地理环境对于资源的分布和交通的便利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也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

总的来说,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这本《透过地理看历史》的书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观点,帮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来理解历史,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历史的发展。

通过深入地了解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规律,也可以更好地指导国家的发展战略。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了地理对于历史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从更加广阔的角度来思考历史,深刻理解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以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这对于我们更好地建设国家和发展经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读《北京历史人口地理》有感

读《北京历史人口地理》有感

读《北京历史人口地理》有感第一篇:读《北京历史人口地理》有感读《北京历史人口地理》有感[提要]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著名古都,自然吸引了无数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对北京的研究,但在北京历史时期人口这一方面,深入研究探讨的学者就少之又少了,研究的成果可谓是一片空白。

由北京大学地理系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韩光辉教授所著的《北京历史人口地理》无疑弥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本文是我在读过《北京历史人口地理》之后,对其内容进行简单的概括,更重要的是将本书的知识和自己的思考相结合,阐述了我自己认为的辽代以后的各个朝代在北京地区人口迁移的共同点。

[关键词]北京历史时期北京地区历史人口地理内聚迁移离散迁移人口增长理论区域建置当今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同样,近些年,北京市人口激聚膨胀,给北京的环境、能源、水源、住房、交通、教育等各方面的管理造成许多的困难,也激起了社会各方的关切。

控制北京城市人口的规模,协调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变得尤为的紧迫,《北京历史人口地理》的出版,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作者认为,不了解北京人口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具体过程,也就无法深刻地认识北京人口的由来。

“对人口现状的研究从来离不开对历史上人口状况的研究”,这就是结论。

《北京历史人口地理》一书是在面临着诸多困难的条件下写成的。

比如古代都城户口五方杂处,隶属关系不明确,户籍制度复杂,户口管理与统计系统不统一,直接户口统计资料稀少等等。

但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在学术上百折不挠的态度终于完成这本著作。

在此书中作者主要介绍了研究历史人口地理的方法,区域行政建制和政区沿革,各个历史时期区域和城市人口规模,以及北京地区的人口迁移等方面的内容。

其内容丰富,描述细致,能使读者对北京地区历史时期的人口状况有深入的了解。

作者在《北京历史人口地理》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主要有:一、确定北京历史人口地理研究的时间上限自辽建陪都南京开始,而下限至新中国建都前夕止,前后历时1010年。

《北京历史人口地理》序

《北京历史人口地理》序

作者: 侯仁之
出版物刊名: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6-117页
主题词: 历史人口地理;北京地区;北京城市;户籍制度;户口统计;城市户口;历史人口研究;人口规模;文献记录;城市和区域
摘要: 《北京历史人口地理》序侯仁之1982年初,韩光辉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为北京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研究生。

当时,正是世界范围的人口问题开始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密切关注的时候。

他大学主攻数学,长于推理与计算,因而选取了历史人口地理作为主攻研究方向;先后完成了《清与...。

北京史读后感

北京史读后感

《北京史》读后感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去了解我国的历史,要了解我国的历史我们就应该去了解我国首都历史。

北京是我们的,北京城是你我所向往的去处,是我们小时候渴望去大学的地方。

虽然我不是北京人我也喜欢去了解北京的历史。

北京给我的不仅仅是悠久的历史,还留给我的是神秘。

高中在西安上学的时候第一次见到了在电视上才能见到的城墙,我知道那是明朝时的城墙,这一刻我想到了北京,它也是古城,应该也拥有古老的城墙。

为了更加的了解北京的历史,我去看了这本书——《北京史》。

张仁忠先生的这本书分八章去讲了北京城市的兴衰。

从远古的北京、商代至唐代的北京、辽代升幽州城为陪都——南京、金代扩大辽南京城为都城——中都、元代在金的中都建都城——大豆、明代改建大都为都城——北京清代北京的建置、北京古城的消失。

张仁忠先生的讲解使我了解了北京城的虚度方面,特别是北京城市的发展。

他带领我寻找古城.的旧址到进一步了解北京城在各朝各代的发展,最后又让我感受到北京古城址的消失所带来的遗憾。

又让我对那些为保护古城遗址做出贡献的人产生敬畏。

我们都知道在元代北京又称之为大都,元朝大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名的伟大城市。

西方人习惯称之为“汗八里”。

“八里”是突厥语“城市”的意思,“汗八里”即“汗城”的意思。

它以雄伟、富实和美丽而为西方人所传颂和仰慕。

大都城坐北朝南,共有三套方城,即外城、皇城、宫城。

外城是一个南北略长的长方形,史称“城方六十里”。

皇城在外城内的南部中央区,它的东墙在今南、北河沿大街西侧,西墙在今西黄城根大街,北墙在今地安门外大街以南,南墙在今故宫午门东西一线。

宫城位于皇城内稍偏东部地区,是一个南北长、东西短的长方形。

至此我大概介绍了元代大都城,也初步了解了古北京的一些建筑。

另外大都的水利工程有两项,一项是金水河工程,另一项是惠通河工程。

大都的街巷是按设计方案规划的,整齐划一,井然有序。

此外大都的名胜古迹有南城的白云观、庆寿寺双塔、文丞相祠、妙应寺白塔、东岳庙、卧佛寺、耶律楚材祠、居庸关云台等等。

我读到北京的历史作文

我读到北京的历史作文

我读到北京的历史作文篇一《从胡同里读到的北京历史》北京的历史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本厚厚的、充满故事的大书,而北京的胡同则是那书上一页页生动的插图。

我曾经走进过一条很古老的胡同,它叫帽儿胡同。

刚进胡同口,就像走进了一个时光隧道。

那胡同儿窄窄的,两边的墙灰扑扑的,有的墙皮都掉了,露出里面参差不齐的砖头,就像老人没了牙的嘴。

地上的石板路也是坑洼不平的,感觉走在上面像在给脚底做按摩。

胡同里的四合院,一扇扇大门都紧闭着,门板上的油漆掉得斑斑驳驳的。

我凑近一个门口,盯着那门板上已经生锈了的门环,想着过去多少人的手摸过这个门环啊。

是古装剧里穿着长袍马褂的老爷,还是梳着大辫子的丫鬟呢?我试着轻轻敲了敲门环,发出“当当”的声音,在安静的胡同里回荡。

一会儿,门开了一条缝,探出一个老奶奶的头。

她警惕地看着我,我赶紧解释说我只是觉得这胡同和四合院特别有老北京的味道,凑过来看看。

老奶奶一听就笑了,那笑容里满是对这胡同的热爱。

她跟我说这四合院从她小时候就在这儿了,过去这胡同里可热闹了,天天都能听到叫卖声,卖糖葫芦的,卖炸酱面的,还有补锅的嘞。

她说她小时候最喜欢趴在门框上看那些来来往往的人。

现在住在这儿的大多是老人了,年轻人都搬走了,但她不舍得这老地方,这里承载了她一辈子的回忆。

每个四合院的屋顶,那一片片的瓦就像是鱼鳞一样整齐地排列着。

房檐上偶尔还有几株小草顽强地生长着,像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悠长。

胡同里的电线乱七八糟地拉着,在半空中交错纵横,就像一张蜘蛛网吊在天上。

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这条胡同的喜爱。

胡同里夹杂着自行车的铃铛声,偶尔胡同深处传来一声清脆的鸟叫,就像老北京历史的交响乐,奏响着独特的乐章。

从这小小的胡同里,我读到了北京那悠久的、充满烟火气的历史。

篇二《故宫里的历史长卷》冲着北京那深厚的历史劲儿,我一头就扎进了故宫这个历史大宝藏。

那故宫的大门朱红色的,又高又大。

上面一排排的门钉,就像士兵一样整整齐齐地站着,我好奇地用手摸着,感觉冰冰凉凉的。

透过地理看历史读书读后感

透过地理看历史读书读后感

透过地理看历史读书读后感以前看历史啊,就感觉那些朝代、那些战争、那些人物,就像是舞台上一个个孤立的演员,在不同的时间上台下台,各演各的戏。

可是这本书呢,一下子就把舞台的背景——地理,给拉到了台前。

原来,那些历史故事的发生都和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拿古代的战争来说吧。

以前只知道哪里打了仗,谁赢了谁输了,但是读完这本书才恍然大悟。

比如说为什么古代中原王朝总是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打来打去呢?这就得从地理上找原因了。

中原地区大多是平原,适合耕种,人们过着定居的生活。

而北方的草原呢,那是一望无际的草地,适合放牧。

这两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就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农耕民族需要土地来种粮食,牧民需要大片的草地来放羊。

所以啊,当气候变冷或者草原上的资源不够的时候,那些游牧民族就会骑着马南下,想要到中原地区找点“好日子”过,战争也就不可避免了。

这就好比是两个住在不同房子里的邻居,一个房子里堆满了粮食,一个房子里只有牛羊,牛羊不够吃的时候,那个只有牛羊的就会眼馋有粮食的,搞不好就会来抢。

再说说那些古代的都城选址。

这可不是随便选个地方就当首都的。

像长安(现在的西安),它的地理位置简直绝了。

四周有山河险阻,就像天然的城墙一样,易守难攻。

而且它处在关中平原,土地肥沃,能养活不少人。

这就好比是一个既有坚固防御工事,又有充足粮草储备的堡垒,当都城再合适不过了。

所以好多朝代都看中了这个地方,在这里建都。

这就像是在玩游戏的时候,大家都抢着占领那些资源丰富、易守难攻的据点一样。

书里还讲到了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

这也和地理脱不了干系。

比如说南方和北方,南方多水,河流湖泊纵横交错。

所以南方的文化就像是那潺潺的流水一样,细腻、灵动。

而北方呢,广阔的平原和雄伟的山脉,让北方文化多了几分豪迈和大气。

这就像南方人说话软软糯糯的,像唱歌一样;北方人说话就像敲鼓,一板一眼,充满力量。

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看历史的眼光都变得不一样了。

以前看历史像是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现在就像是戴上了一副高清眼镜,能把历史的每一个细节都看得清清楚楚。

人口地理回忆短文

人口地理回忆短文

人口地理回忆短文人口的变迁远古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黄河流域成为我国经济、政治的重心,人口分布呈现北重南轻的格局。

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北方政局动荡长期战乱,因此,中原人口多次大规模南迁,北重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逐渐被打破。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历史教材中记载的人口数据有:秦朝2000万,西汉末近6000万,东汉和帝时期5300万,隋唐4600万,北宋1亿,清朝前期3.6亿,清朝晚期4亿,建国初5亿多……。

这组人口数据说明,第一,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中最明显的特征;第二,人口总量的变化为波浪型增长。

可以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如两汉、隋唐、北宋、清前期等。

北京历史文化心得体会

北京历史文化心得体会

北京历史文化心得体会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的重要城市之一、作为一名游客,我有幸有机会深入了解并体验了北京的历史文化。

在这次旅行中,我获得了很多体会和感悟。

首先,北京的历史文化保留非常完整。

这座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扮演着重要角色。

北京的建筑风格受到了中国古代帝王文化的深刻影响,宏伟的宫殿、庙宇和城墙等建筑都展示了中国上千年的古建筑风貌。

在故宫博物院和天坛等古建筑群中,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宫廷,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辉煌。

这些建筑乃至整个北京城都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让人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

其次,北京的历史文化非常丰富多样。

在北京旅行期间,我参观了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如颐和园、圆明园和孔庙等。

这些景点都拥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每个景点都能体现出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风貌。

静赏颐和园,感受皇家园林的壮丽和精致;游览圆明园,体味被列强洗劫后的沧桑与痛惜;参拜孔庙,了解儒家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

第三,北京的历史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丰富的历史文化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

北京不仅是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更是中国人心中的历史文化圣地。

在这里,我亲身感受到了中国上千年的传统文化,也了解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勤劳。

此外,北京的历史文化景点也与现代社会和生活相结合,展现了城市的变迁和发展。

例如,在颐和园附近,我看到了现代化的建筑和商场,这让我意识到北京既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现代都市的象征。

在与当地人的接触中,我也了解到北京的文化多元性。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吸引了来自各个地区的人们到此生活和工作。

这里汇聚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不仅可以品尝到各地的美食,还可以欣赏到不同民族的传统舞蹈和音乐。

这种文化多元性也使得北京成为了一个有着浓厚氛围和活力的城市。

总的来说,北京的历史文化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也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多元性。

通过这次旅行,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北平历史地理》读书笔记

《北平历史地理》读书笔记

《北平历史地理》一书是侯仁之教授所写,在这本书中讲述了北平这座古城发展成为一个伟大的历史都会的原因。

书中首先从北平的地形地貌和地理关系开始分析,从北平的地形、地理位置来讲述它如何形成一个早期的居民点,并慢慢发展成一座城市再到一座都城的过程。

接下来分别讲述了历史时期的北平,从最早的周朝时期的边陲城市——蓟城,到隋唐时期军事重镇幽州,再到元统一中国后的汗八里。

这座城市一步一步由一个边疆城市发展成一个王朝实际的统治中心。

该书在讲述历史时期的北平主要分了三个板块来讲述,分别是边疆之城时期、过渡阶段时期以及王朝都城时期。

一个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北平这座城市能够从一个边陲城市成为王朝首都并不是偶然。

在燕国时,这座城市的前身仅仅是是一个边陲小国的都城,远离中原王权中心。

然而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其地形、气候、交通条件大大优于燕山以北的地区。

以燕山为界,南北两面的生产方式俨然不同。

游牧与农耕的生产力在受到气候条件(冰期)的影响下,两者之间矛盾与冲突开始加剧,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原王朝疆域不断扩大,这种游牧与农耕之间的冲突开始演变为外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

蓟城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开始慢慢变得紧密,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这座城市的变化有着明显的代表性,它也是少数民族政权学习中原文化接受汉化过程的见证。

其次,交通枢纽也是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汇聚于北平的交通线路繁多,紧扼交通咽喉,有着区际交通中心的地位。

交通的发达可以推动经济贸易快速发展,使得城市成长为一个商业都会。

再加上历朝历代统治者对于水利的兴修,促成了水路交通网的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让城市的辐射能力更强。

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相应文化也在发展。

在辽金时期,幽州是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文化习俗的文化交流重镇。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这城市已经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具备成为一个王朝都城的条件。

到元统一中国,中原王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北平独特的地理位置是成为这个王朝首都的绝佳优势。

北京历史地理研究的重大收获——《历史上的永定河与北京》读后

北京历史地理研究的重大收获——《历史上的永定河与北京》读后

北京历史地理研究的重大收获——《历史上的永定河与北京》
读后
孙冬虎
【期刊名称】《北京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这是近年来研究北京历史地理与地域文化的人
们日益明确的一个观念。

一条或几条河流维系着一座城市发展的命脉,城市兴衰与河流变迁彼此驱动乃至互为因果,这样的例证在世界城市史上几乎俯拾即是,永定河与北京的历史因缘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永定河究竟怎样哺育滋养了北京的形成与发展?在北京由一个小聚落走向大城市、尤其是近千年来成为陪都直至国家首都的进程中,人类活动又怎样影响着永定河自身的状况,为今天人们处理人地关系提供了怎样的历史借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地域文化表现了怎样的特点?尹钧科、吴文涛撰《历史上的永定河与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10月),作为国
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比较系统地阐释了上述问题,是一部区域历史地理尤其是区域人地关系研究的佳作。

【总页数】2页(P77-78)
【作者】孙冬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5
【相关文献】
1.北京历史地理研究新成果
2."北京历史地理暨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成立
3.第三届北京协和医院过敏性疾病国际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中国历史上首次进行的全国范围内主要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正式启动
4.北京人文历史的真实还原者——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承担开发的历史文化地理信息系统上线
5.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应用——以近代北京城市分区研究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历史文化心得体会

北京历史文化心得体会

北京历史文化心得体会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遗产。

作为一个游客,我有幸能够在这座城市中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北京历史文化心得体会。

悠久的历史北京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特别喜欢探索北京的古迹和文化遗址。

首先,我参观了故宫,这是中国古代皇宫的典范之一。

故宫建于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当我走进故宫内部,我被其华丽的建筑和精美的装饰所震撼。

在里面漫步,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中国帝王的盛世。

其次,我游览了天坛,这是明清时期皇帝祭天的场所。

天坛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古建筑群,其中最著名的是祈年殿。

站在祈年殿前,我感受到了中国人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此外,我还参观了颐和园和长城等其他古迹。

颐和园是一座享誉世界的皇家园林,其精心设计和美丽的景色使我陶醉其中。

至于长城,作为中国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它更是展现了中国的壮丽和坚韧。

丰富的文化遗产除了历史古迹,北京还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使得这座城市成为一个文化宝库。

在我游览的过程中,我了解了北京传统艺术、戏曲、书法和民俗文化等各个方面。

北京的传统艺术包括京剧和皮影戏等,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一次京剧表演中,我被演员们独特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所打动。

皮影戏则通过手工制作的皮影和灯光效果,将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此外,我参观了北京的书法艺术馆,这里展示了众多名家的书法作品。

书法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线条的流畅和笔画的点划,表达出深沉的情感和思想。

在北京的胡同里,我还领略到了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胡同是老北京最具特色的居住形态,走进其中,我仿佛进入了充满活力和热闹的小世界。

在胡同里,我品尝到了传统的北京风味小吃,体验了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

结语北京是一个独特而古老的城市,其历史和文化遗产使其成为一个值得一游的目的地。

北京历史地理文化知识征文投稿:北京的胡同

北京历史地理文化知识征文投稿:北京的胡同

北京历史地理文化知识征文投稿:北京的胡同北京历史地理文化知识征文投稿:北京的胡同我一出生就和北京结下了不结之缘。

我出生在北京医院,现在,在北京小学读5年级。

我最大的理想是考上北京大学。

作为北京的一份子,我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

北京拥有无数的古迹,故宫、颐和园、天坛、北海但是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宣武艺园。

宣武艺园就坐落在北京小学的对面。

每当课间之余都可以从楼上看到宣武艺园。

它虽然比不上故宫的雄伟,颐和园的秀美,但它却可以见到这些建筑的影子。

宣武艺园是一处仿古典式园林,公园东部以山为主,有山石、清池云墙、亭、榭轩、桥点缀的静雅园、丁香书院等。

静雅园是园中之园,园内有文静榭、鸣蝉亭、芙蓉桥、莲花喷池公园的西部,以山林风景为主,有松竹滴翠、绿波流音、翠浮叠景、醒狮园等景点。

我经常到这里散步,每到春天,这里就成了桃花、迎春花的天下,柳条上缀起鹅黄的碎点。

到了夏天,鸟语花香,蝉叫蛙鸣,亭台楼阁相映成辉。

树上结满了果实,不过个儿头很小,还是绿色,因此害羞的它们都藏在绿叶之中,不仔细看,还真不容易发现它们呢!池塘里的荷花竟相开放,碧绿的荷叶上,零零散散的点缀着几颗露珠。

秋天,银杏树的叶子铺满大地,一片金黄。

果实也成熟了,红、黄、绿、紫、粉,五颜六色,丰收的季节。

冬天的宣武艺园苍松翠柏,依然生机勃勃。

这里是春有柳,夏有荷,秋有果,冬有松。

一年四季都有的是绿,春夏秋冬四季常青。

附近的居民晨炼、健身、散步一定首选宣武艺园。

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人们不一定天天去故宫,不一定天天去颐和园,但人们会经常去附近的小公园去健身,宣武艺园是周围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场所。

北京是博大的北京,有驰名中外的古迹,但也拥有无数别有情趣的小景观,需要大家去挖掘、去发现,你会发现北京远比你所了解的更具魅力。

首都北京(一)——北京之历史、人文、地理简述

首都北京(一)——北京之历史、人文、地理简述

首都北京(一)——北京之历史、人文、地理简述北京之地,一片重山环绕的半封闭小平原,西面与太行山脉东麓和秦岭东部余脉相接,北面和东北面横亘着燕山山脉,东南面向广阔的华北大平原敞开。

侯仁之先生在其著作《北平历史地理》中提到,美国地质学家贝利·维里斯曾生动地将这片三面环山、一面开敞的小平原称为“北平湾”(北京湾)。

由于燕山的天然屏障作用,北京湾内降雨丰富,冬季温度相对较高。

古浑河、古白河接近平行地从西北向东南流经北京湾,交汇后最终注入渤海湾。

中心地区处于两河之间,由黏土和黄土覆盖。

从气候、水土方面来看,古代北京湾不愧为一块风水宝地。

周口店龙骨山,位于传统北京城几何中心点景山西南约50公里之外。

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间,晚期猿人北京人就已经在此繁衍生息,并与年代更久远的元谋人一样留下了制造石器和使用火这两项早期人类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距今约3万年前,晚期智人山顶洞人在此地建立母系氏族公社,他们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并制造了我国最早的工艺品(用穿孔石珠、兽牙和海蚶壳做成的项链饰品)。

虽然关于北京人、山顶洞人与现代人类之间的关系尚无统一定论,也无法证明他们的足迹是否到达过现在的北京城中心所在之地,但他们的出现以及留下的文化成就足以证明北京确实是一处历史悠久、适宜孕育人类文化之地。

北京城,地处中原农耕区与塞外游牧区之交汇处,既是终点,也是起点。

正是由于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北京得以从边疆之城发展为王朝国都。

据现有文字记载,北京有着3000余年建城史和800余年建都史。

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后进行了分封,其中“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蓟、燕两个诸侯国的分封,被普遍认为是北京建城之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蓟已经变成燕国的都城,虽然相对中原地区而言只是边疆之城,但直至五代十国时期都是历朝历代重兵把守之重镇。

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之后,封建王朝最大的边疆问题已经由西北部转移到北部、东北部,此时蓟城已更名为幽州,作为扼守北方游牧区进入中原农耕区最短天然通道的门户,幽州这一边疆城市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北京历史地理文化知识征文投稿:博大精深是北京

北京历史地理文化知识征文投稿:博大精深是北京

北京历史地理文化知识征文投稿:博大精深是北京中华文明与历史沉淀最多的地方一定就是北京,在她的身上留下了一座座活着的博物馆。

北京仿佛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每一页都是打开的,给我们讲述她的辉煌与沧桑。

北京是一位老者,拥有远远不止800年历史的北京,充满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与精神力量。

北京是一个少女,卢沟晓月,颐与园,香山红叶,给北京抹上了美丽迷人的色彩。

北京是一个少年,进展起来是后劲十足,积极地准备迎接2008年奥运会。

我尽管祖籍在湖北,但北京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我对北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我爱北京。

北京是六朝古都,北京园林中的一草一木,亭台楼阁,总是带着挥之不去的皇家气派。

说到北京的园林风景,我最喜欢的是颐与园。

层峦叠翠的万寿山,清波漾漾的昆明湖,五彩缤纷的长廊,气势辉宏的石舫,都是那样的迷人。

琉璃瓦金碧辉煌,房屋高大宏伟,亭台清静典雅,铜牛生动严肃。

不管是在万物初醒的春天来,还是在落霜飞雪的严冬来,这座动人的皇家园林总会让人依依不舍,流连忘返。

我去年春天在颐与园游玩的时候写了一首小诗:杨柳垂水面,铜牛立水边。

空中雾蒙蒙,好景颐与园。

北京是历史文化之城,而汇合了北京书画文化的地方,琉璃厂一条街是最有代表性的。

琉璃厂一个个古色古香的店铺,有的大一点,有的小一点,但都有一个特点:清致儒雅。

毛笔、历代书画、历代碑刻、墨汁、仿古陶器、旧书,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各式各样,在墨香之中游窜,会使人感受仿佛达到了一种特殊的境地。

我很喜欢去琉璃厂逛逛,在欣赏古玩的同时,体味传统文化,怎不令人神驰而陶然怡悦。

每到春节,逛庙会是我最喜爱的情况之一。

还未走到门内,热闹的气氛已经扑面而来。

庙会里挤挤攘攘,到处都是欢乐的人们,再加上传统小吃的热气,冬日的严寒仿佛已经被除去了。

有玩杂耍的演员,有小型的游乐摊点,还有搞民间制作的艺人。

在小吃摊上吃上一碗油茶,接着再来一串甜津津的糖葫芦,快活的心情与热腾腾的小吃香气融合在一起,这才叫欢天喜地的春节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北京历史人口地理》有感[提要] 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著名古都,自然吸引了无数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对北京的研究,但在北京历史时期人口这一方面,深入研究探讨的学者就少之又少了,研究的成果可谓是一片空白。

由北京大学地理系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韩光辉教授所著的《北京历史人口地理》无疑弥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本文是我在读过《北京历史人口地理》之后,对其内容进行简单的概括,更重要的是将本书的知识和自己的思考相结合,阐述了我自己认为的辽代以后的各个朝代在北京地区人口迁移的共同点。

[关键词]北京历史时期北京地区历史人口地理内聚迁移离散迁移人口增长理论区域建置当今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同样,近些年,北京市人口激聚膨胀,给北京的环境、能源、水源、住房、交通、教育等各方面的管理造成许多的困难,也激起了社会各方的关切。

控制北京城市人口的规模,协调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变得尤为的紧迫,《北京历史人口地理》的出版,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作者认为,不了解北京人口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具体过程,也就无法深刻地认识北京人口的由来。

“对人口现状的研究从来离不开对历史上人口状况的研究”,这就是结论。

《北京历史人口地理》一书是在面临着诸多困难的条件下写成的。

比如古代都城户口五方杂处,隶属关系不明确,户籍制度复杂,户口管理与统计系统不统一,直接户口统计资料稀少等等。

但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在学术上百折不挠的态度终于完成这本著作。

在此书中作者主要介绍了研究历史人口地理的方法,区域行政建制和政区沿革,各个历史时期区域和城市人口规模,以及北京地区的人口迁移等方面的内容。

其内容丰富,描述细致,能使读者对北京地区历史时期的人口状况有深入的了解。

作者在《北京历史人口地理》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主要有:一、确定北京历史人口地理研究的时间上限自辽建陪都南京开始,而下限至新中国建都前夕止,前后历时1010年。

二、拟订了内聚迁移和离散迁移的科学概念,这既体现了北京政治中心的地位,也揭示了人口迁移的地理特征。

三、提出“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人口地理分布的经常性因素”,“经济与交通条件是影响人口地理分布的最终决定因素”,“社会政治原因是影响人口地理分布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城市群是构架区域人口地理分布格局的基本因素”。

四、认为研究历史时期的人口地理,实质是当代人口地理学研究内容的位移——将研究的内容平行推移到历史时期,以便与现代人口地理学研究相连接,形成某些规律性认识。

五、确定历史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人口构成、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以及人口与周围事物环境的关系等。

六、指出深入研究和探明古代各时期户籍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及沿革变化是正确进行历史人口研究的前提和关键。

七、指出了几种历史人口地理的研究方法,如历史文献学方法,比较方法,人口分布统计和人口数量回测方法以及户籍制度和区域建置沿革研究方法等。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一书系统地介绍了辽代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在北京地区人口迁移的原因、过程、规模、形式等情况。

我想结合本书介绍的内容,谈一下我认为的每个朝代人口迁移的共同点。

第一、北京地区的政治中心地位对人口迁移的作用是巨大的。

北京地区曾是辽代的陪都,也曾经是金、元、明、清四朝的唯一的都城所在地,但其中的某些时段,也曾失去过政治中心的地位。

北京地区是否为政治中心,这个因素对北京地区的人口迁移状况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这主要是因为统治者的“填实京师”的政策以及一定的强制手段造成的。

下面我想用金、明两朝为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1、金代(1)女真迁都中都前后的人口大量内聚迁移阶段。

在海陵王时期达到高潮,完颜亮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使除内聚迁移政府官员、宗室猛安谋克之外,还要求四方士民都来填实京城。

根据中都城市户口增长的实际情况推测,迁都最初的一二十年间内聚迁移的四方士民约近2万户。

其中海陵王营建中都征用“民夫80万,兵夫40万,作治数年”,当中有不少工匠也在这一政策的引诱下滞留燕京定居为民,成为城市人口。

(2)迁都南京前后中都地区人口的大规模离散迁移阶段。

中都丧失了政治中心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蒙古人的入侵造成的。

人口大规模地开始离散迁移除了因为逃避战争的迫害外,还因为帝王迁都南京,民心摇动,军政紊乱,所以人口大量随迁。

这些离散南迁的军民有着作金朝帝王的忠顺臣民的传统观念的支配,也因为“是时河溯为虚,当然无统,强焉弱凌,众焉寡暴”1,社会混乱,驱迫士民南迁。

综上所述,在迁都南京,中都丧失了政治中心的地位之后,由于需要填实新的京师的需要,加以蒙古兵的攻掠践踏等原因,便形成了中都地区大规模人口离散迁移现象。

再加上人口大量饥死,中都地区人口迅速减少,显示了政治中心对人口内聚迁移的巨大作用。

2、明朝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首先定都于南京。

“靖难之役”之后明成祖朱棣即位,认识到北平为防御北方边患的重镇,于是决定迁都,改北平为北京。

这次迁都同样引起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的状况。

这是在北京人口迁移史上不亚于元代建都之初的又一次人口内聚迁移的高潮。

内聚迁入北京及近畿州县的军民户口规模相当大,不仅填实了京师,增加了各类服务人口,1刘因:《静修文集》卷17《郭弘敬墓铭》。

至正统末,使城市人口和区域人口达于极盛;而且,由于军人户口比重很大,极大地增强了北京的军事防卫能力。

这个示例同样说明了北京地区的政治中心地位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巨大。

第二、人口迁移的规模庞大,对当时北京地区区域人口的数量有决定作用。

根据人口增长理论,人口的迁移增长与自然增长是区域人口增长的根本因素。

而辽金元明清的北京地区,前者更显示了它对北京地区区域人口增长的决定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数量是极为庞大的。

以明末清初为例北京地区户口分别由极盛时期的55万户,219万人,减少至14万户,55万人,减少了40余万户,160余万人,其中70%以上属离散迁移户口2。

与此相反,每当各地军民户口大量内聚迁移时期,便是北京地区户口迅速增长的时期。

第三、内聚迁移和离散迁移总是相交替进行,并存在阶段性。

伴随着各个朝代政权的兴衰更替,北京地区区域人口迁移呈现了并不严格的明显阶段变化。

每一个王朝的统治初入北京地区时,总要俘掠和迁移这一地区的人口,攫取这一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和物质财富。

辽、金、元与清统治者受其初入这一地区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所影响,在掠夺这里的人口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

明朝也不能例外,其政权在占领了北京地区后,同样离散迁移了各族人口。

因此,每当政权更替时,北京地区人口总是明显激聚地减少。

但是每当他们在这里站稳了脚跟,取得了稳定的统治之后,尤其决定迁都和建都北京地区前后,便开始强制性的内聚迁移大量军民人口来“填实京师”,或吸引与鼓励各地人口自发内聚迁移,使区域人口在短时期内大规模增加。

但到每个朝代的中后期,由于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原因,京师及京畿人口开始离散迁移,至每个朝代末期便出现较大规模的人口流徙并遭受新统治者的野蛮掠夺,人口有激聚减少,从而形成了人口离散迁移——内聚迁移——离散迁移的明显阶段性变化。

下面就以辽代和金代为例进行论述。

1、辽代契丹统治者将俘虏的汉人驱逐至契丹境内设置州县军城以处之,是所谓“以征伐俘虏户建州襟要之地,多因旧居名之,加以私奴置投下州”3。

在契丹皇都上京幽蓟的汉人就更多。

据统计,在辽太祖至太宗时期被掠夺的人口至少5万余人4。

另一方面,五代战乱时期幽蓟地区的人口为逃避深重的灾难而流徙草原者也大量存在。

在契丹人获得燕蓟十六州并在南京地区稳定了自己的统治后契丹贵族在这一地区进行的大规模军事掠夺停止了,而代之以向这一地区的移民。

据文献记载,自辽初至中期先后迁入这一地区的户口大约2万余户,其中宫卫户约1.2万余户,其他军民户约0.8万余户。

人口共约10万人。

总之,在契丹贵族获得对南京地区的统治前后,以军事手段强制人口迁移形成了人口离散迁移与内聚迁移交错进行的复杂局面。

2、金代金天辅六年(1122年)攻克南京,以阿骨打为首的女真贵族大量掠夺燕京地区士民迁2《北京历史人口地理》第289页。

3《辽史》卷37《地理志》。

4作者认为凡以俘户和滕臣户所置州县,其附户皆为初置时户数。

往上京,即所谓金人“每收城邑,往往徙其民以实京师”5。

女真迁都中都前后出现了人口大量内聚迁移的现象。

海陵王迁都燕京,改燕京为中都,人口内聚迁移形成高潮。

除了内聚迁移政府官员、宗室猛安谋克之外,海陵还实行了“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给复十年,以实京城”6的政策,激劝四方之民移居中都。

迁都南京前后中都地区又出现了人口大规模离散迁移现象。

崛起北方的蒙古人在短短数年间占领了金朝北方的广大领土,面对蒙古骑兵的强大攻势,金朝贵族采取了妥协逃避的迁都政策。

宣宗南迁,宫眷、监户、三卫近侍、护驾军将亲王及其家属皆偕行7。

其次,帝王迁都南京,民心摇动,军政紊乱,人口大量随迁。

同时,蒙古贵族的掠夺还造成了中都地区人口的离散北迁。

从这两个朝代的示例不难看出伴随着各个朝代政权的兴衰更替,北京地区区域人口迁移呈现了并不严格的明显阶段变化。

第四、各朝代的人口内聚迁移均是政府有计划的迁移与鼓励自发迁移相结合。

北京地区历史时期发生的大规模内聚人口迁移运动,是由政府有计划的强制迁移与自发性迁移共同构成的,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谁占主导的问题。

我认为,多数情况下在每个朝代定都北京地区的初期,以政府有计划的强制迁移人口占主导地位。

这是因为经过了长期的战乱,北京地区的原由军民大都离散外去,经济社会生活极为不发达,人民生活萧条。

政府为了稳定其统治,就必须要“填实京师”。

于是就从其发祥地调集臣民,或是从全国其他各地调集人口前往京师。

另一种情况是自发性人口迁移,我认为它多发生在每个朝代的中前期,因为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根源是迁入地的政治经济生活稳定。

每个朝代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总会迎来一段相对平稳发展的阶段,那么在这个阶段,政府干涉人口迁移的活动就会减少,而人民看到都城生活殷实,自然就会自发迁移到这里定居生活。

这种情况以永乐迁都及以后的时期最为典型。

迁都初期,迁移民户和迁移军人相结合,目的是填实京师,加强北京的军事防御能力,发展农业生产,恢复经济。

到了明代中期,自发迁居的商人、工匠、官员家属及平民更是络绎不决。

北京“帝都所在,万国梯航,鳞次毕集。

然市肆贸迁,皆四方之货,奔走射利,皆五方之民”8,皆说明了这种情况。

第五、区域人口聚散迁移具有广阔性。

辽、金、元、明、清五个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契丹、女真、蒙古、汉族和满族不同民族建立的政权,而且除辽代以燕京为陪都外,金、元、明、清四代在正式建都北京之前还曾建都于自己的发祥地。

辽代虽然始终建都于上京临潢府,驱入中原之初俘掠汉人北去,安置于上京、中京的广大地区,但陪都南京作为辽代财富之区,契丹统治者为加强防务,增加区域人口,又内聚迁移宫卫军户、渤海户及来自宋境的户口于南京地区,人口迁移的范围已扩大到今辽河、黑龙江和鸭绿江流域及河北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