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拓展
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诗两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辛弃疾词两首》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辛弃疾(1140 —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辛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后耿京被叛徒所害,辛弃疾率50骑兵,杀入金营,活捉叛徒。
随即率军投奔南宋,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金,但朝廷只派任他为地方官吏,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不断遭到投降派的陷害。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复黜,黜而又用,他则招之即来,麾之则去,从不放弃伐金复国的心志。
但由于政敌的排挤、打击,最终也未能如愿。
67岁时赍志而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词牌名。
建康,今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
是年春,他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时稼轩35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憤之气。
原本为了消愁解恨而登上赏心亭,但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有无限2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词作。
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为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
“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
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
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
京口,现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京口。
北固,山名,在京口东北,登山隔江可望见扬州。
晋蔡谟筑楼北固山上,称北固亭。
后梁武帝改名为北顾亭,寓“北望中原,企图恢复”之意。
辛弃疾此词题名“北固亭怀古”,显然有双关的意义。
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
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南宋朝廷启用66岁的辛弃疾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其词作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1. 辛弃疾词作的特点。
2. 对比阅读辛弃疾的词作,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辛弃疾词作中的典故和寓意。
2. 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辛弃疾词两首:《青玉案·元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了解辛弃疾在宋词史上的地位。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和词作特点。
2. 分析词中的典故和寓意。
3. 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三、对比阅读(15分钟)1. 发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作。
2.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词作特点。
3. 对比两首词的异同,讨论词作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强调对比阅读在古典诗词鉴赏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青玉案·元夕》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阅读辛弃疾的词作,让学生了解了辛弃疾词作的特点和创作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六、课堂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辛弃疾词作,介绍其创作背景和特点。
2. 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
七、词作欣赏(10分钟)1. 播放辛弃疾词作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词作的韵律美。
2. 引导学生关注词作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辛弃疾的词风。
八、写作练习(10分钟)1. 要求学生以辛弃疾词作为灵感,创作一首小令。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课文研习一、要点解析1.词作的写作背景和主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的作者35岁,离举兵起义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已经过去十多年,胸怀报国之志的作者却一直没有得到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郁闷难平。
这一年秋天,作者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
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开禧元年(1205年),这时的作者以66岁的高龄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镇江)。
京口是三国时吴国的军事重镇,又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起兵的地方。
所以,作者登上北固亭,联想到曾在此建立丰功伟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不觉满怀报国之志。
而想到南宋王朝一直偏安江左,不思北伐,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作者为此感到极大的愤慨。
2.词作中的历史典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第一个典故--“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季鹰,即晋人张翰。
《世说新语》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阳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作者拿张翰(季鹰)和自己作比,季鹰有乡可归,而自己纵然乡思无限,却有乡难归,因为故乡仍在金人的铁蹄蹂躏之下呻吟。
(一说,张翰因见齐王将败而辞归,作者却耻于弃官归隐,因为他有报国的雄心壮志。
)第二个典故--“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说,陈登(元龙)因许汜没有志向很看不起他,自己睡大床,叫许汜睡下床。
许汜把此事告诉了刘备,刘备说,如今天下大乱,希望你能忧国忘家,你却只管买房置地,假如我是陈登,“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如果自己像许汜那样只为自己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大略的英雄了。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和特点。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对辛弃疾词作的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辛弃疾词作中的爱国情怀和豪放精神。
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和特点。
《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难点辛弃疾词作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
理解辛弃疾词作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和特点。
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辛弃疾的词作和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辛弃疾的生平介绍,激发学生对辛弃疾词作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辛弃疾词作的特点和魅力。
4.2 讲解讲解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和特点,包括其爱国情怀和豪放精神。
分析《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4.3 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辛弃疾词作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青玉案·元夕》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词。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辛弃疾词作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5.2 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合作的表现,综合评价学生对辛弃疾词作的掌握程度。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忧国忧民之情 难以言表,只能在词作中抒发胸臆。他的词作数量多,质量高,被誉为“词中 之龙”。
创作背景与时代特征
创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在南宋时期创作的一首词 。当时,他担任建康府通判,登上赏心亭,面对山河破碎的 局面,感慨万千,遂写下此词。
04 两首词作比较研究
主题思想对比
《水龙吟》主题
抒发抗金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表达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满和壮 志难酬的忧愤。
《登建康赏心亭》主题
通过描绘建康赏心亭的景物,抒发了 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个人身世的感 慨,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壮志。
情感表达差异
《水龙吟》
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通过典故 和比喻等手法,将悲愤之情表达 得淋漓尽致。
对未来学习和研究的建议
1 2
深入阅读辛弃疾词作
建议读者在未来学习中深入阅读辛弃疾的词作, 全面了解其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
关注辛弃疾词作的流传与影响
可以进一步研究辛弃疾词作在后世的流传与影响, 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3
比较研究不同词人的作品
可以将辛弃疾的词作与其他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 研究,分析各自的特色和优劣。
高度评价
研究机构
后世对辛弃疾的词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认为其以豪放奔放、意境深远见长,是 中国古代词坛的杰出代表之一。
为了深入研究辛弃疾的词作,后世成立了专 门的研究机构,聚集了一批专家学者,对辛 弃疾的词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传承方式
辛弃疾的词作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不 仅被后人传颂和学习,还被选入各种教材、 诗词选集等,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5篇范文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5篇范文第一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词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发展在宋代。
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
后世词一般不再演唱,基本上成为一种文学形式。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西江月》《蝶恋花》等。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分类:词按字数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按风格分两类:婉约词: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案1:【课时主题】: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学习辛弃疾词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3.分析、欣赏和鉴赏《青玉案》和《浪淘沙·倭人苍井空》这两首辛弃疾的词作。
【教学内容】:1.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辛弃疾词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3.对《青玉案》和《浪淘沙·倭人苍井空》进行分析和鉴赏。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播放辛弃疾的相关视频或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此课题的兴趣。
Step 2:讲授辛弃疾的词作特点(10分钟)通过讲解辛弃疾词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风格,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辛弃疾的词作。
Step 3:分析《青玉案》(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对《青玉案》进行分析,包括意境描写、形象表达和情感抒发等方面,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的才华和感情。
Step 4:分析《浪淘沙·倭人苍井空》(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对《浪淘沙·倭人苍井空》进行分析,探讨辛弃疾对倭寇侵略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表达,并与《青玉案》进行对比。
Step 5:学生表演和讨论(15分钟)随机请几名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辛弃疾词作,并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辛弃疾作品的观点和感受。
Step 6: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演和讨论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表现,并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教学反思】:辛弃疾的词作具有鲜明的个人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通过学习和欣赏辛弃疾的词作,能够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教案2:【课时主题】:辛弃疾的《青玉案》与苏轼的《江城子》的比较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和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分析辛弃疾的《青玉案》和苏轼的《江城子》这两首词作的异同之处;3.通过比较分析,加深对辛弃疾和苏轼文学风格的理解。
【教学内容】:1.辛弃疾和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青玉案》和《江城子》的比较分析。
《辛弃疾词两首》--高中语文备课组
落日 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 悲凉心情。
断鸿 喻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游子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 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 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 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 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 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断鸿 游子
深层含义? “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江景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落日 深层含义?
断鸿 游子
深层含义? “游子”指谁?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江景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落日 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
休说鲈鱼堪鲙, 张翰:念鱼归隐 尽西风季鹰归未? -乡思、仇恨 、激愤
求田问舍,
许汜:谋取私利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刘备:雄才大略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桓温:时光流逝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休说鲈鱼堪鲙, 张翰:念鱼归隐 尽西风季鹰归未? -乡思、仇恨 、激愤
求田问舍,
树犹如此!
-控诉当朝、哀叹虚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 掷年华
袖,揾英雄泪? 桓温:时光流逝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 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 情与慰藉的孤寂。
下片直接言志(用典)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既写了有家难归的相思,又抒发了 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复国的南 宋朝廷的激愤。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 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 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揾英雄泪?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这是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品读吟诵和鉴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对比、用典的写作手法,领会词作内涵;3.能有感情地朗诵,领会作者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词作的内容、风格和情感;2.背诵词作。
【教学难点】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导入:“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生于乱世,胸怀抗金复国大志,可惜生不逢时未能在疆场实现自己的报负,却在词届留下了不朽的身影,他的词作以澎湃的爱国激情和豪迈的英雄气概独立高标,被后人誉为“词坛飞将军”。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两首词,领悟一下诗人豪迈的胸怀和情感。
二、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
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
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
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21岁的辛弃疾聚集两千人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南宋朝廷。
可是,南宋朝廷的主和势力强大,安于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加之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做官,作为南宋臣民生活了40年,做官20年,曾37次频繁调动,20年被闲置,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
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词作风格沉雄豪迈而又不乏细腻柔媚,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然后集体诵读。
四、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赏析: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辛弃疾词》优秀导学案(高一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下面小编带来的《辛弃疾词》优秀导学案(高一必修四)。
《辛弃疾词》优秀导学案(高一必修四) 篇1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3、理解词中典故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一、知识链接把栏杆拍遍(节选)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
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词二首》语文高考文言知识积累与复习讲解
辛弃疾词两首一、文学常识作者作品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
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
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
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
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
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
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篇一:辛弃疾词两首表格教案《辛弃疾词两首》教案篇二:辛弃疾词两首的教案教学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新词相信同学们对辛弃疾并不陌生我们已经学过他的不少词了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回顾一下学了些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很好看来大家对辛弃疾的词真是记得滚瓜烂熟那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首是《水龙吟》请同学们先想想辛弃疾为什么要登建康赏心亭二、背景介绍《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绝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于是34岁的他就登上了建康亭三、学生朗读四、重点把握词人登建康亭他的“登临意”五、具体赏析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古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一般比较忌讳重字而在这首词的前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连用两个“秋”想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作者选取了两种视角来表现天尽的秋意第一句“楚天千里清秋”作者采用仰视的视角来描绘秋天独有的高远萧瑟的特点第二句“水随天去秋无际”作者采用平视的视角来展现水天相接、浩浩江流东去的壮阔画面两个“秋”字写出了词人目光的六栋目力所及一片秋色第二个“秋”字高度概括了长江两岸的所有秋景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遥岑远目:“远目遥岑”的倒装远目:极目远望“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韩愈在《送桂州严大夫》中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以玉簪来比喻苍翠挺拔的青山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则用青螺髻形容碧绿层叠的山峦辛弃疾借用这两位诗人的词语以”玉簪螺髻“比喻山峰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的远山的秀丽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想象一下向北望是江淮前线;再远即中原旧疆却没有收复的希望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4、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词人在登高怀古心忧国家看吴钩拍栏杆那么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在干什么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词人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可惜无人知晓无人理解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上阕总结: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辛弃疾登高望远触景生情情随景迁由远及近层层推进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抒发出来5、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前面用”献愁供恨“表现自己的愁和恨是一转由无情之景转为有情之景看吴钩拍栏杆是一转用动作来表现自己的苦闷和愤懑那么接下来一句又是一转用典故借古人古事来写自己的情感那什么是用典呢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我们来看看第一句这里反用西晋张翰(字季鹰)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末”意思是:不要说鲈鱼肉丝鲜美秋风呼呼刮满天我不会象西晋的张季鹰为贪吃家乡美味而弃官他要借此表达的是自己不愿归隐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6、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这个典故讲是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大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让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词人未许汜(si)设想表示怀疑:像你这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大意是:词人既不学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7、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我们一起来分析下这三个典故一用反问句一用推测句一用感叹句错综复杂可谓是一波三折一唱三叹作者非常的苦闷痛苦想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句虽然没写出来想必此时的作者早已留下了泪水我们知道柳永的泪是儿女情长伤离别那辛弃疾的泪则是英雄不遇其时的泪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结尾自然收束知音难求词人的痛苦无人来安慰因此只能唤取红巾翠袖的歌女来搵泪了但“倩何人”又表明了无人可代为唤取红巾翠袖因此只好独自哀伤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下阕:直接言志作者进一步阐明自己的人生信念是坚定不可动摇的尽管一时不得志但决不消沉退缩《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学了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首词是作者多少岁写的呢对34岁而写《永遇乐》时作者已经65岁了由壮年到了老年这次他为什么要登北固亭人生处境和心理状态有什么不同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坎坷命运二、背景介绍宋宁宗嘉泰三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经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次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任他做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了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写下的三、学生朗读四、赏析怀古:我们学过的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叹人生如梦那苏轼的的怀古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看到什么怀了什么古些古人近事想表达什么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开篇大气千古具有时代感、历史沧桑感江山具有现实感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那个三国鼎立的时代曾经孙权在京口建都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曹操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思考: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作者为什么如此推崇孙权①京口是孙权开创基业的地盘;②孙权的东吴与当时的南宋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位于东南一隅同样面对强大的北方入侵之敌同样有长江天堑但是孙权打败了曹操并且开疆拓土最终促成三足鼎立的历史局面但南宋王朝却不思进取偏安苟且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于是作者才会发出“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样的感慨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谴责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舞榭歌台”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也就是说非但人无觅处就连他当年的“舞榭歌台”能反映他的风流遗失的建筑物也都被“雨打风吹”杳无踪迹了突出了潇飒、凄凉之象笔调转为哀婉、舒缓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这是作者就想到了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作者想到刘裕早期的功勋非常钦佩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雄浑壮阔气吞山河可以想象出当时刘裕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这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了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想当年说明了英雄孙权无觅处气吞万里的刘裕的遗迹也找不到了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意图就能被采用因为辛弃疾提出的关于先收山东后取河北的战略和刘裕不谋而合那么借刘裕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感情梦想抗金匡复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上阕: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思考:写孙权和刘裕一详一略为什么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希望能遇到像刘裕一样的国君实现自己的抱负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草率;轻易地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七年命王玄谟率师北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王玄谟草率出兵没有周详的部署结果大败而归封狼居胥: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北顾:许多注本解释为向北张望追来的敌人其实并未达作者之意北顾是流亡到江南士大夫常用的一个含有政治意义的诗词有“北望中原企图恢复”之意作者登北固亭实一语双关作者借用他的典故有何深刻用意遭致惨败仓皇北顾反对当时当权者韩侂(tuō)胄草率出兵北伐那么韩侂胄草率出兵的结果呢准备不足内部分裂再无岳飞一样能征善战的良将只落得仓皇而逃皇帝问罪韩侂胄成了首席责任人被问斩思考:用刘义隆的典故用意何在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6、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有重过此地之感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三年来到南宋到开禧元年登北固亭前后相距恰四十三年思考:“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中的“望”字用得妙在里五个典故中只有两个与北固亭有关一个“望”字首先使得作者的视野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小小的北固亭而是远眺而且这一“望”使得作者思绪万千似乎看到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也想到了命途多舛的廉颇“望”字使得全词境界全开7、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反问句式意思是说不堪回首或不忍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下鼓声隆隆鸦声连连人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祭祀着神灵场面无比热闹篇三:辛弃疾词两首集体备课稿课“八点”、课前课中课后分层练习学案——提出教学流程建议——个人二次备课并分课时撰写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上课——课后反思——下次集体备课反馈总结集体备课的类型:新授课——练习课(单元过关检测、阶段检测、强化训练、作业等)——复习课集体备课六统一: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每一节课授课的共性内容;统一作业(即“三题”其中课后巩固拓展练习作业难度分三个层次:基础、提高、拓展);统一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辛弃疾词两首
思考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 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张翰 —念鱼归隐
(否定)
—乡思、仇恨 、激愤
许汜 —谋取私利 ---鄙夷自私自利、胸无大志
(否定)
刘备 —雄才大略 桓温 —时光流逝
—为国为民 —控诉当朝、哀叹虚掷年
思考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 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
写作背景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 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 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 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 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 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 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 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 的抒情词。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有何深意? ★ 这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 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 心境。 “落日” “断鸿”
上片:
江天、山景、 落日、断鸿、游子
景色:
主要表现手法:
寓情于景 动作:看、拍、会、
登
比喻
3. 在前两个典故中,辛 弃疾是怎样的态度?从哪 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辛弃 疾借用桓温的典故想要说 明什么?
辛弃疾词二首、诉衷情
辛弃疾词二首、诉衷情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心:这首词运用对比手法,以少年时懵懂无知缺故作深沉的情态,来对比如今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述的抑郁,显示了诗人精神上的深重的苦闷。
选自《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诗人。
字词解释: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层楼:高楼强:硬要,勉强地识尽:尝够,深深懂得“却道”句: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心:全诗运用梦境与现实的巧妙对比,虚实结合,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字词解释:八百里:牛名,兼指连营之广,语意双关。
麾下:部下,麾:军旗。
炙:烤肉。
五十弦翻塞外声:谓乐队演奏悲壮的歌曲。
五十弦:瑟,泛指军队中乐器。
翻:演奏。
塞外声:以边塞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沙场:战场点兵:检阅军队。
作:如,像的卢:一种性烈的快马。
了却:完成,完结。
天下事:恢复中原之事。
赢得:博得。
身后:死后。
可怜:可惜。
赏析:词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却一生不得志。
“剑”、“吹角”——念念不忘报国三、诉衷情中心:抒发了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慷慨与悲壮,倾诉了对当局的失望,对自己的哀怜及对未来的迷茫。
字词解释: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借用班超的典故。
关河:关塞河防,指山川险要处。
梦断:梦醒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了灰尘,颜色为之暗淡,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胡:本是古代对北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金兵。
鬓先秋:运用比喻手法,形容鬓发早已斑白,如秋霜。
天山:此代指抗金前线沧洲:古代隐士所居之处。
赏析:“未”、“先”、“秋”——沉痛、悲愤与不甘,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风格雄奇奔放。
高一知识点《辛弃疾词两首》训练提XX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
高一知识点《辛弃疾词两首》训练提高|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1。
背诵、默写:A.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
ﻭ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C。
,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ﻭ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路。
,,。
解析:背诵默写必须准确无误,要严格按照题目要求,不能多也不能少。
答案;略。
ﻭ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1)遥岑远目. (2)休说鲈鱼堪脍.ﻭ(3)倩何人唤取。
(4)泪.(5)舞榭歌台. (6)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ﻭ(7)寻常巷陌。
(8)赢得仓皇北顾。
ﻭ(9)赢得仓皇北顾.(10)烽火**路.ﻭ解析:在古诗文的词语中,除了生字难字,特别要注意古今同形异义的词语,如题中的风流、寻常、赢得、北顾、路等。
ﻭ答案:(1)岑(cén):小而高的山。
(2)脍(kuài):把鱼肉切细。
词中是说鲈鱼味美,脍炙.(3)倩(iàn):请人家替自己做事。
(4)(wèn):擦试.(5)榭(xiè):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6)风流:指杰出、超群,如风流人物。
在本词中具体指的是“舞榭歌台”这些历史的遗迹.(7)寻常:古代指长度,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形容窄狭。
现引伸为普通、平常.(8)赢得:一般用作褒义。
但本词中是用作贬义,含有讽刺的意味,意即“落得”,表示得到一个不好的结局。
(9)北顾:向北观望。
但在本词中表示的意思是“对中原失土,仅能北顾而已”。
(10)路:宋朝时的行区划。
3。
说明下面句式的特点ﻭ(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ﻭ(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4)千古**,无觅孙仲谋处。
ﻭ(5)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路。
ﻭ解析:诗词由于协韵、平仄和表意的需要,常常改变正常的语序,运用所谓“倒卷之笔”(即倒装句式),鉴赏时对这些诗句要防止误读,并细细体会它的妙处。
辛弃疾词两首(共9篇)
辛弃疾词两首(共9篇)辛弃疾词两首(一): 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原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者:辛弃疾朝代:南宋体裁:词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注释】①建康:今江苏南京.②遥岑:远山.③玉簪:碧玉簪.④螺髻:螺旋盘结的发髻.皆形容远山秀美.⑤断鸿:离群失侣的孤雁.⑥吴钩:指吴国制造的一种兵器.⑦流年:流逝的时光.⑧倩:请托.⑨红巾翠袖:代指美人.⑩揾:擦拭.【译文】楚地一片清秋,水光连接天边,秋色无边无际.我向远山望去,山都皱着眉,仿佛在向我倾述着无限怨恨.面对着落日,我一个人独立楼头,听着南飞鸿雁来来往往的声音.我这位江南的游子啊,把吴钩看了又看,将楼上的栏杆都拍了数遍,可又有谁能理解我心中的情意不要说鲈鱼脍的鲜美,西风吹,我却不能像张季鹰那样归去.我更不愿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我羞于见人,怕被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小看.可惜时光年年,大好年华在风雨中白白过去,就连树木也是如此老去.想到这里,我不禁伤感不已,落下眼泪.好心的佳人用红巾绿袖,为我擦掉英雄泪.【赏析】这首词大约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是借登临周览以抑郁悲愤之情.词的上片借景抒情,“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写出了没有人了解他雄心壮志的苦闷.词的下片借归典抒怀:他决不愿学晋代的张翰为了贪恋家乡鲈全味美就想归隐,更鄙视像三国时的许汜专为个人打算而不管国家大事.只可惜时光流逝,恢复中原汪是无望,他的忧国心情也一天深似一天.词中深刻地表达了他的这种悲愤情绪.下片连用三个典故,正反两面见意,用张翰之典,既有故乡难归之慨叹,也有不忍置国事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这正是作者性格的两个重要方面.许汜之典,对那些只知购田买房自私自利的官员表示极大的鄙夷之情.结尾六句抒发举世皆浊我独醒,世无知已之深慨,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遥相呼应,章法谨严.本词写尽英雄失路之感,如垓下悲歌,动人心魄.全词借景抒情,意境悲壮而深曲,或比兴,或用典,贴切灵活,豪气浓情,沉郁淋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辛弃疾朝代:南宋体裁: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②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北固山上,双名北顾亭.面临长江.晋人蔡谟为储军备而建.③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帝.④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刘裕生于京口、建国后曾北伐,并收复过长安、洛阳.【译文】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英雄豪杰,像孙仲谋一流.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只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伴侣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合伐中原,梦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癸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隆兴北伐失败对今四十三睥,我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杀逢的情景历历如在眼前.那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嗓,社鼓喧闹!靠谁问顾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赏析】本词作于宁宗开禧元年(1205),时作者任镇江知府,已66岁.当时宰相韩胄准备北伐,作者一方面坚决主张抗金,同时又担心主事者轻敌冒进而致败,对当权者不能真正理解他,重用他表示愤慨.上片即景生情,由眼前之主联想到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即孙权与刘裕,对他们的业绩表示无限的向往和怀念.下片用刘义降草率北代失败的史实告诫当政者,接下宕开.回忆43年前率兵南归时如火如茶的战斗场面.“四十三年”战斗场景的插入,也有深意,当年自己满腔爱国热血,在极艰危的情况下血战南归.结果43年过去,一切依旧,佛狸祠照样在金人统治之下,而且一派和平景象.43年的时间却一事无成.结尾用廉颇自喻,抒发有志报国而不被重用的忧伤与苦闷.全词将多种感受都委婉地抒发出来,慷慨悲歌,千古后读来仍令人回肠荡气,全篇苍劲沉郁,豪壮中有悲凉.全篇苍劲沉郁,豪壮中有悲凉.杨慎在《词品》中评曰:“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辛弃疾词两首(二): 辛弃疾词二首的一大特色三个对比是什么有一个是以“少年”与“而今”对比,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无法道明的情感.辛弃疾词两首(三): 语文八年级作业辛弃疾词二首答案,拓展阅读也要.1.少年时:不知道愁是什么滋味,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为了学文人写词,勉强写出个“愁”来.“而今”:不能得到朝廷重用,心中充满痛苦,却无处诉说.2.B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建议以后不要抄答案会对你有好处的,辛弃疾词两首(四): 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的难点字词拼音两首诗里面的难点字词加上拼音.急!⑴遥岑远目cén⑵玉簪螺髻zān jì⑶鲈鱼堪脍kuài⑷揾英雄泪wèn⑸舞榭歌台xiè⑹封狼居胥xū(7)佛狸祠下bì辛弃疾词两首(五):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和永遇乐情感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永遇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水龙吟和永遇乐情感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是: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不同点:第一首慷慨豪迈,第二首突出爱国热忱.【辛弃疾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六): 求高中语文必修四常考的句子默写廉颇苏武牧羊辛弃疾词两首苏轼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必有赏金【辛弃疾词两首】高中语文必修四默写练习蜀道难·李白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畏途躔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哉!剑阁峥嵘而崔嵬,,.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庄生晓梦迷蝴蝶,.,蓝田日暖玉生烟.,.琵琶行并序·白居易名段填空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别有幽愁暗恨生,.,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名句默写醉不成欢惨将别,.,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虞美人·李煜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只是朱颜改.,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明月不谙离恨苦,.,,.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念去去、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 .今宵酒醒何处,、 .此去经年,.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辛弃疾词两首(七): 人教版高中语文所涉及到的文言文(包括重点非重点)有哪些,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召公谏厉王弭谤必修一《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并序.诗三首必修二必修三:5 蜀道难6 杜甫诗三首7 琵琶行并序(2)8 李商隐诗两首9 寡人之于国也10 劝学11 过秦论12 师说必修四:5 柳永词两首6 苏轼词两首7 辛弃疾词两首8 李清照词两首13 廉颇蔺相如列传14 苏武传15 张衡传16 李贺小传必修五: 5 归去来兮辞并序6 滕王阁序7 逍遥游8 陈情表辛弃疾词两首(八): 人教版的高一语文课本中需要背诵的古文11 *沁园春长沙4 烛之武退秦师5 荆轲刺秦王24 《诗经》两首氓采薇5 离骚7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8 兰亭集序9 赤壁赋10 游褒禅山记34 蜀道难5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6 琵琶行并序7* 李商隐诗两首锦瑟8 寡人之于国也9 劝学4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5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6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好像有点多,但我们的确就是这样过来的,不过你也不用太担心,不同老师要求也不一样,我们班班主任属于那种死不罢休型的,所以多了一点,不过并不是每篇课文必须全背,这和初中要求类似辛弃疾词两首(九): 5文言文及古诗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必修一(第一册)5、兰亭集序王羲之6、赤壁赋苏轼7、*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8、*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必修二(第二册)5、《诗经》两首氓采薇6、离骚屈原7、《孔雀东南飞》(并序)8、*诗三首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9、烛之武退秦师《左传》10、荆轲刺秦王《战国策》11、鸿门宴司马迁12、*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必修三(第三册)5、蜀道难李白6、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7、琵琶行并序白居易8、*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9、寡人之于国也《孟子》10、劝学《荀子》11、*过秦论贾谊12、*师说韩愈必修四(第四册)5、柳永词两首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寒蝉凄切)6、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7、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8、*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13、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14、苏武传班固15、张衡传范晔16、*李贺小传李商隐必修五(第五册)5.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6、滕王阁序王勃7、*逍遥游庄周8、*陈情表李密辛弃疾词两首ppt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 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 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 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破阵子》辛弃疾 其一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 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 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摸鱼儿》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 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 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一剪梅》(辛弃疾) 记得同烧此夜香。人在回廊。月在回廊。而今 独自睚昏黄。行也思量。坐也思量。 锦字都来三两行。千断人肠。万断人肠。雁儿 何处是仙乡。来也恓惶。去也恓惶。
沁园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 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刘伶,古今 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 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平居鸩毒猜。 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 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