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湘教版讲义: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29讲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讲区域经济联系课件湘教版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讲区域经济联系课件湘教版
第三十四页,共43页。
(2)从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分析
效益
调入地区
调出地区
经济效益
获取资源、解决资源 短缺问题,带动相关 产业发展,促进经济 发展,获得经济效益
输出资源可获得经济收入, 并且扩大相关产业,完善 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 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
就业 有利于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有利于 社会稳定
第二十二页,共43页。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产业转移的意义 使某产业从创新地逐渐扩散到其他地区,成为带动整个 地区_经__济__发__展__的重要因素。
第二十三页,共43页。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存在着区域差 异,其差异如下表所示。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 促进区域产业
一线工程:西起新疆a_轮__南__,经甘肃、 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和江苏, (1)工程起止点 最后到达b_上__海_ 二线工程:西起新疆,经甘肃、宁夏、陕西、 河南、湖北和江西,最后到达广东
第七页,共43页。
(2)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
环境效益 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大气污染
提高了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民的生活 经济效益 品质;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
线路
北线工程
A山西、内蒙古的 起点 坑口火电站,B黄
河上游的水电
终点
_华__北__地区
中线工程
D三峡和C金 沙江干支流 的_水__电__
华东地区
南线工程
E桂、滇、黔三省交 界处的水电以及黔、 滇两省的坑口火电站
广东
(3)经济意义:给我国沿海较发达的地区提供大量电力,

2020年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三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020年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三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专题十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辨析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转移1.产业结构升级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中,产业比重由第一产业占主导,逐渐过渡到第二产业占主导,直到第三产业占主导的发展过程。

以发达国家为例,其升级过程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工业→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主要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2.产业转移是与产业升级过程相伴出现的一种现象。

狭义的产业转移是指第二产业的转移,是发达地区在产业升级换代过程中相对落后的产业因失去优势条件或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发生的产业转移。

实质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较多的利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原理方法流域综合开发、区域农业发展、资源型地区的发展和区域工业化、城市化案例优势条件及开发方向问题及整治措施流域综合上游水能丰富→水电开发,西电东送输出基地水土流失→加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建设;封山育林、育灌、开发(长江流域)育草中游平原面积广大→商品粮棉油基地;铁矿、有色金属丰富→钢铁、有色冶金洪涝频发→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三峡工程、退耕还湖,搞好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沿海、沿江交汇处,交通便利,发展水平高→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建成亚太地区国际门户、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世界级城市群水环境(太湖蓝藻)、大气环境质量普遍下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淘汰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污染治理区域农业发展(东北地区)土地资源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耕地集中连片→商品粮基地,大豆、甜菜生产基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湿地退化→退耕还湿,建立湿地保护区黑土冲刷→植树造林,黑土培肥森林资源树种多,林木蓄积量大→全国最大的林业基地,发展速生丰产林和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恶化→以营林为主,合理采伐(以育定采),建设自然保护区资源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鲁尔区)①地理位置优越,消费市场广阔;②水陆交通便利;③煤炭丰富,离铁矿区近德国乃至世界重要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①煤炭资源枯竭,传统产业衰落;②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①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②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珠江三角洲)①地利:自然条件优越;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复习课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复习课件

(2)经验:①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 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 具特色的开发模式;③不断加大开发力度;④提 高流域的开放度。
• 四、区域.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 (1)自然条件。
地形
三大纵列带,东、西部山地,中间是广阔的 平原。
气候
大部分属于温带和亚热带,气候比较适宜, 水热条件适宜栽培多种农作物。
有效发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 • 3.湿地的保护 • (1)意义: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为人类提供
更好的生存环境。 • (2)措施(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封山育林、
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 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等。
• 三、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 1.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 • (1)自然地理特征。
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
• 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开矿。
• (3)治理的措施和意义: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有利于因地制宜 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 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 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循 环;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
•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化由城乡一 体化向由区域核心城市广州市引导下的城市群 模式转变。
• 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 3.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分类
问题
解决对策
工业化 问题
城市化 问题
①大量占用耕地;②城镇和工 业过度密集;③环境污染严 重;④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
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 善;②城市占用耕地面积不断 扩大;③珠江水质恶化;④城 市酸雨现象严重;⑤城市固体 废弃物污染加剧。

2020年高考地理湘教版必修Ⅲ区域地理二轮全套复习课件

2020年高考地理湘教版必修Ⅲ区域地理二轮全套复习课件

范文2020年高考地理湘教版必修Ⅲ区域地理二轮全套1/ 14复习课件必修Ⅲ 区域地理第1讲认识大洲、地区和国家3/ 14节次考试内容及必考要求命题统计2015·10 浙江学考点 1:认识大洲考,26(2)(3) 认识大洲①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b) 2016·10 浙江学②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考,26(1) 及相互关系(d) 2017·4 浙江学考,26(3) 考点 2:认识地区①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b) 2016·4 浙江学考,19 认识地区②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2016·4 浙江学考,20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c) 2016·4 浙江学③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考,26(2) 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d)节次考试内容及必考要求命题统计考点 3:认识国家①美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a) ②美国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b) 2015·10 浙江学考,17 ③美国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及2015·10 浙江学认识国家主要特点(b) ④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特考,27(2) 2015·10 浙江学征(a) 考,26(2)(3) ⑤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2016·10 浙江学考,17 (b) 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d)5/ 14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1认识大洲 1.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b) 地理位置半球位置内容亚洲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亚洲大致位于10°S~80°N 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洲亚洲三面临洋,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 西部部分与大西洋(地中海属于大西洋)相临。

西与欧洲相连,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为界;西南隔苏伊士运河、红海与非洲为界;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学案 湘教版必修3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学案 湘教版必修3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6页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概念(1)荒漠化: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

2.类型⎩⎪⎨⎪⎧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人类滥垦滥牧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生态破坏3.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1)位置(2)植被↓由乔木、灌木植被向灌木植被转变,直至荒漠↓↓(3)人类活动↓加大了环境生态压力↓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加剧了荒漠化的趋势荒漠化不是沙漠化荒漠化包括风蚀、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包括人类乱垦滥伐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其中风力长期侵蚀形成沙漠化,流水长期侵蚀形成石漠化,所以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荒漠化的危害1.危害范围大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涉及范围广。

2.危害程度深(1)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

三、荒漠化的防治1.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3.目的: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7页探究一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甘肃民勤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

1998~2006年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11次。

结合材料探究:(1)民勤当前面临的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其产生的人为原因有哪些?答案:土地荒漠化。

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当的工程建设和采矿等活动导致植被破坏;过度开采地下水、河流用水缺乏科学调度导致水资源短缺。

(2)分析甘肃民勤沙尘暴多发的地理因素。

答案:民勤周围沙漠广布(沙漠丰富,植被少),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地表干燥,易起沙;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位于寒潮南下的路径上),多大风天气;受地形影响(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增强。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湘教版必修3

我国
荒漠
化土
地现 状分 布图
一、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因素(P37)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荒漠化发生的 潜在自然因素

理 位 置

居 内 陆

候 条 件
海洋水汽来源少 气候异常干旱
荒 漠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风力作用强盛

平地 沙质 沉积 物覆 盖深 厚
物 质 基 础
一、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
(1)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2)世界性钢铁过剩 (3)产业结构单一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1)鲁尔区的概况
(2)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3)鲁尔区的工业部门 (4)主要工业城市
五、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鲁尔区的概况: 鲁尔区位于德国
西部,是德国最
重要的工业区,
形成于19世纪中
叶,被称为“德
国工业的心脏”。
五、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1)丰富的煤炭资源
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8世纪下半叶:自然环境良好 19世纪后期: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
原因
长期高强度 种植棉花 扩大耕地和获取 炼铜用的木炭 炼铜企业大量排放 SO2,形成酸雨
问题
土地退化 植被坡坏 环境污染
后果
老棉花带 衰落 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恶化 许多生物 消失绝迹
3、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必修Ⅲ 第二章
主讲:骆凌志
一、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1、荒漠化的含义(P36~38)
(1)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 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所谓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 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地和 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土地 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同步备课参考课堂新坐标】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课件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共28张PPT)

【同步备课参考课堂新坐标】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课件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共28张PPT)

为何我国北方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增多?主要原因有三个 方面:①西北部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增长过快过多, 人口素质较低,这是根本原因;②过度放牧,无度开发、开 垦、滥挖药材,草场遭到破坏,荒漠化不断加重和扩大,这 是造成沙尘暴的地表原因;③气候异常,北方持续干旱,气 温又普遍偏高,是造成沙尘暴的天气原因。
自然 ①气候干旱,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逐渐消失; 原因 ②海岸侵蚀,使滩涂湿地不断损失
经国务院批准,2011年11月16日,我国第十一 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 区建立。下图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读图完成 (1)~(2)题。
(1)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较高,气候寒冷 B.冰川众多,湿地广布 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D.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3)(双选)为减少P地沙尘危害,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 物多样性,宜实行的发展策略有( A.大修水利引水灌溉 C.规定合理的载畜量 )
B.因地制宜退耕还草 D.定期实行休耕休牧
【解析】
第(1)题,采用排除法是解答本题的一个有
效方法。图示地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主要是多大风天气及植 被稀少,与水源及地形无关。第2题,不同放牧强度下,到 第4、5年时,中牧和轻牧的物种丰富度极为相近。因此选项 AB为正确答案。第(3)题,引水灌溉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种 植业,不利于干旱、半干早地区生态保护。我国人口众多, 不适宜定期实行休耕休牧。因此选项BC为正确答案。
备选答案 ①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③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和衰落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 防治 ②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④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⑤ ⑦荒漠化的危害与
⑥可持续发展对策
近年来,我国北方连续出现浮尘、扬沙乃至沙尘暴天 气,严重的风沙天气造成了很大危害。在牧区和农村,大风 席卷着流沙,吞没了草场和农田,毁坏了牧区和农村的建筑 物,甚至造成了人员伤亡;在城市,广告牌坠落,街灯受 损,火灾频起。风沙所到之处,沙尘遮天蔽日,空气严重污 染。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湘教版讲义: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学科关键能力提升15含解析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湘教版讲义: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学科关键能力提升15含解析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典例1(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岱海位于内蒙古凉城县,是内陆封闭型湖泊,地处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

图Ⅰ为“岱海面积变化示意图”,图Ⅱ为“岱海流域人口、流域耕地面积与岱海面积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岱海面积萎缩速度最快的方向是()A.正东B.东北C.西南D.东南(2)导致岱海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淡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B.人口增加,入湖水量减少C.围湖造田,增加耕地面积D.过度砍伐,水土流失严重答案(1)C(2)B思考: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哪些信息?答案岱海各方向面积均有缩减,西南方萎缩最严重;岱海流域人口增加;岱海是内陆封闭型湖泊;位于内蒙古,属半干旱季风气候,草原植被为主。

典例2下图模拟某流域在人类开发前后的变化,该模拟可为日后流域开发提供参考。

据此完成(1)~(2)题。

(1)此模拟研究主要针对的是()A.植被破坏B.蒸发减少C.湿地调蓄D.降雨增加(2)人为改变后造成的流域各项特性变化包括()①河流流程缩短②流水侵蚀加强③河流流速加快④流域面积扩大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答案(1)A(2)D思考: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哪些信息?答案原始地面植被覆盖率高;只有一条河流;开发后,森林减少、河流增多,出现沟谷。

典例3(2019·湖北七市州联考)一年一度的冬季世界经济论坛举办地——瑞士旅游名镇达沃斯,位于阿尔卑斯山区,海拔1 529米,是全球知名的温泉度假、会议、运动度假胜地,20世纪起成为国际冬季运动中心之一。

达沃斯还是瑞士经典火车路线——“冰河列车”(因其沿途雪景较多故名)必经的一站,“冰河列车”贯穿了阿尔卑斯山的绝色美景。

下图为该镇位置图。

据此完成(1)~(2)题。

(1)乘坐“冰河列车”在达沃斯镇可见()A.山舞银蛇,冰峰雪山四季常驻B.俯瞰群山,林涛云海莽莽苍苍C.山河相间,越岭穿涧惊心动魄D.湖光山色,蓝天白雾袅袅炊烟(2)达沃斯因具有干洁清新的空气,在20世纪初期被欧洲人视为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和康复的“天堂”。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湘教版讲义: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30讲含解析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湘教版讲义: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30讲含解析

第30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考点一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1.湿地的概念、类型和功能 (1)湿地的概念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湿地的类型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2.“地球之肾”(1)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湿地的生态效益“地球之肾” “生命的摇篮” “鸟类的乐园”⎩⎪⎨⎪⎧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3.湿地资源问题 (1)湿地资源问题(2)洞庭湖萎缩⎩⎪⎨⎪⎧原因:泥沙淤积严重,大规模围湖造田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生 态环境问题增多4.保护湿地(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3)措施拓展延伸 1.湿地的功能2.湿地的形成原因沼泽的形成一般与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有关。

例如:(1)三江平原地区沼泽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河流有凌汛,水易溢出河道。

(2)青藏高原湿地的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积雪、冰川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多冻土层,不易下渗。

(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的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3.不同类型湖泊萎缩原因及危害由于所处区域特征不同,外流湖与内流湖面积萎缩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为例)(2)内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咸海为例)4.湿地的保护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完善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湘教版讲义:必修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28讲含解析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湘教版讲义:必修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28讲含解析

第28讲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考点一 遥感技术(RS)及其应用1.概念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的情况下,记录目标物对电磁波的辐射、反射、散射等信息,揭示目标物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

2.工作原理不同物体对电磁波发射、反射和吸收的特性不同。

3.优点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

4.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以及相关技术等组成。

5.遥感类型(根据遥感平台的高度)(1) 航天遥感⎩⎪⎨⎪⎧运载工具:专题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航天空间站等优点:覆盖范围大,不受领空限制,可进行定期、重复观测等(2) 航空遥感⎩⎪⎨⎪⎧运载工具:飞机优点:机动性强,可根据研究主题选择适当的传 感器、适当的飞行高度和飞行区域(3) 近地遥感⎩⎪⎨⎪⎧概念:距地面高度在几十米以内的遥感用途:主要用于城市遥感、海面污染监测、森林火灾监测等中高分辨率的遥感任务中6.遥感技术的应用目前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环境和灾害监测等方面运用广泛。

思维拓展 遥感技术在资源普查和环境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考向遥感技术的应用读“我国‘高分三号’卫星发回的高分卫星融合影像图”,回答1~2题。

1.获得该图像的主要技术手段是()A.遥感技术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D.数字地球2.利用该技术手段可直接()A.分析水灾损失B.获得矿床露头信息C.分析矿产种类D.确定矿床露头位置答案 1.A 2.B解析第1题,该图像为卫星影像图,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得的。

第2题,RS可获取矿床露头信息,GIS可分析矿产种类、水灾损失,GPS可确定矿床露头位置。

沙湖曾是武汉市仅次于东湖的第二大“城中湖”。

下图为2000年与2016年的沙湖水面的分布。

十六年的不间断填湖开发,把沙湖从东、南、西、北向中心挤压,绿色的湖水被黄褐色的土地掩埋。

一条楚汉路,将沙湖拦腰截断。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湘教版讲义: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学科关键能力提升17含解析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湘教版讲义: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学科关键能力提升17含解析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典例1风力发电优点很多,但在新疆,却被称为“垃圾电”。

结合“新疆各月风速变化图”(单位:m/s),回答(1)~(2)题。

(1)据图分析一年中发电量最小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在新疆,风力发电被称为“垃圾电”的原因最可能是()A.发电不稳定B.占用耕地C.污染环境D.没有市场答案(1)D(2)A解析第(1)题,风力发电量与风速呈正相关。

图中显示冬季风速最小,故发电量最小。

第(2)题,风力发电依赖于风速,而新疆冬春季风速变化较大会导致发电不稳定,新疆风速变化较大,发电不稳定,故风力发电被称为“垃圾电”。

思考: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哪些信息?答案图中显示冬季(12月、1月、2月)风速小;风速各月份变化大。

典例2(2019·沈阳期中)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

内蒙古呼和浩特硅矿、土地、光照等资源丰富,为此政府提出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努力打造“中国硅都”。

结合图完成(1)~(2)题。

(1)关于内蒙古地区发展光伏产业的条件,叙述错误的是()A.硅矿储量丰富,生产原料充足B.能源丰富,为晶体硅提纯提供电力C.科技发达,人才优势显著D.降水少,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2)根据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特点,内蒙古最适宜发展光伏产业的()A.上游和中游产业B.上游和下游产业C.中游和下游产业D.上游、中游和下游产业答案(1)C(2)B解析第(1)题,内蒙古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水平较低;由材料知该区硅矿、光照资源丰富,同时煤炭资源丰富。

第(2)题,从产业链上看,上游是利用硅矿、能源资源生产硅锭和硅片,内蒙古有优越的资源条件;中游利用科技发展光伏电池,内蒙古不具备此条件;下游是光伏产品应用,内蒙古光照资源丰富,可大力发展。

思考: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哪些信息?答案内蒙古硅矿资源丰富;光照、土地资源丰富;能源丰富;上游产品晶体硅提纯、硅锭、硅片生产,依赖资源;中游产品是电池制造,依赖技术;下游产品是光伏产品应用,依赖太阳能资源。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湘教版讲义: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29讲含解析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湘教版讲义: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29讲含解析

第29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考点一 荒漠化1.含义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土地表层风化强烈,碎屑物质积累深居内陆,降水稀少,但有时降水强度大大面积地表裸露(2)人为因素:人口增长导致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3.荒漠化的危害(1)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

(4)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4.荒漠化的防治(1)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防治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防护林,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

思维拓展 1.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素是荒漠化形成的必要条件 ①干旱的温带大陆气候,降水少,年际变化大;②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动提供了动力条件。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条件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考向一荒漠化的成因与危害1.(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1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29讲 区域经济联系讲义 湘教版必修3-湘教版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1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29讲 区域经济联系讲义 湘教版必修3-湘教版

第29讲区域经济联系考点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1.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2.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区域经济合作。

3.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1)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2)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

(3)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

(4)在合作中实现了相互发展,实现了与合作方的“双赢〞。

西部大开发的条件和重点措施有利条件①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能力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②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③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有条件支持和帮助西部地区;④西部地区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积累了一些加快发展的经验;⑤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低,资源利用和市场开发潜力大;⑥西部地区的人民有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不利因素①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②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③科技教育发展滞后,劳动者素质不高,生产力水平低重点措施①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开发的基础;②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作为依据;③把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开发的关键;④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开发的动力2012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这是国务院批复的第三个西部大开发五年规划。

结合“我国东、中、西部部分指标占全国比重示意图〞,回答1~2题。

1.以下关于东、中、西部的表达,正确的是( )①东部地区科技水平高②中部地区外资比重低于西部地区③西部地区交通落后④西部地区资源短缺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2.“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首次超过东部地区,“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

以下措施正确的是( )①减缓基础设施投资力度②继续加强西部生态建设③加快国家能源基地建设④扩大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⑤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科技人员占全国比重最高,说明科技水平高;中部地区外资比重低于西部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考点一 荒漠化1.含义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土地表层风化强烈,碎屑物质积累深居内陆,降水稀少,但有时降水强度大大面积地表裸露(2)人为因素:人口增长导致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3.荒漠化的危害(1)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

(4)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4.荒漠化的防治(1)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防治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防护林,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

思维拓展 1.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素是荒漠化形成的必要条件 ①干旱的温带大陆气候,降水少,年际变化大;②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动提供了动力条件。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条件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考向一荒漠化的成因与危害1.(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

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解析(1)读图文材料可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有三个:一是来自注入湖泊的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二是来自冬春季河流水位低而裸露的河滩;三是来自错那湖冬春季水位低而出露的湖滩。

(2)图示区域冬春季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沙源裸露,再加上多风力强劲的西风,故易起沙。

(3)可从对铁路基础设施和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强劲的风沙活动会掩埋铁路、吹翻列车,破坏铁路沿线的基础设施。

(4)迁移运用腾格里沙漠区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保护包兰铁路的措施;还可以建设铁路防护墙,阻断自然灾害与受灾体的接触。

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2~3题。

2.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3.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 2.B 3.A解析第2题,读图,联系非洲气候的分布可知,热带草原气候区是非洲荒漠化严重的地区。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密度越大荒漠化的面积越大,二者呈正相关;过度放牧是荒漠化扩大的首要因素;从柱状图可以看出,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因过度放牧遭到破坏。

考向二荒漠化的特征与防治(2016·海南地理)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4~6题。

4.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5.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答案 4.C 5.B 6.D解析第4题,仔细读图,从空间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

从时间看,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较高,6~8月含水量较低。

第5题,该地为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夏季气温高,降水多,但水分蒸发量大。

第6题,该地在无人为扰动的情况下多年保持稳定,说明自然植被与水分条件相符合,能够起到控制沙丘发展的作用,人工种植林草会增加耗水量,破坏生态平衡,因此该地更适合自然演化。

(2015·山东文综)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7~8题。

7.“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8.“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答案7.C8.D解析第7题,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周围的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并逐渐向漏斗中心流动,从而导致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地带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形成生态裂谷,故选C项。

第8题,当该地“生态裂谷”出现后,即出现了土地的荒漠化,为了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既有利于绿洲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故D正确;荒漠区水资源不足,不宜植树造林,A错误;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而应该做好生态恢复工作,B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禁止开采不符合实际,C错。

考点二水土流失1.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1)主要分布区: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

(2)水土流失面积:《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9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0.7%。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④土壤:由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开矿、修路等;破坏植被: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过度樵采。

3.水土流失的危害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考向一水土流失的原因和过程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

据此回答1~2题。

1.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①黄土土质疏松②轮荒制度③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频繁④过度樵采,破坏植被⑤黄土高原夏季多暴雨A.①④⑤B.①②③C.①③⑤D.③④⑤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②破坏植被③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④黄土土质疏松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1.C 2.A解析第1题,黄土土质疏松,易遭受流水侵蚀;该地区夏季多暴雨,对地表的冲刷力很强;同时又由于该地区地质灾害频繁,加剧了水土流失。

第2题,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破坏植被,③和④属自然原因。

3.(2019·河南调研)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

(1)请根据该地区黄土的成因推测该区域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并简要说明原因。

(2)简析该区域侵蚀作用的季节差异。

(3)分析图示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答案(1)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

原因: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土壤经西北季风堆积分选而成;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减弱,搬运能力降低,土壤沉积物粒径逐渐减小。

(2)夏秋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冬春降水少,(西北季风)风力强,以风蚀作用为主。

(3)海拔较高,沟壑多,地势起伏大;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区,降水变率大,夏季多暴雨;植被覆盖差,水土流失严重;土质疏松。

考向二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治理措施(2018·湛江模拟)抱坡岭是三亚市一座山体裸露、地势起伏较大的废弃石灰岩矿山,自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以来,抱坡岭成为首批山体修复试点之一,相关部门采用了削皮退台、设置“V”型槽等综合治理办法恢复山体的生态环境。

据此完成4~6题。

4.抱坡岭需要人工修复最主要的原因是()A.石灰岩易风化,造成危岩崩落,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B.处于台风多发区,易引发地质灾害C.山体坡度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差D.美化环境,增加旅游景点5.每一级退台都设置为外缘高、内部低的主要目的是()A.降低爬山难度B.增加耕地面积C.便于汇集雨水D.提高地面美观度6.适合用于该山体修复的植被应具有的特点为()A.耐旱、耐贫瘠B.耐旱、耐盐碱C.耐涝、耐贫瘠D.耐涝、耐盐碱答案 4.C 5.C 6.A解析第4题,山体裸露、坡度大、涵养水土的能力差,自我修复能力差,故需人工进行修复。

第5题,注意修复的目的是恢复生态系统,即恢复植被,减轻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植被修复离不开水,该山体坡度大而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同时石灰岩地区地表水缺乏,故修建退台主要考虑收集雨水,C正确。

第6题,石灰岩在一定条件下,易形成喀斯特地貌,该地貌区地表水缺乏、土壤贫瘠,故植被要能适应干旱和土壤贫瘠的条件。

7.(2015·上海地理)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