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找矿勘探到地球系统—汪品先院士在华东六省一市首届青年地学科技论坛上的报告
汪品先专访
本 刊:汪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特地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专访。
我们这份《上海国土资源》季刊,原名《上海地质》,自今年起更名,希望能借此拓展期刊的报导领域,并更好地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与科研服务。
从去年第3期起,先行做了改版尝试,并新设“专家访谈”栏目,希望业内的名师大家为我们的工作把握方向和提供技术指导。
汪教授:学术期刊做专访非常好,很感谢你们对我工作的重视,也很高兴与你们交流。
我当时有一个建议,就是能否把对我个人的介绍淡化一些。
昨天我在北京参加了一个关于中国科学体制改革的座谈会,国家层面正在起草一个文件。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科研经费投入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还在以2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这种增长速度在国际上极为少见。
这次会议就是要我们提一些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昨天说的有一条就是,现在媒体的科普宣传有一个误区,就是过分强调科学家上海地学研究:从长江口到深海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教授接受本刊专访个人,而忽视科学研究的过程。
对科学家尊重非常好,但是切入点有误,不应该只关注这个人怎么样,而应重视做的事情怎么样。
现在是把人物的社会影响或者说他的头衔和物质生活结合得太紧密了。
所以我昨天提议,要把“院士”、“杰青”的炒作冷下来,现在炒得太热了。
我说在今天的会议名单上,“院士”就不应该是个头衔,称呼“教授”是正常的。
将“院士”当头衔只有前苏联做过,在西方国家是没有的,不要把“院士”头衔看得太重。
现在有些杂志封面大幅照片宣传科学家,我说句玩笑话,一般科学家都长得不怎么样,不能跟明星比,明星你是越看越喜欢,但是科学家不是靠脸蛋工作的。
本 刊:上海曾是我国地质科学的发祥地,近几十年来又有很大发展,但相对来说,陆域的工作做得更多一点。
请教汪老师,未来上海地球科学的发展如何拓展研究领域?有哪些突破方向和重点工作内容?汪教授:因为你们的期刊原来叫《上海地质》,我就想对上海的地质说点古往今来的事,对上海地质工作的定位和上海地质科学的发展方向谈些个人看法。
瀛海探径:汪品先科学人文随笔
目录分析
01
向蓝色世界 进军
02
深海研究和 新世纪的地 球科学
03
试谈中西海 洋文化的比 较——从郑 和下西洋说 起
04
从战略高度 确定我国的 海洋国策迫 在眉睫
06
海底之争和 科技界的历 史责任
05
从海底观察 地球——地 球系统的第 三个观测平 台
深海使命——海洋经 济与未来上海
人类与海洋
大洋钻探:钻到海底 之下,揭开地球秘密
老年
华夏山水的由 来——引言
1
科学界检讨院 士制度
2
锲而不舍的中 国海洋科学家
3
中国版“老人 与海”
4
深海守望者
5 海洋强国,从
“绿色”迈向 “深蓝”
中国成为科技强国 还缺什么
我们可以用汉语开 国际会议
听同济大学院士公 选课寻找科学表达
的“幽默”
作者介绍
汪品先(1936年11月-),出生于江苏苏州,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海洋地质学 家,现任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1年,获洪堡奖学金在德国基尔大学进行研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被中国古生物学会授予终身成就荣誉,同时也是中国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项目“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中的深海过程和深海记录”的首席科学家和国家重点学科“海洋地质学”的学科带头人。 1996年,领衔提出“东亚季风史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意义”大洋钻探建议书。1999年,在南海组织中国海 区首次的国际大洋深海科学钻探。2018年,他在南海下潜,发现了以管状蠕虫和贻贝为主体的冷泉生物群,又在 玄武岩区,发现了以冷水珊瑚和海绵为主体的特殊生物群。2021年11月,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模 范”。
汪品先:大海秘密的探寻者
汪品先:大海秘密的探寻者作者:乐羊羊来源:《学苑创造·B版》2020年第10期汪品先,海洋地质学家,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海洋微体古生物与古海洋学研究工作。
下潛深海的勇士在许多媒体人的眼里,汪品先是一名“网红”院士。
2018年5月13日,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载着当时已82岁高龄的汪品先下潜到南海1400米深处。
汪品先与其他考察队员一起,在这里开展了长达8小时的考察工作,最后顺利完成了科考任务。
“深潜就像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美妙。
几年才生长1毫米的深水珊瑚在海水中摇曳生姿,过着慢悠悠的生活。
除了从海底视角观察珊瑚生长,我们还意外看到了神奇的生物景象,我称之为冷水珊瑚林……”汪品先说。
从首次听说深潜到亲自下海深潜,从壮盛之年到白发老人,他足足等了40年。
在科考船上,汪品先每天都会参加科考讨论会,与大家一起规划考察路线,并根据实际情形实时修改计划,谦逊而随和。
但在生活中,他却像孩子一样“固执”,拒绝了所有的特殊待遇。
他像其他科考队员一样在船上爬上爬下,自行到餐厅用餐;在风浪的颠簸中,他依然坐在电脑前工作,惜时如金。
“作为一名海洋科学家,观察研究大海是很平常的事。
我期待有更多的海洋科学家走出实验室,到大海中去。
海洋知识的根源在海洋,海洋科学的灵感在海洋。
”汪品先说。
保持科研的好奇心现代科学的发展,源于人类的好奇心。
从小到大,汪品先都非常喜欢遐想。
他曾在《院士自述》里写道:“独坐静思,其实是十分有趣且有益的。
我喜欢在飞机上观赏云海变幻,真想步出机舱在白花花的云毯上漫步;也喜欢在大雨声中凝视窗外,想象自己栖身水晶宫的一隅……”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这种好奇心亦在不断引领着汪品先,促使他一步步深入探索海洋与地球科学的奥秘。
从20多年前第一次以中国首席科学家的身份主持设计国际大洋钻探航次,到推动我国大洋钻探“三步走”;从推动并主持我国“南海深部计划”,到建造我国海底观测网——他的每一次“好奇”,都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连。
汪品先:科学大家的“赤字之心”
|人物|◎编辑|易小燕汪品先科学大家的“赤子之心”“这次乘坐我国自己的船、自主研制的载人深潜器,亲眼观察到南海的海底,真为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感到骄傲。
这趟海底的旅程,真像爱丽丝漫游仙境,我刚从仙境回来。
”82岁的汪品先说。
. All Rights Reserved.5月13日,在众人关切的目光中,一位年逾八旬的耄耋老人,稳步爬上扶梯,登上了不满周岁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
在南海的万顷波涛中,缓缓驶向海底的沉积珊瑚礁,观察采样长逾8小时。
这位耄耋老人,就是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一位82岁高龄、依然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科学大家。
“这是我多年来的心愿。
”谈及自己在众人眼中的深潜壮举,汪品先说。
去年,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深潜器成功海试,今年投入实验性应用。
汪品先第一时间决定使用“深海勇士”号及其科考母船“探索一号”,执行他领导的“南海深部计划”西沙深潜航次任务。
“作为一名海洋科学家,到海上观察研究大海是很平常的事。
我期待有更多的海洋科学家走出实验室,到大海中来。
海洋知识的根源在海洋,海洋科学的灵感在海洋。
在大楼里写论文固然重要,但是科学家不能专靠学生出海取样。
”汪品先说。
现代科学的发展,原本就源于人类的好奇心。
从小,汪品先就喜欢遐想。
他曾在《院士自述》里写道:“独坐静思,其实是十分有趣且有益的。
我喜欢在飞机上观赏云海变幻,真想步出机舱在白花花的云毯上漫步;也喜欢在大雨声中凝视窗外,想象自己栖身水晶宫的一隅……”在60多年的科学生涯中,这种好奇心不断引领着汪品先,一步步深入探索海洋与地球科学的前沿奥秘。
而在深海研究中,汪品先对南海情有独钟。
法国的古海洋学家卡罗·拉伊曾描述,中国南海中可能会有地球上最迷人的地质记录。
在汪品先看来,要从根子上了解边缘海的资源和环境,最好是解剖一只“麻雀”。
南海作为边缘海,正好是只“五脏俱全”的麻雀。
自然矿物资源开发前期的勘探管理
自然矿物资源开发前期的勘探管理内容摘要:自然矿物资源具有的数量十分庞大,并且每一种资源在使用功能、应用价值、处理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利用好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对工业企业经营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文章首先分析了自然矿产资源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自然矿物资源开发前期进行勘探管理,希望对后续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自然矿物资源;开发;前期;勘探;管理中图分类号:p6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自然界经过很长时间的变革发展,为人类存储了大量的天然资源,这些丰富的物质资源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建设的重要条件。
从现有种类进行划分,自然矿物资源具有的数量十分庞大,并且每一种资源在使用功能、应用价值、处理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利用好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对工业企业经营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分析了自然矿产资源开发前期的勘探工作,提出了相对应的勘探作业管理。
一、自然矿产资源的价值自然矿产泛指一切埋藏在地下矿产可供人类利用的天然矿物或岩石资源,固体矿产包括:煤、铁、铜、铝等金属矿石资源,也涉及到了石油、天然气等可燃性矿产资源,如图1。
因地质运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运转,地下自然矿物资源的存储量也达到了特定量的标准,国内贮存的可开采资源量十分庞大。
当前,各种矿产资源已经被广泛运用于不同的行业领域,同时为企业生产自动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产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自然矿产原料经过加工处理后,其矿产资源的利用率也有所上升,其潜在的经济价值更高。
图1常见的矿石资源二、自然矿物资源开发前期的勘探管理新时期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能源问题,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变革的重要因素。
为了环节各方面的能源危机,合理开采与应用矿物资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关系着产业运营的可持续性。
为了更好地利用自然矿物资源,开发前期必须要制定切实科学的勘探管理决策,进而保障矿物资源发挥出最大的利用率。
1、技术管理。
地质勘探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操作流程,涉及到了与地质层结构相关联的多个方面。
“网红院士”汪品先
“网红院士”汪品先作者:操秀英来源:《科学大观园》2022年第03期去年夏天,85岁的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成为备受欢迎的“科普老顽童”。
2021年6月9日,汪品先入驻B站(哔哩哔哩)。
截至9月6日,他已经收获百万粉丝,其首条视频《我60岁以后才出成果,我们要把中国大洋钻探做到国际前列!》的播放量达300多万次,获赞近50万次。
成为“网红院士”,汪品先很高兴。
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关心海洋、学习海洋、探索海洋。
他愿意给科学带来热度,但不想自己成为“炒作”的热点。
他认为,作为科研人,就需要淡泊名利、潜心研究。
“現在网上‘炒热’了,已经有不少报道。
”汪品先说,而他真正关心,甚至担心的,还是基础研究本身。
“我们急需推进科学‘转型’,从‘外包工’转为也能进行‘深加工’的学术高地。
”“我国在南海石油勘探的巨大进展,就得益于基础研究的突破。
”汪品先说,找石油最重要的是搞清楚地层结构,采用地球物理勘探取得的是框架,是间接信息,直接信息要靠钻探。
直到1999年实现国际大洋钻探,我国科研人员才拿到南海几千米深海的地层沉积记录。
“我们对这些岩心做了很多分析,首次建立了南海地层的标准剖面。
这为此后我国在南海的深海石油勘探开发奠定了基础。
”南海深海研究的重要突破得益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深海研究的前瞻性部署和稳定支持。
同济大学的微体古生物组是最早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集体之一。
而这种资助在当时颇需要些勇气和魄力。
彼时,深海研究在中国还是个新生事物,汪品先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古海洋学,一门探索深海过程的新学科。
“当时并非所有意见都赞成研究深海,有人说,家门口还没搞清楚,搞什么深海远洋?”汪品先回忆。
殊不知地球是一个系统,海洋是一个整体,不了解深海远洋,家门口就无法搞清楚。
做科学研究,就要有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以支持新方向为己任的自然科学基金委,从一开始就支持我国古海洋学研究的开展,包括课题和学术会议。
汪品先:要让一流的科学家做科普
24汪品先:要让一流的科学家做科普文 | 本刊记者 王湘蓉 邢晓凤“上海有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又新开了一个天文馆。
但是三缺一,有了‘九天揽月’,还缺‘五洋捉鳖’。
海洋更大的奥秘、更多的宝藏不在海面,而在深部。
所以我希望能够在上海兴建世界上第一座深海馆。
”采访中,87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说出了自己的心愿。
他表示,现在的深海探测有深潜、深钻、深网三种方式。
深潜可以直接潜到海底;深钻可以探究海底以下的世界;深网是把气象站和实验室建在海底,就是把一个个传感器放到海底,建立海底观测网。
汪品先给我们科普,海洋开发是一个长远的目标,需要硬的技术,千万别去破坏;我们要吃浅海的鱼,深海动物长得慢,到深海去不是要蛋白质,而是要研究深海的生物基因资源。
谈及中国的科普教育,汪品先说,要让一流的科学家去做科普。
我们讲多了科学是有用的,讲少了科学是好玩的《教育家》:科学精神是推动科技创新、国家富强、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源泉,也是一个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呢?汪品先:科学本身是靠着否定前人往前走,科学要找出前人的问题然后发现新的,这是科学的特点。
创新一般都是少数人产生的想法,多数人还是坚持原来的观点。
所以追求创新往往意味着成为稀有的少数派。
要脱离主流,走的是一条孤独的道路,还可能面临误解、打击、嘲笑,甚至被公众压制。
创新需要少数人说服多数人,并不容易,但这就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的第一要义是独立思考。
要有主见、有独立的判断、有与众不同的想法,这是创新的来源,而不是简单继承前人的观点。
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未知世界。
我们现在的教育很多还是应试教育,考试答案是标准化的,这会大大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中国现在在世界上SCI论文发表数量第一,但并不等于我们创新能力名列前茅。
科学精神第二要义是要有探索和动手的精神。
美籍华人丁肇中1976年获得诺贝尔奖时用中文致辞,他想趁此机会向发展中国家的青年说明实验的重要性,因为他的成果来自实验,他鼓励大家要重视实证,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教授学术成就概要_杨守业
汪品先教授,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江苏苏州人,1936年11月14日生于上海,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1981年获洪堡奖学金在德国基尔大学从事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曾任海洋地质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现任上海海洋科技中心(筹)主任。
在国内外学术界十分活跃,曾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国际海洋联合会(SCOR)副主席、中国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主席、中国海洋湖泊学会副理事长等职,《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oecology》、《Marine Geology》等国内外十余种学术期刊编委。
汪教授长期从事海洋地质、古海洋学、海洋微体古生物及第四纪古环境研究,在我国率先开展微体化石定量古生态学和微体化石埋藏学的研究。
他开创了中国的古海洋学研究,在南海主持实施了中国海首次国际大洋钻探,推动了我国的深海研究,使我国进入深海基础研究的国际前沿。
在海洋微体化石研究、季风演变和大洋碳循环长周期的研究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汪教授负责完成和执行着20余项国家和部委的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自上世纪70年代起,系统开展古环境研究,完成我国第一口海上石油探井的微体古生物分析;在我国率先开展微体化石埋藏学的研究,提出了识别海相、咸水湖与淡水相的标志及其重要性;引进多种定量古生态研究方法,推动我国微体古生物研究朝定量古生态方向发展。
80年代中期起,在我国古海洋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首次发现了南海等西太平洋边缘海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环境与沉积变化的古海洋学放大效应。
筹备发起“首届亚洲海洋地质国际会议”(1988年),先后组织政府间海洋委员会“西太平洋古地理图”工作组、国际海洋科学委员会“亚洲季风演变的海洋记录”工作组,2007年在上海成功举办“第九届国际古海洋学大会”担任大会主席,使我国古海洋学在近年得到较快发展,并得到国际重视。
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海洋之争中国不能再迟到
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海洋之争中国不能再迟到2013年03月08日11: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你看,大西洋是这样裂开的……”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指着办公室墙上的一幅海底地形图,引导记者理解深海的概念。
他有一个观点,就是海洋强国一定要体现在深海大洋上。
这位年逾古稀的科学家是推动中国深海研究的先行者,是首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的首席科学家,是中国获欧洲地学联盟奖项的第一人,是同济大学师生眼中“科学的化身”,也是京剧和昆曲的爱好者。
这些经历正为采访结束时他所说那句话做了注脚:“一个人一生经历的幅度,才是这个人的价值。
否则一根直线平平的,太没意思了。
”“能活着回来就算赢”20世纪晚期,地球科学的突破主要来自深海。
汪品先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坚持自己的“小摊子”做深海题目,在当时却是“惨淡经营”,但这为日后打下了基础。
1985年,20世纪地球科学规模最大的深海钻探计划发展为“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每个钻探航次,由国际专家组根据各成员国科学家提供的建议书投票产生。
1995年,汪品先提交了“东亚季风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意义”建议书,1997年,该建议书在全球排序中获第一名,被正式列为ODP184航次。
1999年,该航次在南海实施,汪品先是首席科学家。
“走的时候,我跟老伴说,能活着回来就算赢。
”这位当时已年过六旬的科学家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我连大洋钻探的小兵都没当过,一下子要当首席,压力很大。
”但他成功了,作为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不仅实现了中国海区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而且成果丰厚:在南海的南沙和东沙深水区6个站位钻井17口,取得高质量的连续岩芯5500米,还为南海演变和东亚古气候研究取得了3200万年的深海记录。
这标志着中国在海洋科学领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1999年4月,船在香港靠岸,当时的场景至今印在汪品先的脑海里,“那是我这辈子一个激动的时刻”。
汪品先:实现中国海区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
品 先 这 位 82岁 老 院 士 在 科 学 界 给 人
2O世 纪 晚 期 .地 球 科 学 的 突 破 时 的 场景 至 今 印在 汪 品先 的 脑海 里 ,
的深刻印象 。他的每一句话似乎都能 芒要 来 自深海 。汪 品先 敏锐 地 意识 到 那是我这辈子一个激动的时刻 。
说到科技工作者的心坎上,做的每一 『,这 一 点 .坚 持 自己 的 “小摊 子 做
汪 品 先 ,1936年 11月 生 ,我 国 地理系开始创办海洋地质专业。汪品 这 位 当 时 已 年 过 六 旬 的 科 学 家 承 受
著 名 的海 洋 地 质 学 家 ,博 士生 导 师 、 先 开始 拼命 地 工作 ,他想 抢 回逝 去 的 着 极 大 的压 力 ,“我 连 大 洋 钻 探 的 小
时 隔 1O多 年 , 他 的 愿 望 “国 际
62 固科投茬案 2018.07
r创新人物 Innovation Character I
大 洋 钻 探 船 再 来 南 海 ”成 真 。“新 航 发达 国家已先行一步 ,正在将其变成
“深 潜完 回到船上 ,我说 这是 爱
次 已被 列入 钻探 计 划 ,时 间定 在 2014 现 实 。
丽 丝 漫 游 仙 境 ’!”谈起 前 不 久 的 深
年春。这次主要回答南海怎么形成 的
“从 前 ,我 们 都 是 在 海 洋 外 面 研 潜 经 历 ,汪 品先 像 个孩 子一 样 开心 得
问题 。”
究海洋 ,如果在海底布设观测网,相 手 舞 足 蹈 。从 首 次 听说 “深 潜 ”到 亲
人设 计 和主 持 的大 洋 钻探 航 次 的首 席 法引进化石群 的古环境解释,推动我 得 高 质 量 的 连 续 岩 芯 5500米 ,还 为
汪品先:情系汪洋
他骑车出行、朴素节俭;他老骥伏枥、勇探大洋;他赤诚求知、默默钻研,他致力科普、风趣幽默;……他就是享誉国际的中国“深潜院士”汪品先。
“骑着它从家到办公室可以比走路节省10分钟呢!”当中央电视台记者来到同济大学要对85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进行采访时,汪院士正准备骑自行车去上班,此时天空正下着小雨。
争分夺秒是汪院士的日常。
他说:“我的生命是倒计时的,别的(我)都可以慷慨(赠予),时间(上)我不能慷慨。
”一年365天,汪品先几乎每天都工作14个小时,只有除夕夜是例外,他会提早回家陪夫人看看春节联欢晚会。
1960年,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学成归国后,汪品先投身于祖国的海洋地质研究事业。
1978年,他随团出国考察,一位法国深潜领域的专家向他描述了自己深潜时看到的海底景象:海底漂亮极了,一点声音都没有,到处都是海百合。
这是汪品先第一次听说人可以下潜到上千米的海底。
随后的几十年,他攻坚克难,主持过中国海区的首次大洋钻探,带领团队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海底综合观测小型试验系统。
图1 中央电视台记者跟随汪品先院士(左)骑自行车上班(图/《吾家吾国》视频截图)与时间赛跑耄耋之年潜深海2018年5月,82岁的他终于登上了国产“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9天内下潜了3次,圆了多年的“深潜梦”。
2021年,汪品先与夫人孙湘君(著名孢粉学专家)将两人多年的积蓄200万元捐出,设立“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并向学院提出不以他们个人命名的建议,鼓励年轻人投身海洋科技事业。
为了向大家普及海洋知识,汪品先主编和撰写了多本科普书籍,还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深海故事。
本是颐养天年的年纪,汪品先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他计划90岁时要完成三件事情:把“科学与文化”这门课程写成书;促成“低纬驱动”的学术假说;写一本自传。
汪品先乐此不疲,他说,要趁最好的时代多做一些事。
名师点拨话题一:珍惜时间,充实人生。
为时代多做事。
首届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青年论坛召开
首届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青年论坛召开
佚名
【期刊名称】《科技与生活》
【年(卷),期】2012(000)011
【摘要】“五四”青年节之际,中国地质学会首届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青年论坛暨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汪民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历史的经验证明人才留在哪里,希望和繁荣就到哪里,优秀人才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也决定着我们地质事业的繁荣。
”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程东红出席大会并讲话。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向大会发来贺信。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在会上向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发出了积极投身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倡仪,号召青年地质工作者要发扬地矿行业老一辈“三光荣”的精神和优秀传统,投身国家资源保障事业。
【总页数】1页(P5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16.22
【相关文献】
1.于莎燕副省长在全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进工作会上强调——全力营造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良好环境 [J], 佳妍
2.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践阶梯式发展论的典型范例——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就回顾与经验反思 [J], 李金发
3.统筹协调创新管理推进找矿突破提高保障能力——四部委联合召开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 [J],
4.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领导小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201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J], 无;
5.热烈祝贺贵州省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 “贵州省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青年论坛”在贵阳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海底观察地球——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
从海底观察地球——地球系统的第三个观测平台
汪品先
【期刊名称】《自然杂志》
【年(卷),期】2007(029)003
【摘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海洋科学界正着手建设海底观测系统的网络,以探测和理解大洋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等过程。
这是继地面/洋面和空间之后,观测地球系统的第三个平台。
从海底进行连续的实时观测,将使得人类可以长期“呆”在海里,从而改变人类与海洋的关系。
同时,这第三平台还将提供窗口,窥测地球的内部过程。
【总页数】7页(P125-130,封二)
【作者】汪品先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
【相关文献】
1.中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对比分析 [J], 李舸;柏永青;王卷乐;石蕾;高孟绪;王明明;韩雪华;王玉洁
2.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及对地球观测的影响 [J], 王晓光;杨新
3.地球系统科学与卫星对地观测系统 [J], 陈俊勇
4.青年科学家论坛:对地观测技术与地球系统科学 [J],
5.美国地球系统观测台(ESO)计划介绍 [J], 姚前;甘永;光洁;侯伟真;张风丽;李正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找矿勘探到地球系统
从找矿勘探到地球系统
汪品先
【期刊名称】《上海国土资源》
【年(卷),期】2002(000)002
【摘要】@@ 同志们:rn我的题目是<从找矿勘探到地球系统>,讲一讲地球科学现代发展趋势.地球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跟原来的含义有很大的不同,它以前主要是找矿.
【总页数】5页(P1-5)
【作者】汪品先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教育部海洋地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
【相关文献】
1.科技档案在地质勘探中的作用——从青城子铅矿外围金银找矿取得重大成果看科技档案在地质找矿中的重大作用 [J], 周月霞;孙吉国
2.成熟勘探矿集区新一轮找矿:勘查战略创新及铜陵矿集区找矿实例 [J], 刘亮明;吕俊武;彭省临;王国平;方维萱;邵拥军
3.第二深度空间的找矿、勘探和开发利用——深部找矿浅议 [J], 赵建光;陈强春;李剑;谢文安
4.玲珑金矿田化探原生晕找矿效果及对今后找矿勘探的指导作用 [J], 高令奇
5.金矿找矿矿物学在金矿找矿勘探中的应用 [J], 刘克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汪品先:最大心愿是建造大洋钻探船
汪品先:最大心愿是建造大洋钻探船
李晓璐
【期刊名称】《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年(卷),期】2015(35)3
【摘要】(2014-07-26)院士风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群体,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最高学术称号,终身荣誉。
外界赋予他的称谓很多,比如:推动中国深海研究的先行者,国际大洋钻探第一位中国首席科学家……但他递给记者的名片上却只印了两项头衔: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总页数】2页(P48-48)
【关键词】汪品先;中国科学院院士;海洋地质学;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精英;学术权威;终身荣誉;海洋科学;观测系统;少年时代
【作者】李晓璐
【作者单位】广州日报上海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56.5
【相关文献】
1.世界最大的大洋钻探船"地球"号 [J], 方新洲
2.我国将建造第一艘大洋钻探船 [J], 解放
3.我国大洋钻探船的建造需求和功能设计 [J], 杨磊; 秦升杰; 景春雷; 李宝钢; 刘学勤; 刘保华
4.中国大洋钻探船建造的初步设想(节选) [J],
5.海洋强国从“绿色”迈向“深蓝”——对话国际大洋钻探首位中国首席科学家汪品先 [J], 程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克服浮躁瞩目重大科技问题——汪品先院士访谈录
克服浮躁瞩目重大科技问题——汪品先院士访谈录
江世亮
【期刊名称】《世界科学》
【年(卷),期】2001(000)009
【摘要】@@ 汪品先先生系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学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他正领衔主持的深海钻探课题是国际大洋科学钻探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汪先生以他在科学上的远见卓识和人格力量带领着一批年轻人在努力探索深海的奥秘;同时,他还以科学家的良知,对一些有碍社会和科技进步的现象敢于仗义执言,提出批评.今年3月,笔者有幸对汪院士作过一次访问,记录下了这位学者对盼望年轻人真正成才的殷殷期望,并介绍了他所主持的深海研究课题的研究目标.文末汪先生的一番感慨之言,即希望已经错失了地质学上两次机遇的中国学者能抓住第三次机遇,读来令人感动和警醒.
【总页数】3页(P5-7)
【作者】江世亮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教授学术成就概要 [J], 杨守业
2.上海地学研究:从长江口到深海——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教授接受本刊专访[J], 无
3.赤子丹心深海见证——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 [J], 看东方
4.汪品先院士寄语青少年为中国深海探索作贡献 [J],
5.记汪品先院士:求解深海之谜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院士论坛▏汪品先:海洋科学和技术协同发展的回顾
院士论坛▏汪品先:海洋科学和技术协同发展的回顾一、引言我国发展海洋事业的一大障碍,在于科学和技术的相互分割。
研究科学的追随国外的命题,用国外买来的仪器获取数据写成论文,希望能够在国外刊物上发表;研究技术的模仿国外的产品,采用国内材料加上国外部件,目标是能够通过验收。
这种无休止、无终点的“追赶”,并没有带给我们所盼望的“创新”成果。
海洋科技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科学和技术需要结合起来发展。
成功的技术创新,背后都有科学家的思想;成功的科学创新,也往往有新技术的支撑。
技术上哪怕小小的设备改装,有时就能够开创科学研究的新方向;而科学上哪怕虚拟的幻想,有时也可能激起技术突破的新潮。
对于全部依靠高技术的深海研究来说,这番道理显得格外贴切。
为了说明上述意见,本文以深海研究为重点,对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略加整理,提供一份简单的历史回顾供同行参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愿海洋界同仁能够从中悟出科学和技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真谛;同时也以“野人献曝”的精神呈献给决策层,希望也能拨冗过目、用作参考。
二、从19世纪的“挑战者号”到20世纪的“挑战者号”人类关于海洋的知识,绝大部分来自最近的百余年。
19世纪中叶蒸汽机推进器的出现,使得远洋的深水探测成为可能。
1872~1876年,英国皇家军舰“挑战者号”(H.M.S.Challenger)的环球航行,标志着深海研究的起步。
这艘三桅蒸汽动力帆船经过一番改造,3年半环球航行20多万里,航次后23年里出版的50册巨著,汇总人类首次从深海取得的知识,包括系统采集的生物标本与沉积样品。
此后的技术进步,导致了深海科学的建立。
如德国“流星号”1925~1927年的航次里,第一次应用回声声呐测量海水深度,开创了20世纪40年代海底地形系统制图的新阶段,从而发现世界大洋的中脊系统,结果产生了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然而“海底扩张”的证实和“板块学说”的确立,却要求从深海海底取得大洋地壳的岩芯,这就要有深海海底钻井的新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 国 的地 学 界 前 辈 , 十 多 年 前 提 出 了 “ 天 、 地 、 海 ” 口号 , 国 的 地 球 科 学 在 这 几 个 方 面 都 有 在 上 入 下 的 中 很 大 的进 展 。所 谓 上 天 , 要 是 指 应 用 遥 感 、 测 的 手 段 。 应 用 这 种 方 法 , 们 第 一 次 能 够 得 到 全 球 大 范 围 主 遥 我 的 图 像 , 就 是 所 谓 的 “ 字 地 球 ” 上 海 的严 晓 海 博 士 ( 济 大 学 原 来 的 学 生 ) 得 到 了美 国 总 统 奖 , 在 美 这 数 。 同 , 他 国研 究 的 结 果 是 用 十 年 的遥 感 资 料 , 出 了地 球 最 热 的 海 区 , 画 十年 的 平 均 表 层 温 度 都 大 于 2 ℃ , 洋 表 面 再 8 大 也 没 有 比这 里 更 热 的 水 了 , 就 是 所 说 的 “ 太 平 洋 暖 池 ” 是 地 球 上 表 层 大 气 环 流 和 大 洋 环 流 的一 个 能 源 , 这 西 , 这 种 现 象 只 有 用 遥 测 遥 感 才 能 看 得 到 。还 有 , 水 的温 度 过 去 靠 一 个 点 一 个 点 地 测 , 海 水 温 度 计 测 定 , 海 用 这 样 永 远 测 不 到 同一 时 间 里 海 水 的 温 度 分 布 。 用 遥 测 遥 感 的 方 法 , 下 子 就 可 以测 出 全 面 的 水 温 , 不 要 说 一 更 测 地 形 了 。现 在 对 于 月 球 及 月 球 背 面 、 星 表 面 的 地 形 了 解 , 过 了 我 们 对 深 海 地 形 的 了 解 , 就 是靠 遥 感 。 金 超 这
原 来 的含 义有 很 大 的不 同 , 以前 主 要 是 找 矿 。 到 现 在 , 还 要 考 虑 环 境 。 原 来 打 交 道 的 是 固体 的 地 球 , 它 它 现 在 则 是 固体 和 流 体 的地 球 , 就 是 说 地 质 科 学 本 身 在 演 变 。半 年 前 , 爱 丁 堡 , 国 和 英 国 的地 质 学 会 联 合 也 在 美 起 来 开 了 一 个 大 会 , 做 “ 球 系统 过 程 ” 会 , 标 志 着 地 球 科 学 的 研 究 和 发 展 有 了一 个 新 的 方 向 , 再 也 叫球 的 研 究 。 这 次 大 会 所 讨 论 的 题 目跟 以 前 的 地 质 学 不 一 样 了 。 它 有 十 九 个 专 题 , 这 里 举 几 个 例 子 。一 个 是 太 古 代 地 球 和 现 代 地 球 的 生 物 界 有 什 么 不 同 , 时 的 生 物 系 统 是 厌 氧 的 , 于 还 当 处
原 环 境 状 态 下 ; 在 我 们 的生 活 环 境 是 需 要 氧 气 的 , 有 氧 我 们 则 无 法 生 存 , 么 从 太 古 代 到 现 在 , 球 从 现 没 那 地
还 原 环 境 变 到 今 天 , 物 是 怎样 变 的 , 就 是 一 个 很 有 意 义 的题 目。 再 比如 说 , 热 液 系 统 ” 深 海 的 热 液 作 生 这 “ , 用 在 地 质 历史 上 曾发 生 过 很 重 要 的 作 用 , 生 物 圈 演 化 中 也 有 很 重 要 的 关 联 , 也 是 爱 丁 堡 会 议 的 一 个 主 在 这 题 。又 比 如 说 , 沉 积 系 统 和 微 生 物 群 落 ”, 们 是 相 互 作 用 着 的 , 质 的 沉 积 学 很 多 实 际 上 是 生 物 的 作 用 , “ 它 地 这 方 面 我 们 还 了解 得 很 少 。 我 和 澳 大 利 亚 、 国 的科 学 家 们 共 同 发 起 研 讨 了 一 个 专 题 , 目叫 做 “ 带 大 洋 英 题 热
维普资讯
20 0 2年 第 2期
上 海 地 质
S n h iGe lg ha g a oo y
从 找 矿 勘 探 到 地 球 系 统
— —
汪品先院士在 华 东六省一 市首届青年 地 学科技论 坛上 的报告 ( 摘要 , 阿新 、 蔡 王汝建根 据 录音整理 )
在地球 系统中的作用 ” 。我 们 认 为 : 第 四 纪 的 研 究 中 , 纯 强 调 高 纬 度 是 不 对 的 , 带 是 地 球 表 层 能 量 的 在 单 热
源 泉 , 动 着 地 球 表 面 的许 多 变 化 。 以前 的 地 质 科 学 和 其 他 科 学 虽 然 有 结 合 , 结 合 得 不 密 切 , 在 的 地 球 驱 但 现 科学是气 态 、 固态 、 态 三 者 连 结 在 一 起 进 行 研 究 的 , 球 科 学 不 再 是 单 纯 的 地 质 学 。 我 们 研 究 的 目的 变 液 地 了 , 来 是 资 源 , 在 是 资 源 和 环 境 及 其 它 的 基 本 过 程 ; 段 变 了 , 来 以观 测 为 主 , 在 是 观 察 、 验 和 数 原 现 手 原 现 实 字 模 拟 三 者 的 结 合 , 样 才 能 探 讨 全 球 性 的 问题 。 现 在 研 究 的 地 球 科 学 , 把 岩 石 圈 、 圈 、 圈 和 生 物 圈 这 是 气 水 四个 圈层 结 合 在 一 起 , 究 它 们 的 相 互 作 用 , 明 显 的变 化 是 发 生 在 第 四 纪 的研 究 当 中 。 研 最 现 在 地 球 科 学 和从 前 的 概 念 完 全 不 一 样 , 去 最 典 型 的 工 具 是 罗 盘 和 锤 子 , 个 传 统 方 法 不 能 丢 , 外 过 这 野 工 作 是 根 本 ; 又 绝 不 止 这 些 , 这 些 是 远 不 够 的 。 现 在 的 地 质 科 学 引 进 了 物 理 、 学 等 学 科 的 许 多 新 方 但 光 化 法 、 技 术 。从 宏 观 上 讲 , 在 应 用 的 地 球 物 理 方 法 已 经 可 以研 究 到 地 球 核 心 中 去 了 。用 地 球 化 学 同 位 素 新 现 的 方 法 可 以研 究 到 很 深 的程 度 , 如 一 种 牙 齿 化 石 , 究 牙 齿 里 的 珐 琅 质 , 碳 同 位 素 方 法 , 以 指 示 当 时 譬 研 用 可 这 个 动 物 是 食 植 物 的 , 是 食 肉 的 , 至 于 可 以 知 道 它 是 吃 树 叶 的 , 是 吃 草 的 , 关 这 方 面 的 研 究 , 经 相 还 甚 还 有 已
( 济 大 学 教 育 部 海 洋 地 质 重 点 实验 室 , 海 2 0 9 ) 同 上 0 0 2
I 司志 们 :
我 的题 目是 《 找 矿 勘 探 到地 球 系 统 》 讲 一 讲 地 球 科 学 现 代 发 展 趋 势 。 地 球 科 学 发 展 到 今 天 , 经 跟 从 , 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