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谷县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试卷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参考答案)

高二语文试卷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附参考答案)

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 匪我愆.(qiān)期盛.(chéng)以锦囊洎.(jì)牧以谗诛尔卜尔筮.(shì)B.以三矢赐.(sì)庄宗无食桑葚.(shèn)身死国灭,为.(wèi)天下笑渐车帷裳.(chánq)C. 修我戈.(ɡē)矛静女其娈.(1uán)洵.(xún)美且异方其系.(xì)燕父子以组D. 帝高阳之苗裔.(yì) 摄.(shè)提贞于孟陬惟庚寅.(yín)吾以降扈江离与辟芷.(zhǐ)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大概匪我愆.(拖延)期B. 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本来静女其娈.(修长的样子)C.此三者,吾遗恨.也恨:遗憾修我戈矛..(古代的长柄武器)D.原.庄宗所以得天下原:推究根源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贬职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火尚足以明.也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逸豫可以亡.身④且庸人尚羞.之⑤将军身披坚.执锐.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⑦素善.留侯张良⑧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⑨函.梁君臣之首A.①⑦/②⑨/③/⑧/④/⑤⑥B.①⑥/②⑨/③/⑦/④⑤/⑧C.①⑦/②⑧/③④/⑨/⑤⑥D.①⑦/②/③④/⑨/⑤⑥/⑧4.下列各组句子中均有“相”,哪一组的意义和用法均不相同( )A. 枝枝相覆盖B. 及时相遣归叶叶相交通相见常日稀C. 会不相从许D. 还必相迎取出郭相扶将誓不相隔卿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自可断来.信.B.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甘肃省甘谷第一中学2021-2022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甘肃省甘谷第一中学2021-2022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甘肃省甘谷第一中学2021-2022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漆器源自中国。

早在史前时代,我们的先民已经发现漆的神奇,并开始大量在生活器物中应用。

中华先民曾在不断试错中发现漆的胶粘、防腐等功能。

自禹起,在祭器上用漆作为髹饰,并进行彩绘,漆的功用开始超越了材料属性,进入到审美创造的文化之旅。

漆艺术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刻的精神追求。

但是,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它因材料的特殊性和制作的周期性,在人们的生活中开始式微甚至缺位;而化学材料聚酯漆的广泛使用,似乎替代了人们对天然漆的认知,以致概念混淆到“漆”好像就是指“聚酯漆”,人们对天然大漆的认识甚至需要重新启蒙。

可以说,传承漆工艺、重续漆文化已经成为当下重要的文化命题。

传统漆工艺,是现代漆艺术的源头和基础。

自2006年,全国各级文化部门通过非遗项目申报、非遗传承人培训等,全方位对大漆传统工艺进行保护与推广,形成了多种传承与传播的方式,如非遗传承人“师带徒”,非遗传承人走进高校开展技艺教学,非遗传承人进高校学习、进修等,这些都增强了传统手艺人对个人身份的认同感和对行业、对技艺传承的信心。

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持续开展非遗传承人研培的基础上,设立了非遗保护基金,主办了展览等系列活动,与各国、各地不同技法的传承人进行交流与合作,从漆树种植与材料应用、行业发展与工艺振兴、漆艺教学与非遗传承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传统漆工艺生产、创作、交流的学术生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他们以各自的文化视角和技法实践对传统漆艺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我们从近年来的展览中可以发现不少成功实践。

如湖北举办的“时序-202X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福建举办的“新时代新漆境-2021福州国际漆艺双年展”等。

艺术家们在尝试运用当代艺术的策展路数,为漆艺术的当代发展探索一种表达方式,同时对漆语言回到材料本身进行实践检验,希望用国际化的视野引导和推进漆艺术的当代化进程。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甘谷一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堂吉诃德》问世两年后就被译成了英文,汉语版的出现却已是300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尽管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下卷致雷莫斯伯爵的献辞中写道:“……前者,伪《堂吉诃德》流传甚广,令人苦不堪言。

各方朋友催促在下速将真品呈送阁下,以正视听。

然最为情切者乃为中国之大皇帝。

一个月前,他遣特使送来中文书信一封,要求在下将《堂吉诃德》一册送至中国,皆因其欲建一所卡斯蒂利亚语书院,拟以堂吉诃德之故事为教材,聘在下为院长。

”当然,这纯属杜撰,但足见这位文学大师对中国有所了解,并兴致勃勃地将它写进了自己的献辞中。

时至今日,塞万提斯的“呓语”已经成真:不仅《堂吉诃德》早已被译介到中国,塞万提斯学院也于2006年在北京创立,后又到了上海,除教授西班牙语外,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

与之相呼应的是中国也在西班牙的马德里、巴塞罗那、格拉纳达、巴伦西亚、莱昂和拉斯帕尔马斯等6座城市创办了孔子学院。

1922年,《堂吉诃德》首部中文版由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出版,题为《魔侠传》,由林纾与陈家麟合作翻译。

由于林纾不懂外语,陈家麟也只通英文,总体而言这不是一个成功的版本,但基本译出了原著上部的故事情节,文字简明、洗练,往往用几个字就能传神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重要的是,这部伟大小说最早被呈现在了中国读者面前。

《魔侠传》的出版掀起了一个翻译《堂吉诃德》的小高潮,先后出版过数种中译本,但都是转译,而且几乎都有删节。

直到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才推出了杨绛先生译自西班牙语的全译本,这也是目前国内印数最多、流传最广的版本。

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又有董燕生、屠孟超、孙家孟等专业西班牙语翻译家的全译本陆续出版。

在我国,最先对堂吉诃德这一形象做出积极评价的是周氏兄弟。

周作人在1918年出版的《欧洲文学史》讲稿中写道:“书中所记,以平庸实在之背景,演勇壮虚幻之行事,不啻示空想与实生活之抵触,亦即人间向上精进之心,与现实俗世之冲突也。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和” 强调和谐、协调、平衡,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和” 体现为一种包容、宽厚的态度。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强调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差异,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

这种“和而不同” 的理念,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避免冲突和对抗。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 则意味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强调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这种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和” 的理念还体现在社会治理方面。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往往追求“政通人和” 的理想境界,通过推行仁政、德治等方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现代社会,“和” 的理念也可以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公平正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式,营造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和” 理念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不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B. 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要完全放弃自己的观点。

C.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体现了“和” 的理念。

D.“和” 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治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和” 理念的内涵和影响。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月考试题及答案为了方便高二的同学们复习语文月考考试,我们来做份语文月考试题巩固知识吧。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月考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历史上说,中国就存在南北文化差别与南北文化对立融合的问题。

从周朝起,北方诸侯自称中国,而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则因为“断发文身”,地广人稀,刀耕火种,被视为“蛮夷”,并受到北方的排斥轻蔑,直到晋代仍被视为“化外之民”,南方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

黄河与长江作为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远古时期就哺育滋润出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两大文化体系。

而“炎黄子孙”“华夏民族”的称谓,正是远古南北文化对抗融合的遗迹。

代表北方文化的黄帝部落,与代表南方文化的炎帝部落曾在中原大地摆开了宏大的战场,一决雌雄。

这场战争打得异常激烈,天地都为之变色,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多次的反复,黄帝终于打败了炎帝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并从那时起,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

南方部落虽然失败了,但南方文化并没有绝迹和湮灭,而是作为一种与北方文化相对立的“异端”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展,并不时燃放出一段光彩。

如果说《诗经》代表的是北方文学,灌注着现实主义精神,那么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是南方文化的化身,流淌着浪漫主义的神韵。

正如王逸《楚辞章句》中所说的“楚人信巫”,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这种激情激发了屈原的灵感,刺激了他的无穷无尽的想象,丰富了他的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确立了史官的权威和绵延不断的修史传统。

后来则有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立和分庭抗礼。

南朝文学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南朝民歌更是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和北朝民歌的刚健质朴。

再后来则是南北文学走上合流,这种合流促成和孕育了唐代文学的博大卓著。

而元杂剧作为北方文学的代表,其音律、曲调都不同于以南戏、明清传奇为代表的南方文学。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

《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上册答案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上册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贾谊《过秦论》中“贾生才调”的“调”应为“调”,意为才能B. 《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兮”应为“嘻”,用于句末C. 《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的“壑”应为“壑”,意为山谷D. 《陈情表》中“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陨”应为“陨”,意为坠落答案:C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于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B. 他的性格非常内向,因此他很少与人交流,这导致他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少困难C.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D.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但语言表达却不够清晰答案:C3. 下列诗句中,表达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一项是()A. 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 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C. 白居易《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D.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答案:B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月亮悄悄地爬上了树梢,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装B. 这本书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C. 花儿在阳光下竞相开放,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D. 他在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誉为“优秀员工”答案:B5. 下列词语中,与“风华绝代”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美貌如花B. 才貌双全C. 神采飞扬D. 风姿绰约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中的“善”指的是______。

答案:美好的事物或品质7. 《赤壁赋》中“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的是______。

答案:指理想中的美好事物或人物8. 《陈情表》中“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中的“陨”意为______。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二中最新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二中最新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语 文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国内有一些批评家把“现代性”作为一个标尺,以衡量当前中国产生的艺术现象,认为凡是接近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形态都具有现代性,否则与现代性无缘。

我们怎样理解“现代性”这个概念?要不要根据我们的认识赋予它某些新的内容?既然我们正在建设现代社会和走现代化的道路,我们就无法回避现代性的问题。

只是必须明确中国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现代性。

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现代性的标准,“现代性”是与现代社会物质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艺术的审美追求。

对各民族来说,它既有共同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没有什么统一的国际标准。

我们在研究各国对社会和文化艺术“现代性”有关认识的同时,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阐发现代性的理论.除了作为推动现代性产生的客观环境和给个人提供充足的自由创造精神外,还必须考虑:中国的文化背景,20世纪中国走过的道路,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ﻫ 一部20世纪的中国画史,基本上贯穿着传统派与中西融合派之间的争论,且两派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坚持传统路线的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和坚持以西润中路线的融合派大师徐悲鸿、蒋兆和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展现出独特的民族气派。

至于稍后出现的“前卫艺术”,在其开始阶段很大程度上是出自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观念和样式的模仿,表面上看它很有“现代意识”,很有“现代性”,但是在精神气质上却距离中国现实很远。

这种“前卫艺术”只有扎根于中国土壤,反映中国当代人的感情,适当吸收本土营养,方能有真正的“现代性”。

ﻫ20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充分说明,艺术中的现代性并不等于只追求形式的变化,只追求表现语言的新,也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抛弃艺术中那些珍贵的恒定性因素—-如属于内容范畴的人性、爱、和谐等,属于形式范畴的经过历史冶炼的表现语言.新,关键在于要求作品有时代的感觉和气度,有新的意义。

传统艺术内容中含有的人性、人情等,具有持久的价值,在形式上的创造也有永恒的意义,并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有所变革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需求.今天我们说的“现代性"无非就是当今社会的时代性,历史上每个时代的人们都要求艺术和时代合拍,反映时代的精神。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第I卷(共分)二、文言文阅读。

“临难无苟免。

”遂决战。

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

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

继英等谢曰:“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幸矣,臣等顾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

上恻然曰:“尔父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

”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埸,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

”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

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

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

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上知之,乃复厚赐焉。

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

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 (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 4.?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5分) (2)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5分) (二)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⑴同样是乘船在行路途中,陶渊明出仕时的心情是“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而归隐时的心情则是, 。

⑵我们读过的一些名句有不少是始于模仿,终于超越的力作,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 ”分明是化用了北周庾信“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句子,但为我们展现了一派鲜活胜景,成为千古名句。

⑶李密的《陈情表》是至性之言,他陈述自己独支门户,孤独凄凉的家境,词意恳切,悲恻感人。

后世常引用、 来表示孤单凄清无依无靠地独自生活。

(4)天之苍苍, ?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时实行严酷的税收政策,破坏了城市的工商业机制,逼迫民间的生产事业转入农村。
B.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得中央能够汇集全国各地的精英,这在促进中国文化整合方面功不可没。
C.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的构成源于汉代很多学者的努力,如吕不韦、刘安、董仲舒、司马迁等人。
B.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这是历史上其他朝代未能做到的。
C.和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不同,中国人不分族群,而是以文化来定义。
D.因为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所以“汉人”这种身份认同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
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个层面兼括并至、无所不包的大系统才使得汉朝文化能够兼容并蓄,各地不同的人群愿意留在这个大系统中,也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以汉人自居。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高二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高二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高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从一朵晶莹、素洁的雪花开始,从一声纯净、温暖的童声开始,从一株昂扬、葱绿的春芽开始,2022年北京冬奥会来到了我们身边。

北京冬奧的背后,凝结着无数参与者的心血汗水。

他们之中,有一位用自已独特的方式,为北京冬奥记录着、见证着、歌哭着,她就是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作者孙晶岩。

孙晶岩从2017年中国申办冬奥成功开始,历时5年,走访国内外多个城市,面对面采访200余位与冬奥会相关的各界人士,全景记录了北京冬奥会从酝酿、中办到筹备充满曲折与挑战的历程。

作品通过丰富真实的事例和人物,立体、生动地书写了京冀两地三大冬奥赛区的建设奇迹,更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孙晶岩坚持“报告文学要有宏大视野”的创作理念。

她创作《中国冬奥》的初衷和记录冬奥筹备历程的重点,是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有活力、有实力的中国形象,是希望能真实记录冰雪运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

正是作者的家国情怀,使整部作品呈现出文学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

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感受到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有中国国力的支撑、有冰雪产业的发展、有与世界的融合。

从这部《中国冬奥》中可以看出作家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理念的躬身实践。

孙晶岩说:“报告文学是行走的艺术,一定要用脚板子跑出来,要讲究文学性,刻画主人公的精气神,弘扬真善美。

”为创作这部作品,她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凌晨5点就起床赶往建设工地采访:在零下20摄氏度的夜间,与张家口赛区的建设者们一起感受壮观的雪场造雪:坐着绿皮火车,穿过漫长一夜去冰雪基地采访,见到艰苦简陋的训练环境,为教练员、运动员的精神感动落泪。

甘肃省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甘肃省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前须知: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保护人〔法〕莫泊桑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

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

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

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

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快乐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

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

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一有时机,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

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

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

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

那儿已有个老神父。

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

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

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那一区去?〞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

我到行政法院去。

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答复:“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似挺为难。

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

您不会感兴趣的。

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

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

您心肠真是太好了。

「精品」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子材班

「精品」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子材班

甘谷一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子材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为何自称汉人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熔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

为什么别的朝代不能做到这一点,以至于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还一直称自己为汉人?这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

汉人和欧洲族群的概念是相当不一样的,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都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而汉人却是以文化来定义的,所以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文景二代,最初的动荡不安尚未熔铸成一个具体的朝代。

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显现汉朝之所以为汉朝的特点。

首先是政权的整合。

政权从一个武装集团共有逐渐转变成各地人才都可以加入。

汉初,丞相只有功臣可担任,非侯不能担任丞相,非军功不能封侯,因此只有功臣的子嗣才能封侯。

后来转变成公孙侯可以布衣封侯,文人也可以封侯做宰相。

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

每个郡都有一定的配额,每个地区的人皆可加入国家的统治集团。

察举制度的建立,打下了政治统治集团的基础。

这个制度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使汉朝从封闭的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共同统治的局面。

其次是经济网络的整合。

在战国时代,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城市化,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各地有各地的货币,加之各地有各地的物产、风俗习惯,所以各地的市场也没有真正被整合为一个市场,产品在城市生产。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产单位.手工业在街坊里进行,不在农村,自己销、自己运,并没有被整合为共同的市场。

汉武帝时代,因连年对外战争,须征收大量的税。

为防止逃税漏税,汉朝采取了最严酷的征收办法,密告逃税者可得到没收财产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因此全国告密成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堂吉诃德》问世两年后就被译成了英文,汉语版的出现却已是300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尽管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下卷致雷莫斯伯爵的献辞中写道:“……前者,伪《堂吉诃德》流传甚广,令人苦不堪言。

各方朋友催促在下速将真品呈送阁下,以正视听。

然最为情切者乃为中国之大皇帝。

一个月前,他遣特使送来中文书信一封,要求在下将《堂吉诃德》一册送至中国,皆因其欲建一所卡斯蒂利亚语书院,拟以堂吉诃德之故事为教材,聘在下为院长。

”当然,这纯属杜撰,但足见这位文学大师对中国有所了解,并兴致勃勃地将它写进了自己的献辞中。

时至今日,塞万提斯的“呓语”已经成真:不仅《堂吉诃德》早已被译介到中国,塞万提斯学院也于2006年在北京创立,后又到了上海,除教授西班牙语外,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

与之相呼应的是中国也在西班牙的马德里、巴塞罗那、格拉纳达、巴伦西亚、莱昂和拉斯帕尔马斯等6座城市创办了孔子学院。

1922年,《堂吉诃德》首部中文版由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出版,题为《魔侠传》,由林纾与陈家麟合作翻译。

由于林纾不懂外语,陈家麟也只通英文,总体而言这不是一个成功的版本,但基本译出了原著上部的故事情节,文字简明、洗练,往往用几个字就能传神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重要的是,这部伟大小说最早被呈现在了中国读者面前。

《魔侠传》的出版掀起了一个翻译《堂吉诃德》的小高潮,先后出版过数种中译本,但都是转译,而且几乎都有删节。

直到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才推出了杨绛先生译自西班牙语的全译本,这也是目前国内印数最多、流传最广的版本。

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又有董燕生、屠孟超、孙家孟等专业西班牙语翻译家的全译本陆续出版。

在我国,最先对堂吉诃德这一形象做出积极评价的是周氏兄弟。

周作人在1918年出版的《欧洲文学史》讲稿中写道:“书中所记,以平庸实在之背景,演勇壮虚幻之行事,不啻示空想与实生活之抵触,亦即人间向上精进之心,与现实俗世之冲突也。

Don Quixote(堂吉诃德)后时而失败,其行事可笑。

然古之英雄,先时而失败者,其精神固皆Don Quixote (堂吉诃德)也,此可深长思者也”。

最初,鲁迅并未像周作人那样赞美《堂吉诃德》,但他们对待《堂吉诃德》的态度始终是一致的。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的那场“革命文学”内部论战中,鲁迅受到围攻,被称作“老骑士”“堂鲁迅”,但他却没有像对待敌人那样“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是请郁达夫翻译了屠格涅夫的演讲《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并自己动手翻译了卢察那尔斯基的戏剧《解放了的堂吉诃德》的第一场,又请瞿秋白译完全剧。

他没有为自己辩驳,而是通过译介两个阐释“堂吉诃德精神”的著名文本,将“堂吉诃德”的意义概括为“崇高的忘我精神和神圣的理想主义情怀”,从而既为“堂吉诃德”正名,也为自己进行了辩护。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刻,堂吉诃德又被赋予了“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特质,呼唤人们像他那样无私无畏地奋勇杀敌。

在文学界,诸如张天翼的《洋泾浜先生》,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传》以及鲁迅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堂吉诃德》的启发和影响。

400年了,塞万提斯并未离开人世,他笔下的堂吉诃德依然鲜活,他的精神也依然具有普遍意义。

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人类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依然需要捍卫自由、争取平等、同情弱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堂吉诃德精神”。

——节选自《人民日报•掩卷长思<堂吉诃德>》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塞万提斯在给雷莫斯伯爵的献辞中说,中国皇帝想建一所卡斯蒂利亚语书院,打算以堂吉诃德的故事作为教材,聘自己为该学院院长,所以,恳求自己送一本书给中国。

B.不懂外语的林纾与不懂西班牙语的陈家麟合作翻译的《魔侠传》,是《堂吉诃德》中文版的第一部。

C. 在我国,最先对堂吉诃德这一形象做出比较科学评价的是周作人、周树人两兄弟。

D.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不少思想比较进步的作家的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堂吉诃德》的启发和影响。

2、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西班牙政府在中国北京创立了塞万提斯学院,中国政府于是在西班牙创办了6所孔子学院以示礼尚往来。

B.随着1922年《魔侠传》的出版,在一定时间内,中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堂吉诃德》的小高潮,但这些作品都不是直接翻译,并且内容大都不完整。

C. 虽然周作人兄弟对待《堂吉诃德》的态度是一致的,但评价方式却有不同。

D.堂吉诃德其人虽然行事可笑,但其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始终具有积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塞万提斯能杜撰出中国皇帝向他要书的事件,表现出他对中国有所了解。

B.林纾与陈家麟合作翻译的《魔侠传》虽然不是成功的翻译版本,但其价值是不能抹杀的。

C. 虽然此前《堂吉诃德》的中译版本较多,但直到1979年,杨绛先生翻译的才是最完整最直接的也是目前国内最受欢迎的版本。

D. 当鲁迅先生处在“革命文学”内部的论战时,郁达夫、瞿秋白等人通过翻译演讲和剧作的方式直接为鲁迅辩护。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微信综合征刘七平阿辉百无聊赖地挤在地铁人流里,准确地说,是困在隐形的手机网络里。

人们都在埋头把玩自己的手机,玩游戏,刷微信。

阿辉的超薄手机没电了,要不然他会像往常一样,埋头关注微信朋友圈里的动态。

阿辉又试着长按了一下开机键,手机还是黑屏。

他长舒了一口气。

什么时候开始迷上微信,以至于每天不看微信就心里空落落的?阿辉自己也记不清了。

走在复兴门换乘站的人流中,阿辉忽然决定去附近的大学室友阿鹏家蹭顿晚饭。

阿辉想起微信里的一条段子:因为微信,朋友变成了网友,网友变成了朋友。

阿辉苦笑了一声,细想起来,自己半年多没跟阿鹏见面了,平时两人只在微信上互动交流。

阿辉敲开了阿鹏的房门,却见阿鹏一脸疲惫地开了门,眼眶泛红。

“大哥你这是咋了?”阿辉一边往客厅走,一边关切地问。

“没什么。

”阿鹏在阿辉对面的沙发上坐了下来,问道,“你怎么想起来看我了?也不提前打声招呼?”“喀,我的手机没电了。

内人加班,所以我想来蹭嫂子做的美食。

咦,我嫂子呢?”阿辉四周张望着。

“她刚出去了。

”阿鹏给阿辉倒了一杯水,转移了话题,“你最近咋样?忙不?”“我呀,瞎忙,老样子。

”阿辉也转移了话题,“借你的充电器使使,我的充电器落家里了。

”阿鹏起身从书房里拿来充电器,递给了阿辉。

阿辉打开手机后,登陆了微信,津津有味地浏览着朋友圈里的最新动态。

阿辉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飞舞,一会儿点赞,一会儿分享转发,一会儿留言评论。

“大哥你看这条,超搞笑!”说着,阿辉把手机递给了阿鹏。

阿鹏探头瞅了一眼,兴致不高地说:“我看过这个,没啥意思。

”阿辉看了阿鹏一眼,这才察觉他的心情不太好。

阿辉放下手机,一追问才知道阿鹏和媳妇吵架了。

祸根竟是微信。

自从阿鹏最近迷上微信后,每天回家后一有空就刷微信,话比从前少了,跟媳妇几乎没什么交流。

以前两人经常一起看电视,或者出门遛弯,家长里短,其乐融融。

赶上今天媳妇上班累,心情不好,就和阿鹏拌嘴吵起来了。

阿辉有些难为情,劝慰了阿鹏一番。

阿鹏领着阿辉来到楼下的一家饭馆,聊了很多知心话。

聊到动情处,两人都唏嘘不已。

“面对面聊聊天,挺好,久违的感觉啊。

”阿辉一边给两人的杯子里添酒,一边感慨道。

“是啊。

来,再干一杯,为了这种久违的感觉。

”阿鹏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这时,阿辉媳妇打来电话,说已经到家门口了,发现没带钥匙。

阿辉挂了电话,与阿鹏匆匆道别。

赶回家中后,阿辉跟媳妇说起阿鹏吵架的事,媳妇愤慨地说:“微信就是害了不少人,包括你,每天睡觉前抱着个手机看些没用的东西。

依我看,微信比女人更有魅力,你干脆跟手机一起过日子算了。

”阿辉连忙放下手机,哈腰赔不是。

临睡前,阿辉趁媳妇洗漱的空隙,还是忍不住偷偷登录了微信。

通讯录显示有一条未验证消息,竟是父亲的手机号发来的。

父亲年初刚学会发短信,如今怎么用上微信了?阿辉迟疑一下,验证通过了。

不一会儿,阿辉收到父亲发来的一条微信语音:儿啊,我刚跟邻居小张学会用微信了,还不太熟练。

他说经常在朋友圈里跟你交流,说城里年轻人都好玩微信。

有了微信,以后我就不用专门等你的电话了。

最近都挺好吧?阿辉愣坐在床头,眼眶不禁湿了。

他快一个月没给父亲打电话了,此刻心里愧疚不已。

他马上拨通了父亲的手机:“爸您还没睡呢?”“没,我不困。

你收到我发的微信了吗?”电话那头传来父亲激动的声音,紧接着是一阵咳嗽声。

“收到了。

爸,您的哮喘又犯了?”阿辉关切地问。

“我没事,老毛病了,别担心我。

你以后每天在朋友圈里说点工作、生活的事吧,我会经常关注你。

”电话那头又传来一阵刺耳的咳嗽声。

“爸,我会经常更新朋友圈的,不,我会经常给您打电话?”阿辉没说几句,一时哽咽得说不出话了。

(《山东文学》2015年第6期)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本文源自生活,极具典型性。

阿辉们的生活状态是一部分现代人生活的缩影,生活在隐形的手机网络里,生活在缺乏温情的虚幻世界中。

B.文中的阿鹏也是“微信综合征”患者,本是其乐融融的家庭,却因阿鹏迷上微信使夫妻形同陌路,再加上巨大的生活压力,家庭出现危机。

C.文中阿辉的父亲没有落伍于时代,也跟邻居小张学会使用微信,是为了更好地和儿子交流,不用再等儿子的电话。

真诚朴实的父爱令人动容。

D.本文擅长以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如“阿辉又试着长按了一下开机键”的细节,形象地表现了阿辉对微信的依赖以及微信对人的毒害。

5、本篇小说构思极有特色,请概括本文在情节安排、表现主题上体现出的构思特点。

(5分)6、本篇小说的标题是“微信综合征”,有人觉得改用“莫让亲情等待”好。

你认为是原标题好还是改用的标题好?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携程旅游最新发布的《2017中国旅游者意愿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客人消费升级,旅游超过购房买车等成为消费的首选必需品,98%的受访者今年有出游意愿。

旅游成为消费的重要支出,5成以上的人计划全年旅游花费在年收入的10%以上,旅游已经成为国民消费的重要支出。

19%的人将把收入的20%以上用于旅游。

云南、四川、海南;日本、泰国、美国等成为首选的国内外旅游目的地,60%的人旅游首选出境游。

报告显示,今年游客外出旅游意愿持续高涨。

其中,出行频次在1-3次的受访者占比最高,达72%,其次是计划出行4-6次的受访者,占比19%,2017年计划出行7次及以上的高频旅行者,占比在10%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