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doc

合集下载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共管理中的责任与伦理【圣才出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共管理中的责任与伦理【圣才出品】

第14章公共管理中的责任与伦理14.1复习笔记一、公共管理中的责任:性质、重要性及困难1.责任的性质与意涵(1)公共管理责任的性质公共管理责任是公民对政府的良好期待,属于国家责任的一种,既不是孤立的单纯道德意义上的,也不是完全法律意义上的,而是具有多种善恶价值判断,涉及国家、政府和人民利益关系。

公共管理责任既是一种制度,又是一种伦理。

公共管理责任可分为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

(2)公共管理责任的内涵①回应。

指公共组织快速了解民众的需求,不仅包括“回应”民众先前表达的需求,更应洞识先机,以前瞻主动的行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②弹性。

指政府所面对的是公众,而不同人的需求、认知与偏好不可能完全相同。

政策的规划和执行要充分考虑各种不同因素,不可死板。

③胜任能力。

指行政行为必须谨慎,不能草率,必须考虑后果,不能顾前不顾后。

政府的行为必须有效率、有效能。

④正当法律程序。

指政府必须依法而治,而不是恣意而治。

⑤负责。

指当行政人员或政府机关有违法、失职的事情发生时,必须要有人对此负起责任。

⑥廉洁。

一方面是指政府要坦白公开,即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某些阶段要公开,接受外界的监督;另一方面,则要求政府的公共管理者不能利用权力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2.责任与民主政治(1)政府组织是由大众所创立,为了大众而设立,需要对大众负责。

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政治既是民意政治、法治政治,也是责任政治。

从某种程度上讲,民主制度的根本便是责任。

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可以视为一种委托—代理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责任系统,其中公民同意某些人作为其代表行使统治权和管理权,但前提是公民的利益得到满足,政府不得滥用职权以及行为者能够承担责任。

(2)责任是抑制公共部门权力的增长,维护民主的保障机制。

公共部门的权力持续增长,当这些特性发展过度时会造成政府的擅权跋扈,严重危害到民主政治的前途。

要维护民主,则需要在授予政府多少权力,课以相等的责任,抑制公共部门权力的增长。

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目《公共管理学》张成福考研重点笔记

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目《公共管理学》张成福考研重点笔记

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目《公共行政管理学》张成福考研重点笔记公共管理学(修订版)张成福党秀云著第1章公共管理导论重点问题●公共管理的性质●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和公共管理学的性质●公共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的区别与联系●新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的时代挑战1.1公共管理的意义皮瑞和克莱姆的观点公共管理一种新的途径,它是传统公共行政的规范性取向以及一般管理制工具取向的结合体。

公共管理的重点是将公共行政作为一种职业,并将公共管理这是为职业的实践者,而非政客或政治家。

卡尔森和欧尔曼的观点公共管理是对行政的一般方面科际整合的研究……它将人力、财力、物资、信息和政治资源的管理与管理学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相融合。

卡尔森和欧尔姆还对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不同进行了说明。

奥托、海蒂和沙夫里茨的观点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或公共事务的一部分,是综合了公共行政的方案设计与组织重建、政策与管理规划、经由预算将公共管理进行资源分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方法与艺术。

波茨曼与史陶斯曼的观点公共管理就是对政治权威的管理。

如果不考虑组织的性质,大部分管理工作和任务是具有共通性的。

但公共管理的主要领域在政治系统下,一旦政治权威进入管理戏局,管理的游戏规则就会改变。

在他们看来,公共管理含有战略意义,并且更有弹性。

休斯的观点与管理相比,行政的范围更狭小、功能更有限,因此,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的变化意味着理论和功能的变化。

公共行政的焦点在于过程、程序以及顺序,而公共管理包括得更多。

公共管理者不仅仅遵循指示,而且关注达成结果以及为达成结果而承担的责任。

本书对公共管理的理解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1.2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研究途径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公共管理学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行政学者古利克主张将管理主义与公共性目标相结合。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doc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doc

第1章公共管理导论1。

1 公共管理的意义皮瑞和克莱姆的观点公共管理一种新的途径,它是传统公共行政的规范性取向以及一般管理制工具取向的结合体.公共管理的重点是将公共行政作为一种职业,并将公共管理这是为职业的实践者,而非政客或政治家。

卡尔森和欧尔曼的观点公共管理是对行政的一般方面科际整合的研究……它将人力、财力、物资、信息和政治资源的管理与管理学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相融合。

卡尔森和欧尔姆还对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不同进行了说明。

奥托、海蒂和沙夫里茨的观点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或公共事务的一部分,是综合了公共行政的方案设计与组织重建、政策与管理规划、经由预算将公共管理进行资源分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方法与艺术。

波茨曼与史陶斯曼的观点公共管理就是对政治权威的管理。

如果不考虑组织的性质,大部分管理工作和任务是具有共通性的。

但公共管理的主要领域在政治系统下,一旦政治权威进入管理戏局,管理的游戏规则就会改变.在他们看来,公共管理含有战略意义,并且更有弹性.休斯的观点与管理相比,行政的范围更狭小、功能更有限,因此,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的变化意味着理论和功能的变化。

公共行政的焦点在于过程、程序以及顺序,而公共管理包括得更多.公共管理者不仅仅遵循指示,而且关注达成结果以及为达成结果而承担的责任。

本书对公共管理的理解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1。

2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研究途径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公共管理学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行政学者古利克主张将管理主义与公共性目标相结合。

在英国,1968年的富尔顿报告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具体来说,导致公共管理学产生的主要原因,既有学科发展方面的因素,也有现实的背景.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依公共管理学者波兹曼的观点,尽管研究途径及理念有各种差异,但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的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途径)以及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途径)。

公共管理学笔记

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一讲公共管理科学与科学公共管理——什么是公共管理学一、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管理“管理”在字面上的涵义:管辖和处理张立荣教授认为,公共管理学中管理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等外部环境中,一个组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由管理者对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决策、组织和控制,促进其相互协调,以取得最大效益的动态过程;(二)什么是公共管理西方学者在“管理”之前加上“公共”的意义在于:第一,强调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第二,强调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第三,强调公共管理主体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第四,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共参与性第五,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二、公共管理学的定义及其要点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1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活动,目的是提供与公共管理相关的知识与方法——知识学陈振明2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学派,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策略——技能说张成福3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实践说张康之上述定义包括7个要点:第一,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政府部门;第二,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第三,公共管理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第四,公共管理的方向和手段,具有多样性;第五,公共管理的内在要求,在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实现高效化;第六,公共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公共利益;第七,公共管理已经的实质,在于揭示公共管理活动的客观运行规律;三、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及发展(一)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背景公共管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的西方国家公共管理学产生的学科背景:它是在突破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局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代表性理论: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及韦伯的科层制第二阶段:成熟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代表性理论:第三阶段:科学化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代表性理论:巴纳德的系统管理理论以及罗森茨韦克和卡斯特的权变理论公共行政学的局限——主要表现在理论框架、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手段、管理目标等方面;公共管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出现的“四种压力”,推动了公共管理学的兴起;(二)西方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图式——“一元多线”所谓“一元”,是说公共管理学始终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发展着;所谓“多线”,首先是指理论知识的多样性;其次是指研究途径的多样性;四、公共管理学在中国的建设及展望在我国,公共管理学是在行政管理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公共管理学科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群落中的热门学科;我国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是一门还不成熟的学科;第二讲政府职能转变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应该干什么一、政府职能的一般理论(一)政府职能的涵义和构成“政府职能”也称“行政职能”,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候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各个领域进行管理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政府职能的构成要素:1职务范围:指国家行政机关这一行政主题管什么,管多宽2职责深度: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其承担的公共事务管到什么程度3职权方式: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其所承担的公共事务怎么管二政府职能的分类和内容学术界主要有两种对政府职能分类的角度一种是从静态角度进行的分类:政府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教育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即政府的基本职能;一种是从动态角度进行的分类:政府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协调和监控,即政府的运行职能;三政府职能的地位和作用1政府职能是国家行政管理性质和方向的直接体现2政府职能是设置和改革行政机构的根本依据3政府职能是实现行政运行机制科学化、程序化的重要保障二、政府职能的国家比较及合理选择学术界名言:“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选优,有选优才有发展”;当今世界190多个国家政府职能分类:1、合格守夜人:西方政府职能2、优秀领航员:日本3、经济监护人:德国4、社会协调员:法国5、公平裁判员:东亚,尤其是韩国6、社会管制员:南亚,包括印度和巴基斯坦7、轻轨推进器:东欧8、经济清道夫:拉美政府职能9、部落代言人:非洲政府职能三点说明:①粗略分类,不一定全面②形象说明,不一定准确③着重分析最具影响力,代表性的第一类、第二类政府职能综述,国际社会中的9类政府职能,既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比较完善的政府职能,又有转轨时期的过渡性质的政府职能;既有成功的使经济得到发展的政府职能,又有对社会发展带来无限灾难的政府职能,通过对这些政府职能的比较,可以帮我们总结出有效的政府职能,从而更好地构建我国的政府职能;我国当前正出于转轨时期,“转轨”有四层含义:①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②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③由人治社会转向法治社会④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这种转轨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典社会主义与经典资本主义的结合,即由共产党执政的市场经济;借鉴世界各国政府职能的经验教训,我们政府在社会发展中应履行的职能可以概括为“宏观调控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培育市场,促进市场的成长和发展2纠正市场机制的失灵,保证市场的健康运行3超越市场,站在市场之外和市场之上,防止其消极面向社会扩散;同时不断引导市场走向准确的目标;中共十六大提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十六字政府职能方针;三、我国政府的现有职能及职能转变一现阶段我国政府职能的配置、调整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政府职能的体系仍未突破传统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旧模式,与发达经济和加入WTO的要求还有一定的不适应性,这种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我国政府的直接控制职能相对于社会的需要而言仍然过大,对社会各方面不必要的干预仍然过多;2我国政府职能体系的内部关系尚未完全理顺,职能交叉和职能重复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3我国政府吧微观管理职能返还给各社会单位的同时,宏观调控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一些领域出现了职能真空的状态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概念、进程、问题及出路1、政府职能转变的概念政府职能转变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说法:狭义政府职能转变指政府管理经济的形态、方式和方法的变化、转换和发展;广义的政府职能转变指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责与功能的变化、转换和发展;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有四个方面:1政府管理权限的转变:即由无限权力向有限权力政府转变,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2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即由单一的行政管理向经济、法律、行政相结合的管理转变,由微观的直接管理向宏观的间接管理转变;对于这种转变,中科院何伟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政府应该把自己定位在以下五个方面:你投资我欢迎;你赚钱我收税;你赔钱我不管;你犯法我治罪;你自主经营我宏观调控;”3政府管理能力的转变:即由单一的权力能力向权力能力与权威能力相统一转变,这涉及到公民第一还是官员第一的理念;4政府管理观念的转变:即由面向计划经济的观念向面向市场经济的观念转变,尤其是面向国际市场经济的观念转变;2、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首先要明确一个基本的命题: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始终是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结伴而行的;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市场体制是一种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体制,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注企业的一切;80年代中期,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此后政府职能发生了较大变化,即由政府直接管理企业变为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各占一定比例的方式,管理手段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由于计划经济没有转变,政府职能转变仍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进行,没有实质性转变;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由此政府职能发生了转变,即由计划管理转向宏观调控,最终使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3、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有两点:1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研究相当薄弱,不少理论问题尚未解决;2转变政府职能的具体操作过程存在一定的困难;4、政府应该选择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多管齐下,整体联动”具体而言要做好如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切实加强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研究,形成“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2切实抓住政企分开这一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如何实现政企分开,理论界大体有四种观点:A、政企分开的核心问题是政企分开,理论界称之为“两个分开论”B、政企分开的上策是抓大放小,理论界称之为“抓大放小论”C、政企分开的通途是国有企业股份制化,北大厉以宁教授提出D、政府退出市场,实现政府归位,理论界称之为“守夜人论”我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划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没有市场企业只能找市长;第二阶段:企业大部分时间找市长,一小部分时间找市场第三阶段:企业50%的时间找市长,50%的时间找市场第四阶段:企业80%的时间找市场,20%的时间找市长第五阶段:企业只找市场不找市长关于政企今后的出路,张立荣教授认为,要做到政府管该管的事,企业干该干的活,各行其道;政企分开的关键是要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通过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第三讲行政体制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政府如何组织起来一、行政体制的一般理论一行政体制的涵义与构成要素行政体制,又称政府体制,指国家行政机关为推进其政务所建立的权责体系、组织结构体系、运行体制和法规制度的总称;行政体制的构成要素:1、权责体系:指行政权力与责任的划分和配置,它是行政体制的核心;一般而言,权责体系包括如下三个方面:①确认国家行政机关系统运用的权力和责任,务求“定位”、“到位”、“不错位”、“不越位”;②确认各级各类国家机关内部应有权力和责任,务求权责一致、人事相宜、防止政出多门、多头指挥③确认各级各类国家行政机关内部与其职位相称的权力、责任和能力,务求职位和权力、责任与能力相称;2、组织结构体系:指国家行政机关纵向和横向的组织构架体系,它是行政体制的物质载体;一般而言,组织结构体系也有三个构成要素:①确立一级国家行政体系内部横向部门构架;②确立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纵向层级构架;③确立国家行政机关系统纵向和横向的网络构架;3、运行体制:指行政权力在行政、组织结构体系中的运行方式,它是行政体制的活力体现;一般而言,运行体制的内容有如下7个方面:决策体制、执行体制、协调体制、监督体制、反馈体制、动力体制、制约体制;4、法规制度:指关于行政权责体系、组织结构体系、运行体制的法律制度规范,它是行政体制的框定系统;二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1按国家结构的属性可把行政体制分为单一制国家行政体制和联邦制国家行政体制单一制国家,是由普通的行政区域单位或自治单位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当今世界上大约有160多个国家实行单一制;联邦制国家,是由两个以上的成员国联合而成的统一国家,当今世界上仅有20多个国家实行联邦制;相同点:都是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从而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不同点:单一制国家行政体制只有一个中央政府和一部宪法,二联邦制国家行政体制中除了联邦制政府和联邦宪法之外还有联邦成员国的中央政府和宪法;2按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可把行政体制分为集权制行政体制和分权制行政体制; 集权制行政体制的优点:政令统一,总揽全局;层级节制,指挥灵便;容易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建设;集权制行政体制的缺点:下级缺少权力和活力,容易忽视地方利益和压抑地方积极性;分权制行政体制的优点:分权治事,分级管理,分层负责;能够因地制宜的处理行政事务;容易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分权制行政体制的缺点:容易形成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加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3按照行政领导体制可把行政体制分为首长制行政体制和委员会行政体制;首长制行政体制:行政组织最高决策和管理权力由行政首长行使并负责;委员会行政体制:行政组织最高决策和管理权力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行使、共同负责;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在行政首长在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首长制行政体制的优点:决策迅速;责任明确;指挥有力;反应灵敏;效率较高; 首长制行政体制的缺点:首长一人执掌大权,容易独断专行和滥用权力;首长个人知识、智慧和才能有限,难免决策失误;首长个人的精力和体力有限,难以日理万机,可能导致严重结果;委员会制行政体制的优点:集思广益,有利于进行科学决策;分工合作,有利于减轻领导者的工作负担;互相监督,有利于防止权力专断;委员会制行政体制的缺点:权力不集中,难于提高决策的时效;责任不明确,容易产生争功推过和无人负责的现象;采用首长制行政体制和委员会制行政体制,应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二、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及思考行政体制改革是“历久弥新”的过程,“历久”指从国家产生以来政府体制改革就存在;“弥新”指每次行政改革都有新的内容;一前六次政府机构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成因第一次,1954——1956 国务院机构由6个增加到81个;第二次,1959——1961 国务院机构由60个增加到79个,机关工作人员减少了1/3; 第三次,1968——1970 国务院机构由79个减少到33个,机关工作人员减少了2 /3;第四次,1982——1983 国务院结构由100个减少到61个,机关工作人员家少了万; 第五次,1987——1988,国务院常设机构由66个增加到86个,非常设机构由49个增加到85个,两类机构共171个;由此可见,我国行政改革没有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其原因主要在于:①体质失误:对苏联模式的照搬照抄;②认识偏差:习惯于人多好办事;③心理误区:存在不健康的心理因素;④制约失衡:关于机构设置、编制领导人说了算;二新一轮政府结构改革的思路、目标、特征、难点及对策1、前期改革的思路和绩效“1”指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要按照一条要求,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3”指三项原则,即精简、统一、效能原则;“4”指解决四个问题,即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4”指实现四个法律化,即组织法律化、职能法律化、编织法律化、工作程序法律化;“1”指达到一个目标,即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 绩效:到2002年6月,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到29个,国务院机关工作人员由万减少到万个;2、后期行政机关改革的目标、特点、难点与对策1我国现行政府体制存在一些新的不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政府组织结构及其权力、权责的配置还不尽科学;政府机关行使权力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具有普遍性;政府机关公务员依法行政、为民行政、高效行政的意识和水平还不到位;为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2002年十六大做出决定,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提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工作透明、简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目标;2后期行政机构改革较之前期政府机构改革及以前的政府机构改革所具有的特点:由“大政府”走向“小政府”;政府由“瘦身”走向“健美”;实行“行政三分制”;推进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政府规制改革;3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理论研究难超前;思想认识难统一;专有权力难界定;人员分流难到位;职能关系难理顺;4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难的对策:A要重视理论研究,形成科学理论,以科学的知道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实践;B要加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以使人们尽快走出认识误区; C要摒弃机构设置上的“蜂窝煤”理论和上下对口做法,实现一省一策、一市一策、一乡一策的改革方略;D要实行配套改革,追求改革的综合效益;E要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分流安置机关人员、如可采取退休、转、轮、派的分流方法; 5后期行政机构改革的切入点:建设服务型政府采用何种方略建设服务型政府:“一、二、三”;解决一个矛盾:公共需求的全面、快捷增长与公共产品攻击严重不足;搞好两个服务: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为社会公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和谐优良的环境;树立三种理念:人民创造财富;非禁即可;依法行政;第四讲行政领导与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政府如何有效实施领导一、行政领导的一般理论一行政领导的基本概念行政领导:国家行政机关中的领导者,依法行使行政权利,通过指挥、说明等途径,引导、影响下级和广大群众,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行政领导包含四个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组织目标、客观环境;二行政领导的主要特点一是等级性;二是事务性;三是执行性;四是政治性;二、行政领导者的职位、职权、职责、素质、能力及影响力一行政领导者及其职位、职权和职责行政领导者:国家行政机关中享有一定的法定职权,率领和指挥下级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富有特定义务和责任的人;职位: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组织中的法定地位、工作岗位和行政职务;职权:由法律法规规定的与行政职能适应的行政能力;职责:占据一定行政职位的领导者所应承担的工作责任、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 上述三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可偏废;职位带来相应的职权和职责;二行政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1、行政领导者的素质字面上的“素”—元素、因素;字面上的“质”—性质、本质领导者的素质:领导者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锻炼和学习所形成的,在领导活动中经常发挥作用的本质要素;领导者素质有两个特点:一是综合性,二是时代性;领导者个人的素质结构的五个方面:政治素质;品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2、行政领导者的能力领导者能力:领导者胜任领导工作的才能或本领,是领导者的知识、经验、智慧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体现在和管理职能相关的领域:调研、规划、决策、用人、组织、指挥、协调、控制;领导者能力的特点:层次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行政领导能力的新要求:一、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二、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三、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四、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五、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三行政领导者的影响力行政领导者的影响力来源于权力,即领导者指挥下级的权和促使下级服从的力; 一类叫位置权力,另一类叫个人权力;权利的构成基础有五:第一,惩罚权—恐惧感;第二,奖赏权—欲望;第三,合法权—认同;第四,模范权—信任;第五,专长权—尊敬;前三种权力属于位置权力,后两种是个人权力;三、我国的行政首长负责制一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含义及其优缺点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国家机关的首长在所属行政相关机关处于核心地位,对本机关的工作依法行使最高领导权和最后决策权,并对其职权行使后果向国家权利机关负个人责任的行政领导制度;优点:一、事权集中,责任明确,减少推诿扯皮;二、命令统一,指挥有力,提高行政效率;缺点:一、行政首长独揽大权,容易形成个人专断;二、如果缺乏监督容易产生腐败;二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宪法规定和“负责”意蕴八二宪法框架下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负责”意义是:第一,行政首长对其行使的职权所引起的后果负政治责任;第二,行政首长对其行使行政职权所引起的后果负法律责任;三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问题有二:其一,行政首长权威不高与权力滥用的现象并存;其二,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法制化程度较低;对策有四:第一,赋予行政首长一定的人事权,真正树立首长的权威;①以法律的形式赋予行政首长“人事变更建议权”;②改变地方政府“副职”的产生办法;第二,明确规定集体讨论重大问题的范围和程序,增强行政首长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第三,加强立法工作,提升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法治化程度;①加紧修改国务院组织法和地方组织法,明确规定行政首长在本机关的核心地位;②全面清理和审查既有的与行政首长负责制相关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和制度;③着手研究和制定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第四,采取切实措施,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首长的监督效能;①实行严格的选任制②充分行使质询权③“硬化”罢免,辞职制度④强化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第五讲人事行政与我国公务员制度——政府如何开发人力资源一、人事行政的一般理论一什么是人事行政有代表的三种观点:事务说西蒙;制度说张润书;管理说夏书章张立荣教授认为,人事行政是指国家机关为了履行其职能,通过一定的人事行政制度,对整个社会的人事事务进行规划、引导、规范和调控以及对政府机关所需人员进行选拔、任用、培养和管理的活动——“活动”说;1、人事行政的主体: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非国家行政机关不能成为人事行政的主体;2、人事行政的内容:国家行政机关通过一定的人事行政制度,对整个社会的人事事务进行规划、引导、规范和调控以及对政府机关所需人员进行选拔、任用、培养和管理;。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第1章公共管理导论重点问题•公共管理的性质•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和公共管理学的性质•公共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的区别与联系•新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的时代挑战• 1.1 公共管理的意义皮瑞和克莱姆的观点公共管理一种新的途径,它是传统公共行政的规范性取向以及一般管理制工具取向的结合体。

公共管理的重点是将公共行政作为一种职业,并将公共管理这是为职业的实践者,而非政客或政治家。

•卡尔森和欧尔曼的观点公共管理是对行政的一般方面科际整合的研究……它将人力、财力、物资、信息和政治资源的管理与管理学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相融合。

卡尔森和欧尔姆还对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不同进行了说明。

•奥托、海蒂和沙夫里茨的观点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或公共事务的一部分,是综合了公共行政的方案设计与组织重建、政策与管理规划、经由预算将公共管理进行资源分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方法与艺术。

•波茨曼与史陶斯曼的观点公共管理就是对政治权威的管理。

如果不考虑组织的性质,大部分管理工作和任务是具有共通性的。

但公共管理的主要领域在政治系统下,一旦政治权威进入管理戏局,管理的游戏规则就会改变。

在他们看来,公共管理含有战略意义,并且更有弹性。

•休斯的观点与管理相比,行政的范围更狭小、功能更有限,因此,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的变化意味着理论和功能的变化。

公共行政的焦点在于过程、程序以及顺序,而公共管理包括得更多。

公共管理者不仅仅遵循指示,而且关注达成结果以及为达成结果而承担的责任。

•本书对公共管理的理解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 1.2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研究途径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公共管理学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行政学者古利克主张将管理主义与公共性目标相结合。

在英国,1968年的富尔顿报告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共管理的新策略【圣才出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共管理的新策略【圣才出品】

第13章公共管理的新策略13.1复习笔记一、公共服务的民营化1.民营化的意涵(1)民营化的含义公共服务的民营化是指由市场或民间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及输送的过程,即政府部门通过契约外包、业务分担、共同生产或解除管制等方式,将部分职能转由民间部门经营,政府只须承担财政筹措、业务监督,以及绩效成败的责任。

公共服务民营化的类型主要有:撤资、委托、替代。

(2)民营化的主要目的①利用市场经济的“经济原则”与“效率原则”,改善并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②针对某些政府职能和政府业务,给予删减或终止,以缩小政府活动和政府职能的范围。

(3)关于民营化的争论①支持民营化者以公共选择理论为依据,认为政府失灵经常出现,而民营化意涵某种程度的“再市场化”。

通过民营化方式,可以减少官僚体系的繁文缛节、政府的过度膨胀,可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品质与效能。

②民营化的反对者认为,民营化不但会侵害主权的完整性,而且还会腐蚀民主政治的根基。

因为,民主政治的基础乃是政治社群意识,民营化会动摇这种整体意识。

另外,市场组织的盈利取向,亦容易使公共服务在效率的观念下,忽略公共责任和公共利益。

2.民营化的类型(1)民营化基本类型①撤资公营事业或资产移转至民间。

此种移转型之民营化可经由出售、无偿移转及清理结算等策略进行。

而出售及无偿移转的对象可以是事业机构现有的员工、产品的使用者或服务对象、社会大众,以及市场上现有的其他私人企业,或事业机构原有之所有人。

而对于经营绩效不佳的公营事业,则可通过削减预算、关闭工厂以及出售资产等方式使之退出市场。

②委托政府部门委托私营部门承担部分或全部财货与服务的生产活动,但政府继续承担监督的责任。

政府委托外包的形式有:a.签约外包。

即政府将部分货品或服务委托民间提供办理。

b.特许权。

指由政府提供给私营部门经营权,但政府保留“价格率之核准权”,而费用由使用者支付。

如申请者超过一家,则可在竞标的情形下,由民众、政府共同决定核准权。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doc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doc

第1章公共管理导论1.1 公共管理的意义皮瑞和克莱姆的观点公共管理一种新的途径,它是传统公共行政的规范性取向以及一般管理制工具取向的结合体。

公共管理的重点是将公共行政作为一种职业,并将公共管理这是为职业的实践者,而非政客或政治家。

卡尔森和欧尔曼的观点公共管理是对行政的一般方面科际整合的研究……它将人力、财力、物资、信息和政治资源的管理与管理学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相融合。

卡尔森和欧尔姆还对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不同进行了说明。

奥托、海蒂和沙夫里茨的观点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或公共事务的一部分,是综合了公共行政的方案设计与组织重建、政策与管理规划、经由预算将公共管理进行资源分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方法与艺术。

波茨曼与史陶斯曼的观点公共管理就是对政治权威的管理。

如果不考虑组织的性质,大部分管理工作和任务是具有共通性的。

但公共管理的主要领域在政治系统下,一旦政治权威进入管理戏局,管理的游戏规则就会改变。

在他们看来,公共管理含有战略意义,并且更有弹性。

休斯的观点与管理相比,行政的范围更狭小、功能更有限,因此,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的变化意味着理论和功能的变化。

公共行政的焦点在于过程、程序以及顺序,而公共管理包括得更多。

公共管理者不仅仅遵循指示,而且关注达成结果以及为达成结果而承担的责任。

本书对公共管理的理解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1.2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研究途径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公共管理学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行政学者古利克主张将管理主义与公共性目标相结合。

在英国,1968年的富尔顿报告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具体来说,导致公共管理学产生的主要原因,既有学科发展方面的因素,也有现实的背景。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依公共管理学者波兹曼的观点,尽管研究途径及理念有各种差异,但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的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途径)以及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途径)。

公共管理学笔记整理版(张成福党秀云)

公共管理学笔记整理版(张成福党秀云)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笔记张成福党秀云编著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的绩效和公共服务的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公共管理的性质 a.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b.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强调多元理性,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并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c.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d.公共管理以公共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e.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而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 a.它包括一般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以代替讨论社会价值以及官僚和民主的冲突; b.对经济和效率标准认同的工具取向,以替代公平、回应或政治特色;c.以对中层管理者的实用关注,以取代政治或政策精英的观点;d.倾向于视管理为类同管理,或者至少使公共和私营部门的管理差异极小化,而不是夸大他们的差异;e.向关注组织内部运作那样的理性态度,关注组织的外部环境,而不过分关注法律、制度和政治过程;f.与科学管理传统的强有力的思辨联系,而不是与政治学或社会学紧密关联。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背景:a.1900-1926 政治和行政二分法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关注的是研究如何有效的运用资源以执行政策。

b.1927-1937 行政原则强调一些科学的行政原则的存在,行政人员一旦学如何应用这些原则就可以成为专家。

这些原则可以不考虑环境之因素而适用于任何地方,pdsdcorb就是行政原则的最佳体现。

c.二战以后公共行政即政治学这时期的公共行政以建立规范理论为目的,而为知识而追求知识,对改进公共行政实务的助益不多。

正如亨利所言,形成了有“公共而无行政”,对公共管理者的知能的研究与培养,可以说没有多大的建树。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考研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状元笔记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考研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状元笔记

第五章公共政策的设计、执行与评估公共政策乃是政府为了解决和处理公共问题,达成公共利益或公共目标,经过政治过程,所发展出来的原则、方针、策略、措施和办法。

在现代社会,公共问题层出不穷,愈加复杂,性质越来越严重,解决和处理更加艰难。

政府如何及时发现公共问题,提出行动方案,从而化解问题,以保证国泰民安,是当今政府公共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职责所在。

一个有为有效的政府应当具有回应性(responsiveness)、代表性(representation)、责任性(responsibility)及可靠性(reliability)。

而此四性的实现,与政府的公共政策关系甚密。

从政府绩效的角度来看,政府政策的品质和水准,确实与政府的绩效有关。

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府的绩效事实上是政策绩效的综合反映。

是故,在现今政府治理领域,公共政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

本章主要介绍公共政策的性质以及类型;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包括介绍政策问题的性质,政策问题建构的方法以及分析政策问题诊断误差的来源;政策规划与设计的特性和原则,理性政策规划的基本步骤;公共政策的执行,包括介绍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有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和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模式)以及影响政策执行力的因素;公共政策评估的意义、特质与功能,政策评估的一般标准和政策评估结果的处理方式。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性质公共政策乃是政府为了解决和处理公共问题,达成公一、公共政策的性质㈠公共政策的定义: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当局,为解决某项公共问题或满足某项公众需求,所选择的行动方案或不行动。

㈡公共政策的特质1、公共政策乃是公共权威当局所进行的活动一般而言,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机关制定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其他组织对政策制定不发生影响作用。

2、公共政策的选择行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或说是目标导向的3、公共政策是问题导向的公共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

公共政策所处理的公共问题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社会问题,是一个政策问题的网络。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课后题习题答案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课后题习题答案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一.公共管理的含义: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二.公共管理的性质:(育明教育注:历年真题考察过)(1)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2)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3)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4)强调多元价值;(5)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6)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7)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8)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把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三.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育明教育注:历年真题考察过)依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的观点,尽管研究公共管理的途径及理念有差异,但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 途径)以及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Approach,简称B 途径)。

(一)P 途径下的公共管理:1.背景:P 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源于20 世纪70 年代,在70 年代,由于对传统公共行政学发展不满,产生了许多公共政策学院或课程。

2.含义:即以公共政策为研究途径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

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

3.性质:1)P 途径研究的公共管理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职位,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他们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订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因此相当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面向。

2)以研究取向而言,P 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取向;3)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个案研究法。

4.公共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认为,公共政策取向的公共管理有三个基本共识:1) 视公共管理为政策分析互补之物;2)在教学研究上十分重视个案研究,以从事实务工作者的经验为素材;3)以高层管理者为教学研究对象,致力于促进此类人员与学界之间的沟通对话。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第1章公共管理导论1.公共管理: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社与公共利益的过程。

2.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是指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体系。

3.新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是指以自利人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管理范式。

新公共管理的前提假设是:通过引入自由市场的竞争运行机制,政府能像私人组织一样合理利用资源,注重投入产出,提高效率。

1.1 公共管理的意义•皮瑞和克莱姆的观点公共管理一种新的途径,它是传统公共行政的规范性取向以及一般管理之工具取向的结合体。

公共管理的重点是将公共行政作为一种职业,并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而非政客或政治家。

•卡尔森和欧尔曼的观点公共管理是对行政的一般方面科际整合的研究……它将人力、财力、物资、信息和政治资源的管理与管理学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相融合。

卡尔森和欧尔姆还对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不同进行了说明。

•奥托、海蒂和沙夫里茨的观点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或公共事务的一部分,是综合了公共行政的方案设计与组织重建、政策与管理规划、经由预算将公共管理进行资源分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方法与艺术。

•波茨曼与史陶斯曼的观点公共管理就是对政治权威的管理。

如果不考虑组织的性质,大部分管理工作和任务是具有共通性的。

但公共管理的主要领域在政治系统下,一旦政治权威进入管理戏局,管理的游戏规则就会改变。

在他们看来,公共管理含有战略意义,并且更有弹性。

•休斯的观点与管理相比,行政的范围更狭小、功能更有限,因此,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的变化意味着理论和功能的变化。

公共行政的焦点在于过程、程序以及顺序,而公共管理包括得更多。

张成福公共管理完整笔记

张成福公共管理完整笔记

【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学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关键词语: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学、新公共管理、P途径的公共管理、B途径的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和学派,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及处理公共事务所需的知识、机能与策略。

作为一门学科,它以公共管理者作为教学和研究的对象;既重视公共管理的外在环境,又重视内在的管理;公共管理者重视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但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作为一门学科,它具有多学科交叉性。

第一节公共管理的意义公共管理的含义反映了人们在不同时期对它的理解,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公共管理的性质和范围。

依时间的先后,人们对公共管理的理解主要有五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皮瑞(Perry)和克莱姆(Kraemer)的观点公共管理是一种新的途径,它是传统公共行政的规范取向以及一般管理之工具取向的结合体。

公共管理的重点是将公共行政作为一种职业,并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而非政客或政治家。

(二)卡尔森(Garson)和欧尔曼(Overman)的观点他们认为,公共管理是对行政的一般方面的学科间整合的研究,它将人力、财政、物资、信息和政治资源的管理与管理学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相融合。

卡尔森和欧尔曼还说明了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六点不同:(1)它包括一般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以替代讨论社会价值以及官僚与民主的冲突;(2)对经济和效率标准认同的工具取向以替代公平、回应或政治特色;(3)以对中层管理者的使用关注,以取代政治或政策精英的观点;(4)倾向于视管理为类同管理,或者至少使公共和私营部门的管理差异极小化,而不是夸大它们的差异;(5)像关注组织内部运作那样的理性态度,关注组织的外部环境,而不是过分关注法律、制度和政治过程;(6)与科学管理传统的强有力的思辨联系,而不是与政治学或社会学紧密关联。

(三)奥托(Otto)、海蒂(Hyde)和沙夫里茨(Shafritz)的观点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或公共事务的一部分,综合了公共行政的方案设计与组织重建、政策与管理规划、通过预算制度进行资源分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各种方法和艺术。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共组织管理【圣才出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共组织管理【圣才出品】

第6章公共组织管理6.1复习笔记一、组织的性质可以从静态、动态、生态和心态四个层面对组织的含义加以分析说明。

(1)静态的组织观静态的组织观是以组织结构为研究的主要取向。

认为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和需要,按照一定形式联合起来的,是有特定结构和活动方式的人的群体。

即认为组织是追求一定目标的人的集合体或者是权责分配关系构成的体系。

(2)动态的组织观动态的组织观是指从组织成员的相互交往行为的角度,即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分析研究组织的一种取向。

认为组织是为达到一定目标而行动的人的活动体,组织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领导、决策、沟通、协调等一系列人的活动过程,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合理安排人力、物力,使之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性整体的活动及其过程。

(3)生态的组织观生态组织观是指以组织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平衡角度为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

这种组织观强调的是:①只考察静态的结构和制度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到现实环境的变素。

②既然组织是必须适应环境变化的一个有机体,故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组织理论与原则。

③组织管理不能墨守成规,必须按情景的需要实行权变管理。

(4)精神的(或心态的)组织观精神的(或心态的)组织观是以心理或精神为研究的价值取向。

认为组织不仅是权责分配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或是一种不断变迁的生命体,同时也是一种群体的精神和意识。

二、公共组织的特征(1)公共组织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公共组织的目的在于追求公共利益,其动机在于加强服务,便民利民,使民众获得最好的福祉。

(2)公共组织的活动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并具有法律的权威公共组织的活动举凡预算的编制或执行、人员的晋升、资源的使用等,皆必须在宪法或法律的规范下行动。

公共组织所制定与执行的法律是带有权威性的,其效力范围及于全国,如不服从将受强制制裁。

(3)公共组织权威的割裂政治越民主的国家,越注重政治权威的分立和制衡。

行政部门虽然较注重层级节制的权威,但相对地亦要接受来自于立法和司法部门以及辖区内人民和各利益团体的监督。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1.1复习笔记一、公共管理的含义1、公共管理的含义公共管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的过程。

2、公共管理的性质(1)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2)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3)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4)公共管理强调多元价值(5)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6)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7)公共管理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8)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实践者二、公共管理的发展与研究途径1、公共管理的发展(1)公共管理发展的学科背景公共行政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的典型变迁:①第一阶段:政治与行政二分法(1900~1926)以行政学者古德诺、怀特为代表,主张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观点,主张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政治不要干涉行政,行政应维持价值中立,以追求经济与效率为目标。

②第二阶段:行政原则(1927~1937)在这一阶段,许多行政学者关注建构“行政原则”。

魏劳毕于1929年出版的《公共行政的原则》,特别强调有一些科学的行政原则存在,并且这些原则能被认识,PDSDCORB就是行政原则的最佳体现。

③第三阶段:公共行政即政治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公共行政具有强烈的规范取向,这个时期的公共行政以建立规范理论为目的,为知识而追求知识,对改进公共行政实务助益不多。

④第四阶段:公共行政即管理学(从1960年~20世纪7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行政的部分学者不满政治取向的公共行政研究,从而转向管理领域寻求发展。

这一时期公共行政的基本假设基础包括:A.公共行政与私部门的行政没有本质的区别B.强调一般管理或类同管理C.企业绩效优于政府绩效,而主张师法企业,提高政府绩效公共行政即管理学的反战,形成了有管理无公共的窘境,完全忽略了公共管理所处的政治环境和公私管理之差异,由于大环境之差异,私部门管理的知识、技能、概念与工具,在引入政府部门运用后,产生格格不入甚至失灵的情形。

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

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

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导语:《公共管理学》一书是由我院副院长张成福教授和党秀云教授联合编写的一本公共管理硕士系列教材,同时也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使用。

关于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管理学上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之一叫“酒与污水定律”,意思是一勺美酒倒进一桶污水里,得到的是一桶污水。

把一勺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酒与污水定律”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据说黑龙江边境的对俄贸易中,很多商人一直都是赚钱的,但是,个别有心计的中国商人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开始贩卖假货,并且真的赚到了不少钱。

其他商人见此情形,蜂拥而上,一时间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在各种贸易活动中。

俄罗斯人发现事情不妙开始有了防范,可是,当俄罗斯人觉得防不胜防的时候,干脆就放弃了和中国商人的交易,这样贩卖假货的商人和只卖正品的商人都赚不到钱了。

对于企业来讲,它是每个人的集合体,企业的整体效率取决于企业内部每个人的行为,这如同仪仗队方阵一样,要想整齐划一,每个人必须步调一致才能保证一个团队整体的效率。

但在很多企业里,也存在着几个让人头疼的人。

一个高效的团队很可能因为这样人的满腹牢骚变成了一盘散沙,一个执行力不强的人很可能让整个团队的计划无法推进……因此,污水和美酒的比例不能决定这桶东西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美酒都成了污水。

如何解决?企业中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作为管理者如何用人之长,对于这样的人应找到合适其的岗位。

有这样一个故事,清代有位将军叫杨时斋,他认为军营中的人都是有用之人。

聋子,安排在左右当侍者,可避免泄露重要的军事机密;哑巴,可派他传递密信,一旦被敌人抓住,除了搜去密信,也问不出更多的东西;瘸子,命令他去守护炮台,可使他坚守阵地,很难弃阵而逃;瞎子,听觉特别好,可命他伏在阵前听敌军的动静,担待侦察任务。

照常理来说,他们不合适行军打仗,呆在军队中只会拖后腿,影响整体的实力。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共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圣才出品】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公共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圣才出品】

第2章公共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2.1复习笔记一、作为一般管理者的角色1.公共管理者的定义公共管理者是指受国家和公民的委托,行使公权力,负责运用资源达成政府施政目标的人。

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公共管理者是经法定程序进入政府,担任政府公职,行使公权力,并从事公务管理的公职人员。

从广义上讲,公共管理者包括民选的与任命的两大类,而任命的公共管理者又可区分为政治性任命人员以及经文官考试录取的常任文官或公务员。

按照其职务等级可以分为高级公共管理者、中级公共管理者和基层公共管理者。

2.管理者的十大角色(1)管理者的角色的含义管理者的角色是指管理者在组织体系中从事各种管理活动的立场、行为表现的特征的总和,是特定的管理行为范畴。

“管理者的角色”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在1955年提出的。

20世纪60年代末,亨利·明茨伯格创建了管理者角色理论。

明茨伯格认为一个管理者在组织体系中的作用和工作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人际关系方面的工作,信息情报方面的工作和决策方面的工作。

(2)管理者的十大角色①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a.挂名首脑。

管理者是组织的象征,有责任和义务从事各种活动。

b.领导者。

负责对下属激励和鼓励,负责用人、培训和交际。

c.联络者。

负责同他所领导的组织内外无数个个人和团体维持关系,建立和发展一种特别的联系网络,将组织与环境联结起来。

②信息情报方面的角色a.监听者。

其角色是寻求信息,使其能够了解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找出问题和机会。

b.传播者。

将收集到的信息传播给组织的成员。

有些信息是关于事实的信息,有些信息是关于价值的信息,目的是指导下属正确决策。

c.发言者。

代表组织对外发布信息,以期争取公众、利害关系人的理解与支持,维护组织形象。

③决策方面的角色a.企业家。

管理者是组织中大多数可控变化的设计者和发起者,即按其意志进行变革的全部活动。

b.故障排除者。

故障排除者角色处理非自愿的情况以及部分的非管理者所能控制的变革。

张成福公共管理系统完整笔记

张成福公共管理系统完整笔记

【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学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关键词语: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学、新公共管理、P途径的公共管理、B途径的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和学派,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及处理公共事务所需的知识、机能与策略。

作为一门学科,它以公共管理者作为教学和研究的对象;既重视公共管理的外在环境,又重视内在的管理;公共管理者重视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但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作为一门学科,它具有多学科交叉性。

第一节公共管理的意义公共管理的含义反映了人们在不同时期对它的理解,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公共管理的性质和范围。

依时间的先后,人们对公共管理的理解主要有五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皮瑞(Perry)和克莱姆(Kraemer)的观点公共管理是一种新的途径,它是传统公共行政的规范取向以及一般管理之工具取向的结合体。

公共管理的重点是将公共行政作为一种职业,并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而非政客或政治家。

(二)卡尔森(Garson)和欧尔曼(Overman)的观点他们认为,公共管理是对行政的一般方面的学科间整合的研究,它将人力、财政、物资、信息和政治资源的管理与管理学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相融合。

卡尔森和欧尔曼还说明了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六点不同:(1)它包括一般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以替代讨论社会价值以及官僚与民主的冲突;(2)对经济和效率标准认同的工具取向以替代公平、回应或政治特色;(3)以对中层管理者的使用关注,以取代政治或政策精英的观点;(4)倾向于视管理为类同管理,或者至少使公共和私营部门的管理差异极小化,而不是夸大它们的差异;(5)像关注组织内部运作那样的理性态度,关注组织的外部环境,而不是过分关注法律、制度和政治过程;(6)与科学管理传统的强有力的思辨联系,而不是与政治学或社会学紧密关联。

(三)奥托(Otto)、海蒂(Hyde)和沙夫里茨(Shafritz)的观点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或公共事务的一部分,综合了公共行政的方案设计与组织重建、政策与管理规划、通过预算制度进行资源分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各种方法和艺术。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章节重点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章节重点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一、公共管理的意义1、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经济、管理、法律等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的过程。

2、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不同(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区别)⑴对经济和效率标准认同的工具取向,以替代公平、回应或政治特色。

公共管理追求的是效率,强调是管理,公共行政追求的是公平,强调的是行政。

⑵公共管理包括一般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以替代讨论社会价值以及官僚与民主的冲突。

⑶对中层管理者的使用关注,以取代政治或政策精英的观点。

二、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1、公共政策的途径(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导源于20世纪70年代,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职位,强调具有政策制定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P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的、非量化的,以实物为基础的规范取向;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个案研究法三、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⑴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

公共管理在本质上是国家的行动,不可避免包括政治权威的作用;私部门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非政治权威,但这种权威是是市场的权威或经济权威。

⑵多元制衡与自主性。

公共管理是在国家民主宪政的框架下进行的,在民主宪政国家,公共管理的权威是割裂的,而私人部门管理有相对充分的管理自主权。

⑶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

就公共利益而言,政府具有促进和实现公共利益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公共管理区别于私人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

⑷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

政府部门可以依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行政行为,但受到法的支配,而私人管理更多遵循的是契约自由和意思自治。

⑸政府与市场公共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的一个重要区别之处就在于政府与市场的区别与差异。

⑹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公共部门政府治理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利益和价值的平衡,私人部门的管理大多为工具的经济理性考虑,通常不顾及或少顾及其他理性的考虑。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学第1章公共管理导论1.公共管理: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社与公共利益的过程。

2.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是指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体系。

3.新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是指以自利人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管理范式。

新公共管理的前提假设是:通过引入自由市场的竞争运行机制,政府能像私人组织一样合理利用资源,注重投入产出,提高效率。

1.1 公共管理的意义•皮瑞和克莱姆的观点公共管理一种新的途径,它是传统公共行政的规范性取向以及一般管理之工具取向的结合体。

公共管理的重点是将公共行政作为一种职业,并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而非政客或政治家。

•卡尔森和欧尔曼的观点公共管理是对行政的一般方面科际整合的研究……它将人力、财力、物资、信息和政治资源的管理与管理学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相融合。

卡尔森和欧尔姆还对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不同进行了说明。

•奥托、海蒂和沙夫里茨的观点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或公共事务的一部分,是综合了公共行政的方案设计与组织重建、政策与管理规划、经由预算将公共管理进行资源分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方法与艺术。

•波茨曼与史陶斯曼的观点公共管理就是对政治权威的管理。

如果不考虑组织的性质,大部分管理工作和任务是具有共通性的。

但公共管理的主要领域在政治系统下,一旦政治权威进入管理戏局,管理的游戏规则就会改变。

在他们看来,公共管理含有战略意义,并且更有弹性。

•休斯的观点与管理相比,行政的范围更狭小、功能更有限,因此,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的变化意味着理论和功能的变化。

公共行政的焦点在于过程、程序以及顺序,而公共管理包括得更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公共管理导论1.1 公共管理的意义皮瑞和克莱姆的观点公共管理一种新的途径,它是传统公共行政的规范性取向以及一般管理制工具取向的结合体。

公共管理的重点是将公共行政作为一种职业,并将公共管理这是为职业的实践者,而非政客或政治家。

卡尔森和欧尔曼的观点公共管理是对行政的一般方面科际整合的研究……它将人力、财力、物资、信息和政治资源的管理与管理学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相融合。

卡尔森和欧尔姆还对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不同进行了说明。

奥托、海蒂和沙夫里茨的观点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或公共事务的一部分,是综合了公共行政的方案设计与组织重建、政策与管理规划、经由预算将公共管理进行资源分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方法与艺术。

波茨曼与史陶斯曼的观点公共管理就是对政治权威的管理。

如果不考虑组织的性质,大部分管理工作和任务是具有共通性的。

但公共管理的主要领域在政治系统下,一旦政治权威进入管理戏局,管理的游戏规则就会改变。

在他们看来,公共管理含有战略意义,并且更有弹性。

休斯的观点与管理相比,行政的范围更狭小、功能更有限,因此,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的变化意味着理论和功能的变化。

公共行政的焦点在于过程、程序以及顺序,而公共管理包括得更多。

公共管理者不仅仅遵循指示,而且关注达成结果以及为达成结果而承担的责任。

本书对公共管理的理解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1.2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研究途径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公共管理学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行政学者古利克主张将管理主义与公共性目标相结合。

在英国,1968年的富尔顿报告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具体来说,导致公共管理学产生的主要原因,既有学科发展方面的因素,也有现实的背景。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依公共管理学者波兹曼的观点,尽管研究途径及理念有各种差异,但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的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途径)以及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途径)。

公共管理学的特质1. 公共管理是以整合性的概念。

2. 公共管理是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部门。

3. 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点。

4. 公共管理不完全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

5. 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 公共管理关注政府改革和政府再造。

7. 公共管理是以科际整合的研究领域。

1.3 公共管理的特质以及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公共管理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公权力,私组织则没有。

公部门的权威来自制度与法律的授予,而私部门则是来自经济性的市场力量。

多元制衡与自主性公共管理只有有限的管理自主权但却有着复杂的政治界面,而私部门管理则由相对充分的管理自主权。

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政府具有促进和实现公共利益的义务和责任。

这是公共管理区别于私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私营企业和组织往往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

法的支配与意思自治对于政府而言,凡是法律未允许的便是非法的。

而对于私领域的管理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

政府与市场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的管理的一个最重要之处在于政府与市场的区别与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垄断与市场;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自由与依赖;利润与支出等。

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公共部门处在社会各种力量作用的核心,承担着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的职责,所以政府理性往往是多元的,应考虑各种利益和价值的平衡;而私部门的管理大多为工具的经济理性,往往较少顾及其他理性的考虑。

1.4新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的背景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为了应对财政危机和政府的信任赤字、绩效赤字,均开始了大规模的政府改革。

其共同的特征是引进公共管理的理念、技术及模型。

这种变化,并不仅仅是一种改革或管理形态的变化,而是政府角色与市民关系产生了本质的变化。

胡德对新公共管理的理解1. 即时的专业管理;2. 目标明确与绩效衡量;3. 强调产出控制;4. 转向部门分权;5. 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方法和实践;6. 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

法汉姆及霍顿对新公共管理的理解1. 采用理性途径的方式处理问题;2. 重新设计组织结构;3. 改变组织结构,促进官僚体制更为扁平化;4. 改变现行的政策,转换成为“新公共服务模式”;5. 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6. 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及学习的公共组织;7. 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本书对新公共管理的理解从总体上来看,新公共管理以自利人为假设,即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新公共管理代表着人民持续不断地改革政府,实现理想政府治理的一个努力方向。

但它是否意味着政府治理的一个新典范时代的到来,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1.5公共管理:现时代的挑战关于回应维持宪政秩序和政府稳定问题安全与秩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

凡是人类存在的地方,人们莫不试图建立良好的的秩序。

作为公共管理者,如何防止政府的崩溃,建立和发展宪政秩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良好的政府致力职位关键。

关于如何在公共管理与维系并发展民主法治社会的基本价值问题政府治理绝非是一个工具——理性价值的追求问题。

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使命在于要扮演执行与捍卫民主宪政的角色,这就是说它要致力于发展、弘扬民主治理过程的合法性。

关于平衡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以促进政府治理的有效性问题一个有效的政府和一个较为完备的市场机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机轮。

在公共领域,现阶段又过于崇尚市场机制取向,但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它必须与政府有机结合起来。

关于回应全球化的挑战问题对于政府治理而言,全球化是机会也是挑战关于如何平衡目前及最近未来与较长远未来的需要问题面对着人类日益增长的期望革命,如何平衡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需要,是当代政府治理所面临的挑战。

关于如何应付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问题如何应付越来越多的官僚腐败,重振公民对政府的信任问题关于重振政府的治理能力问题如果政府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就必须提供自己的能力,依据世界银行的观点,政府的能力是指政府以最小的社会价格采用集体行动的能力。

关于如何发展有效的组织体制的问题如何构建国家与社会的共同治理模式问题问题在于政府能否有能力激发、培养这种责任感;政府是否能够给社会提供这样的机会;政府是否改变自己传统的优越感、自我中心感。

公共管理如何应付复杂、不确定与变革的问题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都认识到,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全球的、复杂的和非线性的。

管理的复杂性,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机械的管理思维方式,发展一种有机的、整体的、生态的管理方式。

重建公共管理的道德秩序公共管理,不仅关乎专业技术,也重视公共服务的道德追求。

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言:假如没有目标的话,即使我们大步迈向前去,亦将无所寸进。

面对21世纪,我们的确面临着道德秩序重建的挑战。

第2章公共管理者的角色与知能2.1 作为一般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的八种研究管理者职能和角色的途径1. 古典学派2. 伟人学派3. 企业家学派4. 决策理论学派5. 领导有效性学派6. 领导行为学派7. 领导权力学派 8. 工作活动学派明茨伯格的管理者的十大角色一个管理者同时起着不同的作用。

这些工作和作用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 是人际关系方面的工作,包括三种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和联络者2. 信息情报方面的工作,包括下列三项:监听者、传播者和发言人。

3. 决策方面的工作。

包括以下四个角色: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

奎恩等人的观点以奎恩为代表的一群学者,对管理行为进行了广泛的实证研究,他们发展出境证框架,并以界定了八种看似相互矛盾又必须兼顾的管理角色。

主要包括:导师、促进者、监督者、协调者、指导者、生产者、掮客等。

2.2作为公共管理者的特殊角色概述管理都会涉及到一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规划、组织和协调,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所以公共管理和一般管理的角色和责任肯定有许多相吻合之处。

但公共管理的多元性、政治性以及公共性这些特质,也决定了公共管理者承担与一般管理着不同的角色。

执行与捍卫宪法的角色公共管理者在任职时就已宣誓要护宪和行宪,这是公共管理者的天职。

人民受托者的角色公共管理者受人民的委托,在治理过程中扮演政党与重要的角色,不能屈服于强烈短视的压力,应考虑长远的全民利益。

贤明少数的角色公共管理者要扮演贤明的少数,而不是随波逐流追求时尚的多数或有权的少数。

平衡论的角色公共管理者必须对外在环境有回应或反应,也就是要以维护公共利益及宪政运作为职业。

扮演分析者和教育者的角色公共管理者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提出合理的说明并尽量将人民纳入自己的治理过程,以增加民选领导、民意代表、所有在治理过程中的参与者。

2.3 公共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性技能技术性技能主要指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所需的技术与方法。

这是现代公共管理日益专业化的趋势所要求的。

人际关系能力协作活动的核心在于人际的互动。

一个管理者只有拥有人际关系能力才能将人员整合到各种协作型的活动之中。

概念化技能所谓概念化技能,是指公共管理者所具有的宏观视野、整体考虑、系统思考和大局把握的能力,亦即抽象思维的能力。

诊断技能所谓诊断技能,是指针对特定的情景寻求最佳反应的能力,也就是分析问题、探究原因、因应对策的能力。

沟通技能可以这样讲,没有沟通就没有组织和管理。

所谓沟通能力,是指管理者具有收集和发送信息的能力,能通过书写、口头语肢体语言的媒介,有效与明确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与态度。

2.4有效的公共管理者概述对于一个公共管理者而言,成为一个有效的公共管理者是重要的。

有效性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它是我们经常谈论但又很难得到界定和满意答复的概念。

在我们看来,有效性是一个充满价值判断的词汇,在某种程度上,它是经济、效率、效能、公平等的综合体现。

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一个良好的自我评估者。

自我评我甚为重要,因为,公共管理者借此可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以便在策略的执行时能优胜劣汰。

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不令人讨厌的。

为此,公共管理者就必须具有创造力。

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追求美好的意志与周全的政治感觉公共管理者不应是唐斯所谓的“狂热家型的官僚”,因为这种人在积极推动某项运动时,只支持他们自己的狭隘政策而阻止其它任何的发展,常常会引起冲突和仇恨。

公共管理者应成为“政治家型官僚”,使其拥有远大的目光和开阔的胸怀。

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耐心。

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多样化的工作经验。

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以民众为导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