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归园田居 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及其田园诗歌的主要特征;2、反复吟咏,充分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3、感受诗人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体会诗人淡泊、宁远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理解诗中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的运用;2、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并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思想。
[教学方法]1、诵读法2、点拨法3、讨论法、探究法4、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想]本课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一篇课文,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以及必修一的学习,已掌握了一定量的古典诗词,但对诗歌鉴赏的方法尚生疏。
因此,课堂教学将以关键词句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品味田园意境,理解情景交融,领悟作者情感,体会诗人人生境界,感受中国田园诗歌之魅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以《桃花源记》导入二、读作者陶渊明——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五柳先生靖节先生三、解诗意,品田园之乐思考:“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明确:归——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四、析意境,品田园之美1、学生找出描写田园景色的诗句,集体朗诵2、在诵读中体会田园意境恬淡自然清新安谧3、提问:为了营造这种恬淡自然的意境,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意象:见——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闻——狗吠、鸡鸣4、讨论:如此普通平常的农村景物,为何读之如此恬淡优美?明确: 内在情感流露——分析情景交融外在手法表现——分析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白描手法5、适当拓展,教师小结五、悟情怀,品田园之境1、讨论:“园田”的内涵2、探究:我言归去明确:教师结合时代,引导学生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思想,引导学生去思考心中的精神家园。
六、总结全文海子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法国诗人兰波说:生活在别处,选择和舍弃都是为了追寻心中的理想!陶渊明找到了心中的田园,希望我们每个人也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心中田园。
必修二-归园田居[原创]-教案
《归田园居》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就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同时还强调“学好语文必须在读书上下功夫”。
本课的设计理念主要基于以上两点。
以“读书”为基本,读懂诗歌要表达的意思,读懂作者的感情,进而去整合作者以及文本的相关内容,最终达到懂得鉴赏诗歌,去发现新问题,用创新的眼光和手法去学习语文。
这样,学生的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二、学情分析经过初中以及必修一的学习,学生对诗歌特别是陶渊明及其诗歌已经是比较熟悉的,对诗歌的意象也有所感知,但还不是很熟悉,平时考试在诗歌鉴赏题中就比较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
鉴于这一点,本节课还将在意象上引导学生做一定的探究,但更重要的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手法来感悟诗人的感情。
学生的认知障碍也正在这一点上,对于诗人这种隐居生活不能很好地理解。
三、教材与课目介绍《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歌咏田园生活之乐。
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
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四、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2.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4.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方法和手段1.读写结合法:引导学生运用“以读促写、已写促读,读写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写作”的能力。
2.问题教学法:通过“提问题——解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3.探究教学法: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能自主学习的目的。
人教版必修二 归园田居 教案
明确:恬静 幽雅 空阔 朦胧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4)归去如何?
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无尘染/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
提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确]
“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明确:(1)从何而归?
尘网
樊笼
官场生活—喻 情—厌恶悔恨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质性自然。这一儒道思想在现在看来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归园田居》导学案
《归园田居》学案一、自主学习1、了解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曾祖父: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 陶茂,官至武昌太守。
、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陶渊明受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加上对《老子》《庄子》和儒家经书的研读,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
从29岁到41岁,13年的时间里,他曾四次奔走“学仕”。
第一次:393年(29岁),任江州祭酒。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去”。
(不久解归)第二次:400年(35-36岁),在桓玄手下当幕僚。
做官一年多,母亲去世,归家居丧。
(三年后归隐)第三次:404年(40岁),居丧结束,六月做官,次年三月辞职。
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三年后归隐)第四次:405年(41岁),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
,因“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再次做官,80多天后就不辞而别。
(很快辞职)任彭泽县令。
(81天后辞归)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陶渊明的作品今存125首,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内容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经后世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
2、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桃花源记》,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生:陶渊明)在这篇文章中,他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风俗淳朴、鸡犬之声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谐安宁的“世外桃源”,描绘了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理想的生活场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所写的《归园田居》这首诗,去诗人所生活的田园看一看,共同感受他所追求的和谐安宁、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
(幻灯片:题目)(板书)二.知人论世: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渊明字元亮。
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归乡后,作《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本课所选为第一首。
三.朗读诗歌: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四.知识梳理:1.解题:“归园田居”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题眼:“归”2.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作者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表达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和他的遁世的思想。
2、体会陶渊明的山水田园之乐。
3、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体会陶渊明寄托在朴实的田园诗歌中的率真性情和独善其身的做法。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人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的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梦”现在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汇了。
我相信大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
其实,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都在为自己的梦想不懈地努力着。
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陶渊明面对当时东晋官场的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他又会有怎样的向往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去领略他非同一般的梦想吧!1、老师示范诵读诗歌(背诵),让学生初步把握陶潜诗歌的内容,感受其诗歌的风格。
(提醒“拙”和“荫”字的准确读音)2、全班学生齐读全诗,再次感受并体会作者在此诗中抒发的感情。
3、问题设计:(1)、在这首诗歌中,作者表达的内容如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字?明确:“归”字。
今天,我们这节课要围绕“归”这个字做文章,作者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又如何?下面,我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每一个小组选择一个中心发言人。
(2)、学生讨论:(3)、经过讨论后明确:(板书)从何而归————尘网、樊笼为何而归————本性使然、误落官场归向何处————田园归去如何————闲适、轻松、惬意(4)陶潜归向的田园到底是怎样的一幅情景?为什么让他如此陶醉和向往?请大家先找出诗中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再能否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摹一下?明确:①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②学生描摹画面。
(5)、讨论:如何理解陶潜当时的人生选择?(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人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的关系?)明确:独善其身也是无奈之举。
(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分析)(6)、课堂延伸:孔子曾经赞许过这样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归园田居(其一)》是属于陶渊明田园诗作的经典代表篇目,诗歌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如诗画卷,展现了农村田园的美好以及村生活的质朴,因为陶渊明诗歌语言清新质朴,所以很大程度上对诗歌的内容是很好理解,但是要让学生真正走进画面,让学生真切体会这种美好以及去体会作者当时为何对田园有如此深厚的挚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想真正让学生走进诗歌,就要一步步通过问题的引导来让学生真正了解陶渊明,让学生真正化身诗人,走进陶渊明。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这册基本还处于初中和高中的衔接阶段,初中阶段的他们只是简单的背一背诗歌内容,了解诗歌的大意,稍微去体味作者的情感,但是高中阶段要他们把诗歌放在整体的发展脉络下去学习去思考,开始接触适应诗歌的学习可能有些茫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诗歌的学习,他们既能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又能让自身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1、诵读全诗,感知诗歌内容;2、学习诗歌中白描的表现手法;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和自由品格。
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播放歌曲羽泉的《归园田居》,创设氛围。
结合所学相关诗句用一句话来形容你心中的陶渊明。
生回顾旧知,总结。
二、作者介绍生介绍作者: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世称“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陶渊明幼年时,家世没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未得到重用。
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后又时隐时仕。
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41岁时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
师补充:陶渊明,被称为“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后世称誉之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他有“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的故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word文档资料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2.感知诗歌意象的运用,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及诗人情感。
3.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
3.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让学生感知诗人的田园情怀,探究陶渊明人生选择的时代意义,领悟其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2.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二、知人论世请结合所学知识,用以下句式简要介绍陶渊明,陶渊明是。
(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三、初读诗歌,思考: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
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其一)》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诗歌围绕这个字写了哪些内容?四、析读诗歌,思考:(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2)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4)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5)“三十年”根据课本注释应为十三年,诗人为何如此说呢?(6)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五、品读诗歌,欣赏田园风光(1)请大家联想或想像,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归去后”是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用原文的诗句回答)(2)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3)仿写,细品田园情趣在陶渊明看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人教版必修二 诗三首 归园田居 学案
第三课时归园田居导语设计情景导入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很多诗人写过描绘田园风光的诗篇,在他们当中有一位诗人被后人视为无法逾越的高峰,他在诗的题材上进行了前无古人的开拓,诗的语言上达到了后无来者的高度.以致盛唐山水诗人不得不有所回避,他是谁呢?他就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
今天我们将通过对他的作品《归园田居》的学习,感受他独特的魅力的同时提高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能力。
故事导入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
而且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
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彭泽县令。
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
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推进新课知识积累1.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静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l岁,以后终老农村。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7归园田居
明确:
讨论: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作者说“误落尘网中”,岂是一“误”字所能解释?
提示: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1.思考:“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哪些隐性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三.解疑合探。(针对自探结果,组内讨论,出示讨论要求。之后,组织展示、评价,讨论快结束时出示展示分工及要求,展示快结束时出示评价分工及要求。)
补充
修改
课后反思:
明确:(1)从何而归?
尘网
樊笼
官场生活—喻情—厌恶悔恨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一.导入语。
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要点(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二.设疑自探。(学生在早读时预习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整合有价值的疑问,写在纸上,课前各小组将小组疑问整理到黑板上,上课时,师生共同整合有价值的共性疑问,并将其作为本节课的自探提纲)
高一语文必修二人教版:第7课 归园田居 教案
——闲适自在 感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学生根据本节课内容,谈谈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认识。
(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2、《新新学案》。
预习《兰亭集序》
1、读熟,注意字音、节奏;
2、了解王羲之及创作背景。
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②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②学会辩证地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教师在课堂上还应通过激趣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度的注意力。
二、检测学生预习情况:
1、陶渊明;
2、田园派;
抽查学生朗读,纠正字音、节奏,体会情感,初步感受诗歌情感。
再读文章,体会情感。
三、讲读课文:
教师布置自学任务,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1、串译自学任务,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1、哪些诗句描写了乡村田园生活;
2、抓住诗中意象分析意境。
学生自学,完成学习任务,交流自学成果。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并予以点评、补充。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樊笼里)
尘网 羁鸟 池鱼——厌恶官场
(返自然)
爱丘山 恋旧林 思故渊——向往田园
农田、草屋、榆柳、桃李
远人村、墟里烟
——简朴幽雅、安详悠闲
(动静结合) 见
狗吠深巷、鸡鸣树颠
——宁静和平
(以动衬静) 闻
新授课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下面是的人教版高中必修二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欢送大家参考。
把先哲圣贤当作自己的朋友。
以激发学生认识读懂陶渊明。
在讨论确定分析的角度。
老师把学生发言有价值和启示性的点以关键词的形式,写在黑板上。
⑴时间:
⑵身份:
⑶原因:
⑷情感:
⑸境遇:
⑹主动被动:
⑴分析感知内容的方式角度。
⑵学生总结此种分析的结果:
在痛苦的追求中,陶用了30年的时间人生真谛,在县令和农民两种身份中做了主动选择,最终把田园做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归宿,从而也成了无数人安身立命的家园。
(此中,可以从学生各方面的答复中予以总结。
)
景物(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烟鸡狗)
特点(真实幽雅开阔宁静和谐)
关系(远近动静比照衬托)
关键词(暧暧依依荫罗误拙本)
官场(尘网、樊笼)
自己(羁鸟、池鱼)
心房(户庭、虚室)
总结:以上是意象的三个特点。
1、在彭泽县衙里:
2、在回归的路上:
3、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真情体验二:
其实,我们还有更重要的朗诵:那就是将来,我们身心受到侮辱的时候,能大吼一声“我不干了”,让这首诗脱口而出,咏而归,成为自己的鼓舞和支持,成为人生的宣言。
设计一:为陶渊明写一生平简介。
设计二:用给定的关键词写一段评论。
设计三:如果在现实中你碰到陶渊明的情况,你该如何选择。
比方《快乐老家》。
《面向秋野》、《古典幽梦》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人教版必修2《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预设:知识目标: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正确理解诗意。
能力目标:欣赏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预设:一、导入你喜欢哪组图片中的生活,说说你对其中生活的理解和评价。
如果有这样两条人生之路:十年寒窗,金榜题名;不上大学,悠然自得如果有两种角色:做官,名利双收;做农民,自由自在我们时时刻刻都在选择。
选择不同,人生的境界就不同。
屈原选择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赢得了千古美名;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青不择手段获得了金钱与美色,却失去了最可宝贵的生命。
普通人的选择可能不关乎国计民生,但至少也关乎到到自己的幸福。
选择,不可不慎。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同样的选择,但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为什么有这样的选择。
跟他的人生经历有关,更跟他的思想有关。
二、作者简介1 陶渊明简介: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
少怀有建功立业的壮志。
29岁开始入仕,从此,时官时隐,曾做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
到他41岁时,在彭泽县担任县令,(五斗米的故事)有一天,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
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
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
”他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辞官归田了。
(农居生活)这个时期内,陶渊明依靠劳动度日。
除了耕田灌园,还织过席子,打过草鞋,卖过蔬菜。
由于农田常遭水、旱、虫灾,加上官府逼租催税,陶渊明一家的生活仍极为困苦,有时处于“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的困境。
生活尽管困苦,但他固守穷节,不改初衷。
有一次,江州刺史檀道济登门拜访。
陶渊明已几天揭不开锅,饿得起床也很困难。
檀道济劝他再入仕途,陶渊明仍婉言辞谢,并对檀道济派人送来的米和肉,谢绝接受。
人教版高中必修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必修2《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把握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营造的意境。
感受诗人淡泊宁静的人生志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意象分析,感悟诗歌意境。
难点:感悟陶渊明复杂的心理世界,体会其高尚的理想志趣。
教学方法讲授法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准备三毛作词的歌曲《梦田》。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梦田)。
这首歌的名字叫《梦田》。
歌中唱道,“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亩田”。
这一亩田要拿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
”是啊,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亩田。
这心中的一亩田,其实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让我们共同走进陶渊明的田园,领略他的精神世界,看一看生活在东晋乱世的陶渊明在自己的田园里种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歌词认识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对精神家园的追求,自然过渡到对陶渊明精神世界的思考,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
) 整体感知1.一首诗的题目往往反映了诗歌的核心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结合题目思考:这首诗写到了哪些内容?(先请一位同学朗诵,然后全班齐读)明确:这首诗围绕一个“归”字来写,先写为何而归,次写归向何处,最后写归后。
2.诗的第二部分主要写田园风光,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一部分,找出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都写到了哪些事物?(学生找出并依次回答) 明确:写到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狗吠、鸡鸣。
这些事物其实是诗歌的意象,什么是意象? 用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从而表达情意,是中国古典诗词重要的表现手法。
3.请同学们结合诗句,抓住意象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描摹一下诗歌所传达的意境。
(学生思考交流,写在课本上)实例:住宅四周有十余亩地、八九间草屋,茂盛的榆树和柳树遮住了草屋的后檐,房屋前长着桃树,李树,一场花的盛宴,绽放出盎然春意。
遥望远处昏暗村庄,家家烟囱里升起轻柔而和缓的炊烟。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2第二单元-归园田居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补充资料】1. 乞食陶渊明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⑴。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2)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1)觞(shāng)至辄(zhé)倾杯:每次进酒总是一饮而尽。
觞:进酒劝饮。
辄:就,总是。
(2)衔戢(jí):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
衔:马勒于口,勒不会掉落,意为永远不忘。
戢:收藏。
2.怨诗楚调⑴示庞主簿邓治中陶渊明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结发念善事,僶俛⑵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3)。
炎火屡焚如,螟蜮(4)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5)。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6)。
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慷慨独悲歌,锺期(7)信为贤。
(1)怨诗楚调:汉代乐府《》中有《》,《楚调曲》中有《怨诗行》,简称怨诗。
(2)僶(mǐn)俛(miǎn):勤奋努力。
(3)始室:三十岁。
《·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丧其偏:古代死去丈夫或妻子称为偏丧,这里指丧妻。
(4)螟(míng)蜮(yù):螟和蜮是危害禾苗的两种害虫。
泛指害虫。
(5)廛(chán):古时一户占用地。
(6)造:至。
乌:指太阳。
(7)锺期:即,春秋时楚人,是伯牙的知音朋友。
《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然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然若江河”。
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
”这里用以指庞主簿、邓治中,意思是说他们一定也能像钟子期那样体会到这“悲歌”的含义。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7归园田居
必修 2 第二单元制作人:李松岚校正:谢瑞斌使用时间:2016.11组长署名领导署名《归园田居(其一)》导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并识记有关的文学知识;借助资料,掌握要点字词,疏导文本。
2、能力目标:能用抓要点字和剖析意象的方法,鉴赏诗歌,解读诗人的思想和诗歌的要旨。
3、感情目标 : 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狼狈为奸,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崇高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要点】解读诗人的思想和诗歌的要旨。
【学习难点】能用抓要点字和剖析意象的方法,鉴赏诗歌。
【学法指导】1、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2、频频吟咏,品读语言。
3、合作研究,鉴赏诗歌。
4、授之以渔,提高能力。
【教课课时】 1 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案】1、认识作者陶渊明,别名(),字(),自号(),谥号()。
()时代最优秀的诗人,他的诗感情真切,诗味醇厚,风格平庸,语言清爽自然。
创始()诗派,为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境地。
2、落实字词,给加点字注音:羁鸟()守拙()荫后檐()...暧暧()墟里烟()樊笼()...3、请解说以下词语(1)适:( 2)尘网:( 3)故渊:(4)拙:( 5)方:(6)荫:( 7)罗:(8)尘杂:(9)虚室:4、朗诵诗歌,注意朗诵的节奏和感情。
联合讲解梳理诗文粗心。
5:充足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试着把诗中田园图景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散文。
(100-200 字 ) 6、我的迷惑【合作研究案】一、理清脉络,整体掌握1、解题: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感情时应当要要点抓住哪个字呢?2、思虑: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哪处?回去如何?请大家认真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小组间相互议论,用原文回答:议论沟通后明确:(1)从何而归?明确:(2)为何而归?明确:( 3)归向哪处?明确:(4)回去如何?明确:二、要点赏析,能力提高诗人这样热爱田园生活,在这首诗里又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田园图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一)》学案
学习目标:
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方法: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二.析题: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三.讨论鉴赏: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请同学们打开优化方案128页。
我们班哪个同学说话最大声的,自告奋勇起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
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
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
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
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
·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
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5、诗中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动静结合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6、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小结:《归园田居》其一通过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居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了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自由、闲适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四.诗中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动静结合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五.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作业:
课文有四句经典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希望同学们能够背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