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九讲 科学技术与社会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第9章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自然辩证法-第9章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9.2 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演变
9.2.1 古代的知识结构

知识内容:经验性、直观性、离散性 表达形式:格言式的知识形式:用简短的语句表达完整的意义; 推理论证的形式初见端倪,没有成为主要的形式。 信息载体:口语为主。交流与思维的信息可用口语形式承载,用 文字记录,当时的自然哲学多数都可通过口语交流。希腊化后, 亚利山大里亚图书馆的出现,标志着文字媒介的作用开始增强。 知识结构:原始综合的“哲学”等语录集合体。 实现形式:以主体为主的实现方式,通过人的理解转化为人的行 动。
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作用: 科学技术知识体系是科学技术知识生存的家园。科学技 术知识体系之中生存着众多的学科专业,它们彼此相互 依存,共同发展。一个进入体制的知识单元,能更好地 在社会中得到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并具有较强的抵抗外 部攻击的能力。 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也可能成为对衰弱知识的保护伞;也 可能为了维持结构的稳定性而阻碍新知识的生长。 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从根本上决定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存在 状态,影响到科学的历史走向、速度和规模。
9.4 新知识的发展途径
9.4.1 新知识的相对集中的领域: 纵横方向发展:简单到复杂、由宏观到涨观和渺 观,各学科先后相续发展。
宇观 简单 中观
复杂
复杂
微观
相关性领域:边缘学科、综合学科、横断学科。



交叉学科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中不同学科之 间相互渗透而出现的新生学科。新兴学科是与传统学科中的哲学、 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相对而言的,是 全球化时代和经济发展的产物。 边缘学科主要是指二门或三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在学科间的 边缘地带形成的学科。如物理学与化学结合产生了物理化学,与 生物学结合产生了生物物理学。又如教育经济学、历史地理学、 技术美学、地球化学等。 综合学科是为了解决综合的研究问题而构成的多学科相结合的学 科。如海洋科学等。 横断学科:横断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只是某一领域或某种物质, 而是横向贯穿于众多领域甚至一切领域之中。新兴的横断学科主 要有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布结构理 论等。

自然辩证法-第10-13章科学技术与社会

自然辩证法-第10-13章科学技术与社会
该效应用来解释科学家在分层体系
中因地位不佳而造成对获得“承认” 不利的现象。这种效应最严重的受 害者是那些在声望较低,处于边远 地区的机构里任职的科学家,他们 很难获得适当的承认。
E.“努道普效应”与“韦泰梅效 应” 有时在低声望机构里工作的科学家, 当他们的成果显示出不应获得承认 时而能获得承认,这种现象被称为 “努道普效应”;
科学革命 使得科学 从哲学中 分离出来
为社会精神特质。社会精神特 质指一种特定的人、民族、文 化或社会活动所特有的性情、 气质、个性或基本的价值。
科学家的精神气质的提出
美国科学社会学家
R.K.默顿于1942年首 先提出了一套科学共同体 的行为规范,包括五条规 范。
普遍性(Universalism)
科学知识不存在特殊权益的根源。
科学共同体内有着特殊的分层
结构,它是共同体成员由于职 位和名望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 的无形的等级体系。
这种等级体系本质上是一种权
威结构,权威的行使和对权威 的信仰、服从,完全是建立在 受动者自愿基础之上的。
科学社会分层现象: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这一名词源于《马太
福音》第25章第29节说:“因为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 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把这无用的仆人丢在外面黑暗里, 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 科技的社会运行 科学技术的价值论10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10.1科学的权力维度
社会体制实制上是稳定权力结构
的展现。
稳定的 权力
体制化
展现权力的 社会体制
什么是权力? ○ “权力是某些人对他人产生预期效 果的能力。”([美]丹尼斯· 朗: 《权力论》)
权力与知识有何关系?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 会的关系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 会的关系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强大工具,它的发展和应用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自然辩证法的视角来看,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紧密的相互关系。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在经济领域,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催生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带动了电子商务、数字金融等新兴行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和交易方式,提高了经济效率和竞争力。

在农业方面,先进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以及农业机械的应用,大幅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保障了粮食安全。

科学技术也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传统的手工劳动逐渐被自动化、智能化的机器所取代,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减轻了劳动者的工作强度。

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企业不断优化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在社会生活方面,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交通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高效,通信技术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流,医疗技术的提高则延长了人们的寿命,改善了健康状况。

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科学技术的应用可能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短缺。

例如,工业生产中的大量排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引发了资源枯竭的危机。

这不仅威胁着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给子孙后代留下了沉重的负担。

科技的发展可能引发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掌握先进技术的人群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从而与技术落后的群体拉开差距。

这种数字鸿沟可能导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也给人们带来了压力和焦虑。

劳动者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工作的需求,否则就可能面临失业的风险。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看,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社会的需求和价值观引导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例如,当社会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迫切时,科研人员就会加大在新能源领域的研究投入。

自然辩证法10.科学技术与社会

自然辩证法10.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技术与社会1.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1.1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技术活动的整个社会组织体制和制度。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的确立,意味着科学和技术已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科研院所、大学、学会、课题组)和职业门类(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1)近代: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肇始1603-1630最早的科学社团意大利罗马的林赛学院伽利略西门托学社伽利略的学生维维安尼、托里查利1598 格列沙姆学院1662 伦敦皇家学会1666 法兰西科学院2)现代:科学技术建制的确立科学终于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是在19世纪的德国,它和高等教育、工业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对现代科学家社会角色确立具有重要意义的有三方面因素:一是大学教学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主要是系的建立和研究生院制度形成,训练了大批高质量研究生,毕业后大部分加盟到科学家队伍中;二是企业中工业实验室的大量涌现,这些实验室成了吸收科学家和博士学位获得者的重要机构,并产生出工业科学家;三是国家直属科研机构的兴起,聚集了大批既进行基础研究也进行应用研究的科学家1.2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源于社会学中的“共同体”概念,对共同体进行哲学探讨,人们思考的最多的问题是共同体的性质问题。

在长期的认识过程中,对共同体性质的理解基本上趋于两种:一种是认为共同体是经验性质的,一种认为是意识形态性质的。

所谓经验的,是指基于血缘、亲族、共居处、地域等基础上的群体,而意识形态的则指其成员享有共同的态度、感情和观念等1)科学共同体的组织形式社会内在形式:学派社会外在形式:科学研究组织机构无形学院:以学术思想沟通为基础,大多数由多学科的学者组成,立足于自由联合,不具有排他性学会——职业科学家团体科研组织——各级科学院、研究所等国际或国家兴办的科研中心2)科学共同体的激励机制和权威机构默顿认为科学共同体奖励科学发现的基本“通货”是“承认”,它不以实物或货币形式出现。

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自然辩证法概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是复杂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 现形式,对两者的关系有不同的观点。 (1)宗教与科学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在许多方面是相到冲 突的,而且是方法论和世界观上的冲突。 冲突观是一种主要的观点;宗教是以某种崇拜为基础的封闭 体系,以超自然的原因来解释自然;科学是以经验、理性为 基础的开放体系,以自然的规律来解释自然。 (2)基督教对科学的发展有某种程度的弱的积极作用。中世 纪,为近代科学的兴起打下基础;新教对科学采取较为宽容 的态度; (3)在高科技社会里,宗教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能缓解科技 发展所引发的人类精神及人类社会的一些矛盾。
• 索卡尔是受到美国生物学家格罗斯与数学家莱维特的《高 级迷信》(1994)一书的激励决定写这篇“诈文”的。这 本书对以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和科学研究名义而出现的 科学元勘(Science studies)思潮进行了猛烈抨击。这本 书获得了其支持者(其中有很多科学家)的一致喝彩,认 为它勇敢地揭露了后现代知识分子的“皇帝的新装”。 • 在读了这本书之后,索卡尔为后现代反科学思潮的泛滥而 感到震惊和不安,于是决定撰写这篇文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一 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二 科学技术的物质文明功能;
推动物质生产的进步; 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三 科学技术的精神文明功能;
科学技术与精神需求 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 科学技术与教育 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
四 科学技术的政治文明功能
• 两种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问题,是由英 国学者C .P.斯诺第一次明确提出。1959年5月7日 在剑桥大学的里德演讲《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 中指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存 在分歧与冲突。两种文化的分裂存在于整个西方 社会。文学 知识分子和科学家在教育背景上,学 科训练、研究对象和方法等存在诸多差异,它们 关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经常处于相互对 立的位置;两个阵营中的人彼此鄙视,不愿理解 对方。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议题。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研究事物发展与变化的方法论,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首先,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还能够提高生产力,并推动经济的发展。

例如,工业革命的兴起,就是由科学技术的进步引发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还创造了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其次,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结构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可能会受到冲击或转变,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也会随之出现。

例如,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传播方式,带来了社交媒体的兴起和虚拟社交的盛行,对传统的社会交往方式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在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

例如,发达国家拥有更多的科学技术资源和机会,相比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取得科技创新和发展成果。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可能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例如,高能耗的工业生产和化学物质的大规模使用,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因此,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社会的公平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发展是具有矛盾和冲突的。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也存在矛盾与冲突。

但正是这种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通过不断地解决矛盾和冲突,我们可以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合理平衡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符合社会的基本需求和价值观,不能脱离社会的现实。

同时,社会也需要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条件,为科学家和创新者提供发展和创新的空间。

自然辩证法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自然辩证法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WENKU DESIGN
技术定义及内涵
技术是实现人类目的的手段
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是构成 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部分。
技术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关系
技术是劳动工具的延伸,是提高劳动对象利用率的手段,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
技术的内涵包括
技术自身发展规律
技术自身存在着由低级向高级 、由简单向复杂的发展规律。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结构 和功能不断完善和优化,推动 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科学理论对技术发展的指 导作用
科学理论为技术的发展提供理 论支持和方向引导。随着科学 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对 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也不断加 强。
技术创新对技术发展的推 动作用
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关系
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前提,技术革命则是科学革命的延伸和拓展。科学革命为技术革命提供理 论支持和方向引导,技术革命则为科学革命的验证和应用提供物质手段和实现途径。
技术发展动力机制
社会需求对技术发展的推 动作用
社会需求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根 本动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生产、生活等领域的 需求不断提高,推动着技术不 断发展和进步。
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通过废弃物分类、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生态修复技术保护自然环境
采用生物治理、生态工程等措施,恢复受损生态系统功能。
PART 06
总结:自然辩证法视角下 技术本质与结构认识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技术本质
技术结构
技术发展
促进技术创新
了解技术的本质和结构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技术问题,提 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

利用自然辩证法看待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制度文明进步之间的关系

利用自然辩证法看待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制度文明进步之间的关系

利用自然辩证法看待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制度文明进步之间的关系利用自然辩证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文明之间的关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中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 5 7 5 页)我们从这段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终密切地注意着科学上的各种发现,高度地评价和探讨着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规律。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前,人们很少注意科学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很少看到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作用。

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简单来说,科学是人类借此获取对外界环境进行控制的行为模式,是一种理论形态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而技术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依据规律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活动及所形成的方法和手段。

在当代,科学与技术更是紧密结合,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使得两者常以“科学技术”的一体化形式出现。

(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科学技术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互动关系探究)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在社会生产进步中的直接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大。

然而,人们对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制度文明进步的关系却认识不一。

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与社会制度文明进步程度,从来都是人类会发展状态的重要标志。

一个具体的社会制度是通过它的所有各方面内在的统一而形成和发展的。

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结果能够直接推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调整。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的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主要的推动力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必然使其与社会各个子系统的发展产生牢固的联系,对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项制度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不利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和调整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政治设计和制度保证。

自然辩证法之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之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之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自然辩证法之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然辩证法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考察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还包括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其学科内容主要由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技术观(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科学技术方法论(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三部份组成。

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

科学与技术既相区别,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极其相关的活动。

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技术有广义和侠义之分。

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

侠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科学活动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或精神性活动;技术活动主要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

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当今经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中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

人类的智慧在科学与技术上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人们利用技术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随着现代科技大踏步前进,依靠高新科学技术,人类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步入了物质上相对富足的阶段。

21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世界深刻变化的时代,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1、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前
在18世纪中叶以前,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从总体上说, 主要表现为技术对科学的推动,其模式是“技术 科学” 在这个时期中,技术的发展主要依赖与生产经验的总 结,而不是科学的应用。相反,科学的发展,则是对技术 的总结。
2、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后到20世纪初
近代自然科学成为真正的科学之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发 生了变化。在技术推动科学发展因而仍然表现为“技术 科学”的模式的同时,科学逐渐发挥了对技术的推动作用, 呈现出“科学 技术”的特点。科学与技术关系的这种 变化,是从18世纪中叶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始的。 蒸汽机 发电机 电动机 无线电 这一时期的科学已经开始跑到了技术的前面,它的突 破往往成为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先导。
(3)、科学与技术“一体化”,形成了现代科学技 )、科学与技术“一体化” 科学与技术 术的完整体系 现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加强,一方面使自然科学在学科门类上发展得更为 齐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另一方面使生产技 术发展得越来越复杂,为了直接研究生产中的实际 问题,研究新产品,创造新工艺等,在原来应用科 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工程技术这一学科门类。随着 工程技术的发展,单靠自然科学理论成果直接应用 到工程技术中去就不够了,这样使得解决工程技术 内部的理论问题日益迫切,于是在自然科学与工程 技术之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中介”学科,即技术科 学。
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一、技术的本质
技术一词出自希腊文téchnē(工艺、技能)与 lgos(词、讲话)的组合,意思是对造型艺术和应 用技术进行论述。当它在17世纪首次出现时,仅指 各种应用技艺。产业革命后,技术涉及工具、机器 及使用方法和过程,其含义远比古希腊多。 狄德罗在其主编的《百科全书》中,对技术的定义 为“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 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

自然辩证法——第九讲 科学技术与社会

自然辩证法——第九讲 科学技术与社会

(3)组织联合研究活动。
在战略发展研究乃至某些具体科学、工程、社会 问题上确立项目、联合攻关。组织经常性的学术交 流与研讨会,以加强两种文化的联系与沟通。 (4)从根本上推动两种文化教育的统一。 社会教育体系中两种文化教育的脱节是其分离 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 学-硕士-博土各教育阶段,注重科学文化与人文 文化及其统一教育的适当安排,为两种文化的交融、 统一打下人才基础。
3.4 求实和效益问题
委托者与代理者间的契约张力
政治委托者:要求科学代理者提供诚实可靠的知 识并尽可能多地带来生产及经济效益。 科学代理者:看其研究结果在多大程度上体现这 种求实性和效益性。
研究活动的效益 (1)至少要推进知识的前沿。 (2)通常也要带来高等教育、军事安全、公共健康、 经济优势及其他社会绩效。
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富人类的物质生活
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带来了威胁人类前途的全 球性问题,背离了人类的根本利益与价值目标。
2.3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的核心——求真务实
科学精神的具体特征:(1)理性(逻辑)精神与实证 (经验)精神;(2)默顿的科学界的规范又称为科学 的精神气质
——12个方面的特征:(1)执著的探索精神;(2)创新、 改革精神;(3)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4)理性 精神;(5)求实精神;(6)求真精神;(7)实证精神; (8)严密精确的分析精神;(9)协作精神;(10)民主 精神;(11)开放精神;(12)功利精神。
1. 科技与社会各子系统的 互动机制
1.1 科技与社会各子系统的联动
科技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各子系 统的联系及互动作用 (1)马克思和恩格斯:科技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 化等因素的推动和决定作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 化等因素对科技发展的决定和推动作用。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要进一步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要进一步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
曾 国屏 , 刘 立
( 华 大 学 科 学 技 术 与 社 会 研 究 中心 , 京 1 0 8 ) 清 北 0 0 4
学 与决 策 的挑 战 ; 委托 研 究 的标 准 框 架 与科 学 信 对
第 1 3届 国 际逻 辑 学 、 法 论 和 方 科 学哲 学大 会 中的 S S T
第 1 届 国际 逻辑学 、 3 方法论 和 科学哲 学大 会设 立 了四个 基本 议题 :逻辑 学 ” “ “ ;一般科 学哲 学 ” “ ;各
S S 。S S成为 本届大 会 的基 本议 题之 一 , 志着 T ) T 标 S S渐成 国际科学 技术 哲 学 的一 个 主 流 方 向 , 得 T 值 我们重 视 。
这 次 大 会 的 S S议 题 下 设 有 三 个 子 议 题 , 邀 T 特
科学 技术伦 理实 践 的保 障体 系 ; 伦理代 价 : 学技 术 科
此外 , 中国科 技 大学 的陈 发俊 介 绍 了 自己所 参
与的 中国公 民科 学素养 课题成 果 , 指 出 , 并 科学 素养
依 赖于 它所处 的语 境 , 同它 所处 的社 会 具有 内在 联 系 。不 同地 区 、 同时代 、 同的社 会群 体和社会 条 不 不 件 下 , 学素 养 的概 念 是 不 同 的 。中 国可 以逐 步 地 科 提倡 公 民科学 素养 , 终 使 得每 一 个 公 民 都知 晓 如 最 何应 对一 个 以科技 为基 础的社 会 。 综 上所述 , 次 分 会 各 方 学 者 汇 聚 一 堂 , 哲 本 从 学、 历史 与社 会等 多个 角 度 对科 学 哲 学 的历 史 与 社
涵 ; 实 的工 程 活动 中的伦理难 题 ; 现 古学 的
贡献 ; 理想 文化 层 面 寻求 技 术 进 步 所需 的社会 条 从 件 ; 9 3 9 6年 中 国 工 程 院史 中 的伦 理 规 章 演 1 3 —1 9 变 ; 化与文 明之 间 的科 学 ; 文 科学 哲 学 的新挑 战 : 技 术 科学 批判 ; 苏联 和俄 罗斯 的工程 伦理 学 回顾 ; 当今

自然辩证法 第九讲科学的社会运行

自然辩证法 第九讲科学的社会运行
1.
3. 无私利性: 无私利性: 无私利性要求科学家为“科学的目的” 无私利性要求科学家为“科学的目的”从 事科学研究, 事科学研究,在研究中坚持求真求实的精 在工作中坚持正直、诚实, 神,在工作中坚持正直、诚实,对科学负 对同行负责的品格。 责,对同行负责的品格。 4.有组织的怀疑 4.有组织的怀疑 : 要求科学家在工作中保持审慎的态度, 要求科学家在工作中保持审慎的态度, 对所有的知识,不管它的来源如何, 对所有的知识,不管它的来源如何,在其 成为确证无误的知识之前, 成为确证无误的知识之前,都应经过自己 的思考,都可以作追向,不应该盲目推崇。 的思考,都可以作追向,不应该盲目推崇。
二、“交换”理论 交换”
1.“交换” 1.“交换”理论的思想 2. 两类交换系统
三:“承认”的主要构成因素及主要影 承认” 响因素 承认由两部分组成:通过职位获得 承认由两部分组成: 的承认和通过名望获得的承认。 的承认和通过名望获得的承认。 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两个: 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两个:科学家已 发表的科学成果和所谓的积累优势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 )。
第三节: 第三节:科学奖励系统
默顿的“承认” 一、默顿的“承认”理论
1.科学奖励系统运作的实质是 承认” 1.科学奖励系统运作的实质是“承认” 科学奖励系统运作的实质是“ 2.默顿 承认” 默顿“ 在大科学时代, 2.默顿“承认”理论的局限 :在大科学时代, 科学成为一种高强度投资的活动, 科学成为一种高强度投资的活动,研究工 作所需的费用已不是个人所承担得起, 作所需的费用已不是个人所承担得起,需 要由企业、社会机构或国家资助。 要由企业、社会机构或国家资助。这就使 得科学运作要对科学共同体以外的资助者 负责, 负责,这些资助者对科学家的工作往往是 首先评估其市场价值, 首先评估其市场价值,而不是首先评估其 科学价值。 科学价值。科学的目标不再仅仅是为了认 识世界, 识世界,而是要求尽可能地带来直接的效 益。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摘要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生产力、生存环境、精神文明等多方面的变革,促进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进步。

但由于科学本身的两面性和人类的利用失当,科学技术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灾难性的负面影响。

本文结合部分科技领域的例证,从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两方面展开讨论,并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科技进步道路上的重要指导作用。

首先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面促进作用,包括改变社会生产力要素,改变社会经济、阶级结构;还有提高人类认知能力,推动了精神文明的发展。

接着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包括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危害;对人类的思想、人格有一定的腐化作用。

最后,本文指出,我们必须正视科技的两面性,正确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尽量减少科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为了实现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最终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在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正面促进;负面阻碍;可持续发展引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

回顾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但是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社会起到了不可逆转的消极作用。

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

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把科学和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都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

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其还主张正确看待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仅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还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及其自然辩证法解析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及其自然辩证法解析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及其自然辩证法解析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第一节:引言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现代社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社会论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社会论

基础研究主要是获得基于现象和可观察的事实 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 工作,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应用研究是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的研 究,它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 开发研究指为增进知识总量(包括人类、文化 和社会方面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 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
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1-212页。
科学技术之所以是生产力,是因为它体现和渗 透到生产力的各要素中,使各要素不断发生量 和质的提高。 科学技术逐渐成为了第一生产力,即:它是生 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 第一要素,也就是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得到了 空前的发展。
2)技术共同体
技术共同体,是指在一定的范围与研究领域中, 由具有比较一致的价值观念、知识背景,并从 事技术问题研究、开发、生产等的发明家、技 术专家和技术人员通过技术交流所维系的集合 体。这个集合体同样是相对独立的,有自身的 评价系统,奖励系统等,可以不受外界的干扰。 技术共同体的表现形式很多,如国际技术共同 体,国家技术共同体,行业技术共同体等。
1)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整体化 在现实中,社会生产是将科学、技术连接在一 起的纽带
2)R&D中的科技与工程的一体化
R&D通常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三个层次,对应于纯科学(理论科学)、技术 科学(应用科学)和工程科学(工程技术)三 种“科学”(即大科学)。
R&D也是科学技术从发现到发明再到创新(发 明的商业化应用)的一个整体过程,行使了科 学技术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再到服务于人、 满足人的需求的完整功能,它们之间的动态关 系反映出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揭开了新科技革命的序幕。
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信息科技为龙头,在生物科 技、材料科技、能源科技、空间科技、海洋科技、 环境科技各领域兴起了一场世界性、全方位的科 技革命浪潮。
现代科技革命的实质是生产力革命。
现代科技革命促使社会生活也发生了质变。贝尔把 它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变化 (1)经济性质:产品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 (2)职业分布:专业技术人员处于主导地位; (3)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 (4)未来方向:对技术进行鉴定和控制;
科技活动中求实与效益的实现程度,是考量科技系
统与社会政治的互动是否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
它实质上也反映着二者之间契约张力的大小。
科学研究中求实与效益实现的程度高,其契约张力就
适度;反之,二者之间契约张力过大或过小,社会 政治与科技系统的边界就不和谐、不稳定。
4 .科技革命与社会转型
4.1 空前的科技革命浪潮
(5)现代科技与教育紧密联系和交互作用在一起
(6)科技与宗教文化长期交织、扭结和互相作用。
1.2 双向四面(正负)的作用方式
科技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基本的作用方式——双向四 面的活动 (1)科技系统对社会各子系统发生作用,社会各子 系统也对科技系统发生作用。 (2)科技系统对社会各子系统既有正面的、积极的 作用,也有负面的、消极的作用;同时,社会各子 系统对科技系统也是既有正面的作用,又有负面的 作用。
人文精神的核心,即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
想。
狭义的人文精神,即人文学科或人文文化特有的
精神。其核心是专注于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科学精神与广义的人文精神是一致的。
2.4 两种文化的交融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作用,同时
也都4.3 当代社会制度嬗变的反思
当代社会制度最醒目的变化莫过于社会主义制度的
发展与经历的挫折。
一种社会制度能否稳定存在,关键在于它与其他
制度相比较的优越性,特别是在促进生产力和经济 基础的发展上。 当代新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也发生了巨变。 资本主义制度的嬗变和创新和社会主义运动不可分 离
“社会与科学的契约”的两个假设:
(1)政治体制与科学体制保持利益的独立才会互动。
(2)社会与科学家的契约是“社会与科学的契约”
的核心。
3.3 委托者-代理者的角色
政府:委托人,它要求科技代理人执行某种任务,
因为委托人不能直接执行它。 代理人:执行被委托的任务,并非直接出自自己 的利益,而是随着增加委托人的利益而最终获取 某种利益。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差异和对立的确是客观存在
着的。 科学知识分子:偏重理性、抽象、实在性。 人文知识分子:偏重感觉、具体、形象等。
2.2
科技偏离人文的发展
历史上,两种文化曾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它们共
同构成了人类文化。
科学发展壮大后才逐步偏离了人文文化。
近代科学诞生后,科学文化逐步发展凸显出来;
互动的源泉
(1)科技决定论——科技的发展状况决定社会的性 质和面貌,而不是社会因素决定科技的发展。 (2)社会建构论——强调社会因素对科技实践的至 上性。
(3)生态的观点:科技与社会各要素都被看作是社 会大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各子系统间存在着有 机联系和作用。
(4)科技与社会政治的互动关系:委托者-代理者 (principal-agent)的组织活动
场机制。
科技活动市场机制的确立,必须保障委托者与代
理者一定程度的分离与对等的地位,这样才能确
定委托者-代理者双方平等自由的契约关系。
3.2 “社会与科学的契约”
由于政治主体是当代社会利益和资源分配的主要代 理者,政治与科技的物质经济关系实质上代表着 社会与科学的物质经济关系。
科学研究项目中不同的角色职能 政治:委托者或资助者(principal) 科技:代理者(agent)
(5)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进行决策。
4.2 社会转型的驱动力
社会转型以科技革命为根本驱动力: (1)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化大生产;
(2)科技革命与城市化相互促进;
(3)科技革命导致世俗化;
(4)科技革命促进了专业化;
(5)科技革命带来了人们对公共事务的普遍参与; (6)在科技时代,个人的声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 的能力和社会成就。
例如:科学与宗教的互动
(1)宗教对科学的积极、正面作用 宗教孕育了科学,科学的萌芽脱胎于原始的神活、宗教。 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也借助了宗教力量。 宗教对现代科学及其价值仍具有辩护作用。 (2)宗教对科学的消极、负面作用 宗教曾强烈地压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3)科学对宗教的积极、正面作用 近代科学家常用科学知识证明上帝的存在和作用; 当代神学家也利用某些科学理论来阐发宗教教义; 神学家利用现代科技作为开展宗教活动的先进手段。 (4)科学对宗教的消极、负面作用 科学常常动摇着宗教信仰,冲击着宗教体系。
斯诺对于两种文化分裂的原因的看法: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过于专门化而 造成的。
2.1 两种文化论的提出与论争
20世纪末,西方“科学大战”(Science Wars)的爆发 1996年,纽约大学物理系数理教授索卡尔(Alan Sokal)在《社会文本》杂志上刊发了自己有意杜撰 的科学文章。 三周后他又发表文章自我揭露,用以表明后现代人 文学者对科学的无知。 此事引起科学界、文化界、新闻界的极大关注,并 导致两种文化主体间的科学大战,其中充盈着科学 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的对立。
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可能性 (1)科技与人文在源头上是统一的。 科技与人文的共同源头是客观自然界。在萌芽阶 段,科学用来解释自然,人文用来歌颂自然。前 者是理性的,体现了阿波罗(太阳神)精神;后者 是情感的,体现丁狄奥尼索斯(酒神)精神。它们 是互补的。古希腊观念中,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也是融合在一起的。 (2)科技与人文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 科技与人文都力图在精神上探求到统一和谐的世 界体系,达到美的境界。例如,物理学家和音乐 家都试图用秩序井然的世界代替经验世界,都是 对美的追求。
3.4 求实和效益问题
委托者与代理者间的契约张力
政治委托者:要求科学代理者提供诚实可靠的知 识并尽可能多地带来生产及经济效益。 科学代理者:看其研究结果在多大程度上体现这 种求实性和效益性。
研究活动的效益 (1)至少要推进知识的前沿。 (2)通常也要带来高等教育、军事安全、公共健康、 经济优势及其他社会绩效。
1.3 多样性的互动机制
互动的内容
(1)科技与经济的互动:一方面,科技带来经济效 益;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系统向科技活动系统提 供财金及物资设备支持 (2)科技对政治、军事、法律系统提供一种有物质 或思想价值的研究活动,后者则对科技提供一些 物质或思想活动的行为规范和导向。 (3)科技与宗教文化的互动,则主要表现为精神思 想方面的特色;科技以其理性逻辑与宗教的观念 信仰相互对立统一。
1959年5月7日,斯诺在剑桥大学发表里 德演讲(The Rede Lecture)——《两种文 化与科学革命》
整个西方社会的精神生活日益分裂为两个极端:
一极是文学知识分子,一极是科学家。
由于两者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和 方法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关于文化的基本 理念和价值判断经常处于相互对立的位置;而两 个阵营中的人又都彼此鄙视,不愿去理解对方。
从培根开始,科学家就对科学文化表现出极大偏 重;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 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世纪中期,英国等欧洲国家便演化出一种将科 学文化推向极端的科学主义思潮;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西方最终形成了以逻辑 实证主义哲学为主导的文化形态。
科学技术在实践中偏离人文的发展却带来了深刻的人 类危机。
3. 科技活动中的社会契约
3.1 科技活动的市场作用
从经济层面考察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科技活
动也是一种投入-产出过程。 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发展和冷战的结束,市场机制 对科技经济活动中资源配置的意义显得越来越突 出。
从总体上看现代经济活动中的资源配置,市场机
制优于集中计划的机制,科技资源配置宜采用市
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的途径 (1)观念上的相互借鉴启发。 包括概念的移植、规则的移用、信念的一致等多 层面的互动。如达尔文受马尔萨斯人口论“生存 竞争”的启发、爱因斯坦对统一场和谐美的信念 等。 (2)研究方法与理论的相互渗透。 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方法、 理论的交叉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不仅产生了 “科幻文学”、“行为科学”等众多交融性研究 领域,更有横跨两大文化的系统科学等重大成果。
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富人类的物质生活
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带来了威胁人类前途的全 球性问题,背离了人类的根本利益与价值目标。
2.3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的核心——求真务实
科学精神的具体特征:(1)理性(逻辑)精神与实证 (经验)精神;(2)默顿的科学界的规范又称为科学 的精神气质
——12个方面的特征:(1)执著的探索精神;(2)创新、 改革精神;(3)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4)理性 精神;(5)求实精神;(6)求真精神;(7)实证精神; (8)严密精确的分析精神;(9)协作精神;(10)民主 精神;(11)开放精神;(12)功利精神。
委托人要求的求实性
(1)求实问题关联并影响着效益目标。 研究成果是大量的科学应用的基础,作伪的研究 一般会损害其应用的真确性并威胁科学政策目标; 而且,作伪行为也浪费其他研究者的时间。 (2)求实是一种象征或观念上的要求。 科学与民主是在启蒙运动中双生的,科学界是自 由合作地追求共同目标的典范,也应是人类社会 及其工具行动和价值观的有效性的典范,这也是 代议制政府建立的基础;科学就是求实的象征。
第八讲 科学技术与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