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合集下载

社会学:社会学研究过程

社会学:社会学研究过程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第一节研究过程一、社会学的知识结构社会学创立一百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或结构,初学社会学的人了解这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对进一步探求新知识大有裨益。

对社会学的知识结构有几种划分方法,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按社会学的课程划分:一般社会学(或者叫社会学的一般理论);分支社会学(或称部门社会学);社会学方法。

第二种是按知识的特征来划分:社会学理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社会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社会学的经验研究。

无论哪种划分,社会学研究方法都是社会学知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社会学研究方法领域的知识,可概括为三个层次: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的研究技术。

什么研究是有价值的研究?社会学家如何设计研究方案进行这项研究?他们又怎样对数据进行解释?他们的研究结果如何被陈述出来介绍给其他社会学家和一般公众?这些问题都涉及到社会学方法论。

那么什么是方法论呢?方法论处于方法知识体系的最高层。

是研究方法的原理、原则体系,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社会学研究的价值倾向、社会学基本理论范式,以及研究的逻辑体系。

【1】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有着两种基本的哲学和价值倾向,即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和人文主义的方法论。

研究逻辑概括为: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周而复始,无限循环的过程,它的优点在于没有始点,也没有终点,研究工作可以从任何一点开始,许多研究往往只包括其中一个或几个阶段。

例如:有些研究从观察开始,直接进行实地调查,然后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而有些研究仅仅在抽象层次探讨理论性问题或致力于构造理论体系(如T·帕森斯),还有的研究根本不涉及任何理论,而仅仅是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或仅仅提供一些调查资料和统计数据。

如有关工作、生活、消费或闲暇时间活动的调查。

社会学研究都是在一定的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从广义上讲,任何一种理论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第二讲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第二讲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第二讲社会学研究的过程社会学研究的过程是一个系统性的、有条不紊的过程,从问题的提出到研究的执行和结果的解释,都需要经历多个步骤和阶段。

下文将详细介绍社会学研究的过程,包括问题的提出、理论的建构、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结果解释和理论调整等。

首先,社会学研究的第一步是问题的提出。

这个阶段主要是确定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对象,即确定要研究的社会问题或现象。

研究者需要明确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研究的问题,以此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第二步是理论的建构。

在这个阶段,研究者需要回顾相关的文献,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从中提取相关理论观点。

通过理论的建构,研究者可以确定研究的框架和理论假设,为后续的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奠定基础。

第三步是研究设计。

在这个阶段,研究者需要确定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流程。

研究的方法可以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研究的流程包括问题构建、样本选择、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等。

研究的设计需要确保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符合科学研究的原则和要求。

第四步是数据收集。

在这个阶段,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的设计,采取相应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数据的收集。

数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进行收集。

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遵守研究伦理和保护被调查者的隐私权,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第五步是数据分析。

在这个阶段,研究者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数据的整理可以包括数据清洗、数据编码和数据输入等步骤,数据的分析可以包括统计分析、内容分析和质性分析等方法。

通过数据的分析,研究者可以得出研究结果,并进一步验证或推翻研究的理论假设。

第六步是结果解释。

在这个阶段,研究者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

研究者可以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分析的结果,结合已有的理论观点,解释研究的结果,并进一步探讨对社会实践和理论建设的意义。

第七步是理论的调整。

在这个阶段,研究者需要对已有的理论观点进行修正和调整。

通过研究的结果和解释,研究者可以发展和完善已有的理论,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波普诺《社会学》目录 大纲

波普诺《社会学》目录 大纲

第一部分导论第一章社会学导言一、什么是社会学1、社会学的研究方式;2、社会学:显而易见的科学吗;3、社会学的基本假设;4、社会学的“为什么”;5、社会学的解释;6、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二、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1、经典人物;2、美国社会学的发展三、社会学理论1、功能主义的视角;2、冲突论的视角;3、互动论的视角;4、对三种视角的简要评价四、应用社会学1、社会学与社会;2、为什么学习社会学第二章社会学研究的过程一、研究过程1、社会学解释;2、变量分析;3、统计控制和多变量分析;4、社会研究的阶段二、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2、试验;3、观察;4、第二手分析;5、研究策略三、社会研究中的客观性和伦理学1、客观性和偏见;2、社会研究中的伦理问题;3、道德中立第二部分社会组织与个体第三章文化一、什么是文化1、文化的定义;2、文化的演进二、文化的构成1、符号;2、价值观;3、规范;4、物质文化三、文化的分析1、文化分析的视角;2、文化的差异和统一;3、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性;4、亚文化;5、文化整合;6、文化变迁四、美国人的价值观1、美国人的传统价值观;2、对美国人价值观的其他分析第四章社会与社会结构一、社会结构二、社会结构的单位1、地位;2、角色;3、社会群体和组织;4、宏观社会结构三、社会的类型1、社会的生存方式;2、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四、关于社会的几种理论视角1、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2、冲突论的理论视角第五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网络一、什么是社会互动二、符号互动论1、乔治•赫伯特•米德;2、符号互动论的原理;3、共享定义;4、批评三、关于社会互动的其他理论1、拟剧论;2、本土方法论四、非语言沟通1、体态语言;2、个人空间五、社会互动的形式1、交换;2、合作;3、冲突;4、竞争;5、强制六、社会网络1、网络特性2、小世界研究;3、网络分析的重要性第六章社会化一、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二、婴幼儿的社会化1、与人类的接触;2、情感发展三、人格发展理论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2、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借用;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无意识;4、艾里克•艾里克逊:认同危机;5、让•皮亚杰:认知发展四、养育孩子的方式五、社会化的主体1、家庭;2、学校与日托中心;3、同辈群体;4、大众传媒六、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1、青春期与青年期;2、成年期;3、晚年生活;4、死亡与濒临死亡七、再社会化八、社会化与人的自由第七章群体与组织一、社会群体的性质1、什么是社会群体;2、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3、我们为什么形成群体二、群体结构1、群体规模;2、群体规范;3、群体角色三、群体是怎样运作的1、决策;2、遵从;3、群体界线:内群体和外群体;4、参照群体四、组织的特性1、组织目标和特征;2、组织结构;3、科层制五、组织过程和变迁1、制度化;2、组织变迁六、组织选择1、美国社会中的志愿者协会;2、弹性组织;3、日本人的选择七、组织与现代社会:一个人文主义的观点第八章越轨,犯罪和社会控制一、越轨的本质1、越轨的定义;2、社会控制和越轨;3、越轨的社会功能和功能障碍二、关于越轨的理论视角1、生物学视角中的越轨;2、心理学视角中的越轨;3、社会学视角中的越轨三、犯罪和刑事司法系统1、犯罪的种类;2、犯罪统计;3、美国社会的高犯罪率;4、犯罪控制:刑事司法系统第三部分社会不平等第九章社会分层一、有价值物的分配1、收入与财富;2、权力;3、声望二、社会地位与地位等级1、辨认社会地位;2、社会地位的等级评定;3、地位不一致三、历史上的分层制度1、奴隶制;2、种姓制;3、等级制四、社会阶级1、阶级分化;2、阶级意识与虚假意识五、社会流动1、开放社会与封闭社会;2、社会流动的条件;3、妇女的社会流动六、分层理论1、功能主义理论;2、冲突理论;3、伦斯基的理论七、其他社会的分层与流动1、英国:阶级社会与福利国家;2、巴西:传统与发展第十章美国的社会阶级与贫困问题一、美国的社会阶级1、下层阶级;、工人阶级;3、下层中产阶级;4、上层中产阶级;5、上层阶级;二、美国的社会流动三、生活机会中的阶级差异1、社会阶级,健康与寿命;2、社会阶级与法律;3、社会阶级与教育;4、社会阶级与社会参与四、贫困1、贫困的定义;2、贫困发生率;3、穷人与就业;4、贫困的原因五、社会福利1、社会福利简史;2、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3、社会福利中的问题;4、社会福利制度评论第十一章民族,种族与少数民族一、民族与种族群体(上)(下)1、民族群体;2、种族群体;3、美国的少数民族群体二、对少数民族的偏见与歧视1、偏见;2、歧视;3、偏见与歧视的变化形式三、少数民族的关系模式1、接受模式;2、排斥模式;3、美国的结构性不平等四、少数民族成员的社会反应与心理反应1、被动接受;2、个人攻击行为与暴力行动;3、集体抗议;4、自我隔离;5、自愿同化第十二章社会中的年龄和健康问题一、年龄与社会1、人口的变化;2、生命阶段的历史发展;3、年龄与社会结构;4、年龄歧视二、变老1、生理变化;2、社会老年学的观点三、美国老年人的社会状况1、退休;2、居住;3、健康与个人照顾四、其他社会的老年人1、中国:尊敬老人;2、以色列吉布兹:老年人的整合;3、艾克:弃老五、美国的健康与医疗保健1、健康的社会分布;2、医院保健系统六、医疗保健存在的问题1、生活的医学化;2、用医学技术保存生命;3、医疗费用上升的危机;4、艾滋病:社会,经济和道德问题第十三章性别一、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1、生理差异;2、心理差异二、性别角色1、性别角色的社会简史;2、性别角色的社会化;3、成人的性别角色三、性别与不平等(上)1、性别分层的社会学理论;2、性别歧视;3、性别与婚姻;4、性别与工作;三、性别与不平等(下)5、性别与政治;6、女权运动第四部分社会设置第十四章家庭一、社会中的家庭1、功能主义的观点;2、冲突论的观点二、家庭结构1、亲属与家庭;2、核心家庭与扩展家庭;3、家庭中的权威;4、婚姻居所;5、世系与继承三、婚姻,离婚和寡居1、选择一位婚姻伴侣;2、求爱和罗曼蒂克式的爱情;3、婚姻;4、离婚和再婚;5、寡居四、变迁中的美国家庭1、人口趋势;2、单亲家庭和继父母家庭;3、工作与家庭;4、家庭暴力;5、婚姻与核心家庭的关系;6、家庭的未来第十五章教育一、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1、功能主义的观点;2、冲突论的观点二、教育组织1、教育的普及;2、美国的教育组织;3、教育组织模式;4、政府的支持和父母的选择;5、教师和学生的角色;6、对学生的评价三、美国教育的趋势和问题1、对美国教育的批评;2、教育革新;3、私立教育;4、教育和少数民族;5、教育和平等四、教育的影响1、教育和收入;2、教育和价值观第十六章宗教一、宗教与社会1、宗教的类别;2、宗教与人类境况;3、功能主义视角:宗教与社会稳定;4、冲突论视角:宗教与社会变迁二、宗教组织1、宗教的要素;2、宗教组织的类型三、美国生活中的宗教1、宗教与美国文化;2、宗教成员资格及宗教倾向;3、宗教参与;4、新宗教意识四、社会中的宗教:一种长远的观点1、起源与发展;2、世俗化讨论第十七章权力,政治和政府一、权力,权威和国家1、权力;2、权威与权力的合法化;3、国家;4、关于政治权力分配的几种观点二、政府形式1、民主政体;2、集权主义;3、独裁主义三、美国政治与政府1、历史和文化背景;2、政治参与;3、政党;4、利益群体与院外活动;5、军事_产业联合体;6、谁统治美国四、社会学与国家:一种人文观点第十八章经济与劳动一、经济1、经济的历史演变;2、现代经济的构成二、经济制度1、资本主义制度;2、社会主义制度;3、混合经济三、美国的经济制度1、历史与文化背景;2、合作资本主义;3、经济集中与双重经济;4、政府与劳工组织的作用;5、经济全球化四、劳动社会学1、工人的异化与满意度;2、美国的劳动倾向;3、跨文化观点:日本的经济与劳动五、社会与市场:一种人文观点第五部分社会环境和社会变迁第十九章人口与生态一、人口研究1、人口研究的数据来源;2、人口结构:性别与年龄二、人口变化的要素1、出生率;2、死亡率;3、移民三、人口增长与社会1、世界人口增长;2、生育控制;3、美国的人口增长与变化四、生态学与环境社会学1、人口密度与人类行为;2、生态系统;3、地球生态系统第二十章城市,城市化和社区变迁一、城市的起源和成长;1、最初的人类社区;2、城市的诞生;3、前工业时代的欧洲城市发展二、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1、美国的城市化;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三、美国大都会的结构和发展1、大都会社区;2、大都会的兴衰;3、城市生态学四、城市生活和文化1、社区生活的变迁;2、关于城市生活方式的研究视角;3、城市生活方式的经验研究;4、郊区生活五、美国大都市问题和城市危机1、老中心城市的问题;2、大都会的离析和蔓延;3、城市规划与城市重建;4、冲突理论与城市危机;5、美国城市的未来第二十一章集合行为和社会运动一、集合行为的性质和发生的条件1、集体行为的性质;2、集合行为发生的条件二、集群与大众行为1、集群的类型;2、集群行为理论;3、大众行为三、传播与集合行为1、谣言与闲话;2、公众舆论四、社会运动1、社会运动的类型;2、社会运动的过程;3、社会运动发展的一个现代理论:资源动员第二十二章社会和文化变迁一、社会变迁的原因1、物质环境;2、人口;3、技术;4、非物质文化;5、文化进程;6、经济发展;7、有目的地促进变迁二、社会变迁的理论1、社会文化进化论;2、循环论;3、功能主义者的观点;4、冲突论的观点三、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1、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条件;2、第三世界的经济困境:冲突论的观点;3、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四、现代化的构成要素五、发达社会的未来1、后工业社会;2、悲观主义情结:增长的极限;3、乐观主义情结:未来主义波普诺《社会学》笔记第一部分导论第一章社会学导言绪论1、社会学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的系统的、客观的研究。

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与分析类型(1)

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与分析类型(1)

四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与分析类型20120206008吴茹洁(一)筹划阶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就是事先筹划,什么事都得事先筹划好了再去做才行,社会学研究更需要筹划。

社会学研究成果要经得起实践检验,它要遵守一定的程序。

程序保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是检验研究成果的一种依据。

没有程序,别人不知道你的研究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无法进行检验。

筹划阶段有六项工作:第一,选择研究题目,有新意,要适中,可操作。

第二,初步探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接触研究对象,做到“心中有底”。

第三,建立研究假设,做出理论解释,明确概念。

第四,制定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一般包括明确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选择调查地点,确定调查对象和研究单位(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等),确定研究方式方法,制定调查问卷、量表和访谈提纲,准备调查工具,统筹与预算研究经费。

第五,组织工作,包括研究人员的组成和培训,以及协作单位的沟通等。

(二)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将研究方案付诸行动,依据研究方案的要求去收集资料,采用问卷调查或实地调查、文献或口述等方法。

因研究方法不同,收集资料的方式和所需时间的长短也不同。

不论用什么方式,都要保证收集的资料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否则研究计划就会落空。

所以对调查人员的访谈技术和品行要有严格的要求。

(三)总结阶段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和系统化,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和思维加工,检验理论假设,提出新问题,最终撰写调查报告,结束该课题的研究等。

分析资料可分为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两种,前者偏重定量分析,后者偏重定性分析。

这两种方法是互相结合的,不能截然划分。

但是实际操作是有先后的,一般是先根据理论假设进行系统分析,然后依据系统分析的数据再进行理论分析。

理论分析的结论或证明研究假设,或否定研究假设。

证明或否定研究假设都是研究成果。

撰写研究报告是将研究成果写成文章或专著。

调查报告或者送给有关单位应用于实际,或者公开发表与他人交流。

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社会科学研究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旨在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它包括了一系列的步骤和方法,旨在推动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

下面将介绍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一、确定研究问题社会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是确定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应该明确、具体,并且与社会现象相关。

研究者需要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索,并确定研究的目的和范围。

研究问题的选择应该基于研究者的兴趣、研究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可行性。

二、收集文献资料在确定研究问题后,研究者需要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

这些文献资料可以包括已有的研究论文、学术期刊、书籍和报告等。

通过收集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可以了解到目前已有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制定研究假设在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研究者需要制定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是对研究问题的一种预测或假设,旨在推断社会现象的原因和结果。

研究假设应该是明确的、可验证的,并且应该基于已有的理论或研究成果。

四、设计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部分。

在设计研究方法时,研究者需要确定研究的对象、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

研究方法可以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等。

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问题的特点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

五、收集和分析数据在设计好研究方法后,研究者需要开始收集数据。

数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等方法获得。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整理和编码,以便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和质性分析方法,以验证研究假设并得出结论。

六、得出结论在完成数据分析后,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结果得出结论。

结论应该回答研究问题,并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解释。

研究者还可以根据结论提出对社会现象的理论解释和政策建议。

七、撰写研究报告研究者需要将研究结果撰写成研究报告或论文。

研究报告应该包括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和结论等部分。

研究报告应该具有逻辑性和清晰度,并且要遵循学术规范和格式要求。

教育社会学,讲义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教育社会学,讲义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常用方法学习目标理解教育社会学的几种研究范式把握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撰写研究设计能应用教育社会学的某种研究方法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教育社会学方法论的三个研究层次第一层:认识事物的共同规律——哲学方法论第二层:认识某类事物的规律和特点的学科方法——学科方法论第三层:获得认识资料的具体方法论规则——具体方法论2、教育社会学的的学科方法论指教育的社会学研究范式。

范式:自然科学中普遍公认的科学成就。

一、依据方法划分的研究范式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实证研究范式:唯科学主义、注重事实判断、反对价值分析。

社会现象属于客观事实、不盲从任何权威、推崇价值中立、不满意与逻辑上不自相矛盾的解释。

两种类型的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主要特点:注重演绎性得出结论、反对解释性得到结论,强调定量分析。

2、人文研究范式批判方法论:强调主观价值反省、意识批判的方法现象学方法论:对研究对象进行理智的观察理解方法论:人们行为之间的内在的可理解性确立为社会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社会行动理论”(二)依据研究角度划分的研究范式教育事实的研究范式、教育定义的研究范式、教育行动研究范式(三)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功能范式:强调相对稳定和持久的结构,结构中每一部分都对整体发挥各自的功能,社会因价值共识而整合,系统以和谐运行为主。

冲突范式:个体与群体存在目标取向差别和利益分配不均,导致冲突和斗争的普遍性。

互动范式:重点研究人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如何交往、如何使这种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

三、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根源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描述性分析,本质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定性和定量研究的主要差别:研究目的、研究者、研究程序、资料处理和获得理论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一、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环五种知识:理论、假设、经验观察、经验概况、被检验过的假设六类方法:逻辑演绎、操作、量度、测定、检验假设的方法、逻辑推论的方法、概念,命题和理论的建构方法。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学研究的过程对于一门学科来说,专业性的研究和知识的获得,通常都是在一个系统的、严密的研究过程中实现的。

研究过程是指研究者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和提出研究结论的完整的科学活动过程,包括研究的逻辑过程和具体研究的实施过程两种。

一、研究的逻辑过程科学研究活动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的理性目标指导下,通过不断的演绎和归纳,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就是从理论问题经过研究验证最终回到得出理论的循环过程,连接这一过程的逻辑方法就是演绎和归纳、经验观察和概括综和。

根据华莱士(W.Wallace)的“科学之环”原理,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成的(见图5—1):研究起始于问题,研究者一般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理念以及相关理论,寻找、发现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是和理论相关的问题,而不是常识问题。

提出理论问题之后,就需要了解和掌握其他相关理论的解释,然后根据相关理论解释,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设。

为了证明自己所提出的理论假设,需要针对理论假设所包含的解释模型,设计操作化的变量,并对变量进行测量。

最后,在测量或观察结果的基础上,检验理论假设和拟合解释模型,并最终概括出理论结论。

这一从理论出发,经图5一l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资料来源: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过研究检验,最终又回归到理论的过程,其问经过多次的演绎和归纳,知识得以不断积累和扩展,科学理论得以延续和创新。

所以,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科学活动和知识增长所遵循的基本规律,或者说是科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二、社会学的解释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对社会运行及协调发展理论的解释过程主要包括:概念和变量、假设、变量测量和分析、假设检验。

1.概念和变量概念和变量是理论研究的基础和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社会学概念是将社会中的同一类现象和过程以及共同特征抽出来,加以概括的结果。

概念包括实体性概念和非实体性概念,例如,“组织”、“社区”等就属于实体性概念,它们是对具体的事物或人进行的概括性表达;“社会运行”、“社会转型”等则属于非实体性概念,是对非具体现象的概括。

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研究目标确定:首先确定研究的目标和问题,明确要研究的社会现象、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 文献综述:进行相关领域的文献综述,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3. 研究设计:设计研究方案,包括确定研究方法、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等。

根据研究目标,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等。

4. 数据收集:根据研究设计,进行数据收集。

可以通过实地调查、问卷发放、访谈录音等方式收集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5.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应用合适的统计方法或内容分析等手段,从数据中寻找规律、发现关联,验证或推翻研究假设。

6. 结论与讨论: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并进行讨论。

在讨论中,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回答研究问题,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启示和建议。

7. 结果发布:将研究结果撰写成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或新闻稿等形式,并提交到相关的学术期刊、会议或机构进行发表。

同时,可以通过学术会议、学术讲座或社交媒体等途径,向学术界和公众传播研究成果。

8. 学术交流和反思:与同行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接受同行评议和反馈,不断完善研究。

同时,反思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和局限,为以后的研究积累经验教训。

简述社会研究的基本过程

简述社会研究的基本过程

简述社会研究的基本过程社会研究,简称社研,是以对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考察、描述、分析和解释为目的而展开的活动。

这种活动要求人们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来说明社会生活现象,预测和解释社会变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社会研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同时又是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性活动。

社会研究一般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1)通过文献调查,收集有关某种社会现象或问题的全面资料;(2)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访谈或参与式观察,获取材料,并加以严格的科学整理;(3)根据需要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筛选和分类;(4)运用归纳和演绎等逻辑思维方法,将材料中包含的事实和结论进行比较、鉴别和分析;(5)运用理论、概念和判断,对收集到的事实进行思维、加工,提炼出普遍性的结论或意见;(6)利用符号和图表等形式把观察、访谈或参与式观察等得到的原始材料及最后的分析结果记录下来。

社会研究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确立科学的研究假设。

假设是研究者所要提出的问题及所做出的回答,它是研究开始之前必须明确的基本问题,也是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

社会研究的任务就是要回答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

为了弄清楚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就必须依据已经搜集到的事实资料,对其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做出合乎逻辑的科学假设,作为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推测。

(2)制订合适的研究计划。

计划是对整个研究过程所作的科学安排。

一个好的研究计划,能使研究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制订研究计划,要从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在充分考虑研究的可行性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条件和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以及研究者的学识水平和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确定研究课题、研究方法、时间进度安排和经费预算等项内容。

社会调查可分为抽样调查和非抽样调查两大类。

(1)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根据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观察和调查,并根据所获得的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举例说明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

举例说明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

举例说明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
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举例说明如下:
1. 确定研究题目阶段: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会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社会实践的需求选择一个具体的研究课题。

例如,研究者关注环保问题,可能会选择“城市居民对环保政策的认知与态度”作为研究题目。

2. 研究设计阶段:在确定研究题目后,研究者需要进行研究设计,明确研究的目的、研究方法、调查对象等。

以“城市居民对环保政策的认知与态度”为例,研究者需要确定调查的城市范围、选取样本的方法、调查问卷的设计等。

3. 收集资料阶段:根据研究设计,研究者进行实地调查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收集与研究题目相关的数据。

在此阶段,研究者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分析阶段:研究者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挖掘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

在“城市居民对环保政策的认知与态度”研究中,研究者可能会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不同群体对环保政策的认知差异,以及分析态度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5. 得出结论阶段: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研究者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观点。

在“城市居民对环保政策的认知与态度”研究中,研究者可能会得出关于居民对环保政策认知程度、态度分布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结论。

6. 交流与传播阶段:最后,研究者将研究结果通过各种渠道(如学术论文、报告、讲座等)与其他学者和社会公众分享,以推动学术发展和社会实践。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研究课题和社会研究方法可能导致研究过程的具体细节有所不同。

但总体而言,以上六个阶段为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

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及过程解读_以_自杀论_研究为例_库少雄

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及过程解读_以_自杀论_研究为例_库少雄

2013年第2期山东社会科学No.2总第210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10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及过程解读———以《自杀论》研究为例库少雄童玉英(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本文从实证社会学研究的一般步骤———选题、研究设计、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及得出结论五个环节陈述了社会学经典著作《自杀论》的研究过程,并简述了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对该经典著作研究方法进行了回顾。

[关键词]《自杀论》;研究过程;研究内容[中图分类号]C91-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3]02-0073-05自19世纪3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1798 1857)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首次提出社会学一词以来,社会学已经成为一个逐渐引人关注的独立学科。

孔德是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他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现象范围之内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所研究的那些所谓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

①长期以来,社会学研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方法论倾向,即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不同的方法论指导下的具体研究方法相应不同。

随着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证主义方法论仍占据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主流阵地。

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强调研究方法及过程的规范性、严谨性和客观性。

这些特点在社会学研究过程方面有具体体现。

实证社会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选题、研究设计、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本文以社会学实证研究的经典著作《自杀论》为例,通过剖析《自杀论》的研究过程和方法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自杀论》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E·杜尔克姆(Emile Durkheim,1858 1917)的经典之作。

简述社会学研究程序

简述社会学研究程序

简述社会学研究程序
摘要:
一、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二、筹划阶段的工作
三、实施阶段的工作
四、总结阶段的工作
正文:
社会学研究程序是科研工作者在进行社会学调查研究时需要遵循的步骤。

本文主要概述了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筹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在社会学研究中,筹划阶段是研究的第一步。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需要确定研究主题,明确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

此外,研究者还需要对社会现象进行初步探索,收集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研究领域的现状。

在筹划阶段,研究者还要建立研究假设,对研究现象进行理论解释,明确研究概念。

最后,研究者要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并开展组织工作。

实施阶段是社会学研究的关键环节。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要根据研究方案开展实地调查,收集数据。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研究者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研究者还需要运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得出研究结果。

在总结阶段,研究者要对研究过程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论证,分析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

同时,研究
者还要撰写研究报告,将研究结果和建议呈现给相关机构和读者。

在总结阶段,研究者还要评估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为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总之,社会学研究程序包括筹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研究者要遵循这些步骤,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简述社会研究的过程

简述社会研究的过程

简述社会研究的过程
社会研究的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 确定研究题目阶段:在确定研究题目阶段,研究者需要基于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需要,选择最亟待解决且最具可行性的题目。

此外,研究者还需要认真把握社会实践和学术发展的需求,使选题能够反映学术和社会实践中的重大及前沿问题。

2. 研究设计阶段:在研究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对整个研究工作做出规划和设计,包括制订出整个研究工作的总体方案以及各个阶段中各项任务的具体行动方案。

3. 收集资料阶段:在收集资料阶段,研究者按照预定的方案去实施具体的社会调查,或通过文献分析及实验研究等方式去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资料。

4. 整理和分析资料阶段:在收集了足够的资料以后,研究工作将进入整理与分析资料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将根据研究工作的要求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将前一阶段中收集到的原始资料整理成为能够加以理论和统计分析的资料。

然后,研究者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以上就是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

社会学概论简答和论述题

社会学概论简答和论述题

社会学概论简答和论述题社会学概论简答和论述题一、名词解释1、本土化:就是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

2、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3、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实践中首先提出。

它是一种深入研究的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想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4、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5、人口数量:是对人口资源的量的规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

6、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7、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8、宗教:是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幻想,是对神的敬畏与信仰。

宗教有负功能,也是正功能。

宗教正向功能有:①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②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③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

9、文化融合:对采借过来的文化元素,要放在本土文化中进行磨合,乃至改造,使之与本土文化协调起来,融为一体,这个过程就是文化融合。

10、文化冲突: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11、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的社会过程。

12、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13、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之间为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14、合作: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15、社区发展: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随机过程在社 会学研究中的应用有哪些

随机过程在社 会学研究中的应用有哪些

随机过程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有哪些在当今社会科学领域,社会学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化,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复杂现象和发展规律。

其中,随机过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工具,正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为我们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内在机制和动态变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随机过程是研究随机现象随时间演变的数学理论。

它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随机事件,而是关注一系列随机事件在时间轴上的发展和变化。

在社会学中,社会现象往往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例如人口的流动、社会阶层的变迁、社会网络的形成与发展等,这些都可以用随机过程来进行建模和分析。

一个常见的应用是在人口学研究中。

人口的增长、迁移和老龄化等过程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通过建立随机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未来人口的规模、结构和分布。

例如,利用泊松过程可以模拟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事件,而马尔可夫过程则可以用来描述人口在不同地区或社会阶层之间的迁移模式。

这些模型能够为政府制定人口政策、规划社会资源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社会网络分析中,随机过程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社会网络是由个体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复杂系统,如朋友关系、亲属关系、工作关系等。

网络的形成、演化和动态变化往往是随机的。

随机图模型可以用来描述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和形成机制。

通过研究随机过程在网络中的传播,我们能够理解信息、观念和行为在社会中的扩散方式。

例如,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创新在组织中的扩散等都可以通过基于随机过程的网络模型来进行研究。

社会分层与流动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阶层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流动之中。

这种流动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随机过程。

通过建立相应的随机模型,我们可以分析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评估社会的公平性和开放性。

比如,利用随机游走模型可以模拟个体在社会阶层中的上升和下降,从而探讨教育、职业机会等因素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在社会舆论和集体行为的研究中,随机过程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舆论的形成和演变往往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受到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外部因素的干扰。

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

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

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Social Studie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SK)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它主要探讨科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和传播过程中的社会因素。

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思想是科学知识是由社会实践和人们的社会交往塑造和决定的,科学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在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下被建构和塑造的。

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一些学者开始对科学真理的客观性进行质疑。

他们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客观观察和实证研究得到的,而是通过社会实践和交流建构和塑造的。

爱丁堡学派的学者对科学实验室中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指出科学实验室中的实验和观察并非客观无误的,而是受到科学家个人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爱丁堡学派的影响下,科学知识被视为一种社会构建的实体,它受到科学社群的共识和价值观的影响。

科学知识不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真理,而是在特定社会和历史环境中建构的。

通过研究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发展和变化,以及科学与社会的互动。

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科学共同体”,即由科学家、研究机构、科技产业等组成的社会群体。

科学共同体是科学知识建构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它通过共享知识、交流思想和确认结果来推动科学的发展。

爱丁堡学派的研究者认为,科学共同体的互动和协作是科学知识建构的根本动力。

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还关注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接受。

研究者认为,科学知识的传播不仅仅是科学家的发表和学术界的传播,还涉及到媒体、教育、政府等社会机构的介入。

科学知识的接受也不是一种单向的过程,而是受到个体的认知、社会倾向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因此,爱丁堡学派的研究者强调科学传播和接受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总之,爱丁堡学派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探讨科学知识的建构、传播和接受过程。

社会科学的发展

社会科学的发展

社会科学的发展社会科学是人类对社会行为、制度、发展和变革的研究,是人类认识社会、掌握社会规律的重要学科。

社会科学的发展已经漫长而复杂,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它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社会科学的发展做一些探讨。

1、社会科学的历史演变社会科学的出现和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的古埃及,法老通过“交换平衡”,通过资源的流通和贸易发展了社会经济。

而在中国,公元前7世纪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学说家孟子、荀子和韩非子等,他们关注人们的行为并对社会秩序和政府管理提出建议,并帮助创造了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

随着历史的进程,社会科学不断发展。

近代社会科学在欧洲兴起,起源于17世纪的启蒙运动和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其代表人物有康德、马克思、涂尔干、伯恩等。

而在20世纪初,美国成为世界权力的中心,其学者开始投入巨大的力量开展社会科学研究,从而让社会科学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

2、从宏观到微观:社会科学的应用领域社会科学的应用领域涵盖广泛,从宏观到微观都有研究范围。

宏观领域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等。

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社会的资源分配和利用,政治学从国家、政权等角度研究政治现象,社会学探讨社会组织和社会交往方式、法学则是研究法律规则与制度,历史学则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变迁与演变。

而微观领域包括心理学、一些人文学科等。

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科学,人文学科则研究人类文化和艺术等创造性领域,如文学、哲学、历史和艺术史等。

3、社会科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社会科学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交叉化的趋势。

在技术方面,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科学的进步,广大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大量的信息交流和研究,人类可以更直接地获取研究信息和结论。

此外,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相关技术也对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跨界研究方面,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团体致力于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也可以从交叉领域的视角,为新产业、新技术提供更多的支持。

袁方《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整理版)

袁方《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1、的过程。

2、北大2001<简>: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包括研究法与研究设计类型。

研究;<1><2><3>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实验法和文献法)、资料分析方法(数据资料:统计方法、数理方法模拟法;文字资料:比较法和构造类型法)和其他技术手段和工具。

三个层次相互联系:方法论影响研究者对研究方式的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式又规定了一套与其相应得具体方法和技术。

3、知识。

4、描述、解释和预测事物的产生、发展与变化。

5、6、(1)系统性;(2)因果决定论;(3)普遍性;(4)开放性。

科学研究的性质:(5)实证性;(6)客观性;(7)明确性;(8)社会性。

7、8、9、(1)研究对象复杂、异质性大;(2)研究更受个人因素的影响;(3)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

10、感性认识活动,而社会研究是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来探索真理的理性认识活动。

11、的研究;社会学研究旨在探索人们的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探索个人、群体和社会三者之间及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原因及结果。

作为社会研究之一的社会学研究更具综合性与实证性。

第二章:社会研究发展史12、北大92<详>:试说明在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方法论的主要观点;北大2003<简>:简述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主要观点):(1)孔德提出“观察优于想象”,“实证”含义:<1>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2)孔德提出社会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

(3)马克思方法论(复旦98<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以唯物辩证法为分析手段,在具体的社会过程和社会联系中探求历史发展规律。

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社会学的研究过程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一,研究过程什么是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社会科学家又怎样设计研究方案来回答这一问题?社会学家使用何种方法来收集资料?他们又怎样对资料进行解释?他们怎样陈述自己的调查结果并把它们介绍给别的社会科学家以及一般公众呢?这些问题都是社会学方法论关注的焦点。

科学家包括社会科学家,十分强烈地依赖于经验性方法。

设计经验研究并从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必须遵循逻辑法则。

描述性研究是知识探索的第一步。

解释性研究是第二步,为了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

(一)社会学解释解释社会现象是社会学理论的全部内容。

1.概念和变量社会学概念是对研究范围内同一类现象和过程的概括性表达。

在社会学所使用的大部分概念中,其所界定的事物是变化多端的吗,它们或者在时空纬度上会呈现较大的差异,或者代表了不同的人或群体,这就是变量。

例如年龄,社会阶层,较为常见的还有收入,教育水平和性别。

为了进行研究,社会科学家必须将一般性概念转换为具体的、可以测量的变量,这一过程叫做“变量的操作化”。

2.假设和经验概括社会学解释大多数都是陈述变量之间的关系。

假设是关于两个变量或者多个变量联系方式的陈述。

一旦研究表明某一假设是合理的,这一假设就成为一种经验概括——即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为经验证据所支持的陈述。

3.理论理论与假设相反,它是对被观测到的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解性解释。

在构建理论时,社会学家试图透过生动的经验概括来力求对它们加以解释。

理论产生于经验性归纳,又可以预测其他变量相互联系的方式。

(二)变量分析这些可能性原因或解释型变量,我们就称之为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其结果是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因变量是研究者想要解释的变量,自变量是其可能的解释。

社会学家是如何知道他们所研究的变量是否是因果关系呢?第一步,研究者们寻求统计中的相关关系,一个变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与另一变量的变化相联系。

简单相关并不能证明某两个变量是以因果关系相连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