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白皮书

合集下载

工业互联网 白皮书

工业互联网 白皮书

工业互联网白皮书
工业互联网是将物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在一起,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的智能制造体系,利用数字化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全业务流程、全工序和全层次实现从资源规划到成品提供的智能化灵活的生产过程的总称。

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在于实现原材料采购、生产、物料供应链和消费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实现网络化的信息和物联网的结合,以及网络中开发智能化的监控管理,形成“最短周期”的智能制造系统。

通过工业互联网,企业可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全程可追溯的供应链开放式分布式化、高效互联的大尺度型“互联网制造”,从而在行业内赢得优势。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将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完善公共服务、增进能源效率,促进企业协调发展。

此外,工业互联网可以帮助加快社会信息化进程,实现从制造业型经济向智能制造业型经济的转型升级,加速全球化经济进程,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创新。

工业互联网突破智慧和机器的界限--GE工业互联网白皮书-全稿

工业互联网突破智慧和机器的界限--GE工业互联网白皮书-全稿

工业互联网突破智慧和机器的界限--GE工业互联网白皮
书-全稿
无错别字,有图片
一、绪言
第一部分:未来世界的远景
当下,互联网飞速发展,许多公司正在加速转型,利用互联网技术改
造流程并利用数据实现智能和自动化,从而提升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随着连接设备和数据成为日常使用,互联网正在逐步改变我们的生活。

工厂、汽车、医疗保健、教育、政府机构,以及其他领域的数字转型发展
都迅速推进。

不仅如此,如今,通过互联网技术,我们可以实现数据的连接、共享及分析,以及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

这种新的“智慧”技术正在
成为当代生活的核心,更重要的是,这种技术的实现和应用是关键。

GE工业互联网正是理解了上述发展趋势,专注于促进“智慧”和机
器交互的“无线融合”技术,帮助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

二、GE工业互联网白皮书
1、概述
“GE工业互联网”旨在通过建立全新的计算机互联网结构,实现机
器和智慧的融合,打造“无线融合”的生产环境。

它实现了新一代分布式“智慧”计算,可以在多个设备之间进行实时交互,服务于各行各业,实
现智慧制造。

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标准白皮书

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标准白皮书

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标准白皮书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也伴随着安全风险的增加。

为了确保工业互联网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制定一套科学且全面的安全技术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本白皮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应用,以保障工业互联网系统的安全性。

一、工业互联网安全概述工业互联网安全是指在工业互联网环境下,通过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确保系统和数据不受非法侵入、破坏或泄露的威胁。

由于工业互联网系统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其安全需求与一般互联网系统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专业标准。

二、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标准的必要性1. 保障网络安全和企业利益:工业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不仅涉及企业自身的利益,还关系到国家的信息安全和经济发展。

制定专业的安全技术标准可以提高网络安全的水平,保护企业利益和国家安全。

2. 统一安全技术标准:工业互联网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制定统一的安全技术标准,以便企业在网络建设和运维过程中遵循相同的规范,实现互操作性和一致性。

3. 提升系统安全性:通过制定有效的安全技术标准,可以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提升工业互联网系统的安全性,减少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的风险。

三、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标准的内容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标准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确保系统只允许合法用户访问,并采取合适的访问控制策略,防止未授权的访问和信息泄露。

2. 传输加密与数据保护:通过使用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保护,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篡改。

3. 安全接入控制:建立安全的远程接入机制,限制对工业互联网系统的远程访问,并监控接入行为,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4. 网络监测与事件响应:建立实时监测系统,对网络流量、异常行为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应对网络攻击和安全事件。

5. 固件和软件安全:制定合理的软硬件安全管理规范,确保系统固件和软件的可信性和安全性。

6. 安全培训与教育: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培养,提高其对工业互联网安全的重视程度和应对能力。

2023-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设备上云白皮书-1

2023-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设备上云白皮书-1

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设备上云白皮书“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设备上云白皮书”是当前热门的话题之一,关注度非常高。

国内许多企业已经开始进行工业设备的云化升级,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步骤阐述:1. 云技术的兴起随着云技术的不断兴起,人们对云技术的应用也开始越来越广泛。

云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IT基础设施服务方式,已经广泛应用于行业和企业,不仅提供了便捷和高效的资源分配,还优化了IT资源的使用,使IT资源的成本大大降低,从而更加适合企业间进行合作和共享。

2. 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是目前最主流的商业模式之一,它可以真正地创造商业价值。

企业在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实现的是工业设备的云化升级。

通过将工业设备上传到云端,工业企业可以实现设备数据的实时监控和故障预测,从而更加精准地维护设备。

同时,工业企业还可以通过从云端获得更多的数据,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3. 工业设备上云的优势首先,工业设备上云可以大大降低企业 IT 资源的成本,同时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能。

其次,通过工业设备的云化升级,企业可以实现设备数据的实时监控和故障预测,从而更加精准地维护设备。

最后,工业企业还可以通过从云端获取更多的数据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4. 云化升级的挑战企业在实现工业设备的云化升级时,会面临一定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应对设备的巨大数据量。

另外,企业还需要解决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

最后,企业在进行工业设备的云化升级时,还需要解决云化设备的兼容性问题。

总结工业设备上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趋势,可以降低 IT 资源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能,同时还可以优化生产流程。

但是,企业在实现工业设备的云化升级时,还需要解决一些难题。

未来,工业企业需要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业设备云化升级方案。

2023-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云白皮书-1

2023-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云白皮书-1

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云白皮书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工业互联网逐渐成为了工业发展的新趋势,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随着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推广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了进来,而云计算的应用也逐渐成为了工业互联网平台上的一种趋势。

本文就将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云白皮书”展开阐述,分步骤讲解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云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云计算的基本概念云计算是一种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通过网络服务的方式,按需分配给用户的一种新型的互联网计算模式。

它是一种具有高度可扩展性、可靠性和容错性的计算模式,能够提供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也可以提供高速网络服务和分布式计算服务。

二、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云的重要性随着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不断发展壮大,如何实现更高效的数据管理与交互成为了一个非常紧迫的需求。

而云计算平台正是以高效、快速、安全等特点成为现代企业建立数据中心、共享资源和信息技术服务的最佳方式之一。

1.降低IT成本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云可以大大降低企业IT成本,使企业不必购买和维护大量的服务器、存储设备和软件等设备,这些都可以通过云计算平台予以提供。

通过云计算,企业只需按需付费,避免浪费,并可以使IT成本更加透明。

2.提高数据安全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云可以保障安全性,不仅可以防止数据泄露,同时也可以避免用户信息被不可信系统或黑客攻击。

通过云计算平台,企业可以通过多层数据备份和保护,防止数据丢失和文件损坏,实现数据的高效备份和恢复。

3.提高数据处理效率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云,企业可以实现数据的高效处理和分析。

在云计算平台上,企业可以利用图形处理器和多核处理器,快速分析大量的数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三、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云的应用1.生产流程控制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云,企业可以实现对生产流程的全面控制。

通过对云平台上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企业可以更好地把握生产流程,从而实现生产优化和工厂资源的更加优化利用。

工业互联网安全白皮书

工业互联网安全白皮书

工业互联网安全白皮书在当今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浪潮中,工业互联网犹如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着工业领域的深刻变革和创新发展。

然而,伴随着工业互联网的蓬勃兴起,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工业互联网将传统工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实现了人、机、物的全面互联。

通过传感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企业能够实时监控生产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

但与此同时,这种广泛的连接也为网络攻击打开了新的大门。

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涉及众多关键基础设施,如电力、交通、石油化工等。

一旦遭受攻击,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还可能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例如,针对电力系统的网络攻击可能导致大面积停电,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秩序。

另一方面,工业控制系统相较于传统的信息技术系统,其安全防护能力相对薄弱。

许多工业设备和系统在设计之初并未充分考虑网络安全问题,存在着诸多安全漏洞。

而且,由于工业生产环境的特殊性,设备更新换代周期长,难以及时进行安全补丁的升级和维护。

那么,工业互联网面临的安全威胁究竟有哪些呢?首先是网络攻击手段的不断进化。

黑客组织和不法分子利用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恶意软件、网络钓鱼等手段,对工业互联网进行有针对性的攻击。

其次,数据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工业互联网中产生和传输的大量数据,包含了企业的核心机密和用户的个人信息,如果这些数据被窃取、篡改或泄露,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此外,内部人员的误操作或恶意行为也不容忽视,他们可能因为疏忽或利益驱动,对工业互联网系统造成安全隐患。

为了应对这些安全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首先,强化安全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企业和员工要充分认识到工业互联网安全的重要性,加强安全培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其次,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规范操作流程,从制度层面保障工业互联网的安全运行。

在技术层面,我们需要采用多种安全防护技术。

比如,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加密技术等,对网络进行实时监控和防护。

工业互联网架构白皮书知识考核试题与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工业互联网架构白皮书知识考核试题与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工业互联网架构白皮书知识考核一、不定项选择题1.等保2.0提出的基本原则有()*A.分等级保护√B.突出重点√C.整体防护D.积极防御√E.综合防护√2.2020年5月22日,《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其中“两新”是指()*A.新型基础设施建设√B.新型城镇化建设√C.新型工业体系建设D.新型互联网+建设3.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架构,基于安全需求,从哪些角度出发进行的设计。

()*A.利益相关者√B.垂直行业√C.动态风控D.安全视角√4.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架构从安全视角看,可以从哪几个视图来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

()*A.安全业务√B.安全功能√C.安全实施√D.安全技术√5.随着工业互联网安全攻击日益呈现出的新型化、多样化、复杂化,现有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暴露出哪些问题()*A.数据隐私和数据安全防护缺乏有效手段√B.工业生产迭代周期短,存量设备可以快速进行安全防护升级换代C.OT与IT两个领域人员融合较慢,安全意识急需提升√D.工业信息安全存在先天不足,安全防护能力难以快速提升√6.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发展趋势为()*A.工业互联网产业政策持续向好√B.融合多领域技术的工业互联网安全解决方案涌现√C.工业互联网安全得到越来重视√D.工业互联网安全标准不断完善与发展√E.工业互联网安全人才需求持续增长√7.下面那项不是企业工业互联网云平台需要解决安全风险或难题()[单选题] *A.云内更多东西访问,边界防护失效B.威胁态势无感知,虚拟层漏洞不易修复C.网络边界消失,硬件设备无法部署D.相较于外部攻击,内部人员攻击不会造成较大风险√8.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发展趋势为()*A.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监测与感知将成为重要技术手段√B.工业互联网未知威胁防范√C.云平台成为安全防护的重点√D.内生安全防御和补偿式安全防御将长期并存√E.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自动化与智能化将不断发展√9.安全业务视图包含的维度有()*A.行业维度√B.企业维度√C.建设维度√D.政府维度E.安全能力√10.建设维度的主要任务是()*A.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公共服务能力B.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体系√C.提升企业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水平√D.强化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保护能力√11.企业维度的主要任务是()*A.推动工业互联网安全责任落实√B.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体系C.提升企业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水平√D.强化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保护能力12.工业互联网主要由工业制造OT系统和信息IT系统构成,IT系统与OT系统存在的不同之处有()*A.传统安全保护的是服务器、个人计算终端,工控安全保护的是工业控制设备√B.不同的工业场景,工控系统的应用方式区别较大,不同的工控系统、以及相同类工控系统但不同厂家设备,都有较大的差别。

工业互联网信息模型白皮书 (征求意见稿)

工业互联网信息模型白皮书 (征求意见稿)

工业互联网信息模型白皮书(征求意见稿)2020年4月目录一、概述 (1)(一)构建工业互联网信息模型将助力工业互联网信息交互 (1)(二)传统工业垂直领域信息模型难以满足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需求 (3)(三)构建工业互联网信息模型将推动工业互联网的高质量发展 (4)二、3IM的内涵 (4)(一)3IM的范围 (4)(二)3IM的定义 (6)三、3IM的应用 (7)(一)设备-设备闭环 (8)(二)设备/系统-信息系统闭环 (8)(三)设备/系统-信息系统-应用闭环 (9)(四)企业-产品-用户闭环 (9)四、3IM的框架 (10)(一)3IM基本框架 (10)(二)3IM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11)(三)3IM包含的关键要素 (14)(四)3IM和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的关系 (14)五、构建3IM的主要步骤 (17)(一)需求确定 (17)(二)了解现状 (18)(三)定义信息模型 (18)(四)搭建信息模型实例 (18)(五)测试验证 (19)(六)部署实施 (19)(七)推广应用 (20)六、附件 (20)(一)应用场景概览 (20)(二)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制造装备信息模型 (21)(三)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视觉信息模型 (24)(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OceanConnect IoT云服务信息模型 (27)前言受各国战略引领和市场推动影响,全球工业互联网信息的应用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各企业和研究单位纷纷涉足工业互联网信息标准化领域,试图寻找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互操作。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研究组织和单位机构陆续开展了信息模型的相关研究工作,信息模型技术方向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不断丰富。

国内方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华为等单位针对信息模型相关技术展开研究,涉及到信息模型的通用建模规则、模型元素定义、语义化描述方法以及信息模型统一描述等内容。

《工业互联网生态白皮书》-工业互联网的特征

《工业互联网生态白皮书》-工业互联网的特征

《工业互联网生态白皮书》-工业互联网的特征科技创新是工业的灵魂,工业是科技创新的载体,两者实为一体,彼此相互推动,加速了人类文明进程。

产业组织通过组织治理推动工业生产及其创新,将各种资源禀赋源源不断地转变为满足人类价值追求的事物。

这是工业的使命和价值,也是产业创造价值的基本逻辑。

在不同时代,科技创新、资源禀赋、产业组织三者的不同变化,造成了价值创造效率、质量、方式的不同,影响了价值供求关系,推动了产业革命的进程。

其中,在工业互联网时代,产业组织的变化,体现为由垂直化的组织治理,变为更加多元、复杂的生态治理。

工业互联网生态是基于工业互联网所形成的产业生态系统,通过科技创新、资源禀赋和生态治理的变革,实现价值创造效率、质量和方式的飞跃。

作为一种全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其呈现出四个主要的差异化特征:一、外部性: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体系和组织体系,使工业互联网生态呈现出显著的网络外部性特征(梅特卡夫定律),即生态的价值取决于生态方的数量。

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工业互联网带来了万物互联的广泛连接,使“政、产、学、研、用、金”等行业、类型、角色更多样化的资源禀赋被连接起来,打破了垂直、稳定的产业链,形成物种丰富、能力全面、指数级增长的产业生态。

二、自组织:随着外部性的增强,传统产业链的边界受到了更大的冲击,变得更加模糊,企业间组织、企业内部组织均发生了改变,由强调管控、市场交易的“他组织”向强调相互赋能协同共创的“自组织”转变。

自组织行为,正成为产业组织变革的主导性力量,企业之间不断因相同的目标和价值观连接、共创,通过科技创新转化、资源禀赋配置优化,生产出更切合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

三、共同进化:共同进化是一个比竞争或合作更重要的概念,生态系统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竞争战略理论的限制,核心企业、用户、供应商等成员互利共生,除了增加各自的市场机会,呈现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自我进化外,还会催生新产业、新物种,覆盖原有行业,实现整体上质的飞跃。

2020年工业互联网平台新模式新业态白皮书

2020年工业互联网平台新模式新业态白皮书

2020年工业互联网平台新模式新业态白皮书目录一、数字化管理 (1)1.1“平台+数字化管理”的特征 (1)1.1.1数据:从附属产物到生产要素 (1)1.1.2管理:从业务驱动到数据驱动 (1)1.1.3组织:从刚性架构到液态架构 (2)1.2典型应用场景 (2)1.2.1资产管理 (2)1.2.2运营管理 (3)1.2.3组织管理 (4)1.3对策和建议 (4)1.3.1夯实数据采集基础,加快设备业务协同上云 (4)1.3.2增强模型有效积累,推动工业知识沉淀复用 (5)1.3.3强化解决方案培育,提升企业资源整合效率 (5)1.3.4完善数据应用生态,充分挖掘数据要素价值 (5)二、智能化生产 (7)2.1“平台+智能化生产”的特征 (7)2.1.1设备智能化 (7)2.1.2生产柔性化 (7)2.1.3优化动态化 (8)2.2典型应用场景 (8)2.2.1智能设备 (8)2.2.2智能产线 (9)2.2.3智能服务 (10)2.3对策和建议 (11)2.3.1聚焦边缘数据,打造高效边云协同体系 (11)2.3.2聚焦模型开发,强化机理模型供给能力 (12)2.3.3聚焦应用场景,深化解决方案应用推广 (12)三、网络化协同 (14)3.1“平台+网络化协同”的特征 (14)3.1.1数据:从局部孤岛到连通体系 (14)3.1.2资源:从价值链条到价值网络 (14)3.1.3业务:从串行推进向并行协同 (15)3.1.4能力:从局部优化到全局优化 (15)3.2典型应用场景 (15)3.2.1协同设计 (16)3.2.2协同制造 (16)3.2.3协同运维 (17)3.2.4供应链协同 (18)3.3对策和建议 (19)3.3.1夯实网络基础,提升技术支撑能力 (19)3.3.2聚焦场景应用,提高解决方案供给能力 (19)3.3.3加强跨界融合,构建协同生态体系 (20)四、个性化定制 (21)4.1“平台+个性化定制”的特征 (21)4.1.1用户中心化 (21)4.1.2数据贯通化 (21)4.1.3生产柔性化 (22)4.2典型应用场景 (23)4.2.1少品种大批量定制 (23)4.2.2多品种小批量定制 (24)4.2.3“小作坊式”单件定制 (24)4.3对策和建议 (25)4.3.1聚焦业务协作,打造数据贯通体系 (25)4.3.2围绕实时响应,完善边云协同体系 (26)4.3.3深化技术融合,夯实应用技术基础 (26)五、服务化延伸 (28)5.1“平台+服务化延伸”的特征 (28)5.1.1企业定位:从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变 (28)5.1.2产品形态:从产品向产品服务系统转变 (28)5.1.3商业模式:从短期交易到长期服务转变 (29)5.2典型应用场景 (29)5.2.1产品效能提升服务 (29)5.2.2产业链条增值服务 (30)5.2.3综合解决方案服务 (31)5.3对策和建议 (32)5.3.1深化技术应用,打通数据流通壁垒 (32)5.3.2加快平台培育,优化解决方案供给 (32)5.3.3强化示范引领,加快模式创新应用 (32)5.3.4优化公共服务,构建综合生态体系 (33)六、零工经济 (34)6.1“平台+零工经济”的特征 (34)6.1.1雇佣关系:从合同关系向合作关系转变 (34)6.1.2交易内容:从体力交易为主向知识交易为主转变 (34)6.1.3商业模式:从要素驱动体系到创新驱动生态转变 (35)6.2典型应用模式 (35)6.2.1面向第三方开发者的开源社区 (36)6.2.2面向创客的制造业“双创”孵化平台 (36)6.2.3面向中小企业的协同外包服务平台 (37)6.3对策和建议 (37)6.3.1提升零工经济机制保障 (37)6.3.2优化软件开发工具供给 (38)6.3.3加强行业资源开放共享 (38)6.3.4完善产业融通发展生态 (38)七、共享制造 (40)7.1“平台+共享制造”的特征 (40)7.1.1能力可计量 (40)7.1.2能力可协同 (40)7.1.3能力可交易 (41)7.2典型应用场景 (41)7.2.1制造能力共享 (41)7.2.2创新能力共享 (42)7.2.3服务能力共享 (43)7.3对策和建议 (43)7.3.1加速企业上云,夯实共享基础 (43)7.3.2聚焦模型开发,优化资源供给 (44)7.3.3构建共享机制,完善产业生态 (44)八、现代供应链 (45)8.1“平台+现代供应链”的特征 (45)8.1.1供应方式:从刚性供给向柔性供给转变 (45)8.1.2供应深度:从进度管控向质量管控转变 (45)8.1.3供应范围:从固定供应链向社会化供应链转变..46 8.2典型应用场景 (46)8.2.1供应链协同 (46)8.2.2柔性供应链 (47)8.2.3智慧物流 (48)8.3对策和建议 (48)8.3.1夯实技术基础,提升供应链智能水平 (49)8.3.2优化顶层设计,重构供应链体系结构 (49)8.3.3鼓励资源共享,推动供应链社会化变革 (49)8.3.4聚焦公共服务,完善供应链发展生态 (50)九、工业电子商务 (51)9.1“平台+工业电子商务”的特征 (51)9.1.1交易对象:从实体产品向制造能力迁移 (51)9.1.2商业模式:从产品交易向用户交互迁移 (51)9.1.3经济范式:从规模经济向范围经济迁移 (52)9.2典型应用场景 (52)9.2.1集采集销 (52)9.2.2垂直行业电商 (53)9.2.3工厂直销 (54)9.3对策和建议 (54)9.3.1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54)9.3.2深化新兴技术融合应用 (55)9.3.3加速平台体系互联互通 (55)十、产业链金融 (57)10.1“平台+产业链金融”的特征 (57)10.1.1服务主体:从金融机构到平台企业转变 (57)10.1.2服务渠道:从线下业务到线上服务转变 (57)10.1.3服务对象:从单一企业到链群企业转变 (58)10.2典型应用模式 (58)10.2.1融资租赁 (58)10.2.2互联网信贷 (59)10.2.3精准投保 (60)10.3对策和建议 (60)10.3.1夯实基础设施,加强安全保障能力 (60)10.3.2拓展商业模式,促进资金有序流动 (61)10.3.3强化示范引领,塑造良好金融环境 (61)一、数字化管理海尔、富士康、树根互联等领先企业基于平台打通核心数据链,实现覆盖生产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以及供应链的数据贯通,推动资产管理、运营管理、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管理创新,切实提升了企业管理能力和效率。

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

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

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2017)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AII)2017年11月编写说明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工业全要素链接的枢纽与工业资源配置的核心,在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近期,国务院《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明确将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作为其重点任务。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的指导下,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组织编写了《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希望加强研究与交流,与业界共同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

白皮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重点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体系架构与关键要素,明确了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什么,有哪些功能和作用。

第二部分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技术体系,并重点对平台层、边缘层与应用层的主要技术创新趋势进行了探讨。

第三部分明确了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产业体系,提出当前平台布局的四种路径,以及平台与应用生态构建的主要模式。

第四部分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主要应用场景及案例。

第五部分则重点面向平台企业,提出了平台发展的相关建议。

白皮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联盟成员及国内外众多平台企业的大力支持。

相关企业不仅结合自身平台发展情况,从平台功能与应用案例等方面给予了大量素材支持,更是进行了多次现场调研和探讨,为白皮书观点的形成与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白皮书编写过程中获得了众多专家的指导与帮助。

特别感谢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谢少锋司长、安筱鹏副司长对白皮书的全面指导。

同时,清华大学访问学者郭朝晖、走向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赵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广乾、e-works 数字化企业网总编黄培、走向智能研究院执行秘书长苏明灯、工业4.0研究院副院长王明芬等专家在白皮书成稿过程中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当前我们对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认识也还是初步和阶段性的,后续我们将根据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情况和来自各界的反馈意见,在持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适时修订和发布新版报告。

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doc

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doc

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2月目录前言1一、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整体态势.2(一)工业互联网平台展现驱动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巨大潜力.2(二)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保持活跃创新态势5(三)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呈现蓬勃发展良好局面7(四)工业互联网平台仍然处在发展初期8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应用路径11(一)平台应用广泛开展,价值规律初步显现11(二)大中小企业基于平台并行推进创新应用与能力普及21(三)垂直行业平台应用走向纵深26三、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技术进展32(一)边缘功能重心由接入数据向用好数据演进34(二)模型的沉淀、集成与管理成平台工业赋能的核心能力.38(三)数据管理与分析从定制开发走向成熟商业方案41(四)平台架构向资源灵活组织、功能封装复用、开发敏捷高效加速演进44四、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产业生态47(一)聚焦核心能力成为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发展重要趋势.47(二)传统主体与新兴力量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布局54(三)多类生态建设共同促进工业互联网平台繁荣发展59(四)开源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基础技术创新步伐63五、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商业模式初探66(一)平台发展初步形成六类商业模式66(二)不同类型平台商业模式各有侧重69(三)构建通用服务能力和做深专业解决方案成为平台商业价值演进的两条路径71六、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未来展望72—1—前前言言过去一年多以来,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市场持续保持活跃的创新发展态势,一批工业技术解决方案企业积极探索转型,推出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一批制造企业依托自身行业和生产经验,孵化成立独立公司开展平台建设并对外服务,一批以大数据分析处理见长的初创平台企业正不断涌现并为产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已经推出平台的企业则不断完善和升级平台服务能力,巩固先发优势。

同时,工业互联网平台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能力正逐渐显现,无论是大企业依托平台开展工业大数据分析,以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挖掘,还是中小企业应用平台上的云化工具,以较低成本实现信息化与数字化普及,抑或是基于平台的制造资源优化配置和产融对接等应用模式创新,都正在推动制造业向着更高发展水平迈进。

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

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

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一、引言在当今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浪潮下,工业互联网平台正以其强大的创新驱动力和变革影响力,重塑着全球工业的发展格局。

它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更高效的生产运营模式,更在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竞争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定义与内涵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一种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工业生产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连接起来,实现工业资源优化配置和智能化协同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它涵盖了从设备连接、数据采集与分析、应用开发到业务创新的全流程,通过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深度融合,打破了传统工业中的信息孤岛,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全面、精准和实时的决策支持。

三、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架构与功能(一)边缘层负责连接各类工业设备和传感器,实现数据的采集和初步处理。

这就像是为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了感知外界的“触角”,能够实时获取设备的运行状态、生产参数等关键信息。

(二)平台层承担着数据存储、管理和分析的重任。

通过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为上层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三)应用层则是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开发和部署各类创新应用。

这些应用涵盖了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供应链优化、设备维护等多个领域,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创新发展。

四、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关键技术(一)云计算技术为平台提供了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使其能够处理海量的工业数据,并支持大规模的应用部署。

(二)大数据技术帮助企业从海量的数据中发现潜在的规律和趋势,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物联网技术实现了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让工业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实时“交流”。

(四)人工智能技术在质量检测、故障预测、生产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五)区块链技术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可信度,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五、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场景(一)制造业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定制。

工业互联网APP发展白皮书 (定稿)

工业互联网APP发展白皮书 (定稿)
工业互联网 APP 发展白皮书 (2018 年)
2018 年 6 月
编写说明
新时代工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新动能,信息时代的工业发展离 不开工业软件。
工业互联网 APP(以下简称工业 APP)是基于工业互联网, 承载工业知识和经验,满足特定需求的工业应用软件,是工业技 术软件化的重要成果。
随着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纵深推进,制造业数字化、 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APP 从消费领域向工业领域快速 渗透。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正在加快布局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力部 署工业 APP,通过激活工业数据和知识资源,赋能工业提质增效 和转型升级。
VII
目录
编写说明....................................................................................................................... I 前 言..........................................................................................................................V 目 录.......................................................................................................................VIII 1 概念................................................................................................................................. 1 1.1 工业 APP 的形成...............................................................................................1 1.2 工业 APP 的特征...............................................................................................3 1.3 工业 APP 的形式...............................................................................................4 1.4 工业 APP 与工业互联网平台...........................................................................6 2 工业 APP 的演变与现状................................................................................................ 8 2.1 工业 APP 的建设意义.......................................................................................8 2.2 工业 APP 的发展演变路径.............................................................................11 2.3 工业 APP 的典型应用.....................................................................................14 2.4 国外发展扎实先进......................................................................................... 15 2.5 国内发展起步前行......................................................................................... 19 3 工业 APP 的体系框架.................................................................................................. 23 3.1 体系概述......................................................................................................... 23 3.2 工业维............................................................................................................. 24 3.3 技术维............................................................................................................. 26 3.4 软件维............................................................................................................. 28 4 工业 APP 的开发...........................................................................................................31 4.1 工业 APP 开发路线图.....................................................................................31 4.2 工业 APP 关键技术.........................................................................................33 4.3 开发平台......................................................................................................... 35 4.4 开发质量控制................................................................................................. 37 5 建设工业 APP 生态体系.............................................................................................. 40 5.1 工业 APP 生态体系概述.................................................................................40 5.2 工业 APP 关键环节.........................................................................................42

工业互联网网络连接白皮书

工业互联网网络连接白皮书

工业互联网网络连接白皮书(版本1.0)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AII)2018年9月编写说明2017年11月,国务院在《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中,将“夯实网络基础”作为主要任务之一,提出大力推动工业企业内外网建设。

目前工业领域内已广泛存在各种网络连接技术,这些技术分别针对工业领域的特定场景进行设计,并在特定场景下发挥了巨大作用和性能优势。

对工业互联网网络连接技术的理解差异,可能导致后期技术选择路线的分化,影响网络的规划部署,进而影响数据的无缝集成。

为此,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以下简称AII)启动了工业互联网网络连接的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实践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撰写了工业互联网网络连接白皮书。

本白皮书旨在促进业界对工业互联网的网络连接框架、技术趋势达成广泛共识,为工业互联网网络连接的技术创新、试验验证、应用实践等提供参考和引导,共同推动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健康快速发展。

本白皮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联盟成员及国内外众多企业的大力支持。

经过多次深入调研和探讨,为白皮书的观点形成与编写提供了有力支撑。

后续我们将根据业界的实践情况和各界的反馈意见,在持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适时修订和发布新版报告。

—I—组织单位: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编写单位(排名不分先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北京恩易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沈机(上海)智能系统研发设计有限公司编写组成员(排名不分先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彭炎、殷佳欣、王冬、王斌、朱作燕、刘恩慧、陈李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张恒升、徐骁麟、段世惠、赵锋、陈洁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李栋、刘意杨、王智凝、杨明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金嘉亮、沈成彬、孙剑平、陈仲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李斌、常娥、黄光平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贾德胜、阎新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刘鹏、王蕾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徐晖北京恩易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陈强沈机(上海)智能系统研发设计有限公司:刘广杰—II—目录一、工业互联网网络连接框架 (1)(一)、网络连接框架 (1)(二)、实现视图 (2)(三)、协议视图 (6)二、工业互联网网络互联 (7)(一)、工厂内网络 (7)1.现状 (7)2.发展趋势 (10)3.有线网络 (12)4.无线网络 (23)5.工厂内定位 (29)6.敏捷网络/工厂SDN (34)(二)、工厂外网络 (36)1.现状 (36)2.发展趋势 (36)3.企业专线 (38)4.移动通信网络 (41)三、工业互联网数据互通 (46)(一)、现状与趋势 (46)(二)、面向工业现场设备的OPC UA (47)(三)、面向轻量级设备的L IGHTWEIGHT M2M (50)(四)、ONE M2M (53)四、适配边缘计算架构的网络连接 (57)(一)、边缘计算在工业网络中的位置 (57)(二)、边缘计算与网络连接的关系 (58)— I —1.垂直行业现场的边缘计算 (58)2.移动边缘计算 (60)五、部署与演进 (61)(一)、总体原则 (61)(二)、工厂内网 (62)(三)、工厂外网 (63)—II—— 1 —一、 工业互联网网络连接框架在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中,网络是基础,为人、机、物全面互联提供基础设施,促进各种工业数据的充分流动和无缝集成。

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化白皮书

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化白皮书

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化白皮书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化白皮书内容摘要为积极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联合北京和利时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智能云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石化盈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航天云网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参数技术公司、北京寄云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极熵物联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编写了《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化白皮书(2018)》(以下简称:白皮书),目的是为政、产、学、研、用各方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化工作提供支持,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推广,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做出积极的贡献。

本白皮书的编写以新时代标准化工作总体思路为指导,以参考架构为分析标准化需求的理论体系,以综合标准化为标准化工作的总方法,系统分析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标准化需求,以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型标准体系为目标,提出了亟待研制的关键标准及方向建议,希望能为下一步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化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引。

第一章概述:简要介绍了本白皮书的编写背景、思路和目标。

第二章平台发展情况:重点梳理了美国、德国和我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现状和最佳实践,分析了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规律,总结了以参考架构为核心的标准化与平台建设推广双向迭代的发展态势,回答了标准化工作中“为什么”这一基本问题。

第三章标准化需求分析:给出了基于参考架构理论的“四步走”标准化需求分析方法,围绕业务、用户和功能三个视图分析标准化需求,解决了标准化“做什么”的问题。

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化白皮书第四章标准化实施路径: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一五一三”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化生态,以及通过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汇聚政、产、学、研、用五个方面的资源,实现产业、技术、标准协同发展。

根据标准化工作的不同阶段,规划了标准体系框架、标准研制、试验验证和应用推广等重点任务,解决了标准化“怎么做”的问题。

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体系框架

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体系框架

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体系框架目录一、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发展情况 (1)二、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体系建设的思路及原则 (1)(一)总体思路 (1)(二)基本原则 (1)三、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体系框架 (2)(一)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体系框架 (2)(二)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标准化领域和方向 (3)1.总体标准 (3)2.共性支撑标准 (4)3 应用服务标准 (5)四、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5)五、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化工作推进建议 (5)一、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发展情况当前,全球工业互联网正加速深化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工业互联网落地实施与生态构建的关键载体,正成为全球产业界布局重点。

一是装备制造和自动化企业,发挥工业制造技术、产品、经验和数据等积累优势,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典型代表如 GE、西门子、ABB、和利时等;二是生产制造企业,将自身数字化转型经验以平台为载体对外提供服务,如三一重工/树根互联、海尔、航天科工等;三是工业软件企业,借助平台的数据汇聚与处理能力提升软件性能拓展服务边界,如 PTC、SAP、Oracle、用友等;四是信息通信技术企业,发挥 ICT 技术优势将已有平台向制造领域延伸,如 IBM、微软、华为、思科等。

此外,平台之间相互合作不断深化,如 GE Predix 与微软 Azure、西门子MindSphere 与SAP HANA,树根互联与腾讯,平台之间通过强强联合加速产业生态布局。

整体上,工业互联网平台尚处于发展初期,相关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尚未建立,各种平台独立发展,平台与设备、智能产品等互联协议多且缺乏统一标准,数据转换与互认标准基本空白,对平台运行、平台资源、平台服务缺少规范化管理。

为避免碎片化发展,规范平台研发、建设、运行和服务,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亟需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相关标准制定,并协同推进标准的国际化。

二、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体系建设的思路及原则(一)总体思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契机,紧密结合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及标准化需求,按照“统筹规划、需求牵引、持续迭代、兼容并蓄”的原则,建立统一、综合、开放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体系,明确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标准化领域和方向,协同推进国际标准制定,为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有序、快速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白皮书目录编写说明一、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情况 (1)二、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建设的思路及原则 (3)(一)总体思路 (3)(二)基本原则 (3)三、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框架 (4)(一)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框架 (4)(二)重点标准化领域和方向 (6)四、工业互联网标准化推进建议 (14)(一)统筹部署协同推进工业互联网标准化 (14)(二)推进工业互联网标准验证和标准推广 (14)(三)加强国际标准化合作与交流 (15)工业互联网是满足工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网络基础设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工业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新兴业态与应用模式。

加快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互联网,既是我国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重大机遇,对推进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情况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主要指制造体系中与数据采集、传送、处理、反馈等相关的产业环节,涉及制造环节中的设备智能化使能、系统集成、网络互联、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安全等方面。

目前,全球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正在加快构建,随着跨系统、跨企业互联交互需求的增加,对工业互联网的标准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1.设备改造及系统集成我国已经具备一定的设备、产品的研发能力和基础,但联网程度较低,数据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亟需加强设备和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

系统集成大多采用定制化解决方案,可复制性较低,且大多面临核心技术薄弱、应用领域单一等问题,亟需提升系统开放性,提高互联互通及互操作能力。

2.工业互联网网络互联工业互联网网络互联包含工厂外部网络和工厂内部网— 1—络。

我国在工厂外部网络相关产业方面已经有较好的基础,在工厂内部网络方面以太网工厂自动化协议(EPA)、面向工业过程自动化的工业无线网络标准技术(WIA-PA)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已成为国际标准,形成较好的技术基础。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工业以太网、工业PON、工业无线、时间敏感网络、低功耗无线网络、支持IPv6的技术和产品成为重点。

此外,资源标识和寻址技术是实现资源管理、信息互通、设备互联的基础,需加强统筹考虑。

3.工业互联网平台云计算和大数据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重要能力要素,我国已经形成一定的基础,出现了一批研发、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目前,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在成为构建产业生态的关键,但整体上尚处于发展初期,工业大数据集成、处理、分析与应用软件有待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部署应用亟需推进。

此外,边缘计算正在逐步兴起,通过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协同,将逐步构建新型云端协同数据处理分析体系。

4.工业互联网应用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宽带中国等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下,我国工业企业、信息通信企业、互联网企业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探索和模式创新,形成了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诸多新模式新业态,在此趋势下,亟需研制工业互联网应用标准,规范业务服务— 2—质量及要求,指导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5.工业互联网安全目前业界对工业互联网安全的研究及产业支持还处于起步阶段。

工业互联网推进工业生产过程不断灵活化、柔性化,企业、用户、产品之间将高度协同、开放、共享,工业互联网安全边界越发模糊,攻击面不断扩大,未来安全将向设备、网络、控制、数据、应用全方面渗透。

安全是保障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前提,亟需从技术、管理、服务等多角度协同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发展环境。

二、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建设的思路及原则(一)总体思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契机,紧密结合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及标准化需求,按照“统筹规划、需求牵引、兼容并蓄”的原则,建立统一、综合、开放的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明确工业互联网重点标准化领域和方向,协同推进国际标准制定,为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有序、快速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1.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框架设计及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实施,明确重点标准化领域和方向,有效指导工业互联网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社团标准等相关标准化工作。

— 3—2.需求牵引,推进产业发展坚持以应用需求为牵引,强化标准的先进性、适用性和有效性,结合产业共性需求规划部署阶段性推进重点,动态更新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

3.兼容并蓄,推进国际合作加强我国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成果向国际标准的转化,充分借鉴国际工业互联网技术和标准化成果,协同推动国内国际标准研制。

三、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框架(一)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框架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框架包括总体、基础共性、应用三大类标准,如图1所示。

— 4—图1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框架— 5—(二)重点标准化领域和方向1.总体性标准总体性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的总体性、通用性、指导性标准。

包括术语定义、通用需求、体系架构、测试与评估、管理、导则、网络增强演进等标准。

其中:——术语定义标准用于统一工业互联网主要概念认识,为其他工业互联网相关标准中的术语定义提供依据和支撑。

标准主要涉及工业互联网领域下的场景、技术、业务等主要概念分类和汇总、新概念定义、旧术语完善、相近概念之间关系等。

——通用需求标准主要针对工业互联网在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方面的典型应用场景,给出这些应用场景下的一般能力需求,包括功能、性能、安全、可靠性、管理等需求。

——体系架构标准用以明确和界定工业互联网的对象、边界、各部分的层级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工业互联网通用分层模型、总体架构、核心功能、不同层级和核心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业互联网共性能力要求。

——测试与评估标准用于针对工业互联网技术、产品和系统的测试进行规范,用于对应用领域、应用企业、应用项目的成熟度开展评估,包括测试方法、评估指标、评估方法等。

— 6———管理标准用于规范工业互联网系统建设及运行、工业互联网企业行为,包括工业互联网系统运行管理、服务管理等方面标准,以及针对企业的管理机制。

——导则主要针对工业互联网项目或系统涉及的规划、建设、实施、运维等给出指导,如设备智能化改造导则、工厂内部网络互联导则等标准。

——网络增强演进标准主要针对技术引入和网络改造需求,规范新型网络引入、IPv6推进、扁平化网络发展等标准。

2.基础共性标准(1)网络互联标准网络互联标准主要规范网络互联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设备及组网,包括整体网络架构、设备/产品联网、工厂内部网络、工厂外部网络、网络资源管理、网络设备、互联互通等标准。

其中:——整体网络架构标准主要规范工厂内部不同层级网络互联架构,以及工厂与设计、制造、供应链、用户等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互联架构。

——设备/产品联网标准主要定义设备/产品联网所涉及的功能、接口、通信协议、数据交换、时钟同步等要求。

——工厂内部网络标准主要包括设备、控制系统、信息系统之间网络互联标准,包括工业无线、工业以太网、工业— 7—PON、时间敏感网络、软件定义网络、低功耗无线网络等标准。

——工厂外部网络标准主要包括工厂外部网络架构,工业虚拟专网(VPN)等标准。

——网络资源管理标准主要包括工业互联网IPv6地址管理规划、工业环境的无线频谱规划。

——网络设备标准主要包括工业网关、工业交换机、芯片及通信模块等标准。

——互联互通标准主要规范跨不同管理域互通时涉及的标准,包括互联互通架构、互联互通设备及互联互通管理所涉及的相关标准。

(2)标识解析标准标识解析标准主要包括整体架构标准、编码与存储标准、采集与处理标准、解析标准、数据与交互标准、设备与中间件标准、异构标识互操作标准等。

——整体架构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组网架构和分层模型,定义标识解析所涉及的各种功能主体和信息对象,以及注册、解析、查询、搜索等标识服务应具备的共性能力。

——编码与存储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标识的编码方案,包括编码长度、编码格式、分配原则,以及标识编码在条码、二维码、射频标签等各种载体中的具体存储方式。

— 8———采集与处理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标识数据的采集方法,包括存储标识的载体设备与可读取标识的识读器设备之间、识读器设备与中间件设备之间、识读器设备/中间件设备与信息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协议,以及识读器设备/中间件设备对标识数据的过滤、去重等原始数据处理方法。

——解析标准主要定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的架构、实现流程、解析查询数据报文格式、响应数据报文格式、通信协议等。

——数据与交互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标识服务所涉及标识的映射记录数据格式、产品信息元数据格式等。

——设备与中间件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服务设备所涉及的功能、接口、协议、同步等要求。

——异构标识互操作标准主要规范多种不同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服务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的实现方式、交互协议、数据互认等标准。

(3)平台与支撑标准平台与支撑标准主要包括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边缘计算标准、联网资源接入标准、工业互联网服务标准、应用协议标准、系统互联与集成标准等,其中:——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包括工业互联网平台通用要求,包括工厂内部和工厂外部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对平台相关的功能、性能、安全、服务运维、数据保护、开放能力— 9—等要求进行规范。

——边缘计算标准包括边缘计算参考架构,边缘计算应用域、数据域、网络域的开放接口与服务标准,边缘计算开放平台、边缘计算网关等设备标准,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协同等标准。

——联网资源接入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平台对工厂内部各联网要素(如原材料、在制品、设备、产品、工业控制系统、工业IT系统)以及工厂外部联网要素(如设计、仿真、供应链、工业互联网应用系统等)资源和能力的接入,包括对这些资源和能力的分类、规范化描述、资源调用方式等。

——工业互联网服务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服务支撑能力,包括服务发布、服务管理等标准。

——应用协议标准主要规范工厂内各生产设备、工业控制系统和工业IT系统间的数据集成和传送协议,以及生产设备、工业IT系统到工厂外云平台间的数据集成和传送协议。

——系统互联与集成标准主要规范设备、产品、工业控制系统、工业IT系统、工业互联网应用等之间的互联和互操作,以保证数据在这些要素之间交互,包括集成方式、互操作能力描述、模板规范等标准。

— 10—(4)工业互联网数据标准工业互联网数据标准主要包括工业互联网数据交换标准、工业互联网数据分析标准、工业互联网数据管理标准、工业互联网数据建模标准、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服务标准等,其中:——工业互联网数据交换标准主要规范设备、产品等终端节点及各种工业系统(包括工业控制系统、工业IT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应用)之间,以及不同工业系统之间数据交换体系架构、互操作、性能等标准。

——工业互联网数据分析标准主要规范工业互联网数据分析的流程及方法,为工业互联网数据分析及其实施提供指导,包括一般数据分析流程及典型场景下数据分析可以使用的工具等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