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 图形的放缩教案 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图形的放缩
第六课图形的放缩
教学内容:图形的放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培养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二人组内)
举例说一说正比例和反比例
二、设问导学(四人组内)
呈现情境图
她们谁画得像呢?
引导学生分析这三名学生是如何画的。
1、笑笑:图中的长与实际的长的比量多少?图中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是多少?
笑笑是按相同的比来画。
2、淘气:图中的长与宽的比是多少?淘气也是按相同的比来画。
小结
他们都是按相同的比来画,所以都画得像。
为什么同样大小的贺卡,却画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而且有的像,有的不像呢?
将较大的长方形画成较小的长方形,首先可能量出原来的长和宽缩小相同的倍数,才能画得像。
三、达标检测
"画一画"探究活动
打开课本P28 页,引导学生把原来的长和宽按3:2扩大。
小组交流后,独立操作,教师指导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主要介绍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培养学生对比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性,并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掌握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将简单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了解图形的相似性,并初步体会相似图形的特点。
2. 能力目标:能够根据给定的比将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难点:学生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性。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能够利用方格纸绘制简单的图形。
他们对比的理解还比较浅显,对图形的相似性和空间观念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具体的图形操作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使用一张放大或缩小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然后提问学生:你们是否见过这样的图形?你们知道如何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吗?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他们的观察和经验。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物图形,向学生介绍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并解释比的含义。
可以使用以下对话展开讲解:教师:你们看这个图形(展示一个图形),我们称它为原图形。
如果我们把它变得更大一些,我们称之为放大;如果我们把它变得更小一些,我们称之为缩小。
那么,放大和缩小的时候我们需要按照什么比来操作呢?学生:按照比放大和缩小。
教师:对,就是按照比来进行操作。
比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比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篇5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3、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重点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方格纸、课件。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课前口算。
二、设情境、导新课。
(1)放大现象。
老师前几天拍了几张照片,拿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
(出示缩小后的图片)师:能看清吗?太小了看不清怎么办呢?(生:用鼠标拖拉放大图片。
)师把图片慢慢放大,放大到原来的3倍。
师:现在能看清楚了吗?是什么?漂亮吗?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很小,我们要看清楚它们就要通过什么办法呢?(板书:放大。
)(2)缩小现象。
师:还想看照片吗?(出示一张放大得看不清的相片)师:看得清吗?怎么办?2、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按2∶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审题:这里有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格?师: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同桌互相说说。
先让学生自己理解,教师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说明。
师: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画出放大后的正方形。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作品,让一生上台说说自己的思路。
(2)如果换成长方形和三角形,你们有信心吗?①出示图形。
师:长方形可以怎样按2∶1放大?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能直接数出多少格吗?怎么办?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方法:把两条直角边放大2倍。
师:下面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一画吧。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订正。
师:刚才,在画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我们只扩大了两条直角边,斜边是否也变为了原来的2倍?谁来验证一下?你们认为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好呢?请一生上台用尺子量一量的方法验证,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
(3)讨论。
(出示放大前和放大后的三组图形。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汇报结论。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2022-2023学年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2022-2023学年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的放大缩小的概念与应用。
2.能够掌握放大缩小的方法和图形的变化规律。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周围环境中的图形的大小变化、位置变化等情况,并能做出相应的应对方法。
4.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理解它的实际意义及应用。
二、教学重点1.了解图形的放大缩小的概念与应用。
2.能够掌握放大缩小的方法和图形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否掌握放大缩小的方法。
2.学生能否理解放大缩小的实际意义及应用。
四、教学准备1.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
2.计算器。
3.黑板、彩色粉笔。
4.相关的图形模型。
5.课件展示工具。
五、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用黑板边缘、桌子、窗户等周边环境的实物举例,让学生认识并描述物体逐渐远离或靠近我们的时候,其大小、形状和位置发生如何变化的情况。
通过实际让学生感知,让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现象和意义。
2. 讲授1.定义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指改变图形的大小,并保持图形的全体成分相对位置不变的过程。
图形随着比例关系的变化而进行放大或缩小。
2.放大和缩小的方法:–比例关系法: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图形,对应位置的顶点按比例移动即可。
计算比例时,用新图形边长与原图形边长的比值。
–函数法:通过函数变化来实现放大和缩小。
其中,可以采用函数y=kx、y=k/x来描述放大或缩小的方式,k为系数,当k>1时,为放大;k<1时为缩小。
3.画图和分析法:–借助图形模型练习画出缩小或放大后的具体图形,并分别比较和分析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异同。
让学生从观察中得到新的认识和探索方法。
3. 演示在黑板/课件上呈现出两个相似图形,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和推理,找出它们的关系和变形方式,简单介绍放大缩小的道理。
通过演示,让学生进一步表达和理解放大缩小的方法及规则。
4. 实践操作进行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计算出如图形的长、宽,然后分别放大或缩小一定比例后,再重新计算新图形的长和宽,最后比较和分析原图形和新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是否有变化,以及发现规律。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及特点。
2.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3.能够进行简单的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计算。
4.发现图形中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1.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及特点。
2.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进行简单的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计算。
2.发现图形中的规律。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举例、讨论等方法,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练习。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大家是否对这个话题有一点点的了解呢?让我们通过一道小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请计算面积长度和宽度可以分别为原来的2倍,这个图形的面积会变成多少?同学们,你们可以就这个小题谈一下你们的思路是怎样的,分析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
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2.概念及特点(10分钟)第一,放大和缩小是一种变化,是指一个物体按一定比例的增大或缩小,并且形状不变。
第二,比例尺是一种标准,它是单位长度的放大或缩小比例。
第三,放大要求单位长度增大,缩小要求单位长度缩小。
3.方法(20分钟)第一种放大和缩小的方法是根据比例因子计算,用原来的尺寸乘以比例,得到新的尺寸。
例如,当比例因子为 2 时,原来的尺寸为 5cm×4cm,放大后的尺寸为 5×2=10cm,4×2=8cm。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制作缩放矩阵来计算。
在矩阵中,第一行代表水平方向的放大或缩小比例因子,第二行代表垂直方向。
第三行需要加上的值。
例如,当我们通过一个缩放矩阵来计算面积、宽度和长度放缩两倍的图形,我们可以将这个矩阵写成如下形式:$$\\begin{bmatrix}2 & 0 & 0 \\\\0 & 2 & 0 \\\\0 & 0 & 1\\end{bmatrix}$$4.练习(15分钟)通过一些小例子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进行简单的练习。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第2单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案
2.4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单元第二单元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学习目标1.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掌握放大与缩小过程的特点,并能正确地将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
2.通过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认识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实际生活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能正确将图形放大与缩小。
难点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丶出示一幅很小的中国地图,你有什么方法能看清楚图上的地名?从而引出新课题。
2、谈话:今天天我们就来研究把图形放大和缩小。
可将地图按一定比例放大。
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念。
讲授新课(1)放大。
你能为“巨人”设一间教室吗?与同伴交流合作,并在下图中画一画。
比是4:1,“巨人”教室的长宽高同时放大4倍,注意图形放大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
(2)缩小。
按1:4的比缩小“巨人”的三角尺,请学生动手操作,互相讨论。
同样的,注意图形缩小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
(3)图形放大或缩小后有什么特点?想一想(1)“巨人”教室的长宽同时放大4倍,也就是长占20格,宽占12格。
(2)“巨人”的三角尺的边同时缩小41,即两条直角边占2格。
(3)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大形状不变。
“巨人”的例子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形象生动地让学生理解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通过话出的新图形与原图的对比,令学生更好地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北师大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图形放大与缩小规律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合作精神,使他们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3.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图形放大与缩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实物模型。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的例子,引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定义,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巩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4. 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1. 板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 板书内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定义、计算方法、应用例子。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让学生做一些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题。
2. 提高练习: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
3. 拓展练习:让学生研究图形放大与缩小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反思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是否需要调整。
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的例子,如照片的放大、地图的缩小等。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北师大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3.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图形放大与缩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实物模型。
2. 学具:直尺,圆规,放大镜,缩小镜。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通过PPT课件和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4.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实际意义。
板书设计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 1. 概念3. 2. 计算方法4. 3. 应用作业设计1. 做课后练习题,巩固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2. 观察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的实例,思考其背后的数学原理。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让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和PPT课件,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练习和应用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生活实例: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放大与缩小的例子,如照片的放大、地图的缩小等,让学生初步感知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本概念;2.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特点和规律;3.能够对简单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操作。
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难点:对复杂的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操作。
3. 教学任务1.通过教师课堂讲解,学生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2.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学生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特点和规律;3.通过练习册上的题目,学生能够对简单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操作。
4.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2.案例教学,通过实例展示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操作。
5. 教学用具1.教师PPT;2.数学教材;3.练习册。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图形放大和缩小的例子(如缩影、显微镜等),引导学生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2. 概念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3. 规律讲解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讲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规律,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纸板上画的图形进行手动的放大和缩小操作,让学生感性的理解规律。
4. 练习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关练习,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和原理。
5. 总结和拓展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的总结,并拓展先进学习内容,如给学生看科幻电影,让学生想象科技可能带来的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应用。
三、教学反思学生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较容易,但在操作上仍存在难点,特别是对复杂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操作,需要继续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更加熟练掌握放大和缩小的操作方法和原理。
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于学生的讲解和引导,通过示例演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操作。
同时,可以通过科技手段的引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应用领域。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图形的放缩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图形的放缩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2.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掌握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难点:灵活运用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如:照片、地图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形的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与我们平时所画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它们是如何产生的?(二)探究新知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1)展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2)将长方形放大2倍,让学生观察放大后的长方形,并说出放大后的长和宽。
(3)引导学生发现: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来的2倍。
(4)展示一个缩小后的长方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
(5)引导学生发现: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来的1/2。
2.放大与缩小的规律(1)引导学生观察放大与缩小后的长方形,发现放大与缩小的规律: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
(2)让学生举例说明放大与缩小的规律。
3.应用放大与缩小(1)让学生用放大与缩小的规律,画出一个长方形放大2倍后的图形。
(2)让学生用放大与缩小的规律,画出一个长方形缩小1/2后的图形。
(三)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并进行点评。
(四)拓展延伸1.让学生思考:如果将一个正方形放大3倍,它的面积会变成原来的几倍?2.让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
(五)课堂小结(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观察生活中的图形,尝试用放大与缩小的规律解释现象。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究,让学生掌握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六年级数学《图形的放缩》教案范本三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图形的放缩》教案范本三篇《图形的放缩》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数学《图形的放缩》教案范本,欢迎大家阅读!小学六年级数学《图形的放缩》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能在方格纸上准确建立一个点和一个数对得对应。
理解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过程和方法: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展示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研究图形的放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
感受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
欣赏图形的美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出示照片:集体照师:谢老师想把咱们班的集体照放进想框里,怎样把它放进去呢?(复制粘贴) 师:看着这张照片,有什么感觉?师:是的,生活中有很多缩小和放大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投影出示课题:图形的放缩)!二、笑脸图大变身1、初步感受图形的放缩师:(出示1张贺卡图片)这是一张贺卡,(边说,边操作,得到的三张贺卡)与原来的贺卡相比,怎么样?生:一样(不一样)。
师:看完之后,你想说点儿什么?你认为哪一张跟原图最像?为什么?(记住和原图比:都是长方形的,是长变了还是宽变了?)学生小组讨论,发言。
2、深入探究图形的放缩师:为什么同样的贺卡,在进行了变化之后,有的与原图相像,有的不像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这其中的奥秘。
(教师出示将方格图照贺卡图片。
)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并结合相关数据思考并分析:谁画得像?为什么?请代表把你们刚才交流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代表发言,集体指正。
师:看来只有长和宽都按照相同的比来画,才能画得和原图相像。
(说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的板书写出比。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研究所画图的长和宽与原图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让学生体会只有按照相同的比来画,画的图才像。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能够根据比例进行计算。
2.能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绘制相应的图形。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能够根据比例进行计算。
2.学生通过绘制图形,能够有效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
2.黑板、粉笔。
3.彩色笔、直尺、圆规等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一、引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小方格,并让学生计算出其面积。
然后再画一个比原来的大两倍的方格,让学生计算其面积。
问学生这两个方格的大小关系是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前一个方格是后一个方格的四分之一。
这就是放大和缩小的概念,接下来让学生学习如何计算放大和缩小的比例。
二、知识点讲解1.放大和缩小的概念说明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并用图形进行说明。
2.放大和缩小的比例介绍放大和缩小的比例的计算方法,如:放大比例 = 放大后的长度 / 原来的长度,缩小比例 = 原来的长度 / 缩小后的长度等。
3.绘制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通过绘制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的计算。
三、练习1.计算问题例1:一个球的直径为10cm,现在放大到原来的3倍,那么现在的直径是多少?例2:原来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5cm,现在将它缩小成原来的3/5,那么现在的边长是多少?2.绘制图形例3:将一个矩形的长度扩大两倍,宽度缩小为原来的四分之一,求图形的面积变化情况。
四、总结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
2.完成教材上的练习。
3.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写一篇有关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文章。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践操作的结合,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北师大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掌握以下知识点:1.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定义;2.掌握图像放大和缩小的比例关系,并会应用比例关系制作图形;3.巩固掌握平移图形的知识点。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掌握以下能力:1.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制作各种图形;2.能够通过图片或实物进行图形放大和缩小操作;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拓展出更多图形。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学生以下情感: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3.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定义;2.图像放大和缩小的比例关系;3.制作图形。
2. 教学难点:1.制作特殊的图形;2.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实际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展开一个简短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操作讲解通过图片展示,讲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定义,并通过简单的例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接着,讲解图像放大和缩小的比例关系,并通过实物演示和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比例关系的理解。
3. 课堂练习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给出一个不同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制作图形、放大、缩小等方式进行实际操作。
4. 拓展练习针对于某些学生,教师可提出一些拓展练习。
例如:让学生自行制作更多特殊图形,并进行放大、缩小等操作。
5. 课堂总结对于本节课所讲解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结论,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反思和巩固。
四、教学评价通过对本节课所讲解内容的巩固和拓展,我们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
针对于某些学生,教师需提出更多针对性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成绩。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我认为整体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
但是我也发现,有一些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理解还不够深刻,需要多加练习和巩固。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缩》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缩》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的放缩。
2.学会应用比例的概念进行图形的放缩。
3.能够通过图形的放缩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放缩及其应用。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比例的概念进行图形的放缩。
教学内容1.图形的放缩的定义2.图形的比例3.图形的放缩因子4.图形的放缩应用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一幅图形,问学生该图形是否有改变。
2.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长和宽已经改变,并进一步引入图形的放缩。
步骤二:讲解1.介绍图形的放缩的定义及其应用。
2.讲解图形的比例和图形的放缩因子的概念。
3.解释比例的作用和与图形的放缩因子的关系。
步骤三:实践1.将一幅图形投影到黑板上,让学生根据比例的要求对图形的放缩进行练习。
2.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图形的放缩和比例的操作。
3.进一步让学生自行找到图形进行放缩,从而巩固所学的内容。
步骤四:应用1.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图形放缩的具体应用。
2.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所涉及的比例关系和放缩因子。
3.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效果检测1.知识测试:通过对学生对图形的放缩和比例的操作进行测试,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
2.应用测试: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测试,检测学生是否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1.对于图形放缩的学习,由于涉及到比例的概念较为抽象,需要教师对比例的概念进行重点解释和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图形的放缩实际应用。
2.在实践环节中,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游戏、实际例子演示等,以提高学生对图形放缩的练习效果。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结合“设计巨人教室”的具体任务,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在数学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展台、题卡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知道篮球运动员姚明吗?他的身高是多少?(2.26米)在吉尼斯世界记录里有很多比姚明还要高的人,目前仍健在的世界上最高的人,你猜猜他有多高?(2.54米)2.由于身高的原因,给他们的生活也带来了诸多不便。
那我们来看看,淘气也遇到了一位巨人朋友。
我们可以把巨人所使用的物品进行缩小,设计出适合我们所使用的物品,对吧?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把我们所使用的物品进行放大,设计出适合巨人使用的物品。
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呢?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六年级的同学准备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想一想:我们在教室里可以设计哪些适合巨人使用的物品?(桌椅、黑板、文具…)2.如果,巨人的身高和普通人身高的比是4︰1,那么按照相同的比,我们怎么设计这些适合巨人使用的物品?请你举例说明。
那么,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3.想一想:在小组中说一说,开始!4.谁愿意跟我们分享一下你们小组讨论的情况呀?5.非常好,刚才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案,那么谁来说说:设计的时候我们得注意什么呀?(按一定的比例放大)6.在这道题中我们按什么比放大?7.老师这里有张方格纸,方格纸上有一个长方形,它表示的是我们教室的大小。
那么你能不能按4︰1的比将这个图形放大,来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请你在纸上尝试着画一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点:
图形的缩小与放大。
教学难点:
图形放缩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小红一家外出旅游,照了许多照片,小红把几张照片放大后,挂在家里,把几张照片缩小后,放在夹子里。
你知道相片放大缩小的原理吗:
2.板书课题:图形的放缩。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
①认真观察图形。
②说一说:谁画得像?
③你是怎么想的?说出你的思维过程。
④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看法:笑笑和淘气画得最象。
(2)讨论:
师:你知道他们是怎样画的?
①学生独立思考,探究他们的画法。
②教师巡视课堂,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引导他们观察图形的长与宽的长度变化情况
③同学之间交流、讨论。
④反馈讨论结果。
(3)小结。
①由学生说说有什么体会。
②教师小结:只有长与宽都按相同的比来画,画得才象。
3.完成课本画一画。
三、探索活动
1.说一说点A(2,0)中,2和0分别表示什么?
(1)学生尝试说说自己的理解。
(2)教师明确说明,2表示列,0表示行。
2.分别说说B(4,0),C(6,2),D(6,6)各数对中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3.把表示点E、F、G、H、I、J的数对填入相应的空格。
活动(2)
(1) X表示什么?Y表示什么?
(2) 2X表示什么?2Y表示什么?
活动(3)
1.学生独立描点。
2.展示学生的作品。
3.观察比较,说说哪只猫长得象乐乐。
4.你知道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把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关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