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相关知识点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紧密的知识点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紧密的知识点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紧密的知识点第一个衔接的知识点是函数。

初中数学中,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基本的代数知识,而高中数学中,我们学习了函数的定义、性质以及满足不等式的函数、函数的图像等。

函数的概念是高中数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初中数学中已经培养了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学习函数打下了基础。

第二个衔接的知识点是图形的变换。

初中数学中,我们学习了平移、旋转、翻转等图形的变换,而高中数学中,我们学习了函数的图像和坐标系的变化等。

这些内容都要求学生对图形的变换有深入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能力,而初中数学中的图形变换知识就为学习高中数学中的图形变换知识提供了基础。

第三个衔接的知识点是三角函数。

初中数学中,我们学习了正弦、余弦、正切等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而高中数学中,我们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图像、三角函数的性质、三角函数的运用等。

初中数学中的三角函数知识为学习高中数学中的三角函数知识提供了基础,学生可以通过初中数学中的知识来了解高中数学中更加深入的三角函数。

第四个衔接的知识点是向量。

初中数学中,我们学习了向量的定义、相等、夹角等基本知识,而高中数学中,我们学习了向量的线性运算、点与向量的关系、向量与平面的关系等。

初中数学中的向量知识为学习高中数学中的向量知识提供了基础,学生可以通过初中数学中的知识来了解高中数学中更加深入的向量。

第五个衔接的知识点是概率统计。

初中数学中,我们学习了事件与概率、频数分布、抽样调查等基本知识,而高中数学中,我们学习了离散型随机变量、连续型随机变量、统计推断等。

初中数学中的概率统计知识为学习高中数学中的概率统计知识提供了基础,学生可以通过初中数学中的知识来了解高中数学中更加深入的概率统计。

这些是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之间衔接紧密的知识点。

学习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高中数学知识,使学习更加连贯、顺利。

因此,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要注重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巩固,为进入高中数学打下坚实基础。

语文初高中衔接知识点总结

语文初高中衔接知识点总结

语文初高中衔接知识点总结一、初中语文知识点回顾1. 修辞手法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了解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基本知识,比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丰富语言,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2. 文学常识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还了解了一些文学常识,比如古代文学名著、文学家、作家等。

这些文学常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并对文学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古诗文鉴赏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了一些古代诗词文学作品,并进行了相应的鉴赏。

这些古诗文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对文学的兴趣和了解。

4. 作文写作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还学习了一些基本的作文写作技巧,比如写人、写景、写事等。

这些写作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以上就是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知识点回顾,这些知识点为学生高中语文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初中与高中语文知识点衔接1. 修辞手法的深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了解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基本知识,但是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修辞手法,了解更多的修辞手法并掌握其运用技巧。

比如高中学生需要学习更复杂的修辞手法,比如对比、借代、照应等,以及这些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场景和表现形式。

2. 文学常识的扩展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但是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扩展自己的文学常识面,了解更多的文学名著、文学家、作家以及其文学风格、成就和影响。

高中学生还需要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比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3. 古诗文鉴赏的深化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接触了一些古代诗词文学作品,但是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进一步深化古诗文鉴赏的学习,了解更多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古代诗词文学作品,并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的鉴赏和分析,例如《庐山谣》、《黄鹤楼》、《桃花源记》等。

4. 作文写作的进阶初中语文学习中,学生学习了一些基本的作文写作技巧,但是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作文写作水平,学会更多的写作技巧,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写作技巧,使自己的作文更加丰富、生动、深刻。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

分章节突破1.1 数与式的运算1.1.1 绝对值1.1.2 乘法公式1.1.3 二次根式1.1.4分式1.2 分解因式2.1 一元二次方程2.1.1 根的判别式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2.2 二次函数2.2.1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2.2.3 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2.3 方程与不等式2.3.1 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法2.3.2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3.1 相似形3.1.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3.1.2相似形3.2 三角形3.2.1 三角形的“四心”3.2.2 几种特殊的三角形3.3圆3.3.1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3.3.2 点的轨迹1.1.1.绝对值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0,||0,0,,0.a a a a a a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b a -表示在数轴上,数a 和数b 之间的距离. 例1 解不等式:13x x -+->4.解法一:由01=-x ,得1=x ;由30x -=,得3x =; ①若1<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24x -+>4,解得x <0, 又x <1, ∴x <0;②若12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1>4,∴不存在满足条件的x ;③若3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24x ->4, 解得x >4. 又x ≥3,∴x >4.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为 x <0,或x >4.解法二:如图1.1-1,1-x 表示x 轴上坐标为x 的点P 到坐标为1的点A 之间的距离|P A |,即|P A |=|x -1|;|x -3|表示x 轴上点P 到坐标为2的点B 之间的距离|PB |,即|PB |=|x -3|.所以,不等式13x x -+->4的几何意义即为 |P A |+|PB |>4.由|AB |=2,可知点P 在点C (坐标为0)的左侧、或点P 在点D (坐标为4)的右侧.x <0,或x >4.练 习 1.填空:(1)若5=x ,则x =_________;若4-=x ,则x =_________.(2)如果5=+b a ,且1-=a ,则b =________;若21=-c ,则c =________.2.选择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a b =,则a b = (B )若a b >,则a b > (C )若a b <,则a b < (D )若a b =,则a b =± 3.化简:|x -5|-|2x -13|(x >5).1.1.2. 乘法公式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3A B x0 4C D xP |x -1||x -3| 图1.1-1(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a b a a b b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 b b a b +-+=+; (2)立方差公式 2233()()a b a a b b a b -++=-;(3)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 b b c a c ++=+++++; (4)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 b b +=+++; (5)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 b b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 计算:22(1)(1)(1)(1)x x x x x x +--+++.解法一:原式=2222(1)(1)x x x ⎡⎤-+-⎣⎦=242(1)(1)x x x -++ =61x -.解法二:原式=22(1)(1)(1)(1)x x x x x x +-+-++ =33(1)(1)x x +-=61x -.例2 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22a b c ++的值. 解: 2222()2()8a b c a b c ab bc ac ++=++-++=.练 习 1.填空:(1)221111()9423a b b a -=+( ); (2)(4m + 22)164(m m =++ );(3)2222(2)4(a b c a b c +-=+++ ).2.选择题:(1)若212x mx k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等于 ( ) (A )2m (B )214m (C )213m (D )2116m(2)不论a ,b 为何实数,22248a b a b +--+的值 ( )(A )总是正数 (B )总是负数(C )可以是零 (D )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1.1.3.二次根式一般地,形如(0)a a ≥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够开得尽方的式子称为无理式. 例如 232a a b b +++,22a b +等是无理式,而22212x x ++,222x xy y ++,2a 等是有理式.1.分母(子)有理化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子)有理化.为了进行分母(子)有理化,需要引入有理化因式的概念.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例如2与2,3a 与a ,36+与36-,2332-与2332+,等等. 一般地,a x 与x ,a x b y +与a x b y -,a x b +与a x b -互为有理化因式.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过程中,二次根式的乘法可参照多项式乘法进行,运算中要运用公式(0,0)a b ab a b =≥≥;而对于二次根式的除法,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算;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应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2.二次根式2a 的意义2a a ==,0,,0.a a a a ≥⎧⎨-<⎩例1 将下列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1)12b ; (2)2(0)a b a ≥; (3)64(0)x y x <. 解: (1)1223b b =;(2)2(0)a b a b a b a ==≥; (3)633422(0)x y x y x y x ==-<.例2 计算:3(33)÷-.解法一:3(33)÷-=333-=3(33)(33)(33)⋅+-+=33393+-=3(31)6+=312+.解法二:3(33)÷-=333-=33(31)-=131-=31(31)(31)+-+=312+. 例3 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1211-和1110-; (2)264+和226-. 解: (1)∵1211(1211)(1211)11211112111211--+-===++, 1110(1110)(1110)11110111101110--+-===++, 又12111110+>+, ∴1211-<1110-.(2)∵226(226)(226)2226,1226226===--+-++又 4>22,∴6+4>6+22,∴264+<226-.例4 化简:20042005(32)(32)+⋅-.解:20042005(32)(32)+⋅-=20042004(32)(32)(32)+⋅-⋅-=2004(32)(32)(32)⎡⎤+⋅-⋅-⎣⎦=20041(32)⋅-=32-.例 5 化简:(1)945-; (2)2212(01)x x x+-<<.解:(1)原式5454=++22(5)2252=+⨯⨯+2(25)=-25=-52=-.(2)原式=21()x x-1x x =-,∵01x <<, ∴11x x>>, 所以,原式=1x x-.例 6 已知3232,3232x y -+==+-,求22353x xy y -+的值 . 解: ∵223232(32)(32)103232x y -++=+=-++=+-, 323213232xy -+=⋅=+-, ∴22223533()1131011289x xy y x y xy -+=+-=⨯-=.练 习 1.填空: (1)1313-+=__ ___;(2)若2(5)(3)(3)5x x x x --=--,则x 的取值范围是_ _ ___; (3)4246543962150-+-=__ ___; (4)若52x =,则11111111x x x x x x x x +--++-+=++-+--______ __. 2.选择题:等式22x xx x =--成立的条件是 ( ) (A )2x ≠ (B )0x > (C )2x > (D )02x <<3.若22111a ab a -+-=+,求a b +的值.4.比较大小:2- 3 5-4(填“>”,或“<”).1.1.4.分式1.分式的意义形如A B 的式子,若B 中含有字母,且0B ≠,则称A B 为分式.当M ≠0时,分式AB具有下列性质: A A MB B M ⨯=⨯; A A M B B M÷=÷. 上述性质被称为分式的基本性质.2.繁分式像ab c d+,2m n pm n p +++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繁分式.例1 若54(2)2x A Bx x x x +=+++,求常数,A B 的值.解: ∵(2)()2542(2)(2)(2)A B A x Bx A B x A x x x x x x x x x ++++++===++++,∴5,24,A B A +=⎧⎨=⎩解得 2,3A B ==.例2 (1)试证:111(1)1n n n n =-++(其中n 是正整数);(2)计算:1111223910+++⨯⨯⨯; (3)证明: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n , 有11112334(1)2n n +++<⨯⨯+. (1)证明:∵11(1)11(1)(1)n n n n n n n n +--==+++,∴111(1)1n n n n =-++(其中n 是正整数)成立.(2)解:由(1)可知1111223910+++⨯⨯⨯ 11111(1)()()223910=-+-++-1110=-=910. (3)证明:∵1112334(1)n n +++⨯⨯+ =111111()()()23341n n -+-++-+=1121n -+,又n ≥2,且n 是正整数,∴1n +1一定为正数,∴1112334(1)n n +++⨯⨯+<12 . 例3 设ce a=,且e >1,2c 2-5ac +2a 2=0,求e 的值.解:在2c 2-5ac +2a 2=0两边同除以a 2,得 2e 2-5e +2=0, ∴(2e -1)(e -2)=0,∴e =12 <1,舍去;或e =2. ∴e =2.练 习1.填空题:对任意的正整数n ,1(2)n n =+ (112n n -+);2.选择题:若223x y x y -=+,则xy= ( ) (A )1 (B )54 (C )45(D )653.正数,x y 满足222x y xy -=,求x y x y-+的值.4.计算1111 (12233499100)++++⨯⨯⨯⨯.习题1.1A 组1.解不等式:(1) 13x ->; (2) 327x x ++-< ; (3) 116x x -++>.2.已知1x y +=,求333x y xy ++的值. 3.填空:(1)1819(23)(23)+-=________;(2)若22(1)(1)2a a -++=,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3)111111223344556++++=+++++________.B 组1.填空:(1)12a =,13b =,则2223352a ab a ab b -=+-____ ____; (2)若2220x xy y +-=,则22223x xy y x y ++=+__ __;2.已知:11,23x y ==,求y y x y x y--+的值. C 组1.选择题:(1)若2a b ab b a ---=---,则 ( ) (A )a b < (B )a b > (C )0a b << (D )0b a <<(2)计算1a a-等于 ( ) (A )a - (B )a (C )a -- (D )a -2.解方程22112()3()10x x x x +-+-=.3.计算:1111132435911++++⨯⨯⨯⨯. 4.试证:对任意的正整数n ,有111123234(1)(2)n n n +++⨯⨯⨯⨯++<14.1.1.1.绝对值1.(1)5±;4± (2)4±;1-或3 2.D 3.3x -181.1.2.乘法公式1.(1)1132a b - (2)11,24 (3)424ab ac bc --2.(1)D (2)A1.1.3.二次根式1. (1)32- (2)35x ≤≤ (3)86- (4)5. 2.C 3.1 4.>1.1.4.分式1.12 2.B 3. 21- 4.99100习题1.1 A 组1.(1)2x <-或4x > (2)-4<x <3 (3)x <-3,或x >3 2.1 3.(1)23- (2)11a -≤≤ (3)61-B 组1.(1)37 (2)52,或-15 2.4. C 组1.(1)C (2)C 2.121,22x x == 3.36554.提示:1111[](1)(2)2(1)(1)(2)n n n n n n n =-+++++1.2 分解因式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例1 分解因式:(1)x 2-3x +2; (2)x 2+4x -12; (3)22()x a b xy aby -++; (4)1xy x y -+-.解:(1)如图1.2-1,将二次项x 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 的积,再将常数项2分解成-1与-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x ,就是x 2-3x +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x 2-3x +2=(x -1)(x -2).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2-1中的两个x 用1来表示(如图1.2-2所示).(2)由图1.2-3,得x 2+4x -12=(x -2)(x +6). (3)由图1.2-4,得22()x a b xy aby -++=()()x ay x by -- (4)1xy x y -+-=xy +(x -y )-1=(x -1) (y+1) (如图1.2-5所示). 2.提取公因式法与分组分解法例2 分解因式:(1)32933x x x +++; (2)222456x xy y x y +--+-. 解: (1)32933x x x +++=32(3)(39)x x x +++=2(3)3(3)x x x +++ =2(3)(3)x x ++. 或32933x x x +++=32(331)8x x x ++++=3(1)8x ++=33(1)2x ++-1 -2 x x 图1.2-1 -1 -2 1 1 图1.2-2 -2 6 1 1 图1.2-3 -ay -by x x 图1.2-4 -1 1x y图1.2-5=22[(1)2][(1)(1)22]x x x +++-+⨯+ =2(3)(3)x x ++.(2)222456x xy y x y +--+-=222(4)56x y x y y +--+- =22(4)(2)(3)x y x y y +----=(22)(3)x y x y -++-.或222456x xy y x y +--+-=22(2)(45)6x xy y x y +----=(2)()(45)6x y x y x y -+--- =(22)(3)x y x y -++-.3.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ax 2+bx +c (a ≠0)的因式分解.若关于x 的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个实数根是1x 、2x ,则二次三项式2(0)ax bx c a ++≠就可分解为12()()a x x x x --.例3 把下列关于x 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1)221x x +-; (2)2244x xy y +-. 解: (1)令221x x +-=0,则解得112x =-+,212x =--,∴221x x +-=(12)(12)x x ⎡⎤⎡⎤--+---⎣⎦⎣⎦=(12)(12)x x +-++.(2)令2244x xy y +-=0,则解得1(222)x y =-+,1(222)x y =--, ∴2244x xy y +-=[2(12)][2(12)]x y x y +-++.练 习1.选择题:多项式22215x xy y --的一个因式为 ( ) (A )25x y - (B )3x y - (C )3x y + (D )5x y - 2.分解因式:(1)x 2+6x +8; (2)8a 3-b 3;(3)x 2-2x -1; (4)4(1)(2)x y y y x -++-.习题1.21.分解因式:(1) 31a +; (2)424139x x -+;(3)22222b c ab ac bc ++++; (4)2235294x xy y x y +-++-.2.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1)253x x -+ ; (2)2223x x --;(3)2234x xy y +-; (4)222(2)7(2)12x x x x ---+.3.ABC ∆三边a ,b ,c 满足222a b c ab bc ca ++=++,试判定ABC ∆的形状. 4.分解因式:x 2+x -(a 2-a ).1.2分解因式1. B 2.(1)(x +2)(x +4) (2)22(2)(42)a b a ab b -++ (3)(12)(12)x x ---+ (4)(2)(22)y x y --+.习题1.21.(1)()()211a a a +-+ (2)()()()()232311x x x x +-+- (3)()()2b c b c a +++ (4)()()3421y y x y -++-2.(1)51351322x x ⎛⎫⎛⎫+--- ⎪⎪ ⎪⎪⎝⎭⎝⎭; (2)()()2525x x ---+; (3)2727333x y x y ⎛⎫⎛⎫-+++ ⎪⎪ ⎪⎪⎝⎭⎝⎭; (4)()3(1)(15)(15)x x x x -+---+.3.等边三角形 4.(1)()x a x a -++2.1 一元二次方程2.1.1根的判别式我们知道,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用配方法可以将其变形为2224()24b b acx a a -+=. ① 因为a ≠0,所以,4a 2>0.于是(1)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正数,因此,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242b b aca-±-;(2)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为零,因此,原方程有两个等的实数根 x 1=x 2=-2b a; (3)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负数,而方程①的左边2()2b x a+一定大于或等于零,因此,原方程没有实数根.由此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情况可以由b 2-4ac 来判定,我们把b 2-4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Δ”来表示.综上所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 (1)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242b b aca-±-;(2)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 1=x 2=-2b a;(3)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例1 判定下列关于x 的方程的根的情况(其中a 为常数),如果方程有实数根,写出方程的实数根.(1)x 2-3x +3=0; (2)x 2-ax -1=0; (3) x 2-ax +(a -1)=0; (4)x 2-2x +a =0. 解:(1)∵Δ=32-4×1×3=-3<0,∴方程没有实数根. (2)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Δ=a 2-4×1×(-1)=a 2+4>0,所以方程一定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2142a a x ++=, 2242a a x -+=. (3)由于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为Δ=a 2-4×1×(a -1)=a 2-4a +4=(a -2)2,所以, ①当a =2时,Δ=0,所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 1=x 2=1; ②当a ≠2时,Δ>0, 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x 1=1,x 2=a -1.(3)由于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为Δ=22-4×1×a =4-4a =4(1-a ), 所以①当Δ>0,即4(1-a ) >0,即a <1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111x a =+-, 211x a =--;②当Δ=0,即a =1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 1=x 2=1; ③当Δ<0,即a >1时,方程没有实数根.说明:在第3,4小题中,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符号随着a 的取值的变化而变化,于是,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对a 的取值情况进行讨论,这一方法叫做分类讨论.分类讨论这一思想方法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在今后的解题中会经常地运用这一方法来解决问题.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两个实数根2142b b ac x a -+-=,2242b b ac x a---=,则有2212442222b b ac b b ac b bx x a a a a-+-----+=+==-; 2222122244(4)42244b b ac b b ac b b ac ac cx x a a a a a-+------=⋅===. 所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下列关系:如果ax 2+bx +c =0(a ≠0)的两根分别是x 1,x 2,那么x 1+x 2=b a -,x 1·x 2=ca.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定理.特别地,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若x 1,x 2是其两根,由韦达定理可知x 1+x 2=-p ,x 1·x 2=q ,即 p =-(x 1+x 2),q =x 1·x 2,所以,方程x 2+px +q =0可化为 x 2-(x 1+x 2)x +x 1·x 2=0,由于x 1,x 2是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的两根,所以,x 1,x 2也是一元二次方程x 2-(x 1+x 2)x +x 1·x 2=0.因此有 以两个数x 1,x 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x 2-(x 1+x 2)x +x 1·x 2=0.例2 已知方程2560x kx +-=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 的值.分析: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可以直接将这一根代入,求出k 的值,再由方程解出另一个根.但由于我们学习了韦达定理,又可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即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及方程的二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于是可以利用两根之积求出方程的另一个根,再由两根之和求出k 的值.解法一:∵2是方程的一个根,∴5×22+k ×2-6=0, ∴k =-7.所以,方程就为5x 2-7x -6=0,解得x 1=2,x 2=-35. 所以,方程的另一个根为-35,k 的值为-7. 解法二:设方程的另一个根为x 1,则 2x 1=-65,∴x 1=-35. 由 (-35)+2=-5k,得 k =-7. 所以,方程的另一个根为-35,k 的值为-7.例3 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2(m -2)x +m 2+4=0有两个实数根,并且这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m 的值.分析: 本题可以利用韦达定理,由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得到关于m 的方程,从而解得m 的值.但在解题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所给的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因此,其根的判别式应大于零.解:设x 1,x 2是方程的两根,由韦达定理,得 x 1+x 2=-2(m -2),x 1·x 2=m 2+4. ∵x 12+x 22-x 1·x 2=21,∴(x 1+x 2)2-3 x 1·x 2=21,即 [-2(m -2)]2-3(m 2+4)=21, 化简,得 m 2-16m -17=0, 解得 m =-1,或m =17.当m =-1时,方程为x 2+6x +5=0,Δ>0,满足题意; 当m =17时,方程为x 2+30x +293=0,Δ=302-4×1×293<0,不合题意,舍去. 综上,m =17. 说明:(1)在本题的解题过程中,也可以先研究满足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所对应的m 的范围,然后再由“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出m 的值,取满足条件的m 的值即可.(1)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如果仅仅由韦达定理解题时,还要考虑到根的判别式Δ是否大于或大于零.因为,韦达定理成立的前提是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例4 已知两个数的和为4,积为-12,求这两个数.分析:我们可以设出这两个数分别为x ,y ,利用二元方程求解出这两个数.也可以利用韦达定理转化出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解法一:设这两个数分别是x ,y , 则 x +y =4, ①xy =-12. ② 由①,得 y =4-x , 代入②,得x (4-x )=-12,即 x 2-4x -12=0, ∴x 1=-2,x 2=6.∴112,6,x y =-⎧⎨=⎩ 或226,2.x y =⎧⎨=-⎩因此,这两个数是-2和6.解法二:由韦达定理可知,这两个数是方程x 2-4x -12=0 的两个根.解这个方程,得x 1=-2,x 2=6. 所以,这两个数是-2和6. 说明:从上面的两种解法我们不难发现,解法二(直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要比解法一简捷. 例5 若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 2+5x -3=0的两根. (1)求| x 1-x 2|的值;(2)求221211x x +的值; (3)x 13+x 23.解:∵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 2+5x -3=0的两根,∴1252x x +=-,1232x x =-.(1)∵| x 1-x 2|2=x 12+ x 22-2 x 1x 2=(x 1+x 2)2-4 x 1x 2=253()4()22--⨯- =254+6=494, ∴| x 1-x 2|=72.(2)22221212122222221212125325()2()3()2113722439()9()24x x x x x x x x x x x x --⨯-+++-+=====⋅-.(3)x 13+x 23=(x 1+x 2)( x 12-x 1x 2+x 22)=(x 1+x 2)[ ( x 1+x 2) 2-3x 1x 2] =(-52)×[(-52)2-3×(32-)]=-2158. 说明: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差的绝对值是一个重要的量,今后我们经常会遇到求这一个量的问题,为了解题简便,我们可以探讨出其一般规律:设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则2142b b ac x a -+-=,2242b b acx a---=, ∴| x 1-x 2|=2224424222b b ac b b ac b aca a a-+------=24||||b ac a a -∆==. 于是有下面的结论:若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则| x 1-x 2|=||a ∆(其中Δ=b 2-4ac ). 今后,在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差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利用上面的结论.例6 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x +a -4=0的一根大于零、另一根小于零,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设x 1,x 2是方程的两根,则x 1x 2=a -4<0, ① 且Δ=(-1)2-4(a -4)>0. ② 由①得 a <4,由②得 a <174.∴a 的取值范围是a <4.练 习 1.选择题:(1)方程222330x kx k -+=的根的情况是 ( ) (A )有一个实数根 (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D )没有实数根(2)若关于x 的方程mx 2+ (2m +1)x +m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A )m <14 (B )m >-14 (C )m <14,且m ≠0 (D )m >-14,且m ≠02.填空:(1)若方程x 2-3x -1=0的两根分别是x 1和x 2,则1211x x += . (2)方程mx 2+x -2m =0(m ≠0)的根的情况是 . (3)以-3和1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3.已知2816|1|0a a b +++-=,当k 取何值时,方程kx 2+ax +b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4.已知方程x 2-3x -1=0的两根为x 1和x 2,求(x 1-3)( x 2-3)的值.习题2.1 A 组1.选择题:(1)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kx -2=0的一个根是1,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 (A )-3 (B )3 (C )-2 (D )2 (2)下列四个说法:①方程x 2+2x -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 ②方程x 2-2x +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③方程3 x 2-7=0的两根之和为0,两根之积为73-; ④方程3 x 2+2x =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0.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3)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5x +a 2+a =0的一个根是0,则a 的值是( )(A )0 (B )1 (C )-1 (D )0,或-12.填空:(1)方程kx 2+4x -1=0的两根之和为-2,则k = .(2)方程2x 2-x -4=0的两根为α,β,则α2+β2=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ax -3a =0的一个根是-2,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4)方程2x 2+2x -1=0的两根为x 1和x 2,则| x 1-x 2|= .3.试判定当m 取何值时,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 2x 2-(2m +1) x +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没有实数根?4.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两根分别是方程x 2-7x -1=0各根的相反数.B 组1.选择题:若关于x 的方程x 2+(k 2-1) x +k +1=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则k 的值为( )(A )1,或-1 (B )1 (C )-1 (D )0 2.填空:(1)若m ,n 是方程x 2+2005x -1=0的两个实数根,则m 2n +mn 2-mn 的值等于 .(2)如果a ,b 是方程x 2+x -1=0的两个实数根,那么代数式a 3+a 2b +ab 2+b 3的值是 .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kx -2=0.(1)求证: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设方程的两根为x 1和x 2,如果2(x 1+x 2)>x 1x 2,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 4.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根为x 1和x 2.求: (1)| x 1-x 2|和122x x +; (2)x 13+x 23.5.关于x 的方程x 2+4x +m =0的两根为x 1,x 2满足| x 1-x 2|=2,求实数m 的值.C 组1.选择题:(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恰好是方程2x 2-8x +7=0的两根,则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等于( )(A )3 (B )3 (C )6 (D )9 (2)若x 1,x 2是方程2x 2-4x +1=0的两个根,则1221x x x x +的值为 ( ) (A )6 (B )4 (C )3 (D )32(3)如果关于x 的方程x 2-2(1-m )x +m 2=0有两实数根α,β,则α+β的取值范围为( ) (A )α+β≥12 (B )α+β≤12(C )α+β≥1 (D )α+β≤1 (4)已知a ,b ,c 是ΔABC 的三边长,那么方程cx 2+(a +b )x +4c=0的根的情况是 ( )(A )没有实数根 (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D )有两个异号实数根 2.填空:若方程x 2-8x +m =0的两根为x 1,x 2,且3x 1+2x 2=18,则m = . 3. 已知x 1,x 2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4kx 2-4kx +k +1=0的两个实数根.(1)是否存在实数k ,使(2x 1-x 2)( x 1-2 x 2)=-32成立?若存在,求出k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求使1221x x x x +-2的值为整数的实数k 的整数值; (3)若k =-2,12xx λ=,试求λ的值.4.已知关于x 的方程22(2)04m x m x ---=. (1)求证:无论m 取什么实数时,这个方程总有两个相异实数根;(2)若这个方程的两个实数根x 1,x 2满足|x 2|=|x 1|+2,求m 的值及相应的x 1,x 2. 5.若关于x 的方程x 2+x +a =0的一个大于1、零一根小于1,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2.1 一元二次方程练习1. (1)C (2)D2. (1)-3 (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3)x 2+2x -3=0 3.k <4,且k ≠04.-1 提示:(x 1-3)( x 2-3)=x 1 x 2-3(x 1+x 2)+9习题2.1 A 组1. (1)C (2)B 提示:②和④是错的,对于②,由于方程的根的判别式Δ<0,所以方程没有实数根;对于④,其两根之和应为-23.(3)C 提示:当a =0时,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不合题意.2. (1)2 (2)174(3)6 (3)33.当m >-14,且m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m =-14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m <-14时,方程没有实数根.4.设已知方程的两根分别是x 1和x 2,则所求的方程的两根分别是-x 1和-x 2,∵x 1+x 2=7,x 1x 2=-1,∴(-x 1)+(-x 2)=-7,(-x 1)×(-x 2)=x 1x 2=-1,∴所求的方程为y 2+7y -1=0.B 组1.C 提示:由于k =1时,方程为x 2+2=0,没有实数根,所以k =-1. 2.(1)2006 提示:∵m +n =-2005,mn =-1,∴m 2n +mn 2-mn =mn (m +n -1)=-1×(-2005-1)=2006. (2)-3 提示;∵a +b =-1,ab =-1,∴a 3+a 2b +ab 2+b 3=a 2(a +b )+b 2(a +b )=(a +b )( a 2+b 2)=(a +b )[( a +b ) 2-2ab ]=(-1)×[(-1)2-2×(-1)]=-3.3.(1)∵Δ=(-k )2-4×1×(-2)=k 2+8>0,∴方程一定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x 1+x 2=k ,x 1x 2=-2,∴2k >-2,即k >-1.4.(1)| x 1-x 2|=24||b ac a -,122x x +=2b a -;(2)x 13+x 23=333abc b a -.5.∵| x 1-x 2|=164242m m -=-=,∴m =3.把m =3代入方程,Δ>0,满足题意,∴m =3.C 组1.(1)B (2)A(3)C 提示:由Δ≥0,得m ≤12,∴α+β=2(1-m )≥1. (4)B 提示:∵a ,b ,c 是ΔABC 的三边长,∴a +b >c ,∴Δ=(a +b )2-c 2>0. 2.(1)12 提示:∵x 1+x 2=8,∴3x 1+2x 2=2(x 1+x 2)+x 1=2×8+x 1=18,∴x 1=2,∴x 2=6,∴m =x 1x 2=12.3.(1)假设存在实数k ,使(2x 1-x 2)( x 1-2 x 2)=-32成立.∵一元二次方程4kx 2-4kx +k +1=0有两个实数根, ∴k ≠0,且Δ=16k 2-16k (k +1)=-16k ≥0,∴k <0. ∵x 1+x 2=1,x 1x 2=14k k+, ∴ (2x 1-x 2)( x 1-2 x 2)=2 x 12-51x 2+2 x 22=2(x 1+x 2)2-9 x 1x 2=2-9(1)4k k+=-32,即9(1)4k k+=72,解得k =95,与k <0相矛盾,所以,不存在实数k ,使(2x 1-x 2)( x 1-2 x 2)=-32成立.(2)∵1221x x x x +-2=222212121212121212()2()224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444(1)44111k k k k k k -+-==-+++, ∴要使1221x xx x +-2的值为整数,只须k +1能整除4.而k 为整数,∴k +1只能取±1,±2,±4.又∵k <0,∴k +1<1, ∴k +1只能取-1,-2,-4,∴k =-2,-3,-5.∴能使1221x x x x +-2的值为整数的实数k 的整数值为-2,-3和-5. (3)当k =-2时,x 1+x 2=1,① x 1x 2=18, ②①2÷②,得1221x x x x ++2=8,即16λλ+=,∴2610λλ-+=,∴322λ=±. 4.(1)Δ=22(1)20m -+>;(2)∵x 1x 2=-24m ≤0,∴x 1≤0,x 2≥0,或x 1≥0,x 2≤0.①若x 1≤0,x 2≥0,则x 2=-x 1+2,∴x 1+x 2=2,∴m -2=2,∴m =4.此时,方程为x 2-2x -4=0,∴115x =+,215x =-.②若x 1≥0,x 2≤0,则-x 2=x 1+2,∴x 1+x 2=-2,∴m -2=-2,∴m =0.此时,方程为x 2+2=0,∴x 1=0,x 2=-2.5.设方程的两根为x 1,x 2,则x 1+x 2=-1,x 1x 2=a , 由一根大于1、另一根小于1,得(x 1-1)( x 2-1)<0, 即 x 1x 2-(x 1+x 2)+1<0, ∴ a -(-1)+1<0,∴a <-2. 此时,Δ=12-4×(-2) >0, ∴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a <-2.2.2 二次函数2.2.1 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像和性质问题1 函数y =ax 2与y =x 2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先画出y =2x 2,y =12x 2,y =-2x 2的图象,通过这些函数图象与函数y =x 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函数y =ax 2与y =x 2的图象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先画出函数y =x 2,y =2x 2的图象. 先列表: x … -3 -2 -1 0 1 2 3 … x 2 … 9 4 1 0 1 4 9 … 2x 2 …18822818从表中不难看出,要得到2x 2的值,只要把相应的x 2的值扩大两倍就可以了.再描点、连线,就分别得到了函数y =x 2,y =2x 2的图象(如图2-1所示),从图2-1我们可以得到这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函数y =2x 2的图象可以由函数y =x 2的图象各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两倍得到.同学们也可以用类似于上面的方法画出函数y =12x 2,y =-2x 2的图象,并研究这两个函数图象与函数y =x 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二次函数y =ax 2(a ≠0)的图象可以由y =x 2的图象各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 倍得到.在二次函数y =ax 2(a ≠0)中,二次项系数a 决定了图象的开口方向和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的开口的大小.问题2 函数y =a (x +h )2+k 与y =ax 2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同样地,我们可以利用几个特殊的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可以作出函数y =2(x +1)2+1与y =2x 2的图象(如图2-2所示),从函数的同学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把函数y =2x 2的图象向左平移一个单位,再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就可以得到函数y =2(x +1)2+1的图象.这两个函数图象之间具有“形状相同,位置不同”的特点.类似地,还可以通过画函数y =-3x 2,y =-3(x -1)2+1的图象,研究它们图象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二次函数y =a (x +h )2+k (a ≠0)中,a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大小及方向;h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左右平移,而且“h 正左移,h 负右移”;k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上下平移,而且“k 正上移,k 负下移”.由上面的结论,我们可以得到研究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的图象的方法:由于y =ax 2+bx +c =a (x 2+b x a )+c =a (x 2+b x a+224b a )+c -24b a224()24b b ac a x a a-=++, 所以,y =ax 2+bx +c (a ≠0)的图象可以看作是将函数y =ax 2的图象作左右平移、上下平移得到的,于是,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具有下列性质:(1)当a >0时,函数y =ax 2+bx +c 图象开口向上;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对称轴为直线x =-2ba;当x <2b a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2b a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2ba-时,函数取最小值y =244ac b a-. (2)当a <0时,函数y =ax 2+bx +c 图象开口向下;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对称轴为直线x =-2b a;当x <2b a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2b a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2ba-时,函数取最大值y =244ac b a-. 上述二次函数的性质可以分别通过图2.2-3和图2.2-4直观地表示出来.因此,在今后解决二次函数问题时,可以借助于函数图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例1 求二次函数y =-3x 2-6x +1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指出当x 取何值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并画出该函数的图象.解:∵y =-3x 2-6x +1=-3(x +1)2+4, ∴函数图象的开口向下; 对称轴是直线x =-1; 顶点坐标为(-1,4); 图2.2-2xyO -1y =2x 2y =2(x +1)2y =2(x +1)2+1 y =x 2y =2x 2图2.2-1xO y当x =-1时,函数y 取最大值y =4;当x <-1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1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 采用描点法画图,选顶点A (-1,4)),与x 轴交于点B 233(,0)3-和C 233(,0)3+-,与y 轴的交点为D (0,1),过这五点画出图象(如图2-5所示).说明:从这个例题可以看出,根据配方后得到的性质画函数的图象,可以直接选出关键点,减少了选点的盲目性,使画图更简便、图象更精确.例2 某种产品的成本是120元/件,试销阶段每件产品的售价x (元)与产品的日销售量y (件)之间关系如下表所示:x /元130 150 165 y /件70 50 35 若日销售量y 是销售价x 的一次函数,那么,要使每天所获得最大的利润,每件产品的销售价应定为多少元?此时每天的销售利润是多少?分析:由于每天的利润=日销售量y ×(销售价x -120),日销售量y 又是销售价x 的一次函数,所以,欲求每天所获得的利润最大值,首先需要求出每天的利润与销售价x 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再由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求出每天利润的最大值.解:由于y 是x 的一次函数,于是,设y =kx +(B ) 将x =130,y =70;x =150,y =50代入方程,有70130,50150,k b k b =+⎧⎨=+⎩ 解得 k =-1,b =200. ∴ y =-x +200.设每天的利润为z (元),则z =(-x +200)(x -120)=-x 2+320x -24000 =-(x -160)2+1600,∴当x =160时,z 取最大值1600.答:当售价为160元/件时,每天的利润最大,为1600元.例3 把二次函数y =x 2+bx +c 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2的图像,求b ,c 的值.解法一:y =x 2+bx +c =(x +2b )224bc +-,把它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22(4)224b b y xc =+++-+的图像,也就是函数y =x 2的图像,所以,240,220,4bb c ⎧--=⎪⎪⎨⎪-+=⎪⎩ 解得b =-8,c =14. 解法二:把二次函数y =x 2+bx +c 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2的图像,等价于把二次函数y =x 2的图像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2+bx +c 的图像. 由于把二次函数y =x 2的图像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4)2+2的图像,即为y =x 2-8x +14的图像,∴函数y =x 2-8x +14与函数y =x 2+bx +c 表示同一个函数,∴b =-8,c =14.说明:本例的两种解法都是利用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规律来解决问题,所以,同学们要牢固掌握二次函数图像的变换规律.这两种解法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解法一,是直接利用条件进行正向的思维来解决的,其运算量相对较大;而解法二,则是利用逆向思维,将原来的问题等价转化成与之等价的问题来解,具有计算量小的优点.今后,我们在解题时,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例4 已知函数y =x 2,-2≤x ≤a ,其中a ≥-2,求该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并求出函数取最大值和最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值.分析:本例中函数自变量的范围是一个变化的范围,需要对a 的取值进行讨论. 解:(1)当a =-2时,函数y =x 2的图象仅仅对应着一个点(-2,4),所以,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都是4,此时x =-2;(2)当-2<a <0时,由图2.2-6①可知,当x =-2时,函数取最大值y =4;当x =a 时,函数取最小值y =a 2; (3)当0≤a <2时,由图2.2-6②可知,当x =-2时,函数取最大值y =4;当x =0时,函数取最小值y =0; (4)当a ≥2时,由图2.2-6③可知,当x =a 时,函数取最大值y =a 2;当x =0时,函数取最小值y =0.说明:在本例中,利用了分类讨论的方法,对a 的所有可能情形进行讨论.此外,本例中所研究的二次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不是取任意的实数,而是取部分实数来研究,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通常需要借助于函数图象来直观地解决问题. 练 习 1.选择题:(1)下列函数图象中,顶点不在坐标轴上的是 ( ) (A )y =2x 2 (B )y =2x 2-4x +2 (C )y =2x 2-1 (D )y =2x 2-4x(2)函数y =2(x -1)2+2是将函数y =2x 2 ( )(A )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 (B )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C )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D )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2.填空题(1)二次函数y =2x 2-mx +n 图象的顶点坐标为(1,-2),则m = ,n = .(2)已知二次函数y =x 2+(m -2)x -2m ,当m = 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y 轴上;当m = 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x 轴上;当m = 时,函数图象经过原点.(3)函数y =-3(x +2)2+5的图象的开口向 ,对称轴为 ,顶点坐标为 ;当x =时,函数取最 值y = ;当x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y ① x y O -2 a a 24图2.2-6 x y O a -2 2 4 a 2②-2 x y O a a 2 4 ③3.求下列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小)值及y随x的变化情况,并画出其图象.(1)y=x2-2x-3;(2)y=1+6 x-x2.4.已知函数y=-x2-2x+3,当自变量x在下列取值范围内时,分别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求当函数取最大(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值:(1)x≤-2;(2)x≤2;(3)-2≤x≤1;(4)0≤x≤3.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通过上一小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二次函数可以表示成以下两种形式:1.一般式:y=ax2+bx+c(a≠0);2.顶点式:y=a(x+h)2+k (a≠0),其中顶点坐标是(-h,k).除了上述两种表示方法外,它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为了研究另一种表示方式,我们先来研究二次函数y =ax2+bx+c(a≠0)的图象与x轴交点个数.当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相交时,其函数值为零,于是有ax2+bx+c=0.①并且方程①的解就是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纵坐标为零),于是,不难发现,抛物线y =ax2+bx+c(a≠0)与x轴交点个数与方程①的解的个数有关,而方程①的解的个数又与方程①的根的判别式Δ=b2-4ac 有关,由此可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点个数与根的判别式Δ=b2-4ac存在下列关系:(1)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则Δ>0也成立.(2)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一个交点(抛物线的顶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ax2+bx +c(a≠0)与x轴有一个交点,则Δ=0也成立.(3)当Δ<0时,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没有交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没有交点,则Δ<0也成立.于是,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有两个交点A(x1,0),B(x2,0),则x1,x2是方程ax2+bx+c=0的两根,所以x1+x2=ba-,x1x2=ca,即ba=-(x1+x2),ca=x1x2.所以,y=ax2+bx+c=a(2b cx xa a++)= a[x2-(x1+x2)x+x1x2]=a(x-x1) (x-x2).由上面的推导过程可以得到下面结论:若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交于A(x1,0),B(x2,0)两点,则其函数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a(x-x1) (x-x2) (a≠0).这样,也就得到了表示二次函数的第三种方法:3.交点式:y=a(x-x1) (x-x2) (a≠0),其中x1,x2是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今后,在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时,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选用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这三种表达形式中的某一形式来解题.。

初升高数学衔接知识点

初升高数学衔接知识点

初升高数学衔接知识点
1. 函数的概念嘿!你想想看,函数就像一个魔法机器,你给它一个输入,它就会给你一个特定的输出。

比如说,y = 2x,当你给 x 赋值 5 时,y 不就等于 10 了嘛,神奇吧!
2. 二次函数的图像哇塞!二次函数的图像就像一条会跳舞的曲线。

像抛物线 y = x^2,它有个最低点,多有意思啊!还记得你扔出的球的轨迹吗?那就和二次函数图像有点像呢。

3. 几何图形的认识哎呀!几何图形就像生活中的各种东西呀。

圆就像个大皮球,三角形像个屋顶,正方体像个盒子。

你看我们身边到处都是几何图形呢!
4. 不等式的求解嘿呀!不等式就像个天平,要让两边平衡呀。

比如说
2x + 5 > 10,解出来 x 的范围,不就知道哪些数满足条件啦,是不是很有
趣呢?
5. 因式分解哇靠!因式分解就像是把一个大东西拆分成好多小零件。

像x^2 - 9 可以分解成 (x + 3)(x - 3),厉害吧!
6. 概率的初步了解天哪!概率就像是在碰运气呢。

抛个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二分之一。

就好像抽奖一样,充满了未知和期待,多刺激呀!
7. 数列的奥秘哟呵!数列就像一串有规律的数字在排队。

等差数列 1,3,5,7,它们每次都增加 2,是不是很神奇呢!
8. 三角函数的神奇嘿嘿!三角函数就像是数学里的魔法师。

像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它们能解决很多几何问题呢,你不好奇吗?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初升高这些数学衔接知识点真的很重要,很有趣,能让我们更好地进入高中数学的学习呢!。

初中到高中衔接重要知识点总结

初中到高中衔接重要知识点总结

初中到高中衔接重要知识点总结一、时间、位移和速度:1.时间:初中物理中学习了简单的时间单位转换,高中会深入研究时间间隔、时间测量等更加具体的内容。

2.位移:初中物理中学习了位移的概念和测量方法,高中会引入更多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如矢量和标量的区别,位移与距离的关系等。

3.速度:初中物理中学习了匀速运动和加速运动,高中会进一步学习速度与位移、时间的关系,并引入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

二、力和牛顿定律:1.力:初中物理中学习了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高中会引入分解力、合力和力的平衡等更加具体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2.牛顿定律:初中物理中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高中会引入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大小和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和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

三、能量和功:1.能量:初中物理中学习了能量的概念和转化,高中会进一步学习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转化的特点。

2.功:初中物理中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高中会引入功率和机械效率的概念,以及功与能量的关系。

四、压力和浮力:1.压力:初中物理中学习了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高中会引入压强和液体静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浮力:初中物理中学习了浮力的概念和实验现象,高中会进一步学习浮力的计算和浮力与物体浮沉的关系。

五、电路和电能:1.电路:初中物理中学习了如何搭建和分析简单的电路,高中会引入更多的电路元件和复杂电路的分析。

2.电能:初中物理中学习了电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高中会引入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并学习电能的转化和电功的应用。

六、光学知识:1.略七、波动和振动:1.波动和振动:初中物理中学习了波动和振动的基本概念,高中会引入更多的波动和振动的性质和数学模型,如波长、频率、振幅、波速等。

八、核物理和原子物理:1.略总之,初中到高中物理的衔接中,需要巩固初中所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进一步学习更加具体和深入的内容,如矢量、分解力、压强、液体静压力、电路元件、电功、波动和振动等。

数学初中高中衔接重要知识点

数学初中高中衔接重要知识点

数学初中高中衔接重要知识点
1.小数与分数的转化:初中学习分数,高中学习小数,两者的转化非常重要。

2. 代数基础:初中代数包括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代数式的化简与因式分解等,高中代数则包括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向量与直线等。

3. 几何基础:初中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如图形的分类、长度与面积的计算等;高中则学习了空间几何,包括向量、平面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等。

4. 三角函数:初中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等基础知识;高中则深入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以及三角函数的运用。

5. 导数与微积分:高中学习了导数与微积分的基础知识,包括导数的定义、求导法则、微分与微分中值定理等。

6. 概率与统计:初中学习了基本的概率与统计知识,如事件概率、频率、均值等;高中则学习了更加深入的统计方法,如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等。

7.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初中学习了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基础知识;高中则深入学习了数列的极限、递推公式、数学归纳法等。

8. 矩阵与行列式:高中学习了矩阵与行列式的基础知识,包括矩阵的运算、矩阵的逆、行列式的定义和性质等。

9.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高中学习了空间向量的基本概念、向
量的线性运算、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等,以及立体几何中的体积、表面积等知识。

10. 函数与方程组:高中学习了函数的定义、性质与分类,以及方程组的解法、高斯消元法等知识。

初高中语文衔接知识点

初高中语文衔接知识点

初高中语文衔接知识点1. 课文阅读和分析初高中语文衔接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课文阅读和分析。

在初中,学生主要阅读一些简单的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而到了高中,学生需要阅读更加复杂和深入的文学作品,探究其中的主题,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作品的意义。

因此,初高中语文衔接中,需要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2. 作文写作技巧作文写作是初高中语文衔接中另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初中时,学生主要进行基础的作文写作,如描写人物、事物,写日记等。

到了高中,学生需要掌握更加高级的写作技巧,如议论文、说明文和记叙文等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

初高中语文衔接中,应该逐步引导学生练不同类型的作文写作,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3. 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对比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对比也是初高中语文衔接中需要关注的知识点。

在初中,学生接触到的主要是一些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到了高中,学生需要进一步了解并分析现代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和散文等。

初高中语文衔接中,需要引导学生对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不同时期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4. 古文阅读和解析古文阅读和解析也是初高中语文衔接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初中时,学生开始接触一些简单的古文课文,如《荀子·劝学》等。

到了高中,学生需要逐渐深入研究和理解更加复杂的古文,如《论语》、《道德经》等。

初高中语文衔接中,需要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练来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和解析能力。

5.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转换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转换也是初高中语文衔接中一个需要注意的知识点。

初中时,学生主要研究文言文的基本阅读和理解,如《评判大学》等。

到了高中,学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运用文言文,同时掌握将文言文转换为白话文的能力。

初高中语文衔接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练和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转换能力。

以上是初高中语文衔接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通过加强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和分析、作文写作技巧的培养、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对比、古文阅读和解析以及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转换能力的训练,可以有效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语文学习。

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六个主要知识点

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六个主要知识点

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六个主要知识点1. 代数代数- 初中代数主要包括简单的代数运算和方程式的解析,高中代数则更加深入和复杂。

- 在过渡期间,学生需要熟悉高中代数的基本概念,如多项式和一次、二次方程等。

- 学生需要掌握解二次方程的方法,包括因式分解、配方法和公式法等。

2. 函数函数- 初中数学中的函数概念相对简单,而高中数学中函数的概念更加深入和抽象。

- 学生需要了解高中函数的基本性质,如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和单调性等。

- 学生还需要学会绘制和分析高中数学中的各种函数图像,如线性函数、二次函数和指数函数等。

3. 三角函数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包括正弦、余弦和正切等。

- 学生需要熟悉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和公式,以及它们在几何图形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 过渡期间,学生需要掌握三角函数与代数和几何的关联,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等。

4. 向量向量- 向量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初中数学中一般不涉及。

- 学生需要了解向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如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量积等。

- 过渡期间,学生需要熟悉向量与几何和物理问题的应用,如向量的共线性和垂直性等。

5. 导数导数- 导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初中数学中一般不涉及。

- 学生需要了解导数的定义、性质和基本运算法则,以及它们在函数图像和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 过渡期间,学生需要掌握求函数导数的方法,包括基本函数的导数和导数的运算法则等。

6. 概率统计概率统计- 概率统计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初中数学中基本概率的概念已经涉及。

- 学生需要了解高中概率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概率计算、频率分布和抽样调查等。

- 过渡期间,学生需要进一步熟悉概率统计的应用,如随机变量的期望和方差等。

以上是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六个主要知识点。

通过深入理解和练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在高中数学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同时,老师和家长也应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培训,以帮助学生在数学衔接过渡期顺利过渡。

(集合)初升高数学衔接知识点

(集合)初升高数学衔接知识点

(集合)初升高数学衔接知识点初升高数学衔接知识点11、数的分类及概念数系表: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2)有标准。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

(表为:x0)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数均为0。

3、倒数:①定义及表示法②性质:A.a1/a(a1);B.1/a中,aC.04、相反数:①定义及表示法②性质:A.a0时,aB.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定义及表示:奇数:2n-1偶数:2n(n为自然数)7、绝对值:①定义(两种):代数定义: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一、圆的定义1、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点组成的图形。

2、在同一平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点组成的图形。

二、圆的各元素1、半径:圆上一点与圆心的连线段。

2、直径:连接圆上两点有经过圆心的线段。

3、弦:连接圆上两点线段(直径也是弦)。

4、弧:圆上两点之间的曲线部分。

半圆周也是弧。

(1)劣弧:小于半圆周的弧。

(2)优弧:大于半圆周的弧。

5、圆心角:以圆心为顶点,半径为角的边。

6、圆周角:顶点在圆周上,圆周角的两边是弦。

7、弦心距:圆心到弦的垂线段的长。

三、圆的基本性质1、圆的对称性(1)圆是图形,它的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2)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它的对称中心是圆心。

(3)圆是对称图形。

2、垂径定理。

(1)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两条弧。

(2)推论:平分弦(非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平分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弧所对的弦。

3、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的度数。

初高中衔接相关内容

初高中衔接相关内容

初高中衔接相关内容
初高中衔接是指学生从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到高中阶段的过程。

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讨论初高中衔接的一些相关内容。

初高中衔接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业过渡。

在初中阶段,学生
主要以综合知识为主,而在高中阶段,学生将进入更为专业的学科学习。

因此,初高中衔接应该帮助学生逐步适应新的学科知识要求,并提前了解高中的学科设置和课程内容。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过渡课程或夏令营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培训。

初高中衔接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高中学习相较于初中更为繁重和复杂,学生需要具备更高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初中可以通过提供必要的学习技巧培训,如阅读理解、写作和思维逻辑等方面的训练,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校课外活动和社团,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初高中衔接还包括对学生的心理过渡的关注。

由于学习环
境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可能会出现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惑。

学校和家长可以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与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交流,帮助他们顺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同时,学校还可以加强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辅导和关爱,构建良好的学生间支持系统。

初高中衔接是学生学业发展的重要阶段。

学校和家长应该
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业过渡、学习能力和心理过渡,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使他们能够顺利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实现个人的学习目标和发展。

初三和高一衔接知识点

初三和高一衔接知识点

初三和高一衔接知识点初三和高一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

初三学生要顺利过渡到高一阶段,并适应高中学习的节奏和要求,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衔接知识点。

本文将从数学、语文和英语三个学科的角度,介绍初三和高一的衔接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迎接新的学习阶段。

一、数学衔接知识点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

但是进入高中后,数学的难度会逐渐提高,学习内容也会有所变化,因此需要同学们在初三阶段掌握以下衔接知识点:1. 函数和方程:高中数学中,函数和方程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同学们需要对初中已学的线性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等进行复习和巩固,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平面几何:初中平面几何的学习主要涉及线段、角、三角形等基本图形的性质和计算。

进入高中后,同学们需要进一步学习平面向量、二次函数的图像等内容。

因此,在初三阶段,同学们需要对初中平面几何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强化。

3. 统计与概率:高中数学中,统计与概率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模块。

同学们需要掌握初中已学的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方法和概念,如频数分布、样本空间、事件等,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语文衔接知识点语文学科是同学们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学习的核心学科之一。

初三同学们需要在语文学科方面掌握以下衔接知识点:1. 作文写作技巧:高中作文要求同学们提升写作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因此,在初三阶段,同学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作文写作技巧的学习,如行文逻辑、段落衔接和论证方法等,以适应高中阶段的写作要求。

2. 诗词鉴赏:高中语文中,同学们需要学习和欣赏更多的古代诗词作品。

初三同学们应该进一步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和常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为高中的诗词鉴赏打下基础。

3. 阅读理解:高中的语文阅读要求更高,同学们需要具备更好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初高中化学衔接知识点专题

初高中化学衔接知识点专题

初高中化学衔接知识点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 物质的组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构成元素。

- 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可以是同种元素或不同元素的组合。

- 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数的原子组成,不能被化学手段分解为其他物质。

-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不同元素的原子经化学反应形成的物质。

2. 物质的分类- 纯物质:由单一种类的物质组成,可以是元素或化合物。

- 混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类的物质混合而成,不同的组成可以形成不同的性质。

二、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特征- 反应物:参与反应的物质。

- 生成物:在反应中生成的物质。

- 反应物质的质量守恒:反应前后总质量的保持不变。

- 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2. 反应类型及示例- 合成反应:两个或更多物质结合形成一种新物质。

例:2H2 + O2 → 2H2O-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个或更多的新物质。

例:2H2O → 2H2 + O2- 取代反应:一种元素或离子取代另一种元素或离子的位置。

例:Cu + 2AgNO3 → Cu(NO3)2 + 2Ag-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的转移,也称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组合。

例:2Fe + 3O2 → 2Fe2O3三、离子反应1. 离子的概念-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

-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

2. 离子反应及示例- 氯离子的沉淀反应:Cl-与其他金属离子结合形成沉淀。

例:AgNO3 + NaCl → AgCl↓ + NaNO3- 碳酸盐的酸反应:碳酸盐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例:CaCO3 + 2HCl → CO2↑ + CaCl2 + H2O- 钠、钾离子的酸碱中和反应:与酸反应产生盐和水。

例:NaOH + HCl → NaCl + H2O以上是初高中化学衔接知识点的专题,介绍了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化学反应的特征及类型,以及离子反应的概念和示例。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初高中衔接知识点整理

初高中衔接知识点整理

初高中衔接知识点整理标题:初中与高中衔接知识点整理:探究学习的连贯性与拓展性导言:初中与高中是学生学业的两个重要阶段,他们之间的衔接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初高中衔接知识点整理成为学生与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学科的角度出发,对初中与高中的衔接知识点进行全面评估,并提供了一些个人观点和理解,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初高中衔接知识点的重要性和学习策略。

一、数学方面的衔接知识点1.1 整数与有理数的延伸初中数学中的整数与有理数是高中数学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

初中数学主要涉及到正数、负数和零的运算,以及分数和小数的初步认识。

而高中数学则更进一步地探究了有理数的性质,包括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四则运算、代数运算等。

在初中与高中之间,学生需要学会将初中所学的整数和有理数的概念扩展到更广泛的数集中,理解有理数的定义和性质,并能够正确运用在不同的数学问题中。

1.2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初中数学中的方程解法主要集中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上,而高中数学中则引入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学生需要从初中的方程解法的基础上扩展到解二元线性方程组、三元线性方程组等更复杂的问题。

还需要学会应用线性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并理解线性方程组的解的几何意义和解的唯一性等概念。

1.3 函数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初中数学中的函数概念主要集中在一元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上,如定义域、值域、奇偶性等。

而高中数学将函数的概念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引入了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更多种类的函数。

学生需要从初中的函数概念出发,逐步拓展到高中更多种类的函数,并能够灵活运用函数的性质解题。

二、语文方面的衔接知识点2.1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中,学生主要接触到了部分文言文的课文和阅读材料。

而高中语文则要求学生对更复杂、更经典的文言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为了顺利衔接,学生需要加强对文言文的阅读培养,并掌握一些常用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史上最全的初高中数学知识点衔接归纳

史上最全的初高中数学知识点衔接归纳

史上最全的初高中数学知识点衔接归纳一、初中数学知识点1.基本运算:加减乘除是数学的基本运算,初中数学中多种题型都是基于这些基本运算进行扩展的。

2.数的性质:数的整数性质、分数性质、实数性质等内容是数学的基础,理解和掌握这些性质对于后续的学习至关重要。

3.代数:代数是数学的一种运算方法,包括代数式、方程式等内容。

学好代数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并为后续的高中数学打下基础。

4.几何:几何是研究空间和图形的学科,包括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两个部分。

初中数学主要包括平面几何内容,如线段、角、三角形、四边形等。

5.函数:函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初中数学中主要学习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性质。

二、高中数学知识点1.高中数学的知识点是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发展的。

2.数列和数列的极限:数列是一列有序的数的集合,数列的极限是数列的重要性质之一3.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包括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等。

4.数与方程:高中数学中的方程更加复杂,包括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

5.几何与向量:高中数学中的几何和初中数学有所不同,包括平面向量、解析几何等内容。

6.概率与统计:概率与统计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涉及到事件的概率计算、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等。

三、初高中数学知识点的衔接1.初中数学为高中数学打下基础,数的性质、代数、几何等知识点为理解和掌握高中数学提供了基础。

2.初中数学中的基本运算为高中数学中的计算提供了基础。

3.初中数学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为高中数学的解题提供了参考。

4.初中数学中的几何知识为高中数学中的几何形状的分析提供了基础。

5.初中数学的代数知识为高中数学中的函数、方程等内容提供了基础。

初升高 初中、高中衔接课(学)

初升高 初中、高中衔接课(学)

初中、高中衔接课第1课时因式分解学习目标 1.理解提取公因式法、分组分解法.2.掌握十字相乘法.3.对于复杂的问题利用因式分解简化运算.知识点一常用的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a+b)(a-b)=a2-b2.(2)立方差公式:(a-b)(a2+ab+b2)=a3-b3.(3)立方和公式:(a+b)(a2-ab+b2)=a3+b3.(4)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5)三数和平方公式:(a+b+c)2=a2+b2+c2+2ab+2ac+2bc.(6)完全立方公式:(a±b)3=a3±3a2b+3ab2±b3.知识点二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1)十字相乘法:十字左边相乘等于二次项系数,右边相乘等于常数项,交叉相乘再相加等于一次项系数,即运用乘法公式(x+a)(x+b)=x2+(a+b)x+ab的逆运算进行因式分解.(2)提取公因式法:当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时,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形式的方法.(3)公式法:把乘法公式反过来用,把某些多项式因式分解的方法.(4)求根法:若关于x的方程ax2+bx+c=0(a≠0)的两个实数根是x1,x2,则二次三项式ax2+bx+c(a≠0)就可分解为a(x-x1)(x-x2).(5)试根法:对于简单的高次因式,可以通过先试根再分解的方法分解因式.如2x3-x-1,试根知x=1为2x3-x-1=0的根,通过拆项,2x3-x-1=2x3-2x2+2x2-2x+x-1提取公因式后分解因式.1.a3+b3=(a+b)(a2+ab+b2).()2.a2+2ab+b2+c2+2ac+2bc=(a+b+c)2.()3.a3-3a2b-3ab2+b3=(a-b)3.()4.多项式ax2+bx+c(a≠0)一定可以分解成a(x-x1)·(x-x2)的形式.()突破一配方法因式分解例1把下列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1)x2+2x-1;(2)x2+4xy-4y2.跟踪训练1分解因式x2+6x-16..突破二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命题角度1形如x2+(p+q)x+pq型的因式分解这类式子在许多问题中经常出现,其特点是:(1)二次项系数是1;(2)常数项是两个数之积;(3)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的两个因数之和.x2+(p+q)x+pq=x2+px+qx+pq=x(x+p)+q(x+p)=(x+p)(x+q).因此,x2+(p+q)x+pq=(x+p)(x+q),运用这个公式,可以把某些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我们也可以用一个图表,此方法叫做十字相乘法.例2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x2-3x+2;(2)x2+4x-12;(3)x2-(a+b)xy+aby2;(4)xy-1+x-y.反思感悟十字相乘法简单来讲就是:十字左边相乘等于二次项,右边相乘等于常数项,交叉相乘再相加等于一次项,其实质是乘法公式(x+a)(x+b)=x2+(a+b)x+ab的逆运算.跟踪训练2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x2+xy-6y2;(2)(x2+x)2-8(x2+x)+12.命题角度2形如一般二次三项式ax2+bx+c型的因式分解我们知道,(a1x+c1)(a2x+c2)=a1a2x2+(a1c2+a2c1)x+c1c2.反过来,就得到:a1a2x2+(a1c2+a2c1)x+c1c2=(a1x+c1)(a2x+c2)我们发现,二次项系数a分解成a1a2,常数项c分解成c1c2,把a1,a2,c1,c2写成a1a2×c1c2,这里按斜线交叉相乘,再相加,就得到a1c2+a2c1,如果它正好等于ax2+bx+c的一次项系数b,那么ax2+bx+c就可以分解成(a1x+c1)·(a2x+c2),其中a1,c1位于上一行,a2,c2位于下一行.这种借助画十字交叉线分解系数,从而将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也叫做十字相乘法.例3 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12x 2-5x -2;(2)5x 2+6xy -8y 2.跟踪训练3 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6x 2+5x +1;(2)6x 2+11x -7; (3)42x 2-33x +6;(4)2x 4-5x 2+3.1.分解因式x 2-3x +2为( ) A.(x +1)(x +2) B.(x -1)(x -2) C.(x -1)(x +2) D.(x +1)(x -2)2.分解因式x 2-x -1为( ) A.(x -1)(x +1) B.(x +1)(x -2)C.⎝⎛⎭⎫x -1+52⎝⎛⎭⎫x -1-52 D.⎝⎛⎭⎫x +1-52⎝⎛⎭⎫x -1+52 3.分解因式:m 2-4mn -5n 2=________.4.分解因式:(a -b )2+11(a -b )+28=________.5.分解因式:x 2-y 2-x +3y -2=____________.一、选择题1.计算(-2)100+(-2)101的结果是( ) A.2 B.-2 C.-2100 D.21002.边长为a ,b 的长方形周长为12,面积为10,则a 2b +ab 2的值为( ) A.120 B.60 C.80 D.403.下列各式中,能运用两数和(差)的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是()A.x2+4xB.a2-4b2C.x2+4x+1D.x2-2x+14.将代数式x2+4x-5因式分解的结果为()A.(x+5)(x-1)B.(x-5)(x+1)C.(x+5)(x+1)D.(x-5)(x-1)5.要在二次三项式x2+()x-6的括号中填上一个整数,使它能按公式x2+(a+b)x+ab=(x+a)(x+b)分解因式,那么这些数只能是()A.1,-1B.5,-5C.1,-1,5,-5D.以上答案都不对6.已知多项式x2+bx+c因式分解的结果为(x-1)(x+2),则b+c的值为()A.-3B.-2C.-1D.07.下列变形正确的是()A.x3-x2-x=x(x2-x)B.x2-3x+2=x(x-3)-2C.a2-9=(a+3)(a-3)D.a2-4a+4=(a+2)28.若2m+n=25,m-2n=2,则(m+3n)2-(3m-n)2的值为()A.200B.-200C.100D.-100二、填空题9.因式分解:ax+ay+bx+by=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因式分解:(x+y)2-2y(x+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分解因式:(a2+1)2-4a2=__________________.三、解答题12.分解因式:(1)x2+6x+8;(2)x2-x-6.14.若x(x+1)+y(xy+y)=(x+1)·M,则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分解因式:(1)(x-y)2+4(x-y)+3;第2课时 二次函数、二次方程及简单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学习目标 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并能熟练解出一元二次方程,借助于二次函数的图象会解简单一元二次不等式.知识点一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用配方法将其变形为⎝⎛⎭⎫x +b 2a 2=b 2-4ac 4a 2. (1)当b 2-4ac >0时,右端是正数.因此,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b ±b 2-4ac2a ;(2)当b 2-4ac =0时,右端是零.因此,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1,2=-b2a;(3)当b 2-4ac <0时,右端是负数.因此,方程没有实数根.由于可以用b 2-4ac 的取值情况来判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因此,把b 2-4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判别式,表示为Δ=b 2-4ac . 知识点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个根为x 1=-b +b 2-4ac 2a ,x 2=-b -b 2-4ac 2a ,所以:x 1+x 2=-b +b 2-4ac 2a +-b -b 2-4ac2a=-ba ,x 1x 2=-b +b 2-4ac 2a ·-b -b 2-4ac 2a=(-b )2-(b 2-4ac )2(2a )2=4ac 4a 2=c a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十六世纪的法国数学家韦达发现,所以通常把此定理称为“韦达定理”.定理:如果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个根为x 1,x 2,那么x 1+x 2=-b a ,x 1x 2=ca.知识点三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仅讨论y =ax 2+bx +c (a >0)的情况: 1.x 的取值范围为一切实数.2.y 的取值范围为⎣⎡⎭⎫4ac -b 24a ,+∞ 当x =-b2a 时,y 取得最小值4ac -b 24a.3.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方式: ⎩⎪⎨⎪⎧y =ax 2+bx +c ;y =a (x -x 1)(x -x 2);y =a (x -h )2+k .4.对称轴x =-b 2a (图象关于x =-b2a 对称). 5.(1)当x 1<x 2≤-b2a 时,则y 1>y 2.(2)当x 2>x 1≥-b2a时,则y 1<y 2.6.有相异两实根x,==x1.方程ax2+bx+c=0如果有实数根,则Δ=b2-4ac≥0.()2.二次函数y=ax2+bx+c(a≠0)在x=-b2a时取得最值.()3.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则ax2+bx+c>0的范围为x>x2或x<x1.()突破一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的应用例1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m-2)x+m2+4=0有两个实数根,并且这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m的值.反思感悟(1)在本题的解题过程中,也可以先研究满足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所对应的m的范围,然后再由“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于21”求出m的值,取满足条件的m的值即可.(2)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如果仅仅由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时,还要考虑到根的判别式Δ是否大于或等于零.因为,根与系数的关系成立的前提是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跟踪训练1若x1和x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2+5x-3=0的两根,(1)求|x1-x2|的值;(2)求1x21+1x22的值;(3)x31+x32.突破二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例2已知函数y=x2,-2≤x≤a,其中a≥-2,求该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并求出函数取最大值和最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的值.反思感悟在本例中,利用了分类讨论的方法,对a的所有可能情形进行讨论.此外,本例中所研究的二次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不是取任意的实数,而是取部分实数来研究,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通常需要借助于函数图象来直观地解决问题.跟踪训练2求二次函数y=-3x2-6x+1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指出当x 取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画出该函数的图象,并指出y>0时x的取值范围.突破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例3求不等式4x2-4x+1>0的解.跟踪训练3求不等式-3x2+6x>2的解.1.不等式9x2-6x+1≤0的解为()A.全体实数B.无解C.x≠13 D.x=132.不等式-4x2+4x<-15的解为()A.-32<x<52 B.-52<x<32C.x>52或x<-32 D.x>32或x<-523.函数y=x2-2x,当-1≤x≤t时,该函数的最大值为3,则t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4.方程x2-ax+1=0的两根为x1,x2,若|x1-x2|=5.则a=________.5.不等式ax2+bx+1>0的解为-12<x<13,则a+b=________.一、选择题1.若关于x的方程(a+1)x2-3x-2=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a的取值范围是()A.a≠0B.a≠-1C.a>-1D.a<-12.若一元二次方程x2-2x+1-a=0无实根,则a的取值范围是()A.a<0B.a>0C.a<34 D.a>343.若m,n是一元二次方程x2+x-2=0的两个根,则m+n-mn的值是()A.-3B.3C.-1D.14.不等式2x2-x-1>0的解是()A.-12<x<1 B.x>1C.x<1或x>2D.x<-12或x>15.关于二次函数y=-2x2+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它的开口方向是向上B.当x<-1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C.它的顶点坐标是(-2,1)D.当x=0时,y有最大值是26.若二次函数y=x2-mx的对称轴是x=-3,则关于x的方程x2+mx=7的解是()A.x1=0,x2=6B.x1=1,x2=7C.x1=1,x2=-7D.x1=-1,x2=77.y=ax2+ax-1对于任意实数x都满足y<0,则a的取值范围是()A.a≤0B.a<-4C.-4<a<0D.-4<a≤0二、填空题8.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x2+ax+b<0的解为1<x<2,则关于x的不等式bx2+ax+1>0的解为_______________.9.函数y=-x2+1,当-1≤x≤2时,函数y的最小值是________.10.不等式x2-5x+6≤0的解为________________.11.x1,x2是方程x2+2x-3=0的两个根,则代数式x21+3x1+x2=________.三、解答题12.画出函数y=2x2-4x-6的草图.13.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1)x+k2-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1)求k的取值范围;(2)若该方程的两根分别为x1,x2,且满足|x1+x2|=2x1x2,求k的值.14.将抛物线y=(x-1)2+1向左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抛物线解析式为()A.y=(x-2)2+1B.y=x2+1C.y=(x+1)2+1D.y=(x-1)215.解关于x的不等式x2-ax-2a2<0.。

初中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

初中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

初中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一、初中数学知识点1. 整数的四则运算:初中数学中,学生学习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包括同号相加、异号相减、乘法法则和除法法则等。

这些运算规则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后续的代数运算和方程解法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2. 分数的四则运算:初中还学习了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包括分数的通分、约分和分数的乘除法规则。

这些运算规则在高中的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等概念中会经常用到。

3. 百分数和比例:初中学生还学习了百分数和比例的概念与应用,包括百分数的转化、比例的求解和比例的应用问题。

这些知识点在高中的函数、概率与统计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二、初中与高中数学的衔接知识点1. 代数运算:初中数学中学习的整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是代数运算的基础,高中数学中会进一步学习代数式的加减乘除运算、代数方程的解法以及代数函数的性质和应用。

2. 函数与方程:初中学生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函数的基础上,高中会学习更加复杂的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函数的概念与性质,以及二次方程、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等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3. 几何与三角:初中数学中学习了平面图形的性质和计算,高中会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的性质和计算,以及三角函数的概念与应用,包括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问题的求解。

4. 概率与统计:初中学生在学习了简单的概率和统计概念后,高中会进一步学习更加复杂的概率计算和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条件概率、期望、方差以及抽样调查等内容。

三、高中数学的拓展知识点1. 数列与数列求和:高中数学中会学习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和特殊数列的性质与应用,以及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递推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2. 极限与导数:高中数学中会学习函数极限的概念与性质,以及导数的定义、求导法则和应用,这些内容是微积分的基础,对后续的微分方程和积分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向量与坐标系:高中数学中会学习向量的概念与性质,以及向量的加减法和数量积、向量积的计算方法与应用。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总结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总结

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点总结一、基础概念的复习1.数的性质:正数、负数、零的性质,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区分。

2.分数的运算:分数的四则运算,分数的化简和比较大小。

3.负数的运算:负数相加、相减和相乘,负数的运算法则。

4.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定义与性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比较大小。

5.整式与分式:整式和分式的区别,整式和分式的运算。

二、解题方法的延伸1.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2.几何图形的证明: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证明方法,平行线与等角的证明。

3.概率的计算:事件的概率,事件的运算,独立事件和互斥事件的概率计算。

4.数据的统计:数据图的绘制和分析,均值、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1.推理与证明能力:运用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和证明,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

2.创新与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散思维解决问题。

3.抽象与推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运用推理和推导解题。

4.应用与实践: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思维。

四、学习方法的转变1.主动学习: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讨论和思考。

2.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计划。

3.合作学习:与同学一起学习,相互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多样化学习: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如听课、做练习、看教材、做题等。

总之,初高中数学的衔接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延伸解题方法,培养思维能力,转变学习方法。

通过全面复习基础概念,延伸解题方法,培养思维能力,转变学习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和应用,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高中语文衔接知识点

初高中语文衔接知识点

初高中语文衔接知识点初高中语文学习在内容和要求上都有所不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衔接知识点:1. 文学常识:高中阶段的文学常识更加丰富,包括更多的文学作品、作家及其作品特点、文学流派等。

学生需要扩大阅读量,加强对文学史的了解。

2. 文言文阅读:高中文言文的难度会有所提升,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还要能够分析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现代文阅读:高中现代文阅读更加注重文本的深度解读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需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提炼主题,理解作者的深层含义。

4. 写作技巧:高中阶段的写作更加注重逻辑性、条理性以及创新性。

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如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

5. 古诗词鉴赏:高中阶段的古诗词鉴赏要求学生不仅要背诵诗词,还要能够理解诗词的意境、情感以及艺术特色。

6. 名著阅读:高中阶段会要求学生阅读更多的中外文学名著,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7. 语言运用:高中语文更加强调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词汇和句式,提高语言运用的灵活性。

8. 思维能力:高中语文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在阅读和写作中表现出独立思考的能力。

9. 文化素养: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一种文化素养的培养,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和文化差异。

10. 学习方法:高中阶段的学习更加注重自主性和探究性,学生需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做笔记、提问、讨论等,以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衔接,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高中语文的学习要求,为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高中衔接必备知识点总结

初高中衔接必备知识点总结

初高中衔接必备知识点总结
1.几个常用乘法公式
立方和(差)公式
完全立方公式
三个数的完全平方公式
2.因式分解
分组分解法(提公因式)
十字相乘法
求根法
3.分式、二次根式、分数指数幂
繁分式的变形
分母有理化
二次根式常用性质
分数指数幂的运算
4.一次函数
认识符号f(x)
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截距、单调性、作图
分段函数——作图
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5.一元二次方程
判别式
韦达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观察法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理解)
6.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二次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应用
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7.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一般解法
一元二次不等式图解法
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核心是去绝对值)
8.平面几何的几个常用结论
三角形的五心——重心、外心、内心、垂心、(旁心)中位线(三角形、梯形)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
四点共圆(了解)
圆幂定理(了解)
9.几种常用数学思想方法
配方法
待定系数法
换元法
数形结合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高中衔接(初中可以提前学习的高中知识)高中数学 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集合的概念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1.2〗函数及其表示 【1.2.1】函数的概念(1)函数的概念①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 中任何一个数x ,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 ,B 以及A 到B 的对应法则f )叫做集合A 到B 的一个函数,记作:f A B →.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③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 (2)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法①设,a b 是两个实数,且a b <,满足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做[,]a b ;满足a x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记做(,)a b ;满足a x b ≤<,或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记做[,)a b ,(,]a b ;满足,,,x a x a x b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分别记做[,),(,),(,],(,)a a b b +∞+∞-∞-∞. 注意:对于集合{|}x a x b <<与区间(,)a b ,前者a 可以大于或等于b ,而后者必须a b <.(3)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f x 是整式时,定义域是全体实数.②()f x 是分式函数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一切实数.③()f x 是偶次根式时,定义域是使被开方式为非负值时的实数的集合.④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当对数或指数函数的底数中含变量时,底数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⑤tan y x =中,()2x k k Z ππ≠+∈.⑥零(负)指数幂的底数不能为零. ⑦若()f x 是由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而合成的函数时,则其定义域一般是各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的交集.⑧对于求复合函数定义域问题,一般步骤是:若已知()f x 的定义域为[,]a b ,其复合函数[()]f g x 的定义域应由不等式()a g x b ≤≤解出.⑨对于含字母参数的函数,求其定义域,根据问题具体情况需对字母参数进行分类讨论. ⑩由实际问题确定的函数,其定义域除使函数有意义外,还要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4)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求函数值域与最值的常用方法:①观察法:对于比较简单的函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到值域或最值.②配方法:将函数解析式化成含有自变量的平方式与常数的和,然后根据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③判别式法:若函数()y f x =可以化成一个系数含有y 的关于x 的二次方程2()()()0a y x b y x c y ++=,则在()0a y ≠时,由于,x y 为实数,故必须有2()4()()0b y a y c y ∆=-⋅≥,从而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④不等式法:利用基本不等式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⑤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三角代换可将代数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⑥反函数法:利用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互逆关系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⑦数形结合法:利用函数图象或几何方法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⑧函数的单调性法.【1.2.2】函数的表示法(5)函数的表示方法表示函数的方法,常用的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三种.yxo解析法:就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图象法:就是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6)映射的概念①设A 、B 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 中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 ,B 以及A 到B 的对应法则f )叫做集合A到B 的映射,记作:f A B →.②给定一个集合A 到集合B 的映射,且,a A b B ∈∈.如果元素a 和元素b 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b 叫做元素a 的象,元素a 叫做元素b 的原象.〖1.3〗函数的基本性质【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1)函数的单调性①定义及判定方法②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增函数的和是增函数,两个减函数的和是减函数,增函数减去一个减函数为增函数,减函数减去一个增函数为减函数. ③对于复合函数[()]y f g x =,令()u g x =,若()y f u =为增,()u g x =为增,则[()]y f g x =为增;若()y f u =为减,()u g x =为减,则[()]y f g x =为增;若()y f u =为增,()u g x =为减,则[()]y f g x =为减;若()y f u =为减,()u g x =为增,则[()]y f g x =为减.(2)打“√”函数()(0)af x x a x=+>的图象与性质()f x分别在(,-∞、)+∞上为增函数,分别在[0)、上为减函数.(3)最大(小)值定义 ①一般地,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1)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f x M≤;(2)存在0x I ∈,使得0()f x M=.那么,我们称M 是函数()f x 的最大值,记作max ()f x M=.②一般地,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1)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f x m ≥;(2)存在0x I ∈,使得0()f x m =.那么,我们称m 是函数()f x 的最小值,记作max ()f x m =.【1.3.2】奇偶性(4)函数的奇偶性①定义及判定方法②若函数()f x 为奇函数,且在0x =处有定义,则(0)0f =.③奇函数在y 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同,偶函数在y 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反.④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和(或差)仍是偶函数(或奇函数),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偶函数,一个偶函数与一个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奇函数.〖补充知识〗函数的图象(1)作图利用描点法作图:①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②化解函数解析式; ③讨论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单调性); ④画出函数的图象. 利用基本函数图象的变换作图:要准确记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各种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 ①平移变换0,0,|()()h h h h y f x y f x h ><=−−−−−−−→=+左移个单位右移|个单位0,0,|()()k k k k y f x y f x k ><=−−−−−−−→=+上移个单位下移|个单位②伸缩变换01,1,()()y f x y f x ωωω<<>=−−−−→=伸缩01,1,()()A A y f x y Af x <<>=−−−−→=缩伸③对称变换()()x y f x y f x =−−−→=-轴()()y y f x y f x =−−−→=-轴 ()()y f x y f x =−−−→=--原点1()()y x y f x y f x -==−−−−→=直线 ()(||)y y y y f x y f x =−−−−−−−−−−−−−−−→=去掉轴左边图象保留轴右边图象,并作其关于轴对称图象()|()|x x y f x y f x =−−−−−−−−−→=保留轴上方图象将轴下方图象翻折上去(2)识图对于给定函数的图象,要能从图象的左右、上下分别范围、变化趋势、对称性等方面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注意图象与函数解析式中参数的关系. (3)用图函数图象形象地显示了函数的性质,为研究数量关系问题提供了“形”的直观性,它是探求解题途径,获得问题结果的重要工具.要重视数形结合解题的思想方法.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2.1〗指数函数【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1)根式的概念①如果,,,1nxa a R x R n =∈∈>,且n N +∈,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当n 是奇数时,a 的n n 是偶数时,正数a 的正的n n 次方根用符号0的n 次方根是0;负数a 没有n 次方根.n 叫做根指数,a 叫做被开方数.当n 为奇数时,a 为任意实数;当n为偶数时,0a≥.③根式的性质:n a=;当n为奇数时,a=;当n为偶数时,(0)||(0)a aaa a≥⎧==⎨-<⎩.(2)分数指数幂的概念①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0,,,mna a m n N+=>∈且1)n>.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②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1()0,,,m mn na a m n Na-+==>∈且1)n>.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注意口诀:底数取倒数,指数取相反数.(3)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①(0,,)r s r sa a a a r s R+⋅=>∈②()(0,,)r s rsa a a r s R=>∈③()(0,0,)r r rab a b a b r R=>>∈【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4)指数函数〖2.3〗幂函数(1)幂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函数y x α=叫做幂函数,其中x 为自变量,α是常数.(2)幂函数的图象(3①一、二象限();是非奇非偶函数时,图象只分布在第一象限.②过定点: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通过点(1,1). ③单调性:如果0α>,则幂函数的图象过原点,并且在[0,)+∞上为增函数.如果0α<,则幂函数的图象在(0,)+∞上为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图象无限接近x 轴与y 轴.④奇偶性:当α为奇数时,幂函数为奇函数,当α为偶数时,幂函数为偶函数.当qpα=(其中,p q 互质,p 和q Z ∈),若p 为奇数q 为奇数时,则q py x=是奇函数,若p 为奇数q 为偶数时,则q py x=是偶函数,若p 为偶数q 为奇数时,则q py x=是非奇非偶函数.⑤图象特征:幂函数,(0,)y x x α=∈+∞,当1α>时,若01x <<,其图象在直线y x =下方,若1x >,其图象在直线y x =上方,当1α<时,若01x <<,其图象在直线y x =上方,若1x >,其图象在直线y x =下方.〖补充知识〗二次函数(1)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①一般式:2()(0)f x ax bx c a =++≠②顶点式:2()()(0)f x a x h k a =-+≠③两根式:12()()()(0)f x a x x x x a =--≠(2)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①已知三个点坐标时,宜用一般式.②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或与对称轴有关或与最大(小)值有关时,常使用顶点式. ③若已知抛物线与x 轴有两个交点,且横线坐标已知时,选用两根式求()f x 更方便.(3)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 ①二次函数2()(0)f x ax bx c a =++≠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对称轴方程为,2bx a=-顶点坐标是24(,)24b ac b a a--.②当0a>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函数在(,]2b a -∞-上递减,在[,)2b a-+∞上递增,当2bx a =-时,2min 4()4ac b f x a-=;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下,函数在(,]2b a -∞-上递增,在[,)2ba-+∞上递减,当2bx a=-时,2max 4()4ac b f x a -=.③二次函数2()(0)f x ax bx c a =++≠当240b ac ∆=->时,图象与x 轴有两个交点11221212(,0),(,0),||||M x M x M M x x =-. (4)一元二次方程20(0)axbx c a ++=≠根的分布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是二次函数中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知识在初中代数中虽有所涉及,但尚不够系统和完整,且解决的方法偏重于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关系定理(韦达定理)的运用,下面结合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系统地来分析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分布. 设一元二次方程20(0)axbx c a ++=≠的两实根为12,x x ,且12x x ≤.令2()f x ax bx c =++,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此类问题:①开口方向:a ②对称轴位置:2b x a=-③判别式:∆ ④端点函数值符号. ①k <x 1≤x 2 ⇔②x 1≤x 2<k ⇔③x 1<k <x 2 ⇔ af (k )<0④k 1<x 1≤x 2<k 2 ⇔⑤有且仅有一个根x 1(或x 2)满足k 1<x 1(或x 2)<k 2 ⇔ f (k 1)f (k 2)<0,并同时考虑f (k 1)=0或f (k 2)=0这两种情况是否也符合⑥k 1<x 1<k 2≤p 1<x 2<p 2 ⇔ 此结论可直接由⑤推出. (5)二次函数2()(0)f x ax bx c a =++≠在闭区间[,]p q 上的最值设()f x 在区间[,]p q 上的最大值为M ,最小值为m ,令01()2x p q =+. (Ⅰ)当0a>时(开口向上)①若2b p a -<,则()m f p = ②若2b p q a ≤-≤,则()2b m f a=- ③若2bq a ->,则m f =① 02b x a -≤,则()M f q = ②0b x ->,则()M f p =xxxxx x(q)0x(Ⅱ)当0a <时(开口向下) ①若2b p a -<,则()M f p = ②若2b p q a ≤-≤,则()2b M f a=- ③若2bq a ->,则()M f q =①若02b x a -≤,则()m f q = ②02b x a->,则()m fp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D x x f y ∈=,把使0)(=x f 成立的实数x 叫做函数))((D x x f y ∈=的零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