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课堂教学的几个问题
从小作业中反映出来的大问题——《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教学反思
从小作业中反映出来的大问题——《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教学反思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作业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活动。
通过作业,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小作业中所显露出的问题,这些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大的教学难题。
在本文中,我将通过对《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这门课程的教学反思,总结出从小作业中反映出来的一些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对知识框架的理解不够深入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小作业时对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
他们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描述,没有建立起知识框架,导致后续的学习进展缓慢。
这种情况可能源于教师在讲解时对概念解释的不够明确,或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与提问。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考虑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和让学生自主思考的方式,帮助他们建立起更深入的知识框架。
在小作业中,我会设置一些需要学生进行推理和解释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透视的本质和运用方式。
此外,我还将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提问和交流,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二、应用能力的欠缺除了对知识框架的掌握,学生在完成小作业过程中还常常展现出应用能力的欠缺。
在涉及到具体问题解决的环节,他们往往会遇到困难,无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课堂上只重视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而忽视了对解决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将在课堂教学中增设一些与实际问题相关的练习,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在小作业设置上,我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通过多次实践和反复练习,相信学生的应用能力将会有所提高。
三、学习兴趣的缺失有时候,学生在完成小作业时表现出对透视学习的兴趣缺失。
他们可能对作业内容感到枯燥乏味,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情况可能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关,也可能与学生对透视学习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不够深入有关。
透视课堂细节,提高教学实效
吗? 那么如何判断 的面 积 与 小 正 方 形面积无关? 请同
D ( F、 E、 G) C
图3
教师 : 如何求? 关键在哪里?
1
学们思考. 学生( )( 众 :在沉思) …… 学生 ( 个别)老师, : 我想到了!
学生 1 :因为 s
Smu=I AH ・ c cD
下利用特殊法过渡到一般法. 在整个 过程处处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索 , 教师 适当引导的融洽交流情景 , 学生的思
课堂摘录: 教师 :请 同学们思考如何求面
积?
学生:在埋头苦干) ( 教师:几分钟过后) ( 哪位同学已 想到?
学生 l先求出AA H与△A H : F C 的面积, 再相加.
案
例
解
读
透视课堂细节 ,提高教学实效
文 /江 门市景 贤学校
案 例回放
m= 5c . 2 m ̄
F A B
冯海燕 学生: ……( 继续思考) 教师 :铃……) ( 同学们 , 很可惜 , 下课了, 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再根据
问题 : —个面积为 5 c 。 0m 的正方 形与—个小正方形并排放在一起( 图
好是大 正方形面 积 的一 半. 教 师 : 真 的
案例 中,学生能在笔者的引导 下, 不但能在对图形进行直观观察的 基础上用割补法、 相似的性质 、 方程 思想等方法解决问题 ,而且会由 2 5 与5 O的关系大胆猜想 :无论在什么 情况下△AF C的面积刚好等于正方 形A C B D的面积 的一半 ,且与小正 方形的面积无关. 最难能可贵的是学 生在解决此问题时能在笔者 的引导
疑、 激疑 、 释疑 , 这样必定会激发学生 学习的热情 、 好奇心 , 而引发学生 从 创造性思维. ‘ 而从教师层面来看 , 首先能打破 传统习题课的框架 , 让解题的过程成
美术课透视评课
美术课透视评课
以下是一节美术课“透视”的课堂实录以及评课:
课堂实录
一、导入
老师展示两幅画作:一幅有透视感,一幅没有。
学生比较并讨论两者的区别,引入透视的概念。
二、新课
讲解透视原理:老师简要解释透视的基本原理,包括一点透视、二点透视等。
示范:老师在黑板上或纸上示范如何应用透视原理画出一个简单的立体场景。
学生实践:学生尝试自己画出有透视感的简单场景,如一条街道、一间屋子等。
互动讨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释如何应用透视原理。
其他同学和老师给予反馈和建议。
三、作业与延伸
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应用透视原理画出一个更复杂的场景,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透视的应用。
评课
这节课整体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老师通过直观的对比引入透视概念,并通过讲解和示范使学生理解并初步掌握透视原理。
学生的实践环节也进行得较为顺利,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有透
视感的作品。
然而,也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老师在讲解透视原理时可能有些过于简略,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完全理解。
未来可以尝试使用更生动、形象的例子或工具来辅助讲解。
其次,学生的实践环节可以更加多样化,例如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
最后,互动讨论环节可以更加深入,引导学生思考更多与透视相关的问题,如透视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透视原理等。
总体而言,这是一节成功的美术课,通过讲解、示范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透视的原理和应用。
未来可以通过一些细节上的改进,使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应用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绘画艺术的欣赏水平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透视的基本概念:透视是指在绘画中,由于观察点和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使得物体在画面上产生的一种近大远小的现象。
2. 透视的分类:线性透视、空气透视、色彩透视等。
3. 透视的基本原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等。
4. 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如何利用透视原理画出真实、立体的空间感。
5. 欣赏和分析经典绘画作品中透视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透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透视原理在实际绘画中的运用,如何处理画面中的空间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
2. 示范法:展示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并进行现场演示。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绘画作品中的透视运用。
4.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实践,创作具有透视感的绘画作品。
五、教学准备1. 教具:课件、绘画作品、画具、白色board。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铅笔、橡皮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具有强烈透视感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透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讲解透视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透视知识。
3. 示范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教师现场演示如何运用透视原理绘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透视的效果。
4.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绘画作品中的透视运用,让学生了解透视在实际绘画中的重要性。
5. 学生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尝试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相互评价,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研究的经典——古德布罗菲《透视课堂》
课堂研究的经典——古德布罗菲《透视课堂》课堂研究的经典——古德布罗菲《透视课堂》在课堂上,总是有⼀些问题总是困扰着我们,如:为什么有的学⽣总给⽼师制造⿇烦?为什么有学⽣听课⾛神?为什么学⽣会沉默不语?为什么学⽣不听⽼师的话?美国的古德与布罗菲合著的《透视课堂》⼀书,既有对课堂现象的细节描述,⼜提供了具体的建议。
它就像是解开这些课堂现象的密码,透视出掩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有效的指导教师对⾃⼰的课堂实践作出反思,提⾼课堂教学的质量。
学校教育教学中,课堂是育⼈的主阵地,提⾼学⽣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社会成熟的策略对育⼈有最直接的作⽤。
可是课堂⾥发⽣的所有错综复杂的教育⾏为与学⽣⾏为往往令教师们迷惑,甚⾄有时不点不知所措。
此书帮助我们运⽤各种各样的⽅法,能清楚意识到课堂⾥发⽣了什么,并且能够在监控⾃⼰思维和决策时,轻⽽易举地达到教师⾃⼰的教学⽬标和个⼈⽬的。
当然,此书也敦促教师更好地认识到学⽣在学习中的作⽤,强调维护最佳的传统课堂,同时,讨论了令⼈激动⽽卓有成效的课堂教育的新动向。
有效的课堂前提是什么,就是教师必须具备有实效性地观察课堂的策略。
这种策略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
这样可以为教师对课堂反思和课堂决策提供了⼀个基础。
《透视课堂》提供了不少课堂观察的量表,⽤于对课堂的记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除此之外,此书对教师的期望与学⽣的表现之间存在着差距问题的解决、避免课堂问题的⽅式⽅法、有效处理学⽣不良⾏为的策略、教师根据动机给学⽣布置更有吸引⼒的作业、学⽣积极参与课堂争论以及⼀起学习的⽅式⽅法、教师有效处理异质课堂的⽅式、传统教学⽅法权威性分析、教学中真实学习活动的理解设计以及考虑社会情景知识、优秀教师继续学习与成长等⽅⾯作了翔实的符合⼀线教师情况的分析与介绍。
《透视课堂》中研究的课堂教学,包括信息加⼯、决策、学⽣对⼀般知识及其课堂教学理论的运⽤,因此,作者着重对教师所运⽤的各种各样的⽅法进⾏了探讨,如⽤于增强和提⾼思考能⼒的⽅法,⽤于课堂决策的⽅法等,与此同时,作者还对教师的课堂期望、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课堂动机、课堂指导等问题进⾏专门分析与研究。
怎样的数学课堂才是有效的——透视《笔算乘法》的几个教学片断
综合6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
数学教学由于其简洁、干练的线型教学特征,其有效性更值得大家关注。
那么怎样的数学课堂才是有效的呢?最近聆听了几位教师执教的同一节课《笔算乘法》,颇有感触。
一、正确理解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课例1:小朋友进行贴花游戏:每张纸上贴3朵师:2张纸上贴几朵?2×3=6或3×2=6师:10张纸上贴几朵?10×3=30师:如果有12张呢?12×3=36师:你是怎么想的?生1:10+10+10=302+2+2=630+6=36生2:10×3=302×3=630+6=36生3:竖式①你是怎么算的?2×3=61×3=3最后得36师指竖式:2×3=6,这个6要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这里的1×3=3要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这个1真的是1吗?最后得36也就是把十位上乘得的30和个位上乘得的6合起来得36。
②指名其他学生说计算过程。
③同桌说计算过程。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让学生分别计算2张纸和10张纸有多少朵贴花。
接着提出“12张纸有多少朵贴花”这一问题,由于有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很自然地能想到连加和口算乘法。
有了这些拐杖,当学生列出竖式后,教师很自然地通过层层提问引导学生利用口算乘法来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通过多种形式的表达,把算理内化为算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抓好学习起点———有效教学的奠基石课例2:一、复习铺垫:表内乘法口算3×34×52×97×8二、新知铺垫:口算乘法教学10×4师:你是怎么想的?(先算1×4=4,再添1个0就是40)师:为什么要添上一个0呢?这个1表示什么呢?(表示1个十)算一算:10×310×610×710×9师:10乘几就是几十。
透视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若干现象
、
教 学设 计 要 比课 堂 精 彩
到课 堂 听 课 , 总 要 先 看 看教 师 的教 学 设计 , 又 总 是在 听完课后满是遗憾 : “ 可惜 了, 课设计得很好 , 一 些想法也很好 , 可就是没有贯彻执行好 。” 我常把这 种现象 叫做“ 教学设计要 比课堂精彩 ” 。这种现象很 普遍 ,说 明我们的教师从备课到教学实施 的转化效 果不高 。 1 . “ 教学设计 ” 与“ 课 堂教学 ” 两张皮。教师把教 学设计 当做学校常规的一项工作 ,努力把它打造得 非常华丽 , 其实就是脱离学 生和课堂 的“ 创作” , 这样 的教学设计 自然进不 了课堂 ,只能像花瓶一样 当做 摆设 。 2 . 基于“ 教学设计 ” 文本的教学。这种情况的教
二、 讲 实 验 现 象 越 来越 严 重
新课程提出了课堂要开展“ 自主 、 合作 、 探究” 学 习, 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 与学 习, 把学习真正交 给学 生, 让学生在学 习活动 的体 验中 , 培养综合 素质 、 实 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于是 , 小组学习进入 了课堂 , 学 生 的讨论 、 交流成 了课 堂的约定 , 热热 闹闹 、 轰轰烈 烈就成 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特征 。 热闹完 了后 , 却 因 时 间 不够 、 进度完不成 、 学生没有收获 、 学 习效 果 不好等问题摆在 了面前。 这就是“ 伪” 参 与学 习现象 , 而且这种现象将还愈演愈烈 , 因此 , 需要认 真分析和 研究这种现象 , 把真正的学生主体参与性还给学生。
三、 把“ 劲” 使 在 课 堂 上 而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按 部就班地传递给学生 , 没有 了学 习的铺垫 、 思维的启 发、 兴趣 的调动 、 活动 的开展 、 效果 的反馈等 教学组 织, 不注意教与学 的生成 , 教学就成 了教 师的“ 一言 堂” 、 “ 满堂灌” 、 “ 照本宣科” 。比如 , 探究活动本来设 计 的是学 生“ 学” 的活动 , 可在实际操作 中却全部 成
透视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若干现象
f'教 学 设 计 ” “ 堂 教 学 ” 两 张 皮 。 教 师 把 1‘ ) ‘ 与 课
个 环节 的设 计都 凝 聚 了教 师 的思考 教 师只是 机械性 地 使 用 教学 设计 ,不能 把设 计 的 目的 和意 图落实 到教
学 行 动 上 , 以 至 影 响 了 课 堂 教 学 的 效 益
教 学设 计 当作学 校常 规 的一项 工作 ,努力 把 它打造
2 讲 实验 现 象越 来越 严 重
分 。 在 化学 课 堂 教 学 中 ,常 看 到 一 些 “ 足 ” 之 不
馈 等教学 组织 .不注 意 教与 学 的生成 .教 学就 成 了
教师的 “ 一言 堂 ” “ 堂 灌 ” “ 本 宣科 ” 比 、 满 、 照 。 如 . “ 究 活 动 ” 本 来 设 计 的 是 学 生 “ ”的 活 探 学
处 ,想把 它们采 撷下 来 ,希望 我 们 的化 学课 堂教 学 可 以做得更 好 。
1 教学 设计 要 比课堂 精彩 到课 堂听课 .总 要先 看看 教 师 的教 学设计 .又 总是 在听完 课后 满是 遗憾 : “ 惜 了 ,课 设计 得 很 可
动 ,可 在 实 际 操 作 中却 全 部 成 了 教 师 “ ”的 活 教
动。
() “ 学 设计 ” 的 内涵 容 易 被忽 视 。教学 设 3 教 计 是 有 思 想 和 灵 魂 的 ,因 为教 师 在 编 写 教 学 设 计 时 ,是基 于对课 标 、学情 、教 材 和 内容 的研 究 ,每
一
透视课堂教学中的“无效"现象
随着新课程改革 的深入实施 ,我 们的课堂教学 活跃 :
多媒体 集声 音 、 色 、 颜 图像 、 画于一 体 , 动 具有生
了, 学生主体性增强了, 但我们也发现许多与新课程 f 动性 、 观性 、 直 高效性 的特点 , 学生来说 , 有很强 对 具 改革理念相悖的无效的课堂教学现象。 } 的感染性和表现力 , 因此 , 现代课堂 中运用 多媒 体技
生摸不着头脑 , 无法 回答 , 最后 只能教师 自问 自答 。 : 二 虑多媒体使用是否必要 , 而盲 目地硬套 入课堂 , 比如 ,
是问题太多, 频率太快 , 水平层次太低, 大多数问题只 { 实验课本来可 以让学 生对照文本 自主探索 实验步骤
要 对“ ” “ ” 回答 , 是 或 否 的 即使不是简单的是非 回答 , 的 , J 却把大部分 时间花在让学生观看各 实验部件 和实
一
无关的技术维修上 。 时、 省心、 省力 , 导致课堂成为个别人的“ 合唱团”大 l , 无 指 多数学生成 为陪衬 , 这也与新课程“ 了一切学生 , f 为 为 三 、 “ 效 ” 导
了学生的一切 ” 的理念相悖 。
l
教师被称为平等 中的“ 首席 ” 教师 的指导 、 , 点拨
一
、
“ 无效 ” 问 提
l 进行教学成 了一种 时尚 , 术 但如果运用不 好 , 喧宾夺
古希腊大哲学家 、 教育家苏格拉底 曾经说过 :没 l , “ 分散了学生 注意力 , 而降低 了课堂实效。当前 , 主 反
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 , 1 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无效或低效的表现主要有 : 一 更能启发思维技能。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 是一种水 J 是主次不分 , 形式高于 内容 , 片面追求课件 画面 的动
透视技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新探索
图课堂教学 中, 笔者建议在课程 的初期讲授本技 法。按照归
纳 的方法 , 围绕透视基本 法则 的要求 , 将透 视 中的三 个核心 点与尺寸 、 比例 、 构 图等元 素有机地 结合 , 从 而描绘 出科 学 、 严谨的透视效果 图。下面从 三个层 面来论 述归 纳法在 讲授
求证 的点与点之间的尺寸来设定 。根据多年 的教学 总结 , 笔 者建议 将辅 助尺寸点设定 在 画面最里 面墙 面的基线或 立线 上, 或者是两者 的延长线上 。辅助尺寸点 的起始 点通 常设置 在墙角 , 视为 0点 。 通 过对以上核心点主要 知识 的概括 以及讲 授方法 的归 纳, 学生能根据知识点逐 个掌握 与应用 。
关键词 : 透视技法 ; 教学方法 ; 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 : G 6 4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3 3 1 8 ( 2 0 1 3 ) O 1 — 0 0 9 5— 0 2
透 视技法是艺术设计 中经 常运用 到 的一种基 本绘 图辅 助技法 。该技 法不仅在纯美术类绘 画中应用 , 在工程效果 图 表现 中也 普遍 运用。它在 实际运 用 中既 能体现 出科 学 的逻
Ma r . 201 3 Vo 1 . 28 No .1
第2 8卷第 1 期
透视技法在课堂 教学 中的新探 索
潘 景 果
( 河南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学院, 河南 郑州 4 5 1 1 9 1 )
摘要 : 创新 是当今社会发展 的主题 。提高 和改 变 日常的教学方法有利 于知识 的传播 , 也有利 于教师教学上 的不
辑关 系 , 又能呈现 出合理 的空间艺 术效 果。但是 , 该 技法具 有科学 、 严谨 、 复杂的逻辑关系 , 如果 不用开创性的方法去讲
小学美术《透视》教案
1.继续探索更多直观、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透视。
2.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孩子,给予更多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难点,提高绘画技能。
3.鼓励孩子们多观察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4.组美和创作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透视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透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绘画实践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对透视的概念和技巧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于如何通过绘画表现空间感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孩子们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这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透视的基本概念。透视是指在平面画布上模拟三维空间深度感的方法。它是绘画中表现立体空间的重要技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幅经典的透视画作。这个案例展示了透视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空间表现的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际画作分析和动手练习来帮助大家理解。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透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从教学法视角透视什么问题值得提问——由一堂课的课堂提问片断说开去
如何 教学 ” 教学离 不开提 问 , 问是 了 ? 。 提
一
Hale Waihona Puke 分 , 一 位教 师 在 实施 教 学 时 , 常 物 体的 方向和位 置 改 变 了, 有形状 答 的情景 、 每 常 还 究竟对 学生 的学 习和成 长
… …
哦, 只有物 体 的方 向和 位 置改 变 有 多大 帮 助 等等 之 类 的前 提 性 的问
( )问题 的形式不 应 提示 就 是 一 个 典 型 的迷 惑 人 的 问题 ,镜 足 轻重 ,如 果没 有 教师 的刺 激 和 指 大 的反 应 ;6 “ 导 , 然儿 童 也 能学 习 , 会 引 起 实 答 案 ;7 问题 要避 免是 与 否 的答 案 ; 子 能改 变什 么 ” 虽 但 () 呢?本 身就是 一个 很
这样一 个基础 性 的命 题 。 值 得提 的 问题 , 一定 是有 意义 的
学生 ( 小声 ) 轴对称 。 :
教 师 : , 轴对称 。 对 叫
( 学生犹 豫 )
教 师 : 子 改 变 了什 么呢 ? 镜
( 书: 板 实质 上 , 子 中的像 与原 镜
来物体 呈轴 对称 )
激 和指导 儿童 的学 习的活动 ” ,在教 需要 思想 的 ;3 ( )问题不 应有 双关 的 不清 、 并不 确定 、 围太 广 的 问题 , 范 容
学 上 ,教师 的任务 , 在于 刺激 和指 意思 ;4 “ 仅 ( )问题 必须 要适 合学 生 的年 易让人 迷 惑 , 以致 学生 误解 。再 拿上 导 ” 当然 , 。 这并 不是说 教师 的作用 无 龄与 能力 ;5 ( )问题必 须要 能 引起 广 述 教学 片断来 说 ,镜子 改变 了什 么 ” “
2024版新中小学美术《透视》教学课件
2024版新中小学美术《透视》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2024版新中小学美术教材中第四章《绘画技巧》的第三节《透视》。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什么是透视,掌握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的原理及其在实际绘画中的应用,同时通过实践练习,学会运用透视技巧提升画作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透视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同类型透视的绘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运用透视技巧进行绘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绘画技巧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透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的绘画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画纸、画笔、尺子、橡皮。
学具:画纸、画笔、尺子、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
2. 知识讲解:a. 介绍透视的概念。
b. 详细讲解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的原理。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不同透视类型的绘画步骤。
4. 随堂练习:a. 学生按照所学透视原理进行绘画练习。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透视》2. 内容:a. 透视概念b. 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c. 透视绘画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所学透视原理,绘制一幅具有空间感的画作。
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透视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际绘画中的应用情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板书设计的内容布局。
4. 作业设计的要求和答案。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入性。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1)透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是本节课的难点,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直观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2)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的绘画方法是教学重点,要结合教材中的例题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
高中美术透视教学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理解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掌握一、二、三点透视的基本规律。
2. 技能目标:-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运用透视原理绘制物体和空间的能力。
-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绘物体的立体感,提高空间表现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 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的基本规律。
2. 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透视原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2. 在绘画中准确把握物体的空间关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一些具有透视效果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透视现象。
2. 提问:什么是透视?透视在绘画中有何作用?(二)讲授新课1. 透视的概念:- 介绍透视的基本概念,即通过观察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形状,来表现物体与观察者之间的远近关系。
2. 透视的分类:- 一点透视:物体在画面上呈现为单一的透视点,适用于描绘平面或近处的物体。
- 两点透视:物体在画面上呈现为两个透视点,适用于描绘立方体或立方体组合的物体。
- 三点透视:物体在画面上呈现为三个透视点,适用于描绘复杂的三维空间物体。
3. 透视原理的应用:- 讲解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如物体的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等规律。
- 展示一些经典透视作品,分析其透视效果。
(三)实践操作1. 作业一:练习绘制一点透视的物体,如立方体、圆柱体等。
2. 作业二:练习绘制两点透视的物体,如立方体组合、建筑物等。
3. 作业三:练习绘制三点透视的物体,如室内空间、街道等。
(四)课堂小结1. 总结透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原理。
2. 强调透视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绘画实践中运用透视原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讨论和操作情况。
2. 实践成果: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透视效果和作品质量。
3. 作品展示: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透视作品,进行互评和教师点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透视——对某示范性小学的观察报告
求 , 者 所 属 高 校 下 设 机 构 — — 教 师 教 育 研 究 中 笔
心 的五 位教 师 及 2 多 位 本 校 学 生对 H 校 进 行 0
了 为期 半 年 的 教 学 与 管 理 效 能 的 发展 性 评 估 。 在 半 年 的 时 间 内 , 者 主 要 负 责 对 小 学 一 年 级 至 笔
●
’
第3 2卷
第 5期
湖北 师范学 院学 报( 哲学社会科学 版)
Ju a o ue N r a U i rt P i spyadSca Si c ) or l fH bi om l nv s y( hl oh n oi c ne n ei o l e
V。. 2 I3
论 联 系 实 际 , 丰富 了教学 内容 , 能将 本 门学 既 又
科 的最基 本 、 核 心 的 内容 展 现 在学 生 面 前 , 最 并 盘 点
笔 者 从 听 课 和 观 察 、 谈 中 了 解 到 H 校 的 访 教 师 们 以 锲 而 不 舍 的 倾 心 追 求 和 厚 积 薄 发 的 教 学 功力 在三 尺讲 坛 上 铸 就 了小 学语 文 的许 多 经 典 课 堂 。 这 些 都 是 值 得 广 大 教 师 学 习 和 借 鉴 的
地 方 , 体表 现 在 以下方 面 。 具
且 游刃 有余 地 把 握科 学 性 和 先 进 性 以及 足 够新
颖 、 度适 当 , 学 生有用 的知识 的教 学 。 难 对
㈢ 字 词 概 念 明 确 , 点 难 点 突 出 。字 词 概 念 重 的教 学是 小学 语文 教学 的基 础和前 提 , 也是 发 展 学 生 智 力 , 高 学 生 认 知 能 力 的重 要 条 件 。 H 梭 提 的 每 位 教 师 都 能 做 到 明 确 每 节 课 的 新 字 新 词 和 主 要 概 念 , 对 所 要 识 记 的 字 词 概 念 有 一 个 明 确 并 而 确 切 的 表 述 和 解 释 , 讲 清 了 如 何 正 确 地 使 用 还
课堂教学公平问题透视
视地 对 待每个 学 生 的前提 下 ,充 分 尊重 每个学 生 的
身心 发展 、 特 点 、 人格 意志水 平 等差 异 。
二 、 堂教学 不公 平现 象及 其透 视 课
个 微 观层 面 , 它是教 育 的实践 领域 , 实现 教育 但 是
公平 的 主阵地 , 因此 从一 定意 义上 说 , 堂教 学 的公 课
课 堂教 学公 平 问题 透 视
赵 丹 丹
( 封教育学院 教育科学系 , 南 开封 开 河 450 ) 7 0 4
摘
要 : 育 公 平一 直是 全社 会 关注 的热 点 。 目前我 国教 育理论 界 关 于教 育公 平 的研 究大 多停 留在 宏 教
观 层 面 。然 而 , 堂教 学是 实施 教 育的主 阵地 , 一 定 意义 上 来说 , 堂教 学 的公 平与 否直接 表 征 着教 育公 课 从 课 平与 否及 其 实现 程度 。所 以在课 堂教 学 中, 育的不公 平 现 象应该 引起 我们 更 多的 思考 。 教 关 键词 : 堂教 学 ; 学公 平 ; 堂交往 课 教 课
况, 则必 须不 同地 对待 , 而且 这种 不 同对待 应基 于相 关情 况 的不 同 。 课堂 教学 中 , 师应 该在 平 等无歧 在 教
中图分 类号 : 6 24 G 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8 9 4 (o 90 — 0 8 0 10 — 6 02 0 )2 0 7 — 3
教 育公平 的思 想源 远流 长 ,我 国古代 的孔 子就 主 张“ 教无类 ” 有 。课 堂教 学公 平虽 然 是教 育公 平 的
( ) 堂座 位 一 课
但 现 实 教学 中 , 由于学 生 差异 、 师水 平 、 会 风 气 教 社 等 因素 的影 响 , 却存 在着 各种不 公 平现 象 , 后果 势 其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透视知识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绘画艺术的认识和欣赏水平。
二、教学内容:1. 透视的基本概念:透视是一种表现空间深度的绘画技法,能使二维的画面产生三维的立体效果。
2. 透视的原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
3. 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通过透视知识,使画面更加真实、生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会运用透视知识进行绘画创作。
2. 教学难点:透视的原理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透视相关资料、案例作品、绘画工具。
2. 学生准备:绘画本、铅笔、橡皮、彩色铅笔或水彩颜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透视相关的案例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对透视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示例演示透视的画法。
3. 练习:学生根据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透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广告设计等。
2. 引导学生探索透视与其他绘画技法的关系,如光影、色彩等。
七、作业布置:1. 完成一幅运用透视原理的绘画作品。
2. 写一篇关于透视在绘画中的作用的感想体会。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解题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辅导:1. 针对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个别辅导。
2. 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探索,提高绘画技能。
十、课程资源:1. 教师收集相关的绘画教材、作品集、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
2. 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如何设定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掌握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运用透视知识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重点关注透视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透视公开课教学设计
三、课堂练习
学生练习平行透、成角透视图
要求:8开素描纸
构图合理
关系准确
师巡回指导
四、作品展评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优秀作品为学生起到鼓励人心、榜样作用;稍差一些的作品以鼓励为主,指出不足点到为止。
五、课堂小结
1、透视概念
2、透视特点
3、透视分类
平行透视、成角透视
4、应用
规律:平行透视中所有的竖线都与视平线垂直,所有的横线都与视平线平行。
成角透视中所有的竖线都与视平线垂直。
板书:分类:平行透视、成角透视
透视在高考题中的应用:
(PPT展示图片,由世界名画到学生水粉作品)
师:因在平时的绘画作品中我发现很多同学透视出现很大的问题,导致画面过于平面化,为了营造画面空间感和立体感,专门抽出一节课时间精讲透视。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规律
教学难点
透视规律在绘画中的应用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多媒体运用
一、导入新课
师:欣赏霍贝玛的《村道》
思考:画家在一张纸上表现如此广阔的风景运用的是什么知识呢?
生:透视
运用PPT观看《村道》
二、讲授新课
1.透视概念
在平面上再现空间感、立体感的方法及相关的科学。(视概念
2、透视特点
近宽远窄、近实远虚、近大远小、近高远低
3、分类:平行透视、成角透视
4、应用
教学反思
在水粉静物中,营造空间感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要准确掌握透视规律并能很好的在水粉画中展现出来。
谢谢欣赏
板书:透视
2.根据《村道》总结透视特点
特点:近宽远窄、近实远虚、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师引导学生说出透视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两极 分化现象 更加突 出。 5 .很少关 注学生 的心理变 化及教师 自身对学 生的影 响, 不注意评 价 的方 法 。 对待学 生 回答 的问题 , 有的教师 只 是一 味地用简 单生硬 的对与错来评 价 , 不是漫无 边际 的给 予“ 掌声 ”就 是“ 嗨 , 真行 , 真棒 ” 如果对 , , 嗨 你 你 。 应该指 出
教 学 前沿 课改
透视课 堂教学 的几个 问题
一 磐石市 红旗 岭镇 第 三小 学 侯 振宇 孙 岩
随着 课程改 革的逐步 深入 ,一些 课堂看 似 内容丰 富 , 形式 多样 , 氛活跃 , 气 但在 热闹与 自主 的背后 , 也折射 出一 些令人 深思 的问题 。具体 如下 : 1 .还存在 师者独 尊的倾 向 。受传统 “ 师道尊 严 ” 观念 的影 响 , 一些 教师 虽然 在教学 形式 上有 所改 变 , 还带 有 但
可有 可无 。在 实际的小组 合作学 习 中, 各小组 分配 也往往
具有 随意 性 , 各组 学生 能力 不均 衡 , 出现了个 别学 生 的想
法来 代替组 内成员想法 的现象 。 师把 应用 课件 当成教 学 的主要 方法 ,从课 堂 的开 始 到结
的“ ” 学 。在课 上讲 的天 花乱坠 , 各种训 练形 式应用 的五花
“ 新理 念 ” 盲 目地追求 小组 合作 的学 习形 式 , 论 问题 的 , 不 难易 , 否有讨论 的价值 , 是 都套 用合作 的形式 。 一些毫无讨
论 必要 的问题 和完 全可 以独 立完 成 的问题也 摆 到 了台 面 上来 , 面上看起来 热热 闹闹 , 表 实际上 “ 活而无 序” 浪 费了 。 宝 贵的学 习时间 , 去 了它应 有 的意 义 。有 的教师 采用 的 失
一
随着教 师 的思 维走 , 教师却抢 先 回答 。 教师上演 了独角戏 。
( )满堂 问” 5“ 代替“ 满堂灌 ” 。一些 教师 把“ 问题教 学” 全 完 曲解 , 一心专 注课堂 提问 , 只求课堂 提问 的“ ”走 入一 问 量 , 到底 的误 区。 6 提 问对 象过于集 中 。 () 课堂提 问不能兼顾 全
西 ,并 不知道 一些传统 的教学方 法也有 它的可取 之处 , 不
应该 完全抛弃 。 ・
学生对 丰 富多彩 的图片 的期待 , 吸引他们 的是那 些动 态的 卡通 。还 有一些教 师在导人 部分也 “ 充分 ” 用课 件 , 利 创设 学习 的情境 , 本无 可厚非 , 这 但时 间却有些过 长 , 一直不 切 入主题 , 导致学 生的注 意力长 时间停 留在 艳丽 的图 画和情
体, 只顾 优 秀生 , 忽略 后进 生 , 伤了学生 的积极 性 , 而 挫 从
其喝止 , 而没有 考虑到 如何用正 确的方法 去解决 。这种 学 生对教师 只能服从 , 能质疑 的现象 , 不 在教学 中时有 发生 ,
严重阻碍 了学生 主观能动性 的发挥 。为此 , 必须转 变这 种
传统 的师 生关系 , 建立师 生之间互 敬互爱 , 民主 和谐 , 等 平 合 作 的新 型师生关 系。对学生更 多 的是 尊重 和赞赏 , 尊重 每一个学 生的价值 与尊严 ,赞 赏每个学 生 的爱 好与 特长 ,
对在 哪里 ; 如果有不 足 , 用适 当 的方式 指 出来 , 让学 生在 心 理上易 于接受 。 还有 的评 价方 式太单一 , 于形式 。 流 在课堂 中常常存 在这样一 种现象 : 师为学生 准备 了用来 奖励 的 教
2 .合 作学 习流于形 式 。一些教 师为 了在课 堂 中体 现
小组 合作形式 没有考 虑到时 间的分配 , 往往是 为 了完成下
一
环 节的任务 , 不管 学生讨 论的情况 如何 , 就匆忙 了事 , 导 却 不 以为 然 , 正几乎人 人都有 , 反 没有必要 去表现 了。
致 作学 习不 充分 , 生 只是肤 浅 的掌握 知识 , 作 变得 学 合
小 粘贴 , 无论 问题的难易 , 当学生答 对 , 予 以奖励 。一 每 便 堂课下来 , 师忙得不亦 乐乎 , 老 开始学生 兴致颇 高 , 后来 但 6 .只 注重教 学 的外在 形式 , 忽视 或抛 弃传 统 的教 学
方法 , 忽略教学反 馈 。 一些教师 只注重 了“ ”忽视 了学生 教 ,
一
意义 , 乏思考价值 。 缺 久而 久之 , 学生就会养 成思维上 的惰 性, 感觉 到课堂索 然无味 , 从而 失去学 习 的兴 趣 。( ) 3 提问 时不 明确 自己在教什 么内容 , 中没数 , 心 漫无 目的 , 口开 信
河, 遇到什 么问什 么 , 离了教学 的 主题 。( ) 出一个 问 偏 4提
注意力倒 是被 吸引住 了 ,但 要学 习的知识 真正掌握 了吗? 从课 后学 生 的议 论 中 , 便知 道热 闹与 喧嚣背 后 , 隐藏 的是
动, 课堂气 氛活跃 , 到 了预期 的效果 。 们在教学 中往 就达 他
往 只关 注和追 求一 些外 在 的表象 ,而忽 视 了最基 础 的东
八 门 , 没有 注意到学生 的表现 , 的学 生表情 木然 , 的 却 有 有
3 .过于依 赖多媒体 技术 , 忽略 了教师 的作用 。 有些教 学 生是人 云亦云 ……很 显然 , 这类学 生根本 就没随上教 师 的节拍 , 问题并没 有完全理解 。一些教 师在课 堂上为 了体 束, 始终手不离 鼠标 、 键盘 。尤 其是一 些教师 , 为了追 求课 现 新 理念 , 刻意 追求 新 方法 , 为课 堂 只要有 讨论 、 活 认 有 件 的花 哨 , 上 了一些 不必 要 的图片 和动态 场景 , 加 学生 的
题后 , 了完成预定 的教学环 节 , 有给学 生思考 的时间 , 为 没
教 师就 自己回答 了 ; 或者学 生刚 开始 回答 了 , 了让学 生 为
些专制 武断 的作 风 , 待学 习中出现 的问题 和学生 提出 对 些 异议 , 他们 往往 会认 为是 故意 给老 师难 堪 , 常会 对 常